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語文課標中讀的形式

語文課標中讀的形式

發布時間:2020-12-29 18:50:55

㈠ 語文新課程標准與原始大綱有什麼不同

初中語文新課標與新教材》教學進度表

章次
題目 要求 考核 完成時間
第一章 如何上網學習本課程 學習上網,申請郵箱。
必須完成作業,以後郵件將成為師生聯系的重要手段。(占總成績10%) 第一周
第二章 教學理念和課程觀 完成作業,上網討論。 完成作業,上網討論。(占總成績10%) 第二周
第三章 初中語文新課標解讀與研究 了解新課標;完成布置的作業,並把作業E-M給老師,上網討論。 完成布置的作業,並把作業E-M給老師,上網討論。(占總成績20%) 第三、四周
第四章 新教材與比較評價 了解新教材的特點。 對比新舊教材的變化,了解新教材的特點。(占總成績10%) 第五周
第五章 課堂教學觀摩與評價 觀摩課例,參加討論。 寫一份課評,發給老師,並在討論室與其他人討論。(占總成績10%) 第六周
第六章 人教版語文教材及課程資源開發 了解相關課程資源的利用與開發。 從老師的FTP中、從相關的網站中下載有關素材。(占總成績10%) 第七周
第七章 新教材與新教學行為 新課標和新教材下的新的教學行為分析。 完成課例觀摩,完成一份學習心得。(占總成績30%) 第八周

考核要求

本課程從第一周開始,第八周結束,請按照教學大綱和進度表進行學習。每章教材要在進度表規定的完成時間內上網瀏覽,完成所布置的作業,我們將公布每一章節學員的成績。

幾點說明:

1、本課程主要面向初中語文教學,指向新課標和新教材,並以新課標為核心內容,涉及課標的各個方面,其中又以語文課標的讀解為重點內容。此外還與新課標下的新教學行為的部分研究有關聯;內容比較多,老師們可以針對課程,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進行有重點的選擇性學習

2、視頻說明:1)視頻主要分專家講話和課例研究兩個部分,因為涉及到的視頻比較多,所佔空間很大,部分視頻將以光碟的形式發給學員;2)網路的視頻分「寬頻視頻」和「窄帶視頻」兩個部分,「寬頻視頻」適合ISDN以上的用戶使用(推薦ADSL);「窄帶視頻」適合普通的56K的MODEN用戶,因為窄帶的畫面相對小,清晰度可能比較差;3)觀看視頻需要的軟體可以在繼續教育遠程網路課程所在的網站上下載安裝,也可以在本課程的「資料室」里選擇下載。主要軟體有:REALONEPLAYER2.0(或者REALPLAYER8.0)用於觀看RM格式的文件、Media Player9.0用於觀看微軟的MPEG、avi、asf、wmv等格式的文件。

3、資料部分:「資料室」是顯示資料的地方,一般以各個章節為單位;另外各個章目下也提供該章資料的鏈接;

附:

《初中語文新課標與新教材》教學大綱

一、教學指導思想

本課程以教育部關於基礎教育新課程培訓有關意見為指導思想,按照中國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要求,以推動和引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出發點和歸宿,著眼於解決新課程實施中碰到的問題,對從事初中語文教學的老師提供從理論到實踐等方面的培訓,並以新課程資源建設為中心,盡可能多地提供新課程相關的教學資源,盡快地促進語文教師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行為和評價標准,為提高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質量作出努力。

二、培訓目標

更新教師的觀念和課程觀念,盡快熟悉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背景,掌握語文學科課程改革的理念、課程體系,語文學科課程標準的定位、目標、結構,新課程實施的原則和方法、教材的體系及特徵,通過新課程實施中得出的實踐經驗及典型案例的觀摩和研討,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加生動形象地掌握課改基本理念,並為語文教師提供更多新的語文教學資源。

三、培訓內容

本課程培訓主要面對初中語文教師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義務教育課程標准為核心內容的學習培訓,使語文老師獲得新標准課程與發展的理念,國際、國內課程改革的前沿信息與發展動態,了解信息技術在新課程中的應用等等。

四、具體教學內容及教學安排

本課程共36學時,除第一次進行集中培訓外,其餘均進行遠程的網路教學。具體章節內容如下:

第一章 如何上網學習本課程

第二章 教學理念和課程觀

第一節 課程改革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第二節 基礎教育課程發展的新理念

第三節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特徵

第四節 學習需要的變革與課程變革

第五節 課程改革對課程觀的影響

第三章 初中語文新課標讀解與研究

第一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全文

第二節 語文課程標准讀解一:語文的性質和地位

第三節 語文課程標准讀解二:語文課程標准倡導的課程理念

第四節 語文課程標准讀解三:設計語文課程目標遵循的指導思想

第五節 語文課程標准讀解四:語文課程的總目標和階段目標

第六節 語文課程標准讀解五:語文課程目標的相關問題

第七節 語文課程標准讀解六:課程標准對教材編寫的要求

第八節 語文課程標准解讀七:綜合理解語文課程「標准」

第九節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中學語文教學

第十節 《語文課程標准》基本特點分析

第四章 語文新教材與比較評價

第一節 中學語文教材的相關歷史

第二節 人教版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的研究背景、內容及其成果

第三節 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初中(7~9年級)語文教材簡介

第四節 人教版新課標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 簡評

第五節 三套中學語文實驗教材的橫向比較

第六節 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相關資料

第七節 校本課程開發的相關問題

第八節 課程評價的幾個基本問題

第五章 課堂教學觀摩與評價

請觀看以下三個課例,並就相關的問題進行討論。

1、閱讀課《斜塔上的試驗》田園老師執教:《斜塔上的實驗》田園

2、口語課《婉轉拒絕》錢蓉蓉老師執教:《婉轉拒絕》錢蓉蓉

3、文言文課《幼年記趣》李樂老師執教:《幼年記趣》

第六章 課程資源利用和開發

第一節 語文課程資源利用與開發

第二節 語文課程與多媒體教學的整合

第三節 多媒體資源開發的相關工具

第四節 網路部分語文資源站點

第七章 新課標與新教學行為

第一節 課程與課程論研究發展的十大趨勢

第二節 課程實施的相關理論

第三節 課程實施和學生學習

第四節 未來的教師需要什麼樣的素質

第五節 新課程的語文教師教學行為

第六節 新課程下新的教學評價

五、考核形式

1、教師必須按課時計劃在網路上學習課程的全部內容,保證學習時間,並完成布置作業,積極參與網路討論。

2、教師在完成課程時提交一份學習本課程的心得。

㈡ 語文新課標是什麼

下面是內容
初中語文新課標的要求
新課標中對初中生(7~9年級)語文方面應具備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一)識字與寫字
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
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
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
的速度。
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
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
4.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
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5.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6.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7.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8.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
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9.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10.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系,並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
11.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
12.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背誦優秀詩文80篇。
13.了解基本的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語言上的難點;了解常用的修辭方法,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表達效果。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
14.能利用圖書館、網路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 。
15.學會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課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三部名著。
(三)寫作
1.寫作時考慮不同的目的和對象。
2.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
3.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徵力求有創意的表達。
4.根據表達的中心,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合理安排內容的先後和詳略,條理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運用聯想和想像,豐富表達的內容。
5.寫記敘文,做到內容具體;寫簡單的說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寫簡單的議論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據;根據生活需要,寫日常應用文。
6.能從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進行縮寫;能根據文章的內在聯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進行擴寫、續寫;能變換文章的文體或表達方式等,進行改寫。
7.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注重寫作過程中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節。
8.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藉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9.能正確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
10.作文每學年一般不少於140萬字,其他練筆不少於1萬字。45分鍾能完成不少於500字的習作。
(四)口語交際
1.能注意對象和場合,學習文明得體地進行交流 。
2.耐心專注地傾聽,能根據對方的話語、表情、手勢等,理解對方的說話觀點和意圖。
3.自信、負責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做到清楚、連貫、不偏離話題。
4.注意表情和語氣,使說話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5.在交流過程中,能根據需要調整自己的表達內容和方式,不斷提高應對能力。
6.講述見聞,內容具體,語言生動。復述轉述,完整准確,突出要點。
7.能就適當的話題作即席講話和有準備的主題演講,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說服力。
8.課堂內外討論問題,能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條理、有根據。能聽出討論的焦點,並有針對性地發表意見。
(五)綜合性學習
1.能自主組織文學活動,在辦刊、演出、討論等活動過程中,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2.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感興趣的問題,共同討論,選出研究主題,制定簡單的研究計劃,從報刊、書籍或其他媒體中獲取有關資料,討論分析問題,獨立或合作寫出簡單的研究報告。
3.關心學校、本地區和國內外大事,就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相互討論,能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展示學習成果。
4.掌握查找資料、引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資料與間接資料的主要差別;學會註明所援引資料的出處。

初中語文新課標解讀
學科特點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源於語文的交際功能,而其人文性是源於語文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工具性著重指明學生「應學什麼、怎麼學」,人文性則重在培養學生人文素養。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唯一可以在生活中長時間使用,甚至影響事業、家庭的重工業。
課程理念
1.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閱讀、作文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語文邏輯思維能力——在生活中善於運用語文的能力。
2.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學習主要不是靠傳授知識、揭示規律,而是靠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運用語言文字的規律。語文教學要重聽說讀寫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學生語文素養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階段定型的,閱讀速度高低就是最明顯的體現。
3.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新舊比較
1.語文性質功用的回歸:由注重思想性、工具性而弱化思想性,強調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2.語文教學觀念的轉變:由內容分析本位而重視語感積累。語文老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必須落實語言素養訓練方面的目標,這是保證語文課上出語文味的關鍵。在教學中要擺正篇章分析與學生感悟的關系,還是要講精彩講到位的,不是完全排斥分析,而是要把分析當成幫助學生領悟的手段,而非目的。但堅決反對對課文作瑣碎的、微言大義的分析。整體感悟絕不等於主題先行,主題先行的方式存在一定問題,因為我們在課堂教學的邏輯關系中應處理好演繹和歸納的關系。根據思維發展的規律來看,歸納教學優於演繹式教學,我們可以試想:中心意圖都明確了,再分析不是浪費時間嘛。
3.語文教學重心的轉移:由強調接受信息而較為強調搜集、篩選、整合、處理和生發(生發要多反思,找教材的毛病)信息。由知識中心論而重視語文歷練實踐。
4.學習方式的倡導:由被動接受而自主、合作、探究。簡單概括就是「對話(討論)」。
5.課程資源的開發與激活:由課堂中心而接近社會生活。新教材的選文較接近學生年齡和生活實際,可供選擇學習的篇目多了。師生能夠自主地參與課程的開發,把「學什麼」的權利交給學生;學校和教師應有自主選擇教材的權利;教師應有開發語文教育資源的自主性;學生與課程文本應是一種互動的關系,而不是被動接受「別人已經編定的課本」。語文教師應把自己置於與學生平等對話的地位,應成為平等對話的引導者。教學內容應吸收學生的經驗,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求知慾、探究欲。教師不應把整個教學過程看成是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繹,而應根據學生的反應及時調整既定的教案。
對話意識已深入教師內心,但不能狹義地理解為師生或生生間的討論,課堂教學不能僅僅著眼於怎麼教,僅僅關注教法的探索還是形式的,更多的是要關注教學內容,對教學內容的重構。
6.新比舊更強調語文要在交際中、活動中、情境中、探究中的開竅學習。
7.新比舊更強調聆聽、口語表達與交際寫作。
8.以往側重從語文知識、語文能力上提出教學要求,新課標對三維、學習習慣明確、系統地提出了學習目標。
9.提出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更實用、實際。個人觀點,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多用於搜集積累、習慣養成、課外延伸、激發興趣,不宜於公開課。
希望能幫到你!

㈢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2011版)》這本書在參考文獻里的格式怎麼寫啊,急急急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㈣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解讀

各位老師:你們好!
在座的各位都是大師,今天我這個小師見大師,心裡總有點戰戰兢兢的。我們說,暴風雨前總會有雷聲,算起來,這是課程標准學習的第二次雷聲了。雖然我們現在用的還是老的教材,但可以引用高爾基的一句話:新課程改革的暴風雨就要來到我們這里了。三年後,卻將舊貌換新顏,大家都用上與現在教材完全兩樣的課本了。今天我准備用短短的幾分鍾的時間,將上次所學的內容簡要報告一下。
一、產生的時代背景:
像中國古代人說的天時、地利、人和的道理一樣,任何事物的產生都不是人力所能為的,它都會遵循一定的規律。課程標準的產生也是一樣,有它的時代背景。
1、國際形勢發展的需要。
人類社會已經進入21世紀。21世紀是以信息技術為主的技術革命和由它引發的經濟革命,重新塑造全球經濟的世紀。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社會知識化是21世紀的三大特徵。也有人認為,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是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生產、分配和使用上的經濟。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稱之為「以創意為基礎的經濟」。可以預言,在21世紀,人類一方面盡情地享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高度信息化帶來的種種恩惠,一方面進行更加激烈的國與國之間經濟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其實質是科學技術的競爭。說到這,我就想起了清朝時,義和團抵抗八國聯軍的情景。敵人一來,老百姓在一些頭領的鼓動下,挺著雪白的肚皮,嘴裡念著所謂的不怕槍炮的咒言咒語,頂著敵人的大炮沖上去。結果當然是血肉橫飛、橫屍遍野。這是什麼呀?這就是科學技術的競爭,你比不過人家。人家都用原子彈、導彈了,你卻只能小米加步槍的,當然會輸。所以,民族素質的競爭,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說到底,是教育的競爭。可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真的沒錯!
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引發了一場「知識革命」。上次有個學生家長來到我們學校不知要講什麼道理,一開口就說:我也是高中畢業的,我也是懂道理的。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農村裡會寫信呀,寫合同呀什麼的,頭都抬得很高,一副很了不起的樣子。但是到了二十多年後的現在,有人說:不學電腦也會成文盲了。大學生找工作也難了,誰還理你高中畢業的呢?算一算,人類吸收信息的量,就發現:近30年人類知識總量翻了一番;未來的30年知識總量將翻三番。隨著「知識的爆炸」,知識更新的速度不斷加快。知識更新周期已縮短為2—5年,網路技術更新周期縮短為8個月。不看別的,光看我們教師,以前我們上課都是一支粉筆一本書的,至多還拿了塊小黑板;後來,我們用上了錄音機、幻燈機,配備了「兩機一幕」;剛剛學會放幻燈機可沒過幾天,這兩機一幕也將扔進垃圾桶,用上電腦了,用課件等更現代的教育媒體上課了。大學中有的專業的大學生進校時學的知識到畢業時有些已經陳舊,跟不上時代了。整個知識結構體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科細化、過分系統的以傳授知識為特徵的體系,已經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在知識經濟成為主流、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世紀,人才的語言、文化、知識、視野必須全球化、國際化。21世紀的人才,必須具備學習、創新和創造性應用知識的能力,終身教育與創新將成為人們追求的時尚。另外,信息技術特別是信息網路化,正在改變人類文化的傳遞方式,也正在改變著教育。教育突破現有的時空,實現資源的跨時空共享。這必將引起教育內容、教育手段、教育過程、教育組織等重大變革。這正像我以前說的故事那樣:台灣狂才李敖說他自己吃面條。舊社會的上海,貨幣膨脹。剛進面條店的時候,牌子上寫著面條只有一塊錢的,可算帳時,卻要二塊了,到一走出店門,牌子上已經改成三塊一碗了。
還有,新世紀人類面臨各種困擾自身的問題,如,人口爆炸、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戰爭、貧困,這些問題都是人類自身行為造成的。從教育上說,這些行為的產生與「維持性學習」形成的「撞擊式思維方式」不無關系。為了迎新未來的挑戰,要由「撞擊式」思維方式轉變為「預期性」思維方式,相應地要由傳統的維持性學習,轉變為創新性學習。也就是說,大家再不能敵來我擋了,人口爆炸了,好,計劃生育;環境污染了,好,全球行動,拯救地球。不能這樣了,而是要像古代易經所說的那樣會算了,「夫廟算多者,得算多也」,還沒有下雨,就知道要下雨了,該准備雨傘了;人家還沒有跑,你卻已經沖在前面了。
2、全世界課程改革的需要:
目前,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熱火朝天地搞課程改革。我們不搞,行嗎?又將落後五百年了。我們先來看看其他國家和地區改革的趨勢是怎樣的:
(1)調整培養目標,使新一代國民具有適應21世紀社會、科技、經濟發展必備的素質。
(2)課程內容,關注學生生活與經驗,反映社會、科技的新發展,滿足學生多樣化發展的需要。
(3)課程實施,改變培養模式,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使今天的學生成為未來社會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公民。
(4)課程評價,發揮評價在發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個性和創造性等方面的作用,使每個學生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我們教育工作的目的:
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健全的價值觀,善於與他人共同生活,能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善於創新、探索。
(1) 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終生學習的願望。
(2) 綜合運用知識。在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有創新意識,創新能力。
3、落實中央精神。
由於國際形勢和我國目前教育的狀況,中央高度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認為目前教育的狀況的改革勢在必行,就發出了《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二、語文課程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全面:
A、面向全體,人人提高,一個也不能少
B、全面認識語文,學生的個體全面發展。
素養:
語文課程標准,有意識地把「語文素養」凸現出來。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時代的產物。在語文教育改革中,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強調打好基礎,提出「雙基」;七八十年代強調能力,提出「培養能力,發展智力」;九十年代以後,素質教育的思想漸漸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國民素質,語文教育就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內涵十分豐富,其特點是綜合性和實踐性。它以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情感、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語文素養不僅表現為有較強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而且表現為有較強的綜合運用能力——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以及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一句話,語文素養是整合的、能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和諧發展的語文素質。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里,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將成為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和不懈追求。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在這方面,主要應體現在發揮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強實踐性,遵循漢字、漢語自身規律上。
人文性:
語文課程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打個比方說,像我這種年歲的人,小時候往往都喜歡看打戰的,做游戲也學著埋伏、沖鋒。可現在的孩子就不一樣了,他們喜歡奧特曼,喜歡數碼貝。這是什麼原因呢?這就是受到價值觀的影響。高爾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是一個好的人生的開始。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和發揮語文課程對學生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既學語文,又學做人。還要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語文學習極具個性化,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的,常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是藝術,對藝術的理解可以不一樣。因此,要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體驗,鼓勵學生發表富有個性的見解。這是提高語文能力的需要,也是形成良好個性、激活創造力的需要。如:「一枝紅杏出牆來」有的通過讀,腦中出現一枝紅杏出牆來的表象;有的則通過這表象感悟到春天來了,萬物生機勃勃;而大人們的理解卻把它用到男女的身上去了。這些理解都是可以的。
總之,語文教育要重整合、重實踐,重積累,重熏陶,在反復實踐中,不斷提高綜合運用的能力,全面提高語文素質。我把它概括成四個字:讀、背、說、寫。當然,這四個字都包含很大的內涵,我們實踐中去細細琢磨好了。
實踐性:
 立足課本,突破課本
 語文綜合實踐(整體性 生活性)
整體性:
如何進行語文綜合性實踐:
(1) 從鞏固語言入手。如《小蝌蚪找媽媽》「尋母啟事」
(2) 從深化思維入手。如《驚弓之鳥》「大雁狀告更羸」請學生做更羸律師,答辨,把課文的邏輯結構表達清楚。
(3) 從發展想像入手。音樂作文
(4) 從學生興趣入手。《荷花》「對荷花的美,你可以怎樣表達出來?」畫、寫美文、作曲、跳舞等等學生喜歡怎麼表達就怎麼表達。
(5) 從發展口才入手。於永正老師的交際作文—《一塊麵包》就是針對有小朋友把一塊只咬了兩口的麵包扔進了垃圾箱而請學生怎樣處理的課。
(6) 從擴展形式入手。(超文本)
民族性:
培養語感 整體把握
怎樣培養語感?
 熟讀
 想像:想像畫面,體會意義
 多思
整體把握?
《黃繼光》「讀了課文,你被課文中的什麼所感動?」
分層落實:你在閱讀中感悟了什麼?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的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的探究學習,是這次課程改革的重點之一。改變學生學習的過程與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學生學會學習。
要切實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自主學習是基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發展的主體,是「教學之本」。要保護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使每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意識得以長久地保持,做到樂學,主動地學,學有所得,越學越愛學。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出,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自主探究一下,自主探究一下,怎樣探呢?是不是上課時,兩個人四個人圍在一起說說就是探究呢?答案顯然是片面的。
學習方式:
探究式學習的課堂結構
 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 自己獨立尋找論據解決問題。
 同學合作討論解決問題。
 形成結論。
《憶鐵人》
在這樣的課堂結構中教師該做些什麼呢?:
 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學習興趣
 組織學生合作學習的方式
 創設問題情境
關於合作學習:
目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講形式,不實際)
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認真對待
 不是所有的學生都有任務
 學生對同伴觀點不認真分析
合作學習的目的:
 懂得合作是一種重要學習方式
 學會勇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
 學會聽、辯,吸取和修正
 創造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
合作學習的組織策略:
 組織好小組成員
 訓練好組長(有責任心、有威信)
 組織好角色分配
 組織好匯報內容

㈤ 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什麼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什麼叫語文素養?全國小語會會長崔巒(luan)認為,語文素養是一種一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是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語言積累、思想感情、思維品質、審美情趣、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的融合。汪潮教授是這樣概括的:在語文課程學習過程中,學生通過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寫話)、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內化漢語言的優秀文化成果,最終在學生身上養成的一種涵養水平。語文素養具體包括的內容就是下面的一段話(可出示課標),語言比較概括,從教學目標的角度看其實就分: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

知識和能力。1、必要的語文知識。我認為它告訴我們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還是要保證教給學生一定的漢字音形義的知識、基本語法和修辭知識、常用段落和篇章結構知識、基本閱讀和寫作方法知識等。也就是書本知識該教的還是要認認真真地教。2、豐富的語言積累。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是一篇篇具體的範文,學生主要通過範文的朗讀和感悟,掌握書面語言的基本規律,提高口語表達水平。學生要提高語文水平首先必須佔有一定量的感性語言材料,在量的積累的基礎上產生質的飛躍。小學階段是掌握3000個常用漢字和漢語常用書面詞彙,背誦一定量的語段和優秀的詩文,課外閱讀一定量的優秀讀物,這是形成語文素養的基礎。3、熟練的語言技能。熟練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為一種能力。語文教學必須在大量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查字典、朗讀、默讀、說話、聽話、作文、寫字等基本技能。

過程和方法。過去很重視學習結果,而忽視了學習過程,我也是同樣的,課堂上提出一個個事先設計好的問題,無論是啟發還是誘導,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把問題的答案說出來,覺得答案說出來了,任務就大功告成了。如今,課標關注「過程和方法」,就是提醒我們,首先語文的人文思想都蘊涵在文章的字里行間,需要學生通過一定的學習方法,去感受、體味、領悟。而這些思想上的陶冶,又是長期的、潛移默化的。不是我們以往在一篇課文結束之前讓學生概括一下課文的中心思想所能達到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因材施教。比如採用反復的,多種多樣的朗讀來理解感悟,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其次,語文能發展人的思維。我們讀文章,需要思考,而且思維還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感性的認識,也有理性的歸納;既有探索性的提問,也有推理性的闡述。。。。。。而要思考,沒有一定的方法也不行。課標要求我們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就是要讓學生掌握多種多樣的思維方式,以提高其思維能力和思維品質。最後達到自己會學習。即「教是為了不教」。比如我們一年級新教材由於識字量大,所以我們始終要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引導學生發現字的規律。如偏旁歸類識字:「言字旁」的字和講話有關,「反犬旁」的字和動物有關等等。再次,課標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就是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學中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如主動識字,正確寫字的習慣;勤查工具書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認真聽講的習慣;書寫整潔的習慣等。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課標指出:培養學生的語文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態度,包括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等,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成外加的任務。教學中,要把這項教學目標有意識地落實到日常課堂教學的每個教學環節之中。從上述可見,《課程標准》中語文素養的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它是一種綜合的文明素養,我覺得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個宏大的工程,涉及各種因素各個層次。不可能每一次教學都照顧到方方面面,而是根據教學的內容、時間等有所側重的貫穿進去。而且,也不是短時間能夠提高的,需要細水長流地熏陶、滲透、積淀。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課程標准上的一大段表述就不讀了。分三方面理解一下。

重視人文內涵。語文課程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它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十分深廣的。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在學語文的同時學會做人,做一個「愛國守法、團結友善、文明誠信、開拓進取、敬業奉獻」的中國人。要學生接受正確的思想觀念,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主要靠熏陶感染,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要在「潤物細無聲」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熏陶,收到深刻的教育效果。如第一冊中的《口耳目》是人文色彩很濃的識字課,俞亞娟老師在教學時讓學生來猜猜「目」字的年齡,學生興趣很濃,有猜五六歲,有猜十幾歲,俞老師都微笑著搖頭表示否定。當學生的好奇心達到頂點時,俞老師很神秘地告訴大家「目」字有五千多歲了。然後用課件演示了「目」字的演化過程,激發學生對漢字的熱愛。

強調實踐性。語文學習的實踐活動是開放而豐富的。主要有3種類型:1、語文課堂上聽說讀寫實踐,做好必要的語言文字訓練。2、語文課堂內的其他實踐活動。諸如根據課文內容進行表演,或在理解的基礎上畫一畫等形式。3、課外實踐活動。可以是課外閱讀書報,搜集整理資料,研究討論等等。

學生認識的多元性。由於學生的知識基礎、生活經歷、情感體驗、思維水平等等之間存在差異,他們對語文教育的反應必然是獨特而有差異的。語文教育要尊重學生認識過程中的獨特體驗,積極倡導語文教育的多元化。比如在閱讀教學中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都會不同,也就是常說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是我們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公開課,由於心理緊張的緣故,往往面對學生的回答,總是一個勁的:對的,好的。這就變走到另一個極端了。當然這也包括我自己在內。學生的一些錯誤的理解或觀點也應明確表示否定。如果課堂上學生一時半會想不通的話可以讓他課後和老師再交流探討。積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我們都知道,進入21世紀,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更高了,不僅要會讀書,有知識,學會終身學習的本領,更重要的是會研究、有合作精神、有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條理念現在講得最多,用的也不少。尤其開課,總會有自主學習或合作學習的環節。且不說效果如何,我想能夠想到,能夠嘗試著做總是跨了一大步。

自主性。自主學習是一種主動的學習。對小學生而言,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我們都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也非常注重興趣的激發。如在「入學教育」的時候,先觀察校園,讓學生感受到校園的美麗;再播放國歌進行情景演練,讓學生親身體驗升國旗時的庄嚴肅穆;最後翻翻語文書,鮮艷的畫面,既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又激起了學習語文的慾望。在拼音教學中也始終通過表演、故事、游戲、比賽、歌訣、多媒體以及和生活實踐相結合等豐富多彩的組織形式進行教學。學兒歌時經常創設情景,讓學生在讀兒歌的過程中既鞏固了拼音又豐富了語言,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如學習《輕輕的》、《小白兔》時,讓學生一起做小兔、小狗;學習《在一起》時,大家一起做小黃雞、小黑雞;學習《過橋》時,出示幾道算術題,做做讀讀;學習《有禮貌》時用猜謎的形式引出大公雞;學習《彩虹》時,利用圖片給學生以視覺刺激。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學到後來,往往新知識還沒教,學生在家裡都自學過,兒歌也都會背了。其次,自主性還指學生學習的獨立性。我們教師要改變講得太多,問的太多的陳舊教法,要提供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進行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獨立查閱有關資料、獨立完成作業。比如識字教學,我們盡可能地讓學生來根據拼音自主認讀,自主探究記字的方法,反饋時讓學生說說「你學會了哪些字?你是怎麼記住這個字的」,也可讓學生當小老師,這樣積極性會更高。學生絕大部分能讀准字音,記字形也會想到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等辦法。在閱讀教學中如果能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比較好的方法。比如我們揭示課題後較多地會問學生「看了課題後你想知道什麼?」,初讀課文後也會問:「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讓學生自由質疑,學生能解答的就讓學生自己去說,教師也不必具體答復。「學而不思則罔」質疑應該從一年級開始培養。但從我們平時的一些課而言,自主的成分還太少。我想有時和教師沒設計出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有關。我們學校的貢向群老師上過的《兩只小獅子》(一年級第二冊)。她在學生閱讀課文之前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幫獅子媽媽忙,給兩只小獅子取名,要說說理由。課件出示取名方法:先認真讀課文,讀完後想名字,並從課文中找出去這個名字的理由。學生根據這個問題可以自主讀課文,自主思考,並在小組討論中各抒己見,討論後全班交流。應該說學生的興趣很高,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體現。另外,我們平時在課中存在的問題是有時為了趕時間(怕完成不了預定的授課內容)往往給學生獨立閱讀、獨立思考的時間太少。一個任務下達後,沒過多少時間就要反饋,其實很多學生還沒來得及思考呢。

合作性。小組合作學習是語文教學中經常被採用的形式。雖然我們的合作學習還不夠規范,大部分是小組討論,把自己的觀點在組內交流。但我覺得在小學里尤其是低年級,這樣的討論也很好,至少可以學會傾聽,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當組內的意見不同時還可以產生爭議,直至最後達到意見的綜合,得到更深層的理解。即使意見無法統一,也至少聽道同一個問題還有很多不同看法,引發各自的反思等。真正意義上的合作是指學生有機組合起來研究或者共同解決一個問題,這樣的合作學習目前好象不多。我也沒嘗試過。那我從資料上找到一些提高小組合作學習效益的做法,和大家一起學習。

小組成員分工。如在四人小組中設召集人(組長)、記錄員、匯報人、記時員(兼噪音控制員)等,分工明確,人人有事做。小組成員輪流擔任以上角色。

小組成員按基礎編號。把學習任務按難易程度排列,如1號任務最易,2、3、4號難度遞增。每位同學「對號入座」,完成一項任務,然後全組「組裝」和交流。

學習任務從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一項,完成任務後相互交流。特級教師盛新鳳在教學《秦始皇兵馬俑》的「軍陣」一段是,安排了四項學習任務:想當軍事家的同學給這段話畫張軍事陣圖;想當文學家的同學研究這段話的寫作順序;想當播音員的同學練習有感情地讀讀這段話;想當小導游的同學試著講解這威武雄壯的軍陣。這樣,小組成員揚長避短,可以起到互補作用。

當真正實施小組合作學習的時候,具體的問題也很多。例如在人員組合上一般採用 「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方法,其實我們平時好象並沒有認真考慮過小組成員的情況,要麼前後4人,要麼自由組合。以後我們要不要在座位編排上就為小組合作準備或者給全班同學劃分好小組到時走到一起來?什麼場合自由組合比較好?課堂中小組合作學習該占整堂課的多少時間為宜?等等。都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

探究性。關於語文的探究學習,尤其是課堂上的探究學習我個人覺得自己做得非常膚淺,或者說還不知算不算是探究學習。比如在第一冊中《我多想去看看》一文,我最多設計這樣的環節——老師提問:文中的「我」是一個什麼地方的孩子?回答說是住在小山村的孩子。再問: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學生就各抒己見:有的說,我從圖上看出來的,四周都是高山,他們住在一個院子里。有的說,我從他們住的地方看出來的,他們住的房子很矮,而且是石桌竹凳。有的說,我從媽媽的打扮看出來的,圍著圍裙,穿著布鞋。有的說,我從課文中看出來的「就能走出大山;彎彎的小路」;在上《影子》一文時為了讓學生初步了解影子和光源之間的關系,對文中「影子在前,影子在後;和影子在左,影子在右。」有感性的認識,在課前讓學生到陽光下做「踩影子」的游戲。讓學生留心觀察下雷陣雨之前的一些徵兆,或者通過查資料了解有關天氣的自然現象,來幫助學生學好《要下雨了》一課。而在上第二冊《識字8》之前半個月,就布置學生去觀察每晚月亮的變化並把它畫下來,學生對文中「初三初四娥眉月,十五十六月團圓」就不會難理解了。像第二冊中的《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我上得非常失敗。原因是學生對「煮熟的種子不會發芽」根本不理解。因為在這方面他們缺少認識。所以上到最後,我讓學生質疑的時候,作為班中的優等生還是提出了「為什麼雄日捧著空花盆國王卻選他做繼承人?」所以應該說要麼在課前布置學生去實驗,要麼課堂上老師提供資料供學生探究。從以上例子我們可以看出,要開展探究學習,和教師的水平有密切關系,和教師是否肯花時間精力去研究有關。暑假裡我們很多老師都拿到了一本題為《新課程學習方式的變革》的書。我也認真看了2遍。了解了一些理論的東西,如什麼是「學校課程中的探究式學習」、「教師指導下的探究式學習與兒童自發的探究和科學家的探究三者之間的異同」、「探究式學習有接受式和發現式之分,我們平時給學生一個任務,讓他們自己從圖書館、互聯網、科技館等搜集資料的也是探究式學習即接受式探究」。為什麼開展探究式學習?等等。但是我真正關心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探究式學習如何開展?(尤其是低段)學生如何自主探究?教師在什麼時候介入?並到怎樣一個程度才是恰如其分?」這些可操作性的方法或例子卻沒有,而且文中不多的舉例也是以初中的教學內容為主。我在資料上找到一位桐鄉作者寫的案例,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在教學一開始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問題背景:「最使我難以忘懷的是伯父的哪一處音容笑貌?」引導學生自主讀課文。而後進行朗讀交流。接著教師讓學生從伯父的這些音容笑貌中感受這是一個怎樣的伯父。出示研究的問題:你覺得這是————的伯父。要求學生重點抓住伯父的一處音容笑貌聯繫上下文及當時的時代背景來深入研究,體會伯父的品質。老師為學生准備了一個資料庫,在研究過程中需要的話學生可自由上台查閱。接下來就是學生的小組合作探究,最後反饋。初看好象也不是特難,但真的操作起來我想在確定一篇課文的研究主題以及研究中的教師引導和反饋時如何不讓學生過於漫無邊際等等都需要老師有著深厚的功底啊。我真心希望今後在座的老師在這方面取得一定成績後來推廣自己的經驗,與大家分享。

三、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我理解為語文課縱向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隨時代的變化而發展,還要面向未來;橫向要重視跨學科,要走出教室走出學校,聯系生活聯系社會。平時我們做得比較多的是上完一篇課文向學生推薦課外讀物、介紹網站等;帶學生外出參觀游覽;課堂上引入其他學科的教學方法,如欣賞音樂、畫畫、表演等等。在課程類型上如今既有地方課程又有校本課程。也是因地制宜。關於我縣校本課程的開發我知道的不多,我們學校做得不大好。去年我們寫字培訓的時候看到一小張國鋒老師根據自己的特長編寫了寫字教材非常好,鎮中心小學搞的古詩學習也很系統。可能還有更好的學校。

以上是我為了解讀課標新理念的一些資料搜集和自己比較膚淺的認識。其實我認為我們以前的語文教學也或多或少的有這樣的理念,只不過比較偏重學生語文知識的掌握,語文能力的培養(即聽說讀寫的能力),這也一定程度上與上級領導對教師的考核標准有關。我想隨著課改面的推廣,力度的加強,我們會向著課標要求努力探索、實踐。

㈥ 如何正確把握新課標中語文課程特點

(一)把握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特點 1、人文性 2、實踐性 3、民族化 我們先看人文性的課堂教學: 1、人文性的課堂教學 語文課是一個人文性的課堂,這是由語文課的語文的特點來決定的,語文本身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它承擔著人類文化的傳承的重要任務,而語文教學內容本身,就是對人的精神領域在起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學它具有人文性的特點,另外,語文本身在接受的層面上來講,又有因人而異的特點,也就是說,對語文的閱讀的內容具有多元性的特點,有人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也就是說,同樣一個哈姆雷特,在不同的讀者的眼中,能演繹成心中所認識的那個哈姆雷特,這就是說,我們對語文閱讀內容的理解帶有個人的強烈的色彩,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理解,這是它的多元性,其實,就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空間,對同一個閱讀材料,也會產生不同的理解,這就是理解的多層性,例如,我們閱讀朱自清的《背影》,在少年時代讀《背影》,可能僅僅認識到的是一種父親對孩子的深深的愛,如果到了青年時代,可能就會對這個愛的認識又要加深一層,如果到了中年,可能會被這個愛深深的打動,到了老年,可能又會為自己擁有了這份愛而深陷其中.所以說,即使是同一個閱讀材料,由於讀者所處的時間和空間發生了變化,他的理解也會發生變化,這就是語文的學習具有多層性的特點,這種內容本身的特點,具有傳承文化的特點,而理解上又具有多元性和多層性,這就決定了語文學科的教學,必然就帶有強烈的人文色彩,這種強烈的人文色彩又必然的會反映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反映到我們的課堂教學當中,就會體現三個特點: (1)對學生有熏陶和感染的作用 這種熏陶和感染的作用,是由語文的教學內容所決定的,我們前面說過,語文教學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是對人的精神領域起作用,因此它必然對人起著一種熏陶和感染,這種熏陶和感染我們又要注意,它不同於思想品德的教育,思想品德的教育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帶有灌輸的特點,因為一個孩子在他對世界觀的形成的過程當中,起初階段可能是空白的,我們就通過我們的教育讓他對外部世界產生認識,這種教育加上他自己的實踐,就形成了他的世界觀.而在語文教學當中,它不同於思想品德,不能灌輸,不能強制性的灌輸,它體現的是一種「潤物細無聲」,是一種浸染,也就是說,像一匹布擺到染缸里,浸泡在其中,慢慢的吸收染料的顏色,最後成為染料的那種顏色,是一種浸染的過程. (2)確定學生的價值取向 教學內容本身可以對學生的價值起了一個定向的作用,這種價值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 ●人生價值的取向 語文課上所展現的閱讀的材料,往往是古今中外的傳統的、優秀的一些作品,在這些優秀的作品當中,展現的是人類的最高尚的文化,這種高尚的東西對接受者來講,必然就影響了接受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它會對接受者或者是學生的人生價值定向起作用,而這一點,我個人認為,它還不是語文教學最主要的任務,作為語文教學,更重要的任務是什麼呢?是對一種文化價值的定向,作為一個民族,必然有著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在它長期的傳承的過程當中,形成了自己的特點,並且通過自己本民族的語言和 本民族的人緣,形成了一種相對固定的傳承的形式,而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當中,它承擔的就是這樣一個任務.所以,我們通過語文課的教學,小而言之,影響學生個人的終身的人生價值定向和文化價值的定向,大而言之,又可以影響到一個民族的道德的價值傾向,和一個民族的文化價值的定位,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正是由於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在傳承我們的文化上,把我們民族的和國外優秀文化,一步一層地傳授給我們的學生,所以才形成了今天我們的文化.假如說,我們的教師在語文教學當中,對於自己的歷史文化或者對國外的優秀文化採取一種虛無的態度,那麼我們的學生必然會對我們的民族文化或外來文化採取一種虛無的態度,這將是一個非常可怕現象.這個特點決定了我們在課堂教學當中,必須明確自己的價值取向,從而通過我們的價值取向,確定學生的價值取向. (3)重視學生的獨特體驗 我們前面說過,有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因此,學生在語文學習當中,對語文閱讀材料所產生的體驗,應該說是獨特的,我們也必須尊重這種獨特性,在我們的語文教學當中,往往會出現一個情形就是:對文章的理解也好,對語段的認識也好,強求一個一致性,這個其實是有違人的閱讀的本質特點的.語文的教學又不同於理科的教學,理科的教學強調一致性、強調唯一性,例如,在我們的算術教學當中,一加一等於二,你不可能再得出別的結論來,如果你得出了別的結論,你的理解就有了問題,可是在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我們應該鼓勵學生不唯老師、不唯教材、不唯教參,而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帶有列強的個性色彩的體驗,只有這樣,這種語文教學才回歸到最本質的特點. 2、實踐性的課堂 我們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實踐性的課堂,因為我們的語文本身是最重要的一種教具工具,因此它決定了語文教學具有工具性的特點,我們可以體會一下,語文所具備的能力是聽、讀、說、寫這四個主要的能力,聽、讀是信息的接收,說、寫是信息的輸出,這種信息的接收和信息的輸出構成了人與人之間交際的最基本的手段,而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我們的學生具備這種能力,因此,它就具有了強烈的工具性的色彩.說到語文的工具性,又反映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就帶有強烈的實踐性的特點,這種實踐性的特點具體的表現為兩種形式: (1)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應該始終不渝的堅持一條,就是我們的學生應該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具體的說,就是培養學生聽、讀、說、寫的能力.課堂成功與否,往往取決於學生能不能在課堂上在交際能力上獲得提高.很多語文老師容易把語文課堂當作展示自己的個人才華、個人學術修養的舞台,這是錯的,課堂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的一個陣地,同時也是展現學生語文素養的一個舞台,在這個舞台上,老師應該是舞台下的導演,而不是舞台上的演員,舞台上的演員是我們的學生.再打個比方,如果說我們的課堂是一個競技場的話,那麼在競技場上展現自己才能的是我們的學生,也就是說學生就是運動員,而老師應該是運動場下的教練,我們應該通過學生的語文素養的全面展現,從而反映出老師的教學才能和才華. (2)語文知識傳授突出其好用性 這一點也是對語文學科教學當中,與傳統教學有著很明顯區別的.我們知道,在傳統的教學當中,很重視語文知識的傳授,它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性、規范性、條理性,因此,在學生學語文的時候,要從語素講起,然後講到詞、短語、句子,句子還得分單句和復句,然後再講到句群,再講到篇章,再講到全文,這從單純的研究語言構成的角度來講,是必要的,但是在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當中是不是有必要呢?在新課標當中就特別提出 了一個要求,就是不強調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我覺得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在現階段,我們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主要是掌握一些基本運用的方法,並且能夠比較熟練、比較成功的來運用它的母語,而語言本身的系統的知識,應該是專門研究語言的專家們去研究的事,但是我們並不否認知識本身在形成語文能力當中所起的作用,所以我在這里提出了要重視語文知識傳授當中突出它的好用性,好用性怎麼來理解?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 ●所學的知識學生在實際語言運用的過程當中能用得上. ● 所學的知識能夠接受得了,並且會運用. 如果從運用得上了角度來講,可能從語素一直到篇章結構都是能用得上的,但是可能會對學生的認知能力的要求會非常非常的高,脫離了我們在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認知水平,因此這個好用就強調了對學生來講,他還能夠用得上還必須是會用,也就是說,對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講,所傳授的知識必須是能夠學以致用的知識,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毛老師在《感受自然 抒寫自然》這篇課文當中,在知識傳授所做的實踐,可以證明這一條,下面我們來看一看毛老師課堂教學片斷. 剛剛我們看了毛老師在她的課堂教學當中是怎樣傳授寫作知識的.寫作在學生的語文實踐當中,有些東西可能是自然習得的,也就是說,在長期的母語環境當中,在長期的母語閱讀當中,自然而然所形成的一些東西,但是,作為語文課的課堂教學,不能單純地依賴於這種自然形成的基礎,當然,這種自然形成的基礎是我們必須加以利用的一個有利的條件,而語文課的課堂教學必須傳授相應的知識,毛老師在她的課堂教學當中就傳授了寫作的相應的知識,這個知識對於學生在這個階段寫相應的這個內容,應該說是非常有用的,同時也是非常好用的.這堂課的實踐證明,學生在掌握了毛老師所教的內容之後,能夠很快的加以運用,並且在寫作的實踐當中能夠按照這種方法,去實踐、去踐行,所以寫作的收獲是比較明顯的. 綜上所述,一個語文課的課堂教學實踐性的特點,在我們的課堂上應該反映為兩個方面的特點,一個是要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說,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充分活動的課堂,是學生形成能力並且展現他的素養的課堂.另外,還應該是在形成能力的問題上,我們應該著重強調的是知識的好用性,而不是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說到傳授語文知識的好用性的時候,我們還要注意它和相關學科的區別,比如說,它和同樣是人文學科的《哲學》以及《歷史》相比,《歷史》和《哲學》也是人文學科,但是這兩個學科的知識比較重視知識的系統和完整,像《哲學》,有哲學的相應的內在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結構,而《歷史》也有構建在大量的歷史知識上和對歷史知識的評價之上的完整的歷史知識的體系,但是語文學科不強求這種完整,它強調的是實用,能夠學以致用. 同樣的,和理科相比也是這樣的,理科的知識強調循序漸進,強調前後銜接,強調前面為後面做鋪墊,也就是說,它要強調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作為語文學科,主要知識還是強調它的好用,說到這,我強調一個問題,在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我們一方面要關注知識的好用性,但同時又要注意對過去傳統教學當中,強調知識系統和完整的這種做法,要進行調整和革新,不能再按照過去的做法,把語文知識的系統完整全盤的搬給我們的學生,這會嚴重的加重學生的負擔. 所以,語文教學應該重視學生的實踐,重視知識的好用性,在語文的實踐活動當中,也要關注語文知識的好用性,從而培養出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也就是聽、讀、說、寫的能力. 3、民族化的課堂教學 我們的語文課程本身就是母語教學的課程,學生所學的語文,從他呀呀學語的時候開始,接觸的就是語文,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他不是一張白紙,是在有了一定的積累的基礎上,來開展我們的教學,這就決定了語文課堂教學具有民族化的特點,同時我們的語言本身也帶有強烈的民族化的色彩,這種只有漢語才有的色彩、其他語言不具備的色彩,必然也影響到語文課堂教學,也影響到語文課堂的一些特點,因此,語文課堂在體現它的民族化的課堂教學的特點上,也應該表現為兩個方面: (1)突出漢語言的特點 這種突出漢語言的特點,首先應該反映在我們的知識教學上,在寫字、認字教學這一類的知識教學上,漢字的特點、漢語言的特點,應該充分的體現出來,比如說認字的時候,漢字在它的造字方法當中,最突出的一種造字方法,是形聲字,而形聲字的特點,如果我們能夠讓學生掌握了,對於他舉一返三的去認字、辨形、辨義,都會有很大的幫助,這是漢字特點所決定的.同樣,在閱讀教學當中,民族化的漢語的特點,也有它的鮮明特徵,比如說在閱讀當中,有的時候有些字詞,我們未必都把它認得了或者說把它本來的意思都揣摩的很充分了,但是並不影響我們以文章及至於對語段、甚至於對這句話的閱讀,這裡面就包含著漢語言的閱讀當中我們猜讀的手段,這種猜讀,根據上、下文,根據語境,根據前面的語言積累,根據自身的生活體驗,對語句就能夠估計出八、八不離十來,這也是漢語的特點.這是在我們語文教學當中,必須體現出或者說是突出漢語的特點,用它來輔佐我們的教學,來幫助我們的教學. (2)重視培養語感以及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 首先看培養語感:在我們的漢語當中,漢語語言有些很鮮明的特點,以至於使得漢語在很多外國學生看來,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之一,難學是因為什麼呢?因為漢語言的多義性,比如說,用詞的多義性就很有特點,有一個笑話,說一個外國人聽鄰居在囑咐孩子說「你上街給我打醬油去」,他就問打醬油是什麼意思,鄰居告訴他打醬油就是買醬油,結果外國人家裡的燈泡壞了,他就對孩子說「你給我上街打燈泡去」,孩子說「燈泡能打嗎?」,他說「能打,我有錢,你去打.」,結果孩子把路上的燈打壞了以後,別人找上門來,孩子說「就是他讓我打的,而且他說他有錢.」,他說「我讓你去買燈泡啊,你怎麼把燈泡打碎了呢?」,他不知道「打」字在醬油的語境當中有買的意思,可是在燈泡的語境當中就不具備買的意思了,同樣的,一個量詞,一個「條」字,我們通常用來界定魚,一條魚,或者是說一條綵帶,用它來講人,似乎很不合適,可是在特定的語境下,比如說「梁山泊一百零八條好漢」,就得用「條」字,用「條」字能感覺出這些好漢的粗獷、豪邁、剛毅,都能反映出來,如果用「一百零八名好漢」,那這個意思就大打折扣.這就是漢語語言當中的表達上的豐富性、多義性,還有些語言表達上的含蓄,也是很耐人尋味的含蓄的特點,比如在教學當中可以看到的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從頭到尾寫的都是樂,讓你感覺作者樂著,其實作者內心並不樂,他被貶了官,樂什麼呢?他被發配到京城以外,樂什麼呢?來到一個不茅之地,樂什麼呢?他沒什麼可樂,可是他不能寫他不樂,他要寫不樂,文章傳到皇帝那裡,他日子就不好過,可是這種感情他必須表達,怎麼辦?他不寫悲,就寫樂,可是在他的每個樂字後面你都能體會到他的人生境況的悲涼、懷才不遇的悲涼,但是,同時他又把這種悲涼融化到一種更高的境界當中,就是與民同樂,使個人的悲與民眾的樂融進去,化解掉,而這些東西在他的文章當中一字不做,因此我們必須通過揣摩他的潛在的含義來理解這種含蓄的表達. 這種漢語語言的特點就決定了我們在課堂教學當中,必須培養學生語言感悟的能力,必須培養學生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而在這點上,也是傳統教學很忽略甚至於做得很失敗的地方,在我們的傳統教學當中,從五十年代初,從蘇聯人那兒,也就是從凱洛夫 那兒學來了課堂教學的基本方法,這種基本方法把閱讀教學分裂成幾塊,先從時代背景講起,然後介紹作者,然後讀書,然後字、詞教學,然後就是把文章分析,而分析文章往往就是分段、歸納段意,在歸納段意的基礎上,再來歸納中心,一篇好好的文章,在這種分段、歸納段意的過程當中,被活活的肢解了,而在閱讀當中,從閱讀本身來講,我們對閱讀本身並不是說在閱讀的時候就把文章分成了幾段、它的段意是什麼,首先應該是對文章的整體的把握,在對文章整體的把握和感悟當中,我們和作者進行了對話,進行了交流,我們知道作者寫了什麼、在寫的這個當中想表達一個什麼,這個才是閱讀本來的特點,閱讀就是對話,而不是把他肢解,所以我們必須重視學生的整體把握閱讀材料的能力,重視培養他的揣摩和體會語言材料的我們前面從三個方面,也就是:人文性的課堂教學、實踐性的課堂教學、民族化的課堂教學這三個方面,談了對新課標下語文教學特點的認識,接下來我們來談一談在新課標下對語文教學目標的認識: 新課標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要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語文課程的目標,這和過去的教學大綱的提法是有所不同的,這就反映了語文教育的特點,必須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設計我們的教學,來實施我們的教學,來評價我們的教學,對這三個維度的認識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來看一下新課標從三個維度下對課程目標所做的表述: 在新課標當中,課程目標總共做了十條表述,這十條表述當中,第一條到第五條,主要是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這兩個維度來界定目標,而第六條到第十條,則是從知識和能力的角度來界定目標,但是,一至五側重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裡面並沒有排隊知識和能力,也包含著知識和能力,同樣,六至十條的課程目標當中,著重的是知識和能力,但是也包含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我們不妨舉個例子來分析一下: 在語文課程目標的第一條當中,是這樣表述的: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在這個表述當中可以看出,它強調要在語文學習的過程當中,逐步的去培養,這實際上強調的就是過程和方法,在強調學習過程以及逐步形成的時候,實際上它是從過程和方法的角度來提出目標,而這個目標它所最終達到的是: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實際上又是從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來提出目標.同樣的,在第三條當中,它提出的是:培植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習慣,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這裡面又涉及到了方法,同樣,方法後面也包含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法本身它所講的涉及到的語文學習方法,必然的離不開相應的知識.所以說,在一至五條當中,雖然是從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兩個方面來提的,但是它也滲透了知識和能力的相關因素,而六至十條,雖然是從知識和能力的角度提的,但是它也滲透了一些情態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過程和方法的內容,比如說第七條: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藉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 萬字以上.在這個目標當中,我們就可以看到,它比較多的涉及的是知識和能力,例如要學會運用閱讀方法,但是它裡面也包含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比如說要注重情感體驗,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所以我們對新課標當中從三個維度提出課程目標,應該有一個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從兩個方面來談: 1、注意橫向協調 所謂橫向協調,就是三個維度既是相對獨立的,又是相互交融的,相對的獨立是因為知識和能力比較側重的是學習,從學生的角度來講,他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什麼?學知 識、能力,這是從學習的角度來界定,過程和方法主要是從學生對知識的運用的角度提出來的,也就是在學和運用的過程當中,它要強調的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並且要掌握相應的方法,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側重的是學生的體驗,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在形成能力的過程當中,他所形成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什麼,這三個相對獨立就這樣區別開來了,知識和能力側重的是學習,過程和方法側重的是運用,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則側重的是體驗,這是它們相對的獨立性,但同時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它的交融性表現在:知識和能力往往是在過程和方法當中加以形成,也就是說,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在掌握了相應的知識和方法的過程當中,他形成了自己的能力,因此它往往是和知識能力、過程方法緊密的結合,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往往也是在過程和方法當中所形成的,也就是說,學生在閱讀的過程、寫作的過程、思考的過程、對知識運用的過程當中,形成了自己對自己民族語言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自己人生價值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所以這三者又是相互交融的.在這三者當中,作為一個老師,應該更加重視的是過程和方法,從我剛才的分析當中,我們應該體會到,過程和方法當中形成了知識和能力,並且轉變了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這是我們對三個維度的相互關系的認識,因此在我們的教學實踐當中,在設定自己教學目標的時候,就必須高度的關注目標是三個維度來設定的,而這三個維度,既是相對獨立的,也是相互交融的,在這一點上,我們來看一下袁老師在他的《背影》這一課的教學當中是怎麼設計她的教學目標的,在她的教學目標當中,又是怎麼體現出三個維度的相互交融的,請大家看課例���� 在剛才袁老師的目標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她的目標當中,既有過程和方法的要素,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要素,同時也包含了知識和能力的要素,她要求學生具有相應的能力,只有有了這個能力,他才能夠體會到文中的這種感情,而這種能力的形成和感情的獲得,又是在它的過程當中所形成的,所以,這種教學目標的設定,就比較完整的體現了新課標對課程教學目標的要求. 2、注意縱向有序 縱向的有序體現在課程目標本身是有階梯性的,是有層次性的,在新的課程標准當中對課程目標的提出是年段提的,是按照小學的幾個階段和初中的相應的階段分別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從我們任教的角度來講,我們不可能從小學一年級一直教到九年級,我們在自己的課堂教學當中,並不是說初中階段的要求就是相對的、固定的,它也應該是有層次性的,這種層次性也應該表現在:我們在教學當中,在設計自己的教學目標的過程當中,也應該按照新課標的三個維度的要求,循序漸進的不斷的去提升,不斷的在我們的教學過程當中,讓學生不斷的提高知識和能力,不斷的轉變他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因此,在教學當中,作為一個老師,應該首先把你所任教的整個年段,比方說你教初中,就應該把初一到初三的或者說七年級到九年級的整個六本書先要系統地看一看,並且針對新課標的要求,把整個教學階段的總體要求瞭然於胸,在這個基礎上,再把它的總體的要求分解到三個年級,再分解到六個學期,再分解到每本書的每個單元,及至於每篇課文當中,讓學生在每篇課文、每個單元、每一冊書的學習過程當中,不斷的循序漸進的提高,而我們的目標的設定,也應該表現出它的銜接和呼應,前面目標的設定,同樣的一個目標,可能它的層次是比較淺的,同樣的一個要求,可能它的角度是一個方面,到了後面的單元再次出現的時候,同樣的一個目標,它的層次可能會提高一點,同樣的一個目標,它的角度可能會轉換了一個方面,這樣我們就從螺旋式的盤旋當中讓我們的學生不斷的提高他的能力、提高他的語言素養,或者說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從不同的方面去認識它,從而提高自己. 所以在教學的目標設定上,除了要注意橫向的協調,也就是三個維度的協調之外,還有注意縱向的有序,就是單元與單元之間的相互照應,冊與冊之間以及年級與年級之間的相互照應、相互提高、促進,這在教師的備課當中應該要把它做好,否則你的語文教學又進入了另一種狀況,就是零散、零亂,這也是語文教學不應該出現的現象. 我們剛剛從語文教學設計的第一步,就是:要正確的認識新課標,從這個角度談了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特點和目標的認識,概括起來講,對語文教學特點的認識,我們必須認識到,新課標下的語文課堂,應該是具有人文性、實踐性和民族化的特點,而對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的目標,我們應該充分的認識到,是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並且在目標的認識上還應該注意到,新課標提出的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確定我們的課堂教學目標,這三個維度相互之間既是相互獨立的、又是相互滲透和相互交融的,另外還要認識到這三個目標還要循序漸進,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對新課標有一個准確的定位,並且在後面要講的語文課堂教學的實踐當中來.

㈦ 落實新課標中關於閱讀教學的哪些目標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
第一部分 前言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語文教育應該而且能夠造就現代化社會所需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面對社會發展的需要,評價目的和方法等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改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一 課程性質與地位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二 課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1.課程目標九年一貫整體設計。課程標准在「總目標」之下,按1~2年級、3~4年級、5~6年級、7~9年級這四個學段,分別提出「階段目標」,體現語文課程的整體性和階段性。
2.課程目標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各個年段相互聯系,螺旋上升,最終全面達成總目標。
3.階段目標從「識字與寫字」、「閱讀」、「寫作」(小學1~2年級為「寫話」,3~6年級為「習作」、「口語交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課程標准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以加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與生活的聯系,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
4.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部分,對教材編寫、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學、評價等,提出了實施的原則、方法和策略,也為具體實施留有創造的空間。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1.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感情、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2.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
3.培

㈧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閱讀的定義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中對閱讀的定義

答案第一:

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個性化閱讀」

一、含義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教學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認為閱讀是學生個性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可是,如何讓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閱讀實踐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在閱讀教學實踐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這關繫到新課改的閱讀教學理念能否真正貫徹落實。我認為,在閱讀教學中,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還學生以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地位,開放閱讀空間,「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
二、背景
傳統理念下的閱讀教學中,我也注重閱讀訓練,與學生一起理清思路、理清主要內容,體會重要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體會用詞的精當,但由於我備課時,對自己設置的問題都准備了正確的答案,因此每每隻要學生的回答與教案(包括教材、教參)里的答案相同時,我便要匆忙地把教案里的「答案」交給學生,取代了他們的鮮活的感受、體驗和理解。並一面囑咐學生把答案記錄一下,課後背記住。但結果呢,考試起來,學生就同一問題就是不理解,加上答案唯一,因而錯誤率便高。每每我便在課堂里大聲質問:我在黑板上寫過不下三次的答案,你們仍然記不住呀?可學生的兩眼裡是迷茫與委屈呀!因此我多次反思自己;作為學生,每個人的知識積累、認知水平、生活體驗不同,怎能對文本的閱讀得出同一種理解呢?在教學中,我是怎樣對待學生的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呢?用所謂正確的標準的答案來取代學生的感受,統一學生的理解,來縛學生的思維,抑制學生的個性,不就阻礙、窒息了學生的創造了嗎?所以在教學新課程時,我便決心更新教育觀念,不能把學生當作灌輸的容器,或教學預先設置一個個圈套(問題),讓學生往裡鑽,而是要開放課堂空間,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文本之間進行平等的交流,挖掘學生身上的潛在能力,讓學生走進文本,以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閱讀文本,感受形象,體驗情感,發展獨特的欣賞和評價能力;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http://www.0570school.com/teachers_view.asp?texttype=%BD%CC%D1%D0%C2%DB%CE%C4&id=87

答案第二: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對閱讀教學作了這樣的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文本、教師之間的對話的過程。」這里所說的「對話」,已不是一般語言學意義上的對話,而是一種教學對話。
「對話性」閱讀教學中的語文老師走下聖壇,由知識的傳播者變成了平等的對話者。
一、對話意味著「人格上平等,心靈上自由」
民主、平等是對話教學的第一法則。沒有民主與平等,師生之間是無法對話的。因為對話的現代意義不僅僅是狹隘的語言交談,而且是師生雙方各自向對方敞開精神和彼此接納。民主與平等包括知與情兩個方面。從知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只是知識的先知者與後知者的關系,並不存在尊卑關系。教師不應以知識的權威者自居,並對學生存有偏見和歧視,這樣會造成師生之間的對立。從情的角度講,學生與教師一樣,在人格上是獨立的,每一個學生都有著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情感表達方式,都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尊重。
新的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實際上,語文的閱讀教學就是讀者與文本的對話過程,通過對話使讀者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或讓讀者進行自我反思。所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所倡導的是一種新型的關系——「對話」關系,教師在閱讀教學中不是簡單的教學管理者,也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者。教師應當是:
平等中的首席者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加強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或是多渠道的對話是閱讀活動的主體,但是,我們同時還應當看到:青少年學生的閱讀畢竟不同於成年人的閱讀;他們因為知識和經驗的不足,正在學習閱讀,需要教師的指導。因而,在閱讀中教師就成為平等對話中的「首席」;在對話式閱讀教學中的教師,「首席」的含義當如樂隊中的「第一提琴手」,既是樂隊里平等的成員,又擔當著獨特的作用,教師的提問和發言就具有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熱心的介紹人
在對話中,教師就像是婚姻介紹人一樣,其根本任務是將文本介紹給學生,將重點放在疏通學生與文章「對話」的渠道上,促使學生直接面對文本,跟文章的作者直接對話,交流情感。作為介紹人,應該留足時間與空間給「對話」的雙方交流,不要過多地駐足其間聒噪。只有在對話過程中出現冷場、語塞、卡殼、分歧時,介紹人才可出面幫助排除,使對話能夠流暢進行。
優秀的指路人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做指路人,不做帶路人。相對於教師,學生是稚嫩的「對話者」,學生不論是學習上還是做人等方面,都需要教師的引導、點撥和真誠的幫助。教師要鼓勵學生都積極參與到對話中來,表達出自己獨特的理解、感悟和體驗。閱讀一篇篇的文章,就是進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險,絕佳風景只有經過親身體驗才能真切地體味到它的美。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親密接觸」,「零距離」對話。
二、對話意味著「溝通與合作,交往與互動」
堅持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法則,教和學雙方必然會走向積極的溝通與合作。在教和學雙方的溝通與合作中,對話的精神才得以體現。有溝通與合作,必然會有互動與交往。互動與交往絕不只是教師和學生在對話教學中的存在狀態,而且是對話教學的基本形式。師生在交往與互動中實現多種視界的對話溝通、匯聚、融合。
在閱讀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相信學生有表達自己見解的能力和自我發展的潛力;另一方面,學生也要相信教師和同學對自己的發展會有幫助。只有敞開彼此的精神世界,在交往與互動中,才能有真正對話、交流和溝通。教師作為閱讀教學對話過程中的組織者、引導者和服務者,與學生構成了互動對話。
教師與學生之間,不能是教訓與被教訓、灌輸與被灌輸、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而應是平等的、互相談話式的、開放心靈的雙向交流關系,即「對話」關系。「對話」所追求的是這樣一種狀態——教師式的學生與學生式的教師。教師與學生這種對話是實踐的需要,是師生和諧相處、相互促進的前提條件。為此,教師應成為:
忠實的傾聽者。
傾聽是教師與學生溝通的基本技巧,也是在溝通中認識與了解學生的第一步,傾聽學生等於尊重他、欣賞他,給他信心和勇氣。作為教師需要全身心地去聽學生說話,成為學生的忠實聽眾,並在傾聽過程中發現他們在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和疑慮、發現和創意等,從而及時地引導、鼓勵,促進他們的發展。例如我在教《群英會蔣干中計》一文時,引導學生分析蔣干這個人物形象的性格,大部分同學都認為蔣干是個愚蠢而又自作聰明的人,有一個學生提出了異議「蔣干能毛遂自薦,且不管他是否真正有才,應該說這種勇氣是可嘉的」。我沒有打斷這個學生的「另一種聲音」,而是靜靜地傾聽他的觀點,並組織學生一起討論。通過傾聽學生心靈的話語,讓學生受到激勵、召喚,從而生成新的認識,這是對話教學必不可少的一點。
積極的參與者。
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是以權威者的姿態出現在學生面前,向學生進行講解,學生只能重復教師的具有絕對權威性的內容。相反,教師是以參與者的姿態與學生一起開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對話。在對話中,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有自己的思想觀點,同時,任何一方都應積極地時刻保持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態度。由於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對文本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小到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大到一段文字、篇章結構、文章的立意,理解都不盡相同。因此,在閱讀對話教學中,教師注重的是與學生一起交流、探討,互相促進。這樣,教師關注的不再是學生學習的結果,而是每個學生學習和發展過程中的即時狀態。教師參與對話,促進學生發展。
虛心的學習者。
弗里在《被壓制的教育學》一書中寫到,「通過對話,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不復存在。」「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在教。」在「對話」中,教師有著「教學者」與「學習者」的雙重身份。實際上,學生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是很多的。他們雖然幼稚,但有一顆不斷探求的心;他們或許無知,但永不滿足和充滿好奇心;他們的思想和觀念也許不夠成熟,但卻代表著時代跳動的脈搏。教師要學習這些優點,完善自身的素質,調整自己的觀念和行為。向學生學習,能夠使你原本枯竭的「精神生命」重新煥發青春。從學生身上,我們每一個教師都能再一次發現自己,重塑自我。教與學達到統一,做到「教學相長」。

三、對話意味著「創造與生成」
閱讀文本應是語文學習的前提所在,只有通過與文本的「零距離」接觸,教師才能把握教材,也才能引導、疏通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為此,教師應引導學生親歷閱讀過程,盡情地誦讀、玩味、揣摩,與課文直接「對話」。「傾聽」文本的聲音,「觸摸」作者的心靈,在人、文「對話」中生成屬於自己的思想。正如鍾啟泉先生所說,「對話性溝通超越了單純意義的傳遞,具有重新建構意義、生成意義的功能。來自他人的信息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識被他人的視點喚起了,這樣就可能產生新的思想。在同他人的對話中,正是出現了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才會促成新的意義的創造。」
在對話性閱讀教學中,師生雙方均是作為具有主體精神、創造能力的人而介入其中的。在對話、溝通、合作的氛圍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接收器」,還是知識的「發生器」,師生各自生成或建構了自己的認識和知識,使閱讀教學課堂涌動著生命的靈性,充滿了創造色彩。在新課標下,教師應是:
合格的先行者
在「對話精神」的作用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就教學內容進行平等交流、真誠溝通、互相借鑒、取長補短。在「對話教學」中,教師在引導學生直接面對文本,充分讀書前,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鑽研好教材。對文本的精神,學生可能產生的疑惑、異議,哪裡需要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思考,哪裡要讓學生進行討論,教師都要做到心裡有底。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包括朗讀課文),才能和學生交流,並引導學生學習。
良好的創意人
接受理論和解釋學都告訴我們,任何讀者理解到的意義都不完全等同於作品原來的意義,而且不同讀者面對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義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便是此理。因此,教師不能囿於教參,應當多元解讀、自主發現文本涵義的空間,不能再搞過去應試教育下的一元論。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有創意的閱讀,善於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前理解」去閱讀,同時又藉助於別人的「前理解」;努力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文本的其他含義;對理解到的意義作出自己獨到的價值判斷而不僅僅停留於理解本身或人雲亦雲;在理解意義的基礎上產生聯想而生成新的意義和塑造新的形象。
例如對《項鏈》中瑪蒂爾德形象的解讀,有的同學說她愛幕虛榮,有的同學說她具有小資產階級貪圖享樂的思想,但有的同學認為她是值得贊揚的,因為她靠自己十年的辛苦勞動還清了債務,所以她還是很有美德的。在對話中,教師與學生加深了對瑪蒂爾德的了解,體驗身為小人物的苦惱,了解人生的苦難與無奈,從而加深了自己對生活的感悟。
優秀的質疑者
現代課程理念提倡的是「不惟書、不惟上、不惟權、只惟實」。因此,在探究教材中,教師要讓學生敢於懷疑、敢於質問、敢於批判,多一點帶有個性色彩的語言。為此,教師首先得有質疑的意識,質疑的精神,質疑的勇氣。
在與文本、學生的對話中,在生生對話中,參與對話者會發現對方觀點中的可疑之處,會產生批判性的意見,而批判性的信息正是對話交流得以深入發展的支撐力。在對話互動中,參與者大都能一邊聽同伴發言,一邊反思自己的理解。質疑使對話深入,使對話的內涵豐富,多種觀點的聚集與碰撞、消解與融合、深化與提升,擴展了認知領域。
《雷雨》中周朴園與魯侍萍相會一幕,最能體現周朴園的性格特點。周朴園自私虛偽冷酷,是資本家的典型代表,是封建家長的化身,他對侍萍的愛是虛假的。但有的學生質疑:周朴園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有復雜的情感世界。他當年對侍萍的愛是真的,現在對侍萍的不愛也是真的。這樣,學生在質疑中提升了對人物形象的立體的認識,在交流碰撞中達到了彼此的理解,生成了新的意義。

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發生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於交往、互動的「對話教學」,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同時學生、教師、文本三者間需要不斷地融合、激活,這樣才能讓「對話」真正變為「零距離」。而教師對自身的正確定位則能把 「對話教學」真正落實到實處,促進學生不斷地發展。

www.jsxlve.com/djkt/uploadfiles/2005-12/2 ... 30K 2007-5-30

㈨ 人教版初中語文老課標與新課標的區別

新課標中對初中生(7~9年級)語文方面應具備的能力提出了要求:
(一)識字與寫字
1.能熟練地使用字典、詞典獨立識字,會用多種檢字方法。累計認識常用漢字
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
2.在使用硬筆熟練地書寫正楷字基礎上,學寫規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書寫
的速度。
3.臨摹名家書法,體會書法的審美價值。
(二)閱讀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
2.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閱讀一般的現代文每分鍾不少於500字。
3.能較熟練地運用略讀和瀏覽的方法,擴大閱讀范圍,擴展自己的視野。
4.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
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5.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並能運用合
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6.在閱讀中了解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
7.能夠區分寫實作品和虛構作品,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
8.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
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於表現力的語言。
9.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

㈩ 語文課程標準的總目標中語文素養具體包括哪些內容

答:語文素養的基本內涵和要素包括:情感態度,字、詞、句篇的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學版習方法和習慣,識寫權字、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的能力,文化品位,審美情趣,知識視野,思想觀念等。這樣的內涵體現了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質屬性和三維目標,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首先語文課程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這是愛國主義情感在語文課程上:的具體體現。其次,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正確態度。最後,語文課程中應重視提高學生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在知識和能力方面。首先語文課程應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知識。其次,語文課程應不斷發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包括識、寫字能小閱讀能小、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這些能力均適合學生實際的需要。同時,還要發展思維能力,語文課程幾其應以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力為重任,讓學生初步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

在過程和方法方面。在學習的過程中要養成習慣,要注重語感、要用心感悟。新《課標》把「培養語感」作為語文素養的「個重要內涵,休現了語文課程的獨特性。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標中讀的形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