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蘇教版語文《奇妙的互聯網》課文內容
課文內容:
我們經常會聽到人們談論「入網」、「上網」的話題,你知道他們所說的「網」是怎麼回事嗎?
其實,這種「網」不是一般的網,而是指「國際互聯網」。你可以想像一下,假如有一隻巨型的蜘蛛,織成了一張團團包住整個地球的「大網」,那該是怎樣的情景啊!「國際互聯網」就像這張包住地球的「大網」。
不過,這張「網」是通過無數條「線」把億萬台電腦連接起來的。這些「線」有的是看得見的電纜、光纜,也有的是看不見的無線電波。這些「線」上飛速流動著文字、圖像、聲音,它們能夠在短短幾秒鍾內跨過萬水千山,傳到世界各地的電腦上。
比如說,我們從北京的一台電腦上發一封信到悉尼,只要幾秒鍾,對方就能收到,這比普通的郵遞不知快了多少倍。我們還可以在網上和親朋好友通電話,電腦里不僅能傳來對方的聲音,還能顯現他的形象。
雖然對方遠在天涯,但是卻讓人感覺近在咫尺。國際互聯網似乎把一個龐大的地球都縮小了,我們現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個「地球村」。
國際互聯網上的內容非常豐富,各種知識、各類信息無所不有。人們可以在網上讀新聞、聽音樂、看電影;可以和天南海北的朋友聊天、游戲;可以在家裡聽老師上課,或者在網上查閱資料,並向國內外專家請教。
還可以在家裡上班、開會;甚至可以足不出戶逛「網上商場」,用「電子錢包」付款,讓商店把東西送到家中……
可以這樣說,國際互聯網和我們息息相關。有了這張「網」,我們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豐富多彩。
《奇妙的國際互聯網》是一篇科普說明文,表面看似乎與「走向成功」沒什麼關聯,但事實由於這篇課文的時代性,與現實生活的緊密相連會催生學生許多的探索熱情:互聯網是怎麼產生的?互聯網的未來?
於是因為互聯網而成功的一個個含「金」量很高的名字(如丁磊、陳天橋、馬雲)會成為孩子們討論的話題。這樣,「實現理想,走向成功」就又多了一份內涵:利用科技,創造無限。
(1)浙江省互聯網語文課擴展閱讀
這篇課文語言生動,時代感強,學生比較喜歡。在教學設計中我找准中心,設計問題。
文章有「文心」,題目有「題眼」, 緊扣文章的核心設計教學,能凝神聚力切實高效展開教學活動,成就高效簡潔的課堂。在教學設計中我通過讀題找到題眼:「奇妙」這一詞,契領全文,於是設計中心問題「想想課文從哪些方面來介紹了「國際互聯網」的奇妙之處的?」
整體把握全局,展開教學, 讓孩子們帶著這些問題走向課文,去閱讀,去思考,去探究。通過研讀,讓學生明白,課文是從設計面大、傳遞信息快、內容多三方面來說明國際互聯網的奇妙的。
② 如何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學習
借用網路,開展互助探究學習 利用網路進行互動探究學習,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內、探究容熱情,特別是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因為這個年齡段具有更強的好奇心和好動性。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們在相互的交往中,去和他人溝通、競爭
③ 怎樣利用網路上好語文課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怎樣的課堂?我認為新課標下的語文課是充滿生命的活力的,充滿了人文關懷,探索知識魅力的課堂。如今利用信息技術,探索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語文學習已被應用在教學中,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電教媒體它對實施教學目標,整體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加快教改步伐,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課改實驗中,利用好電教手段,把語文課上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 利用信息技術,有利於學生收集材料,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網路環境下的語文學習,其內容具有生成性和發展性的特點。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需要廣泛的涉獵學科知識,語文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單靠一兩天,或幾次的強化訓練,一兩篇優秀範文的講解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而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一本書」的教學模式遠遠不能適應當今科技發展和信息技術的要求,沒有一定的訓練,要想切實提高學生語文方面的聽、說、讀、寫能力,是很困難的,這個問題電腦便能幫你解決。電腦不但能儲存大量的語言文字材料,還可以隨時檢索和顯示,利用信息平台,我們可以輕松自如的得到我們所需要的任何一種象「大海撈針」一樣的信息,涉及面廣,顯示質量高,可使學生獲取語文資料做到大容量。
④ 三年級下冊語文讀了23課有什麼感受
三年級下冊語文讀了23課的感受:
「哇,電腦真方便,他非常有用處,能發電子郵件,查看新聞,購買東西等。」讀完《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我不假思索地說。
經過科技不斷的發展,現在電腦真得越來越先進,現在千家萬戶都裝上了電腦,我對電腦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很像一個布滿全球的大網子,不僅方便還非常地快捷,當然我從文中知道了我們國家科技的進步。 如果沒有電腦這東西,生活一定會非常的麻煩,比如說寄信,如果寫信,速度真是慢,用電腦的話,只在電腦上打幾下就發出去了。
我現在感受到了電腦的重要性,但我們還是要珍惜現在的生活,這樣的生活也是來之不易的,我們也要感謝為網路世界做出了奉獻的人們。
附三年級下冊語文第23課《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原文:
「太好啦!大好啦!」聽媽媽說,我家的電腦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我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電腦網路這個新鮮玩意兒到底是什麼呢?爸爸告訴我:「它就像一個遍布全球的巨大蜘蛛網,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城市甚至每一個家庭連接到一起。在互聯網里,可以查閱信息,便捷地了解周圍的世界;可以用自己的電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聯系;還可以參加網路上購物、拍賣等各種活動。有了網路,咱們的地球就變成了一個小村莊,五洲四海的人們可以隨時進行交流。」
網路真的這么神奇?我帶著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叫媽媽打開電腦,進入網路。不一會兒,米老鼠的形象就出現在電腦屏幕上。我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唐老鴨、孫悟空、花木蘭……這些早就認識的卡通人物都笑眯眯地看著我,還伴隨著音樂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真神了!」我不由得贊嘆起來。
媽媽帶我訪問了許多網站,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有時事新聞,有卡通漫畫,有科學知識,還有課程輔導一真是應有盡有。我感到地球一下子變小了,知識的大門一下子敞開了。
媽媽又教我發電子郵件。我試著給遠在國外的表姐發了一封我自己用電腦畫的賀卡。爸爸看著我,羨慕地說:你們這一代真是大幸福了。我們小時候哪有什麼電子郵件,有事只能靠寄信。現在可方便多了,僅僅幾秒鍾,就可以向國外發一封電子郵件,而且那麼便宜。科學技術發展得多快呀!」媽媽說:「是呀,發電子賀卡還能節約紙張、保護地球環境呢」!
我戀戀不舍地下了網,愣愣地看著爸爸媽媽,心思還在那種奇的網路世界裡呢!爸爸說:「今天用到的,只是網路功能的一部分,網路的用處還有很多很多呢!」我聽了,更加喜歡網路這個新朋友了。我盼望著再次進入奇妙的網路世界。
⑤ 網路作文教學課使用網路技術有無意義為什麼
重視語文實踐 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下面簡稱《標准》)在第一部分「課程的基本理念」關於「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的表述中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不僅如此,課程標准還在第二部分「課程目標」關於「總目標」中提出「能主動進行探究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在第三部分「實施建議」關於「教學建議」中提出「在教學中努力體現語文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等要求。可見,重視學生語文實踐是語文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的理念。那麼,如何解讀這些精神呢? 一、重視語文實踐,必須體現「五個交互」 漢語文是「母語教育課程」,母語教育的基本特點,第一是有很強的實踐性;第二是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語文學習的機會無時不有。漢語文教育要遵循母語學習的特點和規律,就必須「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具體說來,要體現如下「五個交互」 1.學習與實踐相交互。 語言,特別是母語,其意義在於用來表情達意、交流思想、溝通人際關系。母語的這種實用性決定著「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實踐性是語文課程的眾多屬性(工具性、人文性、實踐性、基礎性等)之一。語文教育不是要幫助學生掌握一個由若干概念、規則、原理構成的理念系統,也不是要系統地傳授有關語言、文字、文章、文學、文化的知識。雖然,語文教育必然會涉及到這些知識,然而掌握這些知識不是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語文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文的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語文教育的過程是學生讀寫聽說不斷實踐的過程,是在語文實踐中受到熏陶感染的過程。換句話說,「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了學生能夠運用語文去實踐,就「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必須注重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所以《標准》提出語文教育應「重視學生的語文實踐」,既應注重為實踐而學習,又應注重為學習而實踐,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學習與實踐相交互。 2.課內與課外相交互。 母語對於學生來說是實時存在的,學生身處在使用母語的社會環境及民族文化背景之中。一方面,學生進入學校學習之前,就已在學前生活中獲得了的母語(口語),而且在不斷的生活實踐中學生的母語(口語)還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因此,從小學到中學,母語學習的主要任務是在原有的口語的基礎上,通過識字寫字和閱讀寫作的學習與實踐,隨著生活經驗的豐富和人文素養的提高,培養起書面語的語感,與此同時又進一步提高口頭表達交際能力。另一方面,母語的學習,既有豐富的學習資源,又有大量的實踐機會。正如《標准》所指出的,「語文課堂資源包括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例如:教科書、教學掛圖、工具書、其他圖書、報刊,電影、電視、廣播、網路,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研討會、戲劇表演,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布告欄、報廊、各種標牌廣告,等等。」可謂一切「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的資源,成為「語文實踐」的渠道,可以說語文學習的資源無處不在,語文學習的機會無時不有。因此語文教學要注意「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和社區等教育資源,開展綜合性學習,拓展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體味《標准》這一要求,從課程內容方面來說,就是要不斷開發、充分利用學校、家庭、自然、社會中的語文教育資源,特別是那些鮮活的、密切聯系現實、密切聯系學生經驗世界的教育資源,使語文課程內容不再局限於教科書,成為不斷充實、不斷更新、源遠流長的一泓活水。從課程實施來說,就是要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要大力改進課堂教學。變封閉為開放,加強與課外、與生活的聯系和溝通;變讀書、答問單調的形式為課堂上充盈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討論、游戲、表演、展示、欣賞、評價……讓每個學生動腦、動口、動手,讓同學間有更多交流、合作的機會,使語文實踐活動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課內外相溝通,使小課堂連著大世界。 3.感性與理性相交互。 母語來自於生產勞動,來自於客觀世界,它是為了指認客觀事物、描繪客觀存在、表述內心情感的。因此,語言這一特定符號,是具有實指性的,是與特定的客觀事物相關系的,或一個語言符號,特指某一個、某一類客觀事物,或數個語言符號,同指某一個、某一類客觀事物。客觀事物是感性的,具體的;語言符號是理性的,抽象的,它們並不是珠聯璧合、天然同體的。正如,有這樣的識字實驗,通過某一形式,讓幼兒反復去指認、去熟記生字卡片。一個階段以後,當幼兒聽到某一讀音,就能指認出某一卡片。這種所謂的「識字」實質上並非真正的識字,幼兒通過「刺激(生字聲音)——反應(生字卡片)」而建立起來的聯系是沒有實際意義。盡管幼兒認得大量的生字,但所認的只是生字卡片,或者是某一字的圖樣,並沒有真正把握這一語言符號的實指意義。這就是理性與感性相脫節。只有通過具體的語文實踐,才能把它們統一起來,交融起來,使理性的抽象的符號與具體的感性的事物對應起來,從而發生關系,發生意義。 4.過程與結果相交互。 過去,在語文課程目標方面普遍地存在著「重結果(知識掌握)輕過程」的現象,因此,在語文課程實施的過程中偏頗地認為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統的講授語文知識,要靠在嚴整體系指導下的一步一步的語文訓練,從而,忽視了語文實踐,以致造就了這樣一些人,他們對語法修辭和文章作法的知識非常熟悉,能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語言貧乏,文章乾巴而不通順、不生動。其實,母語的掌握和運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語文規律的習得、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語文素養的提升必須來自於大量語文實踐經驗的積累。而且任何知識與觀念的積累、能力的發展和素養的提升都必須經歷一個循環反復的過程;並且這種「習得的過程」對個體的語言系統來說,也並非是一種純粹由外而內的單向運動,而是一種在實踐過程中內外交互的雙向運動。如果單單機械地強調由外而內的吸納,就會產生「潭水」現象;只有不斷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積累,並不斷地把積累的東西應用於實踐,才能使語文學習處於一種激活狀態,語文素養才能得到不斷的提升。語文實踐是「過程與結果相統一」的唯一渠道,是經驗向能力、素養轉變所必須經歷的從量變到質變的漸進與飛躍過程。 5.體驗與感悟相交互。 母語是豐富多彩的,十分鮮活的,並非板僵化。同一內容,可以有多種迵然各異的表述形式;同一語言形式,也可表達各種各樣的內容。母語的這一特點,構成了特定各異的語言風格。這種個性化的、特色化的語言風格,構成了母語的豐富性和鮮活性。為了把握母語的這種豐富性、鮮活性,必須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去體驗,去感悟,去積累。語文實踐是體驗、感悟母語之妙的唯一渠道。因此,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學習夥伴,發揮個人和群體的聰明才智,運用多種語文實踐的形式,採取多種形式交流,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實踐中感悟,在實踐中積累,在實踐中提高。 二、重視語文實踐,必須突出「三化」 實施語文課程要把握語文教育的「實踐性」特點,充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語文實踐,在語文實踐中努力提高自己的語文實踐能力,培養自己的「語文素養」。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 1.語文生活化——在模擬語境中實踐。 語文教學必須重視語言情境的創設,讓學生在模擬的語言情境中,通過「實踐」的手段,在不斷地「說」和「寫」的過程中逐步領悟語言的意義和適用范圍,把外部世界人們共同使用的規范而又豐富多彩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內部語言,逐步拓展內部語言體系。 ①讓課文情境化——以課文為情境,學語言,用語言。通過課前「語言操」(如簡要新聞、書評、影評、美文推介、偵探故事、故事接龍、成語接龍等)、課中「語言操」(將寫得較籠統的原句原文寫具體,對典型句段進行模仿,對並列結構的文段進行拓展性練習,對課文進行創造性地復述改編,對重點詞句聯系生活實際感悟等讀後復述、讀後表演、讀後議論、讀後習作等形式)、課後「語言操」(拓展性閱讀、深化性探究、研究性學習等),把課文化為一種學習語言的動態情境,讓學生在其中進行各種聽說讀寫的語言實踐活動,學習課文的「語言文字」、課文的「表情達意的形式」,掌握語言這個最重要的交際工具。 ②讓課堂生活化——以課堂為生活,學語言,用語言。把課堂創設成一種近似生活的情境,讓學生在這種「生活式」的課堂中不知不覺地學語言,用語言,(老師則在其中點撥運用語言的方式,規范學生的語言),最終達到正確、熟練、靈活地運用語言文字,形成自己的語言個性、語言風格。 2.生活語文化——在現實語境中實踐。 只有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努力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語言時空里學語文、用語文,才能在語文的實踐中不斷地積累語言,提高語文實踐能力。 ①優化校園語文環境,在語文實踐中學語言,用語言。校園的語文環境如何,直接關繫到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和語文素養的形成。必須優化校園語文環境,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語文實踐活動。主要做法可以採用:手抄報和讀書筆記展評活動;故事會、消息發布會活動;講故事比賽;作文比賽;古詩詞朗誦比賽;小記者興趣小組;開設課外閱讀課和口語交際課;普及普通話等。 ②利用社會語文環境,在語文實踐中學語言,用語言。要有效地開發散落在社區的語文教育資源,把學生引入社會,通過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將語文學習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讓學生跟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人接觸,相互交流思想,溝通感情,在雙向互動的語言交流中促進自身的內外部語言體系之間交互轉化,發展學生的語言系統,提高學生語文實踐能力和語文素養,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提升個人的精神世界,使語文學習達到一個崇高的境界。 3.語文數字化——在虛擬語境中實踐。 在以電腦化、數字化、網路化為主要特徵的信息時代里,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網路技術、通信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與語文教育不斷交互、不斷整合的「一體化」歷程的逐步深入,網路世界即將成為語文學習的新天地,並產生一種新型的語文教育——「在線語文教學」與「在線語文學習」。這種基於網路環境的「在線語文」,將與現實世界傳統意義的語文不斷「鏈接」和「交互」,共同構成語文學習的大環境,共同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提升,為學生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①拓展語文學習領域。通過區域網或互聯網,把語文學習與實踐拓展到「虛擬語境」中,讓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利用信息高速公路作為基本的平台,通過計算機進行跨國家、跨地區、跨民族、跨人群、跨領域的「語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信息交互、文化交互」等語文實踐活動。 ②拓展語文學習內容。互聯網擁有世界上最重要最豐富的信息資源,它將全球的網上圖書館、網上報刊雜志、網上書店、網上藏書屋、網上資料庫、信息資料中心、實驗中心、計算中心及遠程教學機構、專家系統等鏈接成巨大的多媒體信息庫。要引導學生通過網路,把世界各地的各種「超文本」語文資源與現行語文教材或緊密結合,或遙相呼應,最大限度地突破教材的極限,拓展語文學習內容。 ③拓展語文學習方式。計算機作為一種學習工具逐步被學生所掌握,最終必然產生一種基於網路環境的信息時代特有的全新的語文學習方式——「在線學習」。要引導學生學會在線瀏覽、在線檢索、在線下載、在線討論、在線傳遞、在線登錄等在線學習方法,並以計算機為學習平台,構建「個性化」學習方式;以計算機為信息搜集處理工具,構建「探究性」學習方式;以計算機為銜接中介工具,構建「綜合性」學習方式;以計算機為溝通交際工具,構建「交互性」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虛擬語境中實踐,在實踐中發展。 三、重視語文實踐,必須把握「四個關系」 1.要正確把握課內與課外語文學習的關系。 一方面,在教學活動的設計上要注意突出實踐性、體驗性。教師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注意溝通課內外、學科間、校內外的聯系,重視聯系學生生活的多樣性、具體性來感悟語文教材的抽象性、概括性,將學校、家庭、社會語文教育形成一個整體,利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語文教育資源,拓展語文學習與實踐的領域與時空,引導學生在自然、社會廣闊的天地里,不斷獲得學習語文的樂趣,不斷享受學習成功的快樂。 另一方面,要注意提倡實踐性,並非要把語文課上成活動課、游戲課,情境的創設和活動的開展要注意把握一個「度」的問題。要注意提倡開發課程資源,但課外語文資源的使用也要注意適度,要注意與語文教材的密切配合與有機整合,不要脫離教材而一味地讓學生毫無節制地交流和展示課外資料,把語文課上成課外資料的拼盤課。既要注意教材自身資源的挖掘與使用,又要注意適度、適時地跟其他課程相溝通,與課外資源相融合,既不墨守教材陳規,又不濫用課外資源。 2.要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綜合性和實踐性的關系。 語文實踐是一種綜合性的實踐活動。綜合性和實踐性是辯證統一的。因此,第一,《標准》第二部分「課程目標」所規定的是10項總目標,具體地闡明了語文實踐活動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它們是密不可分地綜合聯系在一起的。要注意綜合地把握這些語文實踐的目標要求。第二,在語文實踐活動中,字、詞、句、篇的學習和運用,是結合在一起進行的;聽、說、讀、寫的活動,是相互作用的。它們之間是緊密相連,有機地綜合在一起的。第三,在閱讀實踐中學生的眼、口、耳、手、腦並用,以思維為中心,相互結合;感受、理解、欣賞、評價、表述和交流相結合。在習作和口語交際實踐中,觀察、思考、想像、感受、評價和表達相結合;傾聽、表達、文明態度和語文修養相結合。第四,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各個學段分別有所側重,但是不能人為地割裂、孤立,而應互相滲透,有機地銜接,循序漸進。 3.要正確把握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的關系。 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語文實踐和進行語文實踐,不能有所偏頗。首先,要注意激發學生參與語文實踐的主動性,增強語文實踐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進行語文實踐的興趣、態度。其次,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語文學習方法。任何一種實踐,都離不開必要的工具和操作方法;掌握了方法,並且能自覺地運用於聽說讀寫的實踐之中,才有可能逐步形成語文實踐能力。但是,方法並不是萬能的,也不是適合任何人的,要注意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的方法,因地制宜地學習語文、運用語文。學習方法的習得,應當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在多次反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而來,而不應把學習方法當知識來灌輸,來記硬背。另外,要注意培養學習良好的語文實踐習慣,培養學生在語文實踐中的合作態度。 4.要正確把握學生主體角色與教師引導角色的關系。 語文實踐是主體的實踐活動。學生是學習、實踐的主人,教師只是學習、實踐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服務者。必須重新審視教師在學生語文學習、語文實踐中的角色以及恰到好處的作用,轉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觀念,重塑學生的學習角色,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凸顯學生的自主實踐,大力創造自主學習、實踐的機會,放手讓學生充分地自主地參與語文實踐,演好語文實踐的「主角」。 〔主要參考文獻〕 1.林治金:《語文課程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朱敬本:《關於語文實踐——學習隨筆》,《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2002年第9期。 3.崔巒:《<語文課程標准>問答》,人教網,2002年11月 4.巢宗祺:《關於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性質與理念》,《小學各科教與學》,2002年第10期。 5.李冰霖:《樹立課程意識,深化課程改革》,《福建教育》,2002年第11A期。 6.李冰霖:《在線語文:語文教育新概念》,《課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9期。
⑥ 小學三年級下冊語文第23課課文內容是啥
「太好啦!大好啦!」聽媽媽說,我家的電腦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我情不自禁地歡呼起來。電腦網路這個新鮮玩意兒到底是什麼呢?爸爸告訴我:「它就像一個遍布全球的巨大蜘蛛網,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城市甚至每一個家庭連接到一起。在互聯網里,可以查閱信息,便捷地了解周圍的世界;可以用自己的電子信箱和全世界的小朋友建立聯系;還可以參加網路上購物、拍賣等各種活動。有了網路,咱們的地球就變成了一個小村莊,五洲四海的人們可以隨時進行交流。」
網路真的這么神奇?我帶著好奇心,迫不及待地叫媽媽打開電腦,進入網路。不一會兒,米老鼠的形象就出現在電腦屏幕上。我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唐老鴨、孫悟空、花木蘭……這些早就認識的卡通人物都笑眯眯地看著我,還伴隨著音樂做出各種有趣的動作。「真神了!」我不由得贊嘆起來。
媽媽帶我訪問了許多網站,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有時事新聞,有卡通漫畫,有科學知識,還有課程輔導一真是應有盡有。我感到地球一下子變小了,知識的大門一下子敞開了。
媽媽又教我發電子郵件。我試著給遠在國外的表姐發了一封我自己用電腦畫的賀卡。爸爸看著我,羨慕地說:你們這一代真是大幸福了。我們小時候哪有什麼電子郵件,有事只能靠寄信。現在可方便多了,僅僅幾秒鍾,就可以向國外發一封電子郵件,而且那麼便宜。科學技術發展得多快呀!」媽媽說:「是呀,發電子賀卡還能節約紙張、保護地球環境呢」!
我戀戀不舍地下了網,愣愣地看著爸爸媽媽,心思還在那種奇的網路世界裡呢!爸爸說:「今天用到的,只是網路功能的一部分,網路的用處還有很多很多呢!」我聽了,更加喜歡網路這個新朋友了。我盼望著再次進入奇妙的網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