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抓住細節進行語文教學
「一樹一菩提,一沙一世界。」課堂教學也是由一個個教學細節組成的。教學細節是一種關注、一種體察、一種創意,它充盈著靈動的智慧,洋溢著人性的光輝。教學細節是教師教育觀念的一種流露,是教師教學風格的一種表達,是教育功力的一種展現。教學細節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蘊含智慧;看似簡單,而簡單中孕育深刻。關注細節,就是關注教學行為的改變,就是重視新課程的理念能否落實到位,就是追求教學實踐的智慧與藝術的統一。美麗的語文課堂,呼喚細節來裝點,完美的語文課堂,更應從關注細節開始。
一、細節在「拈斷數莖須」的敲打中
古人說:「預則立,不預則廢。」關注細節來源於教師對文本的解讀,來源於教師與文本先期對話的深度與廣度。為此,語文老師要做的就是:從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的高度研讀文本,發掘與把握文本提供的教學資源,精心預設教學細節,從而預約精彩生成。
我們知道,文本是由一個個細節組成的,「窺一斑而知全豹」,細節往往是解讀文本的突破口。細節可能就是一個看似平常但意義深刻的詞語,可能是一個普普通通但意猶未盡的標點符號,可能是一句朴實無華但意蘊深刻的句子……只有對文本深入地探究,才能發現細節,把握細節,並以細節為支點,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教學效果。那麼,細節一般都深藏在文本中的哪些地方呢?
1、內涵豐富處
語文課本中所選的文字中包含著激情、含蓄、精煉和美。有的賞心悅目,讓人回味無窮;有的動人心魄,刻骨銘心;有的可啟迪人生智慧;有的可豐富文化底蘊。因此少不了內涵豐富、耐人尋味的地方,教學時,鎖定這些地方引發開來,會使得教學內涵豐富。
許多名師給我們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經典的教學細節,例如著名特級教師王崧舟《鸕鶿》中有這樣一個細節:
師:這平靜優美的畫面,這悠閑自得的生活,隨著漁人的一個動作,就忽然改變了。你覺得漁人的哪個動作,一下子改變了這平靜如水的畫面?
生:我覺得是「一抹」這個動作。
師:體會體會,「一抹」還可以換成別的什麼詞語?
生1:一蹭。
師:怎樣地「一蹭」?
生1:輕輕地一蹭。
生2:小心翼翼地一掃。
生3:瀟灑地一揮。
生4:熟練地一劃。
師:對!這輕輕的、小心翼翼的一抹,飽含了漁人對鸕鶿的多少喜愛和體貼啊!這瀟灑的、熟練的一抹,又體現了漁人多麼豐富的水鄉生活啊!這一抹,就像是一道無聲的命令;這一抹,又像是一次瀟灑地指揮。這一抹,到底抹出了什麼呢?讀讀課文,體會體會。
生1:抹出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紋。
師:湖面沸騰了。
生2:抹出了無數的浪花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
師:浪花都跳起了歡樂的舞蹈。
生3:抹出了一隻只勤勞能乾的鸕鶿。一隻鸕鶿鑽出水面,拍著翅膀跳上漁船,喉囊鼓鼓的,裡面全裝著魚呢!
師:真是神奇的一抹呀!
生4:抹出了一個歡騰、熱鬧的湖面。
生5:抹出了一條條活蹦亂跳的魚兒。
生6:抹出了一隻只跳上跳下、忙忙碌碌的鸕鶿。
師:別把漁人給忘了呀!這一抹,更抹出了漁人什麼?
生1:抹出了漁人的高興。
生2:抹出了漁人的笑容。
生3:抹出了漁人豐收在望的喜悅心情。
師:真是幸福的一抹呀!
生4:抹出了漁人洋洋得意的樣子。
生5:抹出了漁人美好的生活。
生6:抹出了漁人充滿希望和活力的生活。
師:我也說一句,這一抹,抹出了一派歡騰喜悅、生機盎然的水鄉風情啊!
對「一抹」的關注,看似課堂上不經意的細節關注,其實是教師課前的精心預設,緊緊抓住文本,設計細節,在教學實踐中是精雕細刻,由淺入深,讓學生層層剝落詞語表面的面紗,學生才走進文本,感受到其背後蘊藏的精神力量、情感意蘊,而本課的語文教學也不僅僅只獲得一種情感上的熏陶或僅僅只注重一種語言文字的理性分析,而是兩者完美無缺的融合,讓文字產生更為強勁的力量,情與理,知識與能力獲得了更為深層的提高。
2、觸擊血脈處
有些文字非常有穿透力,就像一首音樂有主旋律一樣。一篇文字往往有提綱挈領、回環復沓、極力鋪陳的句子,在教學時如果處理好了這些地方的細節,就能給學生由內而外的震動,觸擊血脈,針針見血。
例如,我在教學《一夜的工作》第4節中「他一句一句地審閱,看完一句就用筆在那一句後面畫一個小圓圈。他不是瀏覽一遍就算了,而是一邊看一邊思索,有時停筆想一想,有時問我一兩句。」這句話時,我有意把「一句一句」改成了「一句句」,這時有的學生馬上站起來提出,我順水推舟,讓學生思考「一句一句」與「一句句」可以換嗎?讓學生讀讀,想想,議議,賞賞,他們有自己的合理的見解。有的學生在交流時說,「一句句」表示的閱讀速度比「一句一句」快,像在瀏覽,而事實上,周總理是在審閱,他「看完一句就用筆在那一句後面畫一個小圓圈。」,「一邊看一邊思索,有時停筆想一想,有時問我一兩句。」從這里可以看出他逐句推敲。這說明了周總理對待工作一絲不苟,極端負責。如果改為「一句句」就顯得周總理改稿子有些倉促、心急,不符合實際。然後讓學生朗讀體會,經歷與文本對話的過程。
可以說這個細節設計,即通過「一句一句」與「一句句」的比較,訓練了學生對「一句一句」的理解,更體驗了周總理為國家,為人民忘我工作的精神。這樣的細節預設讓課堂教學飽滿充實,也讓學生終生難忘。
3、縱情揮灑處
文章貴在情真意切。我們讀文章,應該要與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看到文字背後的「人」。文字是跳動的脈搏,一篇文章鋪陳舒展,在激昂跌宕起伏處往往是作者直抒胸意、一吐為快的情感旋渦地帶。教學時,這些地方大有文章可做,在這些地方打造細節,可把學生、作者、教師的心糅合在一起。
例如王鴻雁老師執教《去年的樹》中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斷:
師:通過以上這些同學的匯報,我們再來體會「小鳥深情地注視著油燈的火苗,然後為火苗唱起了去年那支歌,這是什麼歌呢?你能知道嗎?
生:大樹啊,大樹,我們是朋友。你離不開我,我離不開你,我們之間的友誼天長地久。
師:嗯,說得真好,飽含無限深情啊!還會唱什麼呢?去年的那支歌里還會是什麼呢?
生:大樹,大樹,你是我的好朋友,沒有你我就無處安家,所以我們是一對天生的好朋友。
師:哎呀,多好啊!還會唱到什麼呢?
生:大樹啊,咱們兩個是好朋友,我整天唱歌給你,你整天聆聽我的歌唱,我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對夥伴啊!
……
在老師的引導之下,學生們就「去年的那支歌」進行了非常富有個性的解讀。這解讀不僅富有創意,而且十分精彩。
課堂教學中,有些細節表面上看是信手拈來,即性所得,而實質上是匠心獨運,蓄意安排。它的背後是一種理念,是一種思想。雖然我們無法預料課堂會生成些什麼,但至少我們可以預設一些細節,預約一些精彩。
二、細節在「不經意」的課堂瞬間中
課堂教學既是知識與能力相互交叉、滲透與融合的過程,也是精神與生命共同發展成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時時閃爍跳躍著一個個鮮活的細節。課堂中我們是不應該也不能夠忽視這樣的細節的,只有被關注、被珍視,才能展現一個流動的「過程」。莫讓這樣的「細節」、這樣的「過程」悄悄溜走。
1、推開心靈的窗戶——孩子眼神中的細節
「眼睛是心靈之窗」,透過這扇「窗戶」,可以看到孩子們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能看到他們的歡樂和憂傷,也能看到他們的成功和失敗,他們的眼神是那樣純真,那樣無邪,那就是一扇永遠敞開的、明凈的玻璃窗。它會為老師繪聲繪色的講述而目不轉睛,會為老師的大發雷霆而暗淡失色……
所以學生的眼神不僅可以被欣賞,還是一種無聲的提醒。它提醒我們,要讓這天使般的眼神永遠清澈純凈,那就需要我們隨時捕捉到從「窗戶」傳出的信息,要我們隨時去呵護……
2、叫醒沉睡的耳朵——孩子語言中的細節
語文課堂上,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即性的、瞬時的評價,這樣才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語文能力的發展。通過教師對學生合情合理的肯定,鼓勵學生不斷進步,不斷發展,通過對學生學習活動情況的分析,做出准確的評判,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指明努力與改進的方向。這樣能激勵學生積極思維,營造一種熱烈又很輕松的學習氛圍。怎樣才能獲得評價的客觀依據呢?筆者覺得作為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特別發揚一種傾聽的精神。學會傾聽是語文教師的基本素質,是一個人的良好修養所在。
學生在朗讀時需要教師用心傾聽,才能聽出朗讀中的錯誤進行及時糾正;學生回答問題,表達自己的見解時,教師唯有用心傾聽,才有發言權,才能進行即時即性的評價。如一位教師在教學《林海》一文時,有位學生在朗讀「大興安嶺的『嶺』,可跟秦嶺的『嶺』大不一樣。」時把「大不一樣」讀成了「不大一樣」,老師用自己敏銳的耳朵聽到了這一錯誤,心中竊喜,就抓住了這一錯誤,讓學生理解「大不一樣」與「不大一樣」的區別,從而區分大興安嶺與秦嶺的特點,進一步理解大興安嶺的溫柔與謙虛,表達自己對大興安嶺的無比喜愛。小小一個詞語,引出學生對課文更深入的理解,這正是教師傾聽所創造的效果。
學生對這個世界總是充滿著無限的好奇,總有自己對行為道德獨特的見解,總有那麼多說不完的話,他們想對老師說,想對同學說,也想對自己說,而這些有意無意的語言正是孩子內心的流露。在我們的教育中很容易找到能說會道的教師,但卻很難找到善於傾聽的教師。我們把大量的時間用來訓練自己的說話和演說能力,卻忽略了傾聽能力的培養。常有教師這樣抱怨:「真搞不懂我班的那些學生,為什麼總是不肯好好聽我說話。」我就在想我們有沒有耐心聽過學生說話呢?這細小的地方或許也是教育成功與否的關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的過程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對話、雙向交流的過程。教師必須認真傾聽學生說話,並善於從中捕獲學生內心世界的大量信息,讓我們的語文課堂為我們懂得傾聽「花開的聲音」而更精彩。希望我們的語文課堂會因為老師學會聆聽而讓學生完全消除隔膜、敞開心扉,讓語文課成為一種非常美好的享受。
3、關注異常的表現——孩子行為中的細節
一位老師在課堂上讓學生讀《無私的愛》,要求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的情感,第一位同學上來深情地朗讀著文章,可以判斷學生是多麼動情,朗讀「賣血度日」時,他自己卻激動得不由自主地抽噎,並哭了起來,語文老師馬上調動其他同學說:「是啊,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無私的愛啊,他的朗讀讓我們深深地沉浸在『父子親情』之中,誰能幫助他把這篇文章讀完?」其他同學都踴躍地舉起了手,最後全班同學一起包含深情地讀完了課文。
這小小的細節體現出這位語文老師對那位同學的人文關愛,並引導了同學們也來關愛及幫助那位同學。
因此,在語文課堂里,對於學生的學習,教者更應讓課堂充滿人文關懷,成為人性養育的殿堂,並由此煥發生命活力。關注細節,讓課堂成為師生互動的舞台。關注學生的一顰一笑,了解他們的喜怒哀樂,關注他們的「細微小事」,使學生時時感受到教師有形和無形的關愛,這將成為師生間情感互融的催化劑,有了這一情感基礎,師生之間「教給」與「學得」必定是相輔相成、教學相長的。
三、細節在「縝密周全」的課後反思中
觀察不到細節的教育是目中無人的教育;不善於捕捉細節的教育是缺乏技巧的教育;記憶中不存儲細節的教育是缺少真愛的教育。反思是為了把細節存儲於我們的大腦之中,失敗的細節給人以啟迪,成功的細節給人以借鑒。我們要記錄、交流教學細節,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建立「細節優勢」。
1、回顧課堂中的成功之舉
將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的措施」、「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板書」、「某些教學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育學、心理學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觸」、「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新」等等,詳細得當地記錄下來,供以後教學時參考使用,並可在此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2、思考課堂中的敗筆之處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使之成為以後再教時應吸取的教訓。
3、整理課堂中的教學機智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定格」,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令人遺憾不已。一有所得,及時記下,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以記促思,以思促教,長期積累,必有集腋成裘的收獲。
細節雖小,卻不容忽視,值得我們認真關注和研究;細節雖小,卻能折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細節雖小,卻能閃耀出生命智慧的光環;細節雖小,卻是「生命」的智慧創造……欣賞細節、關注細節,才能使課堂魅力無窮。
細細感受語文課堂,原來是如此的多姿多彩。讓我們的語文課浸潤人性的色彩,體現對話的藝術,關注細節的精彩,從而讓我們的語文課負載精神的使命,流溢生命的動感吧!
2. 你對學習兒童詩文有何好的建議
兒童詩教學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本文從兒童詩對小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意義談起,兒童詩不僅受到小學生的喜愛,而且也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其次,兒童詩的教學也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另外,根據我的教學實踐和聽課學習的收獲,談了一些兒童詩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兒童詩教學 重要作用 教學不足 教學策略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兒歌、童謠、兒童詩、古典詩詞等。詩歌是文學之母,其語言優美、內涵蘊藉、富含想像。讓兒童在詩的年華,多誦讀詩歌、欣賞詩歌,讓詩意和浪漫鑽入心裡,「是童年時代對兒童的最偉大的饋贈」。面對兒童詩這種特殊的文體,我一直都非常重視,要讓孩子充分感受詩歌的語言、韻律之美,體驗詩中的情感,呵護孩子純真的想像和靈性。
一、兒童詩教學的不足
中國是詩的國度,兒童時期是詩一樣的年華。把握好兒童詩教學是每一位語文老師的神聖職責。不過,我們發現兒童詩的教學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要求過高,學生望而生畏
有一些老師,不理解教材選編兒童詩的目的。低年級教材中編入兒童詩,主要是為了鞏固漢語拼音,為了識字,進行初步的語言訓練,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可是,有些教師在教學時,作細致分析講解,以理解為目的,損傷了兒童詩的情感性。不光要求背誦,還要默寫。還有不少老師把小學生的兒童詩模仿說話當成「文藝創作」,常常用成人作品的標准來要求學生:內容要新、奇、巧,語言文字要生動、優美……忽視了兒童的學習能力,久而久之,使學生產生了兒童詩高不可攀的畏懼感,繼而談詩色變,漸漸失去了學習兒童詩的興趣。
(二)不受重視,學習流於形式
兒童詩語言活潑,視角獨特,富有童心童趣。兒童詩生動的文學性和現代語言更容易讓小學生們接受。但是,老師在教學中,卻往往不重視這一重要的教學資源,相比閱讀教學來講,放在次要的位置。只是讓學生讀讀、背背、抄抄,詩歌的形象、境界與韻味,則往往被忽略。
(三)積累太少,學生收獲甚微
教材中兒童詩的篇目較少是令老師們苦惱的一個問題,教材中的兒童詩鳳毛麟角,學生興致勃勃地學了一篇就沒有了,而有很多地方教學設備不足,沒有大屏幕,老師沒辦法幫學生積累更多的兒童詩。使學生無法形成對詩的整體感受,更不能在語言上有所積累,在語感上有所培養,在情感上有所體驗,許多地方的兒童詩教學僅僅局限在課外,或是利用每周興趣課時間。把兒童詩的教學與語文教學分割開來,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生活環境脫鉤。
(四)只重技巧,學生過於被動
詩是語言的藝術。深刻的思想、鮮明的形象只有用凝練、形象、具有表現力的語言來表現,才能成為詩。兒童詩應為兒童學習駕馭語言提供優良的條件,讓兒童在優美的語言環境中學習語言、豐富語匯,提高他們駕馭語言、鑒賞語言的能力,同時得到美的享受。但是,有些老師的教學卻脫離了這一要領,只是讓學生機械地從形式上去模仿,或按老師的思路寫,沒有達到發展創造思維的目的。
二、兒童詩在小學生語文學習中有重要作用
在所有的語言中,詩是語言的鑽石;在所有的情感表達中,詩是情感的鈾。而兒童詩符合兒童的心理和審美的特點,適合他們閱讀、吟誦,為他們理解、欣賞和喜愛。不僅如此,兒童詩往往洋溢著盎然的童趣,不僅能使兒童們從中獲得關照和愉悅,更能發展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兒童詩文本充滿童趣,令學生喜愛
在現在的語文教材中,編排了一些的優秀兒童詩作。這些短小、簡單、有趣、優美的兒歌和童詩深受孩子們喜歡,常常樂意誦讀。兒童剛入學時學習語文是以口語為基礎來發展書面語的。他們容易接受短小的文學形式。兒童詩恰好符合了這樣的要求:短小精悍、意境優美、情感充沛、生動有趣、構思巧妙、語言精闢。特別是兒童詩那廣闊的意境,豐富的想像,常常令人感動,在兒童幼小的心靈中埋下美好的中種子。
剛入學的孩子也處於一個語言發展的黃金階段,常用的句子或描述日常生活的文章對孩子們沒有太大的吸引力,這樣的句子除了幫助孩子多認識幾個字和標點符號以外,對孩子的思維發展、審美水平的提高並沒有太大的益處。課程標准提出:應重視語文的熏陶和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尊重孩子們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那麼,教師就可以藉助內涵豐富但內容簡單的兒童詩來實現這些目標。而且這些詩既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容易理解、接受,又短小且節奏鮮明,讀起來朗朗上口,孩子們在學習時非常喜歡,自然而然地就能學以致用。
(二)兒童詩創作彰顯個性,受學生歡迎
兒童詩是詩的一個分支,由於它受到特定讀者對象心理特徵的制約,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內容、所進行的藝術構思、所展開的聯想和想像、所運用的文學語言等等,都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徵,是兒童所喜聞樂見的。這樣的作品在培養兒童良好的道德品質、思想情操,激發豐富他們的想像力、思維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養兒童健康的審美意識和藝術鑒賞力上,發揮自己獨特的作用。所以,引導學生進行兒童詩創作會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
通常,在學習了教材中的詩歌之後,我都會啟發學生進行詩歌創作,有時補充一小節,有時模仿幾句話,有時自己創作。學習了《雨中的森林.》之後,學生創作了《雨中的街道》等小詩。孩子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體驗說出自己自己觀察到的景象,當兒童能夠用語言來表現他們的觀察和體驗時,他的語言是極具個性,是渾然天成的。他們詩中大量的句子都是孩子們自己的語言。淺近且富有童趣,生動卻不失哲理,這種語言活動是極具生長力量的。
(三)兒童詩賞析發展思維,使學生睿智
兒童詩以符合兒童心理的豐富想像創造優美的意境,抒發兒童的童真童趣,讓兒童在奇妙多姿的世界裡,展開想像的翅膀,感悟詩的題旨。閱讀兒童詩會帶領孩子們到一個無限遼闊的天地,讓他們自由地發揮想像,產生聯想。兒童是最富於想像和聯想的,他們總是用自己創造性的想像來認識並詮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們通過想像而詩化的世界裡,花兒會笑、鳥兒會唱、草兒會舞、魚兒會說……如金波的小詩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飄落到什麼地方去呢?/飄到小河裡,/
變成一滴水,/和小魚小蝦游戲, /飄到廣場上,/去堆胖雪人,/望著你笑眯眯, /
我飄落在***臉上,/親親她,/然後就快樂地融化。
詩歌起語就把小讀者從現實引發到想像中的「一片雪花」,並在想像中完成「到小河裡」、「 到廣場上」、「 飄落在***臉上」這些美麗形象的再創造,展開豐富的遐思。然而詩人的用意也不僅在於此,而是繼續和孩子一同展開想像的翅膀,由物及人感悟出詩意之所在。表達出對母愛的感激之情,然後就快樂地融化,從想像的世界再回到現實,還可以啟發小讀者思考:小雪花還會飄向哪裡?使孩子們既豐富了想像力,又從中獲得審美享受。
(四)兒童詩誦讀抒發情感,使學生愉悅
著名作家巍巍在他的《我的老師》一文中,深情地回憶了蔡老師教他們讀詩的情景,過了幾十年之後,還清晰地記得那首詩。作者幼時家境貧寒,與母親相依為命,父親下落不明,幼小心靈的痛苦可想而知。也許,詩歌的慰藉,文學的熏陶,老師的關愛,是他成長路上重要的朋友吧。兒童文學作家、中國兒童文學創委會副主任樊發稼老師說:「詩歌,天然地和兒童有著一種天然的契合關系,它們的想像方式、表達習慣和認知渠道,都有著詩的品質。所以這樣的詩句,可以成為兒童內心世界的容器,成為兒童認知世界的道路和拐杖。毫不誇張地說,一首契合心性的好的兒童詩可以為一個人的一生抹上一種色彩,烙上一個印記,帶來一種節奏。」世界本質上是詩的,詩讓我們的心靈世界充實,讓我們的情感生活豐富,讓我們的想像天地廣闊。詩歌是體現人文素養的一個重要標志。
(五)兒童詩教學符合科學,促學生成長
教育活動的實施要以作為受教育著的人身心的發展變化為依據,必須遵循人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這也是教育的根本特性之一。人的心理的發展一般是由機械記憶到意義記憶,有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兒童時期還處於具體思維階段。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是以直觀表象的形式,進行思維的。正因為如此,他們往往只能運用只言片語,卻又不乏童真、童稚和童趣,這樣的語言猶如沙礫中的珠貝,採集出來都是富有靈性的精美小詩。詩歌短小、精緻、富有韻味的特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語言發展規律。
小學階段的孩子天真、質朴、富有幻想。兒童詩教學恰恰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一是兒童的天性是好奇,好幻想,兒童詩教學能投其所好,最大程度地激發兒童習作的興趣。二是兒童想像力發展較早,兒童詩教學可以用其所長,把兒童潛在的想像力發展成創造思維能力。三是兒童詩語言的精煉、音韻優美的特點,對於規范孩子的語言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
三、兒童詩教學策略分析
兒童詩是為少年兒童創作的,符合他們的心理和審美特點。它具有情感高潔、想像豐富、童趣盎然、語言精美等特點。這就使得兒童詩和一般的閱讀材料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兒童詩的重點往往不是敘事,而是抒情;其次,兒童詩的語言精美、凝練,較多的使用各種修辭手法;最後,兒童詩里有著豐富的想像,是的詩歌具有很大的想像空間。因此,以講讀文章的方法來教授詩歌,往往不能達到很好的效果。針對兒童詩的這些特點,我們可以採取以下的一些教學策略。
(一)指導朗讀,讀出節奏和韻律
兒童詩優美的語言,除了詞語的錘煉要准確恰當外,詩的聲音節奏更應具有音樂性,即詩的音韻要有美感效應。美學專家朱光潛先生說:「情感的最直接的表現是聲音節奏,而文學意義反在其次。文學意義所不能表現的情調常可以用聲音節奏表現出來。」
比如,啟蒙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葉老的名詩《小小的船》:「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見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這裡面大量使用疊詞,如果能知道學生在疊詞處加以強調和停頓,並注意朗讀的音調和速度,就能幫助學生找到詩歌內在的韻律嗎,在朗讀中提會詩歌優美的意境。
(二)品讀詞句,悟其凝練和精美
兒童詩所抒發的兒童情感,往往洋溢著盎然的兒童情趣,不僅能使兒童們從中獲得關照和愉悅,也能把成人讀者帶回那童心萌動的情景中,重溫兒時的夢。因此,我們要善於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幫助學生以點帶面,理清詩歌的語言特色和思想內涵。
比如:趙宗憲的《蟋蟀》
蟋蟀和我捉迷藏
蟋蟀躲在牆角里
我找來找去找不到
一賭氣
我就不再找了
蟋蟀看見我變了臉
就連連叫著
我告訴你我在這里
還不行嗎?
這首詩歌描寫了小朋友捉蟋蟀的情景,在這一節小詩里,「躲在牆角」「連連叫著「等詞用得十分精準,既准確描繪了蟋蟀的生活習性,又又寫出了小朋友的天真稚趣。在學習中,可以讓學生帶著動作來朗讀,並讓他們談談對這些詞的體會。還可以讓學生學習了《白鵝》《貓》等文章之後,讓學生仿作小詩。
(三)開展活動,放飛想像和心靈
兒童詩往往通過豐富的想像,為我們營造了一個廣闊而綺麗的想像空間。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體會詩歌語言、理解詩歌內涵的基礎上,將學生帶入無限的想像空間之中,讓學生在想像的世界中遨遊。
比如,《看 巧 雲》這首小詩
八月,
看巧雲。
小夥伴,
仰倒在
田野里,
向藍天冥想。
白的鵝,
紅的馬,
黑的妖,
紫的魔……
小肚皮,
貼在草上,
小腳丫,
翹在天上。
一個個,
像架直升飛機,
准備著,
向童話世界起飛。
這首詩通過豐富的想像,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寫出了雲的變幻莫測,千姿百態。可讓學生描述自己見到的雲的各種姿態,對詩歌的意境進行拓展和延伸.
(四)模仿佳作,抒發童真和童趣
兒童詩具有純真的童心,創設性地運通優美的現代漢語,韻律流暢、節奏生動,切合小學生的情感世界和文學、文字的認知水平。所以,我在教學中也嘗試讓薛金星詩歌的模仿性創作。小詩《可不可以說》是香港詩人西西的作品,立意新巧,極富童趣,我出示了詩歌的第一小節,並聲情並茂地朗誦給學生聽——「可不可以說/一枚白菜/一塊雞蛋/一隻蔥/一個胡椒粉?」
哈,多可愛的句子,多特別的詩!學生們邊聽邊欣喜地感受著詩歌的特點,顯然被這首詩吸引住了。接著,課件出示以下詩歌片段——「可不可以說/一( )飛鳥/一( )椰子一( )/一( )樹/一( )太陽一( )/一( )暴雨?/可不可以說/一( )雨/一( )雪花/一( )銀河/一( )宇宙?/可不可以說/一( )螞蟻/一( )甲蟲/一( )豬玀/一( )英雄?/可不可以說……」
我啟發學生以游戲接龍形式自由續詩,並鼓勵他們大膽想像。之後,我又出示了原詩的句子,引導學生在比較和品味中感受詩的靈氣,還告訴學生,詩歌是美好的,詩歌的世界是奇妙的,每一個人,都能在詩中找到自己的快樂!
(五)聯系生活,再現情節和趣味
兒童詩的讀者是兒童,因此要啟發學生體會詩歌中的童趣,最好的辦法就是幫助他們將詩歌中的內容和日常生活聯系起來.比如,《什麼是好孩子》這首詩講述了好孩子該具備哪些特點,如果是老師告訴他,學生不會引起共鳴,以詩的形式呈現給學生,學生會認真閱讀,仔細思考,對照反思,努力改正不足。
總之,小學的兒童詩教學是一個綜合的復雜的過程,需要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認真對待,接續綿延已久的古老師教傳統,因為「詩歌是對人類記憶的表達」。只有在文化和詩歌的傳承中,才能在中國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使我們正處於花季的兒童、少年在傾聽詩歌中與傳統對話,與未來交流。正如托爾斯泰所言,詩人是舉著心靈的火炬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人。那麼,就讓我們的教師舉起詩歌這盞照亮靈魂的火炬,給我們的兒童和少年以人文的關懷和美學的慰藉
3. 有你真好作文400字
面對「有你真好」這樣的作文題目,首先需要選定這個「你」指的是誰,這里不一定局限於一個人,也可以是動物和植物,還可以是一件物品。接下來,就需要對這個「你」進行一些文字描述,表達出有了這個「你」,自己在哪些方面感覺到「真好」。作文沒有限定體裁,就可以根據自己擅長的文體來進行寫作。像這樣的題目,我建議用寫信的口吻去寫會比較容易表達一些,用第一和第二人稱說出有了這個「你」,有著怎樣的好。
當我考試成績不好的時候,您也不會像其他媽媽那樣生氣,而是心平氣和地跟我一起尋找考試變差的原因,和我一起分析那些做錯的題,耐心地給我講解。面對您這樣耐心的教導,我心裡會暗下決心,下次一定好好復習,考出好成績,不讓媽媽失望。媽媽,有您真的很好!能做您的女兒,是我最大的幸福!
4. 有關高中生的相聲台詞特搞笑的(急需)
迎奧運 講文明
甲乙:(鞠躬90度)
甲:(笑著問乙)喝湯了嗎?
乙:喝湯?
甲:嗯,這是我們老家晚飯前的問候語。
乙:噢,是這樣,我喝了。
甲:喝什麼湯?
乙:米湯。
甲:你怎麼能喝米湯呢?
乙:米湯不能喝嗎?
甲:當然不是,不過你應該喝綠豆湯。
乙:為什麼?
甲:綠色環保。
乙:啊!喝綠豆湯就綠色環保?
甲:那是,奧運會快到了,北京人不是要辦綠色奧運嗎?
乙:對呀。
甲:所以要多喝綠豆湯,完成綠色奧運的目標。
乙:就是這么個綠色啊?文明行為就不管了嗎?
甲:當然管,話說到這,我不得不提我們中國人一個共同的不文明行為。
乙:怎麼,不文明行為還有共同的啊?
甲:當然。
乙:是不是亂扔垃圾的事兒?
甲:這是不文明行為,但我指的不是這個。
乙:那是什麼呀?
甲:你知道嗎,咱們中國,
乙:(豎起大拇指)嗯!
甲:是一個偉大的,
乙:(豎起大拇指)嗯!
甲:歷史悠久的,
乙:(豎起大拇指)嗯!
甲:文明古國!
乙:(豎起大拇指)嗯!
甲:也是一個,
乙:(豎起大拇指)嗯!
甲:吐痰大國。
乙:(豎起大拇指)嗯!嗯?你說什麼?
甲:(轉身面對乙)知道嗎,在馬來西亞的街道上,一塊塊牌子上用中文寫著:請勿吐痰。
乙:對,我也聽說過,我都覺得臉紅,誰吐的?
甲:反正不是我吐的。
乙:去得了嗎?
甲:那是你吐的。
乙:馬來西亞在哪我都不知道!
甲:那是去馬來西亞的個別華人吐的。不光人家外國人倒霉,中國人就更倒霉了。
乙:(忙問)是不是踩上了?
甲:唉,對呀。
乙:怎麼回事,快講講。
甲:(整了整衣服)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今天早上。
乙:這位,語文肯定沒學好。
甲:我正高興地走著。從我身邊走過一個叔叔,他高大英俊,大步流星地向前走。誰知走到我面前時,那位叔叔的嘴裡一陣「炮彈」上膛的聲音,接著「噗」的一聲巨響,那「炮彈」 飛出「炮膛」,落到了地上,被我一腳踩上,哎呀,好臟!
乙:太不文明了!希望同學以後別遇到這種倒霉的事兒。
甲:知道嗎?在痰里有一種叫「要他命」的病毒,主要是通過我們呼吸道感染,你一旦被感染,保證你「G•O」(說完倒在地上)。
乙:「G•O」?go?
甲:game over。
乙:咳。那你為什麼沒去太平間?
甲:(從地上跳起來)因為我體質好。
乙:體質好,抗病強。
甲:那我得問你,我現在有痰怎麼辦?
乙:應該把痰吐在紙里,在扔到垃圾箱。
甲:我要是有口香糖呢?
乙:那也一樣,吐在紙里扔進垃圾箱,要不然你的腳就••••••(指指自己的腳)
甲:(高興的拍了一下乙的頭)學文明禮儀學得挺快啊!
甲:咦,我的腳抬不起來了。
乙:一定是口香糖粘住了你的腳。
甲:這里怎麼會有口香糖呢?
乙:(准備跑的姿勢)那,那好像是我,我上台時吐的。
甲:(生氣)你這個不講文明的人,真丟中國人的臉,你等著!
(結束,乙上台謝幕)
5. 氣質與性格的關系
不是哦
你性格好不代表你有氣質,氣質好不代表性格好
性格,是一個人在社會實踐活動中所形成的對人、對事、對自己的穩固態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譬如,有的人工作勤勤懇懇,赤膽忠心;有的人則飄飄浮浮,敷衍了事;有的人待人接物慷慨,熱情;有的則吝嗇,冷淡。這些都是人們不同的性格特徵。
性格與氣質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下列三個方面:
(一)
從起源上看,氣質是先天的,一般產生在個體發生的早期階段,主要表現為神經類型的自然表現。性格是後天的,是人在實踐活動中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產物,反映了人的社會性。
(二)
從可塑性來看,氣質的變化較慢,可塑性小;性格的可塑性較大,環境對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顯的,性格的改變相對更容易。
(三)
氣質所指的典型行為是其動力特徵而與行為內容無關,因而氣質無好壞善惡之分。性格主要指行為的內容,表現為個體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因而性格有好壞善惡之分。
性格與氣質又是可以相互影響的,主要表現為:
(一)氣質對性格的影響。首先,氣質給性格特徵全部「打上烙印,塗上色彩」。正如巴甫洛夫所說:氣質「賦於每個個體的全部活動以一定的外貌」。例如,同樣是「驕傲」的性格特點,膽汁質的人可能直接說大話,甚至口出狂言,讓人一聽就知道他驕傲;而多血質的人很可能把別人表揚一通,最後露出略比別人高明一點,驕傲得很婉轉;粘液質的人驕傲起來可能不言不聲,表現出對人的蔑視。
(二)性格對氣質的影響。性格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改造某些氣質特徵,起碼可以起掩蓋作用。譬如,從體質上和操作速度上來說,膽汁質和多血質的人適於當外科醫生,但前者易輕率,後者缺耐心。如果經過專業的學習與訓練,他們當了外科醫生,在實際工作中,這兩種不同氣質特徵都可能經過意志努力而改正。所以,在氣質基礎上形成什麼樣的性格特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性格當中的意志作用。
6. 語文期中考試反思400字
這次的語文考試令老師與父母大失所望,成績之差令我自己也十分震驚。
總結了失敗的原因,才發現有很多。首先,學習態度不端正,課前預習不充分,學完每一課後沒有及時復習,導致考試時碰到以前課程的題目,失分過多。學習習慣不好,沒有合理安排時間,作業的質量與效率不高,經常熬夜,上課沒有精神。
其次,上課沒有積極參與課堂,對於每一個問題沒有仔細思考,以致思路不活躍,掌握的知識不具體、不全面,不會舉一反三,思考問題所需時間很長,導致作文時間不充裕。做的練習很少,做題的經驗較少。
再者,便是課外書的閱讀,閱讀量過少,導致寫作文沒有素材,詞彙的積累也很少,語言沒有邏輯性,文章顯得十分雜亂,蒼白無力。對歷史與人文的理解也很少,對許多文章包括詩詞都不能理解,導致考試中的課外文言文失分不少,閱讀能力仍有待提高。
最後,粗心是我最大的弱點。做題馬馬虎虎,沒有審清題意便盲目做題,做完試卷後沒有仔細檢查,導致犯了許多不該錯的失誤,正確率較低。以後做題一定要仔細,不能因為題目簡單而不去在意,學習是一個循環漸進的過程,只有打牢了基礎,才能在此之上再去提高,所以,對以前知識的掌握,是必要性的。
通過了對本次語文考試的總結,我了解了更多自己的不足之處,知道了,自己的水平還差得很遠,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取得成功。
7. 心理名言名句
有關身體心理健康的名言名句 您還可以直接在搜索框中輸入關鍵詞進行查詢。
被過濾廣告
8. 老師討厭一個學生會有哪些表現
你一開始這么用心地幫助他,他內心肯定是喜歡你接受你的。只是初一年的小朋友他沒有成熟到能用成人的方式表達喜歡,這就像小男孩喜歡揪小女生的辮子,欺負她更多是因為喜歡她,想引起她的注意。
初中的學生生理上的成熟漸漸有了成人的形象,但是心理上的成長卻沒有跟上腳步。小朋友眼中的世界和我們成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我兒子喜歡和他堂弟「打架」,他們只是照電視上奧特曼鎧甲勇士的樣子比比招式,都是輕輕的動作,因為都是自家的孩子我們都沒覺得怎樣,但是一旦和其他的孩子相處的時候,如果他們還是這樣比劃,有些大人就會認為這小孩沒教養而有點生氣。小孩子往往會得到大人的諒解,但是有了成人外表的初中生我們會不自覺得用成人的標准來衡量他們。
我還是用我講座經常引用的故事來說明更清楚一些。
美國著名的主持人林克萊特在一期節目上訪問了一位小朋友,問他:「你長大了想當什麼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我要當飛機駕駛員!」林克萊特接著說:「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時,飛機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小朋友想了想:「我先告訴飛機上所有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繫上降落傘,先跳下去。」
當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林克萊特繼續注視著孩子。
看到這里我從心底油然產生了對主持人林克萊特的敬佩之情,佩服他與眾不同之處,他能夠讓孩子把話說完,並且在「現場的觀眾笑得東倒西歪時」仍保持著傾聽者應具備的一份親切、一份平和、一份耐心。
沒想到,孩子熱淚奪眶而出。於是林克萊特問他說:「為甚麼要這么做?」「我要去拿燃料,我還要回來!「
大人認為小孩子是自顧自己跳傘逃生去了,但是小孩他以為降落傘可以在空中飛,那麼可以飛到地面也可以再飛回來,認知水平和社會經驗的不同決定了大人小孩理解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轉折點就在於那個事件,你認為那小孩捉弄了你,他可能只是要跟你玩游戲,他可能甚至以為你也會覺得好玩,只是他不知道成人世界的規則。
在這個時候你錯過了第一個教育契機,你可以表示憤怒,但是不可以只有憤怒。你表達對他的生氣,這才能讓他知道與人相處的邊界在哪裡,他就會明白,「噢,原來這次我超過了邊界」。而你甩手就走這傷害了你和他之間的情感關系。如果是我,我可能會這么做,我表達對他的不滿並說明原因,接著會問他「能說說你為什麼要這么做嗎?」,了解完之後,再幫他重新修補好那份試卷或者重新給他一份新的試卷。
以前有一個老教師教過我,作為一名教師如果經常生氣,那會短命的,以後可能拿不了幾年的退休金劃不來。如果我們要生氣,那都是裝出來的。玩笑歸玩笑,記得這句話,那麼以後你在要發脾氣的時候就會多一份冷靜,多一份理性,多一些思考。對學生對我們自己都有好處。
你會這么生氣,很多時候都是你的內心在他身上的投射,「我對你這么好,你居然還這么不懂事」「,「我怎麼會那麼蠢以前對你那麼好」,你把你內心的想法投射到他身上去了,你看似在生他的氣,更多是在生你自己的氣。
在整個事件的過程當中有不少教育契機,我這里不再主觀立場的過多贅言,總而言之,教育學生,情感關系是最重要的,特別是對於初中生而言,對於這點你可以看看我在知乎的一篇回復。小孩子特別不開朗怎麼開導?
還有啊,整個事件當中,我覺得不僅小孩需要得到教育,你同樣需要得到關心,不要覺得自己是一個失敗的教育工作者,你願意為他義務補課,想來知乎尋求幫助,這都是你用心負責的表現,孩子會成長為什麼樣,影響因素太多了,家庭、學校、社會。對於他,你沒有錯,只是你沒做得很好,而在我看來這是情有可原的。
9. 怎樣學好語文
學好抄語文不是一兩天的事情,需襲要一段時間的積累,給大家一些學好語文的方法吧:
1、循序漸進。語文學習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於求成。
每天,能認真的練幾十個字,每周能熟練的背幾首詩,仔細的讀幾篇文章;一個學期讀幾本名著,做幾本讀書筆記,語文水平就會大有長進。
2、熟讀精思。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辨證關系,把記憶和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於質疑問難,最終解決問題。
3、自求自得。就是不要為讀書而讀書,應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做到讀寫結合。
4、博研結合。堅持博研結合,一是要廣泛閱讀,二是精讀,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機結合。
5、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紅樓夢》語雲: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學習,如果只局限於課堂是學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