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小學語文教案格式
一、教學目標
二、教學重點、難點
三、教學准備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2、學內習新課
a、初讀容課文,了解大意
b、學習生字詞
c、想想課文講的是件什麼事
d、小組討論、交流。
e、教師相機輔導,理清課文脈絡
3、指導感情朗讀,入情入境
4、小結,拓展延伸
5、布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寫教案的抄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十項:
一.課題(說明本課名稱)
二.教學目的(或稱教學要求,或稱教學目標,說明本課所要完成的教學任務)
三.課型(說明屬新授課,還是復習課)
四.課時(說明屬第幾課時)
五.教學重點(說明本課所必須解決的關鍵性問題)
六.教學難點(說明本課的學習時易產生困難和障礙的知識點)
七.教學過程(或稱課堂結構,說明教學進行的內容、方法步驟)
九.板書設計(說明上課時准備寫在黑板上的內容)
十.教具(或稱教具准備,說明輔助教學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書寫過程中,教學過程是關鍵,它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一)導入新課
1.設計新穎活潑,精當概括。
3.提問那些學生,需用多少時間等。
(二)講授新課
1.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
(三)鞏固練習
1.練習設計精巧,有層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歸納小結
(五)作業安排
布置那些內容,要考慮知識拓展性、能力性。
❸ 小學語文面試說課,現場抽課題,如何快速組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二、根據教材確定重難點,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要努力做到「四重視」「二 堅持」。
「四重視」即重視整體感知、把握教材;重視讓學生採取不同的形式多讀,在讀中去體味、去感悟;重視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與訓練;重視組織學生討論,討論時目標明確、有的放矢,要達到目的,切忌淺嘗輒止。
「二堅持」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堅持「少講多學」,教師盡可能地少講,讓學生多學;堅持「放手」原則,凡是學生能讀的就讓學生讀,凡是學生能說的就讓學生說,凡是學生能想的就讓學生想,凡是學生能討論的就讓學生討論,凡是學生能寫的就讓學生寫,凡是學生能動手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自學時間、思考時間、提問時間、讀書時間和練習時間。
三、檢查學習效果、及時對學生學習過程作出評價和指導。
四、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小結,形成技能。
反思與小結可從兩方面進行:
1、對所學知識本身的小結,目的在於加深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理解和內化,促進學生知識結構的成與完善。
2、對學法進行反思與小結,結合本節課進行指導 ,讓學生在反思中總結經驗,創新學法。
五、聯系學生實際,進行拓展練習,訓練學生發散思維。
❹ 如何培養小學生語感能力小課題研究教學反思
語感是一種語言的修養,是經過長期的,規范的語言文字訓練逐步形成的比較直接的,迅速感受語言文字的能力。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敏銳的感知能力,也是語文教學實踐的目標之一。下面,我就將自己在教學嘗試中行之有效的幾點做法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聯系身邊生活,培養語感
生活是學生學習的大課堂,潛移默化中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愛好、性格、特點及語言感受能力。語文作為一門得天獨厚的課程,為學生提供了貼近生活的最大可能。語感的培養,離不開豐富的生活體驗,每個人必須通過自己的生命活動獲得某種生活體驗,才能去掌握言語所標示的東西及其背後潛藏的思想與情感。葉聖陶先生認為「要求語感的敏銳,不能單一從語言文字上去揣摩,而應當把生活經驗聯繫到語言文字上去」。「單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麼深切的語感,惟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所得的一點一滴積聚起來,積聚的越多了解越真切。」這說明只有經常觀察生活,品味生活,留心別人的語言,注意生活中的文字,仔細辨別其中好壞,慢慢地培養自己的語感。如聽見「落葉」二字,不但會想到一個落英繽紛的景象,還會想到初秋、寥落、思鄉及無常等等意味。脫離生活體驗的「語感培養」是蒼白的。語感的豐富、深刻、敏銳、美妙,必須建立在開啟個人體驗的基石之上。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就要善於在學生對言語的感悟中,進行多方位引導、點撥。將其隱藏於內心深處的各種體驗調入前台。這樣學生對言語的理解就會變得更加容易,感悟就會更加深刻。
二、加強朗讀指導,培養語感
古今學者十分強調「因聲求氣」。周振甫先生認為:「作者由氣盛決定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讀者則人言短長與聲之高下中求氣,得到了氣,就能體會到作者寫作時的感情」。所以古人要求「必諷誦之深且久,使我之心與古人沂合於無間,然後能得契自然之妙,而終其能事。」周先生又將誦讀與默讀相比較,「專以沉思力索為事者」,雖然可以得到啟益,但跟因聲求氣達到的「心凝形釋,冥合於言議之表」的境界還有區別。葉聖陶先生也曾強調,對現代的「美文」,應重視「美讀」。小學語文課文用詞精美、語境生動,學生通過朗讀,把文中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審美形象,讓感官經過反復的審美實踐品味語言美,逐步完善學生審美的感知力。無論是語感實踐還是語感分析,都離不開朗讀。只有通過朗讀才能推敲、揣摩、品味語言,體會作者遣詞造句的准確、生動,感受祖國語言的無窮魅力。因此,教師訓練學生語感,就應該注重朗讀指導。
三、積淀語文知識,培養語感
高品質語感的形成過程是一個理性在感性中長期沉澱的過程。大教育家誇美紐斯說:「一切語言從實踐中學習比用規則學習來得容易,但是規則可以幫助並且強化從實踐中得來的知識。」所以強調語感訓練,決不能排斥或輕視理性的語文知識滲透。在小學語文教學范圍內,語文知識應該是指一些淺顯的閱讀、寫作和口頭表達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課文的要理」「分清課文的主次」「按一次順序寫」等。此外,教師如果能做到深入淺出,「蜻蜓點水」般地向學生介紹一些修辭手法也未嘗不可。修辭,特別其中的對偶、粘連、頂針是中國漢語言文化的精華,體現著中國語言的華美。適度的滲入可以提高學生對言語的鑒賞水平和審美能力。
理性的語文知識不能孤立的講解,只有在學生對語言作品的感悟過程中點點滲透,才能更好地為語感的深化服務。否則就會變得抽象、空洞令人難以理解。下面是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滲透表達技巧的實例,值得借鑒:
師:同學們,「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一句詩描述的是一種什麼情形?能說給大家聽嗎?
生1:是講主人家園中的一枝紅杏伸出牆外來了。
師:伸出牆來,還有更形象的說法嗎?
生1:是高高地竄出牆來。
生1:因為怕人發現,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牆來。
生1:是躍出牆來。急著留住詩人,想安慰他掃興的心情。
……
師:大家講的多好啊!同學們,加上了想像你的語言會變得比詩還美呢!
這位教師的可貴之處,在於他不露痕跡地將「想像會使語言生動」這一表達技巧,融進了學生對詩情詩境的感悟中,深化了他們對詩的理解。《語文課程標准》也提到「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幫助理解課文,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知識教學。」
四、換位比較品味,培養語感
小學語文課文都是精選出來適合少年兒童閱讀的優美文章。許多課文用詞准確生動,語句簡潔傳神,甚至到了非此詞不可,非此詞不用的程度。我們可以用下面的各種比較方法推敲詞語,感知詞語。
1、換詞比較。如教學《貓》一課時,學生只會體會到滿月小貓的可愛,而對第一部分寫貓的性格古怪所表達的作者的感情怎樣,則大惑不解。這時可以抓住一些關鍵字詞,「反其意而用之」。如(1)「它會找個暖和地方整天睡大覺,無憂無慮,什麼事也不問,」把「睡大覺」改成「睡懶覺」好不好?(2)「……在稿紙上……踏幾朵小梅花」改成「……上幾個小黑團」行嗎?學生通過這樣的比較,就不難看出作者是帶著什麼樣的感情來描寫的了。
2、縮減比較。如《荷花》中一句「我忽然覺得自己彷彿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可問學生,「彷彿」一詞能不能刪去?刪去以後對句子有什麼影響?學生通過仔細朗讀後明白:「彷彿」不能刪去,「彷彿」就是好像的意思,說明作者並沒有真的變成荷花。而用「彷彿」更能說明作者對滿池如詩如畫的荷花入了迷,把自己想像成一朵穿著雪白衣裳的白荷花在迎風舞蹈。
總之,對學生語感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的艱巨性和緊迫性、重要性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的努力,需要我們不斷地轉變觀念,探求新的教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