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初一語文上冊課本第10課

初一語文上冊課本第10課

發布時間:2021-01-08 02:48:13

Ⅰ 跪求七年級上冊語文書第十課

第一課是在山的那邊吧

論語.十則吧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

Ⅱ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語文課本第10課讀後感

從本文中我們體會到了木蘭的英雄氣概,要向她學習 !(故事內容說一下)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了很多年,這個幾百年前的奇女子到現在還鼎鼎大名為人們所稱頌。我非常欽佩花木蘭,欽佩她遇到困難時毫不退縮勇敢面對的精神。在平時的學習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我們要向花木蘭學習,努力憑自己的力量去克服,不氣餒不放棄。長大以後我要向花木蘭一樣孝順父母,做一個有責任心和愛心的人。我還要好好學習,練就很多本領,長大為國效力,做一個對社會和國家有用的人。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絕 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現在更有許多人將它拍成了電影,千古流傳。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她本是個柔弱的女孩,可他為了年老的父親,就不再柔弱;她本是個織布女子,但她為了父親,就參軍打仗。她從不向男的低頭,大聲告訴了世人:巾幗不讓須眉。花木蘭就要出征了,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她與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樣的苦,受一樣的累,卻干出與男人不同的事跡,創出了與男人不同的輝煌,同時也證明了「女子哪裡不如男?」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Ⅲ 初一語文上冊第10課全文

最佳答抄案論語十則:

1.子曰:「學而襲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wǎng),思而不學則殆(dài)。」(《為政》)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泰伯》)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

Ⅳ 七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 第十課的10個論語的意思

《論語》十則
原文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為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與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憑借這一點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孔子說:「仲由,教導你對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見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和他看齊。見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同樣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選擇他們的優點學習,(發現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缺點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不能不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嗎?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遙遠嗎?」

9.孔子說:「在嚴寒的冬天,才會知道松柏是最後才凋謝的。」

10.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Ⅳ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十四課全文

《秋天》
何其芳

震落了清晨滿披著的露珠,
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專
放下飽食過稻香的鐮刀屬,
用背簍來裝竹籬間肥碩的瓜果。
秋天棲息在農家裡。
向江面的冷霧撒下圓圓的網,
收起青鯿魚似的烏桕葉的影子。
蘆蓬上滿載著白霜,
輕輕搖著歸泊的小槳。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
草野在蟋蟀聲中更寥闊了。
溪水因枯涸見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聲何處去了,
那滿流著夏夜的香與熱的笛孔?
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裡。

Ⅵ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十課,再塑生命的人是什麼文體

《再塑生命的人》其實就是《再塑生命》,文章節選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版,作者系19世紀美國盲聾女權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海倫·凱勒。她的主要代表作品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生活》《我的老師》《我的人生故事》等,通常都是描寫自己對生活、生命的感悟,十分感人和勵志!
應該算是一篇記敘文。

Ⅶ 初一上冊語文第10課全文意思和主要道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學而》孔子說:"學習知識而又經常溫習功課,不是很愉快嗎?有朋友從遠方趕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並不惱怒,不也是個有德的君子嗎?" 【注釋】 (1)子:中國古代對於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有時也泛稱男子。《論語》書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學:孔子在這里所講的「學」,主要是指學習西周的禮、樂、詩、書等傳統文化典籍。 (3)時習:在周秦時代,「時」字用作副詞,意為「在一定的時候」或者「在適當的時候」。但朱熹在《論語集注》一書中把「時」解釋為「時常」。「習」,指演習禮、樂;復習詩、書。也含有溫習、實習、練習的意思。 (4)說:音yuè,同悅,愉快、高興的意思。 (5)有朋:一本作「友朋」。舊注說,「同門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師門下學習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樂:與說有所區別。舊注說,悅在內心,樂則見於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沒有說出人不知道什麼。缺少賓語。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說別人不了解自己。 (8)慍:音yùn,惱怒,怨恨。編輯本段第二則:為人處事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注釋】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參(音shēn)字子輿,生於公元前505年,魯國人,是被魯國滅亡了的鄫國貴族的後代。曾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以孝子出名。據說《孝經》就是他撰寫的。 (2)三省:省(音xǐng),檢查、察看。三省有幾種解釋:一是三次檢查;二是從三個方面檢查;三是多次檢查。其實,古代在有動作性的動詞前加上數字,表示動作頻率多,不必認定為三次。 (3)忠:舊注曰:盡己之謂忠。此處指對人應當盡心竭力。 (4)信:舊注曰:信者,誠也。以誠實之謂信。要求人們按照禮的規定相互守信,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 (5)傳不習:傳,舊注曰:「受之於師謂之傳。老師傳授給自己的。習,與「學而時習之」的「習」字一樣,指溫習、實習、演習等。編輯本段第三則:學習方法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廣泛地熟讀典籍,復習所學的知識,進而從中獲得新的領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會貫通。做到這樣的程度了,才可稱為老師啊。本章的「溫故而知新」有兩解。一為「溫故才知新」:溫習已聞之事,並且由其中獲得新的領悟;二為「溫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溫習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擷取新的知識。我以為合並這兩種解法,也許更為完整:在能力范圍以內,盡量廣泛閱覽典籍,反復思考其中的涵義,對已經聽聞的知識,也要定期復習,期能有心得、有領悟;並且也要盡力吸收新知;如此則進可以開拓人類知識的領域,退也可以為先賢的智能賦予時代的意義。像這樣融會新舊、貫通古今方可稱是「溫故而知新」。也有學者以為作「溫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適,因為按字面上解釋,僅做到吸收古今知識而未有領悟心得,只像是知識的買賣者,不足以為師。所以我們就來看看「師」的意義。在論語中師字一共見於14章,其中意義與今日的老師相近者。故:舊的知識。知:領悟。可:可以。以:憑。為:做。編輯本段第四則:學習方法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對自己)有害." 編輯本段第五則:學習方法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做法)." 知識點:「女」通「汝」意思:你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聰明智慧。(其他知不變)誨的意思:教,傳授。乎的意思:語音助詞。由:指孔子的學生仲由 編輯本段第六則:取長補短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孔子說:「見到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編輯本段第七則:取長補短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的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編輯本段第八則:怎樣做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子罕》)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編輯本段第九則:怎樣做人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子罕》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AI第二聲)樹是最後落葉的." 編輯本段第十則:怎樣做人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編輯本段相關知識 編輯本段「樂」之解釋不亦樂乎的「樂」應該讀le去聲,不應該讀yue去聲。因為這個成語最早出自《論語》第一篇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釋是:說,同悅;樂,音洛。《論語雍也》中還有一句孔子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朱熹注釋也是:好,去聲;樂,音洛。按今天的讀音,「洛」字音luo,去聲。但在古代,作為快樂的「樂」和「洛」都屬於入聲「十一葯」韻部(見《平水韻》),可見「洛」、「樂」的韻母一樣,加上聲母都是L,當然完全是同音字了。這在南方人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因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樂」發音完全一樣,都讀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話讀,「不亦樂乎」中的「樂」也應該和「快樂」中的「樂」字一樣,都讀成le去聲。 「樂」是多音字,除了讀yue去聲(音樂)、le去聲(快樂)外,在《論語雍也》篇中還有一處也有很多人讀錯:「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朱熹的注釋是:知,去聲。樂,上二字並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國傳統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聲母(也叫「聲紐」,「五」字的聲母是「疑」,相當於今天的y),與下一字的韻母(即「教」的韻母iao)拼讀成yao。可見,在「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二句中,「樂」字作為「喜愛、喜歡」的意思時應該讀yao。歸納起來,「樂」在古書中的讀音主要有三種:(1)作名詞用的意思是「音樂、樂器、樂工」等,音yue,去聲。(2)作形容詞用的意思是「喜悅、快樂」,音le,去聲。(3)作動詞用的意思是「喜愛、喜歡」,音yao,去聲。編輯本段成語不亦樂乎死而後已溫故知新任重道遠擇善而從見賢思齊三人行必有我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編輯本段通假字不亦說乎:「說」同「悅」,愉快;誨女知之乎:女同汝,你;是知也:「知」同「智」聰明。編輯本段活用現象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詞作狀語;溫故而知新:舊知識,形容詞做名詞;傳不習乎:傳授的知識,動詞作名詞。編輯本段古今異義可以為師矣:「可以」:古義:可以(憑借)把,今義:可能、許可是知也:「是」:古義:這,今義:表判斷有朋自遠方來:「朋」古義:志同道合的人,今意:朋友編輯本段作者-孔子孔子生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中國春秋末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家世】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殷王室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泯公共。泯公長子弗父何讓國於其弟鮒祀。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侯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繼任宋大司馬。按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侯,「五世親盡,別為公候」,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殺孔父嘉。其後代避難奔魯(孔氏為魯國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跡無考。父親名紇,字叔,又稱叔梁紇,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稱。叔梁紇先娶施氏,無子,其妾生男,病足,復娶顏徵在,生孔子。【生平】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記·孔子世家》所記為魯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記》未記,按《穀梁傳》所記「十月庚子孔子生」。換算為當今之公歷應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生在魯國。魯國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贊嘆「周禮盡在魯矣!」魯國文化傳統與當時學術下移的形勢對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響。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他曾說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雖然生活貧苦,孔子十五歲即「志於學」。他善於取法他人,曾說:「三人行,必有吾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他學無常師,好學不厭,鄉人也贊他「博學」。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修」的,都收為學生。如顏路、曾點、子路、伯牛、冉有、子貢、顏淵等,是較早的一批弟子。連魯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來學禮,可見孔子辦學已名聞遐邇。私學的創設,打破了「學在官府」的傳統,進一步促進了學術文化的下移。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操在以季氏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魯君的兵符軍權。孔了曾對季氏「八佾舞於庭」的僭越行為表示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齊景公向孔子問政,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說:「政在節財。」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從遠方來求學的,幾乎遍及各諸侯國。其時魯政權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執國命」的狀況,不願出仕。他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歲。「行之一年,四方則之」。遂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為大司寇。魯定公十年(前500年)齊魯夾谷之會,魯由孔子相禮。孔子認為「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早有防範,使齊君想用武力劫持魯君之預謀未能得逞,並運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齊侵佔的鄆、灌、龜陰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加強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無百雉之城」提出「墮三都」的計劃,並通過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實施。由於孔子利用了三桓與其家臣的矛盾,季孫氏、叔孫氏同意各自毀掉了費邑與後邑。但孟孫氏被家臣公斂處父所煽動而反對墮成邑。定公圍之不克。孔子計劃受挫。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歲。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適於陳。過匡地,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欲過蒲至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衛。曾見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衛靈公怠於政,不用孔子。孔子說:「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後衛國內亂,孔子離衛經曹至宋。宋司馬桓魁欲殺孔子,孔子微服過宋經鄭至陳,是年孔子六十歲。其後孔子往返陳蔡多次,曾「厄於陳蔡之間」。據《史記》記載: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圍孔子,致使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問曰,為政必以「正名」為先。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時孔子年六十八。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初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於整理文獻和繼續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Ⅷ 初一語文上冊第十課 全文翻譯 !

孔子說:「復學習了知識,然後按制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被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了呢?」
孔子說:「在溫習就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危險。」
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
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們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現實『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酒後落葉的。」
子貢問到:「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呢?」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Ⅸ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10課 論語十則 課文中用於學習態度的句子有哪些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傳不習乎?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Ⅹ 新的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10課的注釋

《論語》十二章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 /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8、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12、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孔子說:「學了(知識)又按時復習它,不也是很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嗎?人們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生氣,不也是君子嗎?」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老師傳授的學業是否復習了?」

3、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能不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意見,到七十歲能隨心所欲,又不會逾越規
矩。

4、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

5、孔子說:「只學習不思考,就會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有害。」

6、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7、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

8、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其中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9、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師的人。我選擇他的優點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的缺點就要改正。」

10、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時光就像這流水一樣消逝,日夜不停!
11、孔子說:「軍隊的可以改變主帥,但哪怕一個普通人,也不可以改變志氣。」
12、子夏說:「廣泛地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並。

評論(38)|1012802

2013-11-15 21:28dhwk88|二級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么?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么?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生氣,不也是君子么?」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有朋友交往是否誠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就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的時候我知道那些事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各種意見,七十歲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4.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
    5.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思考卻不讀書,就會有危險了。」
    6.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說:「多麼有賢德啊,顏回!一竹籃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里,別人都忍受不了那窮困的憂愁,顏回卻依然自得其樂。多麼有賢德啊,顏回!」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子說:「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趣的人」
    8.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曲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當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
    9.孔子說: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學習,他們的短處要改正。」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孔子對著滔滔江水感慨的說:「時間就想著江水一去不回呀!」
    11.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說:「軍隊可以改變主帥,可哪怕是一個最普通的人也不能改變志向。」
    12.子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孔子說:「廣泛的學習,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的提問,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也就在其中了。"

    求採納

閱讀全文

與初一語文上冊課本第10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