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語文必修一古文
燭之武退秦師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2)。晉 軍函陵(3),秦軍汜南(4)。
佚之狐言於鄭伯曰(5):「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6),師必 退。」公從之。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力也 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 亡,子亦有不利焉!」許之。
夜,縋而出(7)。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其亡矣。若 亡鄭而有益於君,敢以煩執事。越國以鄙遠(8),君知其難也;焉用 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9),行李之往 來(10),共其乏困(11),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12)。許君焦瑕(13),朝濟而夕設版焉(14),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 (15),又欲肆其西封(16);不闕秦,將焉取之(17)?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秦泊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18),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說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19)。困人之力 而敝之(20),不仁;矢其所與,不知(21);以亂易整(22),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
注釋:
(1)以:因為。其:指鄭國。元禮於晉:指晉文公重耳流亡經過鄭國時,鄭文公未以禮相待。
(2)貳:兩屬,同時親附對立的雙方。
(3)軍:駐扎。函陵:鄭國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北。
(4)南:鄭國的汜水南面,在今河 南中牟南。
(5)佚之狐:鄭國大夫。
(6)燭之武:鄭國大夫。
(7)縋 (zhui):用繩子吊著重物。這里指把燭之武從城牆上吊下去。出:指出鄭國 都城。
(8)鄙:邊邑。這里指把遠地作為邊邑。
(9)東道主:東方路上 的主人,因鄭國在秦國的東邊。後世用這個同作「主人」的代稱。
(10)行 李:使者,外交官員。
(11)共:同「供」,供給。乏困:指資財糧食等物品 不足。
(12)嘗:曾經,賜:恩惠。晉君,指晉惠公。
(13)焦:晉國邑名,在今河南三門峽市附近。瑕:晉國邑名,在今河南靈寶東。
(14)濟:渡河。 版:築土牆用的夾板。設版:指建築防禦工事。
(15)封鄭:以鄭國為疆界。
(16)肆:放肆。這里的意思是極力擴張。
(17)焉:從哪裡。
(18)杞 (qi)子、逢(peng)孫、楊孫:三人都是秦國大夫。戍:駐守。
(19)微: 要不是。夫人:那個人,指秦穆公。
(20)因人:依靠他人。敝:傷害。
(21)所與:指友好國家,盟國。知:同「智」。
(22)亂:分裂。易:代替。整:團結一致。
荊柯刺秦王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②,盡收其地,進兵北略③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卿④曰:「秦兵旦暮渡易水⑤,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卿曰:「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⑥。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⑦。夫今樊將軍⑧,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⑨。誠能得樊將軍首,與燕督亢⑩之地圖獻秦王,秦王必說⑾見臣,臣乃得有以報太子。」太子曰:「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⑿!」荊軻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將軍,可謂深⒀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⒁。今聞購將軍之首,金千斤,邑萬家,將奈何?」樊將軍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⒂!」軻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而報將軍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為之奈何?」荊軻曰:「願得將軍之首以獻秦,秦王必喜而善⒃見臣。臣左手把⒄其袖,而右手揕⒅其胸,然則將軍之仇報,
注釋:
本文選自《戰國策·燕策三》。
②〔秦將王翦破趙,虜趙王〕這是公元前228年的事。荊軻刺秦王是在第二年。
③〔略〕掠奪,奪取。
④〔荊卿〕燕人稱荊軻為荊卿。卿,對人的敬稱。
⑤〔旦暮渡易水〕很快就要渡過易水了。旦暮,早晚,極言時間短暫。易水,在現在河北省西部,發源於易縣,在定興縣匯入南拒馬河。
⑥〔微太子言,臣願得謁之〕即使太子不說,我也要請求行動。微,假如沒有。謁,請。
⑦〔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現在去卻沒有什麼憑信之物,那就無法接近秦王。
⑧〔樊將軍〕即下文的樊於(wū)期,秦國將領,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國。
⑨〔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秦王用一千斤金(當時以銅為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作賞格,購取他的頭。購,重賞徵求,重金收買。邑,封地。
⑩〔督亢〕現在河北省涿州東南一帶,是燕國土地肥沃的地方。
⑾〔說〕同「悅」,喜歡,高興。
⑿〔更慮之〕再想想別的辦法。更,改變。
⒀〔深〕這里是刻毒的意思。
⒁〔戮沒〕殺戮和沒收。重要的殺,其他的沒收入官為奴婢。
⒂〔顧計不知所出耳〕只是想不出什麼辦法罷了。顧,表輕微的轉折,不過、只是。
⒃〔善〕副詞,好好地。
⒄〔把〕握,抓住。
⒅〔揕(zhèn)〕刺。而燕國見陵之恥①除矣。將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進②曰:「此臣日夜切齒拊心③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刎。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既己,無可奈何,乃遂收盛④樊於期之首,函封之⑤。
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⑥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葯淬之⑦。以試人,血濡縷⑧,人無不立死者。乃為裝遣荊軻。燕國有勇士秦武陽,年十二,殺人,人不敢與忤視⑨。乃令秦武陽為副⑩。荊軻有所待,欲與俱⑾,其人居遠未來,而為留待。頃之未發,太子遲之⑿,疑其有改悔,乃復請之曰:「日以盡矣,荊卿豈無意哉?丹請先遣秦武陽!」荊軻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⒀!今提一匕首入不測⒁之強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⒂!」遂發。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⒃。高漸離⒄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⒅,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慷慨羽聲⒆,士皆瞋目⒇,發盡上指冠。於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21 。既至秦,持千金之資幣物22,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23。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24大王之威,不敢興兵以拒大王,願舉國為內臣,比25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26,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27。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頭,及獻燕之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於庭,使使28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29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咸陽宮。
注釋:
①〔見陵之恥〕被欺侮的恥辱。見,被。陵,侵犯、欺侮。
②〔偏袒扼腕而進〕脫下一隻衣袖,握住手腕,走進一步。這是形容激動憤怒的樣子。偏袒,袒露一隻臂膀。
③〔拊(fǔ)心〕胸,這里形容非常痛心。
④〔盛〕念chéng。
⑤〔函封之〕用匣子裝起來。函,匣子。之,代樊於期的頭。
⑥〔徐夫人〕姓徐,名夫人。
⑦〔以葯淬(cuì)之〕把毒葯在淬火時浸入匕首上。淬,把燒紅了的鐵器浸入水或其他液體中,急速冷卻,使之硬化。
⑧〔濡(rú)縷〕沾濕衣縷。濡,浸漬、沾濕。
⑨〔忤(wǔ)視〕正眼看。忤,逆。意思是迎著目光看。
⑩〔為副〕作助手。
⑾〔荊軻有所待,欲與俱〕荊軻等待另一個人,想同(他)一起去。
⑿〔遲之〕嫌荊軻動身晚了。遲,作動詞。
⒀〔往而不反者,豎子也〕去了而不能好好回來復命的,那是沒用的人。反,同「返」。豎子,對人的蔑稱。
⒁〔不測〕難以預料,不可知。
⒂〔請辭決矣〕我就辭別了。請,表示客氣,無義。
⒃〔既祖,取道〕祭過路神,就要上路。祖,臨行祭路神,引申為餞行送別。
⒄〔高漸離〕荊軻的朋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高漸離因為擅長擊築(竹製的樂器),秦始皇叫他在左右侍奉。一天,高漸離得著機會,用築去打秦始皇,要為燕國報仇,沒打中,被殺。
⒅〔為變徵(zhǐ)之聲〕發出變徵的聲音。古時音樂分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變徵是徵音的變調,聲調悲涼。
⒆〔慷慨羽聲〕聲調激憤的羽聲。
⒇〔瞋(chēn)目〕形容發怒時瞪大眼睛的樣子。
21〔終已不顧〕始終不曾回頭。形容意志堅決。
22〔持千金之資幣物〕拿著價值千金的禮物。幣,禮品。
23〔厚遺(wèi)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優厚地贈送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國君的車馬之類的官。
24〔振怖〕懼怕。振,通「震」。
25〔比〕並,齊。
26〔給貢職如郡縣〕像秦國的郡縣那樣貢納賦稅。給,供。
27〔奉守先王之宗廟〕守住祖先的宗廟。意思是保存祖先留下的國土。
28〔使使〕派遣使者。前一「使」是動詞,後一「使」是名詞。
29〔唯大王命之〕意思是,一切聽大王的吩咐。唯,「希望」的意思。
荊軻奉①樊於期頭函,而秦武陽奉地圖匣,以次進②。至陛③下,秦武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顧笑武陽④,前為謝曰:「北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願大王少假借之⑤,使畢使於前⑥。」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⑦圖,圖窮而匕首見。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絕袖⑧。拔劍,劍長,操其室⑨。時恐急,劍堅⑩,故不可立拔。荊軻逐秦王,秦王還⑾柱而走。群臣驚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⑿。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⒀;諸郎中⒁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詔不得上。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而卒惶急無以擊軻,而乃以手共搏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葯囊提⒂軻。秦王方還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⒃!王負劍!」遂拔以擊荊軻,斷其左股。荊軻廢⒄,乃引⒅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復擊軻,被八創⒆。</FONT> 軻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⒇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21 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左右既前,斬荊軻。秦王目眩良久。
注釋:
①〔奉〕兩手捧著。
②〔以次進〕按先後順序進來。
③〔陛(bì)〕殿前的台階。
④〔顧笑武陽〕回頭沖武陽笑。顧,回頭看。
⑤〔少假借之〕稍微原諒他些。假借,寬容,原諒。
⑥〔使畢使於前〕讓他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⑦〔發〕打開。
⑧〔自引而起,絕袖〕自己掙著站起來,袖子斷了。引,伸、掙。
⑨〔操其室〕握住劍鞘。室,指劍鞘。
⑩〔劍堅〕劍插得緊。
⑾〔還〕通「環」,繞。
⑿〔卒(cù)起不意,盡失其度〕事情突然發生,沒意料到,大家都失去常態。卒,同「猝」。
⒀〔尺兵〕指尺寸之兵器。
⒁〔郎中〕宮廷的侍衛。
⒂〔提(dǐ)〕擲擊。
⒃〔負劍〕推劍於背。
⒄〔廢〕殘廢,傷殘倒地。
⒅〔引〕舉起。
⒆〔被八創(chuāng)〕(荊軻)受了八處劍傷。被,受。創,傷。
⒇〔箕踞〕兩腳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形狀像簸箕。這是一種輕慢傲視對方的姿態。
21〔劫〕強取、威逼(其訂立盟約)。 鴻門宴[《鴻門宴》原文]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 」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於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於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棗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庄,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入前為壽,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於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庄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庄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擊。
於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棗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其盾於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為大王不取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張良入謝,曰:「沛公不勝桮杓,不能辭。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玉斗一雙,再拜奉大將軍足下。」項王曰:「沛公安在?」良曰:「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獨去,已至軍矣。」項王則受壁,置之坐上。亞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曰:「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② 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文言文翻譯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晉文公和秦穆公聯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晉文公落難時候,曾經過鄭國,不受禮待)並且從屬於晉國的同時又從屬於楚國。(鄭伯有晉盟在先,又不肯專一事晉,猶生結楚之心.)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氾水的南面。
鄭國大夫對鄭伯說:「鄭國處於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鄭伯同意了。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在老了,不能幹什麼了。」鄭文公說:「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去見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知道要滅亡了。如果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別的國家把遠地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麼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做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麼害處。而且您曾經給予晉惠公恩惠,晉惠公曾經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築防禦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何時才能滿足呢?(現在它)已經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侵損秦國,將從哪裡得到它所貪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很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杞子、逢孫、楊孫守衛鄭國,於是秦國就撤軍了。
子犯請求襲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代替整編,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撤離了鄭國。
《荊軻刺秦王》
譯文:
秦國的將領打敗了趙國,俘虜了趙王,佔領了所有趙國的土地,派兵向北侵佔土地,一直到燕國南邊的邊界。
太子丹非常的恐懼,於是就去向荊軻詢問辦法,說:「秦兵早晚要渡過易水,如果這樣那麼我雖然想長久地侍俸您,恐怕是不行了?」荊軻說:「即使是你不說,我也要採取行動了。如今空手而去,恐怕也沒有什麼信用,那麼秦王也就無法接近了。現在樊將軍,秦王用千斤的黃金外加一萬戶人口的封邑來懸賞他的頭。如果能夠得到樊將軍的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獻給秦王,秦王一定會很高興地接見我,那麼我才有辦法來報答太子。」太子說:「樊將軍因為無路可走投奔我,我實在不願意因為我太子的緣故,而傷害了尊長,希望您能夠重新考慮一下!」
荊軻知道太子不忍心,於是私下裡悄悄地去見樊於期,對他說:「秦對你樊於期,可以說是十分地刻毒。父母宗族,都被殺害。如今聽說用萬戶邑、千斤金來懸賞將軍的頭,你打算怎麼辦?」樊將軍仰天長嘆,流著淚說:「我常常想起來,就痛入骨髓,只是不知道該怎麼辦?」荊軻說:「如今有一句話,一可以解除燕國的後患,二可以替你樊將軍報仇雪恨呀!怎麼樣?」樊於期走上前說:「到底怎麼做?」荊軻說:「希望借你樊將軍的頭獻給秦王,秦王必然非常高興,樂意見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這樣那麼就可以一報將軍之仇,二雪燕國被欺侮的恥辱。將軍你可願意?」樊將軍脫下一隻衣袖,握住手腕走上前說:「這是讓我日夜的痛心的事,到現在才能夠聽說!」於是自殺。
太子聽說以後,連忙驅車趕到,伏在屍體上大哭,哭得非常傷心。但已經是無可奈何的事了,於是收拾好樊於期的頭,用盒子裝好。
於是太子事先尋求天下最鋒利的匕首,用百兩黃金從趙人徐夫人那兒買到,派人將匕首用毒葯浸泡。於是打點行裝送荊軻出發。
燕國有勇士叫秦武陽的,十二歲的時候就殺人,人們不敢和他正視。於是命令秦武陽作為他的助手和他一道去。
荊軻在等一個人,想和他一道去,可那個人住得很遠沒有來,就一直在等他。
過了一些時候,還沒有出發,太子嫌荊軻動身太晚,懷疑他可能反悔,於是又去請他動身,說:「時間跨度不早了,您難道不想去嗎?就讓我先打發秦武陽動身!」荊軻非常生氣,怒斥太子道:「如果現在去了卻不能夠回來向太子復命,那是小人!如今拿著一把匕首到生死難測的秦國,我之所以留下來,是想等我的朋友一道。如今太子嫌我動身太晚,那就讓我現在和你們告別。
太子和那些的知情的賓客,都穿著白衣白帽來給他送別。
到了易水上,祭過路神,就要上路了。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著音樂發出悲涼的聲音,大家都流著淚哭泣。荊軻又走上前唱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又發出激憤的聲音,大家都圓睜著眼睛,頭發向上頂起了帽子。於是荊軻就上車而去,始終沒有回頭。
到了秦國之後,帶著價值千金的禮物,優厚地送了很多的禮物給秦王的寵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事先為他對秦王說:「燕王確實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風,不敢派兵來抵抗大王您,,願意拿全國的百姓來做您的臣子,排在諸侯的行列,像秦國的郡縣那樣向秦國進貢,只求能夠守住祖先的宗廟。他們非常害怕,不敢自己來陳述,現在謹斬殺荊軻的頭並獻上燕國督亢一帶的地圖,用盒子裝好,燕王很慎重的在朝廷將它送出,派人來把這些告訴大王。一切聽大王您吩咐。」
秦王聽了之後,非常高興。於是穿上朝服,設九賓之禮,在咸陽宮接見燕國的使者。
荊軻捧著裝著樊於期的頭的盒子,秦武陽捧著裝有地圖的匣子,依次進來。到了台階下,秦武陽害怕得變了臉色,群臣對此感到奇怪,荊軻回頭對他笑了笑,走上前對秦王致歉說:「北方邊遠地區的人,沒有見過天子,所以有些害怕,望大王能夠稍稍原諒他,讓他能夠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秦王對荊軻說:「起來吧,把秦武陽的地圖給我拿來。」
荊軻拿來地圖之後捧著,打開地圖,地圖全部展開後露出了匕首。荊軻乘機抓住了秦王的袖子,右手拿著匕首去刺秦王。沒有刺到,秦王非常吃驚,聳身站了起來,掙斷衣袖。拔劍,但劍太長,於是拿起劍鞘。當時非常危急,劍插得太緊,沒辦法抽出來。
荊軻在後面緊追秦王,秦王繞著柱子跑。群臣非常吃驚,事情突然發生,根本沒想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態。而按照秦國的法律,在殿上侍俸的群臣,不能帶一點點兵器;那些帶了兵器的侍衛,都在殿下侍候,沒有命令不得上殿。正在慌急之中,而且也來不急召來侍衛,因此荊軻不斷地追逐著秦王,而大家在惶急之中,也沒有什麼東西來對付荊軻,僅僅只是用手來和荊軻搏鬥。
這時,秦王的御醫夏無且用他手裡的葯袋扔向荊軻。秦王正繞著柱子跑,驚惶之中,不知所措。左右大臣都提醒說:「大王快把劍背在背上!大王快把劍背在背上!」於是秦王拔劍刺向荊軻,砍斷了荊軻的左大腿。荊軻傷殘倒地了,就舉起匕首投向秦王,沒投中,擊中了柱子。秦王又砍殺荊軻,荊軻身中八處劍傷。
荊軻自知事情不能成功,靠在柱子上大笑,兩腿張開,兩膝微曲地坐著,痛罵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想活捉你呀,然後要你同我們訂下誓約來回報太子呀!」
秦王的左右大臣上前,斬了荊軻。秦王嚇得很長時間頭暈目眩。
《鴻門宴》
沛公(劉邦)的軍隊駐扎在霸上,沒有能跟項羽相見。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就派人去告訴項羽說:「劉邦想佔領關中稱王,讓子嬰做(他的)國相,(相所有的)珍珠寶器都歸為自己所有。」項羽(聽了)非常生氣地說:「明天用酒肉犒勞士兵,要(讓他們)打敗劉邦的軍隊。」在這時,項羽的軍隊有四十萬人,駐扎在新豐縣鴻門;劉邦的軍隊有十萬人,駐扎在霸上。范增勸告項羽說:「劉邦在山東時,貪圖財物,受好美女。現在進入關中,財物一點都不要,婦女一個也不親近,這(表現)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過他那裡的雲氣,都是龍虎形狀,成為五彩的顏色,這是天子的雲氣啊。(你)趕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時機!」
楚國的左君項伯這個人,是項羽的叔你,平時和留候張良友好。張良這時候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趕到劉邦軍中,私下會見了張良,詳細把事情告訴(張良),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劉邦),說:「不跟(我走)將會一被殺。」張良說:「我替韓王護送沛公(入關),沛公現在有急難,(我)逃跑離開是不講道義的,(我)不能不告訴(他)。」
張良就進去,(把情況)詳細告訴劉邦。劉邦大吃一驚,說:「怎樣應付這件事呢?」張良說:「誰替大王獻出這個計策的?」(劉邦)回答說:「淺陋無知的人勸我說:『把守住函谷關,不要讓諸侯進來,秦國所有的地盤都可以由你稱王了。』所以(我)聽信了他的話。」張良說:「估計大王的軍隊能夠抵擋住項王的軍隊嗎?」劉邦沉默(一會兒)說:「本來不如人家,將怎麼辦呢?」張良說:「請(讓我)去告訴項伯,說沛公不敢背叛項王。」劉邦說:「你怎麼和項伯有交情的?」張良說:「在秦朝的時候,項伯和我有交往,項伯殺了人,我救活了他;現在有了緊急的情況,所以幸虧他來告訴我。」劉邦說:「他你年齡,誰大誰小?」張良說:「他比我大。」劉邦說:「你替我(把他)請進來,我得用對待兄長的禮節待他。」張良出去,邀請項伯。
項伯立即進來見劉邦。劉邦就奉上一杯酒為項伯祝福,(並)約定為親家,說:「我進入關中,極小的財物都不敢沾染,登記官吏,人民,封閉了(收藏財物的)府庫,以等待將軍(的到來)。所以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關的原因,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進出和意外變故。日日夜夜盼望著將軍的到來,怎麼敢反叛呢!希望你(對 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項伯答應了,跟劉邦說:「明天你不能不早些來親自向項王謝罪。」劉邦說:「好。」
於是項伯又連夜離開,回到(項羽)軍營里,詳細地把劉邦的話報告項王。就趁機說:「劉邦不先攻破關中,您怎麼敢進來呢?現在人家有大功(你)卻要打人家,這是不仁義的。不如就趁機友好地款待他。」項王答應了。
劉邦第二天帶領一百多人馬來見項羽,到達鴻門,謝罪說:「我和將軍合力攻打秦國,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我在黃河以南作戰,然而自己沒有料想到能夠先入關攻破秦國,能夠在這里再看到將軍您。現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將軍和我有了隔閡……」項羽說:「這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說的。不然的話,我怎麼會這樣呢?」
項羽當天就留劉邦同他飲酒。項羽、項伯面向東坐;亞你面向南坐——亞父這個人,就是范增;劉邦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給項羽,舉起(他)所佩帶的玉玦向項羽示意多次,項羽默默地沒有反應。范增站起來,出去召來項庄,對項庄說:「君王的為人(心腸太軟),不忍下手。你進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請求舞劍助興,順便把劉邦擊倒在座位上,殺掉他。不然的話,你們都將被他所俘虜!」項庄就進去祝酒。祝酒完了,說:「君王和沛公飲酒,軍營里沒有什麼可以用來娛樂,請讓我舞劍助興吧。」項羽說:「好。」項庄就拔出劍舞起來。項伯也拔出劍舞起來,並常常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劉邦,項庄(終於)得不到(機會)刺殺(劉邦)。
於是張良到軍門外去見樊噲。樊噲說:「今天的事情怎樣?」張良說:「非常危急!現在項庄拔劍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噲說:「這太緊迫了!請讓我進去,和他們拚命。」樊噲就帶著劍拿著盾牌進入軍門。拿戟交叉著守衛軍門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讓他進去。樊噲側舉盾牌一撞,衛士跌倒在地上。樊噲就進去了,揭開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著項羽,頭發直堅起來,眼眶都要裂開了。項羽手握劍柄跪直身子說:「客人是干什麼的?」張良說:「他是沛公的衛士樊噲。」項羽說:「壯士!——賞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給他一大杯酒。樊噲拜謝,立起,站著(一口氣)把酒渴了。項羽說:「賞給他一隻豬腿。」(左右的人)就給了他一隻半生的豬腿。樊噲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豬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劍切著吃起來。項羽說:「壯士!能再喝嗎?」樊噲說:「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裡值得推辭!秦王有象虎狼一樣兇狠的心腸,殺人惟恐不能殺盡,處罰人惟恐不能用盡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懷王曾經和諸將領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一絲一毫都不敢佔有動用,封閉了官室,退軍駐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來,特意派遣將士把守函谷關, 是為了防備其它盜賊的出入和發生意外的事變。象這樣勞苦功高,沒有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讒言,要殺有功勞的人,這是滅亡的秦國的後續者啊!我自己認為大王不(應該)採取這樣的做法」。
項羽無話可答,說:「坐吧。」樊噲使挨著張良坐下。
坐了一會兒,劉邦起身上廁所,順便招呼樊噲(一道)出去。劉邦已經出去,項羽派都尉陳平去召呼劉邦(回來)。劉邦(對樊噲)說:「剛才出來沒有告辭,這怎麼辦呢?」樊噲說:「做大事情不必顧慮細枝末節,講大禮不必講究小的禮讓。現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麼(還要)告辭呢?」於是就走了。就叫張良留下(向項羽)辭謝。張良問道:「大王來時帶些什麼(禮物)?」(劉邦)說:「我拿一對白玉璧,准備獻給項王,一對玉酒杯,要送給范增。正趕上他們發怒,不敢獻上去,你替我獻給吧。」張良說:「遵命。」在這個時候,項羽的軍隊駐扎在鴻門,劉邦的軍隊駐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劉邦丟下隨從的車輸、人馬,離開這兒,獨自一人騎馬,同持劍拿盾徒步跑著的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一起,順著驪山腳下,取道芷陽,抄小路逃走。劉邦(行前)對張良說:「從這條路到我軍營不過二十里罷了。請你估計我到了軍營,你再進去(見項王)。」
劉邦已經走了,(估計)抄小道(已經)回到軍中,張良進去辭謝,說:「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經醉了,不能(前來)告辭。謹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對,敬獻給大王;玉杯一對,敬獻給大將軍。」項羽說:「沛公在哪裡?」張良說:「聽說大王有意責備他,他脫身獨自離開(—鴻門),已經回到了軍中。」項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丟在地上,拔出劍砍碎了它,說:「唉!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謀大業!奪走項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就要被他俘虜了!」
劉邦回到軍營,立即殺掉曹無傷。
③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目錄
《必修一》
《蘭亭集序》 《赤壁賦》 《山中與斐秀才迪書》 《游褒禪山記》
④ 高中語文文言文,.必修一試卷魏徵翻譯
新唐書·魏徵傳
【原文】
魏徵,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棄貲產不營,有大志,通貫書術。隋亂,詭為道士。武陽郡丞元寶藏舉兵應李密,以征典書檄。密得寶藏書,輒稱善,既聞征所為,促召之。征進十策說密,不能用。王世充攻洛口,征見長史鄭:「魏公①雖驟勝,而驍將銳士死傷略盡,又府無見財,戰勝不賞。此二者不可以戰。若浚池峭壘,曠日持久,賊糧盡且去,我追擊之,取勝之道也。」曰:「老儒常語耳!」征不謝去。
後從密來京師,久之未知名。自請安輯山東,乃擢秘書丞,馳驛至黎陽。時李勣尚為密守,征與書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眾數十萬,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敗不振,卒歸唐者,固知天命有所歸也。今君處必爭之地,不早自圖,則大事去矣!」勣得書,遂定計歸,而大發粟饋淮安王之軍。
會竇建德陷黎陽,獲征,偽拜起居舍人。建德敗,與裴矩走入關,隱太子②引為洗馬。征見秦王③功高,陰勸太子早為計。太子敗,王責謂曰:「爾鬩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從征言,不死今日之禍。」王器其直,無恨意。——《新唐書·魏徵傳》
【注釋】①魏公:李密。②隱太子;指李建成。③秦王:指李世民。
【譯文】
魏徵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從小就失去了父親,從而落魄而不得志。他拋棄自己的資財家產不去經營,有遠大的志向。通曉經典書籍和方術。隋末動亂,他扮作道士。武陽郡太守元寶藏發兵響應李密,任命魏徵擔任書信及檄文的起草工作。李密每當看到了寶藏的書信以後,就稱贊寫得非常好,又加上聽說是魏徵所寫,急忙徵召他。魏徵進獻十條計策來說服李密,都沒有得到採用。王世充攻打洛口,魏徵拜見長史鄭頲說:「魏公雖然能在短時間內打勝仗,但那些驍勇善戰的將士死傷將盡,而且府里沒有餘財,戰勝敵人之後又沒有封賞。由於這兩點原因不能和他們作戰。如果疏通護城河,加高城牆,天長日久,敵兵糧食耗盡以後自然會撤退,到時我軍乘勝追擊,這是取勝的方法啊。」鄭頲說:「這是老生常談,罷了。」魏徵沒有告辭就走了。
魏徵後來跟隨李密來到京城,很長時間都沒有知名。自己請求安撫山東地區,於是被提拔為秘書丞,快馬來到黎陽。當時李績還是李密所封的太守,魏徵寫信給他說:「當初魏公出身於背叛朝廷的士兵之中,振臂大喊,帥幾十萬眾,他的威勢掩蓋半個天下,而他現在一敗之後,再無振作,最終歸附唐朝,本來就知道這天命使之有所歸附。如今您處於天下必爭之地,不早日作打算,那麼就成就不了大事了!」李績收到他的書信,於是定計歸附於唐,而後大量派送糧食給淮安王的軍隊。
剛好趕上竇建德攻陷了黎陽,俘獲了魏徵,授偽官起居舍人。竇建德失敗以後,和裴矩一起逃往關內,隱太子引薦他為太子洗馬。魏徵看到秦王功高,暗中勸說太子早做打算。太子事敗以後,唐王責備魏徵說:「你離間我們兄弟感情,怎麼辦?」魏徵回答說:「如果太子早聽眾我的話,不會遭遇今日之禍!」李世民器重他的正直,沒有一絲怨恨的意思。
⑤ 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二單元文言文中詞類活用
我國古代的論說文源遠流長,先秦諸子的書都可以看成是論文集。《戰國策》等書中保存的縱橫家的說辭,有很多也是論文。在現存的文獻中,單篇的論文以賈誼的《過秦論》為最早:全書系統地闡述了賈誼的思想和主張,《過秦論》只是其中一個方面,因此還不是純粹的單篇論文。
論說文的寫作特點,和今天的論說文差不多,做到說理深刻、邏輯嚴密、條理清楚才是好文章。
南北朝時期的文學理論家劉勰把心、理、辭看成是寫論說文所必需的三個條件:心裡想得正確清楚,才能說得明白深刻、沒有漏洞破綻;而遣詞造句精審嚴密,又是寫好文章的重要條件。我們欣賞分析論說文時,就應該從這三方面著眼。
一、不同時代、不同作家的論說文,風格不同。
自漢代以至南北朝,或有意鋪排,或著意對偶,而其論述的展開往往是層層推理,沿著一條線索直貫而下,層次比較簡單。
唐代自韓、柳起,就很講究文章的波瀾起伏、回轉曲折,其變化奇詭多端,使人莫測;而作者的結論,就在這中間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到了宋代,以蘇軾為代表,除了繼承前代遺風之外,又有了通暢明快、氣勢浩然的特色。試以賈誼《過秦論》和韓愈《雜說一》作一簡單比較,看一看這種區別。
《過秦論》一般被分為上中下三篇。
上篇依次敘述:秦從孝公起日益強大;其他諸侯網羅人材、合縱締交以攻秦,反為秦所敗;延至始皇帝,滅山東六國統一天下;此後秦行愚民弱民政策,想傳業萬世;但陳涉揭竿而起,很快就推翻了秦;結論:秦之速亡,是由於在靠暴力取得天下後卻不能施仁義以守業。
中篇承上篇繼續論述秦不能安民的過失:首言處於戰國動亂之後人民思安;次言秦始皇帝「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再言秦二世更為暴虐,以致國事一發不可收拾;最後得出結論:「故先王見終始(事情的開頭與結尾)之變,知存亡之機(關鍵),是以牧民之道,務在安之而已。」
可以說:上篇以述代論,從事實中引出作者所要論述的命題;中篇才做了系統的推論,歷史事實的敘述是作為論據出現的。其論述如千丈瀑布一瀉而下,較少紆徐曲折。
再看《雜說一》。這是一篇不過一百一十幾字的短論:
龍噓氣成雲,雲固弗靈於龍也。然龍乘是氣,茫洋窮乎玄間,薄日月,伏光景,感震電,神變化、水下土,汩陵谷,雲亦靈怪矣哉!
雲,龍之所能使為靈也。若龍之靈,則非雲之所能使為靈也。然龍弗得雲,無以神其靈矣。失其所憑依,信不可歟?
異哉,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也。《易》曰:「雲從龍。」既曰龍,雲從之矣。
(靈於龍:比龍還「靈」。茫洋:即汪洋,浩瀚無際的樣子。玄:玄冥,指廣大空間。薄:迫,接近。伏:等於說遮蔽。景:同「影」。震:指雷。神:動詞,指其變化很神奇。水:動詞,流水,降水)
文章的主題是論雲、龍關系,藉以喻指君、臣應該互相依賴和幫助。文章雖短,卻富於變化。先說雲「弗靈於龍」;「然龍乘是氣」句一轉,得出「雲亦靈怪」的結論;說到龍「非雲之所能使為靈」處又是一個波折;「然龍弗得」句卻又把意思扭轉回去。然後發出「其所憑依,乃其所自為」的感嘆,最末從《周易》引出「雲從之矣」以作結,言已盡而意未窮。全文如沿路盤山,時進時退,而每次的退也都是在進,步步深入,循環上升,極盡奇宕變幻之能事。在韓愈的那些長篇論文如《原道》、《原毀》等篇中,這種手法的運用更為典型。
三、以《師說》為例,從內容上賞析論說文章的角度
要注意找出論說文中對事物和事件做判斷的語句,互相聯系起來,對文章主旨進行把握。
《師說》旨在透過一系列的論據證明「古之學者必有師」、「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三方面的道理。當時世俗人不知古之學者必有師,只以為年紀不是大於自己的話,他的賢能一定不及自己,韓愈看到此點,借李蟠拜自己為師、跟從自己學習,發表議論,韓愈的構想是以十七歲那麼年輕的學子從自己學習,而自己年紀比他大很多,但也不敢以年長自居賢位,而說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等說話,足見師的重要及師其道而非師其年長的道理。而且「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之提法非常新穎,將師之角色具體定義,使當時老師作為「授其書而習其句讀」的普通層次提升到授儒家之業、解儒家之惑之新高點,立意高遠。
好的論說文一定有強大的說服力,要學會發掘作者的論述思路。
在文章中,他先是提出中心論點是「古之學者必有師」,認為師的角色是傳承儒家道統、講授儒家經典、解決學生面對的學問及人生困感,師的作用的確如此重要,令人難於辯駁。韓愈進而提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之道理,人學習的是道理,最先能領略道理的人就可以為師,這與年紀、貴賤都無關系,能力優勝者自可在某一范疇為師,這更是難於質疑的提法。接著,韓愈舉出古之聖人亦有師、今之愚人竟謂可以無師,今之士大夫擇師教子、而自身卻不從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而士大夫們都以從師為恥三項論據,有力地證明師之不可或缺,以及不從師之愚。作者進而引伸,以聖人孔子轉益多師為例,說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的道理,以萬世師表為例,說服力自然不庸置疑。作者最後說明本文寫作動機,引師事自己的十七歲少年為例,證明自己就是一位躬行師道者。在全文對比、襯托論證手法下,通過層層推進,「古之學者必有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等核心論題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附:徐匯高三一模卷http://www.newclasses.org/ziliao/4_1_6_1_2017_8_1/ehjrt.html
⑥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練習
18個文言虛詞用法專練
要求:仔細了解各虛詞的基本用法,然後做題鞏固。
第一課時而⑴表示轉折關系,相當於「然而」、「可是」、「卻」。⑵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詞,相當於「著」、「地」等,或不譯。⑶表示假設關系,連接主語和謂語,相當於「如果」、「假使」。⑷表示並列,相當於「而且」、「又」、「和」或不譯。⑸表示承遞關系,相當於「而且」、「並且」、「就」或不譯。⑹通「如」,好像,如同。⑺通「爾」,你,你的。(8)[而已]罷了。(9)「而後」才,方才。(10)「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乃⑴於是,就。⑵才,這才。⑶卻。⑷是,就是,原來是。⑸竟然。⑹他的。⑺乃至,甚至。⑻可是。⑼而,又。⑽這樣。[11]你,你的。
[鞏固練習]
良乃入,具告沛公。
設九賓於廷,臣乃敢上璧。
今君乃亡趙走燕。
諸葛亮真乃神人。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
作計乃爾立。
何⑴什麼。⑵怎麼樣。⑶哪裡。⑷多麼。⑸為什麼。⑹怎麼。⑺作語助詞相當於「啊」。注意一些復合詞。
與
⑴解釋為:和、跟、同。⑵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⑶作實詞用,可解釋為「給予」 「結交、交好」。
其⑴用作第三人稱,表示領屬關系,相當於「他、她、它(們)的。」 ⑵其中,其中的。⑶活用作第一人稱。相當於「我(的)」、「自己(的)。」 ⑷用作第三人稱,相當於「他、她、它(們)。」⑸在句中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難道」、怎麼。⑹指示人、事、物,多表示遠指,相當於「那」之類的詞。⑺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是......還是...... ⑻指示人、事、物,有時表示近指,相當於「這」之類的詞。⑼在句中表示祈使語氣,相當於「可」、「還是」。⑽在句中表示揣測語氣,相當於「恐怕」、「或許」、「不概」、「可能」。(11)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如果」。
且⑴暫且,姑且。⑵將,將要。⑶而且,並且。⑷況且,再說。⑸尚且,還。⑹連接兩個形容詞,表示關系:又,又......又......。⑺同「夫」,句首助詞。⑻連接兩個動詞表示並列關系:一面......,一面......;一邊......,一邊......。⑼如果。
若⑴如果,假如。⑵像,好像。⑶你(的),你們(的)。⑷此,如此,這樣。⑸至於。「若此」如此,這樣。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所⑴處所,地方。⑵用在動詞或者「介詞+動詞」之前,組成名詞性片語,相當於「......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所以」⑴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於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等。⑵表示原因。相當於「......的原因(緣故)」。「所謂」所說的。「所在」⑴到處。⑵所在之處,處所。
則⑴卻,可是。⑵那麼,就。⑶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⑷用在對比句中,相當於「就」。⑸就是。⑹原來是。⑺只。⑻同「輒」,總是,常常。⑼原來已經。(則是)只當是。(則則)贊嘆的聲音。
為⑴成為,變成。⑵做。⑶作為,當作。⑷是。⑸以為,認為。⑹被。⑺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⑻指心理活動。⑼有。(11)治理。(12)裝作。(13)為了。(14)給,替。(15)對,向。(16)因為。(17)則「於」,在,當
以1、為,由於。2、而。3、把,拿,用。4、以為,認為。5、憑,靠。6、按照,依照。7、根據。8、通「已」,已經。9、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10、在。11、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12、任用。「以為」1、把......當作或作為。2、認為。3、把......製成。
也⑴同現代漢語「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斷語氣。⑶用在句末,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⑷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⑸用在句末,表示疑問語氣。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詰語氣。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也者)⑴語氣助連用,起說明或解釋作用。⑵用在句末,表示反問。(也與)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帶有反詰之意。(也么哥)句尾助詞連用,無實義 (也已矣)罷了。
於⑴對
⑦ 高一語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識
高一語文必修1文言文基礎知識題
燭之武退秦師
一、《左傳》簡介
《左傳》是《春秋左氏傳》的簡稱,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著作,相傳它為春秋末年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它與《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左傳》的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722),迄於魯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這250多年裡,各諸侯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狀況。《左傳》以《春秋》的記事為綱領,善於對人物形象進行刻畫和對戰爭的描摹,因此,《左傳》既是寶貴的先秦歷史文獻,也是著名的散文作品。
二、正字音
氾( )南 佚( )之狐 夜縋( )而出 若不闕( )秦
逢( )孫 夫( )晉,何厭之有 微夫( )人之力不及此
三、通假字
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通「 」, 。
2.秦伯說 —「 」通「 」, 。
3.失其所與,不知—「 」通「 」, 。
4.共其乏困—「 」通「 」, 。
四、古今異義詞
1.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以為」,古義: ,今義: 。
「東道主」, 古義: ,今義: 。
2.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 ,今義: 。
3.共其乏困。
「乏困」 古義: ,今義: 。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 古義: ,今義: 。
5.亦去之。
「去」 古義: ,今義: 。
五、特殊文言句式
(一)省略句
1.晉軍(於)函陵 省略介詞——於
2.(燭之武)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省略主語——燭之武
3.(燭之武)許之。 省略主語——燭之武
4.(燭之武)夜縋而出。 省略賓語——燭之武
5.敢以(之)煩執事。省略賓語—這件事情
6.(晉惠公)許君焦、瑕。省略主語—晉惠公
(二)倒裝句
賓語前置句
1.夫晉,何厭之有?—有何厭?
狀語後置句
1.以其無禮於晉——於晉無禮
2.且貳於楚也——且於楚貳也
3.佚之狐言於鄭伯——於鄭伯言
4.若亡鄭而有益於君——於君有益
六、重要虛詞總結歸納
1.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 ( )
②敢以煩執事( )
③越國以鄙遠( )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
⑤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
②夜縋而出( )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
④且焉置土石( )
4.其
①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
②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 )
③失其所與,不知( )
④吾其還也( ) )
5.之
①公從之( )
②是寡人之過也( )
③行李之往來( )
④何厭之有( )
七、詞類活用
1.晉軍函陵、秦軍汜南( ), 。
2.既東封鄭(封,疆界。名作動,使…成為疆界;東,名作狀,在東邊)
3. 若不闕秦( ), 。
4.越國以鄙遠(鄙—名詞邊邑,意動,把……當作邊邑;遠—遠地,形作名)
5.且貳於楚也( ), 。
6.若亡鄭而有益於君(使動,使…滅亡)
7.燭之武退秦師( ), 。
8.不仁,不知(智),不武(仁—不符合仁道;智—不算明智;武—不是英武)
9.臣之壯也( ), 。
10.今老矣(老—老年人)
11.鄰之厚,君之薄也( ), 。
12.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東西)
13.君亦無所害( ), 。
14.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賜—恩惠,好處)
15.與鄭人盟( ), 。
16.唯君圖之(圖—計劃、考慮)
1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
荊軻刺秦王
《戰國策》戰國時游說之士的策謀和言論的匯編.它是一部國別體史書。初有《國策》、《國事》、《事語》、《短長》、《長書》、《修書》等名稱和本子,西漢末劉向編定,有三十三篇。約12萬字。是先秦歷史散文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
1.通假字
1.秦王必說見臣 「 」通「 」, 。
2.使工以葯淬火 「 」通「 」, 。
3.日以盡矣 「 」通「 」, 。
4.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 」通「 」, 。
5.今日往而不反者 「 」通「 」, 。
6.請辭決矣 「 」通「 」, 。
7.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 」通「 」, 。
8.故振懾 「 」通「 」, 。
9.設九賓 賓,「 」通「 」, 。
10.圖窮而匕首見 「 」通「 」, 。
11.荊軻奉樊於期頭函 「 」通「 」, 。
12.秦武陽奉地圖匣 「 」通「 」, 。
13.以其所奉葯囊提軻 「 」通「 」, 。
14.卒起不意 「 」通「 」, 。
卒惶急無以擊軻 「 」通「 」, 。
15.秦王還柱而走, 「 」通「 」, 。
2.重點文言實詞釋義(12個)
親 今行而無信,則秦未可親也 ( )
深 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 )
解 可以解燕國之患 ( )
教 乃今得聞教 ( )
敢 人不敢與忤視 ( )
還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 )
秦王還柱而走 ( )
資 持千金之資幣物 ( )
振 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 )
圖 圖窮匕首見 ( )
室 拔劍,劍長,操其室 ( )
詔 非有詔得不上 ( )
被 秦王復擊軻,被八創 ( )
3.詞類活用
1.進兵北略地 ( ), 。
2.函封之 ( ), 。
3.前為謝曰 ( ), 。
4.樊於期乃前曰 ( ), 。
5.左右既前 ( ), 。
6.其人居遠 ( ), 。
7.使使以聞大王 ( ), 。
8.太子遲之 ( ), 。
9.發盡上指冠 ( ), 。
10.群臣怪之 ( ), 。
11.箕踞以罵曰 ( ), 。
12.秦兵旦暮渡易水 ( ), 。
13.乃欲以生劫之 ( ), 。
4.古今異義詞
1.仰天太息流涕
涕,古義: ,今義: 。
2.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
窮困,古義: ,今義: 。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
長者,古義: ,今義: 。
4.將軍豈有意乎
意,古義: ,今義: 。
5.秦之遇將軍,可謂深矣
遇,古義: ,今義: 。
深,古義: ,今義: 。
6.於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古
於是,古義: ,今義: 。
7.終已不顧
不顧,古義: ,今義: 。
8.左右乃曰
左右,古義: ,今義: 。
8.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
可以,古義: ,今義: 。
9.秦王購之金千斤
金,古義: ,今義: 。
5.常見文言句式
判斷句
1.此臣日夜切齒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豎子也
3.仆所以留才,待吾客與俱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秦王購之 ( 以 ) 金千斤 ( 省略介詞「以」 )
取之 ( 以 ) 百金 ( 省略介詞「以」 )
欲與 ( 之 ) 俱 ( 往 ) ( 省略介詞賓語和謂語 )
待吾客與 ( 之 ) 俱 ( 往 ) ( 同上 )
皆 ( 穿 ) 白衣冠以送之 ( 省略謂語 )
其人居遠未來,而為 ( 之 ) 留待 ( 省略介詞賓語 )
嘉為 ( 之 ) 先言於秦王曰 ( 同上 )
乃 ( 穿 ) 朝服,設九賓 ( 省略謂語 )
見燕使者 ( 於 ) 咸陽宮 ( 省略介詞 )
使 ( 之 ) 畢使於前 ( 省略兼語 )
群臣侍 ( 於 ) 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 省略介詞 )
獻 ( 於 ) 秦王 ( 省略介詞 )
比 ( 於 ) 諸侯之列 ( 省略介詞 )
而 ( 按 ) 秦法…… ( 根據文意省略 )
皆陳 ( 於 ) 殿下 ( 省略介詞 )
被動句
1.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2.燕國見陵之恥除矣
倒裝句
1.常痛於骨髓 ( 介賓短語後置 )
2.嘉為先言於秦王 ( 介賓短語後置 )
3.燕王拜送於庭 ( 介賓短語後置 )
4.使畢使於前 ( 介賓短語後置 )
5.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 ( 定語後置 )
6.群臣侍殿上者 ( 定語後置 )
7.秦王購之 ( 以 ) 金千斤,邑萬家 ( 介賓短語後置,數量詞作定語後置 )
固定結構
1.臣乃得有以報太子 ( 「有以」,意為:有用來……的辦法 )
2.而卒惶急無以擊軻 ( 「無以」,意為:沒有用來……的辦法 )
3.將奈何 表疑問,怎麼……。下文「為之奈何」「既已無可奈何」意同。
4.荊軻有所待 意為:有……的人 ( 東西 ) 。「所」後常跟動片語成 「所」字結構,作「有」的賓語。
5.將軍豈有意乎 表反問,是否……呢。
6.荊卿豈無意哉 表反問,難道……嗎。
7.仆所以留者 復音虛詞「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譯為:……的原因。
8.事所以不成者…… 同上。
鴻門宴
一.通假字
1. 吾令人望其氣……成五采。「 」通「 」, 。
2.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 」通「 」, 。
3. 距①關,毋②內③諸侯。 ①「 」通「 」, 。
②「 」通「 」, 。
③「 」通「 」, 。
4.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通「 」, 。
5. 張良出,要項伯。「 」通「 」, 。
6.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通「 」, 。
7. 令將軍與臣有卻。「 」通「 」, 。
8. ①項王則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擊沛公於坐 「 」通「 」, 。
9. 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通「 」, 。
10. 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 」通「 」, 。
11.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通「 」, 。
二.詞類活用
1. 沛公軍霸上。軍,( ), 。
2. ①沛公欲王關中。②秦地可盡王也。③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 ), 。
3. 素善留侯張良。 善,( ), 。
4. ①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②於是項伯復夜去。夜,( ), 。
5. ①亡去不義。②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義,( ), 。
6. 項伯殺人,臣活之。 活,( ), 。
7. 吾得兄事之。 兄,( ), 。
8. 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 從,( ), 。
9. 范增數目項王。 目,( ), 。
10. 若入前為壽。 前,( ), 。
11. 常以身翼蔽沛公。 翼,( ), 。
12. 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 止,( ), 。
13. 頭發上指。 上,( ), 。
14. 刑人如恐不勝。 刑,( ), 。
15. 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 ①下,( ), 。
②道,( ), 。
③間,( ), 。
16. 沛公已去,間至軍中。 間,( ), 。
17. 拔劍撞而破之。 破,( ), 。
18. 籍吏民,封府庫。 籍,( ), 。
19. 沛公今事有急。 急,( ), 。
20. 此亡秦之續耳。 續,( ), 。
三.文言固定句式
1. 今入關,財物無所取。
2. 為之奈何?
3. 且為之奈何?
4. 孰與君少長?
5. 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
6.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7.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8.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9. 不然,籍何以至此?
10. 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
11. 今日之事何如?
12.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
13. 此亡秦之續耳。
14. 何辭為?
四.賓語前置句
1. 不然,籍何以至此? 2. 今日之事何如?
3. 客何為者? 4. 何辭為?
5. 大王來何操? 6. 沛公安在?
五.被動句
1.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 2. 吾屬今為之虜矣!
六.省略句
1. 沛公軍於霸上。 2. 沛公欲王於關中。
3. 為吾擊破沛公軍。 4. 具告之以事。
5. 亡去不義,不可不語之。 6.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
7. 交戟之衛士欲止之不內。 8. 還軍於霸上。
9. 項王受璧,置之於坐上。 10. 豎子不足與之謀。
七.狀語後置句
1. 曹無傷使人言於項羽曰。 2. 沛公欲王於關中。
3. 具告之以事。 4. 良曰:「長於臣。」
5. 得復見將軍於此。
八.異義詞
1. 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
古義: ,今義: 。
2. 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古義: ,今義: 。
3.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
古義: ,今義: 。
4. 而聽細說。
古義: ,今義: 。
5. 沛公居山東時。
古義: ,今義: 。
6.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
古義: ,今義:
⑧ 高一語文必修一到必修四的所有文言文篇目
必修一:1沁園春
長沙
,2燭之武退秦師,3荊軻刺秦王,4鴻門宴。
必修二:1《詩經》兩首:氓,采內薇容
。2離騷
,3孔雀東南飛,4詩三首:涉江采芙蓉,短歌行,歸園田居(其一),5蘭亭集序,6赤壁賦,7游褒禪山記。
必修三:1蜀道難,2杜甫詩三首: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登高
3琵琶行,4李商隱詩兩首:錦瑟
,馬嵬(其二)5寡人之於國也,6勸學,7過秦論
,8師說。
必修四:1竇娥冤,2柳永詞兩首:望海潮,雨鈴霖
。3蘇軾詞兩首: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5李清照詞兩首:醉花陰
,聲聲慢
,6廉頗藺相如列傳
,7蘇武轉,8張衡傳。
必修五:1歸去來兮辭,2滕王閣序,3逍遙游,4陳情表。
⑨ 高一語文必修一必背的文言文有哪些
1、《沁園春·長沙》——毛澤東
2、《雨巷》——戴望舒
3、《再別康橋》——徐志摩
4、《燭之武退秦師》——左傳
5、《荊軻刺秦王》——戰國策
6、《鴻門宴》——史記
除此之外還有《勸學》、《師說》、《赤壁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