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語文版的七年級上冊的論語六則 就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解釋: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們,不也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養的人嗎?」
2.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解釋:孔子說:「復習舊的知識,有領悟到新的知識,可以憑這一點做老師了。」
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解釋: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得;只是空想卻不認真讀書,就會弄得精神疲倦而無所得。」
4.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解釋:孔子說:「仲有,交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正確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真知啊!」
5.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子貢問道:「孔文子憑什麼被賜給『文』的謚號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努力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仁請教為羞恥,因此賜給他『文』的謚號。」
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和有於我哉!」
解釋:孔子說:「默默的記在心裡,學習從不滿足,教導別人從不厭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釋:孔子說:「三個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裡面。我選取他們的優點來學習,他們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8.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解釋: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卻不能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說不出來時,不去啟發他。舉出一個方角卻不能有此類推出其他三個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我這學期沒學過,只能幫你這么多 也不知道有沒有用
B. 求翻譯初一語文的《論語六則》課文的翻譯,要一個字一個字的,謝謝~,
《論語》六則
原文: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譯)孔子說:「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原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養的人嗎?」
原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便能有新的理解和體會,可以憑(這個)做老師了」。
原文: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學習就會陷入困境。」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孔子說:「對於學習,知道怎麼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又不如以
學習為樂趣的人。」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
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快。
原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師在其中;選取他們好的東西加以學習、採納,
他們(身上)不好的東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能通達事理;五十歲
的時候我懂得自然的規律和命運;六十歲時對各種言論能辨別是非真假,也能聽之泰然;七十歲
能隨心所欲,卻不逾越法度規矩。」
望採納!!O(∩_∩)O謝謝!!
C. 初一語文上冊21課論語六則預習筆記
論語啊,非常古來老的智慧,大自智慧,真真兒需要好好學,要多看多想,多為泛指
譬如有句: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直譯成白話就是:有朋友從遠方來看我,非常高興
值得思考的是,朋友為什麼從遠方來,那麼累,那麼辛苦,古代的交通是很不便的。當然,也不是非的說朋友從很遠的地方來。重點是目的,朋友是因為「我」,才特地趕來,「我」身上肯定有別人很喜歡的東西,才會來。之所以會成為朋友,那來的這個人也是「我」極喜歡的了
勉勵我們要做一個品行端正的人,與人為善,有很多人願意真心往來
個人意見哈
D. 我們是人教版的,請問語文版論語六則是哪六則,蘇教版論語八則又是哪八則急需啊,大家幫幫忙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E. 速求大學語文《論語六則》翻譯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辦事沒有盡心盡力嗎?與朋友交往沒有做到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沒有經常復習嗎?」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ji,其何以行之哉?」【為政】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3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譯文:孔子說:古時候的人不亂說話,怕話說出來以後,行為上不能兌現,這就是人家感覺恥啊!4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譯文: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表面上誠懇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5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以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以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譯文: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6子張問行。子曰:「。。。。。。。。。!」子張書諸紳。譯文:子張問怎樣(使自己)行得通。孔子說:「說話真誠守信,做事厚道謹慎,那麼即使到了落後野蠻的國家也能行得通。如果說話不真誠守信,做事不厚道謹慎,那麼即使在本鄉本土,難道能行得通嗎?站著時,似乎就看見忠信篤敬幾個字在自己面前,坐車時,似乎就看見這幾個字刻在車轅的橫木上,做到這樣就處處行得通了。」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自己的衣帶上。
F. 初一語文《論語六則》中的成語
不恥下問
擇善而從
溫故知新
見賢思齊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師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G. 語文版初一論語六則試題(不要翻譯)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1.孔子說:"學習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溫習)它,不也高興嗎 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到這里)來,不也快樂嗎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2.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來是不是誠實呢 老師傳授的學業是不是復習過呢 "
3.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3.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後,能有新體會,新發現,憑借這一點就可以當老師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孔子說:"只讀書卻不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有害.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5.孔子說:"由,教給你對待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6.孔子說:"看見賢明的人,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明的人要反省有沒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看到自己有他們那些短處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8.曾子說:"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因為他肩負著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遙遠.把實現'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嗎 到死為止,(路)不也(走得)很遙遠嗎 "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9.孔子說:"(碰上)寒冷的冬天,這以後(才)知道松柏樹是最後落葉的."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0.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 "孔子說:"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討厭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別人身上."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H. 初一語文論語六則第一語錄中的三句話,順序可以顛倒嗎為什麼
不可以顛倒~~ 因為原文的意義就不同了
I. 高中語文論語六則的翻譯
1.學習需要來不斷復習源才能掌握。學了知識,按時復習,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在一起探討問題,是一種樂趣。 人家不了解,我卻不怨恨,是君子的風格。
2.復習舊的知識,能夠從中有新的體會或發現。這樣,就可以做老師了。
3.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會有疑惑。
4. 子貢問道:「孔文子的謚號為什麼叫『文』呢?」孔子說:「他聰敏而又愛好學習,並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因此用『文』做他的謚號。」
5.要把學過的東西默默地記在心裡,學無止境,從不感到滿足。熱情地教導學生。對我來說,有什麼呀?
6.孔子說:「幾個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當我的老師。應當選擇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對他們的缺點,要注意改正。」
J. 速求大學語文《論語六則》翻譯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譯文: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辦事沒有盡心盡力嗎?與朋友交往沒有做到誠實守信嗎?老師傳授的學業沒有經常復習嗎?」
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3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里仁】
譯文:孔子說:「古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是因為他們以說出來做不到為可恥啊。」
4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願,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泰伯】
譯文:孔子說:「狂妄而不正直,無知而不謹慎,表面上誠懇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為什麼會是這個樣子。」
5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以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以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
譯文:子貢問怎樣治理國家。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老百姓信任統治者。」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麼在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項,那麼這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自古以來人總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對統治者不信任,那麼國家就不能存在了。」
6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譯文:子張問如何才能使自己到處都能行得通。孔子說:「說話要忠信,行事要篤敬,即使到了蠻貊地區,也可以行得通。說話不忠信,行事不篤敬,就是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站著,就彷彿看到忠信篤敬這幾個字顯現在面前,坐車,就好像看到這幾個字刻在車轅前的橫木上,這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子張把這些話寫在腰間的大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