① 找 人教版 語文 八下 第6單元(文言文) 試題
1.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1) 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_____ (2)悄愴幽邃________________
(3)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__ (4)隸而從者________________
(5) 青樹翠蔓________________ (6) 潭中魚可百許頭_________________
(7)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____________ (8)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______________
(9) 明滅可見__________________ (10) 乃記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
(11)百廢具興__________________ (12)屬予作文以記之__________________
(13)薄暮冥冥__________________ (14)把酒臨風__________________
(15)增其舊制________ (16)百廢具興________
(17)長煙一空__________________ (18) 然則北通巫峽________
(19春和景明______________(20鎮岳陽樓之大觀也________________
2、 翻譯下列句子
(1) 皆若空游無所依。
(2)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3)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4)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5)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
(6)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
(7)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8)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9)微斯人,吾誰與歸?
(10)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3簡答
(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八個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麼氛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2) 作者前後感情截然不同,是否矛盾?
(3) 如何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4)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或異二者之為 「異」各指什麼?
3、 理解性默寫
1.滕子京政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重修岳陽樓的盛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前人之述備矣」與________________形成照應。
4.時間上寫洞庭湖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空間上寫洞庭湖美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花鳥草魚落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虛寫景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正反兩方面寫古仁人的內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安得廣廈千萬間,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忽如一夜春風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默寫
飲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己亥雜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人教版八下語文第六單元檢測題
1.A
2.B
③ 八年級下冊語文學習方法報第六單元綜合素質檢測答案
制定嚴格的作息時間表,貼在牆上,自己遵守並由父母監督,每當自己 覺得不能執行下去的版時候就看一權看作息時間表,這時一咱遵守諾言的力量就 會促使自己堅持下去。另外,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要合理安排自 己的時間,而且還要做到「松緊一致」。有的同學到了假期就會比較放縱自 己,作息時間比較亂,因為作息規律一旦亂了,到上學的時候要調整過來又 比較困難,而且是很累的一件事情。假期的時間安排和上學時應差不多,學 習有一個慣性,可以適當間歇,但是不能一下扔開過久,要「松緊一致」。
④ 八下語文第六單元作文
人每每感覺活的局促,受制於自己小小的空間里郁悶不已。或者說很多人的郁悶、抱怨、不快樂都來自於感覺自己被束縛、被限制、掙扎不開某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空間,比如某種慾念。
當自己存有某種慾念,心裡千方百計的去達到它。過程的艱辛尚且可以忍受,害怕的是到頭來卻達不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早早的存了擔憂和煩惱,或者在執行的過程中一路懼怕與牢騷,咬牙撐到最後沒有達到目標,滿腹的不甘心、滿懷的抱怨。
這樣的人,屢見不鮮。就是自己,也常常陷入這個怪圈。雖然時常提醒自己,但事到臨頭,慣性的思維還是率先佔了上風。
昨天,聽了一節瑜伽課,對於老師說的「包容」和「創造空間」很有感觸。
在瑜伽學里,提倡包容:思想上的包容,精神上的包容,物質上的包容。而瑜伽特別強調要把「思想上的包容」放在第一位,看起來很是違反我們尋常的「唯物主義」。可是瑜伽確實就這樣提倡。老師說「人常常覺得自己受束縛、受限制,其實身體的束縛和限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思想上的束縛和限制。」「人在受到束縛和限制時候自然的反應是去掙扎,而越掙扎往往束縛、限制的越深。就像泥潭、也譬如漩渦。所以,思想上要首先放開,去包容一切。」
思想上放開了,就能夠包容一切,接納一切。精神上也就可以放鬆,不再拘泥於固有的想法,不再執著於原有的思維方式,會換位思考,會換角度思考。這樣,很多問題就豁然開朗了。而當思想放鬆了,人的身體自然就柔和下來,即使還有的身體部位不夠柔和,自己也有思想准備,也就是說在精神層面上准備好了:接受自己的身體不夠柔和,告訴自己不要為這個而緊張,讓自己再次的繼續的放鬆下來,如此循環,經過自己積極的修煉,身、心、靈在不知不覺中就達到了更高的境界。
這個,同樣適用於我們對待自己的生活。當我們抱怨生活不夠如意、不夠富足、不夠自由、不夠瀟灑的時候,如果我們從自己的內心、從思想上就接受這些、包容這些,是否就可以少去很多的煩惱?是否可以讓我們的精神不再緊綳?是否可以讓我們的身體慢慢放鬆?人的身心放鬆後,是否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有了更好的接納能力?是否就可以感覺到自己其實很幸福?而幸福指數高的人是不是對人對事物更具有包容力?良性循環!
⑤ 八年級上語文關於第六單元有什麼特點
新課標語文八年級上冊單元說明·第六單元
本單元共選了九篇古代詩文,編為五課。這些作品都在描寫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細膩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與自然的交流與對話。教師指導學生學習本單元,不僅要注意培養學生閱讀古詩文的能力,品味這些詩文的優美意境,還要培
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對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賞能力。
一、關於閱讀
本單元所選的詩文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點,情是景的靈魂,景是情的載體。了解作者的情感是解讀這些詩文所描寫的景物意蘊的一把鑰匙。比如,《答謝中書書》體現了作者能夠品味山水之美的自豪感,《記承天寺夜遊》傳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湖心亭看雪》寫出了作者超凡脫俗的文人雅趣,《歸園田居》表現的是歸隱山林的遁世思想,《游山西村》表現了作者對農家淳樸風俗的留戀。但是,教學中也不要將這種情緒的表現作絕對化的理解,詩文中包含的感情基調是確定的,而具體的指向則是模糊的、含蓄的、多義的。《三峽》和《觀潮》兩篇文章,作者的個人情感體現得就不十分明顯,《使至塞上》和《渡荊門送別》這兩首詩都是在最後一聯才含蓄地流露了作者的某種情緒。在寫作技法上,摹山范水的詩文深諳「詩中有畫」的妙處,努力用語言營造畫面感,選取的景物非常講究結構布局、色彩處理,通過遠近、明暗、虛實、濃淡、藏露、疏密、奇正等對立關系的和諧統一,使景物產生立體感、層次感,達到一種直覺體悟的審美效果,表現生動的氣韻流轉。尤其是《答謝中書書》和《湖心亭看雪》這兩篇文章和《使至塞上》這首詩,畫面感很強。另外,這一單元的詩文都能抓住景物特徵來寫,注意在不同的時間內(晨昏、四季)景物的變化,如《三峽》《答謝中書書》;不同空間內景物
的風貌,如《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三峽》是《水經注》中的一段文字,雖只有一百五十多字,卻寫出了「七百里」三峽的萬千氣象。山川草本,峽谷深澗,懸泉瀑布,急流綠湍,高猿怪石,古柏寒林,漁歌民謠,應有盡有。全文描寫隨物賦形,動靜相生,景中融情,情隨景遷。簡潔精煉,生動傳神。文章先總寫三峽地貌。寫三峽總貌,重點在巍峨綿亘、隔江對峙的群山。然後寫三峽在不同季節的壯麗景色。雖然劈頭落筆於七百里山勢,但既是《水經注》,還是要以寫水為主,所以寫夏、春、冬、秋四季景色,都刻意繪水。寫水時先寫最盛的夏水,再寫風平流靜的春冬之水,最後寫水枯谷空的秋景。夏水暴漲,來勢猛烈,驚心動魄。春冬之時,雪白的急流,迴旋的清波,碧綠的深潭,森森的古柏,飛流的瀑布,這一切都是那麼輕松曉暢,令人心曠神怡。接著文勢再起波瀾,蕭瑟的秋天,三峽林寒澗肅,凄清悲涼。最後以令人盪氣回腸的漁歌作結。全文各層之間,一起一伏,曲盡其妙,一張一弛,扣人心弦。
《短文兩篇》所選的兩篇文章雖然文字不多,卻十分優美,而寫作方法不盡相同。《答謝中書書》是陶弘景寫給朋友謝中書的一封書信。文章以感慨發端,又以感慨收束,中間的十句,作者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人雲,清流見底」,極力描寫山之高,水之凈,用筆洗練,寥寥八字,就寫出了仰觀俯察兩種視角,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境界清新。「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又改用平遠、高遠的視角極目遠眺,青翠的竹木與五彩的山石相互映襯,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在清爽宜人的畫卷上平添了萬物勃發的生機。「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由靜景轉入對動景的描寫。猿鳥的嗚叫聲穿越了清晨即將消散的薄霧,傳人耳際,夕陽的余暉中,魚兒還在水中競相嬉戲,這四句通過朝與夕兩個特定時間段的生物的活動,又為畫面增添了靈動之感,傳達了真正的生命氣息。《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八十餘字的小品,作者以寥寥數語,記錄了日常生活的一個片斷,傳達了微妙的心境。語言樸素自然,富於詩情畫意。短文先是記事,交代了步月的時間和原因,以及一同寺庭步月的人。接著是寫景,只有三句,卻將寺庭之中月光的澄澈,寫得如在眼前。寫庭中月光,用「積水空明」四字,既表現了冷月的清澈,又反映了寺院的潔靜清幽。用「水中藻、荇交橫」來形容月下竹柏之影,極富想像力。文章末尾簡潔的抒情,既慨嘆無人賞月,暗示世人汲汲於功名,為俗務所累,又表達出貶謫生活中淡淡的悵惘和強作歡顏、聊以自慰之情。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研討這兩篇文章在語言藝術和寫景的方式的不同。比如讓學生注意《答謝中書書》的駢體文特點,講究對偶,語言華美,《記承天寺夜遊》是散文,語言質朴,娓娓道來,不露斧斤痕跡,意味深長。景物描寫上《答謝中書書》一文,由高到低,由遠及近,既寫了山水竹樹,又寫了猿鳥沉鱗,品類豐富,由景生情。《記承天寺夜遊》融景物描寫於平淡自然的敘述之中,景物的韻味有很深的人性化痕跡。同時在教學中要注意知人論世,讓學生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特別是《記承天寺夜遊》一文,只有在了解作者被貶黃州這一歷史背景的基礎上,才能深
入理解作者復雜微妙的心境。
《觀潮》寫了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文章以精煉的筆墨,分四段寫了海潮的壯觀景象,水軍演習的動人情景,弄潮健兒和觀潮人群,描寫的重點又在水軍和健兒的水上表演,江潮之盛和觀潮者之眾,都襯託了重點描寫的場面。浙江潮雄
偉壯觀,水上表演頭緒紛繁,場面眾多,觀潮者士女駢闐,
但在這篇短文中,作者卻寫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這一方面是由於作者結構精巧,以海潮為線索,寫景記事相融合,正面描寫與側面烘托相結合。另一方面也由於作者惜墨如金,用語十分簡練。本文不僅用了比喻、誇張等修辭手法,而且即便是簡潔的白描,
也寫得十分生動形象。
《湖心亭看雪》寫於明王朝滅亡以後。作者對故國往事的懷戀,以淺淡的筆觸融人了山水小品,看似不著痕跡,但作者的心態可從中窺知一二。全文筆調淡雅流暢,看似自然無奇,實則耐人尋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顯了它的魅力,寫景與寫人相映成趣。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時間、目的地、天氣狀況,接著記述了這次賞雪的具體經過。寫景運用了白描手法,宛如中國畫中的寫意山水,寥寥幾筆,就包含了諸多變化,長與短,點與線,方與圓,多與少,大與小,動與靜,簡潔概括,將人與自然的關系作了形象的詮釋,悠獨清遠既是這幅畫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質,這就是人與自然在精神上的統一與和諧。湖心亭的奇遇也寫得十分生動。而最後以舟子的話收束全文。一個「痴」字,體現了俗人之見,但「痴」字又何嘗不是對張岱最確切的評價呢?他痴迷於天人合一的山水之樂,痴迷於世俗之外的閑情雅緻,作者引用舟子的話包含了對「痴」字的稱賞,同時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悅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緒。本文寫景的特點是使用白描手法,教學中除了重視這一點外,還應引導學生注意作者是怎樣處理寫景、敘事、抒情之間的關系的。敘事是行文的線索,寫景是游記的表現重點,抒情是本文內在的支撐點。將人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抒情緊扣寫景,始終不脫離人,是本文的特色。教師可以對張岱的經歷作簡要介紹,這樣學生才能夠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宜講得過深過細,點到為止即可。敘事與寫景的關系也不宜講得過深,講清楚文中西
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襯就可以了。
《詩四首》所選的四首詩歌也是各有特點。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一共有五首,這是其中的第三首。這首詩寫的是田園勞作之樂,表現的是作者要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想在那污濁的現實世界中失去自我的心情。用語十分平淡自然,不見絲毫修飾,從而使平淡的口語和醇美的詩意和諧地統一起來,很能代表陶詩的藝術特點。《使至塞上》寫作者36歲一次出使塞外時途中的所見所聞。作品寫了出使的原因,塞外開闊荒涼的景象和到達目的地的情況。全詩氣韻流動,壯麗恢弘。「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把塞外景色寫得形象而逼真,是歷代傳誦的名句。《渡荊門送別》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荊門時所作。隨著船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像畫卷一樣展開、變換。作者很自然地描繪了舟過荊門時所見景色。頷聯用游動的視角來描寫景物的變化,船由蜀地到荊門,兩岸的地勢由山脈過渡到平原,山巒從作者的視野中一點點地消失,江水沖下山巒向著廣闊的原野奔騰而去。頸聯通過兩幅美麗的畫面來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圖,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飛下的天鏡,寫夜間的風景;第二幅是天邊雲霞圖,雲霞飄飛,如同海市蜃樓一般變幻多姿,寫黃昏的風景。這么美的景色,真讓人陶醉!但是「應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兩句卻突然一轉,由欣賞美景轉入深沉的鄉情之詠。全詩蘊古詩渾壯豪放的氣勢於聲調格律之中。時空廣闊,寫景有靈動之感,情蘊悠長。《游山西村》描繪了在一個豐收的年景,詩人受到熱情的邀請,來到農民朋友家。「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蘊含著生活的哲理,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
生深入體味。 二、關於研討與練習
根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的精神,本套教材的練習設計除了有關於字詞學習、課文內容和藝術特點這類題目外,我們還設計了一些探究性學習和拓
展性內容的研討與練習題目。
比如在《三峽》一課中,練習給出了一首李白描寫三峽風光的詩歌,要求學生閱讀之後能說出它和課文之間的聯系,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比較閱讀能力。《觀潮》的練習要求學生將一首寫觀潮的宋詞改寫成一篇記敘文。這首詞同課文的題材一致,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聯想能力,也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而《湖心亭看雪》一課中的兩個練習:「柳宗元的《江雪》描寫的也是雪景,也寫到人的活動,體會它和本文在描寫手法和表達情感上的異同。」「課外搜集描寫西湖的詩文,並互相交流。」一個是比較閱讀,一個是課外知識拓展。《詩四首》練習中要求學生思考討論《紅樓夢》里香菱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鑒賞,是為了引起學生品味名句的興趣。另一題「試從這幾首詩中任選一首,根據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繪畫把你的閱讀感受描繪出來。」更是一道開放性的題目,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培養學生面對古詩的聯想、想像能力。
教師在指導學生做探究性、拓展性的題目時,要盡量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
學生的參與熱情。具體方法可以多種多樣,答案也不必強求一律。
三、關於綜合性學習
本單元主要學習怎樣搜集資料。搜集資料、獲取信息不僅在語文及其他學科的學習中很重要,也是現代信息社會人們生活中一項必備的能力。本單元學習搜集資料的三種常用方法,通過在搜集資料的專題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活動能力和交流與合作的能
力。
本單元設計的三個專題都是為了培養學生搜集資料的實際操作能力。教師還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掌握搜集資料方法的重要性。有相當多的學生面對搜集資料的選題,無從下手,所以掌握操作性強的方法極為重要。最好確定一個選題,分別採用到圖書館、實地調查、上網搜集等方法來搜集資料。這個過程一定要落到實處,從理論上來看,這三個方法都很簡單,但是實際操作起來會遇到許多具體問題。比如,怎樣才能做到查詢過程簡便快捷,怎樣把眾多的材料進行科學的分類與管理等,都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的。還要注意對材料進行概括綜合。與同一選題相關的材料很多,學生往往容易被材料所淹沒。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主選題下的子選題,縮小查找范圍,力求事半功倍。材料搜集齊備,就要進入歸納總結的階段,這個環節是對本次活動的總結,不可搜集完材料就草草收兵。要通過總結,鍛煉學生駕馭材料的能力,培養他
們的邏輯思維與創造性思維。
搜集資料的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上圖書館、上網查詢。教師要及時解答學生在搜集資料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實地調查采訪,如果沒有條件的可以不集中組織。但是要將此項活動落實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節假日去旅遊,要養成隨時記錄或拍照的好習慣,把各地的神話傳說、逸聞趣事、詩文妙語、科學數據等等記錄下來,形成自己的小小知
識庫,寫作時就不會感到「書到用時方恨少」了。
寫作能力是基本的語文能力之一,要貫穿在語文教學的全過程。搜集資料就是為寫作做准備的。利用豐富的材料進行寫作訓練,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不要貪大求多。有的同學看到材料很多,就東抄一段,西抄一段,內容分散,主題不集中,要指導學生從小處下筆,寫得深入一些。第二,不要照抄照搬。寫作訓練不是資料匯編,要指導學生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寫出獨創性。第三,要讓材料為我所用。要培養學生對材料的懷疑精神,不迷信前人的說法,敢於在作文中提出獨到見解。關於在小論文中使用材料的形式,告訴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引用全部或部分,引用原文或是轉述,靈活處理。
口語交際的訓練,其實在搜集資料的實踐活動中就已經滲透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時是自主活動,遇到困難就需要和老師同學進行溝通,無形中就鍛煉了交流合作能力。但是,把口語交際單獨作為一個教學環節也是很必要的。這個環節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交流有關搜集資料的心得體會、好的經驗,提出尚未解決的操作性問題,共同
探討。二是組織優秀論文報告會,進行課堂交流。
對活動的評價,教師可以採用階段評價法:搜集資料階段佔50分。提交論文階段佔50分。指導學生將搜集來的資料匯總成「某某資料小檔案」,搜集材料不是最終目的,關鍵是要讓材料為我所用。在此基礎上寫成的小論文,才能夠體現學生的思考能力。
所以論文的質量是評價本次活動的重要標准。
如有可能,可以建立一個信息交流平台,或是利用互聯網,或是開辟學習園地,還
可以裝訂成冊供大家傳閱,共享資料,擴大知識面。
⑥ 八年級下冊讀與寫語文第六單元答案
八年級上冊:14、《桃花源記》 一、詞語解釋 緣溪行沿著落英繽紛落花 甚異之詫異豁然開朗開闊的樣子 儼然整齊的樣子阡陌交通交錯相通 黃發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悅的樣子 具答之詳盡咸來問訊都 率妻子邑人妻子兒女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 不復出焉再無論魏晉更不必說 延至其家邀請處處志之作標記 欣然前往高興的樣子無問津者渡口 二、翻譯 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芳香的野草鮮艷美麗,落花到處都是。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土地平坦開闊,房屋整整齊齊。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帶領妻子兒女及鄉鄰來到這與人世隔絕的地方 5、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這個人詳細的介紹了自已所聽到的事。 6、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了。」這里的人告訴他說:「不值得對外邊的人說啊。」 7、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尋找以前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不到路。 8、後遂無問津者。此後就再也沒有探訪的人了。 9、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狗叫的聲音。 10、男女衣著,悉如外人男女穿戴,完全與桃花源外的人一樣。 1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他們)問起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漢朝,更不必說魏晉了。 三、課文分析本文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世外桃源,藉助這個美好的境界,寄託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桃花源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民風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爭,和平安定。但作者描寫的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只能是一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四、回答下列問題:答案 1、寫出描寫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語句(用原文)1、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寫出描寫挑花源中人們和平勞動、幸福生活的語句(用原文)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並怡然自樂。 3、寫出本文中出現的三個成語3、豁然開朗、世外挑源、怡然自樂、(無人問津) 4、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 4、甚異之 5、文中描寫挑花源人精神狀態的句子是(用原文)5、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6、描寫桃花源生活環境的句子是(用原文)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7、表現 「村人」熱情待客的句子有?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8、表現「村人」都來關心漁人的句子是?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9、「村人」來桃花源的原因是?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10、「村人」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原因?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八年級上冊:6、陋室銘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名:出名 靈:成為靈異的水 2、斯是陋室斯:這 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 4、無絲竹之亂耳絲竹:這里指奏樂的聲音。亂:使……亂。 5、無案牘之勞形案牘:官府的文書。勞形:使身體勞累。 6、何陋之有?何:什麼。 二、譯句 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1、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的公文勞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2、這(雖)是間簡陋的房子,主人卻有美好的德行。 3、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3、談笑的是淵博的學者,往來沒有知識淺薄的人。 4、孔子雲:「何陋之有?」4、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三、回答下列問題 1、統領全文的一句是什麼?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文中點睛之筆是哪句?何陋之有。 3、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志趣(情懷)?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志趣。 4、表現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語句的是什麼?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5、表現主人生活環境清幽的句子是什麼?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八年級上冊:7、愛蓮說 一、指出加點詞的意義答案 1、可愛者甚蕃蕃:多。 2、濯清漣而不妖。濯:洗。妖:美麗而不端莊。 3、不蔓不枝。蔓:長枝蔓。枝:長枝節。 4、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褻:親近而不莊重。 5、菊之愛,陶後鮮有聞。鮮:少。 6、宜乎眾矣。宜:應當。 二、譯句 1、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1、我唯獨喜愛蓮從污泥中長出卻沒有受到沾染,在清水裡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2、蓮,花之君子者也。2、蓮是花中的君子。 3、菊之愛,陶後鮮有聞。3、對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 4、蓮之愛,同予者何人?4、像我一樣喜歡蓮花的還有什麼人呢? 5、牡丹之愛,宜乎眾矣。5、喜愛牡丹的人當然就很多了。 三、回答以下問題 1、文中最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語句是什麼?蓮,花之君子者也。 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是哪一句?出淤泥而不染。 3、本文採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作者對蓮的描述和贊美寄予他怎樣的思想感情?寄寓了他不願與世同流合污、保持高潔風格的思想感情。 4、中心思想本文通過對「蓮」的美好形象和高潔品質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世態的鄙棄和厭惡以及潔身自好的生活態度。 八年級上冊:9、大道之行也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選賢與能與:通「舉」舉薦,選拔 2、古人不獨親其親親:以……為親。 親:親人、父母 3、不獨子其子子:以……為子。 子:子女 4、男有分,女有歸分:職分、職業 5、貨惡其棄於地也惡:憎惡 6、盜竊亂賊而不作亂:造反。 賊:害人。 作:興起 7、是謂大同是:這。 大同:理想社會 8、女有歸歸:女子出嫁 二、譯句答案 1、選賢與能,講信修睦1、把有賢德,有才能的人選拔出來,人人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 2、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2、所以人們不單純只是奉養自己的父母,也不單純只是撫育自己的子女。 3、男有分,女有歸3、男子要有職業,女子要適時婚嫁。 4、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4、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共有的。八年級上冊:三峽 一、解釋答案 1、重岩疊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峰 2、夏水襄陵上 3、乘奔御風奔:這里指快跑的馬 4、素湍綠潭湍:急流的水 5、不見曦月曦:陽光,這里指太陽 6、霜旦下霜的早晨 7、飛漱沖刷 8、屬引凄異屬引:接連不斷 9、或王命急宣或:有時 10、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雖:即使 11、良多趣味良:真,實在 二、回答以下問題 1、作者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作者是從「山」、「水」兩方面描寫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先寫「山」後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描繪出不同季節的不同景象。 2、用原文回答:表現群山高峻的句子是 表現水流急速的句子是 表現春冬清流緩的句子是 表現秋季凄清蕭瑟的句子是 重岩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朝發白帝,暮到江陵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林寒澗肅,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3、作者是如何從不同的季節景象來描寫江水的特點的?夏天,寫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險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險和疾速的特點。春冬之時,水退潭清,景色秀麗,突出了三峽春冬景色的清麗的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靜,水枯氣寒冷以高猿哀鳴襯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 4、文章結尾引用了漁者的歌詞,有什麼作用?襯托「晴初霜旦」之時「林寒澗肅」的凄涼情景,渲染蕭瑟的氣氛1、自非亭午夜分不見羲月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2、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風,也沒有這樣快 3、至於夏水襄陵,沿泝阻絕至於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絕了。 4、素湍綠潭,回清倒影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潭水,迴旋著清波,倒影著各種景物的影子。 5、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懸泉和瀑布在那裡飛流沖盪 6、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實在有很多趣味。 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每當到了初晴或結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顯出一片清涼和寂靜。 8、常高猿長嘯,屬引凄異有時高處的猿猴放聲長叫,聲音持續不斷,異常凄涼。 9、空谷傳響,哀轉久絕空盪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八年級上冊:10、答謝中書書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青林翠竹,四時俱備四時:四季。 俱:都 2、曉霧將歇歇:消散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頹:墜落。 競躍:爭著跳躍欲:將要。 沉鱗:潛游在水中的魚 4、未復有能與奇者與:參與,這里指欣賞 二、回答下列問題答案 1、本文反映了作者什麼思想?反映了作者娛情山水的思想。 2、中心思想(表達的思想感情)本文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知音共賞美景的得意之感。 3、書是一種怎樣的體裁?書即書信,是一種應用性文體,可具有文學性。 三、填空答案 1、「高峰入雲,清流見底」表現了 之美。山水相映 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表現了 之美。色彩配合 3、「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表現了 晨昏變化之美 八年級上冊:記承天寺夜遊 一、解釋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念:想到。 遂:於是。 至:到 2、相與步於中庭相與:共同,一起 3、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只是 4、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交橫:交錯,縱橫。 蓋:原來是 5、月色入戶戶:窗戶 二、貫穿全文的線索是什麼月光(月色) 三、描寫月夜庭中景色的句子是哪一句「庭下如積水空明……影也」 四、全文分幾層,請用「/」劃分,並寫出層意全文分三層:第一層記事,交代了賞月散步的時間,原因。第二層寫景,寫了月下庭中景物。第三層抒情,抒發了對月光,竹柏蔬影的感觸。 五、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境?表達了作者曠達的心境。 六、中心思想本文表現了作者曠達的胸襟和積極樂觀的情懷。 八年級上冊:11、觀潮 一、指出加點詞的含義答案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盛既望:農歷十六 2、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方:當……時 3、倏而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而:突然 . 略:一點點 4、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逝:去,往 5、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文:畫著文采 6、溯迎而上,出沒於鯨波盛萬仞中溯迎:逆流迎著潮水 7、吞天沃日沃:因水淋洗 8、如履平地履:踩 9、江幹上下十餘里間干:岸 二、閱讀第二自然段後回答問題答案 1、寫參演艦之多的句子是 1、艨艟數百分列兩岸 2、寫陣勢變化多端的句子是 2、盡奔騰分合五陣之勢 3、寫水兵在船上演練技藝之高的句子是 3、如履平地 4、寫雙方習戰之激烈的句子是 4、黃煙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5、寫聲勢之大的句子是 5、水爆轟震,聲如崩山 三、閱讀第一自然段後回答答案 1、解釋下列詞語 (1)既望(1)農歷十六 (2)既而(2)不久 2、作者對潮水的描寫由 而 ,對潮水從形、色、聲、勢四個方面進行描繪,請用原文回答:遠,近。 (2)寫「形「的句子是 (3)寫「色」的句子是 (4)寫「聲」的句子是 (5)寫「勢」的句子是 (1)僅如銀線(2)玉城雪嶺際天而來(3)如雷霆,震撼激射(4)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3、作者引用楊誠齋的詩句有什麼作用?這兩句詩從側面對潮水的形象做了補充,同時也與段首「天下之偉觀」照應,以此加強了讀者對海潮之雄偉壯觀的強烈印象,並為下文作鋪勢。 八年級上冊:12、湖心亭看雪 一、指出加點的詞的含義答案 1、是日更定是:這。 定:完了,結束 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爐火拿:撐,劃。 毳:鳥的細毛 3、霧淞沆碭沆碭:白氣彌漫的樣子 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裡。 更:還 5、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強:痛快。 白:指酒杯 二、譯句答案 1、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1、(我看見)有兩個人已鋪好了氈子,相對而坐,一個童子正把酒爐里的酒燒得滾沸。 2、余強飲三大白而別2、我痛飲了三大杯,然後(和他們)道別。 3、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不要說相公痴迷,還有比相公更痴迷的人呢。 4、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4、大雪下了三天,湖中行人,鳥的聲音都消失了。 三、回答問題答案 1、文中具體描寫雪景句子是哪些?1、霧淞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下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2、文中在敘寫湖心亭奇遇時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表達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2、運用了神態、語言、動作描寫,表現了作者喜悅之情,特別是「強飲」表現了作者豪邁的心情。八年級下冊:與朱元思書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答案 1、風煙俱凈俱:全,都 2、從流飄盪從:隨著 3、水皆縹碧,千丈見底。縹碧:青白色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甚:比得過 奔:飛奔的馬 5、負勢競上負:憑依 6、蟬則千轉不窮轉:通「囀」 叫 7、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戾:到 息:平息 8、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經綸:經營 反:通「返」 返回 9、橫柯上蔽柯:樹干 二、翻譯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風煙俱凈,天山共色。那空間的煙霧都消散盡凈,天和山呈現相同的顏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急速的水流比飛箭還快,迅猛的波浪有如飛奔的馬。 3、負勢競上,互相軒邈。(那一座座高山)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爭著向高處和遠處伸展。 4、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鳶飛到天上一樣極力為名利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他那熱衷功名得祿的心。 5、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忙於經營俗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 6、疏條交映,有時見日。稀疏的樹木枝條相互交叉掩映,有時偶爾也見到(一絲)陽光 三、閱讀課本,回答問題答案 1、本文總領全文的句子是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寫水流勢湍急,《三峽》一文中的哪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3、文中「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一句表達了作者怎麼樣的思想感情?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奇山異水的贊美,留戀以及鄙棄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4、請找出文章里具體描繪富春江的「異水」「奇山」的句子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從聽覺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找出具體語句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6、鳶飛戾天者息心和經綸世務者忘反的原因分別是什麼?望峰窺谷 八年級下冊:送東陽馬生序 一、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答案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致:買 2、援疑質理 援:提出 質:詢問 3、益慕聖賢之道 慕:仰慕 4、俟其欣悅俟:等到 5、滕人持湯沃灌,以衾以覆湯:熱水 覆:蒙蓋 6、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再:兩頓 7、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走:跑 逾約:超過期限 8、四支僵勁不能動 支:通「肢」 肢體 9、同捨生皆被綺綉 被:通「報」 穿著 二、翻譯下列文言句子答案 1、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於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家裡窮,沒有辦法買書來讀,常常向收藏書籍的人家借,親手抄錄,計算著日子按時歸還。 2、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在深山大溝中趕路。嚴冬刮著猛烈的風,大雪深積幾尺,腳上的皮膚凍裂了也不知道。 3、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同宿舍的學生都穿著綉花綢緞衣服,戴著綴有紅纓帶和寶石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左邊佩腰刀,右邊掛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樣。 4、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因此人家多願意把書借給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我站著陪侍在老師身邊,提出疑問,詢問道理。 6、以衾擁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將全身)蒙蓋好,好久才暖和過來。 7、、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卻一點也沒有羨慕的心思,因為心中有足以快樂的事,也就不感覺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蓋余之勤且艱若此。總之我求學時的辛勤與艱苦就是如此罷。 9、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所以我雖然愚笨,但終究獲得了學識。 10、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又苦於沒有大師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經跑到百里外,捧著經書向當地有名望的前輩請教。 三、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答案 1、本文作者寫自己年輕時學習上的艱苦情景,主要寫了哪些內容。艱苦的學習過程和端正的學習態度。 2、作者在老師面前畢恭畢敬,不敢出言,表現了什麼?勤奮學習的謙虛求學的態度。 3、用一句話概括第二段的內容敘述了作者奔走求學之苦。 4、作者在寫自己的清苦生活時,為什麼要寫同捨生奢華的生活?通過對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貴,專心學習的思想品質。 5、圍繞「嗜學」二字寫了哪兩件事?借書之苦。求教之難。 6、「卒獲有所聞」這里的「聞」指什麼?得到知識,明白道理。 7、讀完全文;你覺得應該學習作者的什麼精神和品質?不畏艱苦,刻苦勤奮的求學精神和堅守信約,謙虛有禮的美好品質。 8、與作者當年的學習條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優越的地方?說說現代中學生有怎樣的苦樂觀?吃穿無憂,國家、學校、家長、老師的全力支持,設備先進,資源廣泛,信息靈通等。珍惜時間,虛心善學,苦中作樂,以苦為樂。
⑦ 八年級下冊語文節節高第6單元答案
第三大題見過的寫游戲沒見過的寫想像作文沒見過的話你這么寫冬天,北國的雪都一點內點的變成容了冰一樣的堅固,而江南的雪卻像是姑娘一般,柔軟細膩。見過的話你這么寫……冬天每到下雪的時候,窗戶上總會結上一層厚厚的冰花,外面的雪一到可以堆雪人的時候,總會有很多不管年幼的年輕的還是年老的人們在外面堆雪人,打雪仗,滾雪球,我最喜歡打雪仗,因為那樣會使整個身體都暖和起來,大家也不會因為被雪球打到身上有什麼不高興,相反,大家會組成兩個隊伍,互相攻擊,直到有一方勝出,一時間好不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