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一語文羚羊木雕
「代溝」具體的表現:「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由此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這樣就起了沖突。
我認為 代溝是可以消除的。多站在對方立場考慮問題,尊重父母意見,與之溝通,加深理解,讓父母也能理解你,這樣就能圓滿解決問題,避免代溝出現。
☆☆☆☆ ☆☆☆☆
★★ ★ ★★
☆☆ 祝你成功 ☆☆
★★ ★★
☆☆ ☆☆
★★ ★★
☆☆ ☆☆
★★ ★★
☆☆
親,*^__^* ,不懂請追問,滿意請採納,謝謝!
㈡ 七年級上語文羚羊木雕
該文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子女的行為遭到父母反對,父母有父母的理由,子女有子女的理由,子女處於弱勢地位,當然只得被迫服從,但是子女的心理當初不復,受到了傷害,子女與父母的感情多少要受到點影響。
論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和對子女做人原則的教育,「我」心目中珍視的是純潔的友情,由此而起沖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未提前講明「貴重」。「我」也是有欠缺的,在不知「貴重」又沒有和大人商議的情況下自作主張把羚羊送人。如果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很愉快的事情了。
子女靠父母培養。父母是主導地位,子女的缺點,父母是有責任的,與其怪孩子自作主張,不如怪自己事前未講清楚。作者的傾向主要是教育子女的。若從「我」這一面去看,是有教訓可以吸取的。小時候畢竟幼稚,做什麼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這種矛盾是親情與友情之間的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里。
《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這樣就起了沖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當然更不能沖動,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我們要學會非常理智地考慮問題。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盡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沖突。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㈢ 初一語文《羚羊木雕》好詞好句摘抄
本文說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回來答,「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子女的行為遭到父母反對,父母有父母的理由,子女有子女的理由,子女處於弱勢地位,當然只得被迫服從,但是子女的心理受了傷害,子女與父母的感情多少要受點影響。
論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視的是友情,由此而起沖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
子女靠父母培養。父母是主導的方面。子女的缺點也是父母的缺點,與其怪孩子自作主張,不如怪自己事前沒有講清楚。作者的傾向主要是批評父母的。若從「我」這一面去看,也有教訓可以吸取。小時候畢竟幼稚,做什麼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㈣ 七年級上冊語文羚羊木雕的原文
「那隻羚羊哪兒去啦?」媽媽突然問我。
媽媽說的羚羊是一隻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藝品。那是爸爸從非洲帶回來送給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 這會兒,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來,因為昨天我已經把它送給我的好朋友萬[1]芳了。
「爸爸不是說給我了嗎?」我小聲地說。
「我知道給你了,可是現在它在哪兒?」媽媽的目光緊緊地盯著我。我發現事情不像我想的那麼簡單。
「我把它收起來了。」
「放在哪兒了?拿來我看看。」媽媽好像看出我在撒謊。因為我站在那兒一動不動,低著頭不敢看她。
「要說實話……是不是拿出去賣啦?」媽媽變得十分嚴厲。
「沒有賣……我送人了。」我覺得自己的聲音有些發抖。
「送給誰了?告訴我。」媽媽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送給萬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現在就去把它要回來!」媽媽堅定地說,「那麼貴重的東西怎麼能隨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著喊了起來。
爸爸走了進來,聽媽媽講完事情的經過,他靜靜地點燃一支煙,慢慢地對我說:"小朋友之間不是不可以送東西,但是,要看什麼樣的東西。這樣貴重的東西不像一塊點心一盒糖,怎麼能自作主張呢?"爸爸的聲音一直很平靜,不過帶著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
「您已經給我了。」
「是的,這是爸爸給你的,可並沒有允許你拿去送人啊!」
我沒有理由了。我想到他們馬上會逼我去向萬芳要回羚羊,心裡難過極了。他們不知道,萬芳是個多麼仗義的好朋友。
上幼兒園的時候我們就在一起。她學習很好,人一點也不自私。我們倆形影不離,語文老師管我倆叫「合二而一」。
上星期一次體育課,我們全班都穿上剛買的新運動衣。跳完山羊,我們圍著小樹逮著玩。一不小心,我的褲子被樹杈劃了一道長長的口子。我坐在樹底下偷偷地抹眼淚,又心疼褲子,又怕回家挨說。萬芳也不玩了,坐在我旁邊一個勁地嘆氣。忽然,她跳起來拍著屁股說:"咱倆先換過來,我媽是高級裁縫,她能把褲子上的大口子縫得一點兒都看不出來。"
當時,我覺得自己得救了,就把褲子和萬芳換了。後來,我聽說為了這件事,她媽媽讓她對著牆站了一個鍾頭。
"為什麼你不說褲子是我的?"
她嘿嘿地笑著:"我媽是婆婆嘴,她要是知道,早晚也會讓你媽知道。"
我要把褲子換過來。她卻滿不在乎地說:"算了吧,反正我已經站了一個鍾頭,要是再換過來,你還得站兩個鍾頭……"直到現在,我身上還穿著她的運動褲。每次上體育課,看見她褲子上的那條長長的傷疤,我就覺得對不住她。
昨天,萬芳到我家來玩。我見她特別喜歡我桌上的羚羊,就拿起來遞到她的手上說:「送給你,咱倆永遠是好朋友……永遠!」她也挺激動,從兜里掏出一把彎彎的小藏刀送給我。
不知什麼時候,奶奶站在門口。她一定想說什麼,可是,她沒有說。這時,媽媽從櫃子里拿出一鐵盒糖果對我說:「不是媽媽不懂道理,你把這盒糖送給你的好朋友,那隻羚羊,就是爸爸媽媽也捨不得送人啊!」我從媽媽的眼睛裡看出了羚羊的貴重。她和爸爸一起看著我,像是在等待著什麼。我知道事情已經無可挽回了,眼淚順著我的臉頰流下來。屋子裡靜極了。奶奶突然說:「算了吧,這樣多不好。」媽媽一邊遞過糖盒一邊說:「您不知道那是多麼名貴的木雕!」
「你怎麼啦?也不打傘,是不是挨揍了?」萬芳奇怪地看著我。
「沒有……」我慢慢從口袋裡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還我……」我幾乎聽不見自己的聲音。
萬芳愣了一下,沒有接小刀,只是咬著嘴唇看著我,我垂下眼睛不敢看她。
「昨天不是說得好好的,你怎麼能這樣呢?」
我努力不讓自己哭出來。這時,她的媽媽從屋裡出來了。看見我手裡的小刀,又看看我們的樣子,立刻明白了:「萬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麼東西?」
萬芳看了我一眼,跑進屋去。過了一會兒,她拿著那隻羚羊出來了。她媽媽接過來一看說:「哎呀!你怎麼能拿人家這么貴重的東西哪!」她把羚羊遞到我的手上:「好好拿著,別難受,看我呆會兒揍她!」
我把小刀遞到她的手上說:「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當我抬起頭來的時候,萬芳已經不見了,我知道她不會再跟我好了……
我一個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來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個寒戰。路上一點聲音也沒有。忽然,我聽見有人在喊我的名字,我回過頭,只見萬芳跑了過來。她把小刀塞到我的手裡說:「你拿著,咱倆還是好朋友……」
我獃獃地望著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淚。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因為我對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麼不光彩的事呀!
可是,這能全怪我嗎?
這是語文書上的
筆者認為,對於《羚羊木雕》故事裡圍繞「贈送」和「索回」那隻羚羊木雕,發生了父母與孩子之間、孩子與孩子之間所發生的兩組矛盾。如果用原有的眼光和觀點來看這一《羚羊木雕》,未免視野狹隘、看法偏頗,也有悖於新課程改革的理念。大家只要注意,就會發現新課程里很多的語文課都不大像心目中的語文課了。在語文課上安置一些原來我們認為不是語文該做的事,這是非常自然和正常的,也是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其實,各門學科里都有一些超出自己學科、與其它學科有一定聯系的東西,在學科與學科之間搭建相互溝通的平台,要注重跨領域的學習,這對學生的綜合能力的發展是大有好處的。現就《羚羊木雕》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友誼與江湖義氣。故事的主人公「我」是一個內心充滿友情、珍惜友情的小孩。在課文里,堅持誠信的「我」的吶喊和反抗是無濟於事的!面對毀壞誠信的 「我」的爸爸媽媽和萬芳的媽媽,「我」除屈服和逆來順受外別無選擇!「我」只選擇「哭」。我們不能排除極個別思想偏激的學生會大吵一場,抑或賭氣沉默。也有可能離家出走。表面上看,文章試圖通過教導和培養學生「重友誼輕錢財」的道德品質,卻忽略了在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熏陶下,所謂的「友誼」不但會危害誠信原則,而且更容易使學生在與課文的情感共鳴中,將所謂的「友誼」和違背法制原則的「江湖義氣」混為一談而難以區分,從而在「友誼和義氣」旋渦中迷失價值判斷的標准。如果按「友誼重於一切的話」,那麼孩子潛意識中,覺得在交友中要「仗義」。這種認識有較大的局限性,對於孩子的問題,需要進行必要的疏導,幫助她們端正認識。
二、友誼與民事能力。究竟是顧及孩子們之間的友誼重要,還是孩子應該聽大人的話重要?從司法實踐的現實案例來看,這種價值判斷標準的迷失往往會成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基本心理驅動力,這是更加危險的!這就形成了一個從道德與倫理角度都不容易講清楚的問題,因為孩子與家長雙方似乎都有自己的理由,似乎誰都沒錯。怎樣才能對此給出較有說服力的解釋呢?只能從法律的角度尋求答案。
在我國,已滿16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能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除此之外的未成年人由於年齡和智力尚未發育成熟,對自己的行為後果缺乏足夠的認識和判斷能力,所以在法律上將他們列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不能單獨進行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他們不能進行的民事行為,必須由其法定監護人代為進行或者徵得法定監護人同意後進行。由此可見,課文中的「我」把羚羊木雕在未得到家長同意的情況下就送給別人這件事究竟是否正確,首先應該看是否符合有關的法律規定。根據課文內容,「我」的年齡應該是在16歲以下,因此「我」的行為應該得到法定監護人(即家長)的同意。課文中的「我」在並沒有取得法定監護人同意的情況下,就把家裡的貴重物品羚羊木雕送給別人顯然是不對的。因此,對課文中提出的「我」究意應該怎麼辦的問題,正確的回答是首先應該按法律辦。
三、友誼與遵紀守法。課文中所說的「我對朋友反悔了」的責任由誰負責呢?應該完全應該由「我」自己負責。《中學生守則》第八條「尊敬師長……對人有禮貌……」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第二十九條:「尊重父母意見和教導,經常把生活、學習、思想情況告訴父母。」可謂見解獨到,根據充分,與那些的「父母重財輕義,漠視和傷害了孩子的感情和友誼」的權威觀點截然不同。所以,作為一名學生,不但主動把生活、學習、思想等情況告訴父母,而且還要學會與父母溝通感情,交流思想。想要把爸爸給自己貴重的羚羊木雕送給別人須徵得父母的同意,這才不「違法」。懂得什麼是正確的行為,什麼是錯誤的行為;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提高分辨是非,區別善惡的能力和道德選擇與行為評價能力。
然而,父母也有不足之處。他們注重羚羊木雕的物質價值,卻忽略了對子女的感情傷害。況且,羚羊木雕的「貴重」,孩子先前並未意識到。另外,當孩子因為不諳世事而出現過失時,父母沒有仔細了解孩子的思想,沒有幫助孩子澄清模糊認識,僅僅是責怪,而且逼著孩子做不願意做的事,這不僅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導致了全家的不愉快。家庭矛盾廣泛存在。雖然表現形式各有不同,但深究其原因,有許多家庭的矛盾沖突,都是由於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缺乏經常的思想溝通,缺少必要的理解和諒解所造成的。
孩子們重義輕財,做父母的卻重財輕義,孩子健康的天性被扭曲,真誠純潔的心靈受傷害。文章發人深思,含蓄地批評了重財輕義的思想。
《羚羊木雕中》的父母做的對嗎?如果不對,你應該如何勸告他們,讓他們改過呢?
不對。
應該告訴他們:家長不能只看見金錢的利益,而不顧及孩子的感受
在孩子不喜歡乾的事,不要逼她們,要開導他們。
不能以家長的身份來逼他。
㈤ 七年級上冊語文課本第22課【羚羊木雕】
張之路1945年生於北京,山東諸城人。首都師范大學物理系畢業。
現為中國電影集團策劃部編審、一級編劇、國務院授予的有特殊貢獻的專家、中國作協兒童文學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少年電影協會理事、中國影協會員、中國作協會員、北京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等。
我國最有影響的少兒小說作家之一。主要從事電影劇本、小說、童話和電視劇本的創作。其作品不僅屢屢在國際國內獲獎,而且絕大多數被改編成電影、電視,風靡全國,擁有廣大的讀者。
其作品曾獲國家圖書獎、中國圖書獎一等獎、四次獲中國作協兒童文學獎、三次獲宋慶齡文學獎、四次獲冰心兒童文學獎。兩次獲陳伯吹兒童文學獎。還曾獲電視劇飛天獎、大眾電視金鷹獎、電影華表獎、五個一工程獎、夏衍電影文學獎、童牛獎。國際兒童讀書聯盟(IBBY)優秀作家獎。短篇小說《羚羊木雕》被選入全國中學語文課本。在台灣地區共出版了12本書,並多次獲得「好書大家讀」優秀作品獎。
第一位入選中央電視台「東方之子」欄目(1997)的中國兒童文學作家。
最近出版:張之路非常「感動」、非常「可笑」、非常「神秘」三大系列作品
張之路非常神秘系列:
《非法智慧》、《霹靂貝貝》《魔錶》《螳螂一號》
張之路非常感動系列:
《第三軍團》、《懲罰》《最後一場是暗殺》《傻鴨子歐巴兒》
張之路非常可笑系列:
《野貓首領》《奇怪的紙牌》《烏龜也上網》、《我和我的影子》《足球大俠》《有老鼠牌鉛筆嗎》
三個系列風格各異,「張之路非常可笑系列」幽默風趣,令人捧腹;「張之路非常感動系列」情感真摯,催人落淚;「張之路非常神秘系列」驚險奇幻,引人入勝。這些作品均為精心挑選的張之路近年來創作的精品力作,極具可讀性。
另著有電影劇本《霹靂貝貝》、《魔錶》、《瘋狂的兔子》、《暗號》、《揚起你的笑臉》、《傻鴨子歐巴兒》、《足球大俠》、《媽媽沒有走遠》等。電視連續劇本《第三軍團》、《非法智慧》《媽媽》、《好玩,佳佳龜》等。
《霹靂貝貝》《魔錶》電視劇曾在央視熱播,《非法智慧》現已被央視改編成電視劇即將播出。
著有長篇小說《第三軍團》、《坎坷學校》、《足球大俠》、《螳螂》、《有老鼠牌鉛筆嗎》、《蟬為誰鳴》,電影文學劇本《霹靂貝貝》、《魔錶》、《暗號》、《瘋狂的兔子》、《傻鴨子歐巴兒》,電視劇劇本《第三軍團》、《媽媽》,短篇小說集《題王》、《在樓梯拐角》、《懲罰》、《空箱子》、《靜靜的石竹花》、《羚羊木雕》,中篇童話《魔錶》、《我和我的影子》、《還魂記》、《傻鴨子歐巴兒》,童話集《野貓的首領》、《李小乖的耳朵》等。
文學作品曾獲國際安徒生提名獎(IBBY)、中國安徒生獎(CBBY)、中國圖書獎一等獎、中國作協優秀兒童文學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冰心兒童圖書獎等獎項。
影視作品曾獲電視劇飛天獎、電影華表獎、夏衍電影劇本獎、大眾電視金鷹獎、電影童牛獎、開羅國際兒童電影金獎等獎項。
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是非洲藝術家以羚羊為形體用一種黑木雕刻成的工藝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陸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工藝品,其文化、藝術價值很高。非洲很多國家元首出訪,或歡迎來仿的客人大多喜歡贈送木雕。這里作者把《羚羊木雕》用來作為文章的標題。全文內容就是與它有很直接的關系。
主要內容
《羚羊木雕》是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精讀課。這是作者張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說。
該文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著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子女的行為遭到父母反對,父母有父母的理由,子女有子女的理由,子女處於弱勢地位,當然只得被迫服從,但是子女的心理當初不復,受到了傷害,子女與父母的感情多少要受到點影響。
論是非,父母心目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和對子女做人原則的教育,「我」心目中珍視的是純潔的友情,由此而起沖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未提前講明「貴重」。「我」也是有欠缺的,在不知「貴重」又沒有和大人商議的情況下自作主張把羚羊送人。如果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很愉快的事情了。
子女靠父母培養。父母是主導地位,子女的缺點,父母是有責任的,與其怪孩子自作主張,不如怪自己事前未講清楚。作者的傾向主要是教育子女的。若從「我」這一面去看,是有教訓可以吸取的。小時候畢竟幼稚,做什麼事情跟大人商量商量是十分必要的。
這種矛盾是親情與友情之間的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里。
《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這樣就起了沖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為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為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當然更不能沖動,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我們要學會非常理智地考慮問題。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盡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沖突。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人物分析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羚羊木雕。圍繞羚羊木雕寫出了兩種人物:一種人物屬於成人世界,即上一代人物,有媽媽、爸爸、奶奶、還包括萬芳的媽媽;一種人物屬於少年世界,那就是「我」和萬芳。這兩種人物通過羚羊木雕的糾葛,各自展示出其內心世界。這就是作者在本文中表現人物的最大特點。
「我」和萬芳這一少年世界的人際交往,文中表現出來的這兩個少年朋友的情感是純潔的、真摯的、無私的。兩人上幼兒園時就形影不離。「我」的褲子被樹權劃破了,兩人換了褲子穿。這一典型的事例生動地表明了萬芳是「仗義的」。有了幼兒園時的概括敘述,又有「換褲子」的典型事例描寫,「我」對萬芳的羚羊的贈與,就毫不奇怪了。「我」看到「她特別喜歡」羚羊木雕,就毫不猶豫地「遞到她手上」,並說:「咱倆永遠是好朋友」。可見兩個少年朋友是以「友誼」為重的。盡管這樣,萬芳也沒有忘記送給「我」一把「彎彎的小藏刀」。
成人世界裡寫了四個人物,爸爸、媽媽是站在一起的,他們都反對「我」把羚羊送人。對「我」的一系列問話說明了她追查羚羊的最初動機是怕孩子拿去賣,怕孩子學壞,這自然是關心孩子。當孩子說出是送給最好的朋友時,她反對的理由主要是「那麼貴重的東西」,不能「隨便送人」;爸爸,話雖不多,但重點突出,那就是「貴重的東西」,不能「自作主張」。從爸媽二人的態度里,我們可以看出,他們對待這件事的著眼點是:「貴重」,「沒有允許」。「貴重」說明爸媽重的是財物;「沒有允許」,說明爸媽強調了家長的尊嚴。對於這兩點,我們在理解時,要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反對。在一般情況下大人對孩子進行教育,要珍惜財物,特別是送人貴重的禮物,要經過大人的允許,這都無可厚非。問題在於,父母沒有理解孩子的心情,沒有尊重孩子的感情,在對孩子進行教育時,還需要進一步耐心的說服,從道理和感情出發,與孩子心靈溝通,而是簡單粗暴,用封建家長式的命令,這就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形成尖銳的沖突。萬芳的媽媽也屬於此列,甚至比「我」的爸媽有過之而無不及。她不僅用命令的口吻,而且採取體罰的形式,毫無情理可言。
奶奶出於對孩子的疼愛,對追回羚羊採取了調和的態度,說明奶奶更懂得孩子的心理,也更通情達理。也許對那麼名貴的木雕距離更遠一點,奶奶的態度更客觀。從這里,本文寫出了奶奶和爸媽這兩代人之間的微妙關系,透出了孩子的情義在成人世界裡是有根基的、有呼應的。
練習提升
問:媽媽讓「我」把一盒糖送給萬芳的目的是什麼?她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
答:媽想讓我用糖把木雕換回來!她覺得木雕很有意義,不應該隨便送人!
問:文中句子「媽媽一邊遞過糖盒一邊說」是對媽媽的什麼描寫?表現了她怎麼樣的態度?
答::動作和心理描寫!表現了她堅決要小主人公執行的強硬態度。
問:寫「屋子裡靜極了」有什麼用意 ?
答:鋪墊氣氛。
問:我為什麼推開媽媽的糖盒子?試做簡要分析。
答:我不情願把木雕換回來,認為送出去的東西不能夠拿回來!
問: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傾向是什麼嗎?
答:作者在這篇文章的傾向是:反對父母的自私行為,認為應該尊重小孩子的那種純真的感情,從小事中教他們做人的道理!
問:羚羊木雕到底該不該要回?
答:要看看父母的做法有什麼不好。他們這樣做,使女兒非常傷心,從開頭「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來」,到結尾為反悔而傷心之至,始終被父母逼得難受。事情有沒有別的處理辦法呢?研究這個問題可以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研討時可以讓大家各顯神通。例如,萬芳媽媽說「你怎麼能拿人家這么貴重的東西呢」,據此可以設想,「我」的媽媽如果委婉地跟萬芳媽媽說這件事,勸萬芳媽媽不要責怪萬芳,好好跟萬芳說,萬芳就會把羚羊木雕還給「我」,這樣既可以保護孩子的感情,又可以讓孩子更懂事。
反對意見
1、如果不要回來,不是傷害父母的感情嗎?
2、父母送給了你,並沒有讓你送給別人。
3、爸爸媽媽非常珍視這只羚羊木雕,因為那不僅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珍貴的工藝品,而且是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那是當年支援亞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熱血灑在非洲的紀念。「我」不像爸爸媽媽那樣珍視這個木雕,更缺乏他們對木雕的感情,因為畢竟沒有把青春和熱血灑在非洲大地的經歷,也缺乏對爸爸理解。
5、「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比較重視友情,認為「友情無價」,而且往往把友情放在親情之上,還會認為媽媽「重財輕義」。這是一種感情的錯位。
6、這個木雕十分貴重,是決不能送人的,正如後文所說:「那隻羚羊,就是爸爸媽媽也捨不得送人啊!」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把父母送給自己的珍貴禮物轉贈他人,才是「輕義」。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把自己撫養大,擔了多少心,費了多少力,熬過多少不眠之夜,又受過多少委屈!朋友為自己付出的只不過是一條褲子和她父母的責罰,而你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則是十幾年的辛勞,十幾年的青春!
7、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這恩情是自己一生一世也報答不完的,可是,課文中的「我」卻把對朋友的感情放在父母之上……
8、這么說,爸爸送給孩子的不僅是物質上的木雕,更包含著父母對孩子的愛心和期望,你把爸爸送給你的珍貴禮物送給別人,難道不是對父母的精神虐殺嗎?
9、據法律,十八歲以下未成年人的行為是無效的。所以你不能自作主張。
後文續寫
我望著緊緊拿在手裡的羚羊木雕,突然覺得這一切的罪都在它身上,要是沒有它,什麼事都不會發生,也不會覺得自己是個膽小和背叛朋友的人,但這一切的怪罪都無法挽回我心靈上的創傷,包括了萬芳。
回到了家後,看到的是父母坐在,沙發上掩蓋住焦慮而平靜的樣子,媽媽一見我回來,立刻迎上來,說:「你去哪裡了,急死我了,那羚羊木雕要回來了嗎?」我淡淡的說:「要回來了。」便把緊緊拿在手裡的羚羊木雕拿給了媽媽。這時爸爸走了上來,嚴肅的觀察著羚羊木雕,臉上由嚴肅轉換成了歡喜,他歡喜的說:「幸好沒摔到。」媽媽笑著說:「好了,好了。羚羊木雕都完好無缺的回來了,現在趕快來吃飯吧,菜都涼了。」隨後,在晚飯上,父母臉上都歡笑著,卻沒發現我是多麼傷心……
到了第二天,我去到學校,當到了教室,看到萬芳時,我的心頓時總在跳,聲音有點顫抖而斷斷續續的說:「早……上好……萬……芳。」萬芳眯著眼,笑著說:「早上好。」她的笑,頓時讓我感到驚奇和歡喜,也使我的心平靜了下來。這讓我想起萬芳的細心觀察。
在前個月一個星期一的早上,我肚子突然間痛起來,而我覺得去校醫室太麻煩了。便忍著,直到第三節下課後,肚子痛得更厲害,萬芳發現我臉色蒼白,覺得不對頭,趕緊把老師叫來。這時老師和萬芳趕緊把我扶到校醫室去,經過治療,肚子這才慢慢不痛了。過後,萬芳說:「以後肚子痛就要去校醫室,怎麼能怕麻煩?」我點了點頭,笑了笑,心想:幸虧萬芳細心觀察,不然我可苦了。
不知什麼時候,萬芳走到我身邊,笑著說:「走,咱倆一起出去走走。」我笑著點了點頭……
過了幾個星期後的一天,我放學回到家,剛放下書包,媽媽和爸爸便走進我房間。媽媽平靜的說:「你中午有沒拿走放在房間里的羚羊木雕?」
我帶著疑問說:「沒有,上次就已經把它還給你們了。」
「真的沒有?」媽媽的語氣變得很沉重,我看出她掩蓋住了火氣。
這時,爸爸快速的點燃了一支煙,他沒說什麼話,依然很平靜。但我感覺他快速點燃這支其中是有意思的,而爸爸沒說出來,因為他知道我會明白。
我還是平靜的說:「我沒拿。」
這時媽媽的火氣全冒出來了,她大聲的說:「你沒拿,難道它長翅膀飛走了!這次肯定又受同學的感動,把羚羊木雕送給了她!」
「我沒拿!沒送給誰!我也不會像你們那樣只重視物品貴重,根本不理會友誼的真誠……!」話還沒說完,「啪」的一聲,我的臉頓時火辣辣的。
「不」我哭喊著。
這時,奶奶從外面剛好回來,看見我在哭,便說:「怎麼了,誰欺負你了?」我沒說話,只是伴著哭聲跑出了家裡。
月亮還沒出來,卻冷冷的。不知不覺間,我來到了萬芳家樓下。剛好萬芳在樓下,她看見了我,沖著我笑,當她發現我臉上的淚水時,臉上疑惑的說:「怎麼了?沒事吧?」我嗚咽著:「我……給我……媽……打了。」萬芳扶著我,說:「先上我家。」
剛踏進萬芳家,萬芳的媽媽便著急的對我說:「你爸爸和媽媽剛才打電話過來,問你有沒來這里,是不是發生什麼事了?」剛說完,門鈴響了,萬芳打開了門,只見媽媽爸爸走了進來,此時媽媽看見了我,她摸著我的臉,說:「疼不?」我搖了搖頭,爸爸用略帶抱歉的語氣說:「我們錯怪了你,那羚羊木雕是給你奶奶放進了櫃子里。」媽媽紅著臉說:「你說的那事也讓我覺得真的是我們不對呀!」我笑了,說:「沒關系,反正事情都已過了那麼久了。」
隨後,我和媽媽、爸爸便離開了萬芳家。在回家路上,月亮出來了,可我確不覺得會冷……
㈥ 七年級上冊語文羚羊木雕一課,課文的線索是什麼
本文以羚羊木雕為線索,記敘了
"我"和爸爸媽媽之間發生的一場矛盾.贊美了小朋友們真誠無私的友愛,含蓄的批評了父母輕義重財的行為,告誡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心,尊重他們純真的感情.
㈦ 七年級上冊語文: 第三課《羚羊木雕》
您好:
「媽媽」:態度生硬,非常固執
「我」:重視友誼,但又軟弱。
如果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請及時採納!謝謝!(*^__^*)
㈧ 初一語文練習冊上第3課羚羊木雕思維拓展的答案
1、如果不要回來,不是傷害父母的感情嗎? 2、父母送給了你,並沒有讓你送給別人。 3、爸爸媽媽非常珍視這只羚羊木雕,因為那不僅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珍貴的工藝品,而且是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那是當年支援亞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熱血灑在非洲的紀念。「我」不像爸爸媽媽那樣珍視這個木雕,更缺乏他們對木雕的感情,因為畢竟沒有把青春和熱血灑在非洲大地的經歷,也缺乏對爸爸理解。 5、「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比較重視友情,認為「友情無價」,而且往往把友情放在親情之上,還會認為媽媽「重財輕義」。這是一種感情的錯位。 6、這個木雕十分貴重,是決不能送人的,正如後文所說:「那隻羚羊,就是爸爸媽媽也捨不得送人啊!」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把父母送給自己的珍貴禮物轉贈他人,才是「輕義」。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把自己撫養大,擔了多少心,費了多少力,熬過多少不眠之夜,又受過多少委屈!朋友為自己付出的只不過是一條褲子和她父母的責罰,而你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則是十幾年的辛勞,十幾年的青春! 7、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這恩情是自己一生一世也報答不完的,可是,課文中的「我」卻把對朋友的感情放在父母之上…… 8、這么說,爸爸送給孩子的不僅是物質上的木雕,更包含著父母對孩子的愛心和期望,你把爸爸送給你的珍貴禮物送給別人,難道不是對父母的精神虐殺嗎? 9、據法律,十八歲以下未成年人的行為是無效的。所以你不能自作主張。
㈨ 初一語文《羚羊木雕》主要內容
辯論。辯論30分鍾,評議10分鍾,評議先由學生發言,最後教師小結,尤其肯定擺事實講道理,並掌握好說話分寸的同學。
教學反思: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把握課文內容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處理好與親人、友人關系。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遠不是個體的獨立行為,社會的文化的因素,在其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千百年來,孩子對父母,對師長必須為命是聽,似乎成為我國的一種傳統的文化現象。到今天,開放、交流、改革成為社會的主題曲,社會文化的深刻變化當然會隨之而行。課文中孩子交往的多層性,主體意識的朦朧覺醒,甚至於那木雕送人都可以看成社會文化變化的例證。課文的結尾:「可是,這能全怪我嗎?」不就是孩子輕輕的反擊嗎?
生1:我認為羚羊木雕不應該要回,原因有以下幾點:一是父母說過木雕已經送給我了,我就有權作主。二是萬芳是我的好朋友,真誠幫助過我。三是既然送出去了,再要回來,傷了我的心,也傷了朋友的心。四是作者的思想傾向是批評父母的重財輕義,傷害了孩子之間的感情。五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師:她說了七點,比較全面,而且條理性很強。誰能像她一樣繼續說?不必舉手,直接站起來說。
生3:我認為不應要回,因為萬芳為「我」作出很大的犧牲,是「我」的好朋友,送木雕,更送的是友情,友情是無價的,父母是重財輕義,可以說是對孩子的「精神虐殺」
生5:可是父母畢竟送給我啦,我就有權處置。
生7:爸爸說過是給我的,我就有權支配,有權送人,不能說我自作主張,既說給,又說沒有允許我拿去送人,這是自相矛盾的。
生9:我覺得父母沒有尊重孩子的友情,把自己感受強加給孩子,就是不尊重孩子的感情。
……(課堂辯論很激烈)
要珍惜孩子們之間的友誼,不要因為金錢而傷了和氣。如果金錢很重要,那麼請記住:朋友值千金。
父母重金錢輕情義,傷害了孩子們幼小心靈里的友誼之花,顯然是不對的,但是我們不能以為大人總是不理解我們,由此形成代溝。
不應該去要回羚羊木雕。
友誼無價,怎能為了一隻羚羊木雕而使「我」與萬芳的友誼蒙上陰影呢?我方認為爸爸媽媽不應該讓「我」去要回羚羊木雕。
課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萬芳並不是一個不仗義的朋友。我要回了羚羊木雕,這不就是明證嗎?難道朋友之間不能互送一些東西嗎?何況人生一世,可以沒有金銀財寶,可以沒有高官厚祿,可以沒有千古美名,卻不能沒有朋友。沒有朋友的人生,絕對是孤獨無聊的人生。
爸爸給的時候,沒說不可以送人啊!爸爸做事也欠妥。
人生難得一知已,千金散盡還復來。為了友誼,犧牲一隻羚羊木雕又何妨?
1如果不要回來,不是傷害父母的感情嗎?
2父母送給了你,並沒有讓你送給別人。
3爸爸媽媽非常珍視這只羚羊木雕,因為那不僅是一件用黑 色硬木雕成的珍貴的工藝品,而且是爸爸從非洲帶回來的——那是當年支援亞非拉的年代爸爸把他的青春熱血灑在非洲的紀念。
「我」不像爸爸媽媽那樣珍視這個木雕,更缺乏他們對木雕的感情,因為畢竟沒有把青春和熱血灑在非洲大地的經歷,也缺乏對爸爸***理解。
5「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比較重視友情,認為「友情無價」,而且往往把友情放在親情之上,還會認為媽媽「重財輕義」。這是一種感情的錯位。
6這個木雕十分貴重,是決不能送人的,正如後文所說:「那隻羚羊,就是爸爸媽媽也捨不得送人啊!」不尊重父母,不理解父母,把父母送給自己的珍貴禮物轉贈他人,才是「輕義」。父母一把屎一把尿地把自己撫養大,*了多少心,費了多少力,熬過多少不眠之夜,又受過多少委屈!朋友為自己付出的只不過是一條褲子和她父母的責罰,而你父母為自己付出的,則是十幾年的辛勞,十幾年的青春!
7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這恩情是自己一生一世也報答不完的,可是,課文中的「我」卻把對朋友的感情放在父母之上……。
8這么說,爸爸送給孩子的不僅是物質上的木雕,更包含著父母對孩子的愛心和期望,你把爸爸送給你的珍貴禮物送給別人,難道不是對父母的精神虐殺嗎?」
9據法律,十八歲以下未成年人的行為是無效的。所以你不能自作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