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年級上冊25課語文資料庫內容
新課導讀
這篇課文寫的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的一件事,他耳聞目睹了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卻無處說理的事情,從中深刻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從而要為振興中華而讀書,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課文背景
周恩來(1898~1976),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淮安。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和領導人。他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國際上也享有很高威望。周恩來同志的卓著功勛、崇高品德、光輝人格,深深銘記在全國各族人民心中。
知識鏈接
1917年,周恩來中學畢業,在同學和師友的幫助下,籌到一筆赴日本人留學的經費。出國前,他回到母校,與小學時的老師和同學話別。他給同學寫下的臨別贈言是「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由天津乘船東渡日本前夕,他又寫下了一首抒發救國抱負的著名詩篇:「大江①歌罷掉頭東,邃密②群科③濟世窮④。面壁⑤十年圖破壁⑥,難籌(7)蹈海⑧亦英雄。」
(1)詞語解釋
①大江:指氣勢豪邁的歌曲。
②邃密:這里是精研的意思。
③群科:各種科學。
④濟世窮:挽救國家的危亡。濟:拯救,變革。 世:社會,國家。 窮:危亡。
⑤面壁:這里形容刻苦專研。
⑥破壁:這里表示學成之後,像破壁的巨龍一樣,為祖國為人民干一番大事業。
(7):難酬:難以實現。
⑧蹈海:投海。文中指為國家不惜一切。
(2)感知內容
這首詩的大致意思是:氣勢豪邁的給剛唱完,便東渡日本,為挽救國家危亡而精心研讀各種科學,十年苦讀也是想為祖國和人民干一番大事業,即使目的達不到,理想無法實現,投海殉國也是英雄。
❷ 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的內容是什麼
25。《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911年年底,周恩來在沈陽東關模範學校上學。這一天,魏校長親自為學生上修身課,題目是「立命」。當時正是中國社會發出劇烈變動的時期。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剛剛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統治。很多人,特別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沒有明確的理想追求,沒有人生奮斗的目標。校長講「立命」,就是給學生講怎樣立志。
魏校長講到精彩處突然停頓下來,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請問為什麼讀書?」
教室里靜靜的,沒有一個學生回答。
「如果沒有人回答,我就一個個問了!」
魏校長走下講台,指著前排一同學說:「你為什麼而讀書?」這個學生站起來挺著胸脯說:「為光耀門楣而讀書!」,「就是為了光宗耀祖。」魏校長又向第二個學生,回答是:為了明禮而讀書。第三個被問的學生是一個靴鋪掌櫃的兒子,他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是為我爸而讀書的。」同學們聽了鬨堂大笑。
校長對這些回答都不滿意,搖了搖頭又到周恩來面前,問道:「你是為什麼而讀書?」
周恩來在學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革命剛剛成功,他在同學們中第一個剪掉了長長的辮子,這是很不簡單的一件事,因為滿清政府規定,所有漢人男子都必須像滿族人一樣留長辮子,以表示忠於清朝朝廷,不留辮子就要殺頭。周恩來是第一個剪掉辮子的學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來站起身來,教室里靜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來非常鄭重地回答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話,表達了周恩來從小立志振興中華的偉大志向。
❸ 小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25課主要內容
小學人教版語文四年級上冊25課
主要內容 :課文記敘了少年周恩來經歷的見聞,揭示了他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志向的原因。
❹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25課預習生字拼音及組詞和一共有幾筆
罩拼音:zhao,共13畫,組詞:籠罩、被單、浴罩、罩棚、罩衣
屹拼音:拼音:yi,共6畫,組詞:屹立回、答屹然、屹悴、屹屹、屹兀
鼎拼音:ding,共12畫,組詞:鼎鼐、鼎足、贗鼎、鼎沸、鼎立
沸拼音:fei,共8畫,組詞:沸騰、鼎沸、沸泉、沸熱、沸水
貫拼音:guan,共8畫,組詞:貫徹、貫通、貫穿
崩拼音:beng,共11畫,組詞:崩潰、崩塌、崩裂、崩坍、山崩
崩漢字筆畫:
崩相關組詞:
1、崩塌[bēng tā]
崩裂而倒塌。
2、崩裂[bēng liè]
(物體)猛然分裂成若幹部分。
3、崩潰[bēng kuì]
完全破壞;垮台(多指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等)。
4、崩盤[bēng pán]
指股票、期貨等市場由於行情大跌而徹底崩潰。
5、崩坍[bēng tān]
懸崖、陡坡上的岩石、泥土崩裂散落下來;崩塌。
❺ 四年級語文上冊25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當時的背景
1910年東北是帝國主義爭奪的焦點。伯父的一句「中華不振」讓在模範學校讀書的周恩來感到疑惑回不解。在一個答風和日麗的星期天他來到了燈紅酒綠、熱鬧非凡的外國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裡吵嚷。原來是那些耀武揚威的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得意揚揚的外國肇事者,反而訓斥中國婦女。於是周恩來在心裡立下了振興中華的抱負。
❻ 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中的有志者當效周生中的效是什麼意思
效是效仿、學習的意思。
在「有志者當效周生」這句話中,「有志者」的意思是指有志向的人,「效」是效仿、學習的意思,「周生」指的是周恩來,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就應該向周恩來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節選)
那天修身課上,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生為什麼而讀書?」
同學們踴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
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搶著發言。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的回答道: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麼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鏗鏘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6)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課件擴展閱讀:
周總理個人生平:
1917年周總理在天津南開學校畢業後赴日本求學,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發生重要轉折。
1919年回國,9月入南開大學,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天津學生界的領導人,並與運動中的其他活動分子共同組織進步團體覺悟社。
1920年去歐洲勤工儉學。
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堅定了共產主義的信仰。1922年和趙世炎等組織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翌年改名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任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旅歐支部書記,為中共旅歐支部領導人。
1923年被國民黨本部委任為國民黨巴黎分部籌備員、國民黨駐歐支部特派員和代理執行部長等職,主持國民黨駐歐支部的工作。
1924年秋回國,在國共合作期間任廣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政治部主任、第一軍副黨代表等職,並先後任中共廣東區委員會委員長、常務委員兼軍事部長,兩次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創建了行之有效的軍隊政治工作制度。
❼ 小學四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十五課
12歲那年,周恩來離開家鄉,來到了東北。當時的東北,是帝(dì)國主義列強在華爭奪的焦點。他在沈(shěn)陽下了車,前來接他的伯父指著一片繁華、熱鬧的地方,對他說:「沒事可不要到那個地方去玩啊!」
「為什麼?」周恩來不解地問。
「那是外國租界地,惹出麻煩來可就糟了,沒處說理去!」
「那又是為什麼呢?」周恩來打破沙鍋問到底。
「為什麼?中華不振啊!」伯父嘆了口氣,沒有再說什麼。
不久,周恩來進了東關模範(fàn)學校讀書。他始終忘不了大伯接他時說的話,經常想:「租界地是什麼樣的?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去那兒,而外國人卻可以住在那裡?這不是中國的土地嗎……」一連串的問題使周恩來疑惑(huò)不解,好奇心驅使著他,一定要親自去看個究竟。
一個風和日麗的星期天,周恩來背著大伯,約了一個要好的同學闖進了租界。嘿!這一帶果真和別處大不相同:一條條街道燈紅酒綠,熱鬧非凡,街道兩旁行走的大多是黃頭發、白皮膚、大鼻子的外國人和耀武揚威的巡(xún)警。
正當周恩來和同學左顧右盼時,忽然發現巡警局門前圍著一群人,正大聲吵嚷(rǎng)著什麼。他們急忙奔了過去,只見人群中有個衣衫襤(lán)褸(lǚ)的婦女正在哭訴著什麼,一個大個子洋人則得意揚揚地站在一旁。一問才知道,這個婦女的親人被洋人的汽車軋(yà)死了,她原指望中國的巡警局能給她撐(chēng)腰,懲(chéng)處這個洋人。誰知中國巡警不但不懲處肇(zhào)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訓斥了一通。圍觀的中國人都緊握著拳頭。但是,在外國租界里,誰又敢怎麼樣呢?只能勸勸那個不幸的婦女。這時周恩來才真正體會到伯父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
從租界回來以後,同學們常常看到周恩來一個人在沉思,誰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麼。直到在一次修身課上,聽了周恩來的發言才解開了這個謎。
那天上修身課,魏校長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請問諸(zhū)生為什麼而讀書?」
同學們踴(yǒng)躍回答。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也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為吃飯而讀書」……
周恩來一直靜靜地坐在那裡,沒有搶著發言。魏校長注意到了,打手勢讓大家靜下來,點名讓他回答。周恩來站了起來,清晰而堅定地回答道: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魏校長聽了為之一振!他怎麼也沒想到,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負和胸懷!他睜大眼睛又追問了一句:「你再說一遍,為什麼而讀書?」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周恩來鏗(kēng)鏘(qiāng)有力的話語,博得了魏校長的喝彩:「好哇!為中華之崛起!有志者當效(xiào)周生啊!」
是的,少年周恩來在那時就已經認識到,中國人要想不受帝國主義欺凌(líng),就要振興中華。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
❽ 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中的"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此"在文中指什麼'
「讀來書,就要以此為目源標」中的「此」在文中指周恩來提出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志向。
「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出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成長的故事」專題中的第一篇課文,講述了少年周恩來耳聞目睹中國人在國弱民貧的社會下,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故事。
「讀書,就要以此為目標」作為全文的最後一句話,對全文的內容進行了總述概括,這里在文章最後再次重申「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志向,著重表達了文章的主題,表現了少年周恩來的博大胸襟和遠大志向。
(8)四年級上冊語文25課課件擴展閱讀: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背景故事:
辛亥革命爆發後,周恩來帶頭剪去辮子,並接觸進步書籍,他讀光復會領袖章太炎的書和同盟會的雜志,讀康有為、梁啟超的文章。無論是章太炎難懂的古體文,還是梁啟超的近體文,周恩來都認真閱讀。
雖然進步刊物的思想側重各有不同,但樸素愛國的道理是一脈相承的。周恩來的眼界隨著閱讀拓寬,思想得到升華,對事物有了自己獨特的理解,所以,當其他同學還從未想過為什麼要念書時,周恩來已經明確地提出「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