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幫忙出一份七年級上學期的語文期中考試卷(學生用,不用答案)
期中考試卷
一、積累與運用(8分)
1.下列加點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
A.誘惑(huò) 啜泣(chuò) 茁壯(zhuó) 擎天撼地(jīng)
B.迂迴(yū) 辜負(gū) 迸濺(bèng) 盤虯卧龍(zhā)
C.挑逗(dòu) 玷污(diàn) 籠罩(zhào) 忍俊不禁(jīn)
D.小憩(qì) 佇立(chù) 洗耀(dí) 詛咒(zhòu)
2.下列詞語書寫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 喧騰 納罕 糟蹋 頭暈目眩 小心翼翼
B. 訓誡 庸祿 盪漾 仙露瓊漿 恍然大悟
C.伶仃 決別 炫耀 蜂圍蝶舞 各得其所
D. 禱告 綿延 斗擻 絕處逢生 苦心孤詣
3.句中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醞釀:各種氣息在空氣里,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B.那最輕盈、站得最高的雲,叫卷雲。輕盈:形容卷雲像女兒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C.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委屈:使兒子受到委屈。
D.從我丈夫溫和沉靜的性格中我獲益匪淺。獲益匪淺:得到的好處很少。
4.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
B.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C.「爸爸不是說給我了嗎?」我小聲地說。
D.皇帝賜給編子「御聘織師」的頭銜,封他們為爵士,並授予一枚可以掛在扣眼上的勛章。
5.下列各句的修辭方法判斷有誤的一項是( )
A.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擬人)
B.卷雲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比喻,排人)
C.第一次去露營,第一次動手做飯,第一次坐火車,第一次從飛機……(排比)
D.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駛。(比喻)
6.把下面的詩句或作品名稱、詩人補充完整。
(1) ,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 。
(2)楊花落盡子規啼, ,我寄愁心與明月 。
(3) ,夜泊秦淮近酒家。( (作者)的《泊秦淮》)
(4) ,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
7.依照例句,再寫出三個你對語文理解的比喻句。例句:語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讓人回味無窮。
仿句:語文是 ,
讓人 。
語文是 ,
讓人 。
語文是 ,
讓人 。
二、現代文閱讀(18分)
(一)(12分)
我們最後來到一處空地。那座懸崖就聳立在空地的另一邊。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許多凸出來的岩石、崩土和蓬亂的灌木。大約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卻是高不攀的險峰。
其他孩子一個接一個地向上爬,朝著一塊離崖頂還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狹小岩石架進發。我落在最後,全身顫抖,冷汗直冒,也跟著他們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冬冬直跳。
我終於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驚肉跳,盡量往裡靠。其他孩子慢慢地向石架邊緣移動,我看在眼裡,嚇得幾乎暈倒。
接著,他們又開始向崖頂攀爬。他們打算從崖頂沿著一條迂國順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著,」我軟弱地哀求道,「我沒法————」
「再見!」其中一個孩子說。其他孩子跟著他都哈哈大笑起來。
他們左折右轉地爬上了崖頂,向下凝視著我。」「如果你想待在那裡,就待著好了。」有個孩子嘲笑道,「不客氣。」傑利看來好像有點不放心,但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從石架向下望,感到頭暈目眩;我絕對沒法爬下去,我會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頂的路更難爬,因為它更陡,更險。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暮色開始四合。在一片寂靜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懼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動彈。
暮色蒼茫,天上出現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暗。這時,樹林里有一道手電筒光照來照去。我聽到了傑利和我父親的聲音!父親的手電筒光照著我。「下來吧,孩子,」他帶著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
「我下不去!」哭著說,「我會掉下去,,我會摔死的!」
「聽我說吧,」我父親說,「不要想著距離有多遠。你只要想著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辦得到的。眼睛看著我電筒的光照著的地方,你能看見石架下面那塊岩石嗎?」
我慢慢地把身體移過去。「看見。」我說。
「好,」他對我說,「現在你把腳踏到那塊岩石上。不要擔心下一步。聽我的話。」
這似乎能辦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腳去探腳塊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頓時有了信心。「很好,」我父親叫道,「現在移動左腳,把它移到右邊稍低一點的地方,那裡有另外一個落腳點。」我又照著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辦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動一小步,慢慢爬下懸崖。最後,我一腳踩在崖下的岩石下,投入了父親強壯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會兒,然後,我產生了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歷。
我曾屢次發現,每當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只要記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縣崖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著遠在下面的岩石,而要著眼於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達我所要到的地方。這時,我便可以驚奇而自豪地回頭看看,自己所走過的種程是多麼漫長。
1.如果要將這篇文章分為兩部分,你認為應如何劃分?
2.文中能概括第一部分內容的一個句子是:
3.文中最後一段中,加點詞「經驗」指的是(用原句回答):
4.文中最生動最細膩幾乎貫穿整個故事的是對「我」的哪個方面的描寫?
5.第7自然段中劃線句是文中的伏筆,與之相照應的一句是:
6.從故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父親」是什麼樣的人?試用一個句子進行表述。
(二)秋頌(6分)
羅蘭
秋天的美,美在一份明澈。
有人的眸子像秋,有人的風韻像秋。
代表秋天的楓樹之美,並不僅在那經霜的素紅,而更在那臨風的颯爽。
當葉子逐漸蕭疏,秋林顯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任何的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俗世繁華的孤傲。
最動人是秋林映著落日。那酡紅如醉,襯托著天邊加深的暮色。晚風帶著①的涼意,隨著暮色浸染,那是一種十分艷麗的凄楚之美,讓你想流幾行感懷身世之淚,卻又被那逐漸淡去的醉紅所懾住,而情願把奔放的情感凝結。
曾有一位畫家畫過一幅霜染楓林的《秋院》。高高的楓樹,靜靜掩住一園幽寂,樹後重門深掩,看不盡的寂寥,好像我曾生活其中,品嘗過秋之清寂。而我仍想悄悄步入畫里,問訊那深掩的重門,看其中有多少灰塵,封存著多少生活的足跡。
最耐尋味是秋日天宇的閑雲。那麼淡淡然,悠悠然,悄悄遠離塵間,對俗世悲歡擾攘,不再有動於衷。
秋天的風不帶一點修飾,是最 ② 的風。那麼爽利的輕輕掠過園林,對蕭蕭落葉不必有所眷顧——季節就是季節,代謝就是代謝,生死就是生死,悲歡就是悲歡。無需參預,不必留連。
秋水和風一樣的明澈。「點秋江,白鷺沙鷗」,就畫出了這份明澈。沒有什麼可憂心、可緊張、可執著。「傲殺人間萬戶侯,不識字煙波釣叟」。秋就是如此的一塵不染。
「閑雲野鶴」是秋的題目,只有秋日 ③ 的天宇間,那一抹白雲,當得起一個「閑」字。野鶴的美,澹如秋水,遠如秋山,無法捉摸的那麼一份飄瀟,當得起一個「逸」字。「閑」與「逸」,正是秋的本色。
也有某些人,具有這份秋之美。也必須是這樣的人,才會有這樣的美。這樣的美來自內在,他擁有一切,卻並不想擁有任何東西。那是由極深的認知與感悟所形成的一種透澈與灑脫。
秋是成熟的季節,是收獲的季節,是充實的季節,卻也是澹泊的季節。它飽經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不再以受贊美、被寵愛為榮。它把一切的贊美與寵愛都隔離在澹澹的秋光外,而是願做一個閑閑的、遠遠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秋。
1.給加點的字注音。
襯托 懾住 澹泊
2.給文中空格處選擇最合適的詞語。
A.明凈 B.純凈 C.清澈 D.明澈
① ② ③
3.請你以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作者筆下的「秋」的特點。(找出文中的關鍵詞來回答)
4.文中劃線句子中的「某些人」是指哪些人?它給你以什麼樣的啟發?請你談談你從中得到的感悟。
5.歷來寫秋天的散文詩歌數不勝數,但是這篇《秋頌》卻依舊寫得新穎而獨到。就請你談談這篇優美的散文有何特色?
三、文言文閱讀(18分)
(一)(6分)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上述文字出自《論語》,這是一部記錄 的書,是 家經典著作之一。文中的「子」指的是孔子,他是 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2.給加點字注音。
說( ) 省( ) 殆( ) 知( )
3.選出「而字用法不同於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學而時習之 B.學而不思則罔 C.擇其善者而從之 D.溫故而知新
4.闡明「學」和「思」的辨證關系的句子是
。
5.文中談到哪些至今仍對我們有借鑒意義的學習方法,試舉兩例。
『
6.文中涉及談學習的成語有很多(如:溫故知新),請你再搜集一些有關古人談學習的成語或名言警句,寫在下面的橫線上。(至少兩個或兩句)
二(山市)(12分)
(甲)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禪院。無何,見宮以工代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常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嘆。樓五架,窗扉皆同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小石城山
(乙)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四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其垠。其上為睥睨梁木麗之形:其旁出堡塢,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之可上,望甚遠。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爺類智者所施設也。
1.解釋加點的詞。(2分)
(1)裁如星點( ) (2)少北而東( )
(2)人煙市肆( ) (3)良久乃已( )
2.為下列加點詞在(甲)文中找同義詞。(3分)
(1)有若門焉( ) (2)望甚遠( ) (3)良久乃已( )
3.翻譯劃橫線的句子。(4分)
(1)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
(2)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
4.(甲)文中把「山市」又稱為「鬼市」的原因是什麼?(乙)文「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的原因是什麼?(3分)
四、作文(40分)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理想是指路的明類,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請你結合生活的實際,以理想為題,寫一篇文章,除小說、詩歌外、其餘體裁不限,題目自擬,字數在500字左右。
㈡ 七年級語文秋頌讀後感50字
秋頌的讀後感
秋彷彿一個滿足的老農,弓著腰,背著手,國王似的環顧田野檢閱自己整齊的麥子軍隊,秋頌的讀後感。又像一位浪漫的詩人,隨地而坐,閉眼冥想。成熟樸素的稻香在空氣中彌漫,摻雜著輕佻妖嬈的罌粟味道,卻像詩歌的韻腳一般和諧。
然而當「波狀的雲把將逝的一天映照」,心中依然浮起透明的悵惘,春日的歌哪裡去了?那透明的憂愁覆在殘梗散碎的田野、覆在河柳、園中、天空。看不見,卻清楚的知道在那裡。豈不更讓人悵惘。
但詩人的視野從茅屋檐、從果樹、從花朵慢慢擴大到田野、河流、雲天,詩人的心境也變得成熟坦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