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八年級下語文人教版第六單元有哪幾篇要背要默
第二十四課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第二十六課
小石潭記(柳宗元回),
第二十七課
岳陽樓記(范仲答淹),第二十八課
醉翁亭記(歐陽修).
就是以上這幾篇,估計你一定學得不錯,現在就開始為下學期做准備了,好好努力!加油吧!
❷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5篇古文及古詩教材全文
你得給出教材的出版社,才好幫你查。
❸ 八下語文第六單元通假字古今異義等總結
1、 通假字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支」通「肢」,四肢)
同捨生皆被綺綉(「被」通「披」,穿著)
與之論辨(「辨」通「辯」)
滿坐寂然(「坐」通「座」,座位)板印書籍(「板」通「版」,雕版)
已後典籍皆為板本(「已」通「以」,以後)
文理有疏密(「文」通「紋」,紋理)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止」通「止」,只,僅)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有」通「又」,有)
左手倚一衡木(「衡」通「橫」)
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簡」通「揀」,挑選)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飼,喂)
才美不外現(見通現,表現)
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疑問)
2、 古今異義
走送之(走:古義為跑;今義為行走)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是:古義這,此;今義判斷動詞)
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趨:古義為奔向;今義趨向)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假:古義為借;今義與「真」相對)
不敢出一言以復(再:古義為兩次;今義為又一次)
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但,古義為只;今義為轉折連詞)
微聞有鼠作作索索(聞:古義指聽;今義是用鼻子嗅)
雖人有百手(雖:古義為即使,假設連詞;今義為雖然,轉折連詞)
兩股戰戰,幾欲先走(股:古義指腿;今義指臀部。走:古義指跑;今義指行走)
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冒:古義指蒙、蓋;今義指冒出)
葯稍熔(葯:古義指文中所提到的松脂、臘等物;今義指病的葯品)
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布衣:古義指平民;今義指衣服的一種)
而計其長曾不盈寸(曾:古義為尚、還;今義為曾經)
其兩膝相比者(比:古義為挨著;今義為比較)
高可二黍許(許:古義為左右;今義為答應或表猜測)
嘗貽余核舟一(嘗:古義為曾經;今義為嘗試)
無絲竹之亂耳(絲竹:古義指琴、瑟、簫、笛等管弦樂器,文中指演奏的聲音,今義指絲綢和竹子)
無案牘之勞形(形:古義指身體;今義指形狀、樣子)
一食或盡粟一石(或:古義為有時,有的人;今義為或者)
3、 詞類活用
手自筆錄(手、筆:名詞作狀語,動手、用筆)
主人日再食(日,名詞作狀語,每天)
余則蘊袍敝衣處其間(袍、衣:名詞作動詞,穿著蘊袍敝衣)
是可謂善學者矣(善: 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擅長)
腰白玉之環(腰:名詞活用為動詞,掛在腰間。)
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擅長)
不能名其一處也(名:名詞活用為動詞,說出)
會賓客大宴(宴:名詞用作動詞,舉行宴會)
婦撫兒乳(乳:名詞用作狀語,餵奶)
婦手拍兒聲(手:名詞用作狀語,用手)
遙聞深巷中犬吠(遙:形容詞作狀語,遠遠地)
用訖再火令葯熔(火:名詞用作動詞,用火烤)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名,名詞用做動詞,出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靈,形容詞做動詞,成為靈驗的水)
苔痕上階綠(上:方位名詞用作動詞,長到,蔓上)
無絲竹之亂耳(亂:形容詞用作動詞,使……亂)
無案牘之勞形(勞:形容詞用作動詞,使……勞累)
只辱於奴隸人之手(辱:形容詞做動詞,辱沒)
一食或盡粟一石(盡:形容詞做動詞,吃盡)
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詞用做動詞,鞭打)
食之不能盡其材(盡,使動用法,使……盡)
八年級上
1、通假字
聖人非所與熙也(「熙」通「嬉」,開玩笑)
縛者曷為者也(「曷」通「何」)
乃記之而去(去:古義為離開;今義為到……去)
2、古今異義
寡人反取病焉(病:古義指辱;今義為疾病)
王曰,何坐(坐:古義指犯罪,今義為坐下)
3、詞類活用
斗折蛇行(斗,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七星那樣;蛇,名詞作狀語,像蛇爬行那樣)
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
心樂之(樂:意動用法,以……為樂)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❹ 求初中八年級語文第六單元所有課文分段及內容
《三峽》
《三峽》是一篇以「水」為綱,描述流經三峽的長江之水四季變化及其所帶來的沿江壯麗景色的游記散文。
在初步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討論:
①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三峽雄偉秀麗的風光的?抓住了三峽的什麼特點?
②為什麼描寫山勢只有寥寥數的筆勾勒?描寫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依次,而是首先寫夏季,並將春冬二季合為一體?
③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請你找出表現形、色、聲、情的關鍵詞語,並認真體味。
討論後教師歸納:文章整體是先寫山,後寫水,作者思路清晰。寫景時動、靜結合。
山(兩岸連山,群峰對峙),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 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 秋:林寒澗肅,哀猿凄清) 。文章著重描寫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帶來的江水四季變化。夏季是水旺的時候,秋季是水枯的時候。夏、春冬、秋的記敘次序,是根據水由旺到枯的變化過程來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寫,是因為水的狀況比較接近,並不是一般性的略寫處理,以寫景為主要內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為線索貫穿起來的。
作者描寫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秋景,則重在繪聲,「長嘯」、「凄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其描繪手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則蘊涵其中,一個「趣」字,確切地表達了此時的愉悅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對秋景所觸發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個字,卻概括千餘里,包容四季景色,羅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動有靜,可見,我們祖國的大好河山確實是美不勝收的,同學們一定要熱愛我們美麗的祖國河山,為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貢獻自己的一分力量。
短文兩篇(<<記承天寺夜遊>><<答謝中書書>>
答謝中書書
合作探究
1、 以小小組為單位欣賞作者是怎樣寫景的(參考《三峽》的各種描寫角度)
2、 古人善於從一川一坳之中發現地理形勝之美,在對美的描述之中表達其中的適己之意。想想此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3、交流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麗。水的動勢給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給水鋪上了異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藍天作背景,綠水為襯托,絢麗動人,美不勝收。其三:晨昏變化之美。清晨白霧繚繞,似煙似縷,猿啼鳥鳴生機勃勃;傍晚紅日西沉,山色蒼茫,飛鳥歸林,猿猴息樹,游魚躍水。其四:動靜相襯之美。高峰為靜,流水為動(形體)。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光色)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史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聲響)。
總之: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酈道元抓住江水與兩岸高山特徵,狀物傳神,描繪了一幅奇異美妙、既生機盎然又幽深冷靜的圖畫,又於其中寄寓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贊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謝中書書》,寫的則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狀寫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變化和猿鳴魚游,都是一些常見之景,但寫得清麗自然,自有一股渾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歡樂、愉悅、悠然自在之情。】
《記承天寺夜遊》
3. 研習課文
1) 這篇文章運用了幾種表達方式?
明:敘述、描寫、抒情
2) 敘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明: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點: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張懷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優美
3) 作者是如何描繪月色的?運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作用?從中可看出這幅月夜圖有什麼特點?
繪景 修辭 作用 特點
月色——積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橫 比喻 生動形象
如臨其境 皎潔、澄清、透明
4) 文中哪些句子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明確:「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5) 文中結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賞月的欣喜 貶謫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達觀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通過對庭中優美月色的描繪,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面對逆境達觀處世、瀟灑人生的難能可貴。
《觀潮》
一、課文悟讀
周密在《觀潮》開篇,採用渲染手法,用「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一句先聲奪人,接著由遠而近,寫大潮到來時的情景。當潮水遠遠地從海口那兒漲起時,細如「銀線」,由於距離遠,「猶抱琵琶半遮面」,只能望見其大致的形貌和顏色。漸漸地就會看到「海上濤頭一線來」,有一條銀色的橫線向這邊緩緩移動,像大家閨秀,身披銀色條裙,姍姍而來。這時觀潮人都要踮起腳尖,伸長脖子,翹首眺望,像是娘家人盼望著遠嫁歸來的姑娘。後來,大潮越涌越近,白浪滔天,就像玉砌的城堡、雪堆的山嶺一樣。那潮聲如疾雷轟鳴,驚天動地;那氣勢像要吞下藍天、淋洗太陽,豪邁恣睢,真可謂「怒濤沃日為之陰」(鄭獬《觀濤》)啊!作者用楊萬里的詩句「海涌銀為郭,江橫玉系腰」來形容大潮來時的情景,兩相印證,巧作小結,畫龍點睛。
錢塘江大潮已是天下奇觀,而精彩的水軍演習又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作者以驚濤駭浪烘托水軍演習武藝高強,水軍與巨潮大浪鬥智斗勇著實讓觀潮人捏出一把汗,不過有驚無險,宋軍勝利了,:「敵船」灰飛煙滅,隨波消逝。當然,這里描寫的只是寄託作者故國之思而已,他寫這篇文章時,南宋早已滅亡。作者未能認識到南宋皇帝偏安於江南一隅,直把杭州當汴州,聲色犬馬,縱情游樂,當時水軍演習只是為了觀賞,並沒有從實戰出發。後來元軍南犯,宋軍戰船數千,舳艫相接,但不堪一擊。這是作者的局限。
「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數百弄潮健兒的驚險表演,更讓觀潮人大開眼界,嘆為觀止。作者在這里著意刻畫出人是大自然的精靈,自然風景因有了人的活動而更加美麗,表現了人敢於和自然搏鬥的大無畏精神。
「錢塘郭里看潮人,直至白頭看不足。」沿岸十餘里,人頭攢動,車馬塞途,江潮人潮,連成一片。文章以人潮湧動反襯江潮奇美,真是言此意彼的精妙之筆。
探究學習:
2.作者在《觀潮》這篇散文中,繪聲、繪形、繪色地描寫了這一壯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著眼點在「潮」上,立足點在「觀」上。作者是從哪些方面寫「觀潮」的?
作者從四個方面寫觀潮:潮來之狀,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觀潮之盛。
3.渲染、烘托和對比是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三種寫作手法,請各找一個例句,並說說它的作用。
探究學習:
「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是渲染錢塘江大潮的「偉觀」,增強了藝術效果。烘托又稱「襯托」、「映襯」,女口「飲食百物皆倍穹常時」是烘托觀潮人極多和觀潮盛況。「出沒於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是對比,突出了吳中健兒弄潮表演技藝超凡。
6.《觀潮》既描繪了一幅風景畫,又描繪了一幅風俗畫。找出與其對應的段落。
探究學習:
第1、2段描繪的是風景畫;第3、4段描繪的是風俗畫。風景畫和風俗畫相互交融,豐富了讀者的欣賞趣味。風景因風俗而增色,風俗賴風景而添輝,增添了人文內涵和民族特色。
湖心亭看雪
[導讀提示]
1、 敘事是本文的線索,請找記敘文的要素,看雪的時間、目的地、人物、事件。
2、 全文共兩段,請簡要介紹各段的大意。
3、 寒冬臘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獨游西湖,鍾情山水的獨特個性卻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兩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讀此段,找出表現獨寂的夜遊者相逢的心境的詞。
4、 高雅的情調不是每一個人都能理解的,舟子用「痴」字來形容作者,這個「痴」字還有什麼深意嗎?
5、 本文的語言有何特點?試舉例分析說明。
6、 從小品文的角度,試分析此文的特點。
附[導讀提示]答案:
1、 時間-----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後的更定時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兩個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僅僅是看雪嗎?還有看人)
2、 第一段總寫雪的環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寫亭中與人共飲。
3、「見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驚喜,也是作者夜遊的獨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羈,放浪於山水之間的高雅情調得到了應和。
4、作者借舟子的一個「痴」字點題,表現他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鍾情山水、淡濁孤獨的獨特個性。
5、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個字,篇幅短小,語言嚴整而富於變化,文字簡約,內涵豐厚。如「獨」、「大喜」、「霧凇沆碭」等。
6、本文是張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韻味,美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