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三年級新北師大版下冊第五單元什麼是面積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新世紀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39-41頁
【教材分析】
「面積」的認識是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內容,這是新教材中的新增內容。本節課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面積這個概念,它是學生學習本單元內容的基礎。為了讓學生更直觀的認識面積的含義,教材安排了三個不同層次的實踐活動:一是結合四個比大小的具體實例,讓學生獲得對面積的感性認識,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二是進行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讓學生初步感知用正方形進行測量、比較的優點,從而為後面學習面積單位做好鋪墊;三是通過在方格紙上畫圖的活動,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體驗面積相同的圖形,可以有不同的形狀這個數學事實。
針對教材編寫特點,教學中要充分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時,讓學生舉例說明身邊物體的表面或圖形的大小,豐富學生對面積的感性認識,從而使學生真切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認識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更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本節課的教學還要把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作為重點,發展空間觀念不能靠紙上談兵,必須以學生自己的空間知覺和體驗為基礎,各種活動要讓學生親身經歷,使學生在實實在在的、生動的過程中自覺體驗、感悟,特別是「估一估」、「擺一擺」的活動,學生藉助學具「圖章」和「硬幣」擺滿長方形和正方形後,能清楚的感受到長、正方形面積的含義,這樣就使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同時,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使學生體驗到創新的愉悅。在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鼓勵學生發現不同的比較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形時,鼓勵學生設計的圖形既要准確又要有創意,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創新是課堂學習生活中的一部分。
【學生分析】
學生在此學習之前已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他們初步認識了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及平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平行四邊形等,會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在日常生活中也積累了一些對物體表面大小的認識經驗。有初步的實踐活動的經驗,能主動地研究問題,敢於創新,有初步地獨立設計研究方案的能力,有合作學習的意識和初步的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與學生的交流,我發現很多學生已經知道「面積」這個詞語,對於面積的學習有迫切的需求,更有一些學生已經知道計算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方法,但對面積的含義並不能說清楚。可見,對學生來講,要建立起清晰的「面積」概念還比較困難,很容易將「面積」與「周長」混淆。
因此為利於學生學習,教師在課前為學生准備了大量的學具(剪刀、五分硬幣、印台、印章、透明方格紙、長方形紙、正方形紙等)。教學設計力圖結合學生熟悉的實例和具體的活動,引導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在課堂教學中把「比一比」、「估一估」「擺一擺」、「畫一畫」等數學活動,變成學生親身經歷的、實實在在的、生動的體驗過程,力爭使培養和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另外,在本節課中藉助比較長方形與正方形面積大小的過程,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通過交流、比較、評價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同的策略,學生能從中學到估測的方法,分享用估測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養成辦事要想策略的好習慣。
【學習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
2.在活動中發展動手操作能力,直觀估測能力,發展空間知覺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3.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積極探究,從而體驗到比較策略的多樣性,體驗創新的愉悅。
4.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的神奇,激發學習興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面積含義
1.談話引入
(教師板書「面積」)
① 同學們,在生活中你聽過「面積」這個詞嗎?你認為「面積」是什麼意思?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師在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
②根據學生的發言進行評價。
觀看課件演示:一塊草坪,鋪滿青草,感知草坪的面積
(藉助直觀觀察,初步感知面積的含義)
2.物體表面的大小
①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感受一下它的大小
想一想,我們身邊哪些物體的面比這本數學書的封面小?
找一找,哪些物品的面比這本數學書的封面大?
(藉助學生的聯想,找到一些物品的「面」,在「摸一摸」的過程中,使學生對「面」有了初步的認識,初步體會到物體的面有大小、並且是可以比較面的大小的。在教學中教師有意識的聯系現實生活,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引入,使學生能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輕松地感受到什麼是「面」,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小結:這樣的面還有很多,我們剛才比較的都是「物體的表面」(教師板書:物體的表面)。
②請同學們拿出香皂盒,任意選出兩個面比較它們的大小,要求先用眼睛觀察,也可以用手摸摸,然後再比一比、說一說。
獨立思考後,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這個環節藉助香皂盒學習,既突出了面在體上的數學事實,又隱含了兩個長方形比大小的方法,它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
3.封閉圖形的大小
教師出示三個圖形,請同學辨認。(教師板書:封閉圖形)
任意選出兩個圖形比一比它們的大小。
4.揭示概念
(學生交流後,教師將板書補充完整:
物體的表面
或 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封閉圖形
教師板書的同時,請同學說一說什麼是面積。)
(為使學生對面積有比較清晰、全面的認識,教學設計時分為兩個層次,由實際生活中物體的表面逐步過渡、抽象到平面圖形,體現由普遍到特殊,由一般到個別的認識過程。)
教師說明:我們已經知道了什麼是面積,今後再說面的大小,就可以用上「面積」這個詞,能做到嗎?
(提出明確的要求,有意識的要求學生學會用數學語言來表述。)
二、實踐操作,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
教師出示一個正方形(正方形面積與長方形面積接近)
1.用正方形的面積分別和這三個圖形的面積進行比較,哪個平面圖形的面積比較大?(教師語速要慢,強調「面積」,暗示學生思考什麼是面積,怎樣比較這幾個圖形的面積。)學生通過觀察,直接比較。
(在比較過程中,引導學生體驗到圖形面積大小差異明顯的,可以通過觀察直接比較,並製造矛盾沖突,長方形的面積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相近,引發學生的思考,促使學生內心自然生發出尋找比較策略的需求,變教師要求學生進行比較的過程為學生自主、主動的探究過程。)
2.長方形和正方形比較,到底誰的面積大一些呢?看起來,我們要想一些好方法,請每位同學先獨立思考,你打算怎樣比較?(每人拿出圖形)
教師說明:老師為同學們准備了一些學具,你可以用自己的方法,也可以藉助一些學具。
活動要求:
(1)先看看有哪些學具,每位同學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2)動手操作,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如果選用相同的學具,也可以合作完成。
(3)比較後,在小組內互相說一說,你是怎麼比較的。
學生獨立思考後,動手實踐,鼓勵學生思考不同的比較方法。最後,在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研究收獲,分享研究的成果。
3.組織學生進行交流
(在交流的過程中,體驗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體驗比較面積大小策略的多樣性。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每個人的想法都成為一種課程資源,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補充、完善,不斷吸納他人的觀點,實現資源共享。這種資源共享不僅僅是簡單地解決了知識上的問題,更使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合作的快樂,同時享受到積極思考獲得成功的喜悅。重點引導學生理解各種不同的比較方法,感受到方格在比較中的優勢。)
教師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進行小結:比較方法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用剪剪拼拼的方法,另一種擺硬幣、印圖章、方格圖等都是借用了一個統一的面積作標准,通過它們數量的多少來比較面積的大小。
(滲透方格圖在解決問題中的重要作用,為後面學習「面積單位」做了有益的鋪墊。)
三、設計圖形,進一步認識面積的含義
1.觀察並數一數
教師在方格紙上畫一個圖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它的面積等於幾個方格?
學生觀察後直介面答
2.試一試,自己設計
(1)畫一個面積等於7個方格的圖形
幫助學生理解題意後,教師提出要求:
要求畫的圖形要准確,面積應等於7個方格,還要有特色,有自己的創意。
(教師充分地引導學生理解活動要求,在設計圖形的過程中,加深對面積含義的認識。這個問題有很大的創造空間,學生不僅可以按要求畫出圖形,還可以富有自我設計的特色,體現個性。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創新,提供時空,使每個學生都能展現自我的想像力、創造力,富有個性的學習。鼓勵學生大膽創新,會激發起學生創新的慾望。長此以往,學生內心深處會根深蒂固的形成創新的意識,只要教師善於引導,我們的學生也可以把「創新」作為一種習慣。)
(2)學生獨立設計
(3)組織學生交流展示
(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使學生發現:雖然每個人畫的圖形面積都是7個方格,但它們的形狀不同。)
四、試一試,比一比
教師出示幾組圖形,請學生分別比一比每一組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最後,出示一組方格數相同,但面積大小不同的圖形。
1.學生獨立觀察,進行比較。
2.全班交流:在學生出現問題時,組織學生進行討論。
思考:為什麼方格數相同,而面積大小不同?
教師小結:測量的標准不統一,就無法比較。要用同樣的標准去量,國際上就規定了統一的面積單位,例如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這些面積單位就是我們今後要繼續研究的新問題。
(在學生比較的過程中,再次理解面積的含義,同時感受到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比較的優勢,以及用數方格的方法進行比較的前提條件,同時在本節課的尾聲揭示新的問題,引發學生繼續探索研究的慾望。)
五、全課小結(略)
Ⅱ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什麼是周長》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1、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呀?(秋季)是啊,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片樹葉從樹上輕輕地飄落下來,(貼樹葉模型)你們看,老師今天也給大家帶來了一片大樹葉,你們喜歡嗎?(喜歡)一隻小螞蟻也非常喜歡這片樹葉,(拿小螞蟻模型)你們瞧,它把這片樹葉當成了運動場,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小螞蟻是怎樣在這片樹葉的邊線上做運動的?通過觀察,你們發現了什麼?(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爬了一圈),一圈還可以怎麼說?(一周)。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關於一周的問題。(板書:一周)
二、動手實踐,感悟周長
1、摸一摸
(1)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採集的樹葉,選擇一片你最喜歡的,先摸一摸它的面,有什麼感覺?(滑滑的)那你們能不能像小螞蟻爬樹葉那樣摸一摸它的邊線。
(2)學生進行摸樹葉活動。
(3)誰願意到前面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摸樹葉邊線一周的?
(4)學生展示,(邊說邊摸)。
2、描一描
(1)剛才你們摸了樹葉的一周,那你能不能把樹葉的一周描下來?(能)請同學們拿出彩色筆,描一描吧!
(2)學生進行描樹葉活動。描完之後,同桌互相看看漂亮嗎?
(3)誰願意到前面來描一描這片大樹葉的一周呢?(找一名學生到前面描樹葉模型的一周)。你能不能告訴大家,你是怎麼描的?(讓學生用手指著,說出從哪裡開始,又從哪裡結束。)拿下樹葉模型,大家看漂亮嗎?
(4)你們和他描的一樣嗎?有不同方法的同學請舉手?(找一名同學再來描一描,說一說。)
小結:同學們都看到了不管你們怎麼描,都是沿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是嗎?
3、找一找
(1)在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表面象樹葉一樣有一周,你們能不能在我們的周圍找出這些物體的面?
同桌之間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
(2)小組匯報。(你找的是什麼物體的面?請你摸一摸哪裡是它的一周?)
4、 畫一畫
(1)同學們找的可真不少,為了鼓勵你們,老師還給你們准備了一些圖形禮物。想不想要?(想要)但老師有個條件,只有正確的描出它的一周,才能得到這些禮物。請打開桌子上的信封,選擇一個你喜歡的圖形用彩筆描出這個圖形的邊線,開始描吧!
Ⅲ 誰有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畫畫我們的社區的教案
答: 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課畫畫我們的社區的教案
官網查詢
祝心想事成
開心快樂。
Ⅳ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第五單元什麼是周長北師大版教案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1、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呀?(秋季)是啊,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片樹葉從樹上輕輕地飄落下來,(貼樹葉模型)你們看,老師今天也給大家帶來了一片大樹葉,你們喜歡嗎?(喜歡)一隻小螞蟻也非常喜歡這片樹葉,(拿小螞蟻模型)你們瞧,它把這片樹葉當成了運動場,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小螞蟻是怎樣在這片樹葉的邊線上做運動的?通過觀察,你們發現了什麼?(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爬了一圈),一圈還可以怎麼說?(一周)。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關於一周的問題。(板書:一周)
二、動手實踐,感悟周長
1、摸一摸
(1)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採集的樹葉,選擇一片你最喜歡的,先摸一摸它的面,有什麼感覺?(滑滑的)那你們能不能像小螞蟻爬樹葉那樣摸一摸它的邊線。
(2)學生進行摸樹葉活動。
(3)誰願意到前面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摸樹葉邊線一周的?
(4)學生展示,(邊說邊摸)。
2、描一描
(1)剛才你們摸了樹葉的一周,那你能不能把樹葉的一周描下來?(能)請同學們拿出彩色筆,描一描吧!
(2)學生進行描樹葉活動。描完之後,同桌互相看看漂亮嗎?
(3)誰願意到前面來描一描這片大樹葉的一周呢?(找一名學生到前面描樹葉模型的一周)。你能不能告訴大家,你是怎麼描的?(讓學生用手指著,說出從哪裡開始,又從哪裡結束。)拿下樹葉模型,大家看漂亮嗎?
(4)你們和他描的一樣嗎?有不同方法的同學請舉手?(找一名同學再來描一描,說一說。)
小結:同學們都看到了不管你們怎麼描,都是沿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是嗎?
3、找一找
(1)在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表面象樹葉一樣有一周,你們能不能在我們的周圍找出這些物體的面?
同桌之間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
(2)小組匯報。(你找的是什麼物體的面?請你摸一摸哪裡是它的一周?)
4、 畫一畫
(1)同學們找的可真不少,為了鼓勵你們,老師還給你們准備了一些圖形禮物。想不想要?(想要)但老師有個條件,只有正確的描出它的一周,才能得到這些禮物。請打開桌子上的信封,選擇一個你喜歡的圖形用彩筆描出這個圖形的邊線,開始描吧!
(2)師:你們能得到禮物嗎?(能)現在我們就在小組內互相檢查一下,看看你的小夥伴描得對不對,如果他描對了,就得到禮物了,如果他描錯了,請你幫他糾正過來。
(3)都有誰得到禮物了,舉給大家看一看!老師祝賀大家。
(4)剛才我們進行了好多有趣的活動,知道了樹葉有一周,課本的封面有一周,平面圖形也有一周,那麼,它們這一周的長叫什麼呢?(板書:在「一周」後添寫「的長」)我們給他取個名字好不好?
(周長),你們真聰明,你們的想法和數學家想的一樣,在數學上,數學家把物體有的面或平面圖形一的長度叫作它們的周長。
5、量一量
(1)量數學書封面的周長
你們想不想知道數學書封面的周長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合適的測量工具,一個人量,一個人當記錄員,剩下的同學當小軍師,為你們的小組出謀劃策,也可以當小助手,幫你們小組完成任務。開始量吧!量後小組匯報測量結果。
(2)量腰圍
不僅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有周長,我們的身體上也有周長,比如要買褲子需要知道腰一周的長度,這叫圍,誰能估一估老師的腰圍是多少?(生自由發言)到底估的准不準呢?要實際量一量,誰來量一量老師的腰圍?找兩生量老師的腰圍。(邊量邊指導測量方法),量完告訴大家測量結果。你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腰圍?同桌互相幫助,先估一估,再量一量,量的結果要記在記錄卡上。量後匯報。
6、辨一辨
(1)剛才,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有周長,你們看這些圖形有周長嗎?(課件出示:幾個封閉圖形和不封閉圖形)指名一一回答。
(2)小結:看來,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
7、說一說
剛才我們又進行了許多有趣的活動,現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麼是周長呢?(在「周長」的前面板書「什麼是」)
三、拓展認識,激發思維。
1、比一比
剛才小螞蟻跟老師說,它遇到了一道難題,你們想幫助它嗎?(想)。(課件出示:45頁第三題)下面個圖形哪個周長長?(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看法,然後通過課件操作驗證)
2、量一量,算一算
(1)我們幫小螞蟻解決了難題,小螞蟻非常感謝我們,並且給我們帶來了禮物,(出示智慧寶盒)這些禮物就藏在這個寶盒裡。你們想要嗎?(想)可是這個盒子是有密碼鎖的,只有解開密碼,我們才能打開盒子。你們想解密碼嗎?這些密碼就藏在我們書中45頁第二題中,請同學們快快找到吧!(課件出示45頁第二題)
(2)為了快速解開密碼,我們來分分工。(第一、二小組測量並計算三角形的周長,第三、四小組測量並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第五小組測量並計算梯形的周長)開始吧!
(3)誰來解第一個密碼?(先來匯報三角形的每條邊的長度,再說說它的周長是多少?你是怎麼算的?)。解第二、三個密碼方法同上。
3、剪一剪,比一比
(1)、密碼解開了,智慧寶盒為我們打開了,你們看,小螞蟻又給我們帶來了一道智慧題,只有解開智慧題,才能得到小螞蟻的禮物。(課件出示智慧題),請同學們快速讀題,誰最先知道答案誰舉手。
(一個長方形,沿著對角的曲線剪開,變成兩個圖形,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
(2)、送禮物。(每人一顆智慧星)
四、總結收獲,體驗成功。
同學們,這節課有什麼收獲?你們快樂嗎?老師也為你們的成功感到快樂,今後你們還會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希望你們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布置作業:
課後畫一片樹葉,想辦法量出它的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