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編寫s版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導學案
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經指出,未來的文盲就是那些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能夠激發學生自我學習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 有必要對備課進行改革,由原來的教案變為導學案。
學案是經教師集體研究、個人備課、再集體研討制定的,以新課程標准為指導、以素質教育要求為目標編寫的,用於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優化發展的學習方案。它以學生為本,以「三維目標」的達成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創新、自主發展的路線圖。
學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也是教師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它將知識問題化,能力過程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潛移化。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積極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科學有效的訓練,達到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
學案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按照學生的學習全過程設計,將學習的重心前移,充分體現課前、課中、課後的發展和聯系,主要依據五大環節:課前預習導學—課堂學習研討—課內訓練鞏固—當堂檢測評估—課後拓展延伸。在先學後教的基礎上實現教與學的最佳結合。
一、總體要求:
導學案是課堂教學的總抓手,導學案的質量直接影響著教學的各個環節,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導學案要根據學科特點來設置,基本要求,做到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知識儲備、小組任務、時間安排、課堂檢測等內容要考慮到層次,考慮導不同層次的學生的特點,按由易到難的順序編排,鞏固練習要設置選做題、思考題,「扶優扶強」。
二、「導學案」的編寫的原則:
主體性原則: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
導學性原則:具有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
探究性原則:盡可能設計可供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內容,有可供師生豐富完善的「留白處」,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層次性原則:關照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
三、具體要求:
1.努力做到以學生為主體:新知識放手讓學生主動思考;重點、難點讓學生議論;問題讓學生思考解答;規律讓學生尋找歸納等。
2.導學案問題的來源。(預設性問題與生成性問題)
⑴教材中的重點、難點;
⑵用日常檢測中發現的知識缺陷與漏洞;
⑶學生最容易出錯的地方;
⑷教師自己最想講的知識;
⑸課堂互動中生成的問題。
在預習中用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學與討論解決基本問題。學生通過有效的預習可以解決80%甚至更多的問題。教師要以自己對教材閱讀的方法與感悟、提出的問題與提出問題的思路作為支點,引導學生用教師提出的問題、提出問題的思路、角度與自己提出的問題,與教材、同學、老師進行深層對話,生成學生學習中更有思維價值的問題並讓學生去嘗試探究解決。
3.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
教師要從「多講與多練」擠占學生有限的學習時間,進行過多的機械訓練的誤區中走出來,雖然這種方式曾是應對傳統考試的法寶,但對學生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探究能力的考察是完全背道而馳的,教學效率也是不高低下的。得到的是學生在學習上的死記硬背和運用中的生搬硬套;失去的卻是學生求知的熱情和慾望以及孩子的靈性。我們的課堂應該由學生的靜聽向主動獨立思考、積極發言、展示交流,互相修正、互相點評、互相檢查轉變。這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與探究創新能力的支點,也是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探究的快樂,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獲得成就感與自信的基石。因此徹底的轉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充分的解放學生釋放學生的潛能才是我們當前進行課程改革的關鍵。主要體現在教師主導性:課堂上,當出現學生都不能解決的問題,或者是出現許多想解決的問題時,教師的點撥、歸納、篩選,是發揮教師組織、主導作用的有利時機。1、組織篩選問題。針對各小組存在的共性問題,圍繞重點難點易錯點,教師精選出具有思維價值、創造價值和發散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一步步地進行討論交流。2、啟發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發揮好組織和引導作用,讓學生通過生生互動,組組互動等形式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深入探究,達成共識,並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交流。3、互動點撥。同時教師適時介入學生的互動,對學生無法解決或仍存偏差、歧意的問題進行適當的點撥,保證課堂討論交流的方向性和順暢性。同時教師還要結合課堂上出現的新問題,適時組織即時互動,既要保證新問題的及時解決,又要不幹擾中心問題的處理,從而使整個教學思路順暢。即便是需要講解時,也應盡量通過啟發設問,讓學生思考、探索、分析得出結論,從而引導學生學會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梳理形成知識網路,深化對基本知識的理解。
4.作業必須符合學科的特點,語文的工具性決定了語文拓展的必要性,作業的設計要鼓勵學生學以致用,要借課內學到的知識與達成的能力,去解決課堂以外的現實問題;作業必須緊扣教材文本要求,讓學生牢固掌握課堂內學到的知識與能力,並且能夠逐漸內化,靈活運用;作業必須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尊重學生的個性化思維,體現層次性。
5.課前預習
(1).沒有預習的學習是低效的。以前多部分學生沒有養成預習習慣,少部分學生能夠預習但沒有習得方法,不能突出學科的特點。這樣學習起來,學生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道自己該學些什麼,想學什麼,只是被動的接受和等待。導學案的預習能夠給學生明確的指導,使學生能抓住語文學習的關鍵點,自主地進行預習,在投入到課堂教學學習之前已經對學習內容有一定的理解,同時因為有了問題急於想求得夥伴或教師的幫助,急於想解決問題,所以課堂上學習的積極性也提高了。
(2).在檢查預習的環節:學生小組交流學案上的預習題目,教師了解學生的學習進程,掌握學生自學中存在的疑難問題和不足之處。對於學生在自學中遇到的障礙及疑難之處,教師要在隨後的教學中進行點撥。此環節,教師要做好三點:解決基本問題。所謂的基本問題就是掃清閱讀障礙的字詞,要處理的准確扎實;強調中心問題。預習中有關課文內容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充分重視、明白、理解,為下一環節的合作探究做好鋪墊;強化集中的問題。大家都容易出錯的問題一定要強化解決,哪怕是一個字的讀音,也要做到事無巨細的弄准確,不留預習上的的死角,這也是堂堂清的具體體現。
四 導學案的編寫
(一)、導學案的性質
導學案應是教師提供給學生的可以籍此並依託教材可以比較輕松的做到自主學習的具體方案,是教師給學生搭建的可以自主學習的平台。
(二)、導學案編寫的基本原則
1、主體性原則: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在做中學。
2、導學性原則:具有指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師生可共同參與。
3、問題性原則:知識以問題的形式呈現,問題要精心設計,可以是填空,可以是思考題或其他形式。
4、層次性原則:導學案所涉及的課堂內容,要分層探究,有序引導,體現知識的逐步生成過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狀上升。同時關注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需求。
5、探究性原則:盡可能設計可供學生在研究中學習的內容,有可供師生豐富完善的「留白」處,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具體要求:
第一、「導學案」應該具備明確的學習目標;
第二、「導學案」應注意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體系;
第三、「導學案」應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的指導;
第四、「導學案」應提供檢測學習效果的適當材料;
第五、注意「導學案」與一般教案、講義的區別,不能把「導學案」寫成類似學習輔導用書的模式。更不能直接照搬教輔資料。
第 六、「導學案」的編寫一般按課時進行,與教師上課同步,適合於不同課型的教學需要。
(三)「導學案」的備課模式:
「導學案」備課的基本模式:「提前備課,集體研討、輪流主備、優化學案、師生共用」。
1、集體備課(這我們做不到,都是單槍匹馬。)
備課組長提前兩周召集全體組員就一周內所要講的內容進行說課,著重圍繞如何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分析學生情況等方面內容。
2、輪流主備
在集體研討的基礎上,備課組長將內容進行分工,主備教師提前一周拿出「導學案」初稿,並交給備課組長審查修改;備課組長將一周的「導學案」草稿交分管領導審定,製成正式文本。
3、提前發放
上課前一天將「導學案」發至學生,正式上課前收齊後適度批閱,任課教師對「導學案」再次進行閱讀理解和補充完善。
4、課後反饋
師生共用「導學案」實施課堂教學,課後教師在「導學案」的有關欄目或空白處填寫「課後記」,用於下次集體備課時小組交流。
5、整理成冊
備課組長負責將「導學案」整理成冊,作為本備課組的教案,每學期交教導處一份,以備檢查和存檔。
( 四)、導學案的編寫格式
1、容量要求:八開紙正反兩面、頁邊距、中縫2厘米左右,三案合一。
2、頁眉設置:
××學校 )×什麼科目什麼版 導學案№×× 編寫:××× 審核:×××
3、頁腳設置: 章節名稱(×章×節) 頁碼激勵話語(名言、警句)。
4、導學案編寫的基本環節
小學語文導學案設計舉例
課 題 第十七課、古詩【絕句】
課 型 新授課 年級 二 主備人 xxx 執教人 xxx
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會寫9個字。2、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學習重點難 點 識字、寫字,背誦古詩,感悟詩。人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
預習內容 1.背誦【望廬山瀑布】2.初讀課文,掃除生字障礙。(查字典)
學 習 過 程
環節 學 案 導案
創設情境
提出質疑 1.聽寫詞語。香爐 白銀 流水 1. 復習導入 。
2.背上首古詩。 2. 板書課題。
3.讀古詩,提出不懂的詞、句。 3. 聽話引入,揭示課題。
自學探究
合作交流 1. 理解詩意。2. 組內交流詞義、詩意。 引導學生自讀課文。
交流展示
深化感悟 1. 詩中寫了哪些景物?那些色彩?
2. 這些景物是在什麼地方看到的? 引導學生了解詩景。
總結鞏固
拓展創新 1. 讀古詩,畫出節奏。 1. 指導朗讀。
2. 重點寫 ;吳、含、窗、嶺、鳴、泊、絕、柳字並組詞。 2. 指導書寫生字。
學習收獲及反思
② s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語文教案
教材分析:
課文寫的是住在機關四合院的「勞動者們」中太陽花的事。全文共四個部分,分別交代了種太陽花的原因,太陽花從種子落地到一齊開放的過程,單獨一朵太陽花的生命極其短促,來年還種太陽花,通過作者記敘種太陽花的經驗和感受,表露了人對花的愛戀,花對人的啟迪。
教學目的: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做到讀准字音,理解詞語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作者對太陽花的喜愛之情和所寄託的意願,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格的人。
3、學習作者細致觀察,抓住事物(太陽花)的特點描述;
教學重點:
理解太陽花個體生命的特點——生命如此短促,卻又如此頑強。
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理解,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格的人。
教學構思:
課堂教學應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以「閱讀思考——討論——解疑——拓展訓練」的方式,通過朗讀把課文語言內化於學生的心裡,熏陶情感,啟迪思想,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於潛移默化中達到德育、美育的目的。此外,為了讓學生能由太陽花聯想到具有太陽花品質的人,在3月5日學雷鋒日的活動中,可有意識的稍微做了一點滲透,學習了雷鋒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教具准備:
教師:小黑板、錄音機、太陽花的圖片
學生:認真預習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課
1、同學們,你們喜歡花嗎?平時,你最喜歡那種花?為什麼?
(注意讓學生說出花的主要特點)
2、過渡:剛剛我們講了很多花,他們都各有各的美麗之處,今天這節課,我們來認識一種太陽花(板書:太陽花),看到這個花名,你想到了什麼?
過渡:的確,太陽花是因為特別喜歡陽光而得名。現在,讓我們來看一看作家李天芳筆下的太陽花有什麼獨特的魅力?
板書課題:種一片太陽花 (齊讀課題)
3、如果你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你打算安排哪些內容讓讀者全面地了解太陽花呢?
(學生可能會說出:為什麼種太陽花?太陽花的樣子?種太陽花有什麼好處?……教師可板書在黑板上。)
過渡:同學們設計了這么多的內容,現在讓我打開書,看看作者和我們的想法一樣嗎?有什麼不同?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的主要內容。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准字音。
(由於本課生字比較多,所以這一環節不要安排過多的要求。)
2、出示詞語:
焦躁 斑斕多姿 花圃 服侍
乍開 繽紛五彩 偃旗息鼓 美人蕉
慵懶無力 熾熱 花蕾 貪婪
充沛 興旺發達 繁榮昌盛
(1)自己讀、開火車讀、同位互讀
(2)將自己在預習中對詞語意思的了解與同學交流一下。
(注意總結一些好的理解詞語的方法)
3、指名讀課文,讓學生說一說課文內容與剛才猜測的有哪些是一樣的,又有哪些不同?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調節板書的內容:
為什麼種太陽花
太陽花盛開的樣子
單獨一朵太陽花的特點
來年還種太陽花
4、默讀課文,根據板書的線索,把課文劃分四部分。
三、以讀悟情,挖掘太陽花的美
過渡:在自然界里有很多美麗的花兒,可為什麼我們選擇種太陽花呢?
1、快速度瀏覽第一部分(1——3自然段),找找其中的原因
指名說原因
其一:大家對色彩和花草的渴望。
其二:太陽花比較好「服侍」。
2、過渡:可是,太陽花像人們所期盼的那樣很快開花了嗎?
關鍵是在學生的回答中,理解「莫衷一是」一詞的意思。
3、過渡:太陽花終於開了,你能用一個來形容一下太陽花嗎?(板書:美)看到這么美的太陽花,人們的心情如何?
4、請同學們帶著高興的心情大聲朗讀5——8自然段,拿出筆,從文中找出寫太陽花美的句子,看看它有哪些獨特的美。
指名學生讀畫出的句子,教師相機進行總結並板書:
(1)色彩美:主要是5——7自然段
(2)經久不衰(頑強的美):第八自然段
過渡:太陽花頑強,且能經久不衰,可是你們知道一朵太陽花的壽命是多長時間?(只有一天)
5、仔細默讀9、10自然段,看看它為什麼能做到經久不衰、燦爛多姿呢?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喜歡陽光
抓住機會
珍惜時間
主動讓位
過渡:是啊,正是因為太陽花善於抓住機會,喜愛陽光,又能主動讓位,所以,它能經久不衰,它總是燦爛多姿、生機勃勃!那你面對這樣的太陽花,有何感想呢?它的生命那麼短促,卻能做到燦爛多姿,這給你什麼啟示呢?大家來齊讀第十自然段,看看能不能從中學到點什麼?
6、齊讀第十自然段
(1)小組討論後,指名說(學生可根據板書,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自己的感受。如果學生能聯想到雷鋒,可引用一句他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並由此揭示課文「借花喻人」的寫作手法。)
(2)小結:剛才同學講了很多的啟示,是的,太陽花就像那些頑強拼搏的人;像那些珍惜時間的人;像那些為革命而犧牲的烈士……雖然生命是短暫的,但它能經久不衰,流芳百世。所以,老師希望每個同學都能向太陽花學習,人在整個歷史生命長河中是很渺小的,人的一生也是很短暫的,只有好好利用它,我們才能完成生命賦予我們的使命。
7、過渡:太陽花很美,所以作者很喜歡太陽花,以致她有了一個什麼願望啊?(來年春暖時分,還要種一片太陽花。)對!正是因為太陽花有它獨特的美,作者愛上了太陽花,你們喜歡嗎?
8、請同學們試著把自己的喜愛之情融進這篇課文中,選自己喜歡的段落讀一讀
四、作業:
課下摘抄自己喜歡的段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畫一幅《太陽花》
板書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體會感情,個性化朗讀課文。
2、指名讀課文,師生互評,從評價中體會怎樣讀書更能表達感情。
3、再讀,體會文章深刻的內涵。
二、學習生字
1、小黑板示字:躁斕圃侍乍繽偃蕉慵熾蕾婪沛旺昌
2、讀准字音、理解字義、組詞。
3、學生觀察生字,寫自己最拿手的生字。
4、集體交流是怎樣寫好的。
5、選學生認為難寫的字,集體交流怎樣寫好,指導書寫。(重點指導「斕偃蕉慵」的結構;「沛」不要把字形寫錯。)
6、學生寫字。
7、展示學生作品,評議「小小書法家」,交流經驗。
三、積累詞語
1、這篇課文有許多詞語用得恰到好處,請你認真找一找。
2、學生活動、交流:
斑斕多姿 鮮艷奪目 鬱郁蔥蔥 銀粒兒 短促 花蕾
慵倦無力 繽紛五彩 偃旗息鼓 美人蕉 空暇 貪婪
莫衷一是 燦爛多姿 生機勃勃 經久不衰 熾熱
興旺發達 繁榮昌盛 充沛 乍開 服侍
3、你能選其中幾個詞語各說一句話嗎?
4、設計摘錄卡,積累詞語。
四、作業:
1、查找有關花的詞語,摘錄在摘錄卡上。
2、在習作中運用所積累的詞語。
教學反思:
本節課開課能把學生引到美的情境之中,激起學生積極參與和學習的慾望;初讀課文,抓住課文四部分的主要內容,從而攜領全文;讀重點語句,細讀悟情,挖掘太陽花的美,學生學得扎實、主動、熱情;太陽花美且經久不衰,是什麼原因呢?讓學生再讀第三部分課文,討論研究花美的原因及重點寫單獨一朵花的原因,聯系自己身邊的人,學生有所思有所感,體會到做人的道理。整節課環環相扣,學生學得活而有序,在主動學習知識鍛煉思維能力的同時,體會做人道理,得到人文關懷。第二課時書寫指導、積累詞彙扎實有效,注重了方法、能力的培養。整個教學過程始終結合本地、本班學生特點進行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總評:
《種一片太陽花》一課,教師遵循學生的認知特點,把握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導課時能注重從生活實際出發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輕松自然地進入課堂學習。課堂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整節課的環節設計很好,讓學生從整體到部分逐步深入學習課文,目標明確。多次細讀課文,給學生與文本對話的空間,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既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獲得了思想啟迪。「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遠的,」本節課的亮點正在於讓學生多次配樂細讀寫太陽花的語句,從中感悟太陽花的色彩美和經久不衰的原因,借花喻人,順理成章地達到學習目的。另外,胡老師還很重視語言的積累,對生字學法指導很有特色。這篇課文篇幅較長,如果在設計中滲透對學生梳理問題和概括能力的訓練,將會更出色。
③ 語文出版社s版六年級上冊所有古詩
明,於謙,《石灰吟》
清,鄭燮,《竹石》
宋,李清照,《夏日絕句》
百花園
清,龔自珍,《己亥雜詩》
現代,陳毅,《青松》
④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S版6課《開國大典》中心思想
《開國大典》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寫開國大典的盛況,揭示了中華人專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屬表達了一種當家作主的喜悅感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開國大典》是原新華社副社長李普創作的一篇記敘文。文章描寫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著重寫了「會場、大典、閱兵、遊行」四個場面。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可分為四段,分別為開國大典前會場的情景、開國大典的盛況、閱兵盛況和群眾遊行的情景。
(4)s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案擴展閱讀
《開國大典》的賞析:
《開國大典》文章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的,第一部分寫開國大典舉行之前,第二、三、四部分寫開國大典盛況,第五部分寫開國大典結束後的情形。全文層次十分清楚,讀後能使人清楚地了解開國大典的全過程。
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有重點地記敘了開國大典的幾個重要的場面。段落之間過渡自然、層次清楚、結構嚴謹、中心突出。文章用詞恰當、准確,較多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展示了遊行隊伍的聲勢和群眾的歡欣場面。
課文通過記敘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明了開國大典偉大的歷史意義,贊頌了人民軍隊的威武雄壯,表達了人民群眾無限熱愛領袖毛主席和歡慶人民當家作主的激動心情。
⑤ s版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明天更輝煌》教案
沒教過書啊?自己寫啊!
怎麼為人師的?
⑥ 語文S版六年級上冊作文第二單元教案
教學案例、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敘事的區別:①教學案例與回教案:教案(教學答設計)是事先設想的教育教學思路,是對准備實施的教育措施的簡要說明,反映的是教學預期;而教學案例則是對已發生的教育教學過程的描述,反映的是教學結果。②教學案例與教學實錄:它們同樣是對教育教學情境的描述,但教學實錄是有聞必錄(事實判斷),而教學案例是根據目的和功能選擇內容,並且必須有作者的反思(價值判斷)。③教學案例與敘事研究的聯系與區別:從「情景故事」的意義上講,教育敘事研究報告也是一種「教育案例」,但「教學案例」特指有典型意義的、包含疑難問題的、多角度描述的經過研究並加上作者反思(或自我點評)的教學敘事;教學案例必須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有意識地選擇有關信息,必須事先進行實地作業,因此日常教育敘事日誌可以作為寫作教學案例的素材積累。
⑦ 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S版6課《開國大典》中心思想
《開國大典來》的中心思想是:通過源寫開國大典的盛況,揭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表達了一種當家作主的喜悅感和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開國大典》是原新華社副社長李普創作的一篇記敘文。文章描寫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著重寫了「會場、大典、閱兵、遊行」四個場面。課文按事情發展順序,可分為四段,分別為開國大典前會場的情景、開國大典的盛況、閱兵盛況和群眾遊行的情景。
(7)s版語文六年級上冊教案擴展閱讀
《開國大典》的賞析:
《開國大典》文章是按時間順序來安排的,第一部分寫開國大典舉行之前,第二、三、四部分寫開國大典盛況,第五部分寫開國大典結束後的情形。全文層次十分清楚,讀後能使人清楚地了解開國大典的全過程。
課文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有重點地記敘了開國大典的幾個重要的場面。段落之間過渡自然、層次清楚、結構嚴謹、中心突出。文章用詞恰當、准確,較多地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展示了遊行隊伍的聲勢和群眾的歡欣場面。
課文通過記敘首都北京舉行開國大典的盛況,表明了開國大典偉大的歷史意義,贊頌了人民軍隊的威武雄壯,表達了人民群眾無限熱愛領袖毛主席和歡慶人民當家作主的激動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