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年級語文上冊21課大自然的聲音結構形式
屬於總分的結構形式。
總寫(第1自然段):開門見山,提出「大自然有許多內美妙的聲音」,與容文章題目相對應,給讀者一個初步印象。
分寫(第2-4自然段):分別寫了風、水和動物三個方面的聲音,描繪了一副美麗的大自然畫卷。它們的聲音特點分別是:
1、風:微風拂過時,聲音溫柔,似呢喃細語;狂風吹起時,聲音雄渾,似合奏曲。
2、水:雨聲滴答,溪水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水潺潺地流向大海,海水嘩啦啦地洶涌澎湃,合奏出一首樂曲。
3、動物:鳥叫聲,蟈蟈叫聲,動物們在歌唱,它們都很快樂。
(1)三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第21課課件擴展閱讀:
總分式結構的優點:開頭提出論點(開門見山),中間若干分論點,幾個分論點之間可以是並列關系、層遞關系、對比關系等。分寫的內容能與開篇內容遙相呼應,使文章脈絡互相貫通,各部分各有特點又緊密聯系。
本文中,作者列出了「風、水和動物」三個方面來描寫大自然美妙的聲音,從多個角度論證了大自然的聲音的確是美妙悅耳的,前後呼應極為強烈。
並且運用人格化的寫法,以及大量熟悉生動的有新鮮感的語句,使大自然的形象更加鮮活,充滿趣味,使得說明文章不再枯燥。
『貳』 人教版小學三年級語文上冊第21課的教案與過程 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第21課《望天門山》《飲湖上初睛後雨》
教學目標:
、理解詞義句意,培養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2、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詩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讀懂詞句意思,理解詩歌內容,體會思想感情。培養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教學重難點:
藉助注釋,理解詩句意思。
體會古詩的意境及特點。
教學准備: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好,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將一起到祖國的各地去感受祖國的美麗、富饒,願意嗎?現在,我們先跟隨唐代大詩人李白去欣賞第一個景點——(出示課件:天門山)。誰知道天門山在哪裡?
說的好,作者望天門山會看到怎麼樣的景色呢?又有怎樣的感受呢?
二、讀通詩句,了解詩意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讀這首古詩,(出示課件:結合書中的注釋,想想詩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詞可以畫出來)。
你們願意把你們自學的情況向老師匯報一下嗎?(出示課件:課文中生字:斷楚孤帆亦妝)。
如果同學們把這些生字帶到詩中一定會讀得更好!(出示課件:課文《望天門山》)
老師請一位同學來讀讀古詩。
不僅讀正確了,還非常流利呢。同學們,你們想讀嗎?
同學們,你們讀得太精彩了,老師為你們感到驕傲。
同學們,詩讀得如此精彩,那詩句的意思你們讀出來了嗎?(出示課件:文中注釋)請同學們藉助注釋自讀自悟詩句的意思。
同學們,剛才老師看出來了,你們自讀自悟詩句好認真哦!願意把你的成果與你們小組的同學分享嗎?那請開始吧。
有不懂的字詞嗎?
「天門中斷楚江開」, 「開」的意思是什麼?(開就是斷開的意思。天門山本來是連在一起的,被長江從中間斷開了,分為東梁山和西梁山。開也可以理解為切開,洶涌的長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門山從中間切開了。)
解釋得不錯。在詩人李白的眼裡,長江水洶涌澎湃,天門山彷彿被長江水從中間沖斷開來。同學們,我們一起來讀讀這行詩吧。
讀得真不錯,還有意思不懂的字詞嗎?
碧水東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麼意思?
看來大家都不太明白,我們來看一看畫面就明白了。(出示課件:圖畫。)
你們看,兩山之間只有狹窄的通道,洶涌的長江水流到這里激起迴旋,水勢更猛,非常壯觀,現在明白至此回的意思了嗎?
那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一二兩行詩吧。(出示課件:一二兩行詩。)
讀得真不錯,還有意思不懂的字詞嗎?
詩中說「兩岸青山相對出」,「相對出」的「出」是什麼意思?(「出」就是出來的意思。)
詩人站在什麼地方望天門山會有相對出的感覺呢?(詩的最後一行「孤帆一片日邊來」,詩人應該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門山的。船在前進,才能感覺到兩岸青山相對出。)
對啊,帆船隨著激流快速前進,詩人望著前方,迎面的天門山撲進眼簾,這是多麼壯觀的景象啊。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後兩行詩吧。(出示課件:後兩行詩。)
老師想請一位叔叔給同學讀一讀整首詩,願意聽嗎?(出示課件:古詩朗讀。)
同學們,請你們閉上眼睛,一邊聽一邊想像:你就是詩人,正隨著洶涌的長江水乘舟而來。
睜開眼睛,誰說說你們剛才的感受?(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曠神怡,兩岸的青山,像是兩位熱情的主人,正在迎接我。長江特別有氣勢,越靠近天門山的地方,水流就越急,帆船也隨著水流搖擺著,發出嘩嘩的巨響。不光長江有氣勢,而且天門山也非常雄偉。)
想像力真豐富。大家體會得真好。
三、誦讀全詩,感悟詩情
同學們,想再一次感悟長江的氣勢、天門山是雄偉嗎?多媒體配樂范讀,
這么美的詩大家想不想永遠留在自己的記憶中呢?那我們就來比一比,看誰最先把這首詩記住?同學們,願意展示一下你們非凡的記憶力嗎?那就背給你們小組的同學聽聽吧!
出示課文的插圖,誰再來背背?
同學們,你們聰明的頭腦、非凡的記憶力好讓老師羨慕哦!
四、書寫生字
課文讀悟如此精彩,那生字會讀會寫了嗎?出示課件:生字「斷、楚、孤、帆」。
在寫字之前,你對同學們有什麼溫馨的提示嗎?
同學們,把這些溫馨的提示帶進你書寫的生字中吧,它能幫助你寫正確每一個生字。
五、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同學們,讀完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呢?
同學們,就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讀一讀這首詩吧。
六、作業
附板書設計:
碧水:開、回
望天門山 青山:中斷
孤帆:日邊來
第二課時
一、 創設情境,導入課文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跟隨唐代大詩人李白欣賞了天門山的景緻,會背這首詩嗎?背得真好。洶涌的長江水漸漸遠去,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汪含情的西湖水(播放西湖景色的課件)。提問:西湖的景色美嗎?如果你欣賞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別有一番滋味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的一首詩《飲湖上初晴後雨》。(出示課件:課題)
二、自由誦讀,初步感悟
①藉助拼音初讀課文,(出示課件:自己來讀一讀這首古詩,看看詩中的注釋,想一想詩意。注意讀准字音,讀通句子。)
②教師重點指導:(出示課件:瀲灧liànyàn空濛kōngméng 淡妝濃抹dànzhuāngnóngmǒ相宜xiāngyí)
③讀通課文:如果把這些生字新詞放入詩中,大家一定會讀得更好!(出示課件:古詩)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④同座互讀全詩,並相互正音。誰來匯報一下你的學習成果?解釋得很恰當。
你能夠利用課後的注釋,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把古詩美美地讀一讀嗎?(出示課件:文中注釋)真會讀書,那你能把西湖睛日里的美景讀出來嗎?(出示課件:第一行詩。)
同學們,你們一定也體會到了吧,那就讓我們一起來在讀一讀這一行詩吧。
真美,還有誰匯報。
你利用課文的注釋,並結合插圖,很會學習。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出示課件:第二行詩。)
對呀,這又是另一番風情了。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兩行詩,感受西湖的魅力,齊讀第一二行詩。(出示課件:第一二行詩。)
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西湖風光吧。(課件出示:西湖美景圖。)
欣賞了西湖的美麗風光,現在來讀讀這兩行詩,一定讀得更好了,男同學讀第一行詩,女同學讀第二行詩。(出示課件:第一二行詩。)
詩人坐在遊船上,欣賞到了西湖不同的景色,不由得想起來古代有名的美女,不論是淡裝還是濃抹,總是那麼美麗,於是,詩人寫下了(出示課件:三四行詩。)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兩行詩吧。讀了這兩行詩,你有發現作者的感受嗎?那我們就帶著這種感受一起來讀讀這首詩吧。
同學們,會背這首古詩嗎?試一試。小組內互背。
剛才同學們背得都很投入,現在把兩首古詩放在一齊,再讀一讀,你又有什麼感受呢?(出示課件:兩首古詩。)
請你們來讀一讀,想一想吧。
誰來談談你的感受?(第一首古詩描寫的是長江的雄壯,第二首古詩描繪的是西湖的柔美,兩種景色美得真是各有特色中呀。)
是啊,我們的祖國真是太美麗,太誘人了,每個地方都各有風姿。江山如畫,歷代詩人為之陶醉,並留下許多經典之作,像這樣的古詩你們還知道有哪些?(出示課件:課外同類古詩。)
是啊,像這樣贊美祖國風光的古詩還有很多很多,請同學們課後再去搜集背誦。
三、熟讀成誦,體驗情境
①朗讀交流。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集體讀。
②體會詩意。你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③再讀課文,讀出詩情。你能將西湖雨中的美景讀出來嗎?(出示課件:西湖雨中的美景圖)
④學生自由背誦。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跟隨大文學家蘇軾去領略了西湖的美景,課後請同學們把這首古詩背給爸爸媽媽聽聽。
四、總結全詩,深化感悟
同學們,讀完這首詩,你有什麼感受呢?
同學們,就讓我們帶著自己的感受聽一聽這首詩吧。(出示課件:古詩朗讀)
五、作業設計:(出示課件:江山如畫,歷代詩人為之陶醉,並留下許多經典之作,像這樣的古詩,你還知道哪些?像這樣贊美祖國美景的古詩還有,請同學們課後再去搜集背誦。)
附板書設計:
飲湖上初晴後雨
晴 淡妝
水光、山色 比西子 總相宜
雨 濃抹
『叄』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21課古詩兩首內容是什麼
課文內容
《古詩兩首》
一、李白—望天門山
天門中斷楚江開,
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
孤帆一片日邊來。
A)注釋
1.天門山:位於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門戶,所以叫「天門」。
2.中斷:指東西兩山之間被水隔開。
3.楚江:即長江。古代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
4.開:開掘;開通。
5.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這轉向北流。
6.回:轉變方向,改變方向。
7.兩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8.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方駛來,好像來自天邊。
B)譯文
高高天門被長江之水攔腰劈開,碧綠的江水東流到此迴旋澎湃。
兩岸的青山相對聳立巍峨險峻,一葉孤舟從天地之間飛速飄來。
C.賞析
壯麗的河山,使氣度超凡的詩人興味盎然;迷人的風光,盪滌了才華橫溢的謫仙在政治上的憂煩。本詩以巨大的藝術力量,表現了李白對祖國山川無限熱愛的情感。碧水、青山、紅日、白帆,構成了色彩鮮明的畫面,讓人賞心悅目,嘖嘖稱羨。
二、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
A)注釋
1.飲湖上初晴後雨:即詩人與朋友在西湖飲酒游覽,適逢天氣由晴轉雨的意思。
2.瀲灧:波光閃動的樣子。
3.方好:正好。方,剛剛,副詞。
4.空濛:形容雲霧迷茫,似有若無。
5.亦:也。
6.奇:奇妙。
7.欲:想要。
8. 西湖:這里指杭州西湖,又叫西子湖,因為它在杭州西面;叫西子湖,則是從這首小詩而來。
9.西子:即西施,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姓施,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縣)西,所以稱為西施。
10.淡妝濃抹:或淡雅地妝束,或濃艷地打扮。
B)譯文
水波盪漾的晴天,景色真好,煙雨迷茫的雨天景色更加奇特。如果把西湖比作西施,不論她是淡雅的裝束,還是濃艷的打扮,都是一樣光彩照人。
C)賞析:
首句「水光瀲灧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盪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次句「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陽光明麗,後來下起了雨。在善於領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
「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一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婀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不用藉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美的風致。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姿綽約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後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肆』 三年級上冊語文書第21課有那些好詞T
1)描寫人物外貌的詞語
虎頭虎腦 眉清目秀 面紅耳赤 白凈柔嫩 滿面紅光
滿頭銀發 目光炯炯 雙目如潭 火眼金睛 濃眉大眼
慈眉善目 氣宇軒昂 高大魁梧 英姿颯爽 衣著得體
(2)描寫人物表情的詞語
眉開眼笑 破涕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顏開 滿面春風
洋洋得意 和顏悅色 悠然自得 容光煥發 神采飛揚
氣勢洶洶 神情沮喪 愁眉苦臉 沒精打采 淚流滿面
(3)描寫人物心情的詞語
心花怒放 滿心歡喜 歸心似箭 心曠神怡 心潮起伏
心悅誠服 心事重重 憂心忡忡 心如刀絞 悲痛欲絕
怒火中燒 心驚膽戰 心慌意亂 心急如焚 心灰意冷
(4)描寫人物的句子
她的臉上有一雙帶著稚氣的、被長長的睫毛裝飾起來的美麗的眼睛,就像兩顆水晶葡萄.
這孩子黑虎頭似的臉上,生著一對銅鈴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他的眉毛時而緊緊地皺起,眉宇間形成一個問號;時而愉快地舒展,像個感嘆號.
他那紅嘟嘟地臉蛋閃著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蘋果一樣.
他地耳朵白里透紅,耳輪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勻稱,像是一件雕刻出來地藝術品.
她那張小嘴巴蘊藏著豐富的表情:高興時,撇撇嘴,扮個鬼臉;生氣時,撅起的小嘴能掛住一把小油壺.從這張嘴巴說出的話,有時能讓人氣得火冒三丈,抽泣不止,有時卻讓人忍俊不禁,大笑不已.
李老師有一頭漂亮得頭發,烏黑油亮,又濃又密,她站在陽光下,輕輕地一搖頭,那頭發就會閃出五顏六色地光環.
我地同學蕭紅,梳著一條大辮子,黑亮黑亮的,濃濃的眉毛下嵌著一雙烏黑發亮的大眼睛,看起來蠻漂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