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20篇初中(語文、歷史聽課記錄)
1、手工工場最早出現於14世紀的義大利,手工工場的特點規模較大,僱用了很多工人,工人之間實行分工合作,提高了生產效率。
2、西歐早期的手工工場集中在紡織、采礦、冶金、造船等行業中。
3、16世紀以後,西歐各國為了富國強兵推行有利於商人的政策,手工工場出現後發生變化的階層是商人階層,新的階層資產階級。
4、中國手工工場出現的時間明清時期,地點景德鎮。
5、被稱做「文藝復興時代最完美的代表人物」是達•芬奇,代表作《蒙娜麗莎》和《最後的晚餐》;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的劇作家是莎士比亞,代表作《羅密歐與朱麗葉》。
6、被稱為「教皇的奶牛」是德國人,宗教改革家是路德,提出「知識就是力量」是培根,提出「日心說」的是哥白尼,「日心說」被譽為「科學革命的開端」,牛頓的突出成就是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提倡天賦人權的思想家是伏爾泰,被稱為啟蒙運動的旗手,提出人民主權思想的是法國的思想家盧梭。
7、首先發現新大陸的是航海家哥倫布,美洲原有的居民是印第安人,是黃色人種,首先發現西歐通往印度的航線是達•伽馬,首先完成環球航行是麥哲倫。被稱為「海上馬車夫」是荷蘭人。
8、新航路開辟的原因:
(1)東方各國的黃金成了西歐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2)奧斯曼帝國控制著東西方貿易要道,阻隔了西歐各國通往東方的傳統商路;
(3)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根本原因)
(4)基督教傳播的需要
總的來說,新航路開辟的直接原因是:追求財富獲得利益;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
產生的影響:
新航路的開辟,推動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促進全球聯系的加強,世界開始走向整體。
9、率先進行殖民掠奪的國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強占殖民地最多的國家是英國。
10、英國與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前夕的國王分別是查理一世和路易十六;領導人分別是克倫威爾和羅伯斯庇爾;英國限制王權的法令中最重要的是《權利法案》,革命後建立起來的政體是君主立憲制。
11、揭開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的事件是來剋星頓的槍聲,美國獨立戰爭中發表的文件是《獨立宣言》,獨立戰爭的領導人是華盛頓。
12、法國大革命爆發的標志是攻克巴士底獄,頒布的文件是《人權宣言》,法國的國歌是《馬賽曲》,法蘭西帝國的建立者是拿破崙。
13、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明清時期棉紡織業發達的地區是松江地區,大量進入國際市場的中國產品是絲綢、茶葉、瓷器等。
14、受到乾隆接見的明朝時西遷的蒙古土爾扈特部,18世紀前期,清政府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管理西藏,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和回部的貴族叛亂,從法律上確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的廣大地區為中國領土的條約是《尼布楚條約》。
15、明清朝為加強王權設立的機構分別是廠衛和軍機處,清朝時為加強思想控制,大興文字獄,該時期科舉答卷的文體是八股文。
16、反對專制皇權的中國思想家是黃宗羲。
17、繪制《坤輿萬國全圖》的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中國宮廷畫家並參與圓明園西洋風格建築設計的義大利傳教士是郎世寧。
18、1553年,佔領澳門的是葡萄牙,17世紀初佔領台灣的是荷蘭,成功收復台灣的英雄是鄭成功,1793年,英國使臣馬戛爾尼率領使團來到中國,其主要目的是擴大英國的海外市場。
第六單元席捲全球的工業文明浪潮
1、18世紀中期,一場以機器生產代替手工勞動_的工業革命從英國開始,首先出現的行業是棉紡織業,一種新的動力機器——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將人類社會帶入了蒸汽時代。
2、被稱為「科學的世紀」是19世紀,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化國家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新階段最突出的特點是電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從而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3、對比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和新階段
工業革命的早期階段 工業革命的新階段
主要技術發明成果和發明人 珍妮紡紗機(哈格里夫斯),蒸汽機(瓦特),蒸汽機車(史蒂芬孫) 電動機(格拉姆),電磁感應原理(法拉第),可實際使用的發電機(西門子),電燈(愛迪生),巴黎的電力鐵路,電影放映機,電話(貝爾),汽車(福特),飛機(萊特兄弟)
工業發展領先國家 英國 美國,德國
主要工業門類 紡織業,機械製造業,冶金業,采礦業,造紙業,交通運輸業 電力工業,鋼鐵工業,化學工業,
石油工業,汽車工業
4、《摩登時代》里的工廠出現了流水線生產方法,電影放映機發明。
5、世界最終形成一個整體的時間20世紀初,主要表現:
領域 表現
經濟 世界基本上形成了統一的市場,各國商品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中流動
交通 鐵軌在世界各地延伸,一批港口城市在各國發展起來
人口 人口流動加速,出現了海外移民的熱潮
文化 文化交流更廣泛,工業文明的先進思想、科學技術和生活方式在世界各地傳播
體育 出現了一些世界性的活動,如奧運會
6、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是海地,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使自己強大起來,成為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綜 合 題
1、比較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
(1)鄭和遠航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哥倫布航海最遠到達:美洲
(2)鄭和下西洋與哥倫布遠航分別是出自什麼目的?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有: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珠寶的需求。哥倫布遠航的目的在於尋找黃金;是歐洲對東方貿易的需要。
(3)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遠航分別對世界產生了什麼影響?
鄭和下西洋加強了明朝與海外諸國的聯系和友好交往,但給明朝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最終導致航海的悄然結束。
哥倫布遠航,使歐洲人發現了美洲,加快了對美洲的開發,促進了西歐資本主義的發展;但同時也給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粵海關志》卷23
材料二:浙民習俗易囂,洋商錯處,必致滋事。————《清高宗聖訓》卷281
材料三:此輩(註:華僑和商人)多系不安本分之人,若聽其去來任意,伊等益無顧忌,輕去其鄉而漂流外國者益眾矣。嗣後應定限期,若逾期不回,是其人甘心流移外方,無可憫惜,朕亦不許其復回。如此則貿易欲歸主人,不敢稽遲在外矣。—《清文獻通考》卷33
(1)材料一中表明「天朝」不願與外國互通貿易。我們把這種政策稱之為閉關政策
(2)結合材料一、材料二,談談實行這種政策的原因。
清朝前期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佔主要地位,商品經濟發展十分有限;統治者自認為天朝物產豐盈,且目光短淺,不屑與外國互通有無;統治者還害怕外商與沿海人民往來會滋生事端,便利洋人侵略中國。
(3)材料三中如此限制沿海人民出海貿易,導致的直接後果是什麼?
中國的對外貿易受到阻撓和打擊,逐漸喪失對外貿易的主動權,明代以來盛大的航海事業也衰落下去了。
(4)根據以上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對實行這種政策所產生的後果的認識。
封閉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挨打。
3、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走向整體,而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訊工具的發展,為世界聯系的加強提供了必要條件,使整體世界最終形成,洋貨開始湧入中國市場。而如今,悉尼、東芝、松下等外國彩電和寶馬、賓士、別克等高檔轎車已開始進入了平常百姓家。
(1)請你分析一下西歐各國為何不惜巨資化大本錢去開辟新航路?
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歐洲人對黃金的狂熱追求;傳播基督教的動機;
(2)整體世界的最終形成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但對世界各國的影響一樣嗎?為什麼?不一樣, 19世紀初 新的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強大了,而亞非拉國家更落後了。率先完成工業革命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了佔領海外時常和原料產地,他們加快了殖民侵略的步伐。到19世紀末,將整個世界基本瓜分完畢,亞非拉國家則淪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遭受其奴役。
(3)「而如今,悉尼、東芝、松下等外國彩電和寶馬、賓士、別克等高檔轎車已開始進入了平常百姓家。」這又說明了什麼? 經濟全球化。
4、歸納明清時期經濟、政治發展的特點,與同時期的歐洲相比,有哪些異同點?
不同點:明清時期中國專制皇權不斷加強,而西方國家則先後爆發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制制度,建立了資本主義共和制度;中國的思想控制十分嚴密,統治者大興文字獄,加強思想控制,西方國家則在手工工場產生和工商業發展的基礎上,誕生了新的階級,從而引起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的誕生、啟蒙運動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這個閉關自守,西方不斷想海外探索,開拓海外殖民地。
相同點:手工業發達;商人地位逐漸改變或者說是商人資本十分雄厚;都出現了近代進步的思想家。
第七單元 走向現代世界
1、一戰與二戰的對比:
戰爭歷時 爆發原因 性質
一戰 1914—1918 由於帝國主義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發展
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引起的。 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掠奪戰爭
二戰 1939—1945 法西斯國家想要稱霸世界、轉嫁
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
一場法西斯侵略與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與邪惡的戰斗
戰爭發起國 交戰雙方 重要戰役 新式武器的運用
一戰 德國、奧匈帝國 德奧為首的同盟國對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 凡爾登戰役 坦克、飛機、潛艇、雷達、遠程大炮、
二戰 德日意法西斯集團 德意日法西斯集團對中美英蘇為首的反法西斯聯盟 斯大林格勒戰役 原子彈
結果 相同點
⑴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嚴重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勢力,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物質和精神損害; ⑵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和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 1、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和人員傷亡。
2、大量新式武器運用於戰爭,使戰爭更加殘酷。
3、都產生了社會主義國家。
⑴熱愛和平的國家和人民聯合起來,建立了反法西斯聯盟,與法西斯進行了殊死的斗爭,並終於贏得了勝利;(2)義大利、德國、日本相繼投降;(3)1945年10月24日,在美英蘇中等國的共同努力下,創立了以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為宗旨的國際組織——聯合國;
2、科技應當應用於哪方面?
科技發展本身無害,關鍵在於把科技用在哪裡。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用於提高人類抵禦災害的能力,改善人類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一句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我們應該把科學技術用於造福人類上,用於推動社會發展上,而不是用在毀滅人類上。
3、為什麼反法西斯戰爭能最終取得勝利?
一方面,全世界熱愛和平的國家和人民聯合起來,建立起反法西斯同盟,與法西斯進行殊死斗爭;另一方面,法西斯反人類的本質必然使它走向失敗,而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必然取得勝利。
4、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始於美國紐約,很快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無一倖免。
5、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銀行紛紛倒閉,工商企業大量破產,市場蕭條,失業人數激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等。6、1929年~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特點:范圍廣(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時間長(1929年~1933年共持續5年時間)、破壞性大(1933年與1929年相比,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值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世界貿易總額縮減了三分之二)
7、1929年~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是什麼?(1)這場危機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結束了20年代出現的資本主義相對穩定局面,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各種矛盾空前激化,是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導致資本主義世界嚴重的政治危機;(2)各國壟斷資產階級為了擺脫危機,千方百計尋找出路:美國實施了羅斯福新政,暫時緩和了危機,而德意日建立了法西斯專政,成為二戰的戰爭策源地。
8、世界上第一次經濟危機是1825年發生在英國的經濟危機。
9、經濟危機是那個時代資本主義社會特有的現象,其實質是「生產過剩」的危機,這里的「生產過剩」是指相對過剩。
10、比較俄國1917年3月(俄歷二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即二月革命)和1917年11月(俄歷10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即十月革命)的不同點。名稱 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1917年11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
性質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無產階級革命
革命任務 推翻沙皇統治 推翻臨時政府
結果 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並繼續參戰 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成立一代表工人、農民的蘇維埃政府,並宣布退出一戰
11、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為什麼會得到人民的擁護?
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用社會主義的方式來改造俄國。他們代表了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追求的目標是為了滿足工人和農民的願望,因此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12、十月革命的勝利有何歷史意義?十月革命的勝利,不僅改變了俄國歷史的發展方向,而且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開辟了歷史的新紀元,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13、十月革命勝利後,蘇維埃政府頒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給農民,把銀行和大企業收歸國有,由工人監督企業生產;頒布《告俄國公民書》庄嚴宣告:「國家權力全部歸蘇維埃」1922年,蘇維埃俄國和鄰近的烏克蘭、白俄羅斯等蘇維埃共和國聯合,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14、土耳其人統治下的奧斯曼帝國曾經是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封建帝國,信奉伊斯蘭教。20世紀初,土耳其淪為半殖民地,被稱做「西亞病夫」。
15、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目的:為了挽救民族危機,意義:贏得國家獨立和自由,使土耳其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階段,經過:土耳其人民在凱末爾的領導下,成立新政府,發表被稱為「土耳其獨立宣言」的《國民公約》,與侵略軍展開武裝斗爭。1922年,贏得國家獨立和自由。
16、土耳其凱末爾改革:目的:使土耳其富強起來;內容:向西方學習,進行徹底的改革,採取各種措施,破除落後的習俗,提高民族文化水平,推動工業發展;意義:使土耳其迎來了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凱末爾在革命勝利後為什麼說真正的工作才剛剛開始?凱末爾認為:獲得國家獨立是土耳其革命的第一步,接下來就是如何振興民族經濟,使土耳其走上富強之路。只有改革才能使土耳其擺脫西亞病夫的稱呼,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世界面前。
17、羅斯福新政:背景: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對美國的沉重打擊;目的:為了使美國盡快擺脫困境,實現經濟復興;內容:全面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在金融、工業、農業和社會福利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措施;評價:羅斯福積極改革的精神,鼓舞了美國人民。隨著新政的實施,美國逐漸從噩夢般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新政中採取的措施,後來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
18、面對嚴重的失業問題,羅斯福政府採取以提供工作機會代替賑濟的方法,其中最典型的是田納西工程。
19、用最簡要的語言,概括出十月革命、凱末爾改革、羅斯福新政的突出特點:
十月革命:通過武裝起義取得革命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改變了俄過的歷史發展方向,開辟了歷史的新紀元。
凱末爾改革:向西方學習,破除落後的習俗,提高民族文化的水平,推動工業的發展,迎來了土耳其歷史發展的新階段。
羅斯福新政:為應付危機作的政策調整,減緩了經濟危機對美國的經濟的嚴重破壞,使傳統的資本主義模式得到改造。
20、新文化運動:
背景:辛亥革命以後,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沒有根本改變,孔子,作為君主統治的精神象徵,仍愛到尊崇。但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等觀念,已深深影響了一批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特別受到青年學生的歡迎。
開始時間和標志: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
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
口號:「民主」與「科學」。(德先生和賽先生)
性質:新文化運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
意義:新文化運動極大地破除了封建主義思想的束縛,形成了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促使人們加緊追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先進的知識分子接受十月革命的影響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
21、新文化運動向儒家學說猛烈開火,宣稱要「打倒孔家店」。
22、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率先提出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他還試做白話詩,
23、《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篇白話小說。
24、如何看待儒家文化?
對待儒家文化,我們不能簡單地否定或肯定,應該一分為二的加以繼承——批判地繼承儒家文化。
中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巴黎和會上遭受了什麼待遇?這說明了什麼?
答:中國在巴黎和會上遭受了不公正待遇,要求收回德國在山東的特權等正當要求遭到無理拒絕,這說明了這次會議是一次帝國主義的分贓會議,也說明了弱國無外交。
25、五四運動:
時間:1919年5月4日
導火線:巴黎和會無理拒絕了中國的正義要求,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了日本。
成果: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拒絕在巴黎和約上簽字
性質:一次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
意義:五四運動是中國革命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中國工人階級從此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運動拉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26、思考題:五四新文化運動如何顯示了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五四運動從學生罷課到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從學生為先鋒到工人階級為主力,說明了什麼?
答: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都是制度層面上的改良;五四新文化運動,則是對精神層面上的反思。從制度到精神,表明了中華民族的進一步覺醒。
28、當時的先進的中國人為什麼要提出「走俄國人的路」?
答:走俄國人的路既是中國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先後向英法、日本學習受挫後的又一次選擇,也是一戰前後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各種矛盾充分暴露且繼續對華實行不平等外交所導致的後果;當然也與蘇俄採取了對華友好的外交政策有關。
29、使中國正在尋求救國真理的先進分子看到了「新世紀的曙光」的是俄國十月革命。
❷ 語文的發展史
一、歷史的回顧:「語文知識」何以成為一個問題
20世紀語文教學是從古代綜合性的、網路全書式的教育中獨立出來的,其標志,就是「語言專門化」。現代語文教育的歷史,就是從傳統的網路全書式的教育向「語言專門化」教育的轉型、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化」是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轉型的一種內在推動力。傳統語文教學也有語言教學,但都是「就書衍說」,「神而明之耳,未可以言傳也」,其效率是極其低下的。中國第一部語法學著作《馬氏文通》,就是作者痛感「蒙子入塾」,「終日伊吾」,可只是「循其當然而不求其所以然」,因而以「十餘年力索之功」完成《馬氏文通》一書,希望「而後童蒙入塾能循是而學文焉」。可以說,馬建忠的《馬氏文通》是中國語文教學「知識化」的先聲。到了上個世紀初,中小學語文課堂開始出現包括注音字母、標點符號、文字的筆畫、修辭、語法等內容的語言知識教學。而到了三四十年代,在一大批現代語文學家和語文教育家的努力下,中小學語文教材中開始大量出現「發音」「讀法」「書法」「作法」「綴法」等語文知識,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應該是夏丏尊、葉紹鈞合編的《國文百八課》。該教材以語文知識為經,以選文為緯,是中國現代語文教育史上第一部系統的在知識理論指導下構建的比較成熟的語文教科書。
毫無疑問,「知識化」在中國中小學語文教育發展史上是一個進步的標志。其進步意義在於:第一,它取代「經義教育」成為語文教學的主體,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語文教育的「語言專門化」歷程,完成了古代語文教育向現代語文教育的轉型。第二,它使語文教學擺脫了「未可以言傳」的落後狀況,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率,實現了語文教學範式的更新換代。從整體上來說,現代語文教育的「知識化」,是與現代科學發展和社會趨勢相適應的,實際上,它就是現代科學發展和社會趨勢的產物。
但是,與其他學科相比,中學語文教學在知識問題上有它的特殊性。一方面,「語文知識」是語文課程的一個重要內容,「知識化」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基本保障。因此,可以肯定地說,重新回到「經義教學」和那種「神而明之」的教學狀態,是語文教學的倒退。另一方面,同樣可以肯定的是,語文課程不是一門知識課程。也就是說,語文課程不是一門以系統地掌握某一門或某幾門知識為目的的課程。語文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這似乎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很多人把這句話與「掌握語言知識」劃上等號,或者雖然沒有劃上等號,但認為從「掌握語言知識」到「形成語言能力」是自動完成的,是自然而然的。而實際上,「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核心是「語用方法」和「言語經驗」,而不是「語言知識」。「語言知識」告訴我們「語言是什麼」,但中學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不是培養「談論語言」的人,而是培養「使用語言」的人。只有「語用方法」和「言語經驗」,才能給予中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的能力,以及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文化素養。
知識問題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這種復雜性,使得現代語文教育走過了一條曲折的道路。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概述了現代語文教學的兩條線索,一條線索就是「從經義教育向語言教育」的發展過程,一條線索就是從「語言要素(知識)教育向語言功能(語用)教育」的發展過程。前者的標志,就是「知識化」,而後者,則以「淡化知識」為其標志。這種「淡化知識」的傾向,在上個世紀80年代關於「淡化語法教學」的討論中初露端倪(其基本觀點是:現有的語法知識沒有反映漢語的實際,學了「不管用」);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對「知識中心說」的批判中達到高潮(其基本立場是:語文課根本就不是一門知識課);在世紀之交的語文教育大討論中,「知識化」成為眾矢之的(這種批判主要針對的是知識本身的絕對化和形式化)。而在以新課程標准為代表的語文教育新思潮中,「知識化」得到了全面放逐(其主要理論表達是「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語法、修辭知識不作為考試內容」)。
但問題在於,這種「反知識」立場是有著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前提的,這種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前提就是:對於「這樣的知識」和「這樣的知識教學」來說,「反知識」是有理由的,是成立的。它更多的是著眼於知識本身的不完善和弱智化的知識教學方式,而沒有從「課程論」和「教學論」的角度來全面地看待知識問題。一個很簡單的思考是:「這樣的知識」不好,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對知識的「處理方式」不好,那我們最恰當的選擇應該是「換知識」和「改變這種方式」。顯然,對知識系統本身的質疑和對知識教學方式的批判並不必然地導致「語文課不學知識」、「語文課不需要知識」的命題,「反知識」的特定內涵並不必然地導致「去知識」。一個更根本的、更重要的問題是:語文課是否需要知識。問題的這種提法啟示我們,我們需要一個比「這樣的知識不好」「這樣的知識教學方式不好」更為廣闊的理論視域;我們需要一個更為深刻的知識論立場。
二、我們需要什麼知識:語文課中的知識類型
我們有兩個問題:一是知識到底在語文教學中占據一個什麼位置,起到什麼作用;二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知識,什麼樣的知識才能在語文教學中發揮我們期望它發揮的作用。
這兩個問題是糾纏在一起的。不同類型的知識在語文教學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同性質的知識對語文教學的意義是有差別的。過去我們關於語文知識的許多討論,都是在沒有區別不同類型、不同性質的知識的前提下展開的,許多討論沒有能切中要害,甚至不得要領,原因就在於,它們不是針對特定的知識類型而言的,它們的立論都可以找到「例外」甚至反證,因而缺乏立論必須具備的周延性,其科學性和說服力都大打折扣。
語文教學的「知識問題」迫切需要引入「知識類型」概念,在「知識類型」的理論視野里,過去抽象的、含混的「知識問題」似乎變得清晰了,變得一目瞭然了。
1、過去關於語文知識類型的探討
關於語文知識,過去有一個所謂「八字憲法」的表述,即「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這是一種描述性而非類型化的表達,是老師們對教學實踐中所教的知識的一種經驗性的總結。一方面,沒有關於「為什麼要有」的論證,例如為什麼要有「篇」、又什麼要有「邏」,「篇」的知識、「邏」的知識對語文教學有著什麼意義,起著什麼作用,並沒有具體的討論。另一方面,這八個方面的知識相互之間是什麼關系,它們如何組合在一起,這些問題,「八字憲法」既沒有討論,從它們的內涵中也看不到有這種關系的可能。顯然,「八字憲法」並不是關於「語文知識」的系統的表達,它實際上是老師們在教學中實際上教到的知識的混合,它們沒有為解決語文教學的「知識問題」提供什麼線索。
大概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開始有意識地系統歸納「語文知識」,其成果是所謂「三大學科」:語言學知識系統、文學知識系統和文章學知識系統。這種歸納的影響很大,在一些研究者的論著中,開始把語言學、文學和文章學作為語文教學的三大基礎學科來討論,有些高等師范院校的中文系,也開始依據這種認識構建由語言學系列、文學系列和文章學系列組成的課程體系。但是,這種理論仍然沒有解決「為什麼要有」的論證,仍然沒有解決「它們是如何組合在一起」共同構成「語文知識」的問題。語言學知識、文學知識、文章學知識,在語文教學中,它們是三條線,是分離的。它們如何成為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知識構成」,也沒有人討論過。而且還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即:並不是所有語言學知識都進入語文教學,並不是所有文學知識都要在語文課里教,並不是所有文章學知識對語文教學都有用,那麼,這「三大學科」哪些知識屬於語文課里要教的知識,要用到的知識,哪些不屬於,這個問題「三大學科」的理論根本沒有涉及到,也無法解釋清楚。
2、關於語文知識類型的新探索
最近幾年,語文知識問題重新進入人們的研究視野。從目前發表的一些文章來看,可以說初步形成了一次新的討論。這一次關於語文知識的討論是在繼承了前幾次關於語文知識問題討論成果的基礎上的深化與延伸,其最突出的成果,就是接受了「知識類型」的概念,突破了過去單一的知識類型認識,從而獲得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知識視野。
陳述性知識 程序性知識 策略性知識[ii]
陳述性知識是關於事物「是什麼」的知識,它是人們對事物的狀態、內容、性質等的反映。例如,關於什麼是比喻的知識,關於什麼是舉例論證的知識,關於什麼是疑問句的知識等。陳述性知識對語文教學的意義是有限的。第一,它是把事物當作客觀對象來認識,而語言並不是一個純粹的客觀事物;第二,語文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一種實踐能力,是一種「做事」的能力,而主要不是一種「認知」的能力。語文教學的目標不是認識語言,而是運用語言,不是培養「談論語言」的人,而是「運用語言」的人。陳述性知識告訴學生「比喻」是什麼,但掌握了「比喻是什麼」這一知識並不能直接轉化為「打比方」這一實踐能力,掌握了「疑問句」的知識並不一定就會「提問」,同樣,知道了什麼是「舉例論證」並不意味著同時也就會「舉例」來論證了。
程序性知識是關於「做什麼」「怎麼做」的知識,它是人們關於活動的過程和步驟的認識。例如,我們在什麼情況下要運用打比方的修辭手法,我們在提問的時候要注意什麼要領,我們在議論文中通過舉例可以做什麼,以及怎麼做。這些知識,就是程序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對語文教學的意義是巨大的,它直接作用於語文教學目標的實現。但是,這種類型的知識也是我們現在最缺乏的,甚至幾乎沒有。
策略性知識是關於學習策略的知識,即如何確定「做什麼」「如何做」的知識。它的特點是「反思性」和「元認知」。對策略性知識的掌握,其標志是:明確認識自己面臨的學習任務;知道自己目前學習所達到的程度;能調用恰當的學習方法;對自己的學習過程能進行監控、反省和調節。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當然不是絕對不需要一點陳述性知識,但可以肯定地說,不應該以陳述性知識為主體。過去,我們理解的知識就是陳述性知識,除陳述性知識之外我們不知道還有什麼其他知識,所以要麼從語文課程的實踐性目標出發,徹底否定語文知識的教學,要麼從學校教育和課程內容的特點出發,將陳述性知識教學提到一個不恰當的位置。實際上,一方面,否定陳述性知識的主體地位,並不否定知識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我們所需要的知識,也主要不是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應該成為語文知識教學的主體。而策略性知識,則是知識教學的最高境界,一方面需要,另一方面,也只在較高學習層次和學習境界才需要。策略性知識教學的時機和場合是決定策略性知識教學能否實現其目標的關鍵。
從它們之間的關系來看,陳述性知識在學生的「前面」,程序性知識在學生的「外面」,策略性知識在學生的「後面」。擺在「前面」的東西最容易看見,但可能並不是最重要的;處在「外面」的東西很難輕易進入人們的視野,但可能是起關鍵作用的;而在「後面」的東西,在最深刻的意義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把它擺上「檯面」。
現象知識 概念知識 原理知識[iii]
這是著眼於知識體系的一種知識分類。加涅認為,知識體系的結構象一個「金字塔」,塔底就是由這些大量的事實、現象構成,中層則是由對這些事實、現象的解釋和定義構成,而最上層,則是根據那些「解釋」確定的一些「行事規則」。根據加涅關於知識體系的理論,可以把語文知識分為「現象知識」、「概念知識」和「原理知識」。
在語文教學中,所謂「現象知識」就是對語料的掌握,包括常用詞語,常用句式,常用語體,常用修辭等。這里所謂掌握,就是熟悉。語文課是以「現象知識」為教學內容主體的課程,我們在語文課中學這么多課文,目的就在掌握「語文現象知識」。
所謂概念知識就是對「現象知識」加以解說和命題的知識,它一般用概念來表達。在語文教學,這些知識本身沒有目的意義,它要麼是幫助學生理解「現象知識」,要麼是為形成原理知識作準備。在第一種情況下,它只起到輔助作用,在第二種情況下,它甚至根本就不需要進入語文教學的實際過程,而只是為那些研究人員掌握即可。
原理知識屬於「如何做才正確」的知識,所以也可叫「規則知識」。它是對人的行為方式的描述與規范,在人們的活動中起著「定向」的作用,所以這些知識是可遷移的,利用這些知識可以有效指導和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關於如何運用「指示語」的知識,描述了「在句段中,指示語可以代替所指示的事物或前面已經出現的語句,從而使語句更為簡潔,使文意更為連貫,語意重心更為突出」的行為規則,掌握這一知識,則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在寫作中實現語意連貫。
從數量上來說,語文教學大量需要的是「現象知識」,需要精細掌握的是「原理知識」,而對「概念知識」,則「少知、粗知」。
無意識知識 言述性的知識[iv]
所謂無意識知識,也稱之為緘默知識,這種知識的特點是「知道,但說不出」,即直覺狀態的知識。最典型的語文無意識知識,即語感。語感的特點就是「知道,但說不出」,我們讀一篇文章,一讀就通,一讀就懂,但是如何讀懂的,讀通的,說不出來。這一特點決定了無意識知識特別適用於「從事一種行為」,即活動。
言述性知識,即可以說出來的知識,也稱之為外顯知識。它的特點是「知道,而且可以說出來」,這是一種明晰性知識,是可以言傳的知識。例如「語體是一種言語行為方式」,「說話必須根據場合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表達方式」。「明晰地傳達」是它最大的優勢。
言述性知識是以無意識知識為前提的,言述性知識是對無意識知識的概括和表達。從理論上來講,所有的無意識知識都可以用言辭表達出來,也就是說,所有的無意識知識都可以向言述性知識轉化。但是,這種轉化對研究語言是有意義的,對從事一種言語行為,卻不一定都是有意義的。因為在某些時候,熟練地從事一種行為必須依賴無意識知識,「有意識的知識」的參與反而會起干擾作用。那麼,在什麼時候,我們需要言述性知識呢?波蘭尼告訴我們,就是在「批判性思考」的時候,即對言語對象作「批判性」「反思性」閱讀的時候。什麼時候我們需要無意識知識呢?也是波蘭尼告訴我們,就是在「控制住至今尚未探明的領域」時,也就是要「創造」新的知識的時候。
三、知識在語文課中作什麼用:知識作用的途徑與方式
知識是分為不同類型的,不同類型的知識在語文教學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有些是輔助性的,有些是必要條件性的,有些甚至是充分條件性的,有的是教師在課堂里教的知識,有的是學生學的知識,有的屬於教學目的范疇里的知識,有的則屬於教學內容範疇里的知識,有的是作為教學過程的知識,有的是作為教學工具的知識。這些知識的性質是不一樣的,它們對語文教學的意義也是有區別的,有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因此,我們不能籠統地來談語文教學的知識問題。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分清了不同類型的知識,它們的內涵和特點後,我們就獲得了這些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發揮作用的具體途徑和方式。
1、知識作為課程內容:知識修養與知識定向
課程內容是相對教材內容、教學內容而言的,它們之間的區別,王榮生博士有明確的界說:語文課程內容是指語文教學中「應該教什麼」;語文教材內容,是指語文教學「用什麼去教」;語文教學內容,則是指「語文教學實際上教了什麼」。更通俗的說法是:語文課程內容,就是學生要掌握的內容。在語文教學中,學生要掌握的內容大部分不能直接呈現給學生,它只能通過「課文」這一載體隱含著呈現給學生,老師在課堂里直接教的是「課文」,但學生要學的,其實是教材所承載的「課程內容」。這些學生要掌握的內容(即課程內容)中,有一些就是知識。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知識都能夠作課程內容的,作為課程內容的知識只可能是兩種:一種是「現象知識」,即語料,包括常用語匯、常用句式、常用語體、常用修辭等等。擴而大之,還包括經典作品、名言警句、文化常識等等,都屬於這一范疇。這些知識是一個學生的基本知識修養,也是實現其他教學目的的基礎。一種是「原理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這些知識直接告訴你應該怎麼做,掌握這些知識是做好事情的必要條件甚至是充分條件,它直接為做好事情定向,因此,掌握這些知識本身就是課程內容。
2、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外顯知識」對「緘默知識」的引導作用
教學內容是指在語文教學中實際上教了什麼。在教學中實際上教的東西,並不一定是要求學生掌握的,而可能是為學生掌握他應該掌握的東西作鋪墊、准備線索、提供條件的。那麼,這些鋪墊、線索、條件是什麼呢?在大部分情況下,這些鋪墊、線索、條件就是「外顯知識」。
前面我們曾介紹,根據知識的表現,知識可以分為外顯知識(言述性知識)和緘默知識(無意識知識)。外顯知識之所以是外顯的,是因為它直接用言語表達出來,因而具有明確的可傳達性,從教學的角度來講就是可教性。但語文知識大部分是緘默知識,即那些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知識。這一點已為語文教育的歷史所證明,也為近20餘年語文教育的科學研究所充分揭示。正因為它是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因而它的可教性受到巨大限制。這是語文教學在知識問題上的一個悖論:語文知識主要是一種緘默知識,「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緘默知識為基礎」;但正因為它是緘默知識,又往往是不可教或可教性有限的;而可教的外顯知識一方面只佔少部分,另一方面往往又是一些表面的缺乏深度的知識,因而它的教學價值是有限的。過去語文知識的教學意義受到質疑,主要原因即在於此。但是,「幾乎所有的外顯知識都根植於緘默知識,外顯知識的增長、應用和理解都依賴於緘默知識」[v]。換句話說,外顯知識是知識這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緘默知識則是它藏在水面下的部分。因此,外顯知識就成為緘默知識的一個線索,一個標志,一個通道。在語文教學中,任何緘默知識的獲得,都是以外顯知識為導引的,外顯性知識牽引著學生,學生順著外顯性知識暗示的方向,「意會」到緘默知識,並最終實現緘默知識向外顯知識的轉化。這就是馬建忠所謂「即其可授受者以深求夫不可授受者」。直接把外顯性知識作為語文教學的內容主體也許的確是值得商榷的,其意義也許的確是有限的,但把外顯性知識作為緘默知識的線索,牽引出學生對緘默知識的「意會」,則其教學意義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外顯性知識作為教學內容的意義有限性並不否定它作為教學途徑、教學線索的意義的重要性。在這里,我們可以引用幾乎成為常識的一句哲學名言:感覺到的東西我們才能理解它,而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可以更好地感覺到它。
3、知識作為教學的交流工具:「工具知識」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的交流,這是對教學過程的最基本的描述。現在的問題是,我們用什麼來交流呢?對於教學來說,交流的起碼要求是「明示」,我們怎麼讓學生明白教師的要求,怎麼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學習對象,怎麼讓學生明確地向教師表達自己的理解?「教」是一種行為,這種行為的實現需要一種稱之為「抓手」的東西,沒有這種「抓手」,教學的進行則無以依託;有了這種「抓手」,教師可以憑借它傳達自己的思想,學生可憑借它理解教師的意圖和自己的學習對象。這種「抓手」即交流工具是教學得以進行、得以展開的一個前提。事實上,什麼樣水平的交流工具就有什麼樣水平的交流。這種師生雙方藉以交流的工具,我們可以稱之為「工具知識」。這種「工具知識」也許並不要求學生掌握,卻是教師呈示學生要掌握的知識和學生理解教師的要求的一個「工作概念」。劉大為對此作了出色的闡述,他說:「如果沒有語言知識的介入,教師就只能在這種常識語言的水平上與學生對話交流。深刻的感悟將會因為沒有必要的概念作媒介而煙消霧散,睿智的指點也將會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而變得平庸無奇。」[vi]他在這里所說的「語言知識」,就是指用以開展教學交流的「工具知識」。
4、知識作為教師的准備:「教師狀態的知識」在課程建設中的作用
課程社會學告訴我們,課程建設是一個「將作為一般文化成果的『客觀知識』改造為『課程知識』」的過程。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客觀知識」本身,二是改造客觀知識的知識,前者主要是學科知識,後者則包括價值論知識(即證明課程知識合法化的知識)和方法論知識(即證明課程知識合理化的知識)。對於學生來說,他們要掌握的主要是學科知識,我們可以稱之為「學生狀態的知識」。對於教師來說,則不僅包括學生狀態的知識,還包括如何選擇、呈現和傳達學生狀態知識的知識。於是所謂「課程知識」可以區分為「學生狀態的知識」和「教師狀態的知識」。過去,我們沒有這種區分,因而從「學生狀態的知識」的簡化性描述中直接推導出「語文課不需要知識」或「語文課知識不重要」的結論。新課程則首先改變了教師的地位,他不僅是教學者,而且還是課程建設者,因此他不僅要把知識教給學生(當然不僅僅是傳授知識),而且還要掌握「客觀知識」,掌握將「客觀知識」改造成「課程知識」的知識。因此「教師狀態的知識」就成為「語文課知識」題中必有之義。它與我們在第三點中所談到的「工具知識」一樣,並不需要學生掌握,卻是課程得以構建、教學得以進行的知識前提。
四、我們怎樣才能得到這樣的知識:知識開發的視域和立場問題
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我們怎麼才能得到這樣的知識:作為知識修養的知識,作為知識定向的知識,作為引領學生感悟緘默知識的知識,作為教學工具的知識,作為教師狀態的知識,等等。實事求是地說,在這塊領域里,大部分我們的學術界和語文教學界都幾乎是空白。正如王榮生博士所指出的,學校里的語文知識,不是太多,而是近乎沒有;或是這樣表述,語文教學中充滿著像徐江同志所說的「垃圾知識」,而真正能起到有效達成教學目標的知識,則又幾乎闕如。結果是,已有的知識不管用,管用的、急需要的知識卻沒有。一方面是「知識泛濫」,一方面是「知識荒」:這就是目前我們語文教學在「知識問題」上面臨的困境。
這里當然有歷史的原因;但為什麼別的學科包括歷史、政治這些更為特別的學科都沒有出現類似的「知識問題」呢?深入的思考,我們覺得這與語文課程的特殊性和由此決定的「語文知識」的特殊性有密切關系。
我們先從語文課程的特殊性說起。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最大的不同在哪裡?過去我們認為主要在教學內容。王尚文先生說:「其它學科所教所學的是言語所表達的內容,而語文則是用以表達的言語形式。換句話說,其它學科重在『說什麼』,語文重在『怎麼說』。對於其它科課本的言語,懂得它們『說什麼』就可以了,如果要去揣摩它們『怎麼說』,也僅僅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它『說什麼』。而對於語文來說,明白它『說什麼』固然必要,但卻是為了領悟它『怎麼說』,即主要通過語文教材的言語形式去培養學生的語感能力。」[vii]這是極有見地的。但是我們還要追問:「說什麼」與「怎麼說」的本質區別在哪裡呢?換一句話說,「說什麼」與「怎麼說」的區別又說明了什麼呢?於是問題就延伸到了一個哲學的范疇裡面。
❸ 水滸傳在中學是歷史課講的還是語文課講的
語文吧 我記得
❹ 小學語文課文中以歷史為題材的課文有哪些
東施效顰
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翻譯:
西施心口痛,皺著眉頭從街上走回去。同村的一個丑婦人東施看見西施這個樣子,覺得很美,回去時也捂著胸口,皺眉蹙額,從街上走過。村裡的富人看見她這副模樣,都緊閉著大門不願意出來;窮人見了,帶著妻子兒女,遠遠避開。 這個丑婦看到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明白西施皺眉的樣子為什麼美。
【典故】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無論舉手投足,還是言談微笑,樣樣都惹人喜愛。西施稍用淡妝,身著衣服樸素,但是不管走到哪裡,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她實在太美了,沒有人不驚嘆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著她。 鄉下有一個醜女人,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式,卻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么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的矯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可用扭捏作態一詞形容。結果,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子和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裡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這個醜女人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麼很美,而去簡單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
成語出處
①《莊子·天運》里說: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②《紅樓夢》第三十回:「若真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
【讀 音】dōng shī xiào pín 【釋 義】效:效仿;顰(步+頁+卑):同矉,皺眉頭。東施:越國的醜女。 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醜. 有時也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根底差,學別人的長處沒有學到家.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壞。 【用 法】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近義詞】邯鄲學步、照貓畫虎、亦步亦趨。
注釋:
西施:生卒年不詳。姓施,越國薴羅人(今浙江暨南)人。初由范蠡把她獻給越王勾踐,繼又獻給吳王夫 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有傳說「陶朱公」范蠡後來帶著西施離開越國宮廷經商。 東施:越國的醜女。 西施:越國的美女。 美之:認為她的樣子很美。 顰:皺眉。 歸:返回。 去:躲開,避開。 里:鄉里。 之:的。 堅:緊緊的。 挈:帶領。 彼:這個。 效:模仿。 病:毛病。 病心:心口疼。
文章賞析 :
文中運用誇張手法的句子是: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道理
不能盲目地去模仿,如果一味地模仿別人的話,可能會適得其反。
啟示
做任何事都要想到客觀條件。如果一味的模仿,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楚王好細腰
概述
典故總是起源於一個原始故事。當原始故事眾所周知以後,一個簡單的短語即能引起人們對整個故事的回憶。這個短語用於寫作或對話,就是典故。
典故
「楚王好細腰」一事記載在眾多古籍中。其中,《戰國策》和《墨子》的描述得比較詳細,比較像一個原始的故事。 《戰國策》楚一《威王問於莫敖子華》篇記錄了楚威王和大臣莫敖子華的一段對話。威王聽了莫敖子華對過去五位楚國名臣光輝事跡的介紹,羨慕不已,慨嘆道,「當今人材斷層,那裡能找得到這樣的傑出人物呢」。 於是莫敖子華講了如下的故事:「昔者先君靈王好小要,楚士約食,馮而能立,式而能起,食之可欲。忍而不入;死之可惡,就而不避。章聞之,其君好發者,其臣抉拾。君王直不好,若君王誠好賢,此五臣者,皆可得而致之。」 翻釋成白話,這句話的意思是:從前,先帝楚靈王喜歡他的臣子有纖細的腰身,楚國的士大夫們為了細腰,大家每天都只吃一頓飯,因此,餓得頭昏眼花,站都站不起來。坐在席子上的人要站起來,非要扶著牆壁不可,坐在馬車上的人要站起來,一定要借力於車軾。誰都想吃美味的食物,但人們都忍住了不吃,為了腰身纖細,即使餓死了也心甘情願。莫敖子華接著發揮道,臣子們總是希望得到君王的青睞的,如果大王真心誠意喜歡賢人,引導大家都爭當賢人,楚國不難再岀現像五位前賢一樣的能臣。 《墨子》兼愛(中)篇講了相同的故事,但另有 「晉文公好惡衣」和 「越王好勇士」兩個故事,強調說明同樣的道理: 「昔者晉文公好士之惡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韋以帶劍,練帛之冠,入以見於君,出以踐於朝。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為之也。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說之,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句踐好士之勇,教訓其臣,和合之焚舟失火,試其士曰:『越國之寶盡在此』。越王親自鼓其士而進之。士聞鼓音,破碎亂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餘。越王擊金而退之」。 翻譯成白話就是:從前晉文公喜歡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著母羊皮縫的裘,圍著牛皮帶來掛佩劍,頭戴熟絹作的帽子,(這身打扮)進可以參見君上,出可以往來朝廷。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就這樣做。從前楚靈王喜歡細腰之人,所以靈王的臣下就吃一頓飯來節食,收著氣然後才繫上腰帶,扶著牆然後才站得起來。等到一年,朝廷之臣都(飢瘦得)面有深黑之色。這是什麼緣故呢?因為君主喜歡這樣,所以臣下能做到這樣。從前越王句踐喜愛士兵勇猛,訓練他的臣下時,先把他們集合起來,(然後)放火燒船,考驗他的將士說:「越國的財寶全在這船里。」越王親自擂鼓,讓將士前進。將士聽到鼓聲,(爭先恐後),打亂了隊伍,蹈火而死的人,近臣達一百人有餘。越王於是鳴金讓他們退下。 在其他古籍中,「楚王好細腰」的陳述明顯地濃縮自《威王》篇或《兼愛》篇。如《韓非子》二柄篇的 「故越王好勇,而民多輕死。楚靈王好細腰,而國中多餓人」,《晏子春秋》外篇(上)的 「越王好勇,其民輕死。楚靈王好細腰,其朝多餓死人」,《尹文子》大道篇(上)的 「昔齊桓好衣紫,闔境不鬻異采。楚庄愛細腰,一國皆有飢色」,和《管子》七臣七主篇的 「夫楚王好細腰,而美人省食。吳王好劍,而國士輕死」,都類同於《兼愛》篇。已經不再敘述 「楚王好細腰」故事的細節,而是一句話輕輕帶過,不愁讀者不能理解。可見在寫作這些章節時,這個故事已經家喻戶曉,無須多費筆墨,就是說,這個故事已經成為人人皆知的典故。 在《威王》篇,我們見到 「楚士約食」,而在《兼愛》篇里,則是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都明白點出一個 「士」字。今天 「士」字男女通用,既可以說「男士」,也可以說「女士」。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士是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的一個男性群體的專用稱呼,女人沒有資格稱士。閻步克先生考據了 「士」字的字形、詞義源流,指出:「士-男人之大號」也。顧頡剛先生則更加詳細地說明了士的定義,「吾國古代之士,皆武士也。士為低級之貴族,居於國中(即都城中),有統馭平民之權利,亦有執干戈以衛社稷之義務」。因此,楚王所好的肯定是弟弟的細腰無疑。這里要指出的是,在《荀子》和《尹文子》中,把好細腰的楚王寫成為楚莊王。遍查古籍,沒有庄王有此嗜好的其它依據。下面本文要引經據典,說明楚靈王有同性戀傾向,起碼是個雙性戀者,喜愛男士的細腰是由他的性取向所決定的。此 「庄」字應為 「靈」字之誤。 和其他沒有性內涵的典故不同,「楚王好細腰」的典故在其演變定型過程中,出現了獨特的性取向異化現象。在《晏子春秋》、《韓非子》、《尹文子》和《荀子》的短語中,「士」這個專指男性的關鍵字消失了,即細腰的主體中性化了。往後的演變是進一步女性化。這是在異性戀占絕對優勢的社會環境中一個很有趣的文化現象。「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人」,最早出自東漢初期名將馬援的長子馬廖。公元77年,即典故的主角楚靈王死後第六百零六年,馬廖在《上長樂宮以勸成德政疏》里,比喻當權者的愛好引導時尚潮流時,使用了 「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人」的句子。他的《疏》被收入東漢范曄編撰的《後漢書》和北宋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中。這兩本著作是古代士子必讀之書,其影響力可想而知。馬廖在《疏》里選用 「宮中」這個詞彙或許有不得已的苦衷。他的《疏》是寫給親妹妹馬太後看的。當時的皇帝漢章帝由馬太後從小養育長大,但不是馬太後的親生骨肉。也許是考慮到這種微妙的親疏關系,馬太後一生行事惶誠惶恐,非常小心。她對三位國舅的要求也特別嚴格,生怕他們逾越禮儀制度,招致不測之禍。如果馬廖在《疏》中使用 「朝中」或 「國中」等詞彙, 就會使人聯想到漢哀帝斷袖的故事。根據非禮勿言的儒家禮儀,這是對太後的大不敬,也有影射先帝的嫌疑。用 「宮中」一詞則政治正確,因為在漢宮中,除了皇帝和太監外,沒有其他男人,其餘的都是女人。馬廖的微言大義,使得 「楚王好細腰」的性取向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彎,也投合社會上大多數人們對這個典故的理解。由於細腰的主體異化成女性,從 「楚王好細腰」的典故又衍生出一個子典故:楚腰。漢以後的詩詞使用 「楚腰」這個子典故時,不再含有 「當權者的愛好引導時尚潮流」的比喻意義,而僅用來形容女性細小的腰身。
原文
「昔者,楚靈王好士細腰,故靈王之臣,皆以一飯為節,脅息然後帶,扶牆然後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
注釋
昔者:從前。 楚靈王:春秋中期楚國國君。 好(hào):喜歡。 士:臣子。 要(yāo):通「腰」。 皆:都。 一飯:每天吃一頓飯。 節:限制,節制。 脅息:屏住呼吸。 帶:束帶。 比:等到,及至。 期(jī)年:一周年。「期」表示一年(月)。 黧(lí) 黑:黑中帶黃的顏色。
譯文
從前,楚靈王喜歡他的臣子有纖細的腰。所以朝中的大臣,(惟恐自己腰肥體胖,失去寵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頓飯用來節制自己的腰身,(每天起床後,整裝時)先抑制住呼吸,然後把腰帶束緊,扶著牆壁才能站起來。到了第二年,滿朝(文武大臣們)臉色都是黑黃色。 主人公簡介 楚靈王 楚靈王,本名圍,是楚共王的次子,殺了侄兒楚郟敖自立,即位後改名熊虔。 楚靈王 偏愛細腰美女,「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就是指他。楚靈王三年(前538年),楚靈王率兵攻吳,捉住了慶封。有一次齊國晏嬰來訪,要他鑽門洞進來,晏子笑嘻嘻的說:「反正出使到狗國,就應該從狗洞進去嘛!」,另外「橘逾淮為枳」也是兩人鬥智的故事。 楚靈王窮奢極欲,楚靈王六年,造章華宮,又稱細腰宮;對外窮兵黷武,前531年,蔡靈侯至楚,楚靈王殺之,蔡國滅亡。楚靈王十一年(前530年),派兵圍徐,威脅吳國。此時史書載:「左史倚相趨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前529年楚國人民推翻了他的統治,靈王逃亡,隨從相繼離去,最後弔死郊外。 靈王有二子熊祿(世子)、熊罷敵,都被蔡公熊棄疾殺死。
涼州詞 唐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涼州詞(4張)孤城:指玉門關。
仞:古代漢制為七尺或周制為八尺 1.61.8米為一仞。
羌:古代的一個民族。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如王之渙、王翰、張籍等。 注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於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後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簡析] 奔流的黃河遠遠望去,好像和天上的白雲相連,玉門關孤零零的聳立在崇山峻嶺之間,不要用那哀怨的<<折楊柳>>來埋怨春光來遲,因為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一帶.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並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後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雲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後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歌中提到了行人臨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於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於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並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於邊塞,所謂君門遠於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作者簡介: 王之渙(688-742),字季凌,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後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唐代詩人。 王翰:字子羽,並州晉陽(今山西太原市)人。睿宗景雲元年(710)進士,玄宗時作過官,後貶道州司馬,死於貶所。性豪放,喜游樂飲酒,能寫歌詞。並自歌自舞。《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尤以《涼州詞》為人傳誦。 唐人七絕多是樂府歌詞,涼州詞即其中之一。它是按涼州(今甘肅省河西、隴右一帶)地方樂調歌唱的。《新唐書·樂志》說:「天寶間樂調,皆以邊地為名,若涼州、伊州、甘州之類。」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首七絕正是一首優美的邊塞詩。邊塞詩,若以對戰爭的態度為標准。可劃分為歌頌戰爭與暴露戰爭兩類。本詩所寫戰爭的性質和背景已無可考,但從詩人感情的脈搏來體會,這無疑是一首反戰的詩歌。不過它不正面描寫戰爭,卻通過戰前飲酒這件事來表達將士厭戰的悲痛情緒,用筆十分隱蔽曲折。 首句設色艷麗,故意誇示飲宴之美:在晶瑩透亮閃閃發光的杯子里斟滿了葡萄美酒,戰士們聚在一起准備痛飲了。寫到這里,突然來一頓挫:「欲飲」而無奈「琵琶馬上催」。這個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轉折。馬上的樂隊彈起琵琶催人出發,這使得將士們心情大變,由熱鬧舒適的歡飲環境一下被逼到緊張激昂的戰前氣氛中。看來無法再飲酒了!可是,「醉卧沙場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轉,告訴我們:這時雖然軍令如山,卻是催者自催,飲者自飲,而且下決定決心要「醉卧」。詩人似在代將士傾訴衷腸:管他呢,雖然出發在即,我們依然痛飲,不辭醉倒沙場,這種狂飲你們不會見笑吧?「君莫笑」三字,於頓挫之中一筆挑起,引出了全詩最悲痛、最決絕的一句,這就是結末的「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個詰問句,誇張地展示了戰爭的殘酷後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詩歌的主題。顯然,這里所控訴的,已不止是將士們所面臨的這一次征戰,而是「古來」即有的一切由統治階級為了自身利益而發動的驅使千千萬萬將士去送死的戰爭!全詩抒發的是反戰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卻出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這就使人透過這種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更加看清了軍人們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唐詩別裁集》說此詩「故作豪放之詞,然悲感已極」。可謂深得作者用心。此詩的確流露了如當代論者所批判的消極情緒,但在那樣的時代、那樣的殘酷環境中,戰士和詩人們對於無休無止的邊庭爭戰,一般也只能產生這種悲痛的情緒,我們對此就不必苛求了。
浪淘沙 唐 劉禹錫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詞牌概述
《浪淘沙》調出於樂府(《樂府詩集》收入近代曲中),原為二十八字,即七言絕句一首。唐白居易、劉禹錫演有此詞,且詞句即詠江浪淘沙,為唐時教坊曲名。迨至李煜,因舊調另制新聲,乃變作雙調,每段僅存七言二句,而所詠亦泛而不必切題矣。如皇甫松詞雲:「蠻歌豆寇北人愁,浦雨杉風野艇秋,浪起鵁鶄眠不得,寒沙細細入江流。」
《學弈》 選自《孟子·告子》。孟子(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人 (現在的山東鄒縣)。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後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聖」。後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 思想和個性修養 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這七篇。 詳細原文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fu)若與(yú)?,曰:「非然也。」
編輯本段讀法
/=停頓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wei)/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善長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學得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也聽弈秋的教導,但是他心裡總以為將有天鵝要飛過來,他想拉弓射箭的去射它。雖然他們是一起學習的,但不專心學習的人學得卻不如前一個。是因為他的智慧不如前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字詞解釋
(01)弈:下棋。 (02)弈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03)通:全 通國:全國。 (04)善:擅長,善於。 (05)弗若:不如。 (06)誨:教誨。 (07)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08)之:代詞,指代弈秋的教導。 (09)鴻鵠:代詞,指代天鵝。 (10)援:引,拉。 (11)繳:指古時帶有絲綢的箭。 (12)之:代詞,指代專心致志的人 (13)俱:一起。 (14)弗:不。 (15)矣:了。 (16)為:認為 (17)其:代詞,指代三心二意的人 (18)雖:雖然 (19)將至:即將到來
編輯本段感悟
學習不可一心二用,必須專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 或(若三心二意,將一事無成。) 一個專心致志,一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形成鮮明對比。說明像弈秋那樣的圍棋高手,教人下棋,也是聚精會神的學得好,心有旁騖的學不好。學習,老師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自己。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約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後,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統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於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後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後來《大學》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孟子的這種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像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誠這個道德概念規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現代足球具有很強的對抗性和觀賞性,深受廣大人民的喜愛。
足球最早起源於中國。《戰國策》中曾記載2000多年前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開展足球運動的情況。當時足球被稱為「鞠」。鞠用皮革做外殼,中間塞滿鬃毛之類的東西。西漢時,劉邦曾在宮廷內修建「鞠城」,專供比賽使用。漢武帝還在軍隊中推廣足球運動,使足球運動兼有強健士兵體魄和提高軍隊戰鬥力的作用。
唐代是足球運動的昌盛時期。當時已經用灌氣的球代替了用鬃毛填充的球,而且有了球門和規則的球場,設備器材方面也逐漸完善。不但男子踢球,女子足球游戲也盛行起來,並且傳到了日本。宋朝時,出現了稱為「香雲社」的球會組織。可以說,我國是最早發明足球和進行足球比賽的國家。
總之還有很多,不知您需要哪一個,請說清哪一課
如還有問題,請及時告訴我。
O(∩_∩)O謝謝!
❺ 上歷史課啊語文課啊什麼的想睡覺該怎麼辦
我那時候就是找人說話,要不就是在書上寫字畫畫,,絕招也告訴你吧,回看著老師心裡慢慢的念,答你怎麼那麼無聊呢5次,在和同桌說話,那樣一般就不困了,如果是很總要的課,我困了我會狠狠的掐自己一下一下不行2下,就好。 要不就說上WC出去洗個臉回來繼續就哦可了
❻ 歷史上有哪些語文課程標准
你好,樓主:
對2011年版歷史新課程標準的認識
中國通史的知識結構特點分析
新課標的中國通史淡化主題統攝、以點帶面的特點,強調時序觀念,突出以點匯線、以線貫通的特點。
上一輪歷史課程改革明確提出,初中階段歷史教學要以文明史觀為指導,突出主題教學這一特點。原課程標准把教學內容劃分為6大板塊,中國通史教學內容有三大板塊,分別是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三大板塊下共細分為23個主題,其中中國古代史中確定了9個主題,在中國近代史中確定了7個主題,在中國現代史中確定了7個主題。這23個主題是經過課標的制訂者對不同歷史階段的特徵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提煉而成的,語言高度簡潔概括,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原課程標准精選了各階段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特點的史實作為教學內容,突出以點帶面的特點。這樣的設計有非常突出的優點,它把歷史的時序和歷史的階段性特徵有機結合起來,細心分析中國通史教學內容,我們可以清晰感覺到一條「氣韻相連」、「精神貫通」的時間主軸和主題線索。授課教師或者學習者從中既可以輕便地把握到中華文明的產生和發展這一基本線索,也可以清晰地把握不同歷史階段的基本特徵。它遵循了一般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有利於促進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原課標有優點,但也有其明顯的不足之處。主題彰顯,但時序弱化,這導致了學習者學習後時序混亂、顛倒,甚至連中國古代的朝代更替順序都弄不清楚。此外,基於主題的需要,原課標刪減了某些朝代,例如「兩晉」與「南北朝」的歷史隱而不書,「安史之亂」和五代十國的歷史略而不書,太平天國運動等重大歷史事件也出於淡化「斗爭」和「革命」色彩,突出「文明史」主題的需要進行了大量的刪減。歷史教學內容的不完整必然會導致學生歷史知識結構的斷層或殘缺。
新課標著眼於歷史內容的完整性,強化滲透歷史的時序觀念。盡管新課標仍按照舊課標的六大板塊組織教學內容,但每個板塊下的教學內容的編排已經不再根據主題進行。新課標的教學內容嚴格以時序為線索,較為詳盡地列舉出各階段的歷史知識,力圖選擇出反映不同側面的歷史內容。中國古代史按照時間順序劃簡單劃分為不同時期:史前時期、夏商周時期、秦漢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時期、宋元時期、明清時期等七個階段;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按照時間順序進行編排,不作時段的劃分。對課標內容以平實敘述為主,不作性質上的劃分和歸類,這可能為教材編寫者編寫教材,各地教師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教師自身的特點整合教學資源進行個性化教學,學生開展自主學習和探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針對原課標存在由於歷史線索的不連續導致學生知識結構的殘缺,新課標對重要的時間點、重要的歷史知識點進行了必要的補充,如增加了對文景之治、三國兩晉南北朝、安史之亂、五代十國、宣政院、李自成起義、洪秀全和太平天國運動、義和團運動、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北洋軍閥政府和國民政府統治、榮氏家族與中國民族資產主義的興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運動、建國後的鎮壓反革命運動、中共十六大、北京奧運會、科學發展觀等知識點。補充的這些知識點填補了原課標中歷史線索中缺失的節骨點,既尊重了客觀的歷史,也使教師、學生、通過學習能夠捋出一條貫穿古今的、完整的、暢順的歷史線索,更能從這條歷史線索中把握歷史演進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以便於教師、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趨勢。新課標在克服原課標的缺點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缺陷。如新課標的教學內容缺乏主題統攝,把同一時期不同側面的內容不加分類地羅列在一起,內容龐雜,點點俱到,繁瑣而不成系統,零散而缺乏邏輯,這不利於授課者和學習者從宏觀上把握歷史內容。新課標在增加了一些重要內容的同時,也刪減了一些重要內容,在某種程度上也會使歷史線索出現斷續的現象。如刪減了堯舜禹的內容會導致「傳說時代」的歷史內容欠完整;刪減「禪讓制和王位世襲制」的內容不利於理解傳說時代是過渡到文明時代的過程;刪減了張騫這個西漢時期的重要的歷史人物不利於了解絲綢之路的開辟過程;刪減了武則天這個唐朝承前啟後的歷史人物不利於把握唐朝盛世景象出現的過程。此外,新課標還刪減了左宗棠、鄧世昌、詹天佑、侯德榜、魏源、嚴復、黃繼光、邱少雲等對中國近現代史產生重要影響的標志性人物,這不利於學習者完整把握歷史。
課程標准加強了對「過程與方法」的闡釋,強調在歷史教學過程中重視史學原則、方法的滲透,體現了回歸歷史學科本色的要求。
課程改革前,歷史教學強調的是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往往忽視了史學研究的原則、方法的的滲透,正如聶幼犁所說的「魚」多而「漁」少,導致了歷史學科被嚴重異化,使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成了一門片面強調知識,只重視死記硬背而忽視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科。
原課標著力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但在課程目標中就史學原則和方法方面也只作了抽象的要求,在活動建議中只作案例式的建議,對如何進行史學原則、方法的教學缺乏有效的指引,導致了在教學實踐中某些教師出現了偏差。例如在舊課標的「過程與方法」這一內容提出要注重在學生中要開展「探究式」教學,但對何為「探究式」教學卻沒有進行闡釋?這導致個別老師認為,所謂的「探究式」教學就是完全撇開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完全率性而學,他們認為歷史教學要完全放棄傳統的灌輸式、講授式進行教學,取而代之的是活動式。一節課的活動越多越好,課堂越熱鬧越成功。例如,某教師在設計《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這一課的時候,提出以探究活動激活歷史課堂。一節課的活動包括:春秋戰國成語問答比賽、講東周列國故事比賽、歷史話劇表演《卧薪嘗膽》、模仿辯論:蘇秦和張儀的舌戰等等。的確整個課堂很活躍、很熱鬧,學生玩鍀很開心。但課堂好像變成了游樂場,學生鬧哄哄一片,一節課下來沒有什麼收獲。問問上課老師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什麼,他也含糊其辭,說不清楚。問他為什麼設計這么多活動,他說主要是為了活躍課堂。在本案例中,課堂教學幾乎都被大量的活動所佔據,但這樣一節課完全扭曲了探究教學的本質含義,使歷史教學完全失去了歷史學科的本真。
新課標對「過程與方法」這一方面作了比較詳盡的規定和闡釋,闡釋沿著「感知歷史現象—形成歷史概念—理解和判斷歷史事實—探究、分析、評價歷史—交流歷史研究的心得」的思路進行,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的基本原則,充分反映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思維的發展過程。 就「過程與方法」提出具體的目標:「初步學會從多種渠道獲取歷史信息,了解以歷史材料為依據來解釋歷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證據的歷史證據意識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方法識和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對歷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學會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在具體的教學內容中,新課標增加了這些方面的內容:如史前時期的內容增加了「知道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 「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的要求。「證據」和「依據」頻繁出現在新課標中,在新一輪的課改教學實踐過程中要強化「史由證來」、「論從史出」這一史學原則的滲透。「過程與方法」還對學習歷史的具體方法提出了具體目標,如「逐步掌握學習歷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計算歷史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年代的方法、閱讀教科書及有關歷史讀物的方法、識別和運用歷史地圖和圖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歷史信息的途徑和方法、運用材料具體分析歷史問題的方法等。」基於這樣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在課程改革的新階段要繼續深化教學方式、學習方式的改革,使歷史教學能回復到歷史學科的本真。
世界通史的知識結構特點分析
新課標的世界通史內容以人類文明的產生為起點,表述精簡,與原課標比較,刪減了大量的內容,也增加了部分內容。
與原課標相比,新課標的世界通史內容的表述形式更為精簡,更多地以以點帶面為主,更多地以「通過……了解……」為呈現形式,如「通過《漢謨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兩河流域文明」;「 以建築藝術、公歷等為例,初步認識希臘羅馬古典文化的成就」;「 通過哥倫布發現美洲、麥哲倫全球航行,初步理解新航路開辟的世界意義」……不拘泥於零碎的知識點,表述精簡,以點帶面——這些特點與原課標的中國通史部分的特點相似。這些特點增加了授課教師的難度,授課教師要深入研究課標和教學內容,准確把握基本史實背後蘊涵的意義,才能把課上好。同時,也為授課教師開展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師可以根據自己對課標和教學內容的研究,進行富有個性的「二次創作」,正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基於同一課標內容,一千個教師可以創造出一千種課堂。
與原課標相比,新課標刪減了大量的內容。新課標中世界通史的內容以人類成型的文明為起點,如一開篇就闡述古代及、古巴比倫、古印度文明,而原始人類和氏族社會這些沒有確切定論的內容略而不談。人類的起源、原始人類生產生活狀況、原始社會的演變,我們至今可能還沒有一個確切的認知,但對這些內容的研究可以說也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對早期人類基本狀況的認識,對於促使學生構築完整世界歷史知識結構,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增強學生探究「我們從哪裡來」的慾望,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然而,課標對這些內容略而不談的確是一種遺憾。那麼,授課教師是否因課標略而不談的緣故就忽略對這些內容的介紹呢?我們認為在授課教師應該根據需要把有關內容補充介紹。
新課標刪減了一些世界歷史重要的、核心的知識點,給教學帶來一定程度的困難。如刪減了「查理·馬特改革」等內容,不利於了解西歐封建社會的確立和發展過程。刪減了「丕平獻土」的內容,不利於了解基督教在中世紀的西歐產生的影響。刪去「希波戰爭」、「馬可·波羅來華」、「阿拉伯數字的發明和傳播」等內容,取而代之的是「初步了解亞歷山大帝國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作用」。僅僅通過亞歷山大東征的事件了闡釋古代社會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情況,是不全面的,學習後學生可能無法全面准確把握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情況,所以授課老師很有必要適當補充部分內容。刪減愛因斯坦、伏爾泰、托爾斯泰世界近現代歷史上有著重要影響的任務有點欠妥當,愛因斯坦作為20世紀和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對人類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介紹愛因斯坦的科學成就就較難讓學生對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產生有清晰的認識。伏爾泰作為啟蒙運動最重要的思想家,如果不介紹他以及他們所掀起的啟蒙運動,學生可能難以正確把握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以及這場革命為什麼能成為歐洲近現代歷史上最為徹底的資產階級大革命。刪減了「琅城起義」,學生可能難以把握中世紀西歐城市爭取自治權的斗爭過程。這些缺失的內容,授課教師都應該給予補充。
新課標也增加了部分內容,如增加了「以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的興起為例,初步認識歐洲的早期大學」的內容,有利於理解中世紀時期興起的大學對於促進西歐思想文化發展的意義;增加了「從租地農場、手工業工場等生產組織的確立,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經濟社會的重要變化」的內容有利於理解經濟因素對西歐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意義;增加了「甘地領導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和凱末爾領導的土耳其革命」有利於全面了解20世紀初的民族解放運動運動的情況;增加了「德國分裂」有利益理解二戰後兩極對峙對世界產生的影響。
新課標還對部分內容進行了調整,原課標把一戰的內容納入世界近代史的范疇,新課標把一戰內容納入世界現代史的范疇,20世紀初爆發的一戰成了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的分水嶺。這樣的調整使世界現代史的內容更為完整,有利於系統理解一戰對現代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
新課標的世界通史內容淡化主題統攝的特點,按照時間順序編排內容,但時間的分界線模糊,時間線索不明晰。
原課標共分三大板塊,分別是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原課標共設有16個主題,這些主題都是各大時段的主要特徵或者主要內容。在主題統攝下,各個時段的教學內容有機地組合在一起,體現了主題性和時序性相結合的特點。學習者通過學習世界通史的內容,既可以梳理出一條明晰的時間線索,也可以把握各時段的基本特徵。原課標對世界通史內容的設計和編排是精當合理的。
新課標取消綱領性的主題,課標內容只根據大時段進行粗線條的劃分。課標內容簡單地「堆放」在某個大的時段框架內,沒有標識更明細的時間分界。所以,課標出現了時序模糊,線索不明晰的缺點。如世界古代史的內容,缺乏必要的時間分段,內容雜亂組合,這會令初次接觸世界歷史的學習者很容易混淆各大文明產生的時間順序。又如屬於18世紀的彼得大帝改革被挪到與19世紀中期的亞歷山大二世改革一起介紹,容易導致學生在時序上出現混亂。因此,授課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借鑒原課標的一些做法,運用主題統攝的方法,給世界通史以恰當的時間劃分。如對世界古代史我們可以這樣劃分:5000—6000年前—公元1世紀,上古人類文明;公元1世紀—公元14世紀,中古亞歐文明。對世界近代史可以這樣劃分時段和設立主題:14世紀—19世紀中葉,世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9世紀中葉—20世紀初,世界資本主義的發展和鞏固;20世紀初—20世紀30年代,一戰和一戰後的世界格局;20世紀30年代—20世紀40、50年代,二戰和二戰後兩極格局的形成;20世紀50年代—20世紀90年代,冷戰時代;20世紀90年代至今,冷戰後時代和世界多極化發展。授課教師可以在主題統攝下,對有關內容進行合理的組織和編排,使之形成邏輯性較強、為學生容易理解和把握的知識結構。
❼ 請簡述"大學語文"課程的發展歷史.
「大學語文」是建國前及建國初高校面向大一 學生開設的國文必修課,曾回名「大一國文」。答 後高校院系調整,「大學國文」逐漸被取消。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重新開設,定名為「大學 語文」,為高校面向非中文專業所開設的公 共必修課。
摘自網路網友,謝謝。
❽ 語文的語文歷史
我國古代是沒有」語文「這個詞的,直到近現代才出現」語文「這個詞。「語文」一詞首用者為誰?王本華博士(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室主任,編審,中語會副會長)2012年著文(《少為人知:「語文」一詞從何而來?》)認為「葉聖陶是『語文』一詞的創始人,江西真語文陳金海老師指出,該文存在嚴重錯誤,是經不起推敲的,在漢語語言學上和語文課程論上都不適當。
2013年張毅《六十年」語文「史論(1887-1950)》,從語文教育發展史的角度梳理了「語文」一詞的流變,從學理上辨析了關於「語文」的各種闡釋的源頭,還原了「語文」的本義,即「語言(口語)文字(書面語)」。
「語文」產生於19世紀末,1887年張之洞首用,在解放前已是一個常用詞了,但作為中國通用語言文字運用課程名稱的時間較晚。1905年,清朝在廢除科舉制度以後,開始開辦新學堂。
當時的課程以至教材,都是從西方引進的,只有稱為「國文」課一科,傳授的仍是歷代古文。五四運動爆發以後,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國文課受到了沖擊,小學於是改設「國語」,教材具有鮮明的口語特點,選用的都是白話短文或兒歌、故事等。
(8)語文課歷史擴展閱讀
學習方法
與學習習慣也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多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
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濃厚,方法很多,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
學習要重視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
❾ 教育部語文,歷史課程怎麼改革
我國中學語文課程的體系、結構、內容設置已有相當長的歷史。我國中學語文課程結構從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至今,沒有什麼本質的變化。100多年來,語文課程結構都是以"課堂必修"為主導。人們對於語文課程的理解,就是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一種統一認定的形式單一、呆板的語文教科書。但值得高興的是,國家教育部2001年6月報經國務院同意執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正式強調"改變課程結構過於強調學科本位、門類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使課程結構具有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
❿ 語文課老師叫我們說一些自己知道的歷史事情,求幾個簡短的故事
語文課講復歷史故事制 那當然要跟語文有關啦 鐵杵磨成針
唐代大詩人李白,小的時候很貪玩,不愛學習。他的父親為了讓他成材,就把他送到學堂去讀書,可是,那些經史、諸子百家的書很不好學,李白學起來很困難,就更加不願意學了,有的時候還偷偷跑出學堂去玩。
有一天,李白沒有上學,跑到一條小河邊去玩。忽然他看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婆婆蹲在小河邊的一塊磨石旁,一下一下地磨著一根鐵棍。
李白好奇地來到老婆婆身邊,問道:「老婆婆,您在干什麼?」「我在磨針。」老婆婆沒有抬頭,她一邊磨一邊回答。
「磨針!用這么粗的鐵棍磨成細細的綉花針。這什麼時候能磨成啊!」李白脫口而出。而老婆婆這時抬起頭,停下手,親切地對李白說:「孩子,鐵棒雖粗,可擋不住我天天磨,滴水能穿石,難道鐵棒就不能磨成針嗎?」
李白聽了老婆婆的話,很受感動。心想:「是呀,做事只要有恆心,不怕困難,天天堅持做,什麼事都能做好。讀書不也是一樣嗎?」李白轉身跑回學堂。
從此以後,他刻苦讀書,歷代詩詞歌賦,諸子百家,他見到就讀,終於成為一名著名的詩人。
這句成語比喻只要長期努力不懈,再難的事也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