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古詩詞鑒賞語文課

古詩詞鑒賞語文課

發布時間:2021-01-02 01:11:59

㈠ 如何上好高中語文古代詩歌鑒賞課

一、常用詩句來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
古詩詞鑒賞的復習更要激發學生興趣。話說三遍不好聽,要吸引學生,惟有增加趣味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是我非常注重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我會經常在課堂上引用一些詩詞名句,如學習李清照的《醉陰花》時,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詮釋;有時課前活動時有些女生膽小羞澀,在同學們的一再鼓勵下才會走上講台,我就說真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啊,一旦講到人的奉獻精神時,我又常常說「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講到父母之愛時就「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喲。積累了這些詩句的同學便與老師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學就會問老師這些詩句是什麼意思呀。於是我就趁機在課余讓他們抄錄這些詩。我發現當教師把自己的這份熱情傳遞給學生後,他們也會對古詩詞產生極大的興趣。
二、緊扣考綱內容來精當選材
選題必須緊扣高考考點,有針對性。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學生的理解想像和初步鑒賞能力,從選題上看一般是相思、愛國、詠懷、立志、友情、狀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題。優秀的古代詩詞中所張揚的是:執著而深沉的家國情懷,熱烈而真摯的親情主題,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們的文學遺產中最為可貴的精神財富。它表現了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對於民族的自豪,對於社會的責任感。通過學習古詩詞,學生解讀了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堅定執著;體味到杜甫「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憂國憂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堅韌,蘇軾的豁達,李清照的純真……古詩詞中積極、蓬勃、昂揚的感情基調,激勵著學生永遠追求真、善、美,培養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鑒賞古詩詞中的美的情感,既對學生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而同學們對詩字面意義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出來,更不會把它們書寫的答卷上,得分率極低。因此,我們在復習的過程中,就沒必要盲目拔高,給學生訓練一些難度很大的題目,打擊學生的學習興趣。肉吃多了也會膩,訓練的量更要控制,同一類型的選兩首練練即可,忌題海戰術,同一知識點反復操練,學生缺乏新鮮感,容易產生厭倦情緒,只會降低復習效果,得不償失。因而我們在備課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選一些有代表性的題型。
三、反復吟誦詩文來增強學習興趣
在復習的過程中,我們要加強誦讀能力的培養,通過誦讀為本,來感受古詩詞的音樂美、語言美。古詩詞語言往往精練含蓄,意蘊豐富,且富有節奏感,有一種獨特的韻律美。加強誦讀,學生在讀中理解文意,培養語感,同時也可以獲得獨特的情感體驗和審美享受。為了讓學生讀好,要時時應注意強調以下幾點:一是要讓學生在朗讀時放得開,盡情投入;二是要讀對詩詞的節奏,老師要講解一些關於節奏的知識,例如從音節和意義上劃分,五言七言朗讀的一般規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讀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當然這也要隨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達成。相信在反復誦讀之中,學生定能對詩詞有一定的感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採取各種形式的「讀」。如朗讀、吟讀、品讀、說讀等,指導學生通過控制聲音的高低強弱,語速的徐緩疾急,語調的抑揚頓挫,讓學生帶著感情去讀,真正做到「聲情並茂」。當然,誦讀活動不應流於形式,它是為理解詩詞服務的。教師可先作示範,讓同學們自己讀讀,相互聽聽,對於一些抒情性較強,寫景優美的詩詞,可採取配樂朗讀的方式,從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誦讀活動要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各個方面。學習新課前,讓學生預習自讀;新課開始後教師要范讀,學生朗讀;新課結束後,可讓學生結合所學,帶著自己的感覺去品讀、吟誦。只要學生用心動情去讀,均能有很深體會。

㈡ 求古詩一首 語文課前三分鍾,有好的意義 要有詳細鑒賞 謝謝!

出塞(其一)
唐代-王昌齡
【原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今譯】

依舊是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守邊御敵鏖戰萬里徵人未回還。
倘若(註:但使:假使)龍城的飛將李廣如今還在,絕不許匈奴南下牧馬度過陰山。
【鑒賞】
詩從寫景入手。首句"秦時明月漢時關",展現出一幅壯闊的圖畫:一輪明月,照耀著邊疆關塞。詩人用大筆勾勒,顯示了邊疆的寥廓和蒼涼的氣氛。詩人在"月"和"關"的前面,用"秦時」「漢時"加以修飾(「秦時明月」和「漢時關」為互文,意思是「秦漢時期的明月」、「秦漢時期的邊關」),給萬里邊關賦予了悠久的歷史感。這是詩人對長期的邊塞戰爭作了深刻思考而產生的"神來之筆"。

面對這樣的景象,詩人觸景生情,自然聯想起秦漢以來無數獻身邊疆、至死未歸的人們。"萬里長徵人未還",這里的「萬里」點明邊塞的遙遠。"人"既是指已經戰死的士卒,也指還在戍守不能回歸的士卒。"人未還",既說明了邊防不鞏固,又是對士卒表示同情。這是從秦到漢乃至於唐代,都沒有解決的大問題。於是在第三、四兩句,詩人給出了回答。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兩句,融抒情與議論為一體,直接抒發戍邊戰士鞏固邊防的願望和保衛國家的壯志,發出了"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誓言,洋溢著愛國激情和民族自豪感。寫得氣勢豪邁,鏗鏘有力。同時,這兩句又語帶諷刺,表現了詩人對朝廷用人不當和將帥腐敗無能的不滿。有弦外之音,使人尋味無窮。龍城飛將指漢代車騎將軍衛青,一說指漢代飛將軍李廣,都是抗擊匈奴的名將。
這首詩通過對邊疆景物和徵人心理的描繪,表現了對久戍士卒的濃厚同情和結束這種邊防不固局面的願望;又流露了對當時朝廷不能選賢任能的不滿,同時又以保衛邊防的大局為重,洋溢著愛國激情。
詩以平凡的語言,唱出雄渾豁達的主旨,氣勢流暢,一氣呵成。詩人以雄勁的筆觸,對當時的邊塞戰爭生活作了高度的藝術概括,把寫景、敘事、抒情與議論緊密結合,在詩里熔鑄了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使詩的意境雄渾深遠,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

初中語文古詩詞(課內課外)內容 加賞析!!!!!!!!!!!!!!

涼州詞
(王之渙)
【譯文】
黃河遠上白雲間,澎湃的黃河遠遠望去好像奔流在白雲
一片孤城萬仞山。之間,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嶺之
羌笛何須怨楊柳,間。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楊柳這哀怨的
春風不度玉門關。曲調?春風不願度過玉門關。
【注釋】
①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萬仞,形容山極高。②羌笛:古代羌族人自製的一種管樂器。楊柳、:唐代有折楊柳送別的習俗,這里的楊柳是指 《折楊柳》曲,是一種哀怨的曲調。④度:越過。⑤玉門關:邊關名,漢代建置,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西北。
【相關鏈接】
王之渙(688-742),唐代著名詩人,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王之渙的詩意境壯闊、熱情奔放,以邊塞詩享有盛名,與高適、王昌齡有「旗亭畫壁」的傳說。他的許多詩都被當時的樂工譜曲歌唱。他的詩大都失傳,現今尚存六首。
【賞析】
《涼州詞》是唐代新的樂府歌曲,不是詩的題目。唐代不少詩人都為歌曲配詞,因此,他們的詩集里都有以《涼州詞》為題的詩歌,如王翰的《涼州詞》等。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兩句,重在寫古代邊防要塞的地理形勢,為後兩句作鋪墊。詩的後兩句寫邊防戰士因長期駐守,思念家鄉親人,常用羌 笛吹奏《折楊柳》這支曲子,以抒發苦悶之情。這兩句的意思是:遠遠傳來了用羌笛吹奏的《折楊柳》,你何必要吹奏這支曲子呢?這使得久守大漠中的將士,不由 得想起了家鄉。塞外孤城的環境描寫使得將士們的思鄉之情顯得格外凝重。

㈣ 語文課前演講詩歌鑒賞講什麼好啊!!!

一般來說詩歌鑒賞想要講的生動有趣是很不容易的,這需要很深的文學積專累。我覺得你屬可以從你學的語文書上找一首學過的,並且大家都比較有感覺的詩歌作為演講的內容,背景資料可以在網上查到,再加上你個人的一些見解,基本上會很成功的

㈤ 如何培養高中學生古典詩詞的鑒賞能力課題研究

古詩詞是古代文學的精華所在,也是學生提升文學素養的必備營養品。但由於學生平時涉獵的古詩詞有限,教師平時的講解存在著偏差,所以在試卷中的詩詞鑒賞環節,學生們的答題情況都不大理想。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嘗試了以下的方法,有了一些效果。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在這里,新課標連用三個「打下基礎」強調了語文課程的「打底」功能。一是語文課程是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語文是基礎的基礎,二是語文課程是學習做人的基礎,學語文同時也是在學做人,三是語文課程是學生繼續發展的基礎,語文學好了,學生才能健康地繼續發展和完善。三個基礎把語文課程的重要作用說得十分透徹了。
一、課內:指導中學生古詩詞朗讀和背誦來加強理解
初中生對古典詩詞意蘊的把握、理解主要來自於教師的精講與點撥,但光靠老師的這點講解,顯然是很難在短時間奏效的。一般來說,古典詩詞的學習仍應以誦讀為主。一方面,對待初中生在古詩詞的理解上存在一知半解的現象,教師應持寬容的態度,不能求全責備,正如宋代理學家陸象山所說「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另一方面,我們主張理解記憶,反對死記硬背,但初中生在古詩詞的背誦中不可能全部理解,有些古詩詞就得死記硬背,即使不懂,也得先吃進去,吃下去了,隨著日後知識水平的提高社會閱歷的豐富,總能慢慢消化,有所領悟。
誦讀能力 ,自然包括朗讀和背誦兩項基本能力的訓練。古詩詞的朗讀,既要達到「正確清楚、自然流暢、傳情達意」的朗讀要求,也要仔細品味詩的意境,了解一點格律,讀出詩的韻律美。在鑒賞古詩詞過程中,我們要始終把朗讀和背誦放到所有環節的中心位置上來,用讀來帶動並加深領悟,這樣才能培養語感,沒有良好的語感,任何一種語言都是難以學好的。當然語感的培養,需要一個量的積累的過程,「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棄井也」,沒有足夠的誦讀量,淺嘗輒止,學生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素養是不可能有大的提高的。
古典詩詞,往往會接觸到一些歷史內容。有時候,作者的遭遇,作品的內容,更涉及到某些具體的史實。如講杜甫的詩,一般總與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相關。大而言之,像歷史事件與作品產生的關系;小而言之,像典章、制度、名物、風習等等。課堂上的那點容量,不可能使學生見多識廣,領悟很深。怎麼辦?只有啟發、指導學生依託圖書資料去做一些擴展閱讀工作,這樣文史結實,課堂內外結合,實有互補相彰之效。有時也指導學生寫點探究心得型或賞析型的小文章,指導他們注意「賞」與「析」的結合,幫助他們克服時代差異,藉助形象思維,設身處地理解詩詞意境,從對語言文字的「析」中引出對藝術形象的「賞」,從對藝術形式的析中挖掘出對思想內容的賞。大部分學生能從中得到一種認同感和成就感。
二、課外:指導學生賞識古詩詞,嘗試創作。
巧妙地引用、化用膾炙人口的古詩詞名句,往往能借古說今,實現歷史感和時代感的巧妙融合,既意存高遠,又能增添文采,引起讀者強烈的閱讀興趣。
當然在古詩詞的借鑒使用上,也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呂叔湘先生說:「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我們教師就是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這種借鑒運用古詩詞的能力,使之成為一種習慣。藉助古詩詞教學來發掘學生的想像力的捷徑是注重古詩詞作品的再創造,可以在欣賞完古詩詞作品後,利用詩人創設的情境把古詩詞改寫、續寫成散文作品,輔以適當的表達方式和藝術形象。這就是朱光潛先生說的領悟「故事後面的情趣,以及抓住這種簡朴而雋永的語言表現出來的本領」。這種再創造無疑是學生對古詩詞作品閱讀感受的一種展示,我們應指導學生、鼓勵學生在再創造中朝思維多元化、閱讀感受多元化方向進行大膽的探索。
文學教育說到底是情感教育,古詩詞就更是如此。沒有生命的張揚,就不會有靈性和創造力,也就更談不出真正意義上的詩情畫意。古詩詞的語言最具靈性,中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決定了他們是最富浪漫情懷、最富生命激情的「寫詩族」。
三、利用古詩詞獨厚的優勢,加強對學生文化的熏陶
對語文課程的基礎性作用,一些學者和名師也以自己的研究和實踐作了回答。北大著名學者錢理群先生就特別重視語文教育的「打底」功能。他說,「語文教育在育人方面有著特殊的功能與意義。語文教育所用的教育材料是語言文字,是各類文體的文章,文學作品又占據了很大的比重,都無一不積淀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我想強調的是,這樣的精神灌注、文化熏陶也是影響終生的。這就是我在很多文章中都反復強調的,中小學語文教育是為人打『精神的底子』的。」著名特級教師於漪也非常強調語文教育的「打底」功能。她說,「語文教育要在學生心田『植根』。」於漪老師說,學語文,就是要幫助學生「樹魂立根」。她說,「教育不能只『育分』,更要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學者和名師的闡述,不僅具體細化了新課標的精神,而且對我們也是一種警醒和鞭策。
在「打底」方面,古詩文有著天然的得天獨厚的優勢,一篇篇文言文,一首首古詩詞,不僅都是經典之作,而且也是古代文化的精華。學習這些經典作品,就彷彿是同古代那些偉大的人物進行心靈的直接對話,就是直接從他們的文字氣象里,感受博大的胸襟,和豐沛的人文情懷。所以,我們不僅要啟發學生多注意積累,也應該在賞析方面做點初步工作。如果我們的眼光只盯住那點分數,那我們就矮化了語文教育的育人功能,而且也有負教育的崇高使命。

㈥ 十首高中課外古詩詞及鑒賞

1、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鑒賞: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盪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脫下了紅妝,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作者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2、蠶婦

宋代:張俞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鑒賞:這是一首言簡意賅的諷喻詩,詩人借養蠶婦女的所見所感,把養蠶人衣不蔽體,不養蠶人卻穿著滿身綢緞加以對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勞動人民的勞動成果遭到剝削掠奪的不合理現象。詩中反映了勞動人民生活的悲苦,表達了詩人對養蠶農婦的同情,對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的憤恨,以及對整個封建社會的控訴和鞭撻。

3、東欄梨花

宋代: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鑒賞:《東欄梨花》是一首感傷的詩,詩人因為梨花盛開而感嘆時光的流逝。這首詩抒發了詩人感嘆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哀愁,也抒發了詩人淡看人生、從失意中得到解脫的思想,寄予了作者自己清正坦盪的風骨。

4、金陵晚望

唐代:高蟾

曾伴浮雲歸晚翠,猶陪落日泛秋聲。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

鑒賞: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金陵(今南京)城頭遠望,只見浮雲落日映照著這座古城,一種滄桑之感湧上心頭。這里所說的「一片傷心」,即是指這種情緒而言。浮雲落日是有形之物,丹青能畫;而「一片傷心」,乃抽象感情,所以縱有丹青妙手,也難以描繪。黃叔燦《唐詩箋注》說:「『畫不成』三字,是『傷心』二字這神。」正因為畫不成,故見「傷心」之深;也正因為傷心如此,所以誰也難以傳神地畫出這種心聲。結尾兩句,感慨深沉。高蟾預感到唐王朝危機四伏,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末日。他為此感到苦惱,而又無能為力。

5、春愁

清代:丘逢甲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鑒賞:這是一首即景抒情詩。詩的大意說:春回大地,面對著春天的景色,引起我無限春愁,這春愁無涯無際,難以排遣,勉強觀望山景,仍然難以消除胸中的悲愁。想起驚心動魄的往事,不禁使人潸然淚下。四百萬同胞都為此傷心萬分,同聲大哭,因為去年的今天被迫割讓了台灣。

6、絕句

元代:王庭筠

竹影和詩瘦,梅花入夢香。

可憐今夜月,不肯下西廂。

鑒賞:前兩句一從視覺、一從嗅覺的角度來描寫詩人居處的清幽境界。「竹」和「詩」,一為自然之物,一為社會之物,二者本無從比較,但詩人用一個「瘦」字把二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竹具有清瘦的形象,詩具有清瘦的風格。「瘦」字用得生新,為全詩定下了清瘦的意境氛圍。而「入夢香」則將現實與夢境聯系起來,梅花夜間在月光的朗照下也噴出清香,已不同凡響,而這香氣還伴著詩人進入夢鄉,則香氣之濃郁、之悠長可以想見。將竹與梅這樣的自然物象與詩與夢這樣的人為之物煉在一句之中,這就構成了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混融莫分的高妙意境。前兩句字面上完全沒有「月」,但透過竹影和梅香,我們可以感受到「月」自在其中。在後兩句中,詩人便將「月」和盤托出。可憐者,可愛也。當詩人信步庭院時,月光與竹影、梅香是那樣的和諧;而回到西廂房時,這月光卻不能「下西廂」,這多麼地令人遺憾!詩中透露出一股月與人不能互通情愫的遺憾或幽怨的情緒。詩人遺憾或幽怨的是什麼?也許是有情人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懷;也許是君臣阻隔,上下無法溝通;也許什麼都不是,只是詩人置身此時此景之中的一種朦朦朧朧的感受而已。

7、春行即興

唐代:李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鑒賞:李漁《窺詞管見》有雲:「詞雖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為主,景是客。說景即是說情,非借物遣懷,即將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實句句是情、字字關情者。」詩和詞在表現手法上是一致的。這首詩雖然還不能說就做到了「全篇不露秋毫情意」,但句句寫景,句句含情,卻是比較突出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詩中雖然寫的是綠草、芳樹、山泉、鳥語,都是一些宜人之景,卻構成一幅暮春景象,渲染一種孤寂、凄涼、愁苦、嘆惋的感情,這些景色都是為襯托詩人凄涼的心境服務的,它充分顯示了詩人對時代的深沉嘆惋。

8、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代: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後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鑒賞:這是詩人是在送陳秀才回沙上掃墓有感而發所作的詩。清明時分,春雨飛飛,詩人和陳秀才一行人風塵僕僕的趕回沙上祭祖,滿身的泥土塵埃和雨露,那是非常的零亂,詩人感慨以這樣行色匆匆的方式回鄉祭祖,那是讓人感受到似乎有那麼一些悲哀。

9、夕陽樓

唐代:李商隱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鑒賞:這首詩以眼前看到的景物入手,以藝術的手法來詮釋心中的愁緒和感慨,讀起來沉鬱真摯,依稀在人們面前展開了一幅花明柳暗、高樓獨立、孤鴻飛翔的畫面。李商隱用他生動的筆墨,既寫出了夕陽樓的真實風景,也盡情傾訴了他的心事和渴望。

10、春晚

宋代:左緯

池上柳依依,柳邊人掩扉。

蝶隨花片落,燕拂水紋飛。

試數交遊看,方驚笑語稀。

一年春又盡,倚杖對斜暉。

鑒賞:這首詩前四句選用依依的楊柳、飛舞的蝴蝶、飄落的花瓣、掠水的燕子等景物,描繪出一幅富有特色的晚春圖。後四句,詩人由晚春之景聯想到人生,惆悵不已。第三聯,不僅寫出了詩人篤重友情,要與朋友一起欣賞這美景,而且以「笑語」反襯「驚」,形成巨大的反差,突出心靈震動之強烈。最後一聯,詩人感慨生命的短促。晚春是一季之終結,斜暉是一日之終止,倚杖於晚霞中的老人心中充滿了寂寥哀傷之情。結尾含蓄蘊藉,餘味無窮。

㈦ 語文課前三分鍾演講詩詞賞析

詩詞:莫抄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參考:http://..com/link?url=-egIEmAN_i5ahDOlJAlAc6pg9U6WauZq

㈧ 語文課前三分鍾 詩歌賞析

《雨巷》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個女郎;
她默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牆,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於1927年夏天。當時全國處於白色恐怖之匯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於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革命失敗後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雨巷》一詩就是他的這種心情的表現,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這種情懷在當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徵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徵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成了一種象徵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並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於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特色。詩中運用了復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往復的旋律和宛轉悅耳的樂感。因此葉聖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CHINA新詩的音節開了一個「新紀元」。

詩人在《雨巷》中創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用丁香結,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徵人們的愁心,是CHINA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的表現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閑!
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做為人們愁心象徵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雨中愁」的現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造。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本身象徵愁心,《雨巷》則想像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子的作品迥異,表現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丁香空結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時代憂愁的領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造。第二,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託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生活的經驗而又加上了自己想像的創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想像的產物。

李清照——《鳳凰台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

起來慵自梳頭。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生怕離懷別苦,

多少事、欲說還休。

新來瘦,非干病酒,

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

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

應念我、終日凝眸。

凝眸處,從今又添,

一段新愁。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辭海》1989年版)

注釋:

①金猊:塗金的獅形香爐。

②寶奩:貴重的鏡匣。

③武陵:地名。作者借指丈夫所去的地方。

④凝眸:注視。

賞析:

這首詞真實地抒寫了離愁別恨。上片寫臨別時的心情。下片想像別後情景。人去難留,愛而不見,愁思滿懷無人領會。

詞中表達感情綿密細致,抒寫離情宛轉曲折。用語清新流暢,舒捲自如。具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張祖望《古今詞論引》:「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痴語也。如巧匠運斤,毫無痕跡。

李攀龍《草堂詩余雋》:寫其一腔臨別心神,新瘦新愁,真如秦女樓頭,聲聲有和鳴之奏。

沈際飛《草堂詩余正集》:懶說出妙。瘦為甚的?千萬遍痛甚?又雲:清風朗月,陡化為楚雨巫雲;阿閣洞房,立變為離亭別墅,至文也。

楊慎《詞品》:「欲說還休」與「怕傷郎又還休道」同意。

陳廷焯《白雨齋詞話》:「新來瘦」三語,婉轉曲折,煞是妙絕。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述別情,哀傷殊甚。起三句,言朝起之懶。「任寶奩」句,言朝起之遲。「生怕」二句,點明離別之苦,疏通上文;「欲說還休」,含凄無限。「新來瘦」三句,申言別苦。較病酒悲秋為尤苦。換頭,嘆人去難留。「念武陵」四句,嘆人去樓空,言水念人,情意極厚。末句,補足上文,余韻更雋永。

㈨ 有關在語文課上講解的詩詞鑒賞,要短的詩詞,還要講出些東西呀,拜託了。

蘇軾《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行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賞析:(其實這是一首看懂了就會覺得很簡單的詞,把隱含意義看清就可以了,賞析雖多,意思也還是很簡單的))這首詞表面的意思是:他與幾個朋友在田間行走,忽然風吹雨打。那幾個人都打起傘或雨衣,而蘇軾卻任憑風吹雨打,繼續吟嘯前行。一會兒雨過天晴,山頭又見斜陽,風也沒了,雨也停了。更深層的意思是:這首詞的上闋借寫自然界的風雨以象徵政界上的風雨,表現了作者信佛參禪後的履險如夷、不為憂患所動搖的理念。同時也展現了他信佛習禪後的那種「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三層遞進的觀念和境界。在這首詞里,他集中了三組形象來表現自己的曠達形象:一是「何妨吟嘯且徐行」,二是「竹杖芒鞋輕勝馬」,三是「一蓑煙雨任平生。」這都是他最得意的豪放曠達行為,自然也是他最理想的內心世界的變化。他把這些自己到黃州後的思想變化濃縮在半闋詞里,是要塑造一個歸隱者的曠達形象。詞的下闋進一步深化主題,在表現自己外在形象的基礎上進而寫其對人生經驗的深刻體會,表現自已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憂樂兩忘的胸懷。這首詞的高妙處就在於並沒有接著寫出自己因春風斜照而得到溫暖,而是筆鋒一轉,宕出這意外的、極富人生哲理的詩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也就是說,回首來路,所有的風雨或晴朗,都算不了什麼!與自己也沒有任何阻礙,他已經把萬事萬物看透了。如此平靜樂觀的心境,即是歷經風雨中後的領悟,也是他以後追求的目標和人生境界。所以正確理解這三句詞,是鑒賞這首作品的關鍵。所謂「向來蕭瑟處」,指自已剛剛經歷之處——既包括風雨襲打過的林間小路,也包括鋪滿夕陽的田間阡陌,同時是暗指剛剛經歷的烏台詩案;所謂「歸去」,是指上文所說的「風雨」、「微冷」和「斜照」,亦即令人所憂所喜的一切外在條件都不復存在了,包括那些莫須有的罪名,以及宦海沉浮,早已置之度外;那麼剩下的是什麼呢?只有「也無風雨也無晴」了,好象剛才什麼都沒發生。換言之,即使發生過,但對我來說也無所謂,一切都是無差別的境界。這就比按常規思路寫如何不把風雨放在心裡,如何在風雨後因遇到溫暖而感到欣慰要深刻得多、曠達得多。因為那樣寫等於承認風雨終究是一件令人沮喪的事。而「也無風雨也無晴」,即等於說只要自己對一切逍遙自得,安之若素,那麼世間的一切現象在自已的胸中都是一樣的,本無什麼雨憂晴喜可談。當然也包括政治上的風雨。在某種意義上,這里明著是寫大自然的風雨,實際上是寫剛剛經歷的政治災難。這樣他就在精神世界上升華到了另一層嶄新的高度——把一切都看成空無,看成無差別,這真可謂大徹大悟!
蘇軾在這里完成了從一個俗人到超人的轉變,從風風雨雨到無風雨無晴朗的轉變。政治上得與失、成與敗、升與降都是無所謂的。這就使他心理更加平衡,後來的任何風雨也無奈他何。這一轉變,標志著他的禪境又提高了一個層次,已經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

希望幫到你 但請不要讓我的答案過期作廢哦 如有疑問可以繼續提問

閱讀全文

與古詩詞鑒賞語文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