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7年級上冊語文書第5課

7年級上冊語文書第5課

發布時間:2020-12-30 13:47:35

Ⅰ 7年級上冊語文第5課翻譯

謝太傅在寒冷的下雪天舉行家庭聚會,與子侄輩談論詩文。一會兒雪突然下大了,謝太傅內說:這容紛紛揚揚的白雪象什麼呢?兄長的兒子說;把鹽灑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兄長的
兒說:不如把它比作是柳絮憑借著風吹起。謝太傅高興的大笑起來。她就是謝安的哥哥謝無弈的
兒,左將軍的妻子。

Ⅱ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課文第5課意思

我回想來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源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Ⅲ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書上第五課童趣

《童趣》譯文:回想我童年的時候,能夠對著太陽張開眼睛,明察秋毫,見到極小的東西,必定細細去觀察它的紋路,所以常常得到事物之外的趣味。
夏日的蚊子聲音象雷鳴,我心裡把它比作成群的仙鶴在天空飛翔。心裡這么想,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變成仙鶴了。我抬起頭看,脖子都硬了。我又讓蚊子留在帳子裡面,慢慢地吸口煙噴出來,叫蚊子沖煙飛鳴,當作青雲中的白鶴觀看,果然就象鶴唳雲端一樣,令人怡然稱快。
我又常在土牆凹凸的地方,或是花台小草叢雜的地方,蹲下身子,與花台一般高,定神仔細觀察,以叢草作為樹林,以小蟲和螞蟻作為野獸,以泥土凸的作為山丘,凹的作為山谷,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見到有兩個小蟲在草里斗,看得正高興的時候,忽然有個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個小蟲就被它吞了進去。我年紀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嚇得叫了起來。定了定神,捉住這只癩蝦蟆,鞭打了數十下,驅逐去別的院子。
《童趣》原文: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打這些很累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給分啊!

Ⅳ 7年級上冊語文第5課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觀蚊成鶴、神遊山林、鞭驅蛤蟆、物外之趣

Ⅳ 7年級上冊語文第5課,《童趣》內容及解釋

我回憶童年時,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見到藐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發出雷鳴般的叫聲,我暗暗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裡這樣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我昂著頭看這個景象,脖子也為此變得僵硬了。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霧邊飛邊叫,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一樣在雲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連聲叫好。
我常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小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體,使身子和花台一樣高;聚精會神地仔細觀察,把草叢當作樹木,把蟲蟻當作野獸,把土地突起的地方當作山丘,把低窪的地方當成山溝,精神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感到安適愉快而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個小蟲在草間爭斗,看得興致正濃時,突然有個身體龐大的物體,拔倒石塊壓倒小草沖過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於是它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吃掉了。當時我年紀尚還年幼,正看得出神,癩蛤蟆的到來不禁讓我大吃一驚,等我神情安定下來,捉住了癩蛤蟆,鞭打幾十下之後,把它趕到別的院子里去了。
1、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記趣》(自傳體散文)。題目是編者加的。沈復(1763-1825)字三白,號梅逸,長洲(現在江蘇蘇州)人,清代文學家。
2、余:我。
3、稚:幼小。
4、張目:睜大眼睛。
5、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後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6、藐:細微的事物。
7、細:仔細。
8、故:因此。
9、物外: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10、私:自己
11、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
12、之:的。
13、項:脖頸,頸。
14、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15、於:在。
16、素帳:未染色的帳子。
17、徐徐:慢慢地。
18、唳:鳥的鳴叫。
19、以······為=把······當作。
20、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安適、愉快;然:的樣子
21、興:興致。
22、方:正。
23、蓋:原來是。
24、鞭:用鞭子抽打。
25、之:指蛤蟆。
26、蛤蟆:癩蛤蟆。
27、鞭:鞭打。
註: 項為之強的「強」讀jiāng(通假字) 蝦讀há,在古文中,「蝦」相當於「蛤」;
物外之趣的三件事:1.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於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 2.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3.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賞析

本文選自清代文學家沈復的《浮生六記》之《閑情記趣》,該書原有六記,現存前四記,是一篇帶有抒情性的回憶錄和記敘性的散文,文章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記述了作者兒時一些「神遊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為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充滿童真童心的童趣圖,充分表現了少年兒童豐富的想像力和稚氣爛漫的情趣。主要體現在:
一、憶寫童趣,一線串珠。
這是一篇敘述童年趣事的美文,其核心就是凸現那令人沒齒難忘的童真童趣,為此,文章以兒童眼中看世界所得「童趣」為主線,按照「總—分」結構組織全文,緊扣一個「趣」字來寫。先總寫童年時常有超乎塵世之外的樂趣,其中「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為下文作張本。然後分說三件趣事:第一件趣事是觀蚊如鶴之趣,視飛蚊為「群鶴舞空」,於蚊帳中玩蚊子,「我」感到極其愉快;第二件趣事是神遊山林之趣,視小草為林木,蟲蟻為走獸,土礫為丘壑,「我」神遊其間,怡然自得;第三件趣事是觀二蟲相鬥,視為「龐然大物」的蛤蟆吃掉了二蟲,「我」生氣,鞭數十而驅之。至此,幾個分散的小故事就連綴成一個整體,取得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本文還包括三美:人性美、構思美、語言美....
二、觀察細微,凸顯童真。
童年趣事,均是瑣事,但在孩子的眼中卻是難忘的「大事」。文章在安排好線索的同時,以兒時觀察事物的獨特角度,精選了充滿童趣的典型材料,生動細致地加以刻畫。這樣,整篇文章童趣橫生,每個故事引人入勝,每個細節生動傳神,字里行間凸現童真。請看一些典型例子:「沖煙飛鳴」中的「沖」字,使人想見蚊群在彌漫的煙霧中亂飛亂闖的情狀;「定神細視」中的「定」,「觀之,興正濃」中的「濃」凸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特有情狀和心態;「夏蚊成雷」,眾人避之尚恐不及,年少的「我」卻「私擬作群鶴舞空」,觀得津津有味,瞧得浮想聯翩;「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足見其觀察時間多長,興致多濃;蝦蟆「拔山倒樹而來」,初讀似乎感到有違事理,細品則深感用語之妙,作者重在神似描寫,且符合兒童的感知心理特徵和「蹲其身」平視的錯覺,生動而真實。
三、想像豐富,童心可愛。
歌德說:「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處,想到昆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這表明兒童的想像具有特殊的誇大性,喜歡誇大事物的某些特徵或情節,從而產生豐富奇異的想像。本文正是通過大膽的想像,進行高度的誇張來極力張揚童趣。兼用誇張和比喻的「夏蚊成雷」,找到了蚊群嗡嗡與悶雷之間的聲似,以鶴喻蚊,找准了二者體形的形似,「心之所向」,眼前果然就出現了群鶴飛舞的景觀,進而創造性地「作青雲白鶴觀」;我蹲在草間,觀二蟲爭斗,興致正濃時,竟把癩蛤蟆的「偷襲」,說成是「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這里由實生虛,「虛」得鮮活生動神奇;把叢草當作森林,蟲蟻視為野獸,土礫比作丘谷,同樣是「我」創造性的聯想和想像的產物,而這些聯想和想像,又是以一顆天真的童心(兒童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作為出發點的,因而顯得形象逼真,情趣盎然,更使文章洋溢著新奇爛漫的童趣。

Ⅵ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堂作業本第5課內容

1.(1)來miao (2)jiang (3)li (4)li
2.(源1)最細微的事物(2)抬 、 頭(3)脖子、 通「僵」僵硬(4)慢慢地、用(5)果然、鳥鳴
3.(1)夏天蚊子的名叫成了雷聲,我暗暗地把它們比作在空中的群鶴
(2)所以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4.(1)看(2)樹木(3)興致(4)都(5)正(6)驚訝
5.(1)心靈在「山林」中遊玩,愉快得到滿足
(2)捉蛤蟆,鞭打幾下,趕他到別的院中
6.「觀之興正濃」 「不覺呀然一驚」
7.「龐然大悟:」為蛤蟆,「山」為山礫,「林」為雜草,我認為作者是好於幻想,熱愛生命,善於觀察,熱愛自然的人。
8.(1)標准(2)於是(3)寫字(4)有時
9.稍微寫的不好就再三修改,不怕麻煩
10.告訴我們做任何事要有恆心,有毅力,只有積累才能成功
11.欣賞《月光曲》 (11.答案內容為小學六年級課文《月光曲》的情景聯想描寫)

不會錯 請採納!

Ⅶ 七年級上冊語文讀本第五課

《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

詠雪
謝太傅(2)寒雪日內集(3),內與兒女(4)講論容文義(5)。俄而(6)雪驟,(7)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⑻?」兄子胡兒⑼曰:「撒鹽空中差可擬⑽。」兄女曰:「未若⑾柳絮因⑿風起。」公大笑樂。即⒀公大兄無奕女⒁,左將軍王凝之⒂妻也。

陳太丘與友期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fǒu)?」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Ⅷ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五課的讀法.

是人教版的《童趣》嗎?如果是請看下面內容,可能會對你有幫助!
有配樂朗讀的,你可以網路一下!網址不讓這里傳,就免了!很好找的!讀音拿不準就暫停,退回一點,重聽!

全文釋譯: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文章是總分的形式
第一段先概括,主內:物外之趣
後面分3件事,
第一件事:觀蚊如鶴
第二件事:神遊山林
第三件事:鞭打蛤蟆

這課只要理解了譯文和文章的結構順序就好讀了,熟讀成誦!祝學習進步!

Ⅸ 七年級上冊語文書第5課古文意思是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隻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雲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雲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Ⅹ 七年級上冊語文第5課作者

《童趣》的作來者是沈復,源
●沈復 shěn fù(1763年—1825),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代文學家。著有《浮生六記》。工詩畫、散文。據《浮生六記》來看,他出身於幕僚家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隨父親到浙江紹興求學。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復隨父親恭迎聖駕。後來到蘇州從事酒業。他與妻子陳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變故,夫妻曾旅居外地,歷經坎坷。妻子死後,他去四川充當幕僚。此後情況不明。沈復既非秀才舉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於「衣冠之家」,師讀書,但後習幕經商,後又賣畫為生,浪跡四海。《浮生六記》是他的一部自傳體作品。書共六篇,故名「六記」。今已逸其二,書中記閨房之樂,見琴瑟相和、繾綣情深;記閑情雅趣,見貧士心性、喜惡愛憎;記人生坎坷,見困頓離合、人情世態;記各地浪遊,見山水名勝、奇聞趣觀。中國現代文學大師林語堂曾將《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介紹到美國,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贊譽。

閱讀全文

與7年級上冊語文書第5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