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語文校本課程,語文校本課程資源,語文課程資源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語文校本課程來。是由學校自己確源定的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
語文校本課程資源。是由很多東西組成的,每一個科目的資料都與其有關聯。
語文課程資源。就是在校本課程中要應用的東西。
語文校本課程從語文校本課程資源得來。
語文課程資源從很多資料得來,但最終會應用在語文校本課程。
② 語文課程性質與語文學科基本特點有何區別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指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學科課程的根本屬性。它對語文教學的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具有制約作用。語文課程性質的演變過程,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過程。
③ 語文課和品德課的區別是什麼
語文是來分析課文的一種文字教育
品德課是讓我們保持一種良好的思想的思想教育
④ 語文課程評價與教學評價有什麼區別
初中語文課程評價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突出語文課程評價的整體性和綜合性,要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重視對學生多角度、有創意閱讀的評價
⑤ 香港小學語文課是怎麼上的和大陸有什麼區別
教材不來一樣,語言不一樣自,因為主要以粵語教授。教材難度比大陸的底,而且有些用詞習慣和大陸不大一樣,再有就是,全部中文都用繁體字,作文或考試時都必須用繁體字,如果寫錯字就會扣分,不過中學以後好像允許寫簡體字。其他科目的話,如果是英文學校,除了中文和中國歷史,其他一律是英文教本。
⑥ 巜最後一課》與巜別了,語文課》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是:它們的手法相同,都是"借物抒情"。通過最後一堂課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耐人尋味。
不同點:我不知道呀。。。
⑦ 語文課程和語文學科有什麼區別
語文的學習實際上是一個語文素質、語文能力提高的過程,而語文素質、語文能力的提高離不開讀和寫.所以,解決了讀和寫的問題,就提高了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也就是學好語文了.
讀,即閱讀和理解;寫,指書寫和作文.語文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這兩件事了.
讀,可以培養語感.語言學習,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語感.「這個語段中為什麼用這個詞而不是用那一個」,「這個句子為什麼是一個病句」,很多時候,我們無須去問「為什麼」,語感早已經告訴我們理由了.而語感的培養就來自於平時點點滴滴的「讀」的積累.讀,是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這里所說的「讀」,並不僅僅是指把文章朗讀或默讀一遍,而是還要包括思考和識記等內容.換言之,讀,應該是一個動口動腦動手的過程.學習一篇文章,需要從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來就是:第一,解決「寫了什麼」的問題;第二,解決「怎麼寫」的問題;第三,記憶文章中的精彩語段和詞語.這三個方面其實就是在說一個動口動腦動手的問題.在一篇文章的學習過程中,能夠有意識地去解決好這三個問題,這才是「讀」.也只有這樣,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閱讀理解能力.讀,也是一個積累語文基礎知識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獵廣泛,見多識廣,胸中自有「丘壑」.這樣,在作文的過程中,就不會感覺自己無話可說,寫出來的文章也不會空洞乾巴,而是洋洋灑灑,言之有物了.既然「讀」有這么多好處,那麼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就從重視「讀」開始吧.
寫,包括兩方面的內容——書寫和作文.在書寫方面,高考考綱有明確的要求:作文一類卷書寫美觀,二類卷書寫工整清楚,三類卷比較工整清楚,四類卷書寫潦草.高考從2005年開始,山東單獨命題,語文實行網上閱卷.這就對書寫有了更進一步的要求.所以無論是高考考綱還是山東語文網上閱卷,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信息:必須把字寫好.退一步說,要求所有的人都達到美觀的程度,也不現實,但是書寫工整清楚,避免潦草,這卻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做到的.也許有人拿「寫工整了會影響答題速度」之類的話來給自己的書寫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認真書寫的最初階段,它是會對你的答題速度有一點影響的.可是我們總不能因為還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療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書寫不過關會影響到語文成績,我們又怎麼敢不去重視呢?其實,要做到書寫工整並不難.我們的漢字是方塊字.這句話對我們就是一個啟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動心思.你的字寫得橫平豎直了嗎?你的字左上角與左下角、右上角與右下角在一條線了嗎?還沒有?那就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吧.相信不用多長時間,你自己寫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認了,你都不敢相信你會寫得這么好了.再說作文的問題.雖然說,文無定法,但是作文還是講究一點「法」的.在這里,首先要澄清一個問題.應試作文與平時寫的文章是有區別的.平時寫的文章,我們是去「品味」,而應試作文往往是瀏覽的.瀏覽與品味就有了質的區別.所以寫應試作文非注意一點應試技巧不可.比如文章開頭,單刀直入,開宗明義,一開篇先讓讀者明白你在寫什麼,這點很重要.否則,看了半天了,讀者還雲里霧里,不知道你要說什麼.這怎麼可以呢?文章主體部分一定要圍繞中心去寫,一定要言之有物,這些最起碼的要求必須做到.到了結尾部分,對所要表達的主旨最後再強調一次,加深一下讀者的印象.這樣,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有人把寫好作文總結為兩句話: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寫成記敘文時,很好地解決了「動之以情」的問題,寫成議論文時,很好地解決了「曉之以理」的問題,那麼你的作文問題也就解決了.那麼怎麼才能寫出「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寫好議論文的問題,上文已經有所涉及,所以這里重點談寫作記敘文的問題.寫好一篇不足千字的應試記敘文,有幾個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注意:① 調動情感的問題.做好作文的准備工作,這是一個大題目,裡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選材的問題.如果選取一些自己比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難調動起自己的創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識地選擇一些比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們生活的環境里的一些人或事.還有一個盡快入題的問題.150分鍾的語文考試劃給作文的時間在一個小時左右,那麼我們從審題立意到開始動筆,時間最多不能超過15分鍾,當然也不能少於10分鍾.在這段時間里,我們不僅要考慮文章的立意、布局謀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調動起來,讓自己「走進」所要記敘的場景之中去.這種「身臨其境」正是情感被調動起來的表現.② 截取生活片斷,藉助「主旨」這根紅線,連綴成篇.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決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夠交代清楚,也只能是敘述故事的梗概.這樣,不僅內容不厚實,而且還缺乏生動性,不可能「以情動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幾個典型片斷,進行具體細致的描寫,則可以避免此類情況的發生.③ 描寫還是敘述的問題.敘述故事情節,往往容易出現語言乾巴,欠生動的現象,這樣就達不到「以情動人」的目的.所以在記敘文的寫作中,最好採用描寫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兩個特寫鏡頭,進行具體形象生動的描繪.我們知道,對事物的描寫,越具體了就越形象,從而也就越生動.
最後,再提一個建議:充分地利用課文.既然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讀」,那麼從這個意義上講,只要廣泛地閱讀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還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們讀什麼文章都可以.但是,讀課文有讀課文的好處.第一,課文是你的無聲的老師.我們在讀文章的過程中,對「寫了什麼」「怎麼寫的」,思考的正確與否呢?如果無人請教,我們將無法確定.可是如果我們去讀課文,就不會存在這些問題.每篇課文都有閱讀指導,課文之後還附有一些注釋,它們可以給我們解疑答惑,幫助我們積累知識.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讀什麼都可以,那麼我們為什麼不選擇課文這個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課文大都是一些典範作品,不需要我們再去浪費時間挑選.第三,高考的出題原則是「題目在課外,答案在課內」.就是僅僅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也得重視我們的課文啊!
綜上所述,如何學好語文呢?方法就是:從讀寫入手,提高我們的語文素質和語文能力.
最後,希望你能熱愛語文學習,學好語文.
⑧ 考試科目中漢語文和語文科目什麼區別
一、語文課程的性質與基本理念 1 、如何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指語文課程區別於其他學科課程的根本屬性。它對語文教學的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具有制約作用。語文課程性質的演變過程,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發展過程。要正確把握語文課程的性質,必須弄清三個問題:一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二是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三是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 1 )什麼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 語文課程的工具性是以語言的工具性為基礎和前提的。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語文課程是認知的工具。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語文是工具,自然科學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數、理、化,社會科學方面的文、史、哲、經,學習、表達和交流都要使用這個工具。」葉老的「工具論」把語文課程定性為基礎工具,認為語文是學習其它一切學科的工具,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因為只有學會熟練地使用語言,才能進行的閱讀與表達,這是其它學科學習所必備的條件。有研究結果表明,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解答數學應用題中起主要作用。盡管閱讀能力和計算能力對於成功地解答應用題都起作用,但閱讀能力比計算能力起的作用更大。也就是說,學生閱讀能力強,他的數學成績也會相對地好,由此可以作出這樣的推斷:凡是以言語信息為主要內容的學科,其學習成績與語言學科的學習成績呈正相關。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語文課程是一門基礎工具課程。
那麼,作為學習語言的語文課程,如何充分發揮其認知工具的作用呢?
首先,要引導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聽說讀寫的言語實踐中提高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並利用這些能力進行語言交流、解釋和記憶。這種認知工具具有再認知的特點,學生只有掌握了語文能力,才能再學習。其次,要引導學生在言語實踐中掌握獲得語文知識和能力的自學方法。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兩者密不可分,又因為任何學習方法都是和思維方法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獲取自學方法的過程。學生一旦獲得了自學的方法,就能大大提高語言學習的效率。
第二,語文課程是表情達意的工具。
語文和數學都是屬於工具性課程,那麼,這兩門課程在體現工具性的作用上有什麼不同呢?數學是通過對數與形的計算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而語文是通過表情達意來體現工具作用的。語言作為載體,它所負載的文化科學知識,都具有一定的思想和情意的內涵,學生通過對文本的閱讀與理解,不僅可以獲得語言的知識,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思想認識,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樣,學生通過習作表達,不僅可以提高運用語言知識的能力,而且可以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抒發,個性得到彰顯,人格得到培養。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不僅表現在再認知上,同時也體現在表情達意上,體現在對學生人格的塑造上。
( 2 )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如果說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眼於學生的認知和再認知領域,那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著眼於學生的精神領域。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只是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外在意義和價值;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卻揭示了語文課程的內在意義和價值。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是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的過程。那麼,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充分發揮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功能呢?
二、第一,要引導學生大量閱讀,讓學生通過大量優秀作品的閱讀,受到熏陶和感染。人類優秀的文化和文明精神,大都積淀在優秀作品之中,學生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感悟,可以吸收前人創造的文明結晶,從而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通過閱讀優秀作品,提升人文素養,需要經歷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那種圍繞語文知識點的能力點進行大運動量的訓練的做法,是難以奏效的。
三、第二,要牢固確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策略。首先,在教學的指導思想上,要把學生當作真正的「人」來看待,學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教師要學會尊重和喚醒;學生是有個性有過失的,教師要學會保護和寬容。只要這樣,你才會真正體會到人文教育所獨具的「感化」教育魅力。其次,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對文本、對生活的反應往往是多元的,這是正常的,也是非常珍貴的。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獨特體驗時,要喚醒學生的童心,鼓勵學生講真話、抒真情,顯露思維的「原生態」。再次,在目標價值的導向上,要以塑造完善的人格為根本宗旨。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其核心是「人文精神」,它的教育價值,就是使人的思想更加健康,使人的品質更加高尚,使人的個性更加張揚。
( 3 )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廣大語文教師和研究工作者經過長期的語文教學實踐和研究總結出來的,這是語文課程教學指導思想上的與日俱進。那麼,在語文課程的實施中,如何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呢?
第一,要把「工具性」與「人文性」作為一個整體來考慮。不能只偏重某一方面。那種「先實現工具性目標,後補充人文性內容」,或者「先實現人文性目標,後強化工具性訓練」的做法都是不妥當的。為什麼說「工具性」與「人文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呢?從語言的性質來看,語言既有語言形式,又有語言內容,語言形式和語言所負載的思想、情感、文化等內容是一個統一體,語言形式離開語言內容,將不復存在,語言內容總是要通過一定的語言形式表現出來。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必須把語言形式的教學與語言內容的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語文教學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著力解決「學什麼、怎樣學」的問題,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著力解決「為什麼而學、將會怎樣去學」的問題。這四個問題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必須具備的的要素。如果只解決前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迷失方向,並失去學習的原動力;如果只解決後兩個問題,將會使語文學習活動失去邏輯前提。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只有將這四個問題有機地整合起來,才能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從人的發展角度來看,學生的全面發展,離不開理性與非理性、認知與情感、工具與精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層面的協調發展。「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提供了客觀基礎。
第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必須寓教於文。編入語文教材的文章,雖然涉及到歷史、地理、社會、自然等學科方面的語言內容,但是,正如 葉聖陶
先生所說:「只有作為文章去學習,理解章句間的法則的時候,才算作語文教材。所應著眼的是生字難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攝取。」這就是語文課程區別於其它課程的本質屬性。其它文科課程的教學著眼點主要是語言內容,而課文課程的教學的著眼點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有機統一,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寓教於文。
由此看來,在語文教學中,只有正確處理好語言內容與語言形式的辯證關系,才能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縱觀目前的語文課堂教學,有兩種不良傾向值得我們進行深刻的反思:一是片面強調語言形式的訓練(形式——形式——形式)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的訓練,這種訓練的目標指向就是應付考試。二是片面強調語言內容的感悟(內容——內容——內容),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忽視在感悟過程中幫助學生領悟語言表達法則。這兩種語文教學的模式,是造成長期以來語文教學「費時、低效」的根本原因。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以上問題,必須構建適合學生母語學習的兩種基本模式。一是「形式——內容——形式
⑨ 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分科課程有什麼區別
其目標是:第一學段(一、二年級)1. 對周圍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興趣的內容提出問題,結合課內外閱讀,共同討論。2. 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3. 熱心參加校園、社區活動。結合活動,用口頭或圖文等方式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想法。第二學段(三、四年級)1. 能提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有目的地搜集資料,共同討論。2. 結合語文學習,觀察大自然,觀察社會,書面與口頭結合表達自己的觀察所得。3. 能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有趣味的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語文,學會合作。4. 在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中,嘗試運用語文知識和能力解決簡單問題。第三學段(五、六年級)1. 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路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2. 策劃簡單的校園活動和社會活動,對所策劃的主題進行討論和分析,學寫活動計劃和活動總結。3. 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4. 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其區別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體現對知識的綜合應用的實踐性課程。它包括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勞動技術教育等領域,並滲透信息技術教育。語文綜合性學習屬於「學科綜合實踐活動」的一種。它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語文學習活動,是基於學生的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實際,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新課程方案中三至六年級、七至九年級和十至十二年級(高中階段)的一門必修課程。它與其他課程一樣,具有獨立的課程地位。它強調以學生的經驗、社會實際和社會需要的問題為核心,以主題的形式對課程資源進行整合,以有效地培養和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探究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所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一種經驗性課程。「語文綜合性學習」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內容和方式提出來的,因此,它是一種語文學習活動,而不是其他學科性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