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八年級上冊語文各課的主要內容

八年級上冊語文各課的主要內容

發布時間:2021-01-05 08:03:21

㈠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所有知識點總結

第一單元 第一課《新聞兩則》1.《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學習要點:1)掌握新聞的相關知識;培養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2)把握新聞「用事實說話」的特點,品味本課的語言。 3)探究我軍勝利的原因,感悟正義戰爭的強大力量。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2.《中原我軍解放南陽》學習要點:1)掌握消息的結構。 2)把我消息報道的三個特點。 3)增進對新中國創建歷史的了解,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二課《蘆花盪》 學習要點:1)了解小說情節,理解小說主旨。 2)通過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人物描寫和環境描寫的作用。 3)學習老英雄的愛國精神,培養自己真摯的愛國情感。本課用時文體一課時(2個小時)第三課《蠟燭》學習要點:1)了解通訊的文體特徵。 2)把握人物形象,體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3)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四課《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學習要點:1)了解文章的背景材料。 2)領悟作者的博大胸懷和高尚品格。 3)記住祖國的屈辱史,發奮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五課《親愛的爸爸媽媽》學習要點:1)體會重點詞語的含義,整體感知課文。 2)體會文章思想感情。 3)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悟和平的珍貴,增強維護和平的信心。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六課《綜合學習 寫作 口語交際》學習要點:1)培養對資料信息的搜集處理能力。 2)通過活動開闊文化視野,增長有關戰爭的歷史知識和文學知識。 3)提高對戰爭的認識,培養熱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二單元 第七課《阿長與<山海經>》學習要點:1)掌握重點字詞和重點語句的含義,學習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的手法。 2)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整體把握文章的內容;探究文章錘煉語言的方式,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魯迅先生對一位普通勞動婦女尊敬、感激、懷念之情。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八課《背影》學習要點:1)了解有關作者的文學常識:把握課文內容:積累重點詞語。2)採用多角度閱讀等方式進行整體感知,品味朴實無華卻飽含深情的語言。3)體味父愛的偉大,對父母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九課《台階》學習要點:1)積累本文重要生字詞;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材的寫法;探究敘述、描寫的表達方式在文中的作用。2)朗讀課文,探究文章的寫法:分析父親的形象特點及意義。3)感受父親性格中的艱苦創業的精神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培養對待人生的積極健康的心態。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課《老王》學習要點:1)理清思路,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分析人物描寫的作用。2)朗讀課文,感受語言風格;探究文章的寫法。3)理解文章所提倡的人是平等的,人與人之間之間應該相互關愛的思想。本課時用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一課《信客》學習要點:1)識記重點字詞;學習文章典雅而又精闢的語言。2)把握文章脈絡,品味語言特點,理解思想內容。3)樹立誠信為本做人理念。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二課《寫作 口語交際 綜合性學習》學習要點:1)了解認識,關愛普通人,培養善於與人相處,與人共事,與人合作的精神。 2)培養自己的口語交際能力。 3)提高自己搜集資料,篩選資料的能力,培養自己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三單元 第十三棵《中國石拱橋》學習要點:1)抓住中國石拱橋的特點,理清文章的結構和說明順序。 2)體味本文准確的語言,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 3)感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激勵自己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將來為祖國作貢獻。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 第十四課《橋之美》學習要點:1)理解作者喜愛橋的原因。 2)通過理解在內容和表達上都具有個性色彩的句子,提高錘煉語言的能力,培養語感。 3)體會作者獨特的審美觀點,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感受美,提高審美能力。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五課《蘇州園林》學習要點:1)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特徵逐步展開說明的方法。 2)學習本文分類別,作比較,打比方,摹狀貌等說明方法。 3)體會蘇州園林的藝術地位與價值,認識蘇州園林的與眾不同之處,培養自己的審美情趣。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六課《故宮博物院》學習要點:1)了解故宮各部分主要建築的方位,特徵,用途,理解故宮在建築設計上處處反映以封建帝王為中心的特點。 2)體會課文按照空間順序介紹建築群和有詳有略說明事物的方法。 3)認識故宮是中國古代的藝術寶庫,激發民族自豪感。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七課《說「屏」》學習要點:1)了解文中介紹的有關「屏」的知識,培養提取信息的能力。 2)感知課文,把握說明對象特徵,感受科學小品文語言的詩意和韻味,增強語感。 3)激發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獲得審美方面的知識。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十八課《綜合性學習 寫作 口語交際》學習要點:1)培養利用網路等多種工具搜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2)比較全面的了解橋的結構,功能,建築材料等,並能用說明性的語言介紹具體的橋。 3)領略我國豐富的橋文化,提高文化素養。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四單元 第十九課《大自然的語言》學習要點:1)學習積累物候學的有關知識;培養和提高概括文章內容要點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文章的寫作技巧,體會文章的准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 3)激發熱愛科學,探究科學奧秘的志趣,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第二十課《奇妙的克隆》學習要點:1)了解克隆的相關知識。 2)了解本文所運用的說明方法;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 4)認識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勇於創新的科學精神。本課用時一課時(2個小時)

㈡ 初二上冊語文書每課主要內容

1.新聞兩則
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本文通過全面報道震驚中外的渡江戰役的概況,表現了全黨全軍團結一心,同仇敵愾,所向無敵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②中原我軍解放南陽:這則新聞,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了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德爾重大變化,反映了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極大地鼓舞了解放軍屈民軍乘勝前進的鬥志
2.蘆花盪:通過寫主人公也送兩個女孩進葦塘和第二天惡狠狠的懲罰敵人,報仇雪恨的故事,贊揚了老英雄愛憎分明、英勇機智的品質,表現了根據地的人民在中產黨的領導下應用抗敵的愛國主義精神
3.蠟燭:本文通過記敘一位南斯拉老婦人掩埋紅軍戰士並為其點燃喜燭的故事,表現了南斯拉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敬愛之情,高度贊揚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斗爭中用血肉凝結而成的情誼。
4.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本文通過直巴特拉上尉的信,憤怒的譴責了英法聯軍的強盜行徑,揭露了英法聯軍毀滅世界奇跡圓明園的罪行,表達了作者對中國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5.親愛的爸爸媽媽:本文通過記敘在南斯拉夫拉庫耶伐次參加的一次悼念活動的所見所聞,再現了半個世紀前二戰時期的殘酷歷史,表達了全世界熱愛和平的人們的共同呼聲:永遠不要有戰爭了。
(這些是第一單元的,你看一看課文是不是一樣的,然後我再給你打;如果不一樣,你就要自己想辦法了)

㈢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語文1-10課的中心思想.

第一單元 【新聞】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新聞結構的三要素 中路軍:紛紛潰退 毫無鬥志
新聞的三個特點 西路軍:與中路軍一樣
記敘的六要素 東路軍:較為頑強 但一舉擊潰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第一層:導語
第二層:背景 我軍主動
第三層:回顧 敵軍必敗
第四層:預言
怎樣閱讀敘事性作品
1、 了解梗概:搞清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以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2、 劃分層次,理出線索。
3、 概括段意,畫出重點語句。
4、 歸納中心:弄清寫的是什麼人、什麼事,為什麼寫。
5、 分析寫法:可從語言特點、結構安排、表現手法、表達方式等方面去分析。
範例1 怎樣把握《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的主要內容?
分析:
1、這是一篇新聞稿。要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是看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從渡江兵力可以感知戰役的壯闊。這是人類戰爭史上空前的奇觀。可以想像,千里江面上,萬船齊發,冒著炮火,奮勇挺進,直取對岸的景象。可以想像,日日夜夜盼解放的江南人民該是多麼激動振奮!
2、要比較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導語。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渡江區域,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長達一千餘華里。從導語還可以知道戰役的全局,敵陣業已沖破,戰役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3、要更為細致地了解新聞的內容,是看主體部分。主體部分報道了三路大軍渡江的進展,列表如下:
時間 兵力 渡過兵力
中路軍
安慶—蕪湖 20日夜—21日夜 30 萬 30萬
西路軍
九江—安慶 21日17時—22日22時 35萬 三分之二
東路軍
南京—江陰 21日17時—22日22時 35萬 大部
主體部分還分析了中西兩路敵軍毫無鬥志的原因,我軍是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敵軍則被自己玩弄的和談陰謀瓦解了鬥志。
解答:
這篇新聞真實地報道了我軍渡江戰況,宣告了解放戰爭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反動政府已面臨徹底崩潰的局面。
相關知識鏈接:什麼叫新聞?
1、新聞,又稱消息,通常分為動態新聞、綜合新聞、典型報道和新聞述評四類。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廣播最常用的一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2、新聞的要素,也就是記敘要素,包括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3、新聞的特點:立場、觀點鮮明,內容真實、具體,反映迅速,語言簡明准確。
4、新聞的寫法:以敘述為主,有時兼有議論、描寫。
範例2 如何整體把握《中原我軍解放南陽》一文的主要內容?
分析:
這一則新聞沒有分段,要把握全文內容,需要劃分層次。
第一層,導語,概述中原我軍解放南陽,指出南陽守敵棄城南逃的背景、時間。
第二層,背景材料,用兩則史料說明南陽自古以來在軍事上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第三層,回顧過去一年蔣介石從重視南陽到放棄南陽的變化,指出蔣軍全局潰敗的背景。
第四層,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進而回顧一年多來南線人民解放軍取得的偉大勝利。這一層又 分三點具體報道取得的主要成績。
第五層,預言南陽逃敵王凌雲前途暗淡。
讀這一則新聞,可以感知,中國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階段以後,我軍完全掌握了全國戰場的主動權,經過一年多英勇奮戰,蔣介石全軍崩潰之勢已成,敗局已無可挽回。
解答:
這則新聞,重點報道了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的情況,並由南陽的解放說到一年多來中原地區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反映蔣軍必敗、我軍必勝的大好形勢,鼓舞解放區軍民乘勝前進的鬥志。
解題方法鏈接
1、 看標題:標題大都能揭示新聞的主要內容。
2、 看導語:導語是正文開頭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話,它扼要地揭示新聞的核心內容。
3、 看主體:這是導語之後對內容作進一步敘述說明的部分,也是表現主題、深化主題的決定性部分。
4、 看背景:背景指的是新聞發生的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它有時隱含在主體之中。
5、 看結語:它一般是對新聞主體的總結,有時也隱含在主體之中。
2 蘆花盪
情節 傳奇色彩
蘆花盪——美
人物 立體美真實美
環境 詩情畫意
老頭子性格特點:老頭子是一個抗日英雄的形象,他愛憎分明、智勇雙全、自信自尊、老當益壯。他是千千萬萬普通而又偉大的中國人民的代表,這一形象表明:中國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中國人民是不可戰勝的。
3 蠟 燭
母親的眼淚 戴黑色的圍巾
老婦人 紅軍戰士
兒子的英勇 用結婚的喜燭
體現血肉情深
中心思想:通過寫南斯拉夫老婦人育乞西和蘇聯紅軍烈士的故事,贊美各國人民在反法西斯戰爭年代用血肉凝結起來的友誼,謳歌南斯拉夫人民對蘇聯紅軍的深厚感情。
4 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
世界奇跡「贊譽」
破爛
驚人傑作諷刺、譴責
人道、正直、公正、是非分明
珍視人類文明成果
同情、尊重中國人民
中心思想:雨果以人類的良知嚴厲譴責本國強盜政府,表達了對中國人民的極大尊重和同情,表達了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珍視。

22、《短文兩篇》
《陋室銘》的作者劉禹錫,唐代文學家。文中的陋室是作者的室名,意為簡陋的房子。「銘」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來警誡自己或者稱述功德的文字,後來成為一種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這是一篇散文,以托物言志的手法通過對居室情景的描繪,極力形容「陋室」不陋,表達了一種高潔傲岸的情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
《愛蓮說》的作者周敦頤,宋代哲學家,文章以花的形象象徵人的品質,以蓮的形象象徵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以愛蓮之情來表達自己對這種品質的贊賞和追慕,表達自己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表示自己要在污濁的社會里潔身自好,保持正直堅貞的節操。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記事,也可以議論,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本文不是一篇借物詠志風世的散文。
24、《大道之行也》選自《禮記

㈣ 八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第五課的概括全文

內容簡析

1941年10月21日,納粹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庫耶伐次這個小城裡,一天之回間殺死7000多人,答其中包括300個孩子。

1988年10月21日,作者來到了這座小城參加了悼念活動。課文再現了47年前殘酷的歷史,著重再現了被殘殺者的心靈,讓我們強烈感受到屠殺的野蠻殘酷,文章中作者突出孩子們撕心裂肺的最後一聲呼喊——「親愛的爸爸媽媽!」

課文還聯繫到南京大屠殺,那更是震驚世界,被害者達30萬人,日本法西斯匪徒的瘋狂,更是滅絕人性,慘絕人寰。

課文還寫到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發言,前者是真誠的懺悔,後者是自私的狡辯。我們不能忽視,至今還有人不願正視歷史,仍然為侵略者辯護,這會潛伏著新的危機。

我們這些大人不要忘記孩子們的最後呼喊,應該對孩子們負責:永遠不要有戰爭了。

課文按序號編為四個部分,四個部分分別記述紀念活動的四個片斷。①來到紀念地;②看紀念演出;③參加座談會;④參觀紀念館。全文回顧歷史,面向現實,呼喚和平。

㈤ 語文八年級第一課主要內容是

語文八年級第一課是《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全文描述精當,專展現了解放軍勝利渡江屬的雄偉場面。報道了從九江到江陰三路大軍的渡江作戰,迅速、及時,有新意。

其中描述解放軍東路戰事可謂神來之筆。時任國民黨京滬杭警備總司令的湯恩伯自以為東面防線很鞏固,於是趕赴面對解放軍中路軍的蕪湖督戰,結果正是這一天,東面防線被解放軍攻破。說明國民黨政府已是窮途末路、垂死掙扎,已改變不了戰爭的進程。

(5)八年級上冊語文各課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該篇新聞通過對渡江戰斗的報道,反映當時人民解放軍和國民黨軍隊力量的對比上已佔有壓倒優勢。國民黨之抵抗已是「甚為微弱」、「毫無鬥志」。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打破了國民黨劃江而治的計劃,對解放全中國有重大意義。

全文詳略得當,描述解放軍各路軍時並沒有平均使用筆力,而是對東路軍的戰況寫的比較突出,較為詳細的寫了戰斗情況以及戰果。在報道中、西路軍進展情況後,插入了一段簡要的議論,這種議論既交代了解放軍取勝、國民黨軍失敗的政治和軍事上的原因,又進一步說明國民黨政權必然覆滅的命運,深化了報道的主題。

㈥ 八年級語文上冊的第4課的主要內容

雨果珍視人類的文明,盛贊圓明園的文化藝術價值,盛贊中華民族是一個「超人的民族」。這封信表達他對在中國人民的同情,也表達他對中國人民的敬重。 望採納

㈦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二課概括(人+事+結局)主要內容,復述

我在抗日戰爭抄時期,在白洋淀有一個過襲於自信、自尊的老頭子.有一次,他帶著兩個尋找隊伍的女孩准備進入隊伍所藏身的葦塘時,由於他過於自信在過封鎖線時,使一個女孩被日本鬼子射中,受了傷,他自責,後悔,於是在第二天,去找日本鬼子報仇.

㈧ 初二上冊語文第一課主要內容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1949年4月20日夜起版至4月22日22時
地點:西起九權江(不含),東至江陰一千餘華里長江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人民解放軍為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而發起渡江作戰。
經過與結果:中路軍首先突破安慶、蕪湖線,三十萬人全部渡過,佔領長江南岸。西路軍三十五萬渡過三分之二,已佔領廣大南岸陣地。東路軍三十五萬已渡過大部,經過整天激戰,殲滅及擊潰一切抵抗之敵,佔領南岸陣地,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中原我軍解放南陽》
人物:中原我軍
時間: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點:南陽
事件發生的原因:蔣軍因全局敗壞,被迫將整個南部戰線近百個師的兵力集中於以徐州為中心和以漢口為中心的兩個地區。在我強大的野戰軍和地方軍配合打擊之下,困守南陽的蔣軍,不得不被迫棄城南逃。
經過與結果:自去年七月,南陽人民解放軍開始向敵後進軍,大量殲敵,擴大並鞏固了根據地,壯大了人民武裝,徹底孤立了敵人,南陽守敵王凌雲棄城南逃,我軍當即佔領南陽,從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據點外,全部為我解放。

㈨ 八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 新聞的六大要素 是什麼

新聞的六要素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新聞作為一種以敘事為主的文體,它的基本要素為「5W+1H」,即:誰(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為何(Why)、過程如何(How),換一種說法就是:人物、時間、地點、事件、原因、發生過程。如果把這六要素串起來,概括成一句話,就是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

某人某時在某地由於某種原因做了某事出現了某種結果。

一篇新聞報道,無論是消息,還是通訊、特寫,一般都包含這些因素。

通過對這六要素的把握,我們面對一篇新聞,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內容。這對於每天接觸大量信息的現代人,快速篩選有用信息,提高閱讀效率,無疑是有幫助的。

(9)八年級上冊語文各課的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新聞要求簡潔、凝練,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充分的信息。所以不能流水賬似地報道所有的新聞要素,而是強調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內容。由此造成了著名的「倒金字塔式結構」:最重要的信息放在開頭介紹,後邊的內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遞減的順序排列。

明確:「倒金字塔」結構的新聞,最重要、最新鮮的信息放在開頭,後邊的材料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遞減的順序依次排列,因此如果從尾部刪起,逐段去掉後邊的段落,並不會影響新聞主要事實的傳達。

閱讀全文

與八年級上冊語文各課的主要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