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語文課對傳統文化

語文課對傳統文化

發布時間:2020-12-25 03:06:18

① 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課文,無一不是經過教育專家和語言學家精挑細選,極具美感和濃厚人版文思想的,不乏權像《孔子拜師》《孔融讓梨》等經典故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讓說教和課本的生動事例結合起來,豐富起來。那麼潛移默化之間,小學生就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和學習。如在進行《孔子拜師》一文授課的時候,把探究教材的內涵作為教學的內容來進行授課,使學生了解古人是怎麼拜師的,為什麼要這樣尊重老師,把中華民族歷來尊師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師並實施仁政的人文關懷思想傳播給學生。講解的時候輔助一些類似且有趣的故事,讓小學生有直觀的認識。這樣學生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又感受了我國優良文化禮儀傳統的熏陶,德才並重,可謂一舉兩得。

② 談新課標下的語文教學如何滲透傳統文化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
人具有社會性,歷史和時代巨大的變遷帶給了人們很大的心理震盪。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者與發揚者的青少年,更是對中國古老、精深的傳統文化不屑一顧,反而對舶來文化趨之若鶩。他們熟稔於一部部「國外大片」,卻對於中國的歷史故事知之甚少,他們在各種洋節面前積極活躍,在中國傳統節日卻冷漠敷衍。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自輕自賤,不免讓人擔憂。
那麼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品的同時能夠學習古人光明磊落、豁達坦盪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優秀品質呢。這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而艱巨的課題。
二、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
1.經典名著,重視推介工作
作為傳統文化代表的中國經典名著經過了歷史的考驗與驗證,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傳承性。是中學生必須了解與學習的範本,在學習經典名著的同時,可以讓學生了解「民族精神」的真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經典名著中,我們可以看到個體在困厄中掙扎的頑強;我們可以看到民族危亡之時所爆發出的團結與奮斗。這些都是語文課上必須重視、加以推介的重要內容。然而在推介的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是很多的。
學生在學習人教版必修3中的《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時,很多學生存在著「看不進去、讀不懂」的問題。究其原因,是現在社會上盛行的「快餐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太大。「快餐文化」主要以微型小說、卡通、漫畫的形式呈現,具有篇幅短小、情節集中、主題單一明確的特點。
作為一部73萬字的巨作,在閱讀的時候,不僅需要大量的時間,更需要很好的耐心。而且,《紅樓夢》中人物眾多,關系復雜,這些都是學生閱讀《紅樓夢》的障礙。所以,勸導學生「開卷有益」,每天抽出一點時間,讀一讀原著,寫一寫讀書筆記,並利用課上時間,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將一段時間的所讀、所想、所感表達出來,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並在閱讀中有所收獲。
除此之外,《論語》《孟子》讓學生深入了解了孔孟的思想精華;《史記》讓學生通過歷史故事感受俠肝義膽、忠貞愛國的內涵,等等。我們可以借中國經典名著來培養學生崇高的民族精神。
2.古典詩詞,培養審美情趣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非古典詩詞莫屬,很多外國人出於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熱愛,遠渡重洋,來到中國。而中國青少年中,卻有一部分人只會背誦《詠鵝》等一些通俗詩詞,對於詩詞的鑒賞更是毫不了解。
而詩歌作為中國的優秀文化能夠流傳下來不僅僅是由於詩詞語言的華美,更因為詩人與眾不同的人生經歷、詩詞中所展現的愛國之情及偉大抱負,更因為詩詞中對於美的關注。
高中語文中所涉及的詩詞無不體現著「美」。《孔雀東南飛》歌頌了對愛情忠貞之美;《蜀道難》表現了瑰麗想像之美;《登高》則抒發了詩人暮年悲壯之美;《錦瑟》體現的則是一種朦朧之美,等等。如此之美的詩詞,如果不能給予學生審美的享受,那絕對是對古典詩詞的一種褻瀆。
賞鑒古典詩詞,首先要知人論世。詩詞作品,均是作者人格的寫照,讓學生設身處地地以作者的思維去思考,去解讀,方能真正走進作者的世界。
鑒賞古典詩詞,第二步是熟讀成誦。古語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教師要改一改以前填鴨式的教學方法,不要告訴學生詩中寫了什麼,而要讓學生自己去品讀詩中的美,並能將這種美呈現出來。
鑒賞古典詩詞,當然也不是學生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教師要做的是引導與點撥的工作。「以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要讓學生了解,「一草一木皆有情」的道理。而這「情」均是與詩人的性格、經歷、人生理想、愛國情操有著密切的聯系的。只有理解了詩詞中「物」的內涵,才能與作者進行精神的對話,才能真正享受詩詞之美。
更重要的是將詩詞中所表現的愛國精神、高尚的人格、忠貞的操守帶入我們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正所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3.古典散文,學會關注人生
在紛雜的人生當中,除了鮮花與掌聲,我們還要經歷坎坷、失敗與痛苦。而當代的中學生中,有一些人抗壓能力極差,動不動就覺得生活拋棄了他。如何讓學生提高抗挫折能力呢?
在語文課堂上,語文教師就要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向古人學習,將關注的目光投向生活的道路。
例如在學習《蘇武傳》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關注蘇武在出使匈奴的19年中是如何飲血吞氈、矢志不渝、不辱使命的。讓學生將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和蘇武進行比較,讓學生懂得,關注人生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
三、對語文教師的要求
語文學科不僅是中學學習中的基礎學科,同時也是工具學科。學好語文,尤其是學好傳統文化,不僅能在考試中取得令人滿意的成績,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感悟人生,同時能夠在別人的人生經歷中找到自己的方向。這樣就對語文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求語文教師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儲備,淵博的知識,廣泛的社會閱歷。在講解一篇具體的傳統作品

③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感召著一輩又一輩的中國人。小學語文課程則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基礎性的教育作用。通過語文課程中的漢字、古詩詞、歷史典故以及寫作等環節的教學,可以使小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一、挖掘好教材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無一不是經過教育專家和語言學家精挑細選,極具美感和濃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師》《孔融讓梨》等經典故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讓說教和課本的生動事例結合起來,豐富起來。那麼潛移默化之間,小學生就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和學習。如在進行《孔子拜師》一文授課的時候,把探究教材的內涵作為教學的內容來進行授課,使學生了解古人是怎麼拜師的,為什麼要這樣尊重老師,把中華民族歷來尊師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師並實施仁政的人文關懷思想傳播給學生。講解的時候輔助一些類似且有趣的故事,讓小學生有直觀的認識。這樣學生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又感受了我國優良文化禮儀傳統的熏陶,德才並重,可謂一舉兩得。
二、利用活動,培養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闡明了實踐對於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同樣需要進行實踐活動。只有積極開展以語文課程為載體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才能讓小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每逢民族傳統節日,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語文實踐作業,讓學生參與到當地的傳統節日活動中去,觀看一些風俗活動,例如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或者是探究春節的由來等,也可以去欣賞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如皮影戲、塑泥人等等,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聞寫一篇傳統文化體會,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製作一些簡單的傳統的藝術品,例如陶瓷、剪紙等工藝,讓學生切實參與到傳統文化中去,在實踐中學習傳統文化。通過這樣的實踐形式,學生對傳統文化會產生很高的熱情,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三、加強書法教學
書法代表了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位和意境化的審美樂趣。對學生進行書法熏陶,可以開闊學生視野,積累更加豐富的知識,鍛煉智力,培養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對美感的辨識。尤其是在電腦普及應用的當下,提筆忘字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體會漢字和書法的優美之處。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普及書法知識,培養書法技能也尤為重要,不容忽視。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既是社會現實的需要,也是實現基礎教育目標的需要。只有將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教學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從而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④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傳承傳統文化

一.倡導經典誦讀,拓展啟蒙教育
《三字經》、《弟子規》、《千字文》等書籍是中國古代兒童早期教育的啟蒙書,他們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古人,也激勵我們現代人學習古人的那份勤勞、認真、樂學、真誠的優秀品質。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不斷的在進步,而人們的思想也在隨著改變,但古代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我們也應當傳承下去,如《三字經》里的「昔孟母,擇鄰處,玉不琢,不成器,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等知識,都教育我們小學生要知道禮儀,謙讓
二.了解傳統文化精髓,培養民族自豪感
作為小學生,如何讓他們對民族文化感興趣,那就要老師們在初始階段傳授文化知識時,讓學生對本國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歷史有所了解,這樣才能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國家榮譽感和自豪感。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很多如: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傳統節日(均按農歷)有: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都有著自身的文化價值和人文底蘊,都應讓孩子們了解。這些文化知識唯一的傳播途徑就是通過語文教學來完成,激發他們的興趣,才能更好的去了解,從而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

⑤ 如何讓「讀」成為語文課堂傳承「傳統文化」的橋梁

如何讓「讀」成為語文課堂傳承「傳統文化」的橋梁

語文課堂如何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石家莊外國語學校 齊世銘
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當代著名的科學家、美籍華人李政道先生說:「一個只依賴過去的民族是沒有發展的,但是一個拋棄祖先的民族也是不會有前途的。」中國的真正崛起和為世人所矚目,應該建立在對整個中國古代文明(包括儒學優秀教育遺產在內)的再發現與再認識的基礎之上。
《新課標》也明確指出人文素養包涵以下內容:「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顯然,注重利用傳統文化培育學生人文素質是當今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但是,在我校的教學體系中,語文教學一直處於尷尬的位置:最大的「小學科」。語文的陣地正在被蠶食。作為一所外國語學校,外語是特色,是龍頭。數學是亮點,理化是支柱。各種名目繁多的競賽、考試、逼迫學生即便在周六日,都遊走在各類補課班中。對語文無暇一顧。再加上,前幾年語文教學中,一切面向中考的應試教育,一直致力於抓基礎知識,滿足於猜題押寶,滿足於成績與分數,片面強調語文工具性,語文課除了講,就是讀、背,除了仿,就是抄、寫。在傳揚傳統文化時,也僅僅局限於「照本宣科」或「因循守舊」,沒有更好地擴展和延伸語文課堂的空間,傳統文化的美質被扼殺了。學生學得味同嚼蠟,沒有了興趣,失去了主動性。教師強拉硬拽,教得精疲力竭。難怪幾年前,有語文老師無奈地說:上輩子殺了人,這輩子教語文。
面對語文肩負的繼往開來,傳承中國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和現實的無奈,我們全體語文教師不悲觀、不抱怨,不拋棄,不放棄。在弘揚傳承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的問題上積極探索,大膽創新,小有收獲。
一、加強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素養
我們語文教研組,在初一年級成立之初,就確立一條鐵的紀律:著眼6本教材中的古詩文、書法、楹聯等知識鏈,結合學校開發校本教材的需要,為自己開列有關讀書目錄,提高自身傳統文化的素養。像《論語》、《孟子》、《老子》、《莊子》《禮記》、《詩經》、《楹聯知識趣談》、《菜根譚》等成為老師們枕邊案頭必備之書。其次,利用備課教研的時間。我們首先認真鑽研、討論、吃透教材,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唯如此,在授課時,教師才能深情投入、真情流露,引導學生觸摸傳統文化的脈搏,感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二、「語文課堂」是傳揚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語文教學不管是語文基礎知識或基本能力的教學還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都是在一個教學過程中完成的,它所有要傳授的內容和知識,都是前人積累下來的優秀文化,因此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傳授傳統文化。
★創設具有文化氛圍的語文課堂。把教室的板報、教室門口的特別關注欄、教室外統一規劃的學區文化欄作為宣傳、學習傳統文化的平台。開辟書法專欄 ,講解書法知識、學生書法作品展;開辟傳統節日專欄,講解傳統節日的來歷,古詩中的傳統節日等知識的宣傳……
★學科口號亮起來。課前,師生共誦語文口號成為弘揚傳統文化的語文課堂的特色:有「納百川之流成大海,通千古文章顯文采」,有「胸有萬匯憑吞吐,腹有詩書氣自華」,有「智不堅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14班學生堅持背誦《少年中國說》選段等,都是一些言簡意賅,意蘊深遠,具有激勵規范性的詞句。天長日久,既豐富了積累,又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加強古詩文的誦讀風雨無阻。
司空圖說:詩「俯拾即是,如逢花開,如瞻歲新。真予不奇,強得易貧,幽人空山,過水采平。薄言情語,悠悠天韻」。優秀詩歌都具有脫口而出,自繞情味的特色,自會使學生「如逢花開,如瞻歲新,如過水采平。」彷彿看到古人風貌,在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使人耳醉其音,心醉其情。
各年級組的語文老師在學期伊始就明確的領讀任務。每天的語文早讀時間,有相應老師通過喇叭,利用朗讀音頻資料,或運用本身的朗讀魅力感染學生,引領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吟誦,一起沉浸在詩歌「美」的意境中。
有許多傳世佳篇已經被譜成曲,成為現代流行歌曲的一部分。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李商隱的《無題》等, 我們師生一起聆聽吟唱的方法感受詩歌的音樂美,藉助優美的旋律完成對詩歌意境的多角度審美。
★探索新課程傳統文化教學的課堂模式,提高課堂效率。
在推進課堂改革和校本教材研發的過程中,我們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學模式。即:設置項目(必要的引領。因為學生的人生經歷和閱歷總是有限的。因此,古詩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有時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而引領,是為了心靈的抵達,為了對傳統文化真正的感知、感悟和感動。例如:例如,孔子為了持守自己的信念,一生顛沛流離,忍飢熬難,用自己的苦行,去維護和傳播他所信奉的真理;陶淵明對黑暗現實的透徹觀察,對美好理想社會的追求的政治理想。)—自主學習(所有的篇目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默寫過 )——合作探究、拓展延伸(立足教材,拓寬思路)。例如:教授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我們讓學生在自己的積累庫調取蘇軾的《題西林壁》、《惠崇春江曉景》《記承天寺夜遊》等篇目;柳禹錫的《陋室銘》,我們會補充他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竹枝詞》中語言清麗,畫面靈動的篇目;李白《渡荊門送別》,連帶他的《秋思》《將進酒》等;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合作探究,自己查找資料,整理印製名家系列小報,系統地介紹他們個人資料,文學風格、名篇賞析等內容,人手一份。迄今為止,我們已經有蘇軾、李清照、陶淵明、李白、杜甫等14期。學生與大師們進行心靈的對話,精神的交流。走近了屈原,理解什麼是愛國;走近陶淵明,理解什麼是高潔;走近蘇軾,理解什麼是豁達······總之,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理解、體悟,並在熏陶漸染中走近一個個偉大的靈魂,從而接受精神的洗禮,實現文化高效傳遞。
★立足教材,挖掘傳統文化的精髓和深刻內涵。
文以載道。教師只有立足課堂,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代表傳統文化的聖賢君子,堪稱人格典範,以他們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典籍傳承著仁義禮智信和溫良恭儉讓的崇高道德標准和。如: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理念;李白「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積極入世的態度;陸游「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位卑不敢忘憂國」的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國憂民胸懷;白居易「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對勞動人民生活艱困的深切同情;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對家鄉的戀戀不舍以及客居異鄉的無奈與痛楚。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風骨,榮辱不驚殺身成仁的正氣……在《散步》中,我們看到兒子對家庭、對社會的責任;在胡適《我的母親》中,我們看到一個有著「溫良恭儉讓」傳統美德的母親;在《信客》中,看到信客的誠信的高風亮節。正是這些代代相傳的為人之道, 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並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開展活動或專題研究型課堂,讓傳統文化活起來。
我們都舉行系列活動。舉行了「經典墨海須暢游,書香彌漫伴成長」的經典閱讀活動。毛筆字大賽、「國學知識競賽」、「中華古詩文競賽」、趣說民俗等活動。開展名家進校園系列活動中,開展了「古今優秀謎語鑒賞」講座,《楹聯知識知多少》的等講座。在去年的國慶六十周年之際,我們開展了「愛國詩文朗誦」比賽,50多個教學班,3000多名學生齊聲朗誦屈原的《離騷》、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選,還有《我驕傲,我是中國人》,真是氣吞山河、地動山搖。本月的23日,我們將邀請專家做關於「國學」的知識講座。除此之外,我們針對青少年的心理的變化,在對待朋友、對待父母、對待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充分挖掘傳統文化中的德育素材,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總之,母語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養就是人的素養。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使學生精神受到聖哲前賢思想的滋養,讓學生既學文化,又學做人,語文教學之舟才能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著鮮活的時代氣息揚帆遠航!

⑥ 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主要指各民族在歷史上特有的宇宙觀、道德觀、價值觀,傳統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生活方式與風俗習慣等,是集體和個人的創造力和智慧的體現。進入21世紀,中華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有利於全球化環境下中華民族繼續健康發展,也有利於個人身心的健康發展。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發展歷史,有自己的傳統文化,文化乃民族的精神之根。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性教育改革出現令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對人文取向和文化傳統的重視。進入21世紀,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性越來越受到重視,社會上興起國學熱潮。
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語文。在語文教學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水平,是語文教學的一大任務。《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高中語文課程必須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學生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熱愛祖國和中華文明、獻身人類進步事業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新課標把傳統文化教育擺到了重要的位置,這在各個版本的新課標教材中可以看出來。語文,承擔著傳統文化教育的重任,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按照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實踐中尋求語文教學中有效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途徑和方法,以期發揮語文學科應有的作用,盡到語文學科應盡的職責。下面以粵教版教材為例,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方法。
一.傳統文化教育的原則
1.教學內容要立足課本,科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准》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要求,從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性出發,在課程總目標和階段目標中都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不能只著眼於具體知識的單純講授,而必須全面地、整體地把握目標,將課程標准三方面的要求有機地、相互滲透地落實於教學活動,真正使學生獲得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同時吸收其精神內涵,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價值觀,並盡量引導、督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使良好的行為形成習慣,使良好的道德修養成為心靈之必需養料。
語文教師要在《語文課程標准》的指引下,認真斟酌確定各學段目標要求,落實課文又不拘泥教材的課文;既注意瞻前顧後,作好孕伏與延伸,又要落實本課的教學,同時還要有所聯系和拓展。教師在教學中有個共同的感覺,就是經常覺得課時不夠用。殊不知教師只善於做加法,而不善於做減法。教師既想將教材選入的所有課文講深講透,面面俱到,還想要加入新的內容,時間自然捉襟見肘。所以教師要對高中前兩年的語文教學有個整體把握,在全面目標意識的指引下進行教學內容設計,吃透教材,根據各學段的教材特點科學安排教學內容,確定每課、每單元、每一學段的重點,重點精講一些課文,大膽放手讓學生自讀一些課文,做好教學安排。

2.發揮學生主體性,課內學習與課外探究相結合
語文學習是學生領會文本、發現問題、創造意義的一種思維活動,從發現的角度而言,文本的意義是讀者通過閱讀活動發掘出來的。它要求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儲備、學習經驗來主宰自己的思維活動,建構新的知識和意義,達到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學生在語文學習活動中,不應該只是接受精心設計的提問和機械的訓練,而是要成為學習的主人,從文本和現實中吸收人文的養料,建構自己的知識結構,充實自己的精神世界,即知、情、意、心各方面的素質,做到善於學習、善於審美、善於創造。學生在學習中感受體驗傳統文化的精神精髓,同樣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閱讀、發現、創造。
同時,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理解和創造。我國古代學者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提出這樣的觀點:「作者用一致之思,讀者各以其情而自得。」這里的「自得」,就是指讀者對作品意義的生成和創造。提倡學生獨立思考,養成學生多角度研究問題的習慣,鼓勵求疑、創新,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促進教學交往、對話、互動和經驗共享,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提倡尊重心靈舒展、精神個性的創造,使課堂具有一種海納百川的氣象。加強學生的語文實踐和生活歷練等方面,讓學生在主體性活動中獲得發展。語文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課外學習的空間卻是廣闊的。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善於引導、鼓勵學生進一步進行探究。

⑦ 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的國家,幾千年的歷史,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內化,北京的故宮、山東容的泰山等已經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傳統節日如春節、元宵節、端午節等,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更有傳統文化的思想精髓。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語文課程是最具社會文化、民族文化和歷史文化的,涵蓋倫理道德、藝術審美、哲學思想等元素,融載道、載情、載史為一體。語文教材的字里行間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鮮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引導學生學習語文,就是讓學生穿越時空,和聖者、智者對話,和先驅者、跋涉者交流,感受偉大的心靈、深邃的思想、超凡的智慧和創造力量。學生在學習語文過程中,既感受、體驗到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表現力、生命力,又受到優秀文化的熏陶,有利於開闊視野,提高審美情趣和精神品格,形成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

⑧ 如何在語文課堂上融合中國傳統文化

首先復,確定滲透傳制統文化的主陣地——語文課堂。課堂是學生生命成長的原野,而語文課堂就是學生培養、提高自己文化素養,豐滿生命、鍛造生命的樂園。所以,在語文課堂上不僅是要傳授語文知識,更要注重滲透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根據語文教學實際,創設必要的情境,給學生提供接觸、感受傳統文化的渠道,讓學生在特定的文化環境中進行甄別、汲取,使他們在活動中感悟文化,體驗文化,規范自己言行舉止。這樣,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得到的不僅僅是語文知識,更重要的是傳統文化的熏陶、滋養。最終,學生將獲得一個靈秀、豐滿的生命。其次,確定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方法——在教授學生知識中滲透傳統文化。所謂傳統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儒家為內核,兼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態,包括: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酒令、歇後語等。要想把這些文化因素滲透、融入我們的語文教學中,實在不是一件容易事。本人是這樣嘗試的: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對傳統文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