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語文復習資料
給你答案吧!
一、
1.讀拼音寫詞語 考驗 鍛煉 插秧 轉化 蒸融 優雅 挪移 枯萎
2.略
3.成語積累 填一填:專心致志 無緣無故 狂風暴雨 驚心動魄 養尊處優 意想不到
將各組詞語加點字意思相同的歸類
名 ①名揚天下 ②莫名其妙 ③不可名狀
(②)和(③)加點字意思相同
虛 ①謙虛謹慎 ②不虛此行 ③虛度光陰
(②)和(③)加點字意思相同
4.填一填(選答4題)
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學奕》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兩小兒辯日》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師說》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傳習錄》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文心雕龍》
5.把句子的意思寫下來。
孰為汝多知乎? 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為是其智弗若愚? 難道他比前一個人蠢嗎?
二、閱讀與感悟
(一)
1.選一選()里最恰當的詞語。 偶爾 莫名其妙 從從容容
2.把文中帶?的句子用「—」畫出來。 但是,懶人怎麼知道有幾棵樹會枯萎呢? 但是,忙人怎麼可能做事那麼從從容容?
3.種樹人哪些做法讓作者感到奇怪?
答:種樹人澆水的量不一定,他來給樹澆水得沒有規律,來的時間不一定和總是帶樹苗來補種的做法,讓作者感到奇怪。
4.用「有時...有時...有時...」的句式寫話。略
(二)昨天.今天.明天
1.在原文找出含有下面詞語的句子,讀一讀,寫近義詞或反義詞。
近義詞:交替----交換 拖延----延遲
反義詞:浪費----節儉 恥辱----榮譽
2.讀第一自然段,填空。
昨日是已經逝去了的歲月,今日是真實的存在,明日則代表著未來的希望。
3。略
4.填一填珍惜時間的名句,再寫一句。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昨日事昨日畢,今日事不拖延,明日事准備好。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5.把你讀完本文的感受寫下來。
答:我覺得時間十分的短暫,你用什麼都不能挽留住它,所以我們要用自己的行動去證明自己是珍惜它的。
三、作文
1.看右邊的漫畫,你能體會到作家的用意嗎?把這幅漫畫的圖意及你的想法寫下來,題目自定。(如果你有更喜歡的漫畫,也可以寫。)
2.題目:第一次________
你經歷過哪些印象深刻的「第一次」?寫清楚經過,並寫出當時的真實感受。
好!我打完了,哎呀呀我打了半個小時,真累呀!
有一件事對不起,就是作文不能告訴你哦!
希望你能測95分以上!加油呀!
你可以加我為好友哦!
㈡ 6年級語文上學期第一單元復習資料
人教的嗎?
1 山中訪友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本文出自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之手,是他發表於1995年第三期《散文》雜志的一篇佳作。
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一讀題目,觸發思緒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訪一位老朋友了。但讀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時,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瀑布、懸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入到畫面中,進入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倍感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豐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陡峭的懸崖!深深的峽谷襯托著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同時,作者還採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筆生動活潑,而且,也很好地表達了對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讀著這篇散文,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強烈地感受到那種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你會時時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想想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為本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通過感受作者描繪的境界,體會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學習作者通過比喻、擬人、排比、想像來表達情感的方法,並積累語言。
本課的重點是感受作者對山裡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
「撞了個滿懷」,形象地寫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和風中的那種感覺。因為風中含著「露水」,所以特別滋潤心脾;也因為風中含著梔子花的氣息,所以在滋潤中還帶著一絲甜蜜。這「走出門」後給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尋常,說明了「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同時,也間接地點明山中訪友是在初夏的一個早晨。
②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贊美和敬佩。
③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鳥兒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喚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閃亮,而是在「與我交換眼神」。一聲「呼喚」,一個「眼神」,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④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麼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誼,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
這一組句子是寫「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內容一致,結構相似,是一組排比句,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裡「朋友」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採用第二人稱,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⑥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這句中,「它們」指的是落花和落葉,「儀式」指的是落花、落葉從枝上掉下並融入泥土的過程。時間雖然短暫,卻有深意。因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大自然就這樣在循環中生生不息,於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塊石頭……」這一層,因為石頭就是由火山爆發的岩漿凝結而成,在普通的石頭身上也有著大自然輪回變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從石頭的輕輕敲擊中可以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作者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生命的輪回。可見,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2)對詞語的理解。
幽徑:隱蔽、僻靜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滅:水波忽明忽暗的樣子。
唱和:一個人做了詩或詞,別的人相應作答。
津津樂道:很感興趣地談論。
吟詠:「詠」的基本意思是指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吟」往往跟「詠」連在一起,含義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古人有一說,動聲叫吟,長言叫詠。
二、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緻、蘊含、奧秘、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像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課題《山中訪友》既是全文立意之本,又是以聯想和想像構築情境這一獨特、鮮明的表現手法之凝聚,是這篇作品中不可忽視的文眼。揭題後,可讓學生猜測作者去山中訪友的對象,以激起學生的閱讀期待。
2.教學時,可以以《山中訪友》這個題目展開,結合課後的思考練習題,鏈接起導讀本文的線索:
(1)作者在山中拜訪了哪些「朋友」?通過初讀課文,讓學生明白作者拜訪的「朋友」原來是老橋、鳥兒、露珠、樹、山泉、溪流、瀑布、懸崖、白雲、雲雀、落花、落葉等。概括地說,這山林中的一切都是作者的朋友。
(2)課文為什麼以《山中訪友》為題?從哪些描寫中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的感情?讓學生細致深入地讀文,找出描寫可以看出「我」和山裡的「朋友」有著深厚感情的有關語句,讀讀體會,再組織交流。
老橋——「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樹——「是我的知己」,「彷彿自己也是一棵樹」;山泉——「要我重新梳妝」;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懸崖——「挺拔的身軀」,「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白雲——「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雲雀——談「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從文章的字里行間,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裡,這一花一樹,一鳥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們能跟我們說話,能跟我們交流,它們成了我們的朋友。作者進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訪友」。
(3)你是否也有過類似的體驗?教師要激發學生回憶類似的體驗,並鼓勵他們在同學之間交流。在交流中,讓學生再一次體驗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3.這篇文章的語言豐富生動,作者對山中景物的觀察細致入微,體驗十分深刻,許多描述能以極富變化的句式來表現,是學生學習語言、積累語言的好材料。課後練習3也正體現了這樣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體會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生動地表達自己對山中「朋友」感情的方法。
4.本文有著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飛揚著作者豐富的想像,從文字背後透射出詩人一般鮮活的氣質和性情。因此,教學本文要重在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在朗讀中感受語言的魅力。像第5自然段,作者採用第二人稱,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模擬當時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打招呼。同時,文章所特有的那種詩一般的語言、詩一般的韻律、詩一樣的情懷,都可以在學生的朗讀中體現。
沒有學生反復地誦讀課文,很難領悟作者描寫的意境、表達的感情。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可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部分背誦。
5.生字、新詞教學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掌握。教師在檢查時注意下列這些字的字音、字形:「唱和」中的「和」讀作「hè」,「蘊」的下面不是「溫」。
四、教學案例
片段一
拜訪古橋朗讀體驗
師:下面,讓我們跟著作者,一起去拜訪他的第一位老朋友。請大家一起朗讀課文第3自然段。
(生齊讀第3自然段。)
師:一進山,一眼就看到這座古橋(課件:課文插圖古橋),老朋友相見,作者是怎樣和他交流,心裡默默地對他訴說些什麼呢?請同學們再默讀課文,在書上畫一畫。
(默讀畫句,讀後交流。)
生:作者非常敬重他,說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師:有道理。誰知道「德高望重」的意思?
生:「德高望重」就是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師:那你們是從哪兒體會到他的「德高望重」?
生:他把很多人馬渡過對岸,給大家帶來方便。
生:從「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可以看出他的默默無聞,任勞任怨。
生:我還有補充,他在這澗水上已經站了幾百年了,說明他為大家服務的時間很長很長,從這兒我們可以充分感受到他的「德高望重」。
師:說得好。隨著時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流逝,只有他依然如舊,默默地站在這澗水上,為大家服務。難怪作者一見到他,就由衷地贊美他,對他說——(引讀:啊,老橋,你如……)
(生齊讀。)
師:這就是作者拜訪的第一位老朋友。在作者心中,古橋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作者把老橋當做人來寫,把自己對老橋的深厚感情,生動地傳達給了我們。我們在讀課文時,要用心地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片段二
人樹相融感受情境
師:作者不僅把林中的一切當做自己的朋友,當他進入樹林,看到一棵棵樹的時候,他把自己也想像成了一棵樹,生根長枝。請同學們讀一讀有關的句子,體會當時作者是怎樣的一種感受?
(生自由讀句體會。)
師:誰先來交流。
生:他把樹看做自己的朋友,樹也把他當做朋友,在望著他。他們真的像是難得的知己。
生:我有補充。「知己」是彼此相互了解而情意深切的人,一般是在說人。而現在作者說每一棵樹都是他的「知己」,表明他和樹之間的這種深情。
師:真能幹,你能抓住句子中的關鍵詞來體會。
生:我也有補充。作者靠在一棵樹上,靠著靠著,他自己也彷彿是一棵樹了,他把自己和樹融為一體了。我從這兒也體會到他們之間非同一般的情誼。
師:說得好。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了一體。這是多麼美妙的一種情境啊!從這種想像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了那種「知己」情誼。讓我們帶著這種感受,一起再來讀一讀。
五、相關鏈接
李漢榮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名詩人、散文家。多年來寫作詩歌約3 000首,散文隨筆1 000多篇,中短篇小說30餘篇,在海內外100多家報刊雜志發表詩歌、散文、隨筆、雜文、小說約2 000多篇(首)。
2* 山雨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像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
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後的順序寫的。全文共10個自然段,第1至4自然段寫雨來,主要描寫了山雨來得突然,由遠而近的雨聲如無字的歌謠飄然而起;第5至7自然段寫雨中,主要著筆於山雨帶來的音韻美和色彩美,突出描繪了如「小曲」「音符」般美妙的雨聲,以及雨中山林那令人難以忘懷的綠色;第8至10自然段寫雨後,通過對鳥兒啼囀、雨珠滴落的聲響描繪,突出了雨後山林的幽靜。
課文語言生動形象,作者善於通過視覺和聽覺所及,發揮合理而新奇的想像和聯想,並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描繪出山雨的特點。如,將雨來時由遠而近、逐漸清晰的聲音比作「無字的歌謠」,將雨至時雨絲飄灑在山林的聲音比作「優雅的小曲」,將雨過時雨珠滴落的聲音比作「一場山雨的余韻」,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不同時段的山雨所表現出的不同的特點,突出了山雨所特有音韻美,寄情於景、情景交融,表達了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
本文是略讀課文,選編意圖一是感受有聲有色的山雨的韻味,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二是感受文章語言文字的魅力,豐富積累;三是繼續學習通過聯想和想像來表達獨特感受的方法。
感受山雨的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及大自然的喜愛,同時感受語言的優美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像一曲無字的歌謠,神奇地從四面八方飄然而起,逐漸清晰起來,響亮起來,由遠而近,由遠而近……
這句話著筆於聲音,作者運用比喻的手法描寫了雨來時聲音由遠及近、由輕及重的動態過程,與文章開頭相對應,寫出山雨來時的特點,即「來得突然」「悄悄地來」。作者將雨聲比作「無字的歌謠」,突出了雨來時一種逐漸清晰、飄飄渺渺的音韻美,表達了作者對山雨的獨特情感,並給人以無限遐想。
②雨聲里,山中的每一塊岩石、每一片樹葉、每一叢綠草,都變成了奇妙無比的琴鍵。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
這是描寫雨至山林時的音響特點,作者發揮了奇特的想像:將「岩石、樹葉、綠草」聯想成「琴鍵」,將「飄飄灑灑的雨絲」想像成「輕捷柔軟的手指」,將此時的雨聲聯想成「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為讀者展示了一幅「雨在山中」「山在雨中」「山、雨同奏」的動態美景圖,表達了作者對山雨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這部分描述作者又一次採用比喻的手法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使語言顯得生動活潑而富有節奏,增強了文章的美感,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音符」是指手指觸摸琴鍵時發出的不同聲音,在這里可理解為是雨絲飄灑在不同的地方所發出的不同聲音,有落在岩石上的「丁冬」聲,有飄灑在綠草叢的「沙沙」聲……,而「帶著幻想的色彩」,突出了雨至山林時聲音的豐富多變,擴大了讀者的想像空間。
③這清新的綠色彷彿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
這句話描寫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綠」。句中「流動」一詞寫出了山林的「綠」在雨中所獨有的特點:這種「綠」是一種水淋淋的、富有動感、極具生命力的色彩,它可以「融化」「所有的色彩」,表現了山雨帶給山林的色彩變化。連用兩個「流進」則體現了兩個層次:這「綠」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靈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綠」那種讓人難以忘卻的美。通過對山雨色彩美的描述,又一次表達了作者對山雨的喜愛。
(2)對詞語的理解。
輕盈:一般是形容女子身材苗條,動作輕快。
啼囀:形容鳥婉轉地叫。
二、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正確讀記「神奇、優雅、辨認、清新、歡悅、清脆、凝聚、奇妙無比」等詞語。
2.感受山雨的韻味,體會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
3.領悟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繼續學習通過聯想和想像來表達獨特感受的方法。
三、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可以准備課文插圖的彩色掛圖以及優美的輕音樂,以創設情境,輔助朗讀。有條件的還可以剪輯製作類似本課所描繪的山林雨景的錄像片或簡單的動畫片段。
2.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在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個性化地感悟上,教師無須做過多的分析和講解。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自讀自悟,感受語言的優美,體會作者對山雨的情感。可以按以下思路展開教學:
(1)初讀課文,梳理內容。通過初讀,使學生明確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後的順序來描寫山雨的,在梳理內容的同時,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再讀課文,品味賞析。可以帶著「作者是怎樣細致觀察、用心傾聽山雨的」這一問題,要求學生再讀課文,畫一畫有關句子,並體會作者蘊含的情感及語言表達的特色。然後組織交流,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描寫山雨的音韻美和色彩美的句子,通過反復朗讀,領悟作者通過觀察、傾聽,引發了奇特的聯想、想像,並運用了比喻等多種手法表達了自己對山雨的獨特感受,優美抒情的語言背後所表現的是作者對山雨的喜愛之情。這部分教學,教師無須進行過多的分析和講解,重點要保證學生朗讀的時間,朗讀的形式要多樣化,賞析語言、體味情感都要通過學生的讀來落實。
(3)背誦積累,拓展延伸。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熟讀成誦,甚至可以摘錄優美的句段。鼓勵學生在平時的習作中學習作者細致觀察、用心傾聽,並通過聯想和想像表達獨特感受的方法,也可向學生推薦相關的其他美文,豐富積累。
3.本課教學應鼓勵學生帶著個人的感受、體驗,從不同角度進行自讀交流。如,描寫雨中山林的部分(第5~7自然段),從理解內容的角度看,可體會山雨連續不斷地灑向山林的岩石、樹葉、綠草,聲音如「優雅的小曲」般動聽,使山林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綠」之中;從體會表達的角度看,作者是通過細致觀察、用心傾聽,引發了獨特的聯想,採用比喻等手法寫出了雨聲的音韻美和山林的色彩美,把山雨寫活了;從領悟情感的角度看,可以悟出因為作者愛山雨,所以普普通通的雨聲在他聽來才會像「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所以那綠色才能「流進眼睛」「流進心胸」。此外,要讓學生運用不同方法交流,可以用自己的話談閱讀感受,也可以用聲情並茂的朗讀展示自己的閱讀體驗。
4.有的學生囿於生活體驗和生活環境的限制,對山雨、雨中山林的描寫可能會有陌生之感。對此,教學中可引導他們一邊讀一邊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大膽想像,還可利用插圖或影視資料為他們提供幫助。
四、教學案例
《山雨》這篇課文,我以指導朗讀貫穿全文的教學,先由孩子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讀,然後問:「誰能把優美動聽的雨聲變成朗讀聲來告訴大家?」孩子們在同學們的配樂朗讀聲中,閉上眼睛想像。當孩子們睜開眼時,紛紛描述著自己的想像:「我幻想自己是一滴一滴的雨,在樹葉上丁當丁當地敲著,實在太好聽了。」「我幻想著山雨把每一塊岩石,每一片樹葉都淋濕了。」「我幻想著當山雨落在每一片樹葉、每一棵綠草的時候,它一定非常開心!」一個又一個學生富有韻味的朗讀聲,讓大家描繪出了一幅幅令人嚮往的山林雨景圖。
3 草蟲的村落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作者以奇異的想像,追隨著一隻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游歷,從中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物的喜愛之情。
課文首先介紹了作者在一片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他追隨一隻爬行的小蟲展開了奇異的游歷。然後具體地描寫了這場經歷:草莖變成了粗大的森林,小蟲成了游俠,隨著草蟲與同伴的一路招呼,「我」來到了草蟲的村落。在草蟲的村落里,「我」看到了熙熙攘攘的黑甲蟲村民;看到了「街道」「小巷」;看到了像南國少女般的花色斑斕的小圓蟲;看到了像龐然大物似的來訪者——蜥蜴;看到了甲蟲音樂家的演奏會;看到了「村民們」行色匆匆的生活……最後表達了對草蟲村落的深深依戀。作者以別具一格的觀察力、想像力和創造力,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次奇異的游歷,使我們感受到作者在神遊這個想像世界中所透射出來的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感受到他與小生命交流中所體現出來的那顆晶瑩剔透的童心,感受到字里行間洋溢著的濃濃的生活氣息。
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達上頗具特色。作者充分發揮豐富的想像,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一個草蟲世界生動地展現在大家面前。具體如下:
(1)豐富的想像。作者看到一隻孤零零地在草叢中爬行的小蟲,把它想像成了一位「游俠」;看到花色斑斕的小圓蟲,把它們想像成「南國的少女」;看到振動翅膀的甲蟲,把它們想像成「音樂家」;看到推著食物行走的甲蟲,把它們想像成從遠方歸來的「勞動者」……豐富的想像,賦予小甲蟲以勇敢、勤勞和智慧的特質,從而使一隻只美麗的小甲蟲深深地印在讀者的心中。
(2)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課文中,作者賦予草蟲人的生活形態。草蟲的村落,其實無非就是草蟲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裡,它和人類的生活天地沒有兩樣。那裡有街道,有小巷,還有形形色色的人們,它們不僅有著豐富的情感世界,更有著高雅的藝術追求,它們不但會享受生活,還會創造生活。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通過課文的學習,感受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靈的那一片愛戀之情;二是體會作者如何進行觀察、並如何運用豐富的想像來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這也是教學本課的重點。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今天,我又躺在田野里,在無限的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這是開篇的第一句,一個「又」和一個「躺」字,點出作者與田野不尋常的關系,正是有了這種與田野的特殊情感,才會如此關注田野中的小生命;「靜謐」不僅是環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寧靜,在這樣的環境與心境中,作者才與大自然相融為一。作者擺脫了塵世的紛擾和喧囂所帶來的心靈重負和枯寂,使自己的身心重新融於大自然之中,這樣才有了他對草蟲村落的這一次奇異的游歷。
②空間在我眼前擴大了,細密的草莖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隻小蟲,一隻生著堅硬黑甲的小蟲,迷失在這座森林裡。
這是作者奇異的游歷所展示的第一個空間,這個空間是在作者的想像中通過放大構築而成的。這時,細密的草莖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綿的草叢變成了一座座森林。迷路的一隻小蟲,就像一位游俠,穿行在這森林中間。於是,才有作者目光的追隨,也才有對草蟲村落的游歷。
③它們的村子散布在森林邊緣的小丘上。這里,很多黑甲蟲村民,熙熙攘攘地往來。
這是作者奇異的游歷所展示的第二個空間,也是本文的主體部分。要看清它的位置,「在森林邊緣的小丘上」也就是草叢邊上的一些小土堆,這是最適合草蟲聚居的洞穴群的形成之處,所以也就可以看到許多熙熙攘攘往來的那些黑甲蟲村民。作者想像之豐富,感受之獨特,於此可見一斑。
④甲蟲音樂家們全神貫注地振著翅膀,優美的音韻,像靈泉一般流了出來。此時,我覺得它們的音樂優於人間的一切音樂,這是只有蟲子們才能演奏出來的!
「靈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靈性。這些甲蟲竟然還是音樂愛好者,它們振動翅膀發出聲音的時候,便有最優美的音韻像靈泉一般流出來。作者贊美這些音樂演奏者,不僅深深地被它們所吸引,而且覺得它們的音樂勝過人間的一切音樂,覺得這是只有蟲子才能演奏出來的天籟之聲。從這段話及末尾的感嘆號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小生靈的贊美之情。
⑤現在它們歸來了,每一個都用前肢推著大過身體兩三倍的食物,行色匆匆地趕著路。是什麼力量使它們這么勤勉地奔忙呢?
一幅甲蟲「村民們」的勞動圖生動地展現在大家面前。小甲蟲是如此的「勤勉」,小小的身體卻能推動「大過身體兩三倍的食物」,還「行色匆匆地趕著路」。看著它們勞動的場景,作者在思考,到底是什麼力量促使小甲蟲如此勤勉地奔忙?可能是一種家庭的責任感,使它奔忙著;可能是小甲蟲自我價值實現的快樂感,激發它前進著……一個問句也引發了讀者的思考,促使讀者不斷地聯想開去。
⑥我悠悠忽忽地漫遊了一個下午,直至夕陽親吻著西山的時候,紅鳩鳥的歌聲才把我的心靈喚回來。
這一句以「夕陽親吻著西山」和紅鳩鳥歸巢的鳴叫聲點明時已傍晚。作者對草蟲村落的奇異游歷竟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那是一種沉醉。「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對奇異游歷的痴迷;「才把我的心靈喚回來」更點明了心靈沉浸在奇異游歷中的歡快和得意。
(2)對詞語的理解。
靜謐:安寧而平靜。
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文中指的是黑甲蟲來來往往的情景。
花色斑斕:色彩艷麗,燦爛奪目。
駐足痴望:指停下腳步痴痴地看著。
寒暄:見面時談天氣冷暖之類的應酬話。暄:溫暖的意思。
野灌叢:野生的灌木叢。灌木:一種比較矮小、叢生的木本植物。
行色匆匆:匆忙趕路的神態。色:這里指神態。
蘊藏:蓄積而未顯露或未發掘。
悠悠忽忽:本文有形容神志恍惚的意思。
二、教學目標
1.會寫11個字,正確讀寫「靜謐、追隨、小巷、俏麗、烘烤、音韻、演奏、探索、勤勉、漫遊、親吻、左沖右撞、意味深長、龐然大物、行色匆匆」等詞語。
2.引導學生隨作者進行一次奇異的游歷,從中感受作者熱愛自然、熱愛生靈的情懷。
3.在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基礎上,體會作者如何觀察、如何展開聯想和想像表達獨特的感受。
三、教學建議
1.初讀課文時,要引導學生在分清課文層次的基礎上實現整體把握。本文共11自然段,第一層(第1自然段)是總起,交待了這次奇異游歷的特殊氛圍和心情。
㈢ 六年級上學期語文測試試卷(一)配合第一單元復習
看拼音寫詞語:
qīng shuǎng yín sòng pù bù dǒu qiào tǐng bá shēn qū jīng zhì yùn hán ào mì xiá kè
( ) ( ) ( )( )( )( )( )( )( )( )
bié yóu shēn yì zhuī suī yǎn zòu qín miǎn hōng kǎo màn yóu qīn wěn zuǒ chōng yòu zhuàng
( )( )( )( )( )( )( )( )
yì wèi shēn cháng páng rán dà wù yun han ao mi tan suo xiao xiang dou qiao pan gran da wu
( )( )( )( )( )( )( )( ) yin yun zuo chong you zhuang xing se cong cong yao qing fu shi
( )( )( )( )( )
給帶點字選擇正確的讀音,打上「√」
暖和 (huo√ hé hè) 的春日裡, 我和 (huo hé√ hè) 爸爸在小溪旁散步。 和 (huo hé√ hè)風拂過,燕子的呢喃與小溪的流水聲應和(huo hé hè√)著,感覺多麼美妙 啊!
劃去括弧中不恰當的讀音或字。
吟(ying yin) 唱和(he he) 瀑(pu po) 靜謐(mi yi) (辯 辨)認 挺(拔 撥) (慢 漫)游 意味(深 生)長 琴鍵(qin qing) 輕盈(ying yin) 彈奏(zou zhou) 融化(long rong) 蹄囀(di ti) 調色板(tiao diao)
根據意思,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詞語寫下來。
隱蔽、僻靜的小路。 ( )
水波忽明忽暗的樣子。 ( )
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 )
很感興趣地談論。 ( )
安寧而平靜。 ( )
匆忙趕路的神態。 ( )
形容神志恍惚。 ( )
停下腳步痴痴地看著。 ( )
品讀課文片段,完成練習:
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 ( )的山泉!你 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 ( )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 與你唱和嗎?你好, ( )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你好, ( ) 的懸崖!深深地峽谷襯托著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你 好, ( )的白雲!你潔白的身影,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喂, ( )的雲雀, 嘰嘰喳喳地在談些什麼呢?我猜你們津津樂道的,是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1)在文中的括弧里填上合適的詞語,體會這樣寫的妙處。
(2) 在這段話中, 作者把 ( ) 、 ( ) 、 ( ) 、 ( ) 、 ( ) 、 ( )當作自己的朋友,跟他們熱切地( ) 。這些朋友也用自己獨特的 方式與作者應和。從中我體會到了( ) 。
(3)作者在山中還走訪了哪些朋友?仿照下面的句式寫話。
例: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
--------------------------------------------------------------------------------------------------
根據課文內容連線,體會這樣寫的妙處。
一隻生著堅硬黑甲的小蟲 村民們
花色斑讕的小圓蟲 音樂演奏者
振動翅膀的甲蟲 從遠方歸來的勞動者
游俠 所有的蟲兒
南國俏麗的少女 推著食物行走的甲蟲
我覺得這樣寫:( )
填空。
作者在一片( )中,忘了( ) ,忘了( ) 。他隨著小蟲游俠,來到 了「草蟲的村落」 ,看到了( ) 、 ( ) 、 ( ) 、 ( ) 、 ( )等。我印象最深的是( ) ,因為( ) 。
品讀課文片段,完成練習。
(一)
我看見在許多同類蟲子中間, 一隻嬌小的從洞里跑出來迎接遠歸者。 它們意味深長地對視良 久,然後一齊歡躍地走回洞穴里去。
(1)在意味深長的對視中,它們可能在想些什麼?請寫一寫它們的心理活動。
---------------------------------------------------------------------------------------------------------
(二)
我的目光一群音樂演奏者所吸引, 它們有十幾個吧, 散聚在兩棵大樹下面-—這是兩簇野灌 叢,紫紅的小果實,已經讓陽光烘烤得熟透了。甲蟲音樂家們全神貫注地振著翅膀,優美的 音韻,像靈泉一般流了出來。此時,我覺得它們的音樂優於人間的一切音樂,這是只有蟲子 們才能演奏出來的!
(1)文中破折號的作用是( ) 。
(2)作者把甲蟲振動翅膀的聲音比作( ) ,並覺得它們的音樂優於( ) 。讀了這段課文,我覺得這是一群( )的甲蟲。
(3)第一句話,作者描寫了甲蟲們演奏的環境。這樣寫有什麼作用?請從以下選項中選擇 最合理的種解釋,在相應的序號上打「√」 。
① 沒有作用。 ② 有作用,這樣寫使文章更美。 ③有作用,環境的美烘託了甲蟲們對生活的熱愛。
給帶點字選擇正確的解釋,將序號寫在括弧里。
(1)德高望重( ) 望:①向遠處看。 ② 拜訪。 ③ 希圖,盼。 ④ 名望,聲譽。
(2)津津樂道( ) 道:① 路。 ② 方向,方法。 ③ 說。
(3)不拘一格( ) 格:① 劃分成的空欄和框子。 ② 規格,標准。 ③ 阻礙,限制。
了解年紀的俗稱,選擇正確的答案填空。
① 而立之年 ② 不惑之年 ③ 年過花甲 ④ 年過半百
(1)我的叔叔今年三十歲,正值( ) ,他主動要求去大西北工作,為祖國的建設奉獻 青春。
(2)這位演員五十三了,雖然( ) ,扭起秧歌來卻依然顯得那麼年輕。
(3)我爺爺去年剛過完六十大壽,他盡管已( ) ,卻還是閑不下來。
(4)小記者問科學家李伯伯今後有什麼打算,他說: 「我今年四十,雖然到了( ) , 可未知的問題還是很多很多。求知和探索是我一輩子的命題。 」
補充詩句,讀讀想想。
(1)落紅不是元情物, ( )。
(2)造物元言卻有情, ( ) 。
(3)( ) ,蟲聲新透綠窗紗。
(4)( ),何人不起故園情。
(5)卧看滿天雲不動, ( ) 。
(6)不是花中偏愛菊, ( ) 。
讀了這些詩句,我發現它們與本單元的課文一樣,都運用了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把看 似「無情」 、 「無言」的( )當作有情、有言的( )來寫,表達了詩人獨特的 感受。
日積日累:
( )高( )重 歲月( )( ) 泡沫( )( ) ( )( )明滅 ( )( )樂道 ( )( )如舊 ( )地而起 望而生( ) 隨心所( ) 一( )獨秀 返璞歸( ) 不( )一格 ( )( )玉立 浩氣長( )
近義詞:
清爽( ) 熱切( ) 恩澤( ) 吟誦( )
反義詞:
精緻( ) 挺拔( ) 短暫( ) 陡峭( )
修辭手法:
1.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 )
2.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 ( )
3.頭頂的岩石像為我撐起的巨傘。 ( )
4.它們友好地交流著,好像攀談得很投機似的。 ( )
課文內容回顧:
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 )。每一棵樹都是我的( ),它們迎面送來向( ),每一棵樹都在( )。
《山中訪友》點明了主要事件——( )和具體地點——( )。探訪了( )( )( )( )( )( )。
《山雨》一棵的順序是( )( )( ),向讀者表達了一幅有聲有色的( )圖。
希望你滿意 ~~~~~~~~
㈣ 小學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1單元復習資料
一1、《山中訪友》中作者拜訪的老朋友指的是山中的一切 表達了作者 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這句話運用了 比喻 的修辭方法,這樣寫的好處是: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贊美和敬佩。
3、「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這句話用了 擬人的修辭方法,這樣寫的好處是: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4、課文第五自然段,既運用了擬人和排比的修辭手法,把「我」和「山裡朋友」的深厚情誼表達得淋漓盡致,又採用了第二人稱的表達方法,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5、「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這句話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表現了作者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二、1、《草蟲的村落》一課,作者以奇異的 想像,追隨一隻爬行的小蟲
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游歷,從中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物的喜愛之情。
2、本文在表達上的突出特點是:(1)豐富的想像。(2)運用擬人和比喻的修辭手法。
三、1、在本組課文中,我發現了哪些值得借鑒的表達方法?
展開聯想和想像,表達自己獨特的感受;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從不同角度展示大自然無窮的魅力
㈤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復習重點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一單元復習重點
形近字
激(激動)暴(暴露)律(紀律)俏(俏麗)巷(巷子)龍(巨龍)
邀(邀請)瀑(瀑布)津(津津樂道)峭(陡峭)港(香港)龐(龐大)
悄(悄悄)
供(供應)俠(俠客)辯(辨認)拷(拷問)漆(漆黑)
烘(烘烤)峽(峽谷)辨(辨別)烤(烤乾)膝(膝蓋)
近義詞
輕盈──輕快水窪──水坑歡悅──愉悅清晰──清楚優雅──文雅
柔軟──柔和宛若──好像啼囀──婉轉濕潤──潮濕輕捷──輕快
辨認──分辨融化──消融異常──非常幽靜──寂靜凝聚──凝結
賦予──給予雕琢──雕刻萬仞──萬丈綿亘──綿延
反義詞
清晰──模糊乾燥──潮濕 幽靜──喧鬧柔軟──堅硬異常──正常
詞語搭配
德高望重的老人清涼的山泉汨沓的溪流飛流的瀑布陡峭的懸崖悠悠的白雲
淘氣的雲雀別有深意的儀式濕潤的山風無字的歌謠奇妙無比的琴鍵優雅的小曲
幻想的色彩輕捷柔軟的手指炎一般的紅色水淋淋的嫩綠清脆的音響天然的美
驚險的美磅礴的美隨心所欲美不拘一格的美野性的美
熙熙攘攘地往來意味深長地對視不斷地左沖右撞悠悠忽忽地漫遊
一條幽徑一個老朋友一位老人一棵樹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一群歸鳥
幾聲犬吠一路月色一陣山風一縷縷雲霧一曲歌謠一個音符一首小曲一叢綠草
一隻鳥兒一場山雨
詞語意思
幽徑:隱蔽、僻靜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滅:水波忽明忽暗的樣子。 唱和:一個人做了詩或詞,別的人相應作答。
津津樂道:很感興趣地談論。 輕捷:輕快敏捷。
飄飄灑灑:飄舞著落下來。 優雅:優美雅緻。
倩影:美麗的身影(多指女子)。 絲絲縷縷:一絲一絲,一條一條,連續不斷。
啼囀:鳥婉轉地叫。 余韻:遺留下來的韻致。
輕盈:形容女子身材苗條,動作輕快。 靜謐:安寧而平靜。
花色斑斕:色彩艷麗,燦爛奪目。 駐足痴望:指停下腳步痴痴地看著。
蘊藏:蓄積而未顯露或未發掘。 悠悠忽忽:本文有形容神志恍惚的意思
綿亘:接連不斷(多指山脈等)。如:大別山綿亘於豫、皖、鄂三省的邊界上。
熙熙攘攘: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文中指的是黑甲蟲來來往往的情景。
寒暄:見面時談天氣冷暖之類的應酬話。暄:溫暖的意思。
行色匆匆:匆忙趕路的神態。色:這里指神態。
吟詠:「詠」的基本意思是指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吟」往往跟「詠」連在一起,含義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古人有一說,動聲叫吟,長言叫詠。
婷婷玉立:形容美女身材細長或花木等形體挺拔。(也作「亭亭玉立」)如:路旁那一株株白楊高聳、挺拔、婷婷玉立,分外醒目。
窈窕淑女:窈窕,(女子)文靜而美好。淑女,美好的女子。
惡作劇:捉弄耍笑,使人難堪。如:同學之間切不可搞惡作劇的把戲。
盪滌:洗滌。如:這里的山光水色,足以盪滌胸懷。
解析課文、語句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1、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風景說成是「山中訪友」?
作者之所以將古橋、樹木、山泉、小溪、白雲、瀑布……這些自然景物看成是自己的「山中朋友」,將進山看景,說成是「山中訪友」,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2、「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橋,你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你累嗎?」
由第三人稱變為第二人稱;用第二人稱,似面對面的傾訴,更親切自然,更利於抒發強烈的感情。
3、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贊美和敬佩。
4、「走進這片樹林,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棵樹,腳長出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發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血液變成樹汁,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本段文字作者運用想像手法,將自己寫成一棵樹,這充分表現作者與樹木融為一體,與自然融為一體,熱愛自然的感情。
5、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
這一組句子是寫「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內容一致,結構相似,是一組排比句,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裡「朋友」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採用第二人稱,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6、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這句中,「它們」指的是落花和落葉,「儀式」指的是落花、落葉從枝上掉下並融入泥土的過程。時間雖然短暫,卻有深意。因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大自然就這樣在循環中生生不息,於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塊石頭……」這一層,因為石頭就是由火山爆發的岩漿凝結而成,在普通的石頭身上也有著大自然輪回變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從石頭的輕輕敲擊中可以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作者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生命的輪回。可見,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山雨》這是一篇文質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獨特的感受、神奇的想像和聯想、清新的筆調向讀者展示了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林雨景圖,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對山雨、對大自然那份濃濃的喜愛之情。課文是按雨來、雨中、雨後的順序寫的。
1、飄飄灑灑的雨絲是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
這句話描寫雨聲。作者把雨中的山石樹木比做「奇妙無比的琴鍵」,把雨絲比做「無數輕捷柔軟的手指」。「彈奏出一首又一首優雅的小曲,每一個音符都帶著幻想的色彩」,作者用優美的文筆描繪了雨聲的韻律與意境,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這清新的綠色彷彿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流進我的心胸。
這句話講雨中的色彩。細密的雨絲在「飄飄灑灑」地落下,整個山林的色彩都融化在雨霧中,惟有「清新的綠色」在雨霧中「流動」:「流進我的眼睛」,意思是映入我的眼簾;「流進我的心胸」,意思是「我」用整個心胸去感受這「清新的綠色」。這是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
《草蟲的村落》是一篇散文,它在表達上頗具特色。充分發揮豐富的想像,運用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將一個草蟲世界生動地展現在大家面前。作者以奇異的想像,追隨著一隻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游歷,從中反映了作者對大自然、對小生物的喜愛之情。
1、在無限的靜謐中,忘了世界,也忘了自己。
「靜謐」不僅是環境的清幽,更是心境的寧靜,在這樣的環境與心境中,作者擺脫了塵世的紛擾和喧囂所帶來的心靈重負和枯寂,使自己的身心重新融於大自然之中。
2、空間在我眼前擴大了,細密的草莖組成了茂盛的森林。一隻小蟲,一隻生著堅硬黑甲的小蟲,迷失在這座森林裡。
這個空間是在作者的想像中通過放大構築而成的。這時,細密的草莖組成了茂盛的森林,延綿的草叢變成了一座座森林。迷路的一隻小蟲,就像一位游俠,穿行在這森林中間。
3、甲蟲音樂家們全神貫注地振著翅膀,優美的音韻,像靈泉一般流了出來。此時,我覺得它們的音樂優於人間的一切音樂,這是只有蟲子們才能演奏出來的!
「靈泉」,形容泉水非同一般,具有靈性。這些甲蟲竟然還是音樂愛好者,它們振動翅膀發出聲音的時候,便有最優美的音韻像靈泉一般流出來。作者贊美這些音樂演奏者,不僅深深地被它們所吸引,而且覺得它們的音樂勝過人間的一切音樂,覺得這是只有蟲子才能演奏出來的天籟之聲。從這段話及末尾的感嘆號里,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大自然小生靈的贊美之情。
4、我悠悠忽忽地漫遊了一個下午,直至夕陽親吻著西山的時候,紅鳩鳥的歌聲才把我的心靈喚回來。
作者對草蟲村落的奇異游歷竟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那是一種沉醉。「悠悠忽忽」道出了作者對奇異游歷的痴迷;「才把我的心靈喚回來」更點明了心靈沉浸在奇異游歷的歡快和得意。
《索溪峪的「野」》 題目中的「野」意思是「野性的」,是天然的、自然的意思。作者認為索溪峪的美就在於它的「野」;它的野體現在四個方面:山是野的,水是野的,動物是野的,人也變「野」了。本文圍繞索溪峪的「野」,依次描繪了那兒的山、水、野物及人的「野」,體現了一種天然之美。表達了作者對索溪峪自然景色的無比喜愛和輕松愉快的心情。
1、幾十丈高的斷壁懸崖拔地而起,半邊懸空的巨石在山風中搖搖晃晃,遊人仰頭而掉帽,望石而驚心。
「巨石在山風中搖搖晃晃」是誇張的寫法。這句話,集中描寫了索溪峪的山有著驚險的美。從斷壁懸崖、懸空的巨石以及遊人的感受來寫,形象生動,讓人讀了的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2、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的美:無所顧忌,不拘一格;直插雲天,敢戲白雲;橫攔綠水,敢弄倩影;旁逸斜出,則崛起巍巍「斜山」,抱伙成團,便高築峰上「平原」;相對相依,宛如「熱戀情人」;亭亭玉立,好似「窈窕淑女」……
這幾句話,分別運用了擬人和比喻的寫法,把索溪峪的山說成是「戲白雲」、「弄倩影」,像人一樣的聰明可愛,並把它比做「熱戀情人」、「窈窕淑女」,流露出作者對山的喜愛之情。
3、索溪像是一個從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會兒纏繞著山奔跑,一會兒撅著屁股,賭著氣又自個鬧去了。
野孩子是頑皮可愛的,在這里作者採用擬人的寫法,把索溪寫成了一個野孩子,使溪水更加形象逼真,活靈活現。
4、遇上突然橫在面前的山溪,一隊人全都手提皮鞋、絲襪,踩著亂石,從齊膝的水中趟過去……滿山的嘻嘻哈哈,滿溪的親親熱熱。
這句話寫出了優美的大自然凈化了人的心靈,人們陶醉索溪峪的山水中,人玉自然是和諧的,人與人是和睦的。
必背內容
1、文學常識《山中訪友》作者李漢榮,著名詩人、散文家;《山雨》作者是趙麗宏;《草蟲的村落》作者郭楓著名詩人、作家;《索溪峪的「野」》作者曹敬庄,作家、教授,編有《現代散文精選》。
2、日積月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己亥雜詩》龔自珍
造物無言卻有情,每於寒盡覺春生。《新雷》張維屏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月夜》劉方平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秋夜洛城聞笛》李白
卧看滿天雲不動,不知雲與我俱東。《襄邑道中》陳與義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元稹
㈥ 誰可以幫忙把2018六年級上冊英才教程的語文第一單元單元復習要點發一下
1由點到面,構抄建知識網路襲
對所學的知識點分步地進行梳理、歸納和總結,理清知識脈絡。從一個簡單的語法點或一個核心句型開始延伸,理清它們的變化形式、變化規律以及與時態、語態等的關聯。所謂由點到面,構建知識網路。
2由面到點,加深記憶,查漏補缺
回歸課本,查缺補漏,打好基礎。以單元為單位展開復習,回憶每單元所學的主要內容,包括核心單詞、重點句型和語法,以及需要掌握的對話等。回憶時要有框架,由面到點,比如先通過目錄頁回憶每個單元的話題,然後再回憶細化的知識點。
3聚焦重難點,鞏固易錯點
對每單元中的重點內容(詞彙、句型和語法)和在練習中易錯的點作進一步的復習,解決重點、難點和疑點,加深理解。多看錯題本,攻克錯題。
4經典題目自測,檢驗復習效果
對復習效果進行檢測,會產生成就感或緊張感,從而自覺主動地去學習,同時可以及時調整復習方法。在復習完成時,選取一定數量的題目進行檢測非常有必要。多做典型題,摸清規律,學會舉一反三,但不提倡題海戰術。
想要考個好成績,除了熟練掌握單詞、語法、句型,還要有正確的答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