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巧妙設計好一堂語文課
勻啥請問該從哪方面開始?高手進
就應經常自省並塑造自我。泳永
『貳』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高段語文課堂閱讀教學設計的有效性
1.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要想真正改變傳統課堂,使學生愛學、樂學,首先要做的就是變學生的被動為主動,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充分引導學生,不斷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活動雖然強調教師的教,但是最終的效果體現在學生的學中。以前,教師的教學沒有針對性,採用的多是字詞句的多遍強調和段落大意以及文章思想的講授,這種教學方法過於落後。填鴨式的教學使學生處於一種被動學習之中,課堂乏味,部分學生對語文學習提不起興趣,學習效果可想而知。讓學生在課堂中處於主體位置,學生來做課堂的主人,變被動的知識學習為主動學習,這對於提高語文課堂教學來說是事半功倍的。
2.教師要加強自我學習
語文所涉及的知識是方方面面的,除了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還涉及政史地、物理、化學等各科知識。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加強自我學習,在掌握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要掌握好其他學科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將課文中的知識更好、更精確地傳授給學生,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
3.運用多媒體技術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也隨之出現了新的變化。科技的更新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普遍現象,我們的課堂教學也要相應發生變化。在語文課堂的教學中,教師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活躍課堂氛圍,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上課。
多媒體的使用,使語文課堂的講授變得更加生動,學生學習的方式更加多樣。網路資源豐富多彩,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從網路上選取相應的圖片、聲音和視頻,做成課件,在課堂上通過多媒體技術,將所要講授的知識用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給學生予以展示。尤其是一些科普性比較強的課文,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相對於別的文章類型來說,科普類的課文增加了其理解的難度。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演示,再結合課文中的文字介紹,給學生更為直觀的印象,對課本知識的理解也更為容易,也減小了教師教學的難度。
『叄』 如何巧妙設計好一堂語文課
各位老師,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探討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心得。俗話說「教無定法」,只要能夠切實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教學方法,就是好方法。我今天在各位老師面前班門弄斧,不勝惶恐,希望大家給予批評指正。
我覺得要想上好一堂語文課,首先要備好課。這里所說的備課,不單要寫在備課本上,更重要的是要備在心裡,也就是教學各環節如何設計,時間如何安排,教學重難點如何突破等等,都要有明確的安排。我只想強調一點,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不能只關注知識與能力目標,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也是新課標最根本的轉變。也就是說,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光要讓學生學會知識,還要讓學生掌握有關的學習方法,激發情感,明白道理。
那究竟如何設計一堂語文課呢?下面我就以小學語文第二冊第19課《小豬畫畫》為例來說。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認識和體驗。
一、我對課文的解讀
《小豬畫畫》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童話故事,課文講的是一隻愛畫畫的小豬因為自己沒有主見,輕信小松鼠、小山羊和小白鵝的話,將原本可愛的小貓畫成了一隻大怪物的故事。課文用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寓道理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角色鮮明,語言活潑,適宜進行朗讀教學。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以讀為本,讀中識字,讀中生情,讀中悟理。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⑴知識目標:認識「翅、膀、豬」等14個生字。會寫「角、些」等7個生字。
⑵能力目標: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使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及分角色朗讀課文。
⑶情感目標:使孩子從內心喜歡閱讀、喜歡童話故事。懂得遇事要多動腦,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只聽別人說的道理。
本課教學重點是:
1、識字
2、朗讀
教學難點是:對課文內容的感悟理解
三、教學流程的設計
第一課時
1、激情激趣
我的設想是:藉助語言表達,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首先通過講故事,將孩子帶入創設的情境當中,和他們進行談話,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然後,揭示課題(19小豬畫畫)
這樣富有情趣的導入,將架起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使彼此情感交融。
2、初讀感知
第一步:老師范讀,學生認真聽,注意字音。同時思考:愛畫畫的小豬剛開始畫了什麼?最後變成了什麼呢 ?
第二步:學生反饋,檢查學生對課文整體的把握。。
3、自主識字
第一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同時勾出生字。
第二步:讓學生分組自學生字,讀准字音。
第三步:遵循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在全班交流時,我設計了「摘蘋果」和「開火車」兩個游戲環節。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體驗識字的樂趣,從而樂於識字,進而主動識字。
第四步:學習組詞,交流識字方法。
4、寫字
第一步:學生觀察生字間架結構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第二步:老師范寫,學生書空。
第三步:學生先描紅,再自己寫。
第四步:老師講評。
5、作業
朗讀課文,書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1、復習字詞
2、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的教學步驟是:
第一步:我利用形象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讀重點句子,從不同角色的動作、神態、語氣等方面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
A、首先出示第一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上有誰?他們在干什麼?
這幅圖中包含兩個重點句子。出示句子,再次引導學生觀察小松鼠和小豬的神態和動作,然後自己讀一讀,體會不同角色的語氣。
例如這句話,「你看,我的尾巴又大又好看,應該把貓的尾巴畫的大些。」(出示句子)
我引導學生帶上動作讀出小松鼠炫耀自己的尾巴大而好看那得意洋洋的語氣。
出示句子:「小豬聽了,馬上把貓尾巴畫得又粗又大。」
這句話指導學生重點讀,並用動作理解「馬上」和「又粗又大」兩個詞語的意思,讓孩子們體會到小豬正是因為聽到別人說的話,自己沒去思考就馬上去畫,所以把貓的尾巴畫得又粗又大,鬧出了笑話。
B、同同樣的方法觀察第二三幅圖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句子:
「你看,我頭上的角多神氣,快把角加上去吧!」
小豬聽了,連忙在貓的頭上加上了一對角。
「你看,我的翅膀多漂亮,給貓加上一對翅膀該多美呀!」
小豬聽了,立刻在貓的身體兩旁添上了翅膀。
然後指導朗讀。我採取生生互動的形式,即學生自讀,同桌互讀,分組分角色讀等互助形式,使他們自主感悟語言;最後在生生互動的基礎上,進行師生互動,在有趣的角色對讀中體會到:小山羊認為自己有角覺得自己很神氣;小白鵝覺得自己的翅膀漂亮很自豪的語氣,以及小豬聽到他們的話不動腦筋,把他們的特徵畫在小貓的身上,鬧出了笑話
第二步:分角色朗讀比賽
新課程標准提倡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我先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分角色朗讀,然後戴上頭飾進行小組之間分角色表演朗讀比賽。這樣,課本語言通過學生自己再創造,變成了自己的語言,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第三步:進行讀的評價。通過學生相互評點,體會讀文的感情基調和讀文的表達技巧,並內化到自己的方法里。
3、感悟道理
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如何突破呢?《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要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具有問題意識,樂於探究。」為此,我運用了這樣的教學策略:
巧妙設問,共同探究
(1)小松鼠、小山羊、小白鵝他們的話有道理嗎?
這個問題從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來檢查他是否真正的讀懂文章,理解了課文所蘊涵的道理。
(2)你喜歡小豬嗎?為什麼?
這一問題的提出恰好鼓勵了學生在閱讀中談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3)小豬把貓畫成了一隻大怪物,大家看了都哈哈大笑起來,你是怎麼想的呢?想對他說些什麼嗎?
把小豬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孩子們真正懂得要做一個愛動腦,有主見的孩子。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將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充分尊重了學生個性化解讀,多元化解讀,讓孩子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通過互動交流、互助探討,撞擊出思想的光芒。
4、作業
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
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致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如此,本堂課我想全力打造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明白道理。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各環節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組織教學
因為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容易走神,所以組織教學尤為重要。時間可以放在課前和課中。課前可以讓孩子唱唱歌,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課中,當孩子比較疲倦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做做游戲、猜猜謎語或者根據課文內容表演一下,調節課堂氣氛,以便更好地進行後面的教學。
二、課前導入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整堂課是否能上好、上得有效果,導入新課的這個首要環節非常重要。
可能我們有的時候都喜歡直接把課題板書出來,然後上課,這其實也是一種方法,叫「開門見山」,優點是直截了當,乾脆利落。那是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用這種方法呢?顯然不是。其實導入還有很多方法可供大家選擇,比如看圖導入、談話導入、懸念導入、講故事、猜謎語、復習導入等等。同一篇課文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導入。比如《小豬畫畫》一課 ,可以用哪些方法呢?(大家討論 ) 。
三、教授新知
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我們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生字詞語,如何理解課文,要激發學生怎樣的情感,再選擇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完成這些任務。要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問與講的關系。要通過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維。比如教學《燕子媽媽笑了》一課時,可以按照課文思路來設計問題,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去干什麼?小燕子第一次觀察到什麼?媽媽有什麼表現?第二次、第三次呢?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這樣有利於低年級孩子理清課文思路。
四、鞏固擴展
這個環節是對課文內容的回顧、總結、擴展和升華。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掌握擴展的廣度和深度。如學了《丑小鴨》一課,有兩種問法:一是直接問「你明白了什麼道理?」二是問「你喜歡丑小鴨嗎?為什麼?」表面看意思相同,但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顯然第二種更合適。
五、作業布置
低年級的作業,可能大多是抄寫拼音、生字、詞語,還有組詞造句,有時寫寫話,或者是回家給家長講講故事。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比如上完《假如我有一隻神筆 》,可以讓孩子想像假如自己有一隻神筆會畫什麼,然後把它畫下來。
一二年級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習慣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那麼在各個板塊有哪些問題需要重視呢?
一、拼音教學
1、利用好書上的插圖,可以激發孩子學習拼音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讓學生掌握觀察圖畫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說話、傾聽、評價的能力。
2、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拼音字形,如編順口溜、做字母操、比較法、畫畫法等等。
二、識字與寫字
1、多認少寫,激發孩子識字興趣。
2、鼓勵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記憶生字字形,理解字詞意思,活學活用。
3、寫字姿勢要正確,注意用眼衛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把字寫得規范、端正、整潔。
三、閱讀教學
1、重視范讀、教讀,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望天書」和「唱讀」的不良習慣。
2、練習分角色讀、表演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如在教學《雨後的森林》時,我讓學生加上動作讀,孩子們興致很高,很快就在表演中學會了背誦。
3、讓學生初步了解朗讀的評價標准,學習評價別人的朗讀。
4、課後的詞語花籃,讓學生學會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並學習運用到說話寫話中。
四、寫話
1、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鼓勵學生寫自己想寫的話,保護學生的童心。如一個孩子寫到:「天上的雲哭了,水裡的魚兒笑了。」你會怎樣評判呢?表面看不合邏輯,實際上卻反應出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大人是不同的。
2、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積累的語言。
3、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包括,。?!:「」等等。
五、口語交際
1、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創設一個真實的口語交際環境,讓孩子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2、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認真傾聽,清楚表達,大方有禮。
以上說的只是我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一些小小的心得體會,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肆』 如何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做好課堂提問設計
「學起於思,思起於疑」,學生的思維往往從問題開始。所以,課堂上問題的設計就顯得極其重要。問題設得實,設得巧,不僅能「傳道、受業、解惑」,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開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陶行知在《創造的兒童教育》中指出:「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有效的提問,「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形,純熟之功彌深。」
一、當前語文教學中無效的問題設計
1、提問「面面俱到」。老師在課上問題設計過多,過於瑣碎。學生根本沒有多少時間思考,導致「碎問碎答」。這樣一堂課下來,沒有一個明確的課堂教學中心,學生盲目地被牽著鼻子走,在雲里霧里中疲憊不堪,不僅思維受到壓抑,而且收獲甚少,僅走過場而已。
2、提問「泛泛而談」。 要麼問題過於簡單,沒有思考價值,僅以單純的判斷性提問形式:「是不是」,「好不好」,「對不對」等。或是以學生完全不假思索,不費力氣的就可以回答的問題問學生,這種做法只圖課堂表面熱鬧,而不利於學生思維的發展,也收不到什麼教學效果。要麼問題過難,對學生只啟不發。如一開篇老師就問學生「課文寫的是什麼」,「寫作特色是什麼」。試想他們對課文內容還沒有任何的感性認識,怎麼能回答得上來呢?這樣,不但使教學收不到預期的效果,還會扼殺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不用說鍛煉思維能力了。
3、提問「步步為營」。 單一的「預設」限制了種種的「生成」。一個個提問成為牽引著學生向教師的「教案」設計靠近的階梯,「提問群」的接連出現成為幫助教師完成教學任務的橋梁,「隨口而至」的問與答沒有絲毫的美感和激發力,使之成為桎梏學生創造思維的網路。學生的求知慾無法得到擴張與滿足,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就此止步與抹殺,發散性提問、開拓性提問也就無從談起。
二、提高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有效性
1、「牽一發而動全身」,抓住學生思維的聚焦點
教學問題是教學目標的轉換,是教學目標的具體表述。有效的問題應該是「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主導文本研讀、對話的大方向,提綱挈領引導學生縱覽全局,感悟全篇,做到一「問」立骨。最大限度地調動盡可能多的學生來參與思考討論探究
這樣的問題,(1)可以從標題入手,如學習《傷仲永》一文,通讀課文後,問:本文標題中哪個字是全篇文眼?(傷)?這一字飽含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呢?(惋惜)作者為什麼會抒發出這樣的心情?解決了這三個問題,自然就深刻地理解故事內容及造成人物悲劇的根源所在,在惋惜同時留給後人提示警醒。所以,有效的提問能聚焦文章的重難點,同時也集中了學生的思維。不僅課上得緊湊,而且也更有效。(2)可以從結尾入手。如《捕蛇者說》的結尾是「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此句是文章的中心句,那文章是怎樣緊緊圍繞此句話展開的?在認真閱讀全文後,可從捕蛇緣由:抵租、蔣氏三代的悲慘遭遇:蔣氏的捕蛇生活和鄉鄰的交稅生活對比,探究造成捕蛇者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這一綱舉目張的問題的設計,把課文環境、人物、情節三大描寫及其作用和文章的主旨理解全包含在內。(3)抓住重點語句和關鍵細節設問,如學習《我不是懦夫》一文,「我不是懦夫」這句話是王嘉鵬對哥哥的回答。可是他沒有說出口,而只是「在心中默默地」對哥哥說,這是為什麼?引導學生思考:「我」不說出來是想用行動來證明「我」不是弱者,更不是「懦夫」,「我」要用堅強來詮釋「我」的不幸,戰勝「自我」,接著追問:面對災難,王嘉鵬曾經是個弱者嗎?引導學生圈劃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關鍵句子或段落,在語言的品味中感受人物心路歷程,體驗到靈魂的高貴。這一環節對於學生有很大的思維容量,也明確地突出課文的重點內容。所以,整體、集中的提問取代了那種瑣碎、繁復的一個個小問題的不厭其煩地發問,能充分體現學生的思維效度,同時,學生的閱讀能力也在一定的空間中、在一定的「磨礪」中得到了提高。
2、「一石激起千層浪」,激發學生思維的興奮點
皮亞傑曾經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對於學生來講,只有他感興趣的東西,才會使其產生學習的慾望和動力,而富有價值的問題,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例如我在教學《岳陽樓記》時,通過知識競賽導入:「我們中國地大物博,亭台樓閣林林總總,有誰知道中國的『四大名樓』嗎?」一問既出,學生很興奮,興趣一下子被調動了起來,前後左右,七嘴八舌,思維異常活躍。「鸛鵲樓」,「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不甘落後。在意猶未盡中,我又拋出第二問:「誰還能舉些有關寫這四大名樓的詩句嗎?」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學生的思維再次被激活。一學生道出「岳陽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我因勢利導:「 你知道這句名句出自哪位名家的哪篇名作嗎?」,「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很好,今天我們就要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來感受范仲淹的這一偉大的政治抱負」,學生的勁頭更足了,興致勃勃地趕緊打開書仔細讀了起來。如此水到渠成,確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學生不僅願意學習,樂於學習,而且學生的思維火花不斷的得到迸發與跳躍。
同時,富有價值的問題還在於尋求學生興趣與課堂深度的契合點,抓住學生最感興趣而又同文章重、難點有著緊密的聯系的問題。如我在教學《曹劌論戰》時,在分析了曹劌的「遠謀」和魯庄公的「鄙陋」後,在學生的興趣聚焦於曹劌這個人物的性格特徵上時,我順勢曲問:「在這次長勺之戰中,顯然,曹劌的遠謀是舉足輕重的,但是否能少了魯庄公的一臂之力呢?魯庄公身上除了鄙陋以外,是否一無是處了呢?」「風乍起,吹縐一池春水」。話音剛落,整個課堂又開始炸起了鍋,充滿挑戰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又如,在學習了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把握了該文的思想內容「寄情山水,與民同樂」後,我又設計問題:作者與柳宗元都是被貶謫的官員,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記》中抒寫寄情山水的情懷,也有「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的寫「樂」之句。但《醉翁亭記》的「樂」與《小石潭記》的「樂」是否一樣?巧妙的問題設計,觸動了學生的興趣點、情感點,因而學生們說得興味盎然,此文的難點也在這一刻自然地得到突破。所以說,「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如果把學生的大腦比作一泓平靜的池水,那麼教師有效的課堂提問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粒石子,可以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啟迪學生的心扉,開拓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始終處於最佳狀態,使課堂教學充滿生機和活力,這也是提高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一條重要途徑。
3、「條條大路通羅馬」,開啟學生思維的發散點
課標指出:「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在課堂教學中設計開放性問題,促使學生全面的觀察問題,深入的思考問題,並用獨特的思考方法去探索、解決問題。
可從體驗人物精神品質角度設問,如我在教學《「諾曼底」號遇難記》時,在把握了哈爾威船長的人物特徵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哈爾威船長最後選擇與船共亡值不值?」鼓勵學生張開思維的翅膀,積極思考。學生們從不同角度談出了自己的看法:①、值得。因為真正的強者是具有自製力的人。他忠於職守、臨危不懼體現了他的價值觀,堪稱強者②、不值得。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有限的生命中還有無數個實現個人價值的機會與可能………,在你一言,我一語中,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有效地得到了鍛煉,打開了學生一條又一條的思路,心靈得到了一個又一個獨特的體驗,這對每個學生來說就是一種收獲。他們不僅得到了個性化的發展,還培養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有人說:「一堂好課往往起源於一個好問題。」問題是語文課堂教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活動的起點。因此,好的問題能帶動一堂課,好的問題需要設計,一定要有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