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語文上冊端午日課文

語文上冊端午日課文

發布時間:2021-01-04 09:20:01

㈠ 初一語文的一篇課文《端午日》寫了關於端午節的哪幾件事

1、穿新衣、2、畫王字3、吃魚肉4、賽龍舟5、追鴨子,後兩件重點寫。

㈡ 語文 課文 端午日 寫景的句子

1、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天有許多的活動,如包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草、熏蒼術、喝雄黃酒……據說是為了辟邪。至今,端午節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一個十分隆重的節日。我覺得最有意思的是賽龍舟。
    2、端午節我們是要吃粽子的,這是中國人民的傳統習俗。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米中摻雜、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3、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
    4、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
    5、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而死。
    6、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7、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的屈原。這種說法流傳的最廣。楚王在寵信奸臣,排斥忠良,屈原屢勸不改,反被流放。在放逐途中,屈原聽到秦國連敗楚國,國家命運危在旦夕,於是在五月五日投河,就有了現在的端午節。
    8、今天過得真快,讓我明白了很多知識,也知道了許多民間風俗,讓我感到很開心很快樂地過完這個端午節。
    9、每到端午節,秭歸人都要用自己特有的方式紀念屈原,端午詩會吟屈原、賽龍舟紀念屈原、舉行儀式公祭屈原,此外還有掛艾蒿、插菖蒲、吃粽子、飲雄黃酒等。
    10、農歷五月初五是端午節。兩千多年來,端午節一直是一個多民族的全民健身、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佳節。

㈢ 課文端午日分段和段意

課文分段如下:
第一段(第1自然段):看龍舟。
第二段(第2、3自然段):賽龍舟後的競賽。

㈣ 端午日原文

少年佳節倍多抄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
但祈蒲酒話昇平。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本文來自: 八斗詩詞大庫 poem.8dou.net) 詳文參考:http://poem.8dou.net/html/poem/9/poem_47153.shtml

㈤ 端午日這篇課文詳寫的是什麼

寫的是沈從文的這篇短文,按照時間順序,有詳有略地描寫了端午日這天,人們賽龍舟和趕鴨子的場面。通讀全文,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作者將寫作的重點放在對賽龍舟的場面描寫上,至於趕鴨子的情況,則在此以後一筆帶過、點到為止。

課文的主體部分在文章的第1段,它描述全茶峒人在端午日這天,爭相到長潭觀看賽龍舟的歡樂場景。在這個重點部分,作者主要寫了河邊看劃船、河上賽龍船和勝利者領賞三個場面。這三個場面又是按照賽龍舟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順序來記敘的,顯得脈絡清楚,條理分明。其中:

第一個場面,寫全茶峒人到河邊觀看劃船。在簡單交代了當地端午日的習俗後,介紹了劃船的地段和終點,為下文寫賽龍舟作了鋪墊。「莫不穿了新衣」一句,看似隨意一筆,實則顯示了人們對賽龍舟的看重,突出了過節的喜慶和歡樂。「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民風淳樸,並帶有幾分神秘色彩,顯得虎虎有生氣。「上午11點鍾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真有點兒迫不及待了。「莫不倒鎖了門」,表示全家出動,家家如此。「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當官的、當地有身份的人也不例外。真正達到了「萬人空巷」的程度。三個「莫不」相當有分量,充分體現了端午日賽龍舟這個傳統活動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整個這一段都在為下文寫賽龍舟的熱鬧場面蓄勢,讓讀者從中讀到了人們喜悅的心情。

第二個場面,寫劃船前的准備、船上賽手的配置和龍舟競賽的盛況。「數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備」,准備充分,一點不馬虎。「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夥子」,暗示了競爭的激烈。賽龍船時,作者運用一系列准確而生動的詞語,寫出槳手、帶頭的、鼓手、鑼手有特徵的動作,表現了賽船場面的熱烈氣氛。「便使人想起人說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運用想像,進一步渲染了龍舟競賽的激烈程度。

第三個場面,寫劃船競賽的優勝者領賞和軍人放鞭炮慶賀的情景。雖然只寫了兩句話,但氣氛同樣熱烈感人。

綜觀這一部分,作者在處理詳略的時候,也是有所取捨的。顯然,對第一、第二個場面作者著筆較多,目的就是為了渲染歡樂的場面和人們過節時喜悅的心情。而對賽後領賞、慶賀的情況則惜墨如金,進行略寫處理。而且,同樣是詳寫的一、二兩個場面,寫法也不盡相同,如第一個場面以記敘為主,達到交代的目的;第二個場面以動作描寫為主,這是由賽龍舟這個活動本身性質決定的,這樣可以給讀者留下具體可感的印象。

第2段,記述賽龍船後人們下水追趕、捕捉鴨子的情景。「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交代放鴨河中的目的。「綠頭」「紅布」,色彩鮮艷,與喜慶氣氛相應。「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可以想見熱烈、歡樂的程度不下於賽龍船。

第3段,簡述劃船競賽和追鴨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表明端午日全民同樂時間很長。在人們的戀戀不舍之中,歡樂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但餘音繞梁,不絕於耳,端午節這一天留給人們的快樂卻是永遠韻味無窮、難以忘懷的。

㈥ 尋:節選自沈從文 《邊城》的《端午日》課文的原文

端午日
邊城所在一年中最熱鬧的日子,是端午,中秋和過年。三個節日過去三五十年前如何興奮了這地方人,直到現在,還毫無什麼變化,仍能成為那地方居民最有意義的幾個日子。
端午日,當地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大約上午11點鍾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把飯吃過後,在城裡住家的,莫不倒鎖了門,全家出城到河邊看劃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腳樓門口邊看,不然就站在稅關門口與各個碼頭上看。河中龍船以長潭某處作起點,稅關前作終點,作比賽競爭。因為這一天軍官、稅官以及當地有身份的人,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劃船的事各人在數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備,分組分幫,各自選出了若干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夥子,在潭中練習進退。船隻的形式,與平常木船大不相同,形體一律又長又狹,兩頭高高翹起,船身繪著朱紅顏色長線,平常時節多擱在河邊乾燥洞穴里,要用它時,拖下水去。每隻船可坐十二個到十八個槳手,一個帶頭的,一個鼓手,一個鑼手。槳手每人持一支短槳,隨了鼓聲緩促為節拍,把船向前劃去。坐在船頭上,頭上纏裹著紅布包頭,手上拿兩支小令旗,左右揮動,指揮船隻的進退。擂鼓打鑼的,多坐在船隻的中部,船一劃動便即刻嘭嘭鐺鐺把鑼鼓很單純的敲打起來,為劃槳水手調理下槳節拍。一船快慢既不得不靠鼓聲,故每當兩船競賽到劇烈時,鼓聲如雷鳴,加上兩岸人吶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紅玉老鸛河時水戰擂鼓的種種情形。凡是把船劃到前面一點的,必可在稅關前領賞,一匹紅布,一塊小銀牌,不拘纏掛到船上某一個人頭上去,都顯出這一船合作努力的光榮。好事的軍人,當每次某一隻船勝利時,必在水邊放些表示勝利慶祝的500響鞭炮。
賽船過後,城中的戍軍長官,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便派士兵把30隻綠頭長頸大雄鴨,頸脖上縛了紅布條子,放入河中,盡善於泅水的軍民人等,自由下水追趕鴨子。不拘誰把鴨子捉到,誰就成為這鴨子的主人。於是長潭換了新的花樣,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
船與船的競賽,人與鴨子的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

㈦ 七年級上冊語文書端午日課文

30隻綠頭鴨子撲棱著翅膀,嘎嘎歡叫著,搖擺著一個個跳入水中,一根根鮮艷的紅內布條子在碧水的映襯下愈容發可愛。這時,只聽撲通撲通下餃子般,善於泅水的人們爭先恐後地撲向水,撲向水中的鴨子。像投入了一顆重磅炸彈,湖面沸騰了,鴨子驚慌失措的叫聲,追鴨人的喘息聲,岸邊圍觀家屬的吶喊助威震耳欲聾。五分鍾過去了,已有不少鴨被捉住,也有一些氣力較小的人已撐不住,被別人拖上岸,只得望鴨興嘆。鴨越來越少,人們陸陸續續爬上岸,看著村裡最強壯的漢子進行最後較量。只剩一隻了!最後兩位使出搶奧運金牌的勁兒,追逐那隻頑強的鴨子。那鴨子卯足勁兒,在水中左沖右突,但最終還是體力不支被擒。追鴨結束了,人們個個滿載而歸,滿意極了。

㈧ 語文上學期第十一課端午日中全文緊扣什麼展開

沈從文的這篇短文,按照時間順序,有詳有略地描寫了端午日這天,人們賽龍舟和趕鴨子的場面。通讀全文,我們可以很容易發現,作者將寫作的重點放在對賽龍舟的場面描寫上,至於趕鴨子的情況,則在此以後一筆帶過、點到為止。

課文的主體部分在文章的第1段,它描述全茶峒人在端午日這天,爭相到長潭觀看賽龍舟的歡樂場景。在這個重點部分,作者主要寫了河邊看劃船、河上賽龍船和勝利者領賞三個場面。這三個場面又是按照賽龍舟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順序來記敘的,顯得脈絡清楚,條理分明。其中:

第一個場面,寫全茶峒人到河邊觀看劃船。在簡單交代了當地端午日的習俗後,介紹了劃船的地段和終點,為下文寫賽龍舟作了鋪墊。「莫不穿了新衣」一句,看似隨意一筆,實則顯示了人們對賽龍舟的看重,突出了過節的喜慶和歡樂。「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民風淳樸,並帶有幾分神秘色彩,顯得虎虎有生氣。「上午11點鍾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飯」,真有點兒迫不及待了。「莫不倒鎖了門」,表示全家出動,家家如此。「莫不在稅關前看熱鬧」,當官的、當地有身份的人也不例外。真正達到了「萬人空巷」的程度。三個「莫不」相當有分量,充分體現了端午日賽龍舟這個傳統活動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整個這一段都在為下文寫賽龍舟的熱鬧場面蓄勢,讓讀者從中讀到了人們喜悅的心情。

第二個場面,寫劃船前的准備、船上賽手的配置和龍舟競賽的盛況。「數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備」,准備充分,一點不馬虎。「身體結實、手腳伶俐的小夥子」,暗示了競爭的激烈。賽龍船時,作者運用一系列准確而生動的詞語,寫出槳手、帶頭的、鼓手、鑼手有特徵的動作,表現了賽船場面的熱烈氣氛。「便使人想起人說故事上樑紅玉老鸛河水戰時擂鼓的種種情形」,運用想像,進一步渲染了龍舟競賽的激烈程度。

第三個場面,寫劃船競賽的優勝者領賞和軍人放鞭炮慶賀的情景。雖然只寫了兩句話,但氣氛同樣熱烈感人。

綜觀這一部分,作者在處理詳略的時候,也是有所取捨的。顯然,對第一、第二個場面作者著筆較多,目的就是為了渲染歡樂的場面和人們過節時喜悅的心情。而對賽後領賞、慶賀的情況則惜墨如金,進行略寫處理。而且,同樣是詳寫的一、二兩個場面,寫法也不盡相同,如第一個場面以記敘為主,達到交代的目的;第二個場面以動作描寫為主,這是由賽龍舟這個活動本身性質決定的,這樣可以給讀者留下具體可感的印象。

第2段,記述賽龍船後人們下水追趕、捕捉鴨子的情景。「為了與民同樂,增加這個節日的愉快起見」,交代放鴨河中的目的。「綠頭」「紅布」,色彩鮮艷,與喜慶氣氛相應。「水面各處是鴨子,同時各處有追趕鴨子的人」,可以想見熱烈、歡樂的程度不下於賽龍船。

第3段,簡述劃船競賽和追鴨競賽「直到天晚方能完事」,表明端午日全民同樂時間很長。在人們的戀戀不舍之中,歡樂的一天就這樣過去了。但餘音繞梁,不絕於耳,端午節這一天留給人們的快樂卻是永遠韻味無窮、難以忘懷的。

本文語言朴實自然、簡練明快、不事雕飾,讀來清新自然、明白曉暢。

㈨ 《端午日》課文

莫不煙火紛飛,莫不人聲鼎沸,莫不人山人海,白虎山廟會真是熱鬧非凡

㈩ 《端午日》課文文學常識,作者簡介

《端午日來》
本文選自《邊城》,是自一篇著重描寫端午日賽龍舟、趕鴨子場面的短文。作者憑借著對湘西端午民俗的細致觀和深切感受,緊扣『『端午日』』這個文題,描寫了龍舟競渡和追趕鴨子的歡快場面,展示了茶峒人同慶端午的淳樸民風,表現出了奮發向上,合作爭先的民族精神。

作者:沈從文
沈從文(1902-1988),中國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煥,筆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鳳凰縣人,祖母劉氏是苗族,其母黃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漢族。因此,沈從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個民族的任何一個,但沈從文本人卻更熱愛苗族,他的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對於苗族風情的描述。
沈從文是作家、歷史文物研究家。14歲時,他投身行伍,浪跡湘川黔邊境地區。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撰寫出版了《長河》、《邊城》等小說,1931年-1933年在青島大學任教。抗戰爆發後到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在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於北京。

閱讀全文

與語文上冊端午日課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