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25課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25課

發布時間:2021-01-02 23:50:24

1. 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中的"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此"在文中指什麼'

「讀來書,就要以此為目源標」中的「此」在文中指周恩來提出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志向。

「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出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成長的故事」專題中的第一篇課文,講述了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中國人在國弱民貧的社會下,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

「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作為全文的最後一句話,對全文的內容進行了總述概括,這里在文章最後再次重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著重表達了文章的主題,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1)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25課擴展閱讀: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背景故事:

辛亥革命爆發後,周恩來帶頭剪去辮子,並接觸進步書籍,他讀光復會領袖章太炎的書和同盟會的雜志,讀康有為、梁啟超的文章。無論是章太炎難懂的古體文,還是梁啟超的近體文,周恩來都認真閱讀。

雖然進步刊物的思想側重各有不同,但樸素愛國的道理是一脈相承的。周恩來的眼界隨著閱讀拓寬,思想得到升華,對事物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所以,當其他同學還從未想過為什麼要念書時,周恩來已經明確地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25課描寫中華不振的句子

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褸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麼,一個大專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屬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腰,懲處這個樣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

歐了,我們老師講的。

3.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25課HAOJUHAOCI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4. 小學四年級上冊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寫的是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中國人在外國租回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答的事,周圍的人都敢怒不敢言,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藉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4)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25課擴展閱讀:

周恩來從小學時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到南開學校畢業時與同學們互贈「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的留言,到日本留學又回國參加五四運動,再到歐洲勤工儉學又回國投身革命……就一直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少年定下初心,之後為之奮斗終身,周恩來這種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執著的人生追求永遠是我們共產黨人學習的典範。

5. 四年級上冊25課語文資料庫內容

新課導讀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課文背景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他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來同志的卓著功勛、崇高品德、光輝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
知識鏈接
1917年,周恩來中學畢業,在同學和師友的幫助下,籌到一筆赴日本人留學的經費。出國前,他回到母校,與小學時的老師和同學話別。他給同學寫下的臨別贈言是「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由天津乘船東渡日本前夕,他又寫下了一首抒發救國抱負的著名詩篇:「大江①歌罷掉頭東,邃密②群科③濟世窮④。面壁⑤十年圖破壁⑥,難籌(7)蹈海⑧亦英雄。」
(1)詞語解釋
①大江:指氣勢豪邁的歌曲。
②邃密:這里是精研的意思。
③群科:各種科學。
④濟世窮:挽救國家的危亡。濟:拯救,變革。 世:社會,國家。 窮:危亡。
⑤面壁:這里形容刻苦專研。
⑥破壁:這里表示學成之後,像破壁的巨龍一樣,為祖國為人民干一番大事業。
(7):難酬:難以實現。
⑧蹈海:投海。文中指為國家不惜一切。

(2)感知內容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氣勢豪邁的給剛唱完,便東渡日本,為挽救國家危亡而精心研讀各種科學,十年苦讀也是想為祖國和人民干一番大事業,即使目的達不到,理想無法實現,投海殉國也是英雄。

6. 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的內容是什麼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

7. 四年級語文上冊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當時的背景

1910年東北是帝國主義爭奪的焦點。伯父的一句「中華不振」讓在模範學校讀書的周恩來感到疑惑回不解。在一個答風和日麗的星期天他來到了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外國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裡吵嚷。原來是那些耀武揚威的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得意揚揚的外國肇事者,反而訓斥中國婦女。於是周恩來在心裡立下了振興中華的抱負。

8. 四年級下冊語文25課課文內容(人教版)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伽利略是17世紀義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他在學校念書的時候,同學們就稱他為「辯論家」。他提出的問題很不尋常,常常使老師很難解答。
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麼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來,10磅重的一定先著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伽利略帶著這個疑問反復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落下來,總是同時著地,鐵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系。伽利略那時候才25歲,已經當了數學教授。他向學生們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消息很快傳開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來到斜塔周圍,都要看看在這個問題上誰是勝利者:是古代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呢,還是這位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一會兒,斜塔周圍的人都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因為大家看見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了,正跟伽利略說的一個樣。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9. 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第25課 翻譯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聽琴。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說:內「你彈得太容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聽了說:「你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滔滔的江水!」伯牙想到的,鍾子期都能准確地道出他的心意。鍾子期死後,伯牙覺得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於是,他把心愛的琴摔碎,終身不再彈琴了。
希望幫到你。O(∩_∩)O~

10. 按照四年級上冊第25課的一篇課文寫一篇作文

星期五上午的語文課我們舉行了「藝術就在我們身邊——第八單元課文朗誦欣賞會」。上場表演的有四個小組,分別是第二小組、第四小組、第五小組和的六小組。
首先上場的是我們第四小組,我們表演的是第25課《伯牙絕弦》。伯牙有陳正東飾,鍾子期由魏子淳飾,道具由黎傑君負責,旁白由王宇君做。因為王宇君朗誦得很有感情,所以我認為旁白做的最好。我們的動作、神態表演地維妙維肖,老師、同學都對此贊不絕口。伯牙與鍾子期之間的友誼,是多麼深啊!他們互相了解,是真正的知音。而在現在,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看著看著,我不禁陷入了故事的情節之中。
接下來上場的是第五小組,他們表演的是第26課《月光曲》。皮鞋匠由馬?菘凳危?す媚鎘陝榔肫朧危?炊嚳矣剎討競絞危?園子閃鍾弊觥R蛭?鍾崩仕械煤苡懈星椋??暈胰銜?園鬃齙米詈謾K?塹畝?鰲⑸裉???硌蕕夢┟釵┬ぃ??僑幢任頤鍬允ひ懷鎩6??母智偕?⑶逵牡腦鹿狻⑽⒉?賊緣暮C妗⒉ㄌ渦謨康拇蠛?hellip;…我陶醉了,陶醉在了旁白那極富感情的聲音中。我想:貝多芬與盲姑娘何嘗又不是一對知音呢?
最後上場的是第二小組和第六小組,他們分別表演了第27課《蒙娜麗莎之約》和第28課《我的舞台》。雖然他們的表演都比較好,但是卻使我哭笑不得。因為他們是即興表演,所以大部分都是朗誦。在他們表演的同時,我認識了藝術的另一種美,這種美就是朗誦的美。
是誰說過,藝術一定是一場高雅的音樂會、一幅昂貴的世界名畫呢?我認為,一句幽默的話語、一片短小的笑話,它們都是藝術,藝術就在我們身邊!

閱讀全文

與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25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