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怎樣上好一堂語文課
一、 文本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不同的設計、不同的教學過程,當然教學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很多老師僅靠一本教參書來解讀文本,離開了教參書便無從入手,這樣的課堂導致的必然結果是教師問題一出,學生對答如流,因為學生也有與老師一樣的參考資料,課堂便在毫無波瀾中推進,更談不上新的生成,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不到訓練提升。
教師有效地文本解讀,決定著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也制約著教師課堂上的有效作為。當老師有了自己獨到的解讀時,課堂上才能游刃有餘的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在鄭麗麗老師、郭芹老師的課上,她們執教的是同一篇課文《石壕吏》,都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尤其是引導學生品讀老婦人的內心的「悲苦「時,抓住了這幾個詞:「新戰死」的「新」,最近之意,失子之痛乃人生三大悲痛之一,又是同時失掉兩個兒子,老婦人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存者且偷生」的「且」,暫且、苟且,就剩這么一個兒子,還能活多久呢?「死者長已矣」的「已矣」老婦人那絕望的神態;藉助於品讀、賞析,就把學生帶入了一種悲痛的情境中,帶著悲痛再讀課文,就是不一樣的味道了。還有「如聞泣幽咽」為什麼不是「但聞泣幽咽」?「如」的妙處是:好像,隱隱約約,是一人在哭?是誰在哭?老翁、兒媳、孫子、杜甫、還是所有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民?給人留下了無限想像的空間。
同樣的在市優質課評選時小段老師的《記承天寺夜遊》就以深入豐富的文本解讀和對蘇軾獨到的賞析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段老師重點抓住了「樂」和「閑」來解讀文本,細讀文章學生不難發現有月色優美的快樂,有「懷民亦未寢」這樣心有靈犀的知己一同賞月的知己之樂,通過有關張懷民的資料助讀,更能發現蘇軾與張懷民不但是「審美的知己」還是「人生的知己」;「相與步於中庭」,一個「步」字,慢慢地走,不用交談,只是會心一笑就勝作千言萬語,多麼悠閑的賞月之樂啊;還有「蓋」竹柏影也的那份發現的快樂。尤其是在賞析發現的快樂時,老師對「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了如下的改動:「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是竹柏影也」一個追問:補出了「月色」卻失去了什麼?學生通過讀發現,補出了月色、把「蓋」換做「是」卻失去了一種恍然大悟的發現的欣喜。
還有小段老師對「閑游」、「朵」的解讀都能把學生帶進文本,帶入情境之中;小乍《皇帝的新裝》中對「一個孩子最後叫了出來」為什麼不是「說」出來,而是「叫」出來,孩子為什麼敢這樣大聲「叫」出來?引導學生對孩子進行分析,有獨到的理解。當一個老師教出自己個性的時候,才是學生收獲最大的時候。
以《木蘭詩》為例,這是08年參加山東省優質課評選時抽到的一個課題,《木蘭詩》往往被視為英雄的贊歌。在所有的教學用書和相關資料中,對於木蘭形象的解讀,都是「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 「英雄」是什麼呢?英雄就是保家衛國的人,會打仗,很勇敢。可是關於「打仗」就寫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作者卻濃墨重彩的描寫了木蘭為父親擔心、決心出征、凱旋歸來及家人團聚的歡樂。因此本文立意的重點不是花木蘭參加了戰爭和她戰斗的英勇,而在於她是一個「女英雄」。戰爭的責任本來並不在她,她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作為一個女子,她承擔起了「阿爺」和「長兄」也就是男性的職責。這個職責不單是家庭的,也是國家的。她主動參戰,為國而戰,立了戰功卻辭官還鄉,享受父母、家庭的歡樂。這個英雄的內涵,從承擔「家」的重擔開始,到為國立功,最後又回到家庭,享受親情的歡樂,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種非英雄的姿態,木蘭還尤其為自己成功的掩蓋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所以,我便抓住「木蘭是一個女英雄」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設計了「從 句中,我讀出了一個 的木蘭,因為 」的主問題,引導學生讀詩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讀她「英雄也嫵媚、女子亦剛強」的個性特徵。這樣的解讀是學生所不曾想到的,也是很多老師所不曾深入解讀到的,這樣在課堂上呈現出來,必然會引起學生、老師的認同、關注。憑借獨特的解讀也必然給聽課的老師、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我們還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管誰解讀哈姆雷特依然是哈姆雷特,他不會成為別人。也就是說,我們對文本的解讀一定是要准確的。而在《皇帝的新裝》這節課上,有一位老師竟然引導學生「試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皇帝的形象」,賞析出了一個謹慎的、聰明的皇帝,這顯然是不正確的,老師對文本就存在錯誤的解讀。
二、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只是教學內容的外在的顯現形式,它還是由教師為文本的解讀所決定的。很多老師不是把精力放在教材文本的解讀上,而是花大功夫、細功夫精心雕琢教學環節。這樣課堂上,教師就會被教學環節困擾、束縛。具體表現在:
1、環節太多
短短40分鍾的時間,有些老師就設計了6、7個環節,這樣課堂上就是就只能為趕環節而匆匆忙碌,每一個環節都是剛剛開始就立馬結束,還沒等學生進入就進入下一個環節。有位老師在執教《皇帝的新裝》引導學生賞析「這是一位怎樣的皇帝」時,剛有兩名學生發言,只解讀出一位酷愛新裝成癖的皇帝,就打住了,進行下一個環節。每一個都不夠深入,下課鈴都響了,老師還在為沒趕完的環節著急,拖堂5分鍾,總認為我得按我的設計完成才行,課堂太滿,學生太累。在2010年省優質課評選張偉忠老師評課時,就說到課堂設計上暴露的「吃魚」現象,一堂課老師端上一盤魚,並不讓學生吃,而是看佐料、看醬油、看味精。一節課下來,魚已經涼了,學生還沒吃幾口,老師又把魚端走了。這樣魚非但沒有化成學生口中的美味,長期下去,學生反而容易壞了胃口或者營養不良。
老師完全不用這樣,一節課就只有40分鍾,要選取最能展示這節課精華的東西設計2-3個環節,圍繞一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探究就行了。像安徒生童話、字詞常識這些孩子們可能已經知道的、或在預習中就能解決的,課堂上可以大膽捨去,不用設計,省出時間深入對文本的學習,當然如果學習的是文言文,做好「言」的落實是學習的基礎。同樣的,如果下課時間到了,就要對後面沒完成的拓展環節也要大膽取捨,優質課最忌諱拖堂,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學習內容,本來很精彩的過程,拖上累贅的尾巴,就很遺憾了。
2、入課的設計
課堂上當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的時候,課堂上才會有新的生成,學生在探究思辨中才會有自己的收獲,因此入課非常關鍵。
入課要快。一位老師在課堂進行了20分鍾後,學生還沒有真正的讀讀課文;在讀了6、7遍《天上的街市》後,還是沒有引導學生品品其中的詞語。師生一直是浮在文字的表面,沉不進來。在2010年省優質課評選張偉忠老師評課時,還說到「吃包子」現象,「皮太厚,上課十分鍾了學生還沒有吃到『餡子』,待到吃『餡子』時,已是下課時。」老師要深思。盡快入課,才能保證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品讀、賞析、碰撞、生成。
巧妙選取入課的點。老師們來看同樣是《石壕吏》的兩個設計:
示例一、走進詩歌、讀懂內容。站在杜甫的角度,說說「暮投石壕村」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示例二:這是一首敘事詩,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寫了一件什麼事?由這個故事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同樣是要引導學生深入對故事的學習,兩種設計卻有不同的效果。第一種設計,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看到了家家戶戶的悲慘、我聽到了老婦人啼哭的聲音、我看到了戰爭奪去了很多人的性命、我看到了老婦人眼淚止不住的流……再結合課文中「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解讀,學生對老婦人那種痛失孩子的悲苦心情就理解的非常到位了,有老婦人進而想到了無數個這樣類似的家庭,對戰爭帶來的災難也就理解了。第二種設計,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看到了一個黑暗的、無情的社會。回答是空的,標簽式的,脫離了文本的。因此說,教師對問題的設計很重要,課堂上當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的時候,課堂上才會有新的生成,學生在探究思辨中才會有自己的收獲。
當然有些設計是老師預設好了的,有些卻是課堂是學生生成的,如果能把握住,將會是別樣的精彩。例如在小乍老師的《皇帝的新裝》一課上,整體感知課文後,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師: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再用一個字概括呢?
學生:騙
師:文中有幾個騙子?
有學生回答兩個,有的說四個,有的說無數個,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除了那個小孩子,其他人都是騙子,因為他們都說了慌。
多麼精彩的回答,老師就從這里開始切入對人物的分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又水到渠成,多麼巧妙啊!
3、無效的設計
一位老師在上《石壕吏》時有這樣的設計:老婦人的致詞是由吏給「審問」出來的,那同學們想想吏是怎麼審問的,用文言的語言表述出來。於是就有了「汝家有男丁否」、「尚有他人否」、「汝媳可充軍」這樣的答案。老師又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反復練習還原吏與老婦人的對話,還一組一組的展示。作者為什麼要「藏問與答」,其實之所以省略了官吏的審問,更強調的是老婦人的「啼」和「苦」,也使老婦人的「致詞」更具沖擊力。而課堂上反復糾纏於官吏的審問,是否就跑偏了,做了一些無效的勞動呢?
朗讀指導的有效設計。這一次有兩個課題都涉及到了朗讀的指導,《天上的街市》、《石壕吏》。課堂上,上課的老師都關注到了這一點,反復的讀、配樂讀、范讀、小組讀、分角色等多種形式的讀,課堂上讀了很多遍,但朗讀的效果卻很不一樣。
老師對朗讀的把握要准,一味的強調重音、節奏、停頓這些技巧的指導,而忽視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學生朗讀的效果還是不好。就如《天上的街市》,它的語調應該是輕巧的、舒緩的、不忍打破夜的靜謐的,(我想……不信)這些又好像是郭沫若再和我們輕輕地、親切的交流一樣的。可是如果一直用讀的整齊、讀的響亮來評價,讓學生放開嗓子來讀,那是無論如何讀讀不出效果的。有兩位老師的設計印象比較深刻:小段老師和許翠娟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讀詩句、展開想像,如「飄渺的空中」讀出一種朦朧的美,就要輕輕地讀;「我想」一個「想」字,意味深長;通過想像街市上的美麗讀出一種嚮往、一種贊嘆、一種想飛的感覺;通過想像牛郎織女天街閑游的場景,讀的輕柔舒緩,彷彿是坐著小船在微波盪漾的湖面上搖曳,有一種沉醉其中的感覺;通過比較辨析「不信」留著與去掉的區別,讀出夜空下郭沫若靜悄悄的與人交流的暢快感覺。因此說老師對朗讀的指導要有針對性,要讓朗讀有明顯的效果。
再舉一個《詠雪》的例子:
設計一:學習文言文貴在朗讀,在朗讀中理解文意,在朗讀中感知人物形象。下面我們舉辦《詠雪》朗誦會,用聲音和情感來表達我們對課文的理解。我想請三位同學和老師共同來讀。同時全體同學都要認真聽,還要對朗讀的同學進行評價,並選出我們班的小小朗誦家。評價有最基本的三個要求:讀准字音、讀的通順、讀出情感。
配樂:古箏《高山流水》
設計二:評價的標准:讀得准確(讀准字音)、讀得好聽(能把握停頓、讀出節奏)、讀得有味(讀出感情)
一讀:讀得准確。隨即點一名同學來讀。(重點指導讀准字音)
二讀:讀得好聽。讀得好聽的標志就是能把握停頓,讀出節奏美。停頓可以根據意義、順應語法、清晰音節來確定。(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三讀:讀得有味。文章以人物對話的形式展開,因此要想讀得有味,就要結合當時的氛圍揣摩好人物說話的心情。可以注意這幾個句子:
「公欣然曰」、「公大笑樂」表現人物的神情。俄而雪驟,使得謝太傅詩興大作,「白雪紛紛何所似」寫出了「公」(謝安)特別高興、激動地樣子,創設了一種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因此要讀出激動、興奮地感覺。
「撒鹽空中差可擬」胡兒隨口而吟,搶先回答。 「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又覺得心中沒底,有點不自信的樣子。
「未若柳絮因風起」「未若」不如,比不上,顯現出道韞略一沉吟之後的自信、自豪。要讀出一份自信、豪氣。
區別是:設計一指導不具針對性,泛泛的讀,沒有效果;設計二則分層指導,准確、好聽、有味層層深入。效果明顯好的多。
三、 教師的素質
一堂優質課也是教師教學素質的展示。教學素質包括多方面的:
1、教師的語言。語文優質課上老師的語言力求准確、簡潔、流利、富有文采。課堂上老師卻常常太隨意、語言太瑣碎。比如:口頭語,好吧?是不是?誰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行。咱說過了,要評明星小組等等。這樣的語言課堂上老師在反復的運用。像評星、激勵措施上課前說過就是了,課堂上不要反復的再強調;至於讀書的方法、批註的方法、合作的方法、展示的方法學生平時就會用的也不要再一遍一遍的強調,只是更浪費時間。優質課上的語言,一定是精心設計過的。這樣課堂上才顯得干凈、利落,節省時間不至於課進行不完。過渡語、評價語彰顯的是一個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文學底蘊。
2、教學機智
課堂要精心預設,但也要教師把握好課堂上精彩的生成。因為很多精彩的點都是在瞬間即逝的。比如前面所舉的小乍老師課堂上學生所說的「除了那個孩子,其他人都是騙子」;老師要靈活機智的捕捉這些點。
還有課堂上當老師遇到學生不舉手回答問題時時,我們該怎麼辦?是一再的啟發,還是順勢點一名同學,或借機組織一次合作學習,都是要靈活處理的。若只單純的問還有沒有、還有誰要展示、還有誰要說這樣弄得學生緊張,顯得老師更束手無策。
當課堂上時間不足,環節處理不完時,則更要大膽的取捨,留著最精華的東西展示出來就行了。就設計了幾個環節、還有幾個沒完聽課的老師同學是根本就不知道的,干凈利落的結尾同樣精彩。張偉忠老師還談到「畫蛇添足」現象:優質課比賽超時兩分鍾要扣分,有選手問:「一分鍾扣不扣分?」答:「得看評委的心情爽不爽。」(眾老師大笑)「畫蛇添足」的課有好幾節,「足」可不可以「砍掉」,下課了就不要再展示自己的作品了,如果把這個時間用在挖掘文本上或者學生談收獲上還好些。
3、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一堂優質課也是教師教學素質的展示。在詩詞的朗誦上,就體現的特別明顯。如小段老師、鄭麗麗老師、馬寧寧老師、小乍老師,他們在音樂的伴奏下,教師范讀即刻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還有板書,一定要有,而且一定是工工整整的,整齊、美觀的書寫,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聽課者看來也是一種美的享受。上海的錢夢龍先生說過:「一節課沒有板書,黑板上一個字沒有是一堂好課,我不這樣認為」。所以板書要認真設計,體現重要信息和綱要,不要認為課件可以替代板書。小段老師、郭芹老師、馬寧寧老師、許貴伸老師優美的板書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老師的板書千萬不要有錯別字。一個老師板書的「皇帝」的「皇」就寫錯了,這是優質課的大忌。
我深受其害。08年優質課評選時,我就因讀錯了一個字音「出郭相扶將」「將」,讀對了但板書錯了一個音「裳」,而與一等獎失之交臂。我是二等獎的第二名,當時上完課後反響很好,結果成績不理想,郭老師特地讓崔老師問省教研員,張老師一句話「讀錯音」是優質課的硬傷。
2. 今天,我們如何做好教師
有童心,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班主任要和學生有一種共同的愛好,站在孩子的專角度看世界,才能走屬進學生的心裡。
有愛心,就要自然地依戀學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但是我要強調的是,班主任的愛心更多地應該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之間的一種依戀之情——非常自然的互相依戀。
有責任心,就是要培養現代公民。對工作的責任,對孩子的責任,最後要升華到對國家的責任。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班主任都要知道,我們是為共和國培養現代公民的。最近幾年,我經常思考的一個問題是:「我要把什麼樣的人奉獻給未來的現代化中國?」
教育智慧還體現於個性。我想,我們一會兒學於漪,一會兒學錢夢龍,一會兒又學魏書生,但是為什麼沒有出現第二個於漪、錢夢龍或魏書生呢?你簡單地套用方法是不對的。「教育智慧」,就是不要重復別人,而要體現自己的教育個性。甚至我們自己過去的方法,也不宜簡單地重復使用。對這個學生有用的,用在第二個學生身上卻不一定管用,必須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
3. 怎樣做一個好的中學老師
一、 要具有愛崗敬業的思想。
不管是教的那個學科,要想干好本職工作,必須要有一個正確的思想前提,只有這樣才會干一行愛一行,才會去想方設法去干好本職工作,才會去進行認真地探討,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地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學生才能從更新的教學手段中吸取知識,才能對課感興趣,才能讓學生對課有新的認識。
二、 課前的充分准備
首先要備好課。備課是上課的前提,只有充分的備好課,做到心中有數,大腦對整節課有一個比較清晰思路輪廓,才能上好課。第二就要備學生備教具、備一些突發的事件,所有的一切因素都要全面的考慮進去,這樣課中才能運用自如,這節課自己才能體會到上好一節課原來這么容易,才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 教學內容手段要豐富
面對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們都面對挑戰,要改變過去的教學方法,就要求教師們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手段,改變過去學生一味被動學習,培養他們對本課的興趣。改變過去教師與學生間的不平等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要平等交流,共同體驗創造,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求知慾,使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調動課堂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根據學生愛玩的心理,多採用游戲的教學,克服
枯燥無味學生厭學的局面。
1、 要上出趣味
生活中沒有幽默是乏味的,課堂上沒有幽默則是枯燥的。如果把「幽默」融於課堂教學,滿足學生喜歡幽默的要求,才能不時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造就寬松的教學氛圍,把學生深深的吸引到課堂教學內容中來。
2、 要上出情味
常言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富有情感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一大特點。學生本身就具有一種情感潛質,教師要利用自己的情感,來引發學生的潛質,使他們為之所動,並轉化為聽課的熱情,把課上出情味,這是獲得理想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
3、 要上出鮮味
從時代的教學理念出發,審視現代的教育,要想吸引學生,必須滿足學生的求知要求,不但把課本知識講好,還要插入課外的一些知識,滿足學生的要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惟有如此,才能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喜新厭舊」乃少年本性,一盤再好吃的菜吃久了也會膩。作為一名老師,在教學中只有時時引入時代活水,處處注意推陳出新,巧設情境,才能抓住學生,才能擁抱生機和活力,使自己的課堂煥發出迷人的魅力。
4. 如何提高語文教師課堂教學技能
傳統課堂的教學語言是線性的,是對知識形態的再現,教師是是權威,是傳話者,學生是聽話者,沒有說話的機會和必要。而新課標背景下,課堂是互動的,是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這是師生對話的過程,是思維的碰撞的主陣地。碰撞必然產生智慧的火花引發出創造的靈感和沖動,達到在對話中甄別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涵養個性的目標。
新課標中倡導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告訴我們,師生是學習的共同體,學生為主體並不等同於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為了更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要運用熟練、精煉的語言,帶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所選的對話中來,在對話中予以必要的指導、點撥、激勵使思維的碰撞朝著可控、有效的方向前進。
2、注重由置身物外到披文入情
據說魯迅講課,他的言辭並不抑揚頓挫,也不悅耳動聽,但他的聲音里充滿感情的魅力,讓每個聽他課的學生都覺得意味深長,覺得有股信念的力量滲透在自己的心裡。
因此,語文老師運用充滿情感的教學語言,讓語文課堂充滿情感的魅力,推動師生對話的展開,引起學生內心世界的共鳴,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從而讓學生提升語文素養的同時,激發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陶冶情操。如學習《音樂巨人貝多芬》一文,語文教師要在內心真正深刻理解貝多芬,在與學生的對話互動中,用充滿情感的語言來引導學生感受貝多芬內心的沉鬱痛苦及抗爭,感受他的孤僻、暴躁、甚至粗魯,從而在內心塑造一個豐滿的貝多芬。教師只有自己披文入情,充分挖掘文章的情感,才能喚起自己與作者的情感共鳴。在課堂中,語文教師要把文本情感與自己內在情感水乳交融為藝術化的課堂語言,才能指導學生披情入文,使課堂的氛圍與文本的情境趨於一致,吸引學生沉浸其中,感悟出文章的內涵,產生情感的共鳴,在內心深處得到沐浴和熏陶。我想,沒有教師的情感滲透,就不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注重由單純灌輸到引導激思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常常是「填鴨式」「喂」學生,結果不但引起消化不良,而且也喪失了覓食的本領。而事實是,課堂應是知識和能力建構的過程。語文教師應該善於創設問題的情境,運用生動形象的描述、含蓄委婉的烘托、激情洋溢的闡發、引人深思的發問等多種多樣的語言藝術,使學生教師語言藝術的感染下,充分調動主觀能動,引發自由地聯想和思考,啟發學生思維的積極性,積極獨立地去獲取知識。
富有藝術技巧的啟發性語言,運用得適時適度,能引起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慾望。著名的特級教師錢夢龍老師在教《論雷峰塔的倒掉》時,提出了魯迅先生若健在,會對杭州人民建議重建雷峰塔持什麼態度這個的問題,使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把視野投入了更廣闊的天地,開啟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大門。
巧設問題,是教師常用的啟發手段。問題要在重點和難點上做文章,在問題的精巧上下功夫,這樣,就會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領悟問題的實質,得到提升。如一位教師在講《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引導學生明確了這篇文章寫了童年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中的生活兩部分後,提出了「那麼,童年時代的魯迅在「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過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這個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使學生很快得出了「前者是快樂而自由,後者是枯燥而乏味的」的結論,引導學生快捷地把握了文章的思路和主旨。4、注重由單一化到多樣審美性
教師教學用語單一、風格單調,必然導致課堂氛圍呆板,不利於激發學生的思考。教師應該採取多樣審美的語言,因為教學內容中所寄託的美好的理想,美好的情感,美好的智慧,只有通過多樣的、具有審美的語言才能作用於學生。
要做到語言的多樣審美性,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書面語與口語甚至適當的方言相結合,有聲語言與無聲語言相結合,但是要講究詞語的運用,做到規范而又生動活潑。
(2)在教學過程中選擇不同的句式,表達不同的語氣,突出強調不同的主題,長短交錯,抑揚頓挫,不但增強了語言的表達效果,而且還自有一種音韻美。
(3)合理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修辭手法的運用能使語言或生動形象,或意味深長,或對仗工整,或氣貫長虹……
語文教師要調整好教學語言的聲調、速度和節奏,使教學語言鏗鏘悅耳,產生「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美感,給學生以美的享受。
5、注重由批評到賞識的激勵性
中學語文教師提升教學語言藝術水平,必須注意課堂教學中恰當表揚學生。注意表揚的目的在於鼓勵學生,激發興趣。上海中學語文教師馬驫在講授《風箏》時是這樣評價學生的,「你抓的那句確實更有說服力……你的眼界開闊」,「果然高,你的細致分析讓我佩服」,「這個詞語抓的好,能說明問題……請詳細說。」[25]這種表揚方式,既不會使學生「飄飄然」,又能激勵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自然會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要注重由莊重到詼諧的幽默性。著名特級教師於永正說:「幽默是教學的得力助手。可以使語文學習化難為易,幽默可以使課堂氣氛和諧融洽,幽默可以使師生心靈對接溝通。老師笑著看學生,學生就會笑著看老師。」幽默的教師總是受到學生歡迎的。要使自身教學語言藝術水平提高,就得學會一些幽默的小技巧。有位老師在學宋詞前問學生:「你們喜歡流行歌曲嗎?」學生回答:「喜歡。」老師說:「那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一篇宋代的流行歌曲一一宋詞。」這種幽默的語言使學生在會心的微笑中輕松入題,興味盎然。如果在課堂上答試卷的過程中,有的同學亂用箭頭提示答題內容,你會怎麼批評他呢?我們不妨說,有的同學自以為是將軍,用幾個箭頭,就命令老師東征西討。同學們會在笑聲中,明白答題應注意卷面整潔,同時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5. 語文教學是漢語教學的重中之重,怎樣上好一堂語文課
要上好一節語文優質課,老師可以從這幾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備:文本解讀、教學設計、教師必備的素質(包括教學機智、教學語言等)。下面我結合這幾天的聽課和我上課的感受具體來說說。
一、 文本解讀
「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不同的設計、不同的教學過程,當然教學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很多老師僅靠一本教參書來解讀文本,離開了教參書便無從入手,這樣的課堂導致的必然結果是教師問題一出,學生對答如流,因為學生也有與老師一樣的參考資料,課堂便在毫無波瀾中推進,更談不上新的生成,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不到訓練提升。
教師有效地文本解讀,決定著教學設計的有效性,也制約著教師課堂上的有效作為。當老師有了自己獨到的解讀時,課堂上才能游刃有餘的對學生進行引導,例如在鄭麗麗老師、郭芹老師的課上,她們執教的是同一篇課文《石壕吏》,都對文本進行了深入的解讀,尤其是引導學生品讀老婦人的內心的「悲苦「時,抓住了這幾個詞:「新戰死」的「新」,最近之意,失子之痛乃人生三大悲痛之一,又是同時失掉兩個兒子,老婦人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存者且偷生」的「且」,暫且、苟且,就剩這么一個兒子,還能活多久呢?「死者長已矣」的「已矣」老婦人那絕望的神態;藉助於品讀、賞析,就把學生帶入了一種悲痛的情境中,帶著悲痛再讀課文,就是不一樣的味道了。還有「如聞泣幽咽」為什麼不是「但聞泣幽咽」?「如」的妙處是:好像,隱隱約約,是一人在哭?是誰在哭?老翁、兒媳、孫子、杜甫、還是所有那些受苦受難的人民?給人留下了無限想像的空間。
同樣的在市優質課評選時小段老師的《記承天寺夜遊》就以深入豐富的文本解讀和對蘇軾獨到的賞析給聽課的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段老師重點抓住了「樂」和「閑」來解讀文本,細讀文章學生不難發現有月色優美的快樂,有「懷民亦未寢」這樣心有靈犀的知己一同賞月的知己之樂,通過有關張懷民的資料助讀,更能發現蘇軾與張懷民不但是「審美的知己」還是「人生的知己」;「相與步於中庭」,一個「步」字,慢慢地走,不用交談,只是會心一笑就勝作千言萬語,多麼悠閑的賞月之樂啊;還有「蓋」竹柏影也的那份發現的快樂。尤其是在賞析發現的快樂時,老師對「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作了如下的改動:「庭下月色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是竹柏影也」一個追問:補出了「月色」卻失去了什麼?學生通過讀發現,補出了月色、把「蓋」換做「是」卻失去了一種恍然大悟的發現的欣喜。
還有小段老師對「閑游」、「朵」的解讀都能把學生帶進文本,帶入情境之中;小乍《皇帝的新裝》中對「一個孩子最後叫了出來」為什麼不是「說」出來,而是「叫」出來,孩子為什麼敢這樣大聲「叫」出來?引導學生對孩子進行分析,有獨到的理解。當一個老師教出自己個性的時候,才是學生收獲最大的時候。
以《木蘭詩》為例,這是08年參加山東省優質課評選時抽到的一個課題,《木蘭詩》往往被視為英雄的贊歌。在所有的教學用書和相關資料中,對於木蘭形象的解讀,都是「一個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女英雄」,
「英雄」是什麼呢?英雄就是保家衛國的人,會打仗,很勇敢。可是關於「打仗」就寫了「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一句,作者卻濃墨重彩的描寫了木蘭為父親擔心、決心出征、凱旋歸來及家人團聚的歡樂。因此本文立意的重點不是花木蘭參加了戰爭和她戰斗的英勇,而在於她是一個「女英雄」。戰爭的責任本來並不在她,她之所以成為「英雄」,是因為作為一個女子,她承擔起了「阿爺」和「長兄」也就是男性的職責。這個職責不單是家庭的,也是國家的。她主動參戰,為國而戰,立了戰功卻辭官還鄉,享受父母、家庭的歡樂。這個英雄的內涵,從承擔「家」的重擔開始,到為國立功,最後又回到家庭,享受親情的歡樂,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種非英雄的姿態,木蘭還尤其為自己成功的掩蓋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所以,我便抓住「木蘭是一個女英雄」作為課堂教學的切入點,設計了「從 句中,我讀出了一個 的木蘭,因為 」的主問題,引導學生讀詩歌、品句子、感形象,解讀她「英雄也嫵媚、女子亦剛強」的個性特徵。這樣的解讀是學生所不曾想到的,也是很多老師所不曾深入解讀到的,這樣在課堂上呈現出來,必然會引起學生、老師的認同、關注。憑借獨特的解讀也必然給聽課的老師、評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當然,我們還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不管誰解讀哈姆雷特依然是哈姆雷特,他不會成為別人。也就是說,我們對文本的解讀一定是要准確的。而在《皇帝的新裝》這節課上,有一位老師竟然引導學生「試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皇帝的形象」,賞析出了一個謹慎的、聰明的皇帝,這顯然是不正確的,老師對文本就存在錯誤的解讀。
二、 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只是教學內容的外在的顯現形式,它還是由教師為文本的解讀所決定的。很多老師不是把精力放在教材文本的解讀上,而是花大功夫、細功夫精心雕琢教學環節。這樣課堂上,教師就會被教學環節困擾、束縛。具體表現在:
1、環節太多
短短40分鍾的時間,有些老師就設計了6、7個環節,這樣課堂上就是就只能為趕環節而匆匆忙碌,每一個環節都是剛剛開始就立馬結束,還沒等學生進入就進入下一個環節。有位老師在執教《皇帝的新裝》引導學生賞析「這是一位怎樣的皇帝」時,剛有兩名學生發言,只解讀出一位酷愛新裝成癖的皇帝,就打住了,進行下一個環節。每一個都不夠深入,下課鈴都響了,老師還在為沒趕完的環節著急,拖堂5分鍾,總認為我得按我的設計完成才行,課堂太滿,學生太累。在2010年省優質課評選張偉忠老師評課時,就說到課堂設計上暴露的「吃魚」現象,一堂課老師端上一盤魚,並不讓學生吃,而是看佐料、看醬油、看味精。一節課下來,魚已經涼了,學生還沒吃幾口,老師又把魚端走了。這樣魚非但沒有化成學生口中的美味,長期下去,學生反而容易壞了胃口或者營養不良。
老師完全不用這樣,一節課就只有40分鍾,要選取最能展示這節課精華的東西設計2-3個環節,圍繞一個引導學生走進文本深入探究就行了。像安徒生童話、字詞常識這些孩子們可能已經知道的、或在預習中就能解決的,課堂上可以大膽捨去,不用設計,省出時間深入對文本的學習,當然如果學習的是文言文,做好「言」的落實是學習的基礎。同樣的,如果下課時間到了,就要對後面沒完成的拓展環節也要大膽取捨,優質課最忌諱拖堂,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規定的學習內容,本來很精彩的過程,拖上累贅的尾巴,就很遺憾了。
2、入課的設計
課堂上當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的時候,課堂上才會有新的生成,學生在探究思辨中才會有自己的收獲,因此入課非常關鍵。
入課要快。一位老師在課堂進行了20分鍾後,學生還沒有真正的讀讀課文;在讀了6、7遍《天上的街市》後,還是沒有引導學生品品其中的詞語。師生一直是浮在文字的表面,沉不進來。在2010年省優質課評選張偉忠老師評課時,還說到「吃包子」現象,「皮太厚,上課十分鍾了學生還沒有吃到『餡子』,待到吃『餡子』時,已是下課時。」老師要深思。盡快入課,才能保證有充足的時間進行品讀、賞析、碰撞、生成。
巧妙選取入課的點。老師們來看同樣是《石壕吏》的兩個設計:
示例一、走進詩歌、讀懂內容。站在杜甫的角度,說說「暮投石壕村」你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示例二:這是一首敘事詩,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寫了一件什麼事?由這個故事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社會?
同樣是要引導學生深入對故事的學習,兩種設計卻有不同的效果。第一種設計,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看到了家家戶戶的悲慘、我聽到了老婦人啼哭的聲音、我看到了戰爭奪去了很多人的性命、我看到了老婦人眼淚止不住的流……再結合課文中「二男新戰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的解讀,學生對老婦人那種痛失孩子的悲苦心情就理解的非常到位了,有老婦人進而想到了無數個這樣類似的家庭,對戰爭帶來的災難也就理解了。第二種設計,學生的回答是這樣的:我看到了一個黑暗的、無情的社會。回答是空的,標簽式的,脫離了文本的。因此說,教師對問題的設計很重要,課堂上當真正找到有價值的教學問題的時候,課堂上才會有新的生成,學生在探究思辨中才會有自己的收獲。
當然有些設計是老師預設好了的,有些卻是課堂是學生生成的,如果能把握住,將會是別樣的精彩。例如在小乍老師的《皇帝的新裝》一課上,整體感知課文後,老師問了這樣一個問題:
師:用一句話概括文章的內容,再用一個字概括呢?
學生:騙
師:文中有幾個騙子?
有學生回答兩個,有的說四個,有的說無數個,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除了那個小孩子,其他人都是騙子,因為他們都說了慌。
多麼精彩的回答,老師就從這里開始切入對人物的分析,激起了學生的興趣,又水到渠成,多麼巧妙啊!
3、無效的設計
一位老師在上《石壕吏》時有這樣的設計:老婦人的致詞是由吏給「審問」出來的,那同學們想想吏是怎麼審問的,用文言的語言表述出來。於是就有了「汝家有男丁否」、「尚有他人否」、「汝媳可充軍」這樣的答案。老師又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反復練習還原吏與老婦人的對話,還一組一組的展示。作者為什麼要「藏問與答」,其實之所以省略了官吏的審問,更強調的是老婦人的「啼」和「苦」,也使老婦人的「致詞」更具沖擊力。而課堂上反復糾纏於官吏的審問,是否就跑偏了,做了一些無效的勞動呢?
朗讀指導的有效設計。這一次有兩個課題都涉及到了朗讀的指導,《天上的街市》、《石壕吏》。課堂上,上課的老師都關注到了這一點,反復的讀、配樂讀、范讀、小組讀、分角色等多種形式的讀,課堂上讀了很多遍,但朗讀的效果卻很不一樣。
老師對朗讀的把握要准,一味的強調重音、節奏、停頓這些技巧的指導,而忽視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學生朗讀的效果還是不好。就如《天上的街市》,它的語調應該是輕巧的、舒緩的、不忍打破夜的靜謐的,(我想……不信)這些又好像是郭沫若再和我們輕輕地、親切的交流一樣的。可是如果一直用讀的整齊、讀的響亮來評價,讓學生放開嗓子來讀,那是無論如何讀讀不出效果的。有兩位老師的設計印象比較深刻:小段老師和許翠娟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品讀詩句、展開想像,如「飄渺的空中」讀出一種朦朧的美,就要輕輕地讀;「我想」一個「想」字,意味深長;通過想像街市上的美麗讀出一種嚮往、一種贊嘆、一種想飛的感覺;通過想像牛郎織女天街閑游的場景,讀的輕柔舒緩,彷彿是坐著小船在微波盪漾的湖面上搖曳,有一種沉醉其中的感覺;通過比較辨析「不信」留著與去掉的區別,讀出夜空下郭沫若靜悄悄的與人交流的暢快感覺。因此說老師對朗讀的指導要有針對性,要讓朗讀有明顯的效果。
再舉一個《詠雪》的例子:
設計一:學習文言文貴在朗讀,在朗讀中理解文意,在朗讀中感知人物形象。下面我們舉辦《詠雪》朗誦會,用聲音和情感來表達我們對課文的理解。我想請三位同學和老師共同來讀。同時全體同學都要認真聽,還要對朗讀的同學進行評價,並選出我們班的小小朗誦家。評價有最基本的三個要求:讀准字音、讀的通順、讀出情感。
配樂:古箏《高山流水》
設計二:評價的標准:讀得准確(讀准字音)、讀得好聽(能把握停頓、讀出節奏)、讀得有味(讀出感情)
一讀:讀得准確。隨即點一名同學來讀。(重點指導讀准字音)
二讀:讀得好聽。讀得好聽的標志就是能把握停頓,讀出節奏美。停頓可以根據意義、順應語法、清晰音節來確定。(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三讀:讀得有味。文章以人物對話的形式展開,因此要想讀得有味,就要結合當時的氛圍揣摩好人物說話的心情。可以注意這幾個句子:
「公欣然曰」、「公大笑樂」表現人物的神情。俄而雪驟,使得謝太傅詩興大作,「白雪紛紛何所似」寫出了「公」(謝安)特別高興、激動地樣子,創設了一種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因此要讀出激動、興奮地感覺。
「撒鹽空中差可擬」胡兒隨口而吟,搶先回答。
「差可擬」差不多可以相比,又覺得心中沒底,有點不自信的樣子。
「未若柳絮因風起」「未若」不如,比不上,顯現出道韞略一沉吟之後的自信、自豪。要讀出一份自信、豪氣。
區別是:設計一指導不具針對性,泛泛的讀,沒有效果;設計二則分層指導,准確、好聽、有味層層深入。效果明顯好的多。
三、 教師的素質
一堂優質課也是教師教學素質的展示。教學素質包括多方面的:
1、教師的語言。語文優質課上老師的語言力求准確、簡潔、流利、富有文采。課堂上老師卻常常太隨意、語言太瑣碎。比如:口頭語,好吧?是不是?誰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相信同學們一定能行。咱說過了,要評明星小組等等。這樣的語言課堂上老師在反復的運用。像評星、激勵措施上課前說過就是了,課堂上不要反復的再強調;至於讀書的方法、批註的方法、合作的方法、展示的方法學生平時就會用的也不要再一遍一遍的強調,只是更浪費時間。優質課上的語言,一定是精心設計過的。這樣課堂上才顯得干凈、利落,節省時間不至於課進行不完。過渡語、評價語彰顯的是一個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文學底蘊。
2、教學機智
課堂要精心預設,但也要教師把握好課堂上精彩的生成。因為很多精彩的點都是在瞬間即逝的。比如前面所舉的小乍老師課堂上學生所說的「除了那個孩子,其他人都是騙子」;老師要靈活機智的捕捉這些點。
還有課堂上當老師遇到學生不舉手回答問題時時,我們該怎麼辦?是一再的啟發,還是順勢點一名同學,或借機組織一次合作學習,都是要靈活處理的。若只單純的問還有沒有、還有誰要展示、還有誰要說這樣弄得學生緊張,顯得老師更束手無策。
當課堂上時間不足,環節處理不完時,則更要大膽的取捨,留著最精華的東西展示出來就行了。就設計了幾個環節、還有幾個沒完聽課的老師同學是根本就不知道的,干凈利落的結尾同樣精彩。張偉忠老師還談到「畫蛇添足」現象:優質課比賽超時兩分鍾要扣分,有選手問:「一分鍾扣不扣分?」答:「得看評委的心情爽不爽。」(眾老師大笑)「畫蛇添足」的課有好幾節,「足」可不可以「砍掉」,下課了就不要再展示自己的作品了,如果把這個時間用在挖掘文本上或者學生談收獲上還好些。
3、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一堂優質課也是教師教學素質的展示。在詩詞的朗誦上,就體現的特別明顯。如小段老師、鄭麗麗老師、馬寧寧老師、小乍老師,他們在音樂的伴奏下,教師范讀即刻把學生帶入情境之中。
還有板書,一定要有,而且一定是工工整整的,整齊、美觀的書寫,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聽課者看來也是一種美的享受。上海的錢夢龍先生說過:「一節課沒有板書,黑板上一個字沒有是一堂好課,我不這樣認為」。所以板書要認真設計,體現重要信息和綱要,不要認為課件可以替代板書。小段老師、郭芹老師、馬寧寧老師、許貴伸老師優美的板書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老師的板書千萬不要有錯別字。一個老師板書的「皇帝」的「皇」就寫錯了,這是優質課的大忌。
我深受其害。08年優質課評選時,我就因讀錯了一個字音「出郭相扶將」「將」,讀對了但板書錯了一個音「裳」,而與一等獎失之交臂。我是二等獎的第二名,當時上完課後反響很好,結果成績不理想,郭老師特地讓崔老師問省教研員,張老師一句話「讀錯音」是優質課的硬傷。
6. 錢夢龍的我為什麼選擇教師職業
首先,我來十分熱愛教師這一行自業,在學校里,有可愛的學生、令人敬佩的同事,他們都能夠使我更快、更好地成長。教師是充滿奉獻精神的,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盡管在物質上是貧乏的,但是在精神上卻是富裕的。
其次,我在大學期間系統地學習了教育理論知識和所報考職業的專業知識,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基礎。
再次,我在大學期間做過家教,暑假做過兼職教師,實習也是進入學校做老師,因此具有一定的教學實踐基礎。
最後,如果我有幸通過面試,那麼我會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做到熱愛學生、愛崗敬業,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為國家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7. 上海特級教師錢夢龍的相關資料
錢夢龍抄,1931年2月生,上海市人。特級教師,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曾任上海市嘉定區第二中學語文教研組長、嘉定區實驗中學校長,現任上海市民辦桃李園實驗學校校長,兼任語文教育藝術研究會會長;曾兼任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學科審查委員、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特約編審。著有《語文導讀法探索》、《導讀的藝術》、《和青年教師談語文教學》等。
8. 錢夢龍的名師自述
錢夢龍:路是這樣走出來的
1980年2月初的一天,上海《解放日報》《文匯報》都以第一版整版的篇幅刊登了新評出的全市三十六位特級教師的照片,這是「文革」後第一次以這樣隆重的方式展示優秀教師的形象,報紙一出版,立即成了社會輿論的熱點。我的照片也榮幸地躋身其中。
「錢夢龍是誰?怎麼從來沒聽說過?」不少老師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也難怪,三十六位特級教師,大多在教育界早已享有盛名,只有名不見經傳的錢夢龍是個例外。
「錢夢龍也成了特級教師?是不是搞錯了?」有些稍稍了解我的人這樣說。也難怪,僅有初中畢業學歷的錢夢龍,即使作為一般中學教師也是不合格的,怎麼會和「特級教師」這個標志著教師最高榮譽的稱號扯到了一塊兒?
於是,一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的興趣:錢夢龍的路究竟是怎樣走出來的?
我為什麼選擇教師職業?
我不是學師范的,當教師完全是出於個人的選擇。
我初中畢業以後,因母親病逝,家道中落,只讀了三個多月的高一就失學了。在家呆了半年左右,上海解放,翻天覆地的變化激起了我投身社會的熱情。
可是我能為這個新生的社會做些什麼呢?
當時我第一個想到、也是唯一能想到的,就是當教師。因為我的心中裝著一位教師的完美形象,是他使我切身感受到了教師工作的崇高和不同尋常的意義。
我從小智力平平,生性頑皮,不愛學習,到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已創下了三次留級的「記錄」。老師送給我的評語是「聰明面孔笨肚腸」。自卑的陰影籠罩著我,使我完全喪失了進步的信心。但在我五年級留級後,遇到了一位終生難忘的好老師棗武鍾英老師,這是我一生的幸運。
武老師教我們國語課兼級任教師,上課的第一天就把我叫到辦公室,拿出一本四角號碼小字典,對我說:「現在我教你四角號碼查字法,如果你能學會,就可以證明你不是什麼『聰明面孔笨肚腸』。你想證明一下自己嗎?」我當然很想知道自己究竟笨還是不笨。結果在武老師的指點下很快學會了這種查字法,這使我對自己的信心大增。接著武老師又給我布置了一項任務:在他每教新課之前,由我把課文里的生字從字典里查出來抄在黑板上,供同學們學習。一個長期被同學們看不起的「老留級生」,居然還能承擔如此光榮的任務,自然感到從未有過自豪!我由於愛武老師,也愛上他的課,對他布置的作業都能認認真真、一絲不苟地完成,於是又不斷在國語課上受到表揚。到六年級時,武老師又把我的一篇作文推薦給縣里的一份報紙,居然發表了。當我看到自己的名字變成了鉛字,清清楚楚地印在報紙上時,真比登台領獎還要風光十倍!
最難忘領小學畢業證書和成績單的那一天。記得武老師在把成績單發到我手裡的時候,親切地拍著我的肩膀說:「錢夢龍,看看我給你寫的評語吧。」我至今對打開評語欄時看到的第一句話仍然保持著強烈的印象,這句話是:「該生天資聰穎」!我知道,這是武老師兩年來幫助我一步步克服自卑、自棄心理的最後一步。至此,「聰明面孔笨肚腸」那句話投在我心靈上的陰影,已被自信的陽光碟機散得無影無蹤了。當我進入初中的時候,已經是一個酷愛讀書的少年郎了。
今天,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武老師,用他真摯的愛心和出色的教育藝術,把我從「差生」的路上拉了回來,乃至改變了我的一生。
1949年當我決定投身社會、面臨選擇的時候,又是武老師的形象堅定了我當一名教師的決心。於是我到縣城西門外的一所初級小學去毛遂自薦,居然感動了校長,讓我當了一名義務教師。這就是我的教師生涯的開始。
從我走上講台的那一刻起,五十多年來,武老師始終是樹立在我心中的一枝高高的標尺,是他,不斷地鞭策、鼓舞著我努力做一個像他那樣對學生充滿愛心的教育藝術家。
我也懂得了一個道理:人的能力暫時低一些不要緊,但心中的標尺不能低。
我是怎麼勝任高中語文教學的?
我在小學擔任義務教師僅一個學期,就得到了一位中學校長的賞識,1950年開始到中學兼課,1951年成為專職中學語文教師,直至1957年上半年止,26歲的我已是這所縣重點中學的高中語文教師、教研組長、優秀教師。當時縣教育局舉辦教師暑期培訓班,還聘我擔任語文班的主講教師,為比我年長得多的語文教師講課。
人們覺得奇怪:一個僅有初中學歷的青年教師,怎麼可能勝任這樣的教學任務?
對這個問題,我有時候自己都有點納悶:我究竟是憑什麼勝任高中和語文教師培訓班的課程的?細細想來,無非是憑著這樣兩條:一條是學生時代打下的扎實的國文基礎;另一條是教學中採取了「反求諸己」的策略。
我在中學讀書時,國文成績突出,可以說完全得益於我的自學。我愛讀書,也愛寫文章;為了寫好文章,閱讀時又養成了琢磨文章的習慣,尤其在國文課上,老師每次開講新課之前,我總要先把課文好好琢磨一下,到聽課時就把自己的理解和老師的講解互相印證、比較。這種學法,把單一的「聆聽」變成了全方位的「思考」,不但知識學得活,又鍛煉了思維能力。課外,我雜覽旁搜,讀了不少書,古典的,現代的,中國的,外國的,詩詞、散文、小說、理論,都愛隨便翻翻;由於愛寫作,又獨自創辦了一份名為《爝火》的壁報,自己撰稿,自己編輯,定期刊出。不間斷的閱讀和寫作,使我的知識積累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明顯高出於我的同齡人,這又反過來促進了我課內的國文學習。每次國文考試前我都從不復習,但都穩穩當當地名列榜首。可見,我雖然只是初中學歷,但我的語文「學力」事實上已遠遠高於初中。
其次是在教學方法上比較善於體悟。《詩》雲:「執柯伐柯,其則不遠」,早年學習國文的這些經驗在我當了教師後正好給了我教好語文的啟示。初為人師的我根本不懂什麼教學法,但我深信,自學既能幫助我學好國文,肯定也能幫助我的學生學好語文。
因此,語文課上我盡量調動一切手段,或提些有啟發性的問題,或設置能引起學生思考的懸念和情境,想方設法激起學生讀書、求知的慾望和興趣,引導學生像我當年學習國文那樣學習語文;教學生讀課文時,則自己盡量少講,多留一點時間給學生自己讀書和思考。當時腦子里還沒有「教學藝術」的概念,但這種從自己獨特的「學歷」(自學的經歷)中體悟出來的「教學法」,與當時語文教學中普遍採用的刻板的串講法確實不大一樣,學生學得比較主動,讀書、寫作的興趣也很高,因此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彌補了我學歷不合格的「先天不足」。
1956年,我因教學成績比較突出,被評為優秀教師,並被指定在全縣優秀教師大會上宣讀了題為《語文教學必須打破常規》的論文。這篇論文,標志著我的語文教學改革意識的覺醒。我在1980年以後陸續提出的「自讀」、「教讀」等概念,「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觀,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語文導讀法」,追根溯源,都可以從我的自學、體悟的歷程中找到依據。
由此我想:一、一個人在中學(尤其是初中)階段打下厚實的語文基礎,知識面廣,能讀善寫,對他今後(乃至畢生)的發展,其作用比通常想像的要大得多;二、一個教師如果能從自己的發展過程中悟出某些帶有規律性的認識,用以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他就很可能成為一個教育藝術家或教學的藝術家。
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
我絕對意料不到,1979年下半年一次突然到來的機遇,一下子把我的名字和「特級教師」的榮譽稱號聯繫到了一起。
記不得具體日期了,上海市教育局決定在我當時供職的嘉定二中召開上海郊區重點中學校長現場會,會議的一個內容大概是研究課堂教學問題,並要求所在學校提供上課的實例。當時全校教師都做好了開課的精心准備。我因負責學校的黑板報工作,校長要求在開會前必須更新全校黑板報的內容,忙得我連備課的時間也撈不到。我想:反正我平時就這么上課,校長們來聽我的課,就請他們吃一頓隨意的「家常便飯」吧。有了這樣的精神准備,心裡也就坦然了。
想不到開會那天來聽我課的校長還特別多,把個大教室擠得滿滿的。我執教文言文《愚公移山》。我教文言文,從來不用串講法,而是在學生自讀的基礎上,結合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通過師生對話,引導學生體會文言詞句的含義和表達作用。這樣教讀文言文,學生學得主動,課堂氣氛生動活潑(後來我用同樣的方法在杭州教這篇課文,教學實錄在《語文戰線》雜志發表後,當時上海市教研員徐振維老師這樣評價:「錢夢龍《愚公移山》的教學震動了大江南北。」福建省教科所程立夫告訴我,他們曾把《愚公移山》教學實錄作為學習資料印發給全省語文教師參考)。想不到這頓「家常便飯」引起了市教育局領導和校長們的濃厚興趣,並給予了極高的評價。過後不久,市教育局主持的重點中學教導主任會議又在我校召開,又聽了我執教的文言文《觀巴黎油畫記》,又獲好評。
這兩件事過去也就過去了,我根本沒放在心上。想不到1979年底,校長給了我一份「上海市特級教師申請表」讓我填,說是縣里推薦我為上海市特級教師。老實說,表我是填了,但自知只是填填而已,根本不抱任何希望。因為這是建國以來首次評特級教師,挑選特嚴,比例是三萬分之一(三萬名教師中評出一名),而我的條件又太差:學歷初中畢業;政治身份「摘帽右派」(當時「右派」還未改正);在市裡又毫無知名度。但更出乎意料的是,經過評審委員會的嚴格審查,一輪輪地淘汰,最後留下了36名幸運者,我居然也名列其中!
有人說,錢夢龍的機遇好,如果沒有那兩次市級會議的聽課,他怎麼可能脫穎而出。此言有理。但我更信奉生物化學奠基人巴斯德的一句名言:「機遇偏愛有準備的頭腦。」我所展示的雖然只是短短的兩堂課,上課前也沒有精心地備課,但為了上好這兩堂課,我卻准備了幾十年!事實上,從我走上講台、摸索適合我的教法的第一天起,我就已經在「時刻准備著」了。
9. 錢夢龍之所以成為名師的原因
你要問的是區域性的名師還是全國性的名師?西南地區李鎮西北方地區王大績華東地區:過去有於漪\錢夢龍\程紅兵等新課程改革後,江浙名師很多,浙派語文很有影響
10. 錢夢龍的導讀教學
針對傳統的講讀教學模式,錢夢龍老師創新性地提出了導讀教學模式。 「三主」是導讀教學的指導思想。「三主」,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
「以學生為主體」,即確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是認識的主體和發展的主體,是具有獨立的地位和極大的認識潛能的實踐者。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必須發揮主體作用,獲得「發現真理」的主動權,而且在個性的全面發展以至世界觀的形成上,同樣必須由主體來實現。
「以教師為主導」,即確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領導、支配的地位,而教師的領導、支配作用,只有通過「導」,才能得到充分發揮。導之有方,學生才能成為名副其實的主體。
「以訓練為主線」,即: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進入「訓練過程,二者才能達到和諧的統一;而這種以師生雙向活動為特徵的訓練,貫徹於教學的過程,成為「主線」,其他的教學措施都是服從於訓練並為之服務的。
主體、主導、主線,是諸教學因素在教學過程中的動態平衡、和諧統一。錢夢龍指出:「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前提,著眼於使學生「善學」;教師為主導,是強化學生主體地位的條件,著眼於「善導」;而學生的「善學」與學生的「善導」都必須通過「善練」的科學序列才能實現,所以說「訓練為主線」是「主體」與「主導」相互作用的必然歸宿。 「基本式」為導讀教學的結構形態。「基本式」即基本課型,其表現形態為:「自讀式一教讀式一練習式一復讀式」後稱「四式」。
「自讀式」,它不同於「預習」,是在課內以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為目的的一種訓練方式。自讀,是「學生為主體」思想的體現,但自讀的成功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在自讀訓練過程中,師生之間的配合大致有三種情況:一是先教後讀;二是先讀後教;三是邊讀邊教或邊教邊讀。自讀,是一個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過程,不是學生隨心所欲的自由閱讀。
「教讀式」,是教會學生自讀。教讀與自讀同步,或先教後讀或先讀後教,或邊讀邊教。教讀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真正學會自讀,從而達到不需要教師再教的境界。教讀,比較集中地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但教師的主導作用,只有通過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得到充分、正確的發揮。在教讀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在:第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進行閱讀方法的指導;第三、幫助學生克服閱讀中的困難。
「練習式」,是指學生在學習新課以後,完成一定的口頭或書面作業。其目的是為加深對新課知識的理解,強化記憶,也是為了促進知識的遷移。
「復讀式」,是一種復習性的閱讀訓練形式。把若干篇已教過的課文按一個中心組成「復讀單元」,指導學生讀、想、議、練。既「溫故」又「知新」,這就是「復讀」 。「復讀單元」可以與「教學單元」重合,也可以按訓練的需要另組單元。按訓練目的,復讀大致有三種:一是以知識歸類為目的的復讀;二是以比較異同為目的的復讀;三是以發現規律為目的的復讀。 1、記誦為主的練習,有助讀、背誦、抄讀等。
2、以消化為主的練習,有問答題、劃分文章層次、分析文章特點、揣摩作者思路以及寫作練習中的改寫、續寫。
3、以應用知識為主的練習,即遷移練習。這類練習可以是分解的,也可以是綜合的,小至用一個詞造句,大至鑒課文寫作。
4、評價作業。評價包括鑒賞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