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年級下冊語文課文里的第六單元第一課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之烽火戲諸侯的主要內容
烽火戲諸侯,指西周時周幽王,為褒姒(bāo sì)一笑,點燃了烽火台,戲內弄了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容大笑。幽王很高興,因而又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都不相信了,也就漸漸不來了。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後來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即位,開始了東周時期。[1]
中文名
烽火戲諸侯
時 間
西周末年
地 點
鎬京
相關人物
周幽王、褒姒
結 果
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
㈡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鍾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㈢ 古人傳遞信息小故事
古代通信
【【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信息,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風箏通信】
我們今天娛樂用的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鍾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信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在進行旗號通信時,可以把信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旗語】
在15-16世紀的200年間,艦隊司令靠發炮或揚帆作訓令,指揮屬下的艦只。1777年,英國的美洲艦隊司令豪上將印了一本信號手冊,成為第一個編寫信號書的人。後來海軍上將波帕姆爵士用一些旗子作"速記"字母,創立了一套完整的旗語字母。1805年,納爾遜勛爵指揮特拉法加之役時,在陣亡前發出的最後信號是波帕姆旗語第16號:"駛近敵人,近距離作戰。"
1817年,英國海軍馬利埃特上校編出第一本國際承認的信號碼。舫海信號旗共有40面,包括26面字母旗,10面數字旗,3面代用旗和1面回答旗。旗的形狀各異:有燕尾形、長方形、梯形、三角形等。旗的顏色和圖案也各不相同。
㈣ 古人傳遞信息小故事簡短
1、唐朝薛平貴遠征在外,王寶釧苦守寒窯十數年矢志不移。一日,王寶釧正挑野菜,忽聞空中鴻雁連聲呼喚,遂請求代為傳書於平貴夫郎,然一時難尋筆墨,情急之下,撕下羅裙,咬破指尖,寫下血淚書信,傾訴對愛情忠貞和盼望夫妻團圓的心情。
2、在奈及利亞貝喀薩地區,人們用猴子送信。人們將母猴和子猴分別關在兩地,並時常將母猴帶去尋找子猴,使母猴認得路線。當人們需要通信時,將信裝在竹筒里綁在母猴身上,放它出去尋找子猴,母猴總能將信送到目的地。
3、「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
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4、據《史記》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褒姒始終不笑。周幽王設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
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再相信,漸漸不肯應召而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
5、漢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單於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後,漢朝與匈奴和親,但單於仍不讓蘇武回漢。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蘇武的情況密告漢使,並設計,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皇帝打獵射得一雁,雁足上綁有書信,敘說蘇武在某個沼澤地帶牧羊。單於聽後,只有讓蘇武回漢。後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㈤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古人傳遞信息主要用以下方法:飛鴿,烽火,快馬,暗號,手語,書信,旗幟等。
主要有飛鳥傳(飛鴿傳書、鴻雁傳書、飛雁傳書),驛傳(快馬加鞭),烽火,狼煙,旗語、燈光(三打祝家莊、孔明燈)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信息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傳遞就已見諸記載。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里的信》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有《烽火戲諸侯》,《我們勝利了》,《裝在瓶子里的信》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古代信息傳遞的出現離不開「上下五千年,縱橫十萬里」的長城。「長城」一詞始見於戰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在古代不通朝代有著不同的修築形式,所以對這種防禦工程的稱謂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暫洛、界壕、邊牆等,實際上均指「長城」,其實廣義的長城是對中國古代所有的巨型軍事工程體系而言。
烽火通信
遠在周代我國就有了烽火傳遞信息的方法,烽火作為一種原始的聲光通信手段,服務於古代軍事戰爭。從邊境到國都以及邊防線上,每隔一定距離就築起一座烽火台。內儲柴草,當敵人入侵時,便一個接一個地點燃起烽火報警,各路諸侯見到烽火,馬上派兵相助,抵抗敵人。
西周時期,為了防備敵人入侵,採用「烽隧」作為邊防告急的聯絡信號。在古史書《周禮》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在各國從邊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離,築起一座烽火台,接連不斷,台上有桔槔,桔槔頭上有裝著柴草的籠子,敵人入侵時,烽火台一個接一個地燃放煙火傳遞警報。每逢夜間預警,守台人點燃籠中柴草並把它舉高,靠火光給領台傳遞信息,稱為「烽」,白天預警則點燃台上積存的薪草,以煙示急,稱為「燧」。古人為了使煙直而不彎,以便遠遠就能望見,還常以狼糞代替薪草,所以又別稱狼煙。周朝規定:天子舉烽燧各地諸侯必須馬上帶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敵人。由此可見,烽燧制度的實施,意味著早在周時就已出現了龐大而又完善的軍事信息聯系網路。
竹簡在造紙術發明之前,我們的祖先也使用竹簡作為文字的載體。竹簡用的是皮薄而節長的竹子,先將圓竹鋸成一定的長度,再破為一定的寬度,削光整平後,即成為簡片。然後再用絲繩、麻繩、細皮條等分上下兩道編連簡片,即可用來刻寫或書寫文字。
竹簡是我國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書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冊"字,象徵著一捆簡片系二道書繩,而金文中的"典"字則表示"冊"在桌幾上。
相傳在漢武帝時,文人東方朔向皇帝上了一個奏本,用了3000多片竹簡,派了兩個大力士才抬進宮,所以竹簡使用起來非常麻煩,而且時間長了會受蟲蛀、腐爛,不能長時間保存。
㈥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簡短 信息的內容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信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信息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里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並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里,再快要日行300里,最快要求日馳500里;步行人員日行50里;逆水行船時,河行40里,江行50里,其它60里;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里。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里他把驛騎比做流星。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消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里。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信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系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鍾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信息
狼煙。我國春秋時期,就有用火光烽煙傳遞軍事警報的記載。秦始皇以後,在萬里長城上每隔十里即築一烽火台,用乾燥的狼糞做燃料,點燃之後,火光煙霧騰空,可把緊急警報傳到很遠的地方。古詩「平沙落日大漠西,隴上明星高復低;孤山幾處看烽火,壯士連營候鼓鼙」之句,正是這種原始信息傳遞法應用的真實寫照。這種傳播媒介在古代社會商人們的經商活動中也被使用,如在不同時期,都有夜行的商隊、馬幫「舉火為號」的記載。
褒姒一笑葬西周的故事
褒大美人那難得一露的笑容,大概如天上的美麗雲朵地下的百花盛放,反正非常艷麗迷人,迷得姬宮涅頭暈眼花的,只是那快樂太短暫了。對於她的這個問題,姬宮涅很頭大,當時又沒有什麼游戲機之類新玩意兒可以做道具,只好發出重賞,說誰能誘發褒大美人一笑,賞以千金(成語一笑千金的來歷)。奸臣虢石父獻出一條叫「烽火戲諸侯」的奇計,讓姬宮涅同褒大美人並駕游參觀驪山,燃起逢火,擂鼓報警,諸侯一隊隊兵馬聞警來救,等到他們氣喘吁吁地趕到,才發現原來平安無事,大王和王後正在樓上做閱兵游戲,只好退兵回去。褒大美人看見一隊隊軍士,像走馬燈一樣來來往往往N次,她不知是姬宮涅的安排,不知所為何事,忍不住啟唇而笑,這一笑,美得天花亂墜,姬宮涅大喜,「烽火戲諸侯」也從此成為典故。姬宮涅正准備試驗多幾次,卻不知道他已經惹下麻煩,以後要付出慘重的代價,因為他已經失信於諸侯,這些諸侯也是一地的大王,他們窩了一大肚子氣:這個大王太不像話了,和王後兩口子找樂子也不應該找我們,我們容易嗎?天天忙碌得要死,哼!下回不做傻瓜了。
王後的老爸申侯看著女兒和外孫無端失寵很生氣,就勾結了外族入侵,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至,姬宮涅再燃烽火,諸侯不再出兵救援,他們再也不上當了。可是,這一次是真的,結果,姬宮涅被殺、褒姒被擄(一說被殺)。
㈦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有哪些
鴻雁傳書
漢武帝時漢廷與匈奴之間常有戰事。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來求和,並把扣留的漢朝使者放了回來。漢武帝為了回應匈奴的善舉,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帶一幹人等出使匈奴,沒想到卻出了意外。
單於想逼迫蘇武投降,蘇武說:「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爛,日從西升。」他寧死不屈,舉刀自刎,經過搶救才倖免於難。蘇武隨後被單於流放到北海無人區牧羊。
蘇武一個人在冰天雪地里放羊,萬般艱辛。沒有糧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充飢;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日子一久,旌節上的穗子全掉了。
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這時漢昭帝已繼位,匈奴老國王也已駕崩,換了新單於,漢匈議和,漢人和匈奴人通婚。漢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蘇武回去,單於謊稱蘇武已經死去,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當漢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時,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設法買通了禁卒,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還活著、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讓漢使對單於講:「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就不應該欺騙漢朝。
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牧羊,你怎麼說他死了呢?」單於聽後大為震驚,以為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鴻雁也替他傳送消息了。他無法再抵賴,只能向漢使道歉,把蘇武放了回來。
(7)五下語文六單元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擴展閱讀
隋唐時期才開始有了飛鴿傳書這一說法(唐朝才真正開始普及)。這很好理解,總不能讓鴿子拎著兩斤重的竹子飛幾百里吧?這可是違反動物保護法的。總而言之,造紙術的普及,讓飛鴿傳書的普及成為可能。
說到這,就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了。貓抓老鼠狗看門,牛能犁地馬能騎,在那個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們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研究動物上了。古人非常聰明的發現,鴿子這種鳥非常的戀家,不管把它抓去哪裡,一旦放生,這顧家的小東西一定會回巢里去。
俗稱這種天性叫「歸巢性」,並且鴿子有著先天基因上的優勢,它們對地球磁場的感覺很靈敏,就跟身體里長著根指南針似的,該咋飛心裡有數。而且鴿子飛的還挺快,比起馬兒來,那不知要快到哪裡去了。這種種出類拔萃的優點,讓鴿子成為了古人眼裡天生的信使。
㈧ 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600字
紅葉題詩
唐朝宣宗時,年輕書生盧渥到京城參加考試後,帶著一個僕人外出遊玩。他倆偶然經過後宮外面的一條小河時,盧渥突然發現小河中有一片漂浮的紅葉,葉上隱隱有字,頓時發生了興趣,馬上讓僕人把那片紅葉撈了上來。
僕人把紅葉交給盧渥,盧渥一看,紅葉上題著一首五言絕句:「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盧渥讀完詩,心中暗想:
「這紅葉一定是宮中一位很有才氣的宮女題詩後順水漂出來的。這些年紀輕輕的宮女一定很寂寞!」!"
他回到客棧,把紅葉珍藏在衣箱里。不久,發榜了,盧握渥高中進士,隨即被派到范陽去做地方官。
過了一段時間,唐宣宗看到後宮宮女太多,決定放出一部分宮女嫁人。盧渥也獲准到長安挑選一個宮女做自己的妻子。他趕到長安,挑選了一個文靜而秀麗的宮女回到范陽。他雖然很喜歡她,但又不免想到那個在紅葉上題詩的宮女。
回到范陽後的當天,盧渥就和那宮女成了親。洞房花燭之夜,盧渥又情不自禁地拿出那片紅葉,想對妻子講述紅葉上的詩以極當時撈到紅葉時的情況。不料他妻子一見到紅葉,萬分驚異,吟道: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盧渥一聽,上前握住妻子的手,說:
「你就是那個題詩的宮女,真是太巧了!」
「當時我偶然在紅葉上題了首詩,放在河中,沒有想到被郎君撿到,還一直珍藏著,這真是太巧了!」
「這是我們的緣分呀!」盧渥說。
兩人四目相對,無比激動興奮。第二天,盧渥的親友都知道了這件事,他們簡直不相信這是真的。有人讓盧渥妻子當場題詩一首驗看筆跡,結果筆跡一模一樣。
後來,「紅葉題詩」這一典故,用來描寫情思、閨怨,也用來描寫良緣巧合。
㈨ 有關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
據《史記》記載,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褒姒始終不笑。周幽王設置烽火台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
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再相信,漸漸不肯應召而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國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俘虜褒姒,西周滅亡。
(9)五下語文六單元古人傳遞信息的故事擴展閱讀:
故事主人公:
周幽王是周宣王姬靜之子,母親姜後是齊國國君之女。周宣王在位時期,將兒子姬宮湦立為太子。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姬宮湦的父親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
周幽王貪婪腐敗,不問政事,任用虢石父為卿士,執掌政事。虢石父為人奸佞乖巧,善於奉承,貪圖財利,但周幽王卻很重用他,因此引起百姓強烈不滿。
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廢嫡立庶,廢黜王後申後和太子姬宜臼 ,而立寵妃褒姒為王後,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 ,並加害太子姬宜臼,致使申後的父親申侯大為憤怒。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於是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周幽王死後,諸侯們與申侯共同擁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㈩ 五年級下冊第六組古人傳遞信息的方式的故事
烽火戲諸候(烽火);
"我們勝利了!"(長途跋涉);
裝在瓶子里的信(漂流瓶)。
自己收集到的方法:飛鴿、鴻燕、驛差、風箏、旗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