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書本第11課的課文我多想去看看
媽媽告訴我,
沿著彎彎的小路,
就能走出大山。
遙遠的北京城,
有一座天安版門,
廣場上升旗儀權式非常壯觀。
我對媽媽說,
我多想去看看,
我多想去看看。
這是王寶柱寫作的一首詩歌 。本詩用詩歌的形式,第一節以一個山村孩子的口吻,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 ;第二節以一個城市孩子的口吻,講述自己想到遙遠的新疆,去看天山上美麗的雪蓮花 。語言質朴,感情真摯,抒發了少年兒童的強烈的思想感情。
⑵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11課的主要內容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11課是《唯一的聽眾》,主要內容如下:
該文講述的是一名樂感極差的小提琴演奏男孩,羞於自己的樂技,而避開人群前往人跡罕至的小山上練琴。然而一旁的老人時常聽琴,默默地鼓勵著男孩,使男孩恢復自信,不再羞於在人前拉琴,而日後每當在人群前演奏時都會想起當年那位鼓勵自己的聾老人。
題目用「唯一」來修飾限制「聽眾」,有「獨一無二」的意思。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獨想起的是這位自稱「耳聾」的老人,表明老人在「我」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句子寫出了「我」對老人的感激,同時點明了課題。
(2)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擴展閱讀:
本文記述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的幫助下學會拉好小提琴的事,贊揚了老教授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寫父親和妹妹說「我」在音樂方面是個白痴,使「我」不敢在家中練琴,決定到林中練琴。
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寫「我」到林中練琴,遇到一位自稱「耳聾」的老婦人,她猜想「我」拉得好,並願意天天做「我」的聽眾,還誇獎「我」,鼓勵「我」,使「我」找回了自信,又到家中練琴。
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寫「我」從妹妹那裡知道了老婦人的真實身份,心靈受到震撼。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寫後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捨的愛好,每次演出時總會想起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⑶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 是什麼內容
一共分成5個自然來段。
父親和自妹妹說我在音樂方面是個白痴,使我十分沮喪,不敢在家中練琴。
我道林中練琴,遇到一位自稱耳聾的老人,願意天天做我的聽眾。她總是誇獎我真不錯,在她的鼓勵下,我找回了自信,又回到家中練琴。
我從妹妹口中知道了老婦人的真實身份,心靈受到震撼。後來拉小提琴成了我無法割捨的愛好,每次演出時總會想起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⑷ 小學六年級語文上冊第11課的主要內容
本文記敘了「我」在一位音樂教授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信心學會拉專小提琴,到能夠屬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百上千的觀眾演奏的事,贊揚了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表達了「我」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⑸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 春 預習資料
1.生字辨識醞釀(yùn niàng)、 巢(cháo)、 喉(hóu)嚨 、 宛(wǎn)轉 、應和(hé)、 嘹(liáo)亮 、黃暈(yùn)、撐(chēng)、 蓑笠(suō lì)、抖擻(sǒu)、胳膊(gē bo) 2.重點詞語注釋: [欣欣然] 歡歡喜喜的樣子。 [朗潤] 明亮潤澤。 [趕趟兒] 原意是趕得上,這里有「趁時機、湊熱鬧」的意思。 [醞釀] 原意是造酒的發酵過程,也比喻作準備工作。這里是說各種氣息在空氣里,像發酵似的,越來越濃。 [賣弄] 有意顯示、炫耀(自己的本領)。 [宛轉] 形容聲音抑揚動聽。這個意思現在寫作「婉轉」。 [黃暈] 昏黃不明亮。暈,太陽或月亮周圍的光圈,也指光影或色彩周圍模糊的部分。 [烘托] 中國畫的一種方法,從旁邊或周圍塗抹淡墨或者淺的顏色,使畫的主要部分更鮮明,更突出。這里是「襯托」的意思。 [舒活] 舒展,活動。 [一年之計在於春] 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是一年的開始,應該把全年要做的事及早安排好。【花枝招展】 花枝迎風擺動,婀娜多姿。形容婦女打扮得十分艷。招展,迎風擺動。 3.多音多義字辨析應:讀yīng時,可組「應當、應許、應有盡有」等詞。讀yìng時,可組「呼應、反應、有求必應、隨機應變、應接不暇」等詞。
⑹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 第十一課 原文
(一個個字打出來的,請勿抄襲) 導讀: 江南的春天,風和日麗,山清水秀,草長鶯飛,百花爭艷。這一篇寫春的精美散文,不知撥動過多少人的心弦!春的美景、春的氣息、春的聲響,都通過作者的生花妙筆表現出來了。多朗讀幾遍,你一定能進入那美妙的境界中。
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山朗潤起來了,水漲起來了,太陽的臉紅起來了。
小草偷偷地從土地里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坐著,躺著,打兩個滾,踢幾腳球,賽幾趟跑,捉幾回迷藏。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的。
桃樹,杏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帶著甜味;閉了眼,樹上彷彿已經滿是桃兒,杏兒,梨兒。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鬧著,大小的蝴蝶飛來飛去。野花遍地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楊柳風」,不錯的,像母親的手撫摸著你,風里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里醞釀。鳥兒將巢安在繁花嫩葉當中,高興起來了,呼朋引伴的賣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婉轉的曲子,跟清風流水應和著。牛背上牧童的短笛,這時候也成天嘹亮的響著。
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樹葉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時候,上燈了,一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靜而和平的夜。在鄉下,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著傘慢慢走著的人,地里還有工作的農民,披著蓑戴著笠。他們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靜默著。
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城裡鄉下,家家戶戶,老老小小,也趕趟似的,一個個都出來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擻抖擻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兒去。「一年之計在於春」,剛起頭兒,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著。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著走著。
春天像健壯的青年,有鐵一般的胳膊和腰腳,領著我們向前去。
⑺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一課主要內容是什麼
鳥兒,我想對你說,今天我讀了你歷盡千辛萬苦去尋找朋友樹的故事後,非常感動!
因為你曾答應朋友樹春天再來時,你一定回來給樹唱歌,所以,當原野上、森林裡的雪剛剛融化,你便急急忙忙地飛回樹林去尋找朋友樹。可是,你看的只是殘留的樹根。當樹根告訴你,樹被伐木工人用斧子砍倒,拉到山谷里時,你便焦急地向山谷飛去。你累了顧不得休息,餓了顧不得吃飯,困了顧不得睡覺,就連你渴得嘴都裂開口子時,望著小河裡清澈的小溪你也顧不得喝上一口。就這樣,你日夜兼程,終於到了工廠,當你聽到鋸木頭的沙沙聲時,你是那麼地興奮,那麼地激動,你以為馬上就可以看到朋友樹了。可是,大門先生告訴你,你的朋友已經被切成細條條,做成火柴,運到村子裡了。這時,你心急如焚,顧不得一路的奔波,一路的辛勞,便馬不停蹄地向村子飛去。
是否看到了你的朋友。當她告訴你火柴已經用光了,你是那麼傷心,那麼痛苦,那麼後悔。你後悔自己來遲了,後悔自己沒有見上朋友最後一面。於是,你面對著燈火唱起了去年唱過的歌,然後就傷心欲絕地飛走了。你飛得是那麼慢,那麼慢……
鳥兒,看到這里,我和你一樣傷心,一樣痛苦。不過,我想告訴你的是,請不要悲傷,因為你的朋友樹是為了人類而犧牲了自己:他變成了棟梁,為人們遮風擋雨;化作了桌椅,供學生學習;做成了火柴,給人類帶來了光明和溫暖。
鳥兒,告訴你一個好消息,現在人類特別注意保護環境,濫砍濫伐已經成為了歷史。我們尤其注重有計劃地植樹造林,這樣,你一定還會有很多好朋友的。我想,有了他們與你朝夕相處,你一定會生活得幸福、快樂的。
⑻ 四年級上冊語文第十一課主要內容
本文通過記敘鳥兒四處尋訪它的朋友――樹的經過,贊揚了鳥兒信守諾言、珍惜友情的品質,我們要向鳥兒學習。
⑼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的多音字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來11課的多音字:軸源、鮮。
基本字義:
1、軸
軸:zhóu,zhòu,形聲。從車,由聲。本義:輪軸
穿在輪子中間的圓柱形物件:軸心。
2、鮮
鮮(拼音:xiān)是漢語通用規范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從魚從羊,羊肉和魚肉都是味道鮮美的食物,本義為新鮮味美。本義為魚名,又指活魚、鮮魚,又指新殺的魚鱉鳥獸,引申為新鮮、鮮明。以上義讀xiān。「鮮」又假借為「尟」,讀作xiǎn,表示少之義。
(9)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擴展閱讀
筆順:
組詞解釋:
1、鮮花[xiān huā]新鮮的花朵:一束~。
2、鮮艷[xiān yàn]鮮明而美麗:~奪目。
3、鮮果[xiān guǒ]新鮮的水果。
4、鮮紅[xiān hóng]狀態詞。形容顏色紅而鮮艷:~的朝霞。
5、鮮明[xiān míng](顏色)明亮:色調~。
⑽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11課作者資料
鄭振鐸,(1898.12.19-1958.10.17),生於浙江省永嘉縣(今溫州市區乘涼橋),原籍福建長樂。
鄭振鐸字西諦,書齋用「玄覽堂」的名號,有幽芳閣主、紉秋館主、紉秋、幼舫、友荒、賓芬、郭源新等多個筆名。曾在廣場路小學、溫二中、溫州中學就讀。1917年入北京鐵路管理傳習所(今北京交通大學)學習。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並開始發表作品,1920年與沈雁冰等人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創辦《文學周刊》與《小說月報》,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小說月報》主編,上海大學教師,《公理日報》主編,1927年旅居英、法,回國後歷任北京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上海暨南大學教授,《世界文庫》主編。1937年參加文化界救亡協會,與胡愈之等人組織復社,出版《魯迅全集》,主編《民主周刊》,1949年後歷任全國文聯福利部部長,全國文協研究部長、人民政協文教組長,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長,民間文學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文化部副部長。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文聯全委、主席團委員,全國文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5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53年2月22日,任經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決定正式成立,新中國成立後創建的第一個文學研究專業機構——中國文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58年10月17日率領中國文化代表團出國訪問途中,因飛機突然失事遇難殉職。
曾就讀於北平鐵路專科學校,是中國民主促進會發起人之一,為中國做出了巨大貢獻。我國現代傑出的愛國主義者和社會活動家,又是著名作家、詩人、學者、文學評論家、文學史家、翻譯家、藝術史家,也是國內外聞名的收藏家,訓詁家。1955年獲任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說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雜記》,專著《文學大綱》、《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中國俗文學史》、《中國文學論集》、《俄國文學史略》等。有《鄭振鐸文集》。還有《貓》。
《燕子》一文已編入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下冊第一組。
《別了,我愛著的中國》已被選入六年級語文教材每課一練(單元測評(2)閱讀天地),五年級滬教版語文課文。
《唯一的聽眾》已以他的筆名「落雪」選入北師大版五年級上第三單元第二課,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課,以及九年義務教育五年級下第28課。
《貓》一文已編入初中一年級下冊教材(人教版 第26課)。
《最後一課》已被編入人教版初中一年級下冊自讀課本《大海的召喚》(第15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