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初一語文養母中,寫了養母的那幾件事體現出養母的什麼
1,養母收養了我 2,養母含辛茹苦把我養大。3,母親理解我對家庭的厭惡。4母親每個月克服困難給我送學費,營養品。
體現了母親不怕困難,堅強,愛女的精神。
② 六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九課(窮人)桑娜家窮這么窮還收養兩個孤兒,說明桑娜夫婦是怎樣的人
說明桑娜夫婦是一個善良,富有同情心,寧願自己吃苦,也不讓別人吃苦的人。
③ 初中,語文,《養母》中 養母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通過哪幾件事來描寫養母
a、與鄰居的各種矛盾
1、小氣b、找衣服
a、挨家挨戶為我找衣服
b、好吃的自己不吃而是留給家人
2、無私c、對客人的應付實質上是對家人愛的付出
d、對養父和我的禱告
通過對比表現養母對我無私的、深深的愛。
④ 七上語文17課,可可被我收養後有什麼變化呢你從這些變化中讀出了什麼
親近人類,
依賴人類,
可以看作者了人家對動物的喜愛,能平等看待動物,與之和諧相處,把他們當作朋友。
⑤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時奪冠(我們是怎樣過母親節的 金色花)的答案
第一題
這正是真正母愛的表現,以自己的孩子、自己親人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哪怕自己只有辛苦付出而沒有享受也在所不計。其他課文中類似的例子有:《背影》中父親付出一番艱辛買回橘子後「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裡很輕松似的」。《慈母情深》中母親為「我」討回小人書;母親在如此惡劣的工作條件下掙錢卻又爽快地拿出大約等於二天工資的錢給兒子買書,並說:「誰叫我們是當媽的啊!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又責備兒子把這錢用來給她買了罐頭,說:「不是你說買書,媽才捨得給你錢的嗎?」《養母》中的例子更多,凡是有一點好吃的,養母總是不吃,都留給自己的親人,包括養父、「我」、她的兄妹幾家人;看著自己親人有滋有味吃那些好吃的飯菜,是她覺得最幸福的時刻;不惜以哭鬧丟臉的舉動為兒子爭討玉米面窩窩頭,而自己卻吃摻了玉米軸的玉米;乃至希望以自己替代丈夫的去世。
第二題
本題涉及的幾個問題,「主編導讀」和參考資料已有詳盡的分析,這里主要參考「主編導讀」,提示幾個要點。當然,對這些問題可能會有不同看法,這里也將說明,並應允許不同的解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第1小題,父親說的兩句話當是反話。三年的時間和一次假日都沒有真正過過,這在對比上是非常懸殊的,說「用不著顧慮」,其實就是提醒大家要考慮、要顧及。說本來他想過什麼節就是想入非非,這已經近乎發牢騷、表抱怨。這些都是他話里的言外之意。
第2小題,決定母親留下了,又要說免得她外出著涼,這是自己得了好處不承認,別人沒得到實惠還要硬給他安上得了好處的虛名。表面上是寬慰別人,實質上是替自己解脫;表面上是替別人著想,實際上仍然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盤。所以這些話是不真誠的。
第3小題,反復強調其他人不合適留在家裡與「讓母親休息一天」的強烈動機顯然是有矛盾的。其他人留在家裡的理由都是為了戴帽子之類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即使父親所謂三年來沒過過一個真正的節日的理由與操勞一生的母親,又適逢母親節這個特殊日子相比都是應當讓路的。所以作者不厭其煩細寫這一切包含了對父親及孩子們的嘲笑。同時,文章這樣寫,更是歌頌了母親天生以犧牲為樂,因為文中表現出,母親對這一切「理由」似乎樂於接受或者至少是並不關注,她關注的是孩子們、親人們過得愉愉快快,她能為這些提供她的服務就是她的最大快樂,就是她的節日。就像《養母》的母親看著親人們吃好吃的飯菜,自己一口不吃卻覺得是最幸福的時刻;《慈母情深》的母親辛苦掙來錢不許替她買罐頭,而給兒子買書卻感到挺高興。父愛也一樣,真正的父愛也是以犧牲為樂的,就像《背影》里的父親,不顧年齡、身體、尊嚴,為二十歲的兒子忙這忙那,挑這揀那,忙得心甘情願,做得心滿意足。
以上問題,都可能有另一種解讀,認為主要就是歌頌母親天生以犧牲為樂。由於被這樣的母親、母愛「寵」慣了、服務慣了,正如「主編導讀」提到的,孩子們的行為是坦然的,不無可愛,也就是可以理解的。同樣的道理,父親也是被這樣的母親服侍慣了,在這樣的日子他和孩子們爭著想去玩是一種下意識的習慣性的行為,他的自私也顯得是可以理解和可愛的。總的就是這樣一種非理性的結局恰恰反襯出母親天生以犧牲為樂是不計功利的,不圖回報的。所以,第1小題中父親所說的既是反話也是一種真話,即通過這樣的反話表達了他真實想法的言外之意。由於這個反話很蹩腳,一眼就能看穿,事情也無傷大雅,所以就像小孩子編謊話一樣顯得幼稚可笑。這也就是母親的天性把家人們「慣壞」了,包括父親也像孩子們一樣只先考慮自己的利益。第2小題,父親的話也不無真誠的一面,也就是感到不好意思,找到一些理由寬慰母親也安慰自己,就像孩子們找到一些不成理由的理由一樣,而母親其實是不計較的。第3小題,在主要是歌頌母親天生以犧牲為樂的前提下,關於嘲笑,也可能有幾種說法:①認為沒有嘲笑意味,不過反映一種「實狀」。②認為有嘲笑意味,意在同時寫出許多現代家庭令人感慨的一面。③認為有嘲笑意味,但卻充滿善意、寬容、理解,即有評析文章說到的「淺度虛偽」(指父親),文中整體筆調輕松也給人這種感受。
以上幾種說法可參看「參考資料」及「主編導讀」。
總之,對於歌頌了母親、母愛,寫出了以犧牲為樂的母親的品性特點這一點,讀者們應意見較一致;而對於是否嘲笑了家人,嘲笑的程度如何,如有分歧,應當允許討論。
第三題
「感恩」的形式有種種。《金色花》以給母親歡樂,增添母親生活中的樂趣,以和母親兩人獨享的甜蜜情感等等來回報母親、母愛。《背影》以銘記這個父愛,銘記這個愛子親情,銘記它的一切細節,並以此檢討鞭策、升華自己作為對父愛的回報。《慈母情深》以「我」愛書、讀書的實際行動,以「我」的成長與成就報答這一高尚的母愛,回應母親十分樸素又十分良好的期望。從最後一句說:「為母親我也沒有權利再買任何別的東西」到開頭第一句「我的小說第一次被印成鉛字」時「我」那一刻最想「我」的母親,都寫出了「我」的付諸行動的「感恩」。《養母》的「感恩」表現在對自己過去「沒心沒肺」行為的檢討、自責,對恩重如山的養母的質朴的熱情的謳歌。《鞋匠的兒子林肯》凝結到一句話,就是「永不忘本」。
其實,以上的區分不過是防止脫離文本,空談人人皆知的「感恩」問題。事實上,每一部作品所蘊涵的「感恩」內涵是無法落得太實,區分得太清晰的。比如,像《金色花》這樣的散文詩、詩歌就無法解得太實。又比如對父愛、母愛在情感上的回應、回報應是最重要、最基本的,一切相關作品必然都有體現。
因此,學生就此話題所談的內容可以不拘一格。還可以利用課本和課外的材料,討論為什麼感恩(應該不應該感恩)這類更有一點深度的問題。可以做專題練習,或做小作文,或寫讀書筆記,或開展班級討論會。
這個題目入手淺易,所談可深可淺。既跟本單元各篇作品的父愛、母愛主題密切相關,又是拓展性的(延伸至「感恩」,延伸至課外)。既是對單元課文的復習,又是不著痕跡展開的一次「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