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一課主要內容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一課主要內容

發布時間:2020-12-28 08:27:55

A. 五年級下冊語文書第一課草原課文主要講了什麼

文章主要講了草原風光、草原人民喜迎遠客,蒙漢人民和樂相處的畫面。

課文按照版事情發展的順序,依次描寫權草原的美麗風光,蒙古族人民熱情迎客的場面,主客飲酒聯歡的場面。通過這些畫面,表現了草原的風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最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一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客人卻不肯離別。

體現了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中國各族人民團結一致,不分你我。

(1)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一課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這個作品被選進了北師大版的四年級上冊語文書,部編人教版的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一課,冀教版五年級下冊語文書和蘇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書,作者老舍,原名舒慶春。作者表達了對草原的喜愛之情和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作者在最後引用了一句「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抒發了作者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和對蒙漢兩族的深情厚誼。

B. 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一課竊讀記主要內容

1、《竊讀記》現代作家林海音女士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竊讀為線索,描寫了作者放學後急匆匆趕往書店,藏身於眾多顧客,借雨天竊讀,到晚上才依依不捨離開的讀書過程。真真切切地表現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對文學知識的渴望。

2、作者綜合運用了細致入微的動作、自語式的獨白等描寫方式和比喻的修辭手法,使文章富有動人的魅力。

(2)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一課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作者在竊讀上花了很多篇幅,但是趣味並不同,不斷變化,顯得挺豐富。被迫離開,很有趣味;偽裝隨意翻閱,也有趣味。

享受到閱讀之樂,也是有趣的,不過這時的趣味,成了另一種類型:「當智慧之田豐收,而胃袋求救的時候,我便從口袋裡掏出花生米來救急。要注意的是花生皮必須留在口袋裡。」求知慾得到滿足,肚子感到飢餓,一個是心靈的,一個是生理的,二者不同層次。

但是,用一對比喻:「智慧之田和「胃袋」,用「豐收」、「求救」、「救急」,把二者聯系起來,這樣表面上是「用詞不當」,但筆法是語義錯位,是自嘲,是幽默,把自己寫得可笑。但正是在這種自嘲中,讀者和作者共享孩子的喜悅和自得。

不能忽略的是,花生米這一筆,不僅僅在於表現了此時的心情,而且為最後的主題升華埋下了伏筆。(這一點要讀到最後才明白。)

雖然寫得如此豐富曲折,孩子的心靈變仍然沒有結束,接著又生發出「由貧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嚴重到「對人類的仇恨」。

並且還引用了一首小詩來渲染。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首小詩,與作者「竊讀」的故事完全不相干,但花了不少篇幅。如果認為這是多餘的,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但是和後面遇到的好心店員聯系起來,就可以發現,二者在情緒上是一個鮮明的對比。

小詩渲染的是對人類的「仇恨」,充滿憤激的反語:買不起書的孩子,「希望自己從來沒有認過字母」;買不起肉的孩子,希望「生來沒有學會吃東西」。而接著發生的,卻讓孩子感受到人對人的愛心。

那麼這一筆是對比,用來烘托反差的強烈。

在此文中,對比是很多的,整體的對比中套著局部對比。前面老闆的無情和後麵店員的好心是整體的對比,而這里的仇恨和後面的愛心又是局部的對比。正是這種雙重的對比使得文章的結構顯得嚴密。

C. 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主要內容

第一課的主要內容是:
這篇課文寫了作者因為沒有錢買書,而跑到書店去偷偷地看書的事情.反映了作者對書的熱愛之情.

D. 五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一課看海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我們去看海課文》是一首兒童詩,表達了作者對海邊的嚮往。 這首詩,作者用輕快的詩句,寫版出了自己贊美權大海、熱愛大海的情感,詩的第一節說我們去看海,是 一種邀請的形式,這一節與最後一節相互照應。第二節和第三節運用了修辭方法,用了比喻中的暗喻和擬人手法,說海里的資源豐富,有陸地上沒有的東西,好像一 個大寶庫。我們在海里玩耍,歌聲和笑聲伴著我們濺起海水,濺起水花的聲音像歌一樣,我們在海的懷抱里,運用了擬人的方法將我們和大海融為一體了。看海,他 們去過許多回,都十分的興奮愉快。同時,作者希望我們的胸懷像海一樣寬大。在作者的十四行詩句中,我們吟誦著,不難體會著作者熱愛大海的思想感情。 流露在他詩里的感情,是美的;展現在他詩里的生活,是美的; 反映在他詩里的自然,更是美的。生活的美、人情的美、自然的美使他的詩給了我們一個很美很美的世界。那是一個明麗而和諧的世界;那是一個善良而友愛的世 界;那是一個人與自然相互溝通了的世界。這個世界是童話的,也是真切的。是詩人用童話的眼睛反映出的世界,用童話的心靈感應出的世界。

E.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的第一課的內容是什麼

竊讀記 林海音
竊讀記

轉過街角,看見飯店的招牌,聞見炒菜的香味,聽見鍋勺敲打的的聲音,我放慢了腳步。放學後急忽忽地從趕到這里,目的地可不是飯店,而是緊鄰它的一家書店。

我邊走邊想:「昨天讀到什麼地方了?那本書放在哪裡?左邊第三排,不錯……」走到門口,便看見書店裡仍像往日一樣擠滿了顧客。我可以安心了。但我又擔憂那本書會不會賣光,因為一連幾天都看見有人買,昨天好像只剩下一兩本了。

我跨進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著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鑽過去。喲,把短頭發弄亂了,沒關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來了。在一排排花花綠綠的書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尋找,卻找不到那本書。從頭來,再找一遍。啊!它在這里,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我害怕被書店老闆發現,每當我覺得當時的環境已不適宜再讀下去的時候,我會知趣地放下書走出去,再走進另一家。有時,一本書要到幾家書店才能讀完。

我喜歡到顧客多的書店,因為那樣不會被人注意。進來看書的人雖然很多,但是像我這樣常常光顧而從不購買的,恐怕沒有。因此我要把自己隱藏起來。有時我會貼在一個大人的身邊,彷彿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兒。

最令人開心的是下雨天,越是傾盆大雨我越高興,因為那時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書店待下去。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總不好意思趕我走吧?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裡卻高興地喊著:「大些!再大些!」

當飯店飄來一陣陣菜香時,我已餓得飢腸轆轆,那時我也不免要做白日夢:如果口袋裡有錢該多好!去吃一碗熱熱的面條,回到這里時,已經有人給擺上一張沙發,坐上去舒舒服服地接著看。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著用一條腿支撐著,有時又靠在書櫃旁,以求暫時的休息。

每當書店的日光燈忽地亮起來,我才發覺已經站在這里讀了兩個多鍾頭了。我合上書,嗯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後才依依不捨地把書放回書架。

我低著頭走出書店,腳站得有些麻木,我卻渾身輕松。這時,我總會想起國文老師鼓勵我們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F. 求五年級語文第一課竊書記主要內容講什麼

主要講了:

在學生時期,由於貧窮,作者買不起自己喜愛的書,只能偷偷到書店專讀書。一次,當屬她再次來到那家書店想繼續讀那本書,卻遭到了書店老闆的斥責。但她沒有灰心,繼續想盡辦法去讀那本書。最後在一位好心店員的幫助下,她讀完了那本書,有了新的感悟。

《竊讀記》由林海音著,描寫了作者放學後急匆匆趕往書店,藏身於眾多顧客、借雨天竊讀,到晚上才依依不捨離開的讀書過程。表現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

(6)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一課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此文以「竊讀」為線索,以放學後急匆匆地趕到書店,到晚上依依不捨離開的時間順序和藏身於眾多顧客、借雨天讀書兩個場景的插入,細膩生動地描繪了「竊讀」的獨特感受與復雜滋味,表現了「我」對讀書的熱愛和對知識的渴望。

文章的主幹是一個故事,由兩次「竊讀」組成。第一次被老闆發現,遭到拒絕。第二次是得到一個好心店員的理解,主動提供書本。如果僅僅寫這樣兩個過程,文章有趣、動人程度也就很有限了。但是,文章採取了另外一種辦法,顯得十分動人,相當有趣。

G.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一課的內容是什麼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一課是《竊讀記》。《竊讀記》是200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林海音女士,以竊讀為線索,描寫了作者放學後急匆匆趕往書店,藏身於眾多顧客,借雨天竊讀,到晚上才依依不捨離開的讀書過程。真真切切地表現了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和對文學知識的渴望。

拓展:

1、林海音於1918年3月18日生於日本大阪,出生後不久即返回台灣。當時台灣已被日本帝國主義侵佔,其父林煥父不甘在日寇鐵蹄下生活,1921年隨著父母遷居北京,林海音的童年在古城北京度過,這里的一物一景深深的絡印在她的心上,成為她台灣之外的另一個精神上的故鄉。著名代表作《城南舊事》正是林海音以其溫婉的文筆所書寫出屬於她北京童年的似水年華。

2、林海音於1953年主編《聯合報》副刊,於是開始文藝創作,並開兼任《文星》雜志編輯和世界新聞學校教員,1967年創辦《純文學雜志》,以後又經營純文學出版社。林海音的創作是豐厚的。迄今,已出版十八本書。散文集《窗》(與何凡合作)、《兩地》、《做客美國》、《芸窗夜讀》、《剪影話文壇》《一家之主》、《家住書坊邊》,散文小說合集《冬青樹》,短篇小說集《燭心》、《婚姻的故事》、《城南舊事》、《藻與咸綠蛋》。

H. 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第一課主要內容

《竊讀記》,作者林海英,寫的是作者小時常到書店裡「蹭書」,但表現了作者對知識求知若渴的精神。

I. 五年級下冊語文第一課主要內容

這篇課文記敘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看到的美麗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也是主要內容

J. 求五年級上冊第1課 白鷺主要內容

本文以真誠的筆觸描繪了白鷺的生態特徵,贊揚了尋常的事物中蘊含著內在美,隱晦地借孤獨而優美的白鷺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追求。全文語言優雅,蘊含深意,用詞准確,語言質朴,沒有一句直接抒情,卻句句含情。

作者開篇把白鷺比作一首詩,優美而有富有意境,而且是一首精巧的詩。由此,這已經在讀者心中播下了一顆美的種子,等著它發芽,成長,開出美麗的花來。

作者僅僅對白鷺寥寥數筆的描繪,就揭示了它平常的美。先是同白鶴、朱鷺和蒼鷺作比照,彰顯了白鷺「全身的流線型結構」,這就突出白鷺一種無與倫比的獨特的美,頗有點兒「百鳥之中我為首」的意思了。白鷺「增一點兒則嫌長,一一點兒則嫌短;素一點兒則嫌白,深一點兒則嫌黑」。真讓人驚嘆白鷺的獨特之美,自然,那些美麗的白鶴、朱鷥、蒼鷺定會自嘆不如。

(10)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一課主要內容擴展閱讀

《白鷺》作於1942年10月31日,當時正值抗日戰爭第二階段,蔣介石發動第二次反共高潮。郭沫若當時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任國民黨政府語言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以雙重身份進行抗日。他說:「中國目前是最為文學的時代,善惡對立、忠奸對立異常鮮明,人性美發展到極點,人性惡也發展到極點。」

所以他這個時期的雜文以愛國反奸為中心內容,贊頌愛國者的忠義揭露賣國者的奸惡。《白鷺》以真誠的筆觸描繪了白鷺的生態特徵,贊揚了尋常的事物中蘊含著內在美,隱晦地借孤獨而優美的白鷺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追求。

在南國優美的田野中、明凈清淺的小河邊,一種常見的水禽被人尊為水邊隱士、江田長者的白鷺,出沒其間把鄉居生活點綴得特別富有情趣。郭沫若以其特殊的觀察力,對白鷺進行了熱情的謳歌。

閱讀全文

與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第一課主要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