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七年級上冊語文文言文和古詩詞翻譯
5. 童趣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10. 《論語》十則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有(陷入邪說的)危險。」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孔子說:「看見賢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也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到死為止,不也很遙遠嗎?」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20.* 山市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附近並沒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綠的,屋脊高高翹起,這才省悟到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牆,(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牆,連綿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也數不過來。忽然颳起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上與天接,(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敞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一層一層地指著數上去,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麼小;再往上就變得暗淡了,似有若無,看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姿態各不相同。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於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25. 《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里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30.* 寓言
1.《智子疑鄰》
宋國有個富人,因下大雨,牆坍塌下來。他兒子說:「如果不(趕緊)修築它,一定有盜賊進來。」隔壁的老人也這么說。(可富人不聽他們的話。)這天晚上果然丟失了大量財物,這家人很贊賞兒子聰明,卻懷疑偷盜是隔壁那個老人乾的。
2.《塞翁失馬》
靠近長城一帶的人們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一天)他家的馬不知什麼緣故逃到胡人那邊去了,人們都來安慰他,他卻說:「這難道不是福氣嗎?」過了幾個月,他那匹馬(竟然)帶領著一群胡人的駿馬回來了。人們都去祝賀他,他卻說:「這難道不是禍害嗎?」家裡有的是好馬,他兒子喜歡騎著玩,(有一天)從馬上摔下來,摔斷了大腿。人們都來安慰他,他卻說:「這難道不是福氣嗎?」過了一年,胡人大舉進攻,進了長城,壯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戰。靠近長城一帶的人,絕大多數都戰死沙場。他兒子就因為腿瘸的緣故(沒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一、代詞
1、人稱代詞,譯作「他」、「她」、「他們」
①公與人乘,戰於長勺。(《曹劌論戰》)
②陳勝佐之,並殺兩尉。(《陳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論語>十則》)
④醒侯故使之問之。(《扁鵲見蔡醒公》)
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
①學而時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②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狼》)
③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十則》)
④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宋定伯捉鬼》)
⑤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作「的」
①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讀孟嘗君傳》)
⑤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結構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扁鵲見蔡桓公》)
③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觀滄海》)
⑤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
3、語氣助詞,湊足音節。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④頃之,賊二十餘騎四面集,步行負弓矢從者百許人。(《大鐵椎傳》)
4、結構助詞,提前賓語的標志。
①菊之愛,陶後鮮有聞。(《愛蓮說》)
②何陋之有?(《陋室銘》)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輸》)
而
一、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的連詞,可譯為「又」「而且」「也」等,有時也可不譯。
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
②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表示承接關系的連詞,譯作「然後」「就」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②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③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
3、表示轉折關系的連詞,譯作「但是」「然而」「卻」「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十則》)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
③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4、表示遞進關系的連詞。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
①以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馮婉貞》)
②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③敏而好學。(《<論語>十則》)
5、表示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視其缶。(《捕蛇者說》)
③睨之,久而不去。(《賣油翁》)
6、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譯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記》)
②劉備天下梟雄,與操有隙,寄寓於表,表惡其能而不能用他。(《資治通鑒.赤壁之戰》)
③非夫人之物而強假焉,必慮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黃生借書說》)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可譯為「在」「從」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2、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陽樓記》)
②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土,士以故歸之。(《讀孟嘗君傳》)
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獨存。(《捕蛇者說》)
3、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用、按照」等。
①不用則以紙貼之,每韻為一帖,木格貯之。(《馬說》)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連詞
1、表目的相當於現代漢語里的「來」。
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出師表》)
③故為之說,以俟夫人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
④誠直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出師表》)
2、表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3、表並列或承接,因果關系。
①屬予作文以記之。
三、動詞:譯為「認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
文言文實詞用法
1、人不知而不慍(怨恨)《論語十則》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教導)(同上)
4、擇其善者而從之(長處;優點)(同上)
5、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漸漸地)《扁鵲見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問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鵲(尋找)(同上)
8、桓侯遂死(於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脅迫,攻擊)《狼》
10、顧野有麥場(回頭看,看見)《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放鬆,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邊境)《為學》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憑借,依靠)(同上)
15、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得(還,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離)(同上)
17、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難道)(同上)
18、旦辭爺娘去(早晨)《木蘭詩》
19、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只)(水流的聲音)(同上)
20、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桃花源記》
21、阡陌交通(交錯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與世隔絕的地方)(同上)
23、後遂無問津者(探訪)(同上)
24、芳草鮮美(鮮嫩美麗)(同上)
25、不足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會賓客大宴(適逢)《口技》
27、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但)(同上)
28、婦撫兒乳(餵奶)(同上)
29、一時齊發(同一時候)(同上)
30、中間力拉崩倒之聲(夾雜)(同上)
31、賓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雖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積)(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將近)(同上)
35、雜然相許(贊成)(同上)
36、寒暑易節(交換)(同上)
37、雖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懼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這)《短文兩篇.陋室銘》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愛者甚蕃(多)《短文篇.愛蓮說》
42、亭亭凈植(樹立)(同上)
43、牡丹之愛,宜乎眾矣(應當)(同上)
44、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跑)《短文兩篇.三峽》
45、良多趣味(真、實在)(同上)
46、林寒澗肅(寂靜)(同上)
47、遂至承天寺(於是)《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遊》
48、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視力好。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閑 情記趣》
49、夏蚊成雷,私擬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鶴唳去端,怡然稱快(愉悅)(同上)
⑵ 七年級上冊文言文和古詩的翻譯
&《童趣》
一、 詞語積累
(一) 常規詞語
[余]我。[童稚(zhì)]幼小。稚,幼小。[秋毫]秋天鳥類新生出的纖細羽毛。比喻最細微的事物。毫,細毛。[故]所以。[物外]超出事物本身。[私]暗自,暗暗的。[擬作]比作。擬,比,比擬。 [向]接近。[昂首]抬頭。昂,抬。 [項]頸,脖頸。[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徐]慢慢地。 [觀]看,觀賞。[果]果真。[唳(lì)]鳥鳴。[怡(yí)然]安適、愉快的樣子。[定神]使精神安定。 [以……為……]把……當作……。 [礫(lì)]碎石、碎瓦。[壑(hè)]坑谷、深溝。 [神遊]游覽於假想境界中,愉快而滿足。[興]興趣。 [蓋]有「原來」的意思。[為(wèi)]被。[方]正。[鞭]用鞭子打。[數十]幾十。 [驅]趕,驅逐。
(二) 通假字
[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三)成語
[明察秋毫]明,視力。察,看清。本來形容目光敏銳,連最微小的東西也看得清。後形容人洞察事理。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 [怡然稱快]形容內心十分快意。
[龐然大物]外表上龐大的東西。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聲音像雷聲一樣,形容蚊子很多。
二、 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作者沈復,清代文學家。
三、 整體把握
本文圍繞「物外之趣」記敘了童年時的幾件趣事:一是把蚊子成雷當作「群鶴舞於空中」、「鶴唳雲端」;二是將叢草、蟲蟻、土礫分別當成樹林、野獸、丘壑,神遊其中;三是觀蟲時驅趕癩蝦蟆。首段先點明主旨「物外之趣」,二、三、四段記事分述。作者以「物外之趣」統攝幾件事,意在說明他年幼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四、 閱讀探究
1. 從第一段來看,小時的我有怎樣的本領、習慣和收獲?
本領: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習慣: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收獲:時有物外之趣。
2. 體現全文中心的詞語是什麼?
物外之趣.
3. 圍繞「物外之趣」寫了哪幾件事?
一 將蚊子擬作白鶴之趣。
二 神遊叢草、土礫、蟲蟻構成的幻境之趣。
三 觀蟲斗、驅癩蝦蟆之趣。
4. 表現作者心情的詞語有哪些?有怎樣的作用?
詞語:「怡然稱快」、「怡然自得」、「神遊」、「呀然」等。
作用: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兒童觀物時的心理,表現了「物外之趣」,使讀者如身臨其境。
5. 推測作者將癩蝦蟆「驅之別院」的目的。
可能為「二蟲」復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壞了自己的審美情趣。
6. 第四段表現作者「童稚」的語句是什麼?
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7. 作者獲得「物外之趣」的基礎和關鍵是什麼?
基礎:細致的觀察。關鍵:豐富的想像。
8. 從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樣得來的?
① 有強烈的好奇心。②有細致的觀察力。③有豐富的想像力。
五、 遷移運用
1. 學了本文,你得到什麼啟示?
① 要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與大自然中的生命和睦相處。
② 獲得美好的體驗要有強烈的好奇心、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
③ 要善於在平凡的生活中發現美,懷有一顆童心,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2. 你的童年也一定有「物外之趣」的美好體驗,寫下來,與大家分享。
(如:觀察螞蟻搬家,把它們想像成支援前線的「大軍」;看到漫天飄舞的雪花,把它當作天女散花;自己築小塘壩堵住水源,而後打開塘壩,把它想像成黃河決堤;自己「過家家」時,拿松針當韭菜、拿手帕當被褥、拿布娃娃當孩子、拿小盒子當房屋,手動著,嘴說著,陶醉其中,其樂無窮。……)
3. 生活中,你怎樣做一個有情趣的人?
心胸開闊,不為生活所累;遇事想得開,利用想像把困難和挫折當成朋友的善意玩笑;把自己遇到的好事和壞事都當成生活對自己的恩賜;有一點兒「阿Q精神」等。
4. 閱讀下列古詩,談談這首詩包含的情趣。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
兒童善於觀察,對事物懷有強烈的好奇心,又有豐富的想像力。他們在玩味、想像的美好的體驗中得到心理的滿足,獲得了審美情趣。
&《〈論語〉六則》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
[子]先生,指孔子。 [時習]時常地復習。時,時常(又:按一定時間)。習,溫習、復習、實習。 [朋]同門,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 [亦]也。 [自]從。 [(不)知](不)了解。[慍(yùn)]生氣,發怒。 [君子]指高尚的人。 [吾]我。 [日]每天。 [三省(xǐng)]多次進行自我檢查、反省。三,泛指多次。省,反省。[為(wèi)]替,給。 [謀]謀劃,指辦事。 [忠]盡心竭力。 [交]結交,交往。 [信]真誠,誠實。 [傳]老師傳授的知識。 [故]指學過的知識。 [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 [殆(dài)]有害。 [誨(huì)]教,教導。 [知(之)]知道(它)。 [是]此,這。 [賢]賢人,有才德的人。[齊]看齊,一齊。 [內]指內心。 [善者]指長處。善,好。 [從]跟從,這里指學習。[士]士人,封建時代稱讀書人。這里指有抱負或有特殊地位的人。 [弘(hóng)毅]剛強,勇毅。[任]負擔,擔子。引申為責任、職責。 [重]重大。 [已]停止。[歲寒]寒冷的冬天。歲,指時間。 [凋(diāo)]凋謝。 [行]奉行。 [其]大概。[恕(shù)]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愛待人。 [欲] 想,希望。 [勿(wù)]不要。[施]加。
(二)通假字、古今字
1. 通假字:[女]同「汝」,你。 [(是)知(也)]通「智」,聰明、智慧。
2. 古今字:[說]「悅」的古字,愉快。
(三)成語
[不亦樂乎] 原意是「不也很快樂嗎?」現用來表示達到極點的意思。
[溫故知新] 溫習舊的知識,能夠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認識現在。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加給別人。
[任重道遠]擔子很重,路程遙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斗。
[見賢思齊]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向他學習,和他一樣。
[擇善而從]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三人行,必有我師]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形容謙虛好學。
二、文學常識
1. 《論語》: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共20篇,是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2.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人。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三、閱讀探究
1. 第一則:從曾子「三省」來看,古代治學之人非常重視的是什麼?你怎樣看待這種做法?
重視品德修養。德乃為人之本,治學之基。一個人首先應該有德,有才無德,其人會遭人鄙視,其才也不會起到積極的作用,卻會引起消極的影響。
2. 第三則:
(1)孔子教育仲由(子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用現代漢語概括孔子的觀點。
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2)為什麼說謙虛是一種智慧?
首先,謙虛是一種美德。其次,只有謙虛,才能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為求知和交往等創造良好的條件。
3. 第三則:
(1)這兩則講了怎樣的學習態度?
要善於向一切人學習。既要學習長處,又要借鑒短處,從而反省自己。
(2)用一個成語概括第七則的主要意思。 取長補短。
(3)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你能聯想到孔子的哪句話?
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 第四則:
(1)孔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什麼?
鼓勵門人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2)曾子為什麼要強調「弘毅」?
「弘毅」是剛強、勇毅的意思,只有剛強、勇毅才能接受重任並為之奮斗。
5. 第五則: 怎樣理解「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孔子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以「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險惡環境下,才能顯示出君子的操守。
9. 第十則:
(1)「恕」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什麼關系?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對「恕」的詮釋。
(2)你怎樣看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觀點?
這句話現在看來,有其現實意義。其中包含相互體諒的意思。遇事如果換位思考,推己及人,仁愛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結論,改變已有的不正確做法,這樣就會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對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 (也可談其消極成分,略。)
四、總結遷移
1. 請按照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品德修養給六則語錄歸類。
①學習態度:有朋自遠方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賢思齊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品德修養:人不知而不慍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
2. 新學期又開始了,我校要迎來一批新同學,請你從本文中為學校選擇一句話製成歡迎橫幅。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 《論語》中含有大量的成語,請再從《論語》中挑選出幾個本文外的成語。
不恥下問 學而不厭 誨人不倦
4. 學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
作為學生不應死學書本,應該掌握恰當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更應加強思想品德修養,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發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適應社會的需要。
&15《古代詩歌五首》
&《山行留客》張旭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全唐詩》
②作者:張旭,字伯高,蘇州吳縣(現在江蘇蘇州)人,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既是擅長七絕的詩人,也是著名的書法家,精通楷書,以草書最為知名。其草書逸勢奇險,連綿回繞,具有狂逸爽朗的新風格。懷素就繼承和發展了他的草法。張旭之書與當時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號稱為「三絕」。常醉後作書,時人稱之為「張顛」。
③解題:山行留客,意在「留」字,是將客人留在春意盎然的山中。
④這是一首七言絕句
2.詩歌賞析
①誦讀全詩
②詩的第一句便以山中美景來打動客人。詩人並不著眼於山中的具體景色,而以總體的山光物態盡顯春色的面貌去感染客人,一個「弄」字使呈被動欣賞的景色變為能主動創造的主體,將山中的滿目生機和春光無限恰切地烘托出來,同時也留給了客人想像的空間:爭奇斗妍的山花、歡唱不已的溪水,千回百囀的鳥啼、飄移不定的雲霧⋯⋯一切均在可以想像的山光物態之中,並使人依戀起那生機盎然的春暉來。
③第二句「莫為輕陰便擬歸」否定了客人的想法,詩人善意的規勸客人不要因為山中偶然飄起一片陰雲就打算歸去。
④光勸說客人「莫為輕陰便擬歸」還不夠,還必須使客人真正安下心來,游興濃起來才行。詩人還得給客人們講一點更深微的道理,故後兩句就將詩的意義推向了更深的一層:客人啊,您只耽心天陰而雨會淋濕了衣裳,但是天晴時分又會怎樣呢?您既然要來游山觀景,就要登山臨谷、探幽尋勝,要獲得真正的尋訪收獲和審美享受,也得進入雲之深處,而在那雲之深處美色無窮的雲霧不也是會使您的衣服被水氣沾濕嗎?
3.拓展詩歌意境:從「沾衣」我們聯想到陶潛,他立下返耕園畝的願望後,就著手去做,並且樂於去做,「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但他早出晚歸,沐風浴露,衣裳恐怕被打濕了幾十回,可志向並不因此改變,故他在詩中表示道:「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我們的許多人恐怕缺少的就是這種志向。其實,做人做事,立志高遠是最重要的。人生道路上,「入雲深處」的景色同樣也會令人嚮往,激起人進取的慾望。宋人陸游曾有詩寫游山所見:「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路人的「入雲深處」不也是充滿諸多的山重水復與柳暗花明嗎?但只要我們有不怕「沾衣」和不輕易放棄的追求,就會勇往直前,直至「雲之深處」。古人道「追至春深處,採得百花歸」,正是一分艱辛一份收獲,淺嘗輒止則會萬事無成的。(在這里可引導學生結合自身認識做一些探討)
4.寫作技巧:景、情、理,三者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其中虛實相間,跌宕自如,委婉蘊含,顯示出絕句的那種詞顯意深、語近情遙、耐人尋味的藝術魅力。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岑參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岑參集校注》
②作者:岑參(715-770),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刺史,世稱「岑嘉州」。
③解題:這是一首五絕。寫作者行軍途中在重陽節時思念故土。
2.詩歌賞析
①讀詩,注意「強」讀「qiǎng」
②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第一句「登高」二字就緊扣題目中的「九日」。一個「強」字,表現了詩人在戰亂中的凄清景況。
③第二句化用陶淵明的典故。據《南史•隱逸傳》記載:陶淵明有一次過重陽節,沒有酒喝,就在宅邊的菊花叢中獨自悶坐了很久。後來正好王弘送酒來了,才醉飲而歸。這里反用其意,是說自己雖然也想勉強地按照習俗去登高飲酒,可是在戰亂中,沒有象王弘那樣的人來送酒助興。此句承前句而來,銜接自然,寫得明白如話。
④第三句開頭一個「遙」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園長安相隔之遠,而更見思鄉之切。作者寫思鄉,沒有泛泛地籠統地寫,而是特別強調思念、憐惜長安故園的菊花。這樣寫,不僅以個別代表一般,以「故園菊」代表整個故園長安,顯得形象鮮明,具體可感:而且這是由登高飲酒的敘寫自然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是切時切地,緊扣詩題。
⑤最後一句「應傍戰場開」扣住詩題中的「行軍」二字,結合安史之亂和長安被陷的時代特點,寫得新巧自然,真實形象,使我們彷彿看到了一幅鮮明的戰亂圖:長安城中戰火紛飛,血染天街,斷牆殘壁間,一叢叢菊花依然寂寞地開放著。此處的想像之辭顯然已經突破了單純的惜花和思鄉,而寄託著詩人飽經戰爭憂患的人民的同情,對早日平定安史之亂的渴望。
3.小結:岑參的這首五絕,表現的不是一般的節日思鄉,而是對國事的憂慮和對戰亂中人民疾苦的關切。表面看來寫得平直樸素,實際構思精巧,情韻無限,是一首言簡意深、耐人尋味的抒情佳作。
&《漢江臨眺》王維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王右丞集箋注》
②作者:王維(701-761),自摩詰,蒲州(現在山西永濟)人,唐代詩人、畫家,以寫田園詩著名。
③解題: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律詩共四聯八句,中間兩聯是對偶句。漢江臨眺,即來到漢江登臨眺望
2.詩歌賞析
①開頭第一、二句總寫漢江形勢。漢江處於古代楚國境內,既與三湘之水匯合,又與來自荊門的眾多河流連接,所以水勢浩瀚。
②中間兩聯寫臨眺之所見。第三、四句寫漢江水流洶涌,似向天地之外奔流而去,遠山由於被江面蒸騰的水氣所籠罩,所以若有若無,時隱時現。五、六句寫襄陽一帶的城郭樓閣,遠遠望去似乎飄浮在前面的江面上,翻滾起伏的波瀾好像撼動得遠處的天空也忽上忽下的。這兩聯突出地描繪了漢江水勢的雄偉壯觀。詩人緊緊扣住臨眺之所見,即總是在寫自己的視覺感受。他運用想像和誇張的手法,又通過人的錯覺來寫水勢之大,流速之快。從江流到山色,從郡邑到遠空,視野極其開闊,境界極其廣遠。王維不只是詩人,還是一名畫家。蘇軾曾評議他的詩和畫是「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古人有「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的說法,這里可引導學生依據詩句想像並描述詩中所展現的富有動感的畫面。)
③結尾兩句「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中的山翁原指晉朝人山簡。山簡是「竹林七賢」中山濤的兒子,曾任征南將軍,鎮守襄陽。此詩中的山翁借指的到底是誰,有兩種說法:一是指襄陽地方長官。王維說:襄陽風景極好,自己願意留下來與地方官同飲;一是詩人自指。是說襄陽這樣好的風景,正是留給自己來飲酒賞景的。解作詩人自喻較能貼切地表達詩人對漢江風景的贊美。(可以讓學生自己去體味兩種解釋,提出自己的看法。)
3.小結:作為律詩,《漢江臨眺》不但每一聯的對仗都十分工整,而且詩人還非常重視煉字,像「接」與「通」,「外」與「中」,「浮」與「動」,都對描寫自然景物的動感起了重要的作用。
&《春日》汪藻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宋詩選注》
②作者:汪藻(1079-1154)字彥章,德興人,北宋末南宋初文學家,有《浮溪集》。
③解題:這是一首七言律詩
2.字詞解釋
①第一聯寫出了當地春天的情形,雨水很多,隨處可見烏雲攜雨而行,點明春之特點。
②第二聯寫山間田野,春水澄澈得比鏡子還青碧,水鳥嬉戲看到人來了也不會驚飛。那種閑適自然之景讓人流連忘返。
③第三聯作者用擬人手法,寫出了春日桃花的絢爛多姿。也寫出了作者對春天美景的喜愛之情。
④最後一聯,作者寫茅屋四周雲霧迷漫,弄濕了客人的衣裳,一聲雞鳴,驚醒了午睡的主人。
3.小結:全詩運用了描寫、議論的表達方式和欲揚先抑的手法,詩意清新自然,抒發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及嚮往自然閑適生活的那種情懷。
&《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
1.文學常識
①出處:選自《全元散曲》
②作者:馬致遠,生卒年不詳,元大都(現北京)人,著名戲曲作家。
③天凈沙,曲牌名
2.元曲賞析
①前三句作者用了九種景物的疊加營造了一種特殊典型的氛圍:凄涼、蕭索、寂寥。流浪在外的遊子,在一個黃昏時刻,牽著一匹瘦馬,來到了西風勁掃的荒涼古道上,看到的是枯萎的藤,蒼老的樹,黃昏的烏鴉。不知不覺到了小橋流水的地方,這里有幾戶人家,炊煙裊裊,怎能不湧起滿腔的鄉愁?又是一年將近,何日是歸期?
②最後兩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點明時間,也表明了主旨:這是一首遊子思鄉之曲。
3.寫作手法: ①意象疊加,渲染氣氛 ②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
一、詞語積累
[內集]家庭聚會。內,指家人。集,聚集。[兒女]指子侄輩,這里指家中年輕一代人。[講論文義]講解詩文。義,道理,意義,文章表達。[俄而]不久,一會兒。 [欣然]高興的樣子。 [似]相似,像。 [差(chà)]大致、差不多。 [擬]相比。 [未若]不如,比不上。[因]由於。
二、文學常識
1.《世說新語》:六朝志(記)人小說代表作。全書8卷,分德行、言語、方正、政事、文學、雅量等36門。是南朝宋劉義慶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2. 本文選自《世說新語箋(jiān)疏》中的「言語」一門。
三、內容點擊
《詠雪》講的是晉朝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裡的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少女謝道韞表現了以柳絮詠雪的才能。
四、閱讀探究
1. 文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怎樣一種家庭氣氛?
輕松、溫馨的家庭氣氛。
2. 從上下文看,「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文中「兒女」即子侄輩,指家中年輕一代人。今天的「兒女」專指子女。
3. 文章結尾交代謝道韞的身份有什麼用意?
暗示作者贊賞她的才氣。
4. 以「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為哪個更好?為什麼?
第一種意見:「撒鹽空中」好。它注重了形似,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與鹽比較接近;而柳絮是灰白色,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與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
第二種意見:「柳絮因風起」一句好。好的詩句應有深刻的意蘊,「柳絮」句將物象與意蘊統一起來,形成了詩句的意象,給人以春天即將來臨的感覺;而「撒鹽空中」僅有物象而無意蘊。
五、遷移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以比喻描寫飛雪的古詩佳句?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春雪》
&《陳太丘與友期》
一、詞語積累
(一)常規詞語
[期行]約定同行。期,約定。[期日中]約定的時間是中午。期,約定的時間。日中,正午時分。[舍(shě)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棄。去,離開。 [乃]才。 [時年]當時的年齡。[戲]嬉戲,玩耍。 [客]客人,指朋友。 [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委]丟下、舍棄。 [君]有禮貌地稱呼對方。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無信]不講信用。 [引]拉。 [顧]回頭看。
(二)通假字
[不]同「否」。
二、文學常識
出自《世說新語箋疏》中「方正」一門。
三、內容點擊
《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面對父親的友人的無信、無禮,義正辭嚴地加以反駁的故事。既表現了他的聰敏,更寫出了他的懂得為人的道理。
四、閱讀探究
1. 陳太丘「期日中,過中不至」,陳太丘的朋友反怒責陳太丘,說明朋友是怎樣的人?
不講信用,粗野無禮。
2. 元方面對父親朋友的粗野語言,針鋒相對地指出他的「無信」「無禮」,這說明元方是個怎樣的人?
聰敏,機智,善辯,懂得維護家人尊嚴,懂得為人之道。
3.有人認為客人已經認錯,元方就應該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的確有些失禮。你是否同意這個看法?
[第一種意見]不同意。元方當時才七歲,他能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從容不迫地反駁一個成年人,使對方明理,並贏得對方的嘆服,維護了父親的名譽,這已屬不易。我們不能對一個七歲的孩子求全責備。
[第二種意見]同意。父親的友人已經表示了歉意,應該給人改正過錯的機會。人沒有一生都不犯錯誤的,只要改正,就是好的,不能總是抓住人的「小辮子」不放。
4. 有人認為,陳太丘的朋友也有可取之處,你同意這個看法嗎?
同意。面對元方的反駁,有人很慚愧,想與元方握手道歉,這說明他有知錯能改的精神。
5. 友人為什麼能夠啞口無言、賠禮道歉?
元方的反駁有理有據。第一,從信用方面看,父親朋友失約在先,無信;從禮貌方面,父親的友人當元方的面罵元方的父親,無禮。因此,友人最後啞口無言,只得賠禮道歉。
五、遷移拓展
1. 面對他人的無禮,你該如何處理?
[意見一]抓住對方失禮之處,針鋒相對,維護個人名譽不受侵害。
[意見二]針對對方失禮之處,擺事實,講道理,使對方明白自己的過錯,既維護個人名譽,又不傷害對方。自己不能向對方一樣失禮。
2. 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來了客人,你該如何接待?
在能確定對方身份的前提下,以禮相待;如果不明對方身份,要機智地探詢對方情況,提高安全意識。
3. 你還知道哪些《世說新語》中的故事? 如「王戎識李」。
4.有不少成語出自《世說新語》,請寫出幾個。
望梅止渴、難兄難弟、鶴立雞群、標新立異、一往情深
5. 古代像謝道韞、陳元方這樣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還有很多,你能舉出幾個這樣的事例嗎?
一 王冕四歲作畫; 二 曹植七歲作詩; 三 甘羅十二歲做宰相;
四 司馬光砸缸。
&20. 山市
(一)作家介紹。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本文《山市》選自《聊齋志異》,世稱「聊齋先生
」,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蒲家號稱「累代書香」,蒲松齡的創作,還有通俗俚曲14種,計有《牆頭記》、《姑婦曲》、《慈悲曲》、《翻魘殃》、《寒森曲》、《蓬萊宴》、《俊夜叉》、《窮漢詞》、《快曲》、《丑俊巴》、《禳妒咒》、《增補幸雲曲》等從不同角度揭露了社會的黑暗和人間的不平,在人生態度和創作思想上與《聊齋志異》是相通的。蒲松齡的著作,小說和俚曲之外,還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和關於農業、醫葯的通俗讀物《農桑經》、《葯書》等。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年曾出版路大荒編的《蒲松齡集》。
(二)題目解說。
這篇文章選自《聊齋志異》,描寫了作家家鄉淄川縣奐山山市的景象。山市即是海市。海市蜃樓變幻莫測,是世間奇景,人鮮領略。作者以變幻之筆寫變幻之景。窮形盡相,狀難寫之景如在眼前。
(三)背景資料。
《淄川縣志》記載:奐山「有山市,邑人多見之者,城郭、樓、官室、樹木、人物之狀,類海市雲」。海市是海市蜃樓的簡稱。作者34歲游嶗山時,曾有幸親眼見過海市蜃樓的奇幻景色,在《嶗山觀海市作歌》一詩里,十分驚異所看見的奇景:在海天之間,忽然出現了樓閣、山水、人物一霎時又「飆然風動塵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這種變幻莫測的景象,與《山市》中描寫的山市幻景的變化很相似。作者在他那個時代,還不能理解海市蜃樓是一種光線折射形成的現象,故在文中有稱此現象為「鬼市」。鬼市在前人著作中也有記載。唐人鄭熊《番禺雜記•鬼市》寫道:「海邊時有鬼市,半夜而合,雞鳴而散。」宋人孟元老《東京夢華錄•潘樓東街巷》寫道:「又東十字大街,日從行裹角,茶坊每五更點燈,博易買賣衣服、圖畫、花環、領抹之類,至曉即散,謂之鬼市子。」作者與前人一樣不了解這種幻象產生的原因,便認為是鬼怪作崇。
⑶ 七年級上冊文言文古詩原文及翻譯
哪一首?親,說清楚點~
⑷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後十首古詩翻譯
龜雖壽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了的時候。
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伏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調養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
真是幸運極了,用歌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過故人庄
老朋友准備好了飯菜,邀請我到他朴實的田家作客。
村子外圍被一片綠樹環抱,而郊外則是蒼翠碧綠的小山包平斜著。
打開窗戶面對著的是打穀場和菜園,我們兩個端著酒杯邊喝酒邊談論莊稼的長勢。
等到重陽節的那一天,就再來這里邊欣賞菊花暢飲美酒。
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當我漫步走到這座古寺,初升的太陽照耀著高聳的叢林。一條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遠方,那裡是被花木濃蔭覆蓋著的禪房。山光明凈,鳥兒歡悅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覺得心境的空靈。萬物一片靜寂,只能聽到那悠悠敲鍾的回聲。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杜鵑聲聲哀啼,
得知你被貶龍標去跋涉五溪。
把我的愁心託付給明月,
一同伴隨你奔赴夜郎之西!
夜雨寄北
你問我回家的日子,我還沒有定回來的日期;今晚巴山下著大雨,秋雨漲滿水池。 什麼時候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燭; 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
泊秦淮
煙的水汽籠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著江邊的沙岸。
寧靜的夜裡把船停在岸邊,靠在船家。
歌女不知道亡國的遺恨,
在秦淮河對岸的酒店還唱著亡國的《玉樹後庭花》。
浣溪沙
不知道。。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不要說從山嶺上下來就沒有困難,
這句話騙得游山的人白白的歡喜一場。
當你進入到萬重山的圈子裡以後,
一座山讓你經過另一座山馬上將你阻攔。
如夢令
經常記起在溪邊的亭子遊玩直到太陽落山的時候,喝得大醉不知道回來的路。游興滿足了,天黑往回劃船,錯誤地劃進了荷花深處。搶著劃呀,搶著劃呀,驚動滿灘的水鳥,都飛起來了。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被打開。 天光和雲影一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累4 wǒ了!~~
⑸ 七年級(上下冊)八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課外內古詩(古詩要豎著寫的)、文言文(含注釋)全部內容
:文言文重點字詞。
1、之:故時有物外之趣:結構助詞,"的"。 2、以:徐噴以煙:介詞,"用"。
昂首觀之:代詞,"它,指夏蚊"。 以叢草為林:介詞,"把"
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用在主謂結構間,取消 可以為師矣:介詞,"憑,靠"。
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以數萬計:介詞,"用"。
下車引之:代詞,他(指元方) 此獨以跛之故:因為
人皆吊之:代詞,他(指丟馬的人) 可以為師矣:介詞,憑,靠。
其鄰人之父亦雲:結構助詞,"的"。 仁以為己任:介詞,"把"。
3、而: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表修飾,可不譯。
暮而果大亡其財:表修飾。 丁壯者引弦而戰:表修飾。
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連詞,表順承,可譯為"就" 墮而折其髀:表順承。
學而時習之:連詞,表順承,譯作"然後"。 相委而去:連詞,表順承。
人不知而不慍:連詞,表轉折,譯作"卻"。 而疑鄰人之父:表轉折,"卻"
任重而道遠:連詞,表並列,譯作"並且"。
4、然:忽有龐然大物:形容詞詞尾,譯作"……的樣子"。 果然鶴也:副詞詞尾,不譯。
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形容詞詞尾,譯作"……的樣子"。
然數年恆不一見:但是,可是,連詞,表轉折。
5、為: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譯作"被" 6、其:蹲其身:代詞,譯作"自己的"
知之為知之:譯作"是"。 必細察其紋理:代詞,譯作"它的"。
項為之強:譯作"因為"。 其恕乎:副詞,譯作"大概,也許"。
以叢草為林:譯作"當作"。 其子曰:代詞,他的
為人謀而不忠乎:譯作"替" 大亡其財:助詞,不譯。
此何遽不為福乎?:譯作"是" 而折其髀:代詞,他的,指"好騎"的兒子
7、觀:昂首觀之:看 作青雲白鶴觀:景象
8、故:故時有物外之趣:所以 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知識"
故又名"鬼市"雲。:所以 此獨以跛之故:原因、緣故。
9、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兼詞,相當於"於之",其中"於"為介詞,"之"為代詞,指"在這幾個同行的人中間"。
10、時:故時有物外之趣:常常 元方時年七歲:當時 時而習之:時常。
11、富:宋有富人:形容詞,富裕 家富良馬:動詞,有很多,富有
12、亡:暮而大亡其財:丟失 馬無故亡而入胡:逃跑
13、引:下車引之:拉 丁壯者引弦而戰:拿起,拉開。
14、數:見宮殿數十所:表示不確定的數目。 層層指數:點數,計算。
15、詞性活用:
鞭:鞭數十,驅之別院。名詞作動詞,譯作"鞭打,用鞭子打"。
故: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舊知識" 新:溫故而知新:形容詞作名詞,"新知識"
仁:仁以為己任:名詞作動詞,實現"仁"的理想。
低:逾時,樓漸低,不見其頂:形容詞作動詞,"降低"。 雨:天雨牆壞:名詞作動詞:下雨
近:近塞之人:形容詞作動詞,靠近,接近。 富:家富良馬:形容詞作動詞,有很多,富有。
善:有善術者:形容詞作動詞,擅長,善於。 擇其善者而從之:長處,好的地方。
智: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聰明。
16、通假字
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 不亦說乎:"說"通"悅",高興,愉快。
誨女知之乎:"女"通"汝",你。 是知也:"知"通"智",智慧。
一切烏有:"烏"通"無",沒有。 裁如星點:"裁"通"才",只有
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疑問。
17、重點字詞
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私:心裡。擬作:比作。於:在。
徐噴以煙:慢慢地。 蓋一癩蝦蟆:原來。 方出神:正好。
使與台齊:讓。 定神細視:集中。 人不知而不慍:了解。生氣,發怒。
學而為思則罔:迷惑。 學而不思則殆:有害。 是知也:此,這。
擇其善者而從之:跟從。 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懷寬廣,意志堅定。
無何:不久,不一會兒。 危樓:高樓。 往來屑屑:形容來往匆匆。
或憑或立:有的人。靠著。 不一狀:形狀不一。 俄而:不久,不一會兒。
欣然:高興的樣子。 撒鹽空中差可擬:把……撒在。 大致,差不多。相似。
未若柳絮因風起:不如比作。 陳太丘與友期行:約定。 太丘捨去:丟下。
非人哉:真不是人啊!。 相委而去:委:丟下,舍棄。去:離開。(丟下我走了。)
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元方入門不顧:回頭看。 智子疑鄰:以……為聰明。 人皆吊之:都。對其不幸表示安慰。
居數月:經過。 何遽:怎麼就,表示反問。
⑹ 初一--初四語文文言文翻譯及課後古詩
人教版初中語文文
⑺ 七年級語文上冊所有古文古詩的翻譯
有一本書叫做《文言文全解·初中卷》,裡面是七年級上冊到九年級下冊所有的古詩古文。你可以在當當網上買,這是網址:http://proct.dangdang.com/proct.aspx?proct_id=8882608,我家有一本,裡面還有《備考金題》呢。
我把裡面的翻譯打出來:
《童趣》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論語》十則
孔子說:"學習並且時常地去復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氣,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出謀劃策是否盡心盡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否真誠相待了呢? 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時常復習了呢? "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得到新的理解與體會,憑借這點就可以做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而無所得。」
孔子說:「仲由啊,讓為師教導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聰明的。」
孔子說:「看見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備的人)就向他學習,希望能向他看齊;看見不賢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沒有和他一樣的缺點,有要改正。」
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如果看到他們的缺點要反省自己有沒有像他們一樣的缺點,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曾子說:「有抱負的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剛強勇毅,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或責任),而實現使命的道路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直到死才停止奮斗,這不也是很遙遠的嗎?」
孔子說:"天氣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後落葉的。" 深刻含義:人們要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也以松柏為喻,談人應當具備堅毅的品格!
子貢問道:"有沒有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呢? 」孔子說:「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歡的事物,不要強行加於別人身上。」
《觀滄海》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感悟大海。
海水多麼寬闊浩盪,山島高高地挺立在海邊。
樹木和百草一叢一叢的,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海中翻騰著巨大的波浪。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好像是從這浩淼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畫家溫澤輝書畫作品。觀滄海
慶幸得很哪,就用詩歌來表達心志吧。
《次北固山下》
遊客路過蒼蒼的北固山下,船兒泛著湛藍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漲兩岸江面更寬闊,順風行船恰好把帆兒高懸。
紅日沖破殘夜從海上升起,江上早春年底就春風拂面。
寄去的家書不知何時到達,請問歸雁幾時飛到洛陽邊。
《錢塘湖春行》
從孤山寺的北面到賈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剛與堤平,白雲重重疊疊,同湖面上的波瀾連成一片。 幾處早出的黃鶯爭著飛向向陽的樹木,誰家新來的燕子銜著泥在築巢。
繁多而多彩繽紛的春花漸漸要迷住人的眼睛,淺淺的春草剛剛能夠遮沒馬蹄。
我最喜愛西湖東邊的美景,游覽不足夠,尤其是綠色楊柳蔭下的白沙堤。
《天凈沙•秋思》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樹,一隻無精打採的烏鴉,撲打著翅膀,落在光禿禿的枝椏上。
纖巧的小橋,潺潺的流水,溫暖的茅屋,安謐而溫馨。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馬載著遊子,冒著凌冽的西風踟躕而行。
夕陽西下,何處是歸宿?那裡是家鄉?念及此,天涯漂泊的遊子怎不愁腸寸斷!
《山市》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附近並沒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碧綠的瓦,屋脊高高翹起,這才明白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牆,城牆上面成凹凸形的短牆,連綿六七里,竟然像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巷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用億萬來計算。忽然颳起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朗,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一直連接到雲霄與天河,(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門都敞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一層一層地指著數上去,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麼小;再往上就變得暗淡了,似有若無,看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姿態不一。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於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詠雪》
在一個寒冷的下雪天,謝太傅舉行家庭聚會,跟子侄輩講解詩文。不一會兒,雪下大了,謝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太傅的哥哥的兒子謝朗說:「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太傅的大哥的女兒謝道韞說:「不如比作柳絮隨風飛舞。」謝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謝道韞就是謝太傅的大哥謝無奕的女兒,也就是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正午。過了正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友人便生氣地說道:「你父親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友人感到慚愧,下車去拉元方,元方轉身進入家門,也不回頭看他。
《智子疑鄰》
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牆被沖垮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築,一定會有盜賊來偷東西。」鄰居家的老人也這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結果,那個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公公偷了他家的東西。
《塞翁失馬》
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占術的人。一次,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鄰居們都為此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成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鄰居們都前來祝賀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成一件壞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喜歡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得大腿骨折。人們都前來安慰他們一家。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成一件好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境一帶,壯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戰。靠近邊境一帶的人,絕大部分都死了。唯獨這個人因為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龜雖壽》
神龜的壽命雖然十分長久,但也還有生命終結的時候。
螣蛇盡管能乘霧飛行,終究也會死亡化為土灰。
年老的千里馬躺在馬棚里,它的雄心壯志仍然是一日馳騁千里。
有遠大抱負的人士到了晚年,奮發思進的雄心不會止息。
人的壽命長短,不只是由上天所決定的,
只要自己調養好身心,也可以益壽延年。
我非常高興,要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過故人庄》
老朋友准備好了的豐盛飯菜,邀請我到他的田舍(家)做客。
翠綠的樹木環繞著小村,村子的外城牆外青山斜橫著。
打開窗子面對著谷場和菜園,我們舉杯歡飲,嘮著農家的莊稼活。
等到九月初九重陽節的那一天,我還要再來和你一起觀賞菊花。
《題破山寺後禪院》
早晨,當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叢林。
曲曲折折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侶們唱經禮佛的地方掩映在花草樹林中
山光的明凈使鳥兒歡悅,深潭的倒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
萬物靜寂,只有鍾磬的聲音在空中回盪。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樹上楊花落盡,杜鵑在不停地啼叫,
聽說你被貶到龍標去了,那裡地方偏遠要經過五溪。
讓我把對你的憂愁與思念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夜雨寄北》
你問我什麼時候回家,我沒有定歸期;
今晚巴山下著大雨,雨水漲滿池子。
何時你我重新聚首,一起剪西窗燭芯;
再告訴你今夜秋雨時,我痛苦地情思著你。
《泊秦淮》
迷濛的煙霧籠罩著寒江,小舟白沙上映著銀色的月光,
夜晚我停泊在秦淮河岸,正臨近酒家所在的地方。
歌女不知什麼是亡國之恨,仍在對岸把《玉樹後庭花》聲聲的歌唱。
《浣溪沙》
聽一曲以新詞譜成的歌,飲一杯酒。『
去年這時節的天氣,舊亭台依然存在。
但眼前的夕陽西下了,不知何時會再回來。
無可奈何之中,春花正在凋落。
而去年似曾見過的燕子,如今又飛回到舊巢來了。
(自己不禁)在小花園中落花遍地的小徑上惆悵地徘徊起來 。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不要說從山嶺上下來就沒有困難,
這句話騙得前來爬山的人白白地歡喜一場。
當你進入到萬重山的圈子裡以後,
你剛攀過一座山,另一座山馬上將你阻攔。
《如夢令》
依舊經常記得出遊溪亭,一玩就玩到日暮時分,
深深地沉醉,而忘記歸路。
一直玩到興盡,回舟返途,
卻迷途進入藕花的深處。
怎樣才能劃出去,船兒搶著渡,
驚起了一灘的鷗鷺。
《觀書有感》
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展現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雲的影子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要問為何那方塘的水會這樣清澈呢?是因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啊.。
打了半天,耗時耗力,別忘了選我為最佳答案哦,最好再追加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