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閱讀短文這是一堂語文課

閱讀短文這是一堂語文課

發布時間:2020-12-25 02:45:33

⑴ 小學三語文課《荷花》的教案,最好是教學實錄視頻。謝謝。

我找到視頻了專屬http://v.youku.com/v_playlist/f1873489o1p6.html

⑵ 語文是一門怎樣的課程

是一門進入漢語世界的鑰匙

⑶ 難忘的一節語文課(口語交際:請理解和支持我)400字

體育陳老師滿面春風地走過來,神秘地說道:「今天這節課,我們要玩游戲!」
「什麼,玩游戲!」頓時,操場上像炸開了鍋似的。大家可高興啦,有的同學竟歡呼起來。
「今天我們要玩的游戲叫『大網捕魚』。」陳老師大聲宣布,「游戲規則十分簡單,選三名同學作為『網』,其餘同學是『魚』。當『網』的同學必須手拉手,『網』破時必須即時『修補』,而當『魚』的同學一旦超出規定的界線,或被『網』包住,或碰到『網』則出局。」
「首先由男生上場!」在陳老師的一聲令下,我們男同學從地上一躍而起,個個磨拳擦掌,躍躍欲試。陳老師挑選了顧琦緯、陳旭明及惲文豪三人當「網」,只見他們手拉著手跳進了「池塘」,這突如其來的「漁網」使原本在無憂無慮游泳的「魚兒」吃了一驚,隨即像瘋子似的四處亂竄。惲文豪眼疾手快,他看準了機會,飛快地一轉身,輕輕鬆鬆地抓住了想從他身邊溜過的杭晨。首戰告捷,惲文豪十分得意,他乘勝追擊,和其他兩人默契配合,輕而易舉地將一小部分「魚」送上了黃泉。「魚群」見狀,不敢輕舉妄動,只得縮在池塘的一隅。「網」決定先發制人,他們向「魚群」發起了猛烈的攻勢,「魚群」措手不及,被「漁網」搞得遍體鱗傷,還有三兩條「犧牲者」。不過,「漁網」也「傷得不輕」——「網」破了。這時剩下的「魚群」乘機從兩邊逃了出去。可「漁網」不甘示弱,一次又一次地發起了凌厲的攻勢。不一會兒,就只剩下「魚王」——喻姜豐了。這是條老奸巨滑的魚。前面,他一直「坐山觀虎鬥」,所以體力十分充足。可「漁網」已累得氣喘吁吁。「漁網」並不打算放過這條「落網之魚」。他們張開「漁網」,向喻姜豐撲去,喻姜豐輕輕一閃,躲過了攻擊。「漁網」沒給他喘息的機會,又向他撲來……就這樣一撲一躲,喻姜豐終於被逼到了死角,成了瓮中之鱉。喻姜豐急中生智,想了一個好辦法。只見他先將身體傾向右邊,「漁網」見了向右邊撲來。說時遲,那時快,喻姜豐竭盡全力從左邊沖了出去。「漁網」知道自己中了調虎之計,他們連忙重整隊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向喻姜豐,喻姜豐躲閃不及,成了「漁網」的囊中之物。
「哈哈哈」,在同學們的歡聲笑語中,「大網捕魚」的游戲結束了,這堂課真令人難忘。

⑷ 語文練習冊七下的沁園春 雪的課內閱讀短文

1、沁園春 雪
知識目標:1、寫景、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2、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能力目標: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標: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樹立偉大抱負和堅定信念
重點、難點:理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教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1、指名朗讀課文
2、讓學生談談對這首詞的初步理解。
二、題解與背景
本文體裁詞。詞又叫詩的別體,長短句。沁園春,詞牌名。
三、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這首詞分上下兩闋,各寫什麼? 上片:描寫北國雪景; 下片:縱論歷代英雄
四、研究下列問題
1、總寫北國雪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統領下文,都望到了什麼?(長城、黃河、山脈、高原 )
這些景觀大勢磅礴,顯示了詩人博大的胸懷、雄偉的氣魄,是實寫。
3、哪幾句是虛景?
4、你認為以動寫靜的句子是哪些?以靜寫動的句子是哪些?(山舞銀蛇,原馳蠟象……)
5、在下片中,能起到領起下文的字是?它領起哪些句子?(惜)
6、如何理解本文的言主旨?
詩人描寫北國雪景,有雄壯之氣勢,豪放的風格,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表現了詩人豪邁的胸懷。
五、重點詞句子的理解。
1、「山舞銀蛇,原馳蠟象」的含義。
2、「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的作用。承上啟下,過渡作用
3、結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有何寓意?
只有今天的一代英雄人物,才能使多嬌江山完全稱意。這是對一代新人的呼喚和企盼。
六、作業。背誦這首詞。
〔補充資料〕
〔頓失滔滔〕這里指黃河因冰封而立刻消失滾滾的波浪。
〔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rào饒)〕紅日和白雪互相映照,看去好像裝飾艷麗的美女裹著白色外衣,格外嬌媚。
〔競折腰〕折腰,傾倒,躬著腰侍候。這里是說爭著為江山奔走操勞。
〔秦皇漢武〕秦始皇嬴(yíng盈)政(前二五九——前二一○),秦朝的創業皇帝;漢武帝劉徹(前一五六——前八七),漢朝功業最盛的皇帝。
〔略輸文采〕文采本指辭藻、才華。「略輸文采」,是說秦皇漢武,武功甚盛,對比之下,文治方面的成就略有遜色。
〔唐宗宋祖〕唐太宗李世民(五九九——六四九),唐朝的建立統一大業的皇帝;宋太祖趙匡胤(yìn印)(九二七——九七六),宋朝的創業皇帝。
〔稍遜風騷〕意近「略輸文采」。風騷,本指《詩經》里的《國風》和《楚辭》里的《離騷》,後來泛指文章辭藻。
〔天驕〕漢時匈奴自稱為「天之驕子」(見《漢書•匈奴傳》),後以「天驕」泛稱強盛的邊地民族。
〔成吉思汗(hán寒)〕元太祖鐵木真(一一六二——一二二七)在一二○六年統一蒙古後的尊稱,意思是「強者之汗」(汗是可汗的省稱,即王)。後來蒙古在一二七一年改國號為元,成吉思汗被推尊為建立元朝的始祖。成吉思汗除佔領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外,還曾向西遠征,佔領中亞和南俄,建立了龐大的帝國。
〔只識彎弓射大雕〕雕,一種屬於鷹類的大型猛禽,善飛難射,古代因用「射鵰手」比喻高強的射手。「只識彎弓射大雕」,是說只以武功見長。

2、雨說
——為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兒童而歌
教學目標
1.學習擬人、比喻、反復等修辭手法,體會它們在形象塑造、表情達意中的作用。
2.理清詩人的創作思路和詩歌的結構,體會詩歌形象的逐層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現。
3.能夠有感情地朗誦詩歌,要求讀准字音,讀出停頓。
4.通過作者對春雨形象的描繪和歌頌,領悟作者對兒童的關愛之情。
5.通過學習詩作,培養熱愛生活、熱愛自然的感情。
(第一課時)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是唐代詩人杜甫的名句。而詩人鄭愁予的寸卻獲得了一種生動活潑的靈氣。
1作家簡介
鄭愁予是台灣詩人,本名鄭文韜(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於山東濟南。被稱為「中國的中國詩人」。
童年時他跟隨當軍人的父親走遍大江南北;抗戰期間,他隨母親轉徙內地各處。在逃難途中由母親教讀古詩詞;1舛9年隨家人去台灣,一面學習,一面寫作,並受到紀弦的賞識,1955年他畢業於中興大學法商學院,1963年成為現代詩社中的主要成員。
2、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3.提問學生「雨說」它在詩中出現了幾次。以此引導學生理出詩作結構,並和學生一起為詩作的四個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節) 雨的到來
b.第二部分:(四至五節) 雨的邀請
c.第三部分:(六至八節) 雨的來意
d.第四部分:(九節) 雨的祝福
4.提問:詩作是第幾人稱寫作?是什麼修辭手法?
是第一人稱寫作,是擬人的修辭手法。題目是「雨說」,因此全詩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敘述,直接抒情。
5.提問:在第一節到第五節中出現過哪些景物?
合作討論,找出第一節到第五節出現的景物:田圃、牧場、魚塘、小溪。
6.說明詩作開篇點題,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來,第一節描繪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涼,種子禁錮;牧場枯黃,牛羊絕跡;魚塘低淺,游魚缺水;小溪乾涸,水落石出。
在教師的講解中,想像缺少雨水滋潤的大地的景象,體會春雨來臨所帶來的生命氣息。
7.概括出詩中雨到來之後大地的景象。
合作討論,概括雨來臨後大地復甦的景象:田圃泥土潤如油膏,牧場新苗添綠,池塘魚兒歡騰,溪水叮咚流淌。
8、齊讀第1-5節
提問:雨讓大地生氣勃勃,那麼在詩人筆下,雨是什麼樣子的?讓學生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來描述。
可以結合「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寫春雨的內容。
回答提問:視覺上,「像絲縷那樣把天地織在一起」,表現雨的細密;聽覺上,「走得很輕,而且溫聲 細語的」,表現雨的淅瀝;觸覺上,「親一親」,表現雨的輕柔……

(第2課時) 教學步驟

1.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作,可選擇集體、個別、自由朗讀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讀准;停頓要恰當,句子的層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2.在大地的期待中,雨悄然來到,為萬物帶來了勃勃生機。提問:雨的家鄉在哪裡?它是怎麼長大的?
雨的家鄉在遙遠的地方,它是在「自雲的襁褓中笑著長大的」。認真聽教師的講解,領會「白雲」和「笑著」的深刻含義。(白雲是自由的象徵,雨在白雲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長。)
3.提問:雨做了這一切,它的來意是什麼?
它的來意是「教你們勇敢地笑」。引導並點明寓意:雨希望孩子們能夠沖破束縛,自由自在、快樂地生活。
4.講解並提問:第三部分描寫了柳條兒、石獅子、小燕子、旗子見到春雨後「笑」的場面,運用什麼修辭手法?
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柳條兒「笑彎了腰」,石獅子「笑出了淚」,小燕子「笑斜了翅膀」,旗子「嘩啦啦地響」。
5.組織學生討論:如何理解「只要旗子笑,春天的聲音就有了/只要你們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這句話?
雨的到來給萬物帶來歡笑,雨是自由和快樂的代言人,因此,只要孩子們能夠勇敢地用笑聲表達出追求幸福、快樂的願望,大地就有希望了。
6.提問:最後一節詩中哪些詞句暗示了雨的命運?
「不再回去」、「快樂地安息」都表明了雨的命運。
7.提問:雨的祝福是什麼?如何理解?
雨的祝福是孩子們「吃著蘋果擦著嘴」,意指享受到自由和幸福的生活。
8.講解詩歌的寓意:
詩人借雨融入大地的現實,賦予雨以象徵意義——犧牲自己的生命,為孩子們帶來追求自由、幸福的信念和理想。
本課總結
本詩於1979年創作的自由體新詩。全詩共九節,以題目「雨說」開篇,並通過「雨說」的反復,貫穿詩篇,形成前後呼應的結構。詩人以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春雨以說話能力,採用第一人稱與兒童對話,塑造了~個溫柔親切的「愛的使者」的形象。全詩洋溢著輕松愉快、清新活潑的氣息。通過這首詩作的學習,大家應該初步了解自由體新詩的特點,感受到詩人深厚的古文功底和對現代性創作技巧的把握。
作業:
1、 熟讀並朗誦詩歌。
2、 完成課後練習。
板書設計

3、星星變奏曲
教學目標:1、朦朧詩的特點及背景 2、理解「變奏曲」的含義
3、找出比喻句並理解含義 4、珍惜美好生活
重點難點:暗喻句子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題解與導入
大家都學過著名詩人郭沫若寫的《天上的街市》。這首詩以豐富的想像,寫了熱鬧自由的天上街市,通過寫牛郎織女的自由來往來表達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今天我們來學習《星星變奏曲》這一首詩,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朦朧詩
是新時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文學流派,是文革後期一群自我意識開始覺醒青年,利用詩歌的形式對現實進行反思和追求詩歌獨立的審美價值的產物。作者江河,是變革時代的中國新文學史上的「朦朧詩」運動的主將之一。
(放錄音帶)
三、讀詩歌,整體感知、討論
1、詩中的星星象徵什麼?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象徵著光明,象徵著美好的事物,表達了他對光明的渴望)
2、兩小節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麼異同點?
(都用「如果-----誰還需要---還會---」開頭;從第五行看,有變化,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
四、問題研究
1、這首詩為什麼題為《星星變奏曲》?
這是借用音樂術語來說的,它提示這首詩是圍繞一個主題與主要意象變換情境,委婉抒情。
詩的上下兩節結構相稱,基本手法和用語相同或相近,有同樣的韻律。但上下兩節的情境,意味發生了變化,如用「誰不願意」和「誰願意」就不同了。(句式、詞語)這種情形如同音樂,兩段錄音曲在保持基本輪廓的基礎上出現一點變化。
2、詩中多用比喻,理解一些句的寓意:如:「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
「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星」
五、練習:根據練習三要求寫幾句詩。
練習二:
1、「柔軟得像一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這是將「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形成類比聯想,以想像中春意盎然,充滿生機的景象與綴滿繁星的景象類比,使人意會到令人嚮往的詩一般的生活境界。
3、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境,表現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4、外國詩兩首
蟈蟈與蛐蛐
濟 慈
教學目標:1、浪漫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特點
3、分析寫景詩的意境
4、欣賞和熱愛大自然,培養生活的情趣
重點難點:如何欣賞寫景的詩歌的意境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這節課再向大家介紹一篇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板書)創作的十四行詩《蛔蟈與蛐蛐》(板書)。
二、教讀新課。
1.指名朗讀這首詩。正音。
2.簡介作者和時代背景。引導學生閱讀注釋①,教師補充。
濟慈(1795—1821),英國詩人。1795年10月29日生於倫敦。9歲時父親去世,母親改嫁,濟慈和兩個弟弟由外祖母收養。15歲時母親又病故,外祖母委託兩名保護人經營他們兄弟的財產。起初濟慈是學醫的,他喜好文學,但對醫學並不厭棄,通過考試獲得 內科醫生執照,還繼續學習外科

⑸ 小學語文說課稿

《北京的春節》說課稿
【說教材】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課《北京的春節》,本篇文章以時間為經線,以人們的活動為緯線結構全文。作者先介紹北京的春節從臘月初旬就開始了:人們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購買年貨、過小年……做好過春節的充分准備。緊接著,詳細描述過春節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燈火通宵,鞭炮聲日夜不絕,吃團圓飯、守歲;初一男人們外出拜年,女人們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廟會;十五觀花燈、放鞭炮、吃元宵。最後寫正月十九春節結束。

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全文內容安排有序,脈絡清晰,銜接緊密,詳略得當,推進自然。語言表達朴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字里行間處處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春節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

學生並沒有聽說過老北京人怎樣過春節,所以對本篇課文一定很感興趣,在本課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正確讀寫和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喜慶氣氛。

3.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本課的教學重點:引領學生隨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過春節的隆重和熱鬧,領悟民俗文化的豐富內涵。本課的教學難點:作者為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

【說學生】

六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學習能力和搜集資料的能力,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預習,查找有關老北京的各種習俗的資料。課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要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學習本篇文章。課後,學生可以將家鄉的春節與老北京的春節習俗進行對比或了解更多有關春節習俗的信息,感受中華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

【說教法與學法】

在這節課中,我採用了創設情境、精讀感悟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潛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力求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

【說過程】

為了突破重點和難點,實現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 創設情境,回憶春節

上課伊始,我利用多媒體出示了一首老北京過春節的歌謠,學生對歌謠一定很感興趣,以此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繼續跟隨作家老舍,走進老北京,重溫那京味十足的春節,感受那獨特的民風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 回顧寫作順序,分清詳略

接著,我讓學生回憶:作者是按什麼順序寫的?主要寫了哪些重要的日子的活動?學生快速地瀏覽課文,看看在這些節日中哪些部分寫得詳細,哪些部分寫得簡略?並讓學生把詳寫的部分做上記號。然後教師做板書。

三、 深入詳寫片段,感受民俗,體會表達方法。

為了讓學生學習的更加有效,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我讓學生在老舍先生詳寫的四天中,選擇你最喜歡一天深入地讀文,讀到印象最深的地方,你就把它畫下來,並結合自己過年的感覺,簡單地寫一寫自己的感受,寫完後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感受。整個交流過程要注意讀悟結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節習俗的同時,感受過節的熱鬧氛圍,體會老舍語言的魅力。

四、 回顧全文,體會詳寫、略寫的好處。

學生學習了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也感受到了老北京春節的熱鬧和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對於高年級學生來說,寫法的指導是非常重要的,於是我問學生:中國的春節是個非常隆重的節日,從臘八到正月十九將近有一個月的時間,詳細說起來恐怕一天一夜也說不完,為什麼老舍先生讓「臘八、除夕、正月處一、正月十五」給我們留下了這么深刻的印象呢?此處讓學生感受老舍先生寫作的詳略得當,語言的簡練。

五、 課後小練筆

學習文章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幫助自己提高習作水平,所以,在本課的結尾我安排了一個小練筆:過年,講究的就是熱鬧、火爆、祥和。這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有著濃郁的民族特色,是我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凝聚。除夕之夜,天涯海角的炎黃子孫都會吃團圓飯、守歲、拜年,帶著美好的心願去辭舊迎新。但年的味道卻越來越淡,正在變成電視機前對一場春節晚會的觀看。請你結合《北京的春節》和自己所過的春節,寫一篇短文,談談感受或希望。

【說板書設計】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板書應該簡潔明了,具有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本課板書如下:

臘八: 熬臘八粥泡臘八蒜

除夕: 真熱鬧 1、從人們活動的角度

2、從味、色、音的角度

正月初一: 人們的活動

元宵節: 觀燈(總—分—總)

詳略得當 印象深刻

一、教材分析

《海底世界》是一篇淺顯的知識性課文,作者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描繪了一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文章以流暢自然語言為基調,沒有華麗的詞藻,不見雕琢的痕跡,但是給人親切熱情的感覺。我們透過作者對海底世界的描繪,可以感受到作者對整個自然、對生命的熱愛。

教學中若只讓學生知道課本上的點滴動物、植物,在學生腦海中要形成廣而深,並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海底世界是有難度的,因此必須給學生設計了一個「研究」的機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廣博的海底世界。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探究課文第2~6自然段,通過感受作者生動形象的語言,了解海底是個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地方。

2、通過多樣化的表達,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等綜合實踐能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4、激發學生熱愛自然,探索自然界奧秘的興趣。

二、設計理念

1、過程開放,體現探究性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在探究性的閱讀教學中,倡導的是學生學習過程的開放。它突破傳統的限制,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創設探究的背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積極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⑴情境的創設

在課堂中,創設一定的情境,能啟發學生運用多維視角去思考解決問題,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滿足他們的探究欲、表現欲。

在廣闊的海洋里生活繁衍著無數的生物,神秘而又美麗的海底世界令無數人為之傾倒,為之贊嘆。學生樂於親近海底世界,因此創設「大海深處是什麼樣的」,能使學生的心靈與文本產生撞擊,使兒童既有經驗與文本產生沖突,尋找到孩子心跳與文本心跳的合拍點,產生移情效應。他們置身情境,強烈地感受著無形之「力」的作用,情不自禁地關注、嚮往、投入。

⑵角色的轉換

《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也就是說,閱讀課堂是由這三者之間的互動形成的。在《海底世界》的教學中,課始情境的創設,教師是一個能激發學生思維的引導者——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探究內容進行探究;當學生就「大海深處是什麼樣的」問題進行研究、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則是一個能欣賞學生意見的傾聽者、能積極參加小組探究的參與者;當學生呈現探究成果時,教師又是能判斷學生認識正誤的辨別者。這實質上是一個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動態生成過程。

⑶資源的拓展

兒童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他們渴望走向原野,親近自然,渴望在廣闊的天地間放飛夢想。這就要求閱讀教學要徹底走出「課堂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的封閉性,充分拓展空間,增強活力。一方面,我們要鼓勵學生在真實世界的際遇中學習,與現實對話,為學生創造社會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到社會上去觀察、調查、訪問。例如要求學生課外查詢有關海底世界的知識,引導學生通過如課外書籍、圖書館、網路等途徑獲得信息。另一方面,我們要把大世界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充分挖掘各種各樣的教育資源,根據教育目標對資源進行重新組合與調整,溝通學生生活世界和書本世界的橋梁,為學科課程提供廣泛的感性背景,為課本知識的運用提供實踐的平台。例如在教學中播放海底世界的錄像、出示海底世界的圖片等。

二、挖掘內涵,注重人文性

語文學科具有積淀豐厚的人文魅力,尊重學生生命價值、尊重學生文化及其多樣性,是小學語文課程的應有之義。語文教學必須實現學科順

應學生,必須在教學中尊重學生生命的本性,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保持和加強生命的力度,使有限的生命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⑴挖掘文本中的人文性

通過放錄像,把藍色的海水、兇猛怪誕的大魚、美麗的珊瑚……這些奇妙的東西盡情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再加上配有優美音樂的解說詞,學生們彷彿置身於美麗神奇、千姿百態的海底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畫出一幅幅美麗的海底世界。另外如文中「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等的重點研讀。

⑵體現課堂交流中的人文性

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的歷程中,在互相的交流感悟中充分展示自我,提升生命價值,讓學生在體味語言、交流表達過程中,陶冶、塑造學生心靈。

⑶滲透課堂作業中的人文性

現代閱讀教學觀需要我們以生活的理念構建起語文教學大課堂。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課堂的語言訓練和課外的生活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從而使學生從單一的語文課堂步入廣泛的社會語文空間。如:

「海底的動物常常在竊竊私語,我們用水中聽音器一聽,就能聽見各種聲音,發揮你的想像,請你寫一寫。」

「關於海底的奇異景色,你還想知道些什麼?課外查尋、搜集相關的資料,你自己來寫寫《海底世界》。」

這種實踐性的作業形式,讓學生親近自然,很好得淡化了訓練意識,消除了學生學習與生活的界限,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實踐的熱情。

三、感悟運用,突出個性化

《課程標准》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1、個性化地體味語言

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學生的自主體驗,讓學生逐步學會以語言文字為依託,分析語言現象,在字、詞、句、篇的聯系中揣摩語言文字的內涵,體會文章內在的思想感情。例如學生對海底世界「景色奇異、物產豐富」的理解;又如對海底小動物「竊竊私語」這個詞的理解等,可以充分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研讀,強化個性體驗。

2、多樣化地語言表達

語文課是師生個性自由馳騁的舞台,所以要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地表達,展示學生的個性。在閱讀教學中,通過學生多樣化的表達,開闊學生的視野。

例如學生對「大海深處是什麼樣」的匯報時,有的直接摘錄了書上描寫的原句來表達,有的加以概括列出幾個關鍵詞語,有的用圖片等,學生在表達中思辨,在傾聽中評判,不僅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而且提高了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等綜合實踐能力。

⑹ 語文課文小島中最後一節說將軍向著小島一個標準的軍利這是為什麼

原因如下:將軍對小島上戰士們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仍保持樂觀精神的敬佩,被戰士們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所感動,被戰士們對他的關懷所感動。

本題為陸穎墨《小島》閱讀理解題。

根據課文內容分析可知,戰士們在艱苦的條件下,各自從家鄉帶來泥土,帶來種子,種下蔬菜,可見其樂觀的精神;從菜地是一幅中國地圖可以看出戰士們對祖國的熱愛。

從文中戰士們擔心將軍的身體吃不消,把蔬菜給將軍吃,可見戰士們對將軍的關懷。由此可知將軍的軍禮的原因以及所蘊含的情感。



(6)閱讀短文這是一堂語文課擴展閱讀:

理解句子解答法:

對文章中具體句子含義的理解必須把句子放在文章具體語境中來辨析,通過對具體句子前後句含義的分析,弄清所問語句具體的含義。一般來說, 對所要解釋的具體句子,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後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句,或者需要考生稍微變通一下即可。

例如:《哈爾威船長》 中有這樣一個句子:「面對死亡, 他又-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從字面上看,這個句子很簡單,沒有難懂的詞。我們在分析這個句子所在的語段後,就辨析出:哈爾威船長是一位忠於職守、舍己為人的英雄。

當然,這樣的理解還是不到位的,因為忽略了「又一次」這一關鍵點。通過對上文的閱讀,明白了句子的深層含義:哈爾威船長一生都嚴格要求自己,履行做人之這樣的理解就深入到位了,只要用自己的語言組織一下答案就可以了。

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要從前後句中找准所能答題的句子,壞可來個全句照抄,認為只要多答,就能答到點子上。二是在用自己的語言組織答案時,一定要語言簡潔、扼要、連貫,切不可有語病。

理解句子要瞻前顧後,審讀語境,這既是理解句子較普遍的方法,也是理解句子最基本的原則。

閱讀全文

與閱讀短文這是一堂語文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