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五課童年
我回想自己在抄年幼的時候,襲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⑵ 初一下冊語文第5課課文全文翻譯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內.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容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⑶ 初一語文上冊第5課注釋
回憶起我小時候,視力特別好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能看清秋天鳥兒新生出的最纖細的羽毛,只要見到細微的東西一定要仔細察看它的紋理,因此常常產生超出世俗生活之外的樂趣.
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飛,嗡嗡的叫聲像雷鳴,"我"暗暗地把它們比作一群在空中飛舞的仙鶴,心裡這樣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我昂著頭看,脖子也累得發僵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而飛叫,"我"把這個景象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一樣在雲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常在凹凸不平的土牆邊、花台旁和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草叢看作樹木,把蟲蟻想像成野獸,把凸起的土地比作山丘,把低窪的地方當成壕溝,"我"便在其中安閑地神遊.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我就仔細觀察,看得興致正濃時,突然有個龐然大物,掀倒"山"壓倒"樹"地走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它舌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當時我年幼,正在出神地看那兩只小蟲爭斗,癩蝦蟆的到來不覺讓我猛然一驚.等"我"神情安定下來,便捉住了這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1、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1763-1825)字三白,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
2、稚:幼小。
3、張目:睜大眼睛。
4、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5、藐:小。
6、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7、項:脖頸,頸。
8、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9、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10、徐:慢慢地。
11、唳:鳥鳴。
12、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註:脖頸的「頸」讀「gěng」
⑷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五課課後題的全部答案,快點,今天就寫
一,
因為有來趣,是童年的記源憶,要懂得樂趣,陶冶情操,才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二
1,文言文意思
(1)項:脖子(2)果:如果(3)林:森林(4)興:興趣(5)方:於是(6)驅:趕走
2,(1)把一件事情查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2) 非常悠閑
(3)很大的一個物體
(4)夏天的蚊子像雷一樣
⑸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一課,第二課,第三課,第四課,第五課,第六課,第七課,第八課,第九課,十課,
3段仿復寫:
我看見過美麗的迎制春花,觀賞過火紅的香山紅葉,卻從沒看見過玫瑰這樣的花.玫瑰真紅啊,紅的好像戰士的鮮血;玫瑰真美啊,美得讓人陶醉;玫瑰真香啊,香的招引來了幾只蜜蜂;我靜靜地看著,看著那仙女般的,嬌嫩的玫瑰,讓正在觀賞的我陶醉在那裡.
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玩賞過水平如鏡的人工湖,卻從沒見過黃山這樣的水.黃山的水可真涼啊,涼的撲在臉上,比夏天洗個涼水澡都舒服;黃山的水可真清啊,清的能看見小魚在水裡玩耍、嬉戲;黃山的水可真急啊,急得拍打在岩石上,水花四濺.「嘿!兒子,該上山了!」我這才想起我該上山了.
我見過香氣撲鼻的夜來香,觀賞過婀娜多姿的月季花,但是我更喜歡堅強不屈的梅花,梅花真潔白啊!像冬天裡的雪花;梅花真美麗啊!像翩翩起舞的天鵝;梅花真堅強啊!像個英勇的戰士.梅花堅強不屈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前進.
⑹ 初一上冊語文第五課
什麼版的?人教版的是《世說新語》兩則(詠雪和陳太丘與友期)
⑺ 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課的翻譯是什麼
原文(童趣 作者:沈復)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上面的是語文書里的原文,以下是《浮生六記》里的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塹,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註:「蝦」讀"há"
「強」與「僵」同音(jiang),指僵硬的意思。
『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項』:頸,脖頸。
『徐』:慢慢地。
『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譯文
我回憶童年時,能張開雙眼直視太陽,連最細微的東西也能看清,只要見到細微的東西一定要仔細察看它的紋路、條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聲像打雷一樣,我私底下地把它們比作一群在空中飛舞的仙鶴,心裡這樣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我昂著頭看這個景象,脖子也累得發僵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而邊飛邊叫,我把這個景象比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一樣在雲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常在凹凸不平的土牆邊、花台旁和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來,讓身子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草叢看作樹木,把蟲蟻想像成野獸,把凸起的土地比作山丘,把低窪的地方當成壕溝,我便完全沉浸在其中.感到愉快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我就仔細觀察,看得興致正濃時,突然有個龐然大物,掀倒"山"壓倒"樹"地走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它舌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吞掉了.當時我年紀小,正在出神地看那兩只小蟲爭斗,癩蛤蟆的到來不覺讓我猛然一驚.等我神情安定下來,便捉住了這蛤蟆,,用樹枝打了它幾十下後,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1、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自傳性散文)。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1763-1825)字三白,號梅逸,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
2、余:我。
3、稚:幼小。
4、張目:睜大眼睛。
5、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6、藐:渺小。
7、細:仔細。
8、故:所以。
9、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0、之:的。
11、項:脖頸,頸。
12、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13、於:在。
14、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15、徐:慢慢地。
16、唳:鳥鳴。
17、以······為=把······當作。
18、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19、興:興趣。
20、方:正。
21、蓋:原來是。
22、鞭:鞭子。
23、之:代蝦蟆。
註:脖頸的「頸」讀「gěng」 項為之強的「強」讀jiang 蝦讀ha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2.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3.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⑻ 七年級上冊語文讀本第五課
《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
詠雪
謝太傅(2)寒雪日內集(3),內與兒女(4)講論容文義(5)。俄而(6)雪驟,(7)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⑻?」兄子胡兒⑼曰:「撒鹽空中差可擬⑽。」兄女曰:「未若⑾柳絮因⑿風起。」公大笑樂。即⒀公大兄無奕女⒁,左將軍王凝之⒂妻也。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