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五年級上冊語文《釀》這篇課文寫一篇日記
語文s版五抄年級上冊課文《釀襲》的讀後感
查看全部4個回答
查看全部4個回答
616504370
LV.2 2008-11-15
這是一篇寫秋風的美文,讀後讓你感到秋風的可愛。秋的豐碩。
文章先從秋風說起,在作者的筆下,「秋天的風像一群娃娃,在秋色里頑皮戲耍;秋天的風更像一位老者愛撫著綠水清山,消彌在海角天涯。秋天的風又是那麼的豪爽,引領著萬物走向光輝,秋天的風又是那麼的深情,好像母親臉上掛滿慈祥。」把秋風比作娃娃;比作老者 ;又把秋的豪爽、深情比做母親。秋風真是多變又可愛。「秋風是涌動的生命,秋風在不屈中成長。你堅毅的目光里,你堅定的步伐中,情不自禁的流露出穿越天地的渴望。你穿越在廣袤的沙漠里,揚起風塵僕僕;你穿越在無垠的田野里,收獲一路的希望;你穿越在幽深的峽谷里,清脆的風鈴在山谷中歡唱;微笑的山林踩著你的節拍憂郁的起舞;你極速流動的軀體撩撥著一泓清波,清轍的湖水的泛起陣陣瀲灧,滌盪你一身的塵土;你搖一搖頭,繼續你穿越的旅途;沉悶的鑼鼓聲從遠方傳來,你知道那是暴風雨在為你守候!天蒼蒼、野茫茫,你消失在天與地的盡頭。」這就是秋風送給我們的感受。別的你自己寫哦
㈡ 仿寫五年級課文《釀》
接,哦i、i/op搬到了
㈢ 釀課文中的東東是個什麼樣的孩子
請問來你說的是五年級的課文《源釀》嗎?課文需要你自己去了解自己去看,主要講了一個勇於承認錯誤的老師和一個膽大勇敢提出問題的同學的故事,同學給老師挑錯害怕老師以後對他不好,於是第二天打算去給老師承認錯誤,誰想到老師不僅沒有批評這位劉。
㈣ 課文中的釀有哪些是動態描寫
1船頭和船艄向上翹起抄,像掛在天邊的新月,行動輕快靈活,彷彿田溝里的水蛇。
2我們打開窗簾,望望聳立在兩岸的古建築,跟來往的船隻打招呼,有說不完的情趣。
3不管怎麼擁擠,他總能左拐右拐地擠過去。遇到極窄的地方,他總能平穩地穿過,而且速度非常快,還能作急轉彎。兩邊的建築飛一般地往後 倒退,我們的眼睛忙極了,不知看哪一處好。
4商人夾了大包的貨物,匆匆地走下小艇,沿河做生意。青年婦女在小艇里高聲談笑。許多孩子由保姆伴著,坐著小艇到郊外去呼吸新鮮空氣。庄嚴的老人帶了全家,夾了聖經,坐著小艇上教堂去做禱告。
5水面上漸漸沉寂,只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搖晃。高大的石頭建築聳立在河邊,古老的橋梁橫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靠在碼頭上。靜寂籠罩著這座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
㈤ 在釀這篇課文皺眉是什麼意思
ji眉毛
㈥ 求大神幫忙做一篇小學五年級課文《釀》的說課稿文檔,是文檔喲,可以選中字的,謝謝了,急求!
超市裡,一碗碗香噴噴的酒釀讓我禁不住想去買。媽媽說:「就知道你想吃,過年回了外婆家就可以自己做了。」
幾天後,我們回了外婆家。我一進門就纏著外婆教我做酒釀。外婆說:「好好好,你先去買一包酒葯回來。」我喜滋滋地拿著5毛錢,買回了一包裡面裝著兩塊半小方塊,這些小方塊就是酒葯。
外婆說,要先把糯米煮熟,大約煮了半小時,一股糯米飯的香味飄了出來。我迫不及待地問外婆:「可以做酒釀了嗎?」外婆說:「別急,還要等米飯涼透呢!」哎,真急人!
米飯涼透之後,外婆叫我把酒葯壓成碎末。我用手掌壓一下,再壓一下,它就從方塊變碎末了。外婆還說,要先鋪一層糯米飯。再均勻地撒一層酒葯,糯米飯要鋪得鬆散,不能壓緊。我有條不紊地照著外婆的話做了起來。最後,把碗蓋蓋上。我心裡樂開了:因為馬上就能吃上酒釀了。
過了一個多小時,我跑去問外婆:「可以吃了嗎?」外婆說:「還不能,三天後才算做成。」哎,太想吃了。
第二天,我打開蓋子一聞,哇,一股微微的酒香飄了出來。我只嘗了一點點,因為才到第二天就那麼好吃,那第三天乞不更好吃?
第三天,我一揭開蓋子,哇,醇香四溢,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嘗一嘗:香、甜、醉人。
做酒釀真有成就感。你看了以後不妨用外婆教我的方法試一試?
做酒釀 500字-600字
㈦ 課文以釀為題的好處
在酒的國度,有「玉碗盛來琥珀光」的醇厚,也有「葡萄美酒夜光杯」的風情,又有「青旗沽酒趁梨花」的和婉,或許還有「一片春愁待酒澆」的繾綣……作文如同釀酒,有成色的不同,有品級的不同,甚至在同樣的品級中也有各不相同的風格。酒有酒品,文有文品,如何釀這一杯獨屬於自己的美酒呢?對於作文的要求,大體來說有這樣這個層次:就立意而言應該言之有物,不可空發議論,不可虛擲感情。中國古代講究「文以氣為主」,極言文章精神氣骨的核心作用。如果文學作品秉承清和浩然之氣,那麼即便不假雕飾也可直達人心。反之,作文缺乏內在的精神,即便再華美也只是一具冰冷的軀殼。就作文的文辭而言則需生動懇切,恰如其分,恰當地運用修辭也可以讓文章生輝。一篇文章如果是一棵樹,語言就是它的花,花可以繽紛,也可以艷麗,可以清冷,也可以柔弱,但惟獨不可以不美。作文的語言多種多樣,風格因人而異,卻一定要有自己的特點,更要有一定的審美價值。語言是表達內在精神的方式,這個方式恰到好處就可以巧妙地隱藏或者凸顯作者的意圖,如果不適合的話也可以言不達意。就作文的結構而言當力求骨骼勻稱、肌理豐美。現在的學生在寫作文的時候,由於從小被耳提面命,還是明白作文要有立意,語言要流暢優美等等一些淺顯的要求。與此同時卻忽略了作文的結構,自從教師和學生明白了三段式作文對於文章本身的束縛之後,放棄了這種方式,但也往往流於結構的混亂。這樣就直接影響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立意。比如散文而言,講究「形散神不散」,大家只注意到了「形散」,卻忘了「神不散」。接下來應該到了該怎樣做的問題,針對作文難、南作文的現狀,我進行了如下思考:首先要善於觀察,一切文藝的來源都是生活現實本身。如果對現實生活缺乏一定的認知那麼又怎樣用文字反映生活,反應人們日常生活的精神世界。比如說漢樂府中的許多詩篇都是取材於生活,來自於街頭巷尾。然而僅僅觀察還是不夠的,在作文中對於素材的選擇和排列往往更加重要。一篇作文中,素材的選擇不能夠漫無目的,而要為文章的中心服務。其次要讀書。讀書一是為讀文化積累,而是為讀結構框架,三讀語言修辭。作文最重要的是立意,立意來自於作者的精神,精神的高度和豐富度則往往與讀書有著莫大的關系,因此作文的層次其實與平時的讀書有關。而許多大家的文章往往雍容大氣,有著不凡的骨骼,你看似文章不拘一格,其實內在筋骨極為勻稱,有體有股,有連有斷,看這樣的文章,可以潛移默化地學會排列文章結構。而好書好文章對於語言和修辭的作用則不言而喻。再次,修改他人文章,要做到對作文的內在和形式瞭然於胸則需要常常修改文章,最好是修改別人的文章,一個人不容易發現自己的問題,卻可以發現別人的謬誤,在不斷修改別人文章的同時就可以避免自己走彎路。以上教學中作文實際情況的經驗之談,也可說是老生常談,然而實際操作起來卻極為困難
㈧ 「釀」字在課文中怎樣解釋你對課文題目有什麼理解
醞釀、釀成
㈨ 小時候語文課本里有一篇寫了甜酒的文章,作者母親會釀甜酒,他們小孩
《春酒》
農村的新年,是非常長的。過了元宵燈節,年景尚未完全落幕。還有個家家邀飲春灑的節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覺里,其氣氛之熱鬧,有時還超過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時,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們玩兒不許在大廳上、廚房裡,生怕撞來撞去,碰碎碗盞。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時,腳都不許擱住灶孔邊,吃東西不許隨便抓.因為許多都是要先供佛與祖先的。說活尤其要小心,要多討吉利,因此覺得很受拘束。過了元宵,大人們覺得我們都乖乖的,沒闖什麼禍,佛堂與神位前的供品換下來的堆得滿滿一大缸,都分給我們撒開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戶戶輪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親的代表,總是一馬當先,不請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罩還捧一大包回家。 可是說實在的,我家吃的東西多,連北平寄來的金絲蜜棗、巧克力糖都吃過,對於花生、桂圓、松糖等等,已經不稀罕了。那麼我最喜歡的是什麼呢?乃是母親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寶酒,到了喝春酒時,就開出來請大家嘗嘗。「補氣、健脾、明目的喲!」母親總是得意地說。她又轉向我說:「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縫,小孩子喝多了會流鼻血,太補了。」其實我沒等她說完,早已偷偷把於指頭伸在杯子里好幾回,已經不知舔了多少個指甲縫的八寶酒了。 八寶酒,順名思義,是八樣東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棗(不知是南棗還是北棗)、荔枝、桂圓、杏仁、陳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兩粒橄欖。要泡一個月,打開來,酒香加葯香,恨不得一口氣喝它三大杯。母親給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點點,我端著、聞著,走來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門檻時跌了一跤,杯子捏存手裡,酒卻傘灑在衣襟上了。抱著小花貓時,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覺。原來我的小花貓也是個酒仙呢! 我喝完春酒回來,母親總要聞聞我的嘴巴,問我喝了幾杯酒。我總是說:「只喝一杯,因為裡面沒有八寶,不甜呀。」母親聽了很高興。她自己請鄰居來吃春酒,一定給他們每人斟一杯八寶酒。我呢,就在每個人懷里靠一下,用筷子點一下酒,舔一舔,才過癮。 春酒以外,我家還有一項特別節目,就是喝會酒。凡是村子裡有人急需錢用,要起個會,湊齊十二個人,正月里,會首總要請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謝,地點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廳。酒席是從城裡叫來的,和鄉下所謂的八衙五、八盤八(就是八個冷盤,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熱菜)不同,城裡酒席稱之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盤、四熱炒、四大碗煨燉大菜),是最最講究的酒席了。所以鄉下人如果對人表示感謝,口頭話就是「我請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鄰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著大花廳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母親是從不上會的,但總是很樂意把花廳給大家請客,可以添點新春喜氣。花匠阿標叔也巴結地把煤氣燈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點燃了,掛在花廳正中,讓大家吃酒時劃拳吆喝,格外的興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會首旁邊,得吃得喝。這時,母親就會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寶酒給大家嘗嘗助興。 席散時,會首給每個人分一條印花手帕。母親和我也各有一條,我就等於得了兩條,開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寶酒,都問母親裡面泡的是什麼寶貝。母親得意地說了一遍又一遍,高興得兩頰紅紅的,跟喝過酒似的。其實母親足滴酒不沾唇的。 不僅是酒,母親終年勤勤快快的,做這做那,做出新鮮別致的東西,總是分給別人吃,自己卻很少吃。人家問她每種材料要放多少,她總是笑眯眯地說:「大約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沒有一定分量的。」但她還是一樣一樣仔細地告訴別人。可見她做什麼事,都有個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說:「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我也如法炮製,泡了八寶酒,用以供祖後,倒一杯給兒子,告訴他是「分歲酒」,喝下去又長大一一歲了。他挑剔地說:「你用的是美國貨葡萄酒,不是你小時候家鄉自己釀的酒呀。」 一句話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鄉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㈩ 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課文《釀》的讀後感
偶只有《山市》的
不好意思
科學知識(山市)
山市即山中的「海市蜃樓」(但並不是海市蜃樓)
平靜的海面、大江江面、湖面、雪原、沙漠或戈壁等地方,偶爾會在空中或「地下」出現高大樓台、城廓、樹木等幻景,稱海市蜃樓,又稱「蜃景」。古人歸因於蛟龍之屬的蜃,吐氣而成樓台城廓,因而得名。但遺憾的是一年中難得一見!
海市蜃樓是近地面層氣溫變化大,空氣密度隨高度強烈變化,光線在鉛直方向密度不同的氣層中,經過折射進入觀測者眼簾造成的結果。常分為上現、下現和側現海市蜃樓。
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然而好幾年也難得出現一次,只有少數幸運兒在偶爾的機緣里能夠見到它,而絕大多數人只能望而興嘆。這篇文章是根據目擊者的敘述寫的,它歷歷如畫地再現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過程,無論是大筆勾勒或工筆描摹都非常形象.他既是虛幻的,又是真實的。
編輯本段原文
作者:蒲松齡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始悟為山市。未幾,高垣睥睨,連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編輯本段譯文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禹年公子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驚奇又疑惑,心想這附近並沒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綠的,屋脊高高翹起,這才省悟到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的城牆,(頂上是)呈凹凸形的短牆,連綿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也數不過來。忽然颳起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上與天接,(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敞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是樓外的天空。一層一層地指著數上去,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麼小;再往上就變得暗淡了,似有若無,看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來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姿態各不相同。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於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編輯本段課文研討
一、整體把握
這里說的「山市」,跟海市一樣,是一種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麗而又奇特,然而好幾年也難得出現一次,只有少數幸運兒在偶爾的機緣里能夠見到它,而絕大多數人只能望而興嘆。這篇文章是根據目擊者的敘述寫的,它歷歷如畫地再現了山市由生成到消失的過程,無論是大筆勾勒或工筆描摹,都能曲盡其妙。
二、問題研究
1.關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
人民文學出版社的《聊齋志異》選本上將此文的體裁定為散文,這是正確的,因為它不僅寫出了山市變化莫測的景象,而且表達了目擊者的感情,有很美的意境,值得欣賞。但從初學者學習的需要來看,倒無妨把它看作一篇描寫性的說明文,因為作者的意圖是用描寫的手段來說明這種自然景象由生到滅的全過程。如果我們確認這一點,那就要在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的再造想像力,讓學生根據作者的描述在自己的頭腦中再造出山市的景象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如下一類問題:
孤塔的底部在什麼地方?周圍有哪些事物?
城上有樓嗎?你看見城中的街道了嗎?
危樓上有多少人?都在干什麼?
要讓學生放開想,能畫畫兒的還可以任選一個鏡頭畫出來。總之,這堂課一定要生動活潑地進行,不拘一格。
2.引導學生閱讀自然小品
《聊齋志異》是以寫狐鬼故事著稱的,但也有個別篇章近似小品,且內容廣泛,涉及自然現象(含動物趣聞)、民間技藝等。例如《地震》一文就記錄了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夏歷)戌時作者在濟南親自經歷的一次地震;《木雕人》記木偶戲;《鐵布衫法》記氣功表演;《獅子》《大鼠》《螳螂捕蟬》等記動物趣聞,等等。讀自然小品(當然不限於《聊齋志異》)可以引起學生對物理現象的興趣,擴大視野。
編輯本段教學建議
這是一篇自讀課文,可用一節課指導學生閱讀。
根據這篇課文的特點和教學要求,課堂教學可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任務是使學生能順暢地誦讀,熟悉課文中的描寫用語,並培養學生的想像力。需時約35分鍾。後一部分,任務是完成練習,需時約10分鍾。前者是基礎,基礎打得扎實,練習才能順利完成。
下面僅就怎樣完成前一部分任務提幾條建議:
一、預習還是要抓。本課生詞較多,盡管都有注釋,不多讀幾遍,仍恐難記住;文句要讀得順暢,也並非易事。對這些困難,必須充分估計到,要使學生在預習中對課文有個初步印象,並劃出難詞難句。
二、文中四字結構頗多,有的獨立成句,如「相顧驚疑」「高垣睥睨」等;有的帶有關聯詞或語末助詞,如「(既而)風定天清」「居然城郭(矣)」;有的在句中,如「(然數年)恆不一見」「(見山上)人煙市肆」等。讀好這些四字結構是關鍵。
讀全文至少四遍(約需10分鍾)。
三、把解詞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結合在一起。全用啟發提問的方式,按「山市」的三個畫面(塔和宮殿;城郭和其他建築;危樓一座)依次提問,最後再用時間詞語把它們聯結起來。(約需20分鍾)
提問完畢,最好將全文再讀兩遍,要提示學生一邊讀一邊想像「山市」的圖景,以保持印象的完整。
關於作家作品的介紹,切忌貪多,如果練習完成得快,也可以講一兩個短小的故事。題注已經講到了的,用不著重復。
編輯本段作品賞析
縱觀山市出現的全過程,可分三個階段。
1.初生階段:從孤塔高聳到宮殿出現。
這是目擊者眼中的畫面。文章還描寫了目擊者的心理變化:見孤塔時,彼此「相顧驚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現的,而且跟實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驚」,但一想到「近中無此禪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宮殿出現,才悟出原來這是「山市」。這樣寫就把讀者帶到目擊者所在的地方了。
以下所寫仍是目擊者所見畫面,但讀者在感覺上發生了變化:一切都如同親見。
2.發展階段:城郭的出現。
先總寫一筆:「高垣睥睨,連亘六七里。」頗有恢宏的氣象。然後分寫:「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雖然寥寥數語,卻可以誘發讀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圖》相似的畫卷來。這幅畫卷最後在風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悵然。
3.高潮階段:危樓的出現。
因「風定天清,一切烏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漢的危樓,所以樓的形狀看得格外清楚,連樓外天空也顯現了出來,給人的感覺是距離比先前的城郭縮短了一些。更為特殊的是,樓上還有來來往往的人,或憑或立,與人世無異,這又給人以親切感,增強了觀賞的興趣。最後寫幻景的消失,跟影視中的漸隱鏡頭頗為相似,又使人感到餘味無窮。
結尾一段寫山上的「鬼市」,這是補筆,有照應開頭的作用,說明奐山這個地方確實能看到這種奇異的現象。
時間的變化:忽見——無何——未幾——忽大風起——消失
景緻的變化:孤塔——宮殿——城郭——危樓
編輯本段作者介紹
蒲松齡(1640年—1715年),清代著名文學家、短篇小說家,字留仙,一字劍臣,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淄川區)蒲家莊人,蒙古族。舊志稱其「性厚朴,篤交遊,重名義,而孤介峭直,尤不能與時相俯仰。」所著有詩詞、文賦、雜著、俚曲、戲等,其文言小說《聊齋志異》膾炙人口,廣為流傳,飲譽海內外。他生於明末,卒於清初,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慧,學識淵博,19歲即考得全縣第一名,取中秀才。但以後參加科舉考試,屢考不中,盡管其學識名聞鄉里,但追求功名卻始終沒能如願。直到71歲,才按例補為貢生(清代對考了一輩子都沒有取得功名,而年齡超過七十歲的考生的安慰性的功名)。四年後,蒲松齡去世。 在科舉考試中和官宦仕途上,蒲松齡屢屢受挫,終生不得志。為生活所迫,蒲松齡只好去做私塾先生。他對仕途失落同時,便把精力轉到寫作上去了。他一邊教書,一邊開始了文學創作。從20歲起,蒲松齡就開始收集、寫作志怪小說。 科場仕途的失敗使蒲松齡滿腔悲憤,一生的窮困潦倒使他接近和熟悉勞苦平民,身不在官場,反而使他對科舉和官場的黑暗腐敗有了深刻的認識。他滿腹實學,卻屢不中舉,他牢騷滿腹,卻無處可發,於是他把牢騷悲憤寄託在《聊齋志異》的創作中,這本書就成了蒲松齡「觸時感事」、「以勸以懲」的孤憤之書。
到蒲松齡40歲時,他的代表作《聊齋志異》一書的大部分已經完成,此後他還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可以說《聊齋志異》這部小說凝聚了蒲松齡一生的心血,是他文學創作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
所以有人說:若是蒲松齡中舉了,最多多一個清官,但中國文學卻少掉了一個里程碑,世人也無人知曉蒲松齡。禍福就是這么難於理解的轉換,這也是有所失才會有所得。
除《聊齋志異》外,蒲松齡還有不少詩、詞、散文、俚曲,他的作品還有:《聊齋文集》、《聊齋詩集》、《聊齋俚曲》以及《歷家文》、《農桑經》、《葯崇書》等關於歷法、農業、醫葯等通俗讀物,著有《宋七律詩選》和長篇白話小說《醒世姻緣傳》。
蒲松齡大事記:
明崇禎十三年( 1640年)
農歷四月,蒲松齡生。
明崇禎十七年( 1644年)
清順治元年
蒲松齡 5歲。
李自成軍陷北京,崇禎帝自縊。清兵入關;李自成軍敗走。清定都北京。
順治 14年(1657年)
蒲松齡 18歲。與劉氏成婚。
順治 15年(1658年)
蒲松齡 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第一進學,受知山東學政施閨章。
順治 16年(1659年)
蒲松齡 20歲。與張篤慶、李堯臣結郢中詩社。
順治 17年( 1660年)
蒲松齡 21歲。應鄉試未中。
康熙元年( 1662年)
蒲松齡 23歲。長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 1663年)
蒲松齡 24歲。應鄉試未中。
康熙四年( 1665年)
蒲松齡 26歲。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館。
康熙九年( 1665年)
蒲松齡 30歲。八月,應江蘇寶應知縣、同邑友人孫蕙之聘,南遊做幕。
康熙十年( 1671年)
蒲松齡 31歲。春、夏在寶應、高郵。秋辭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 1672年)
蒲松齡 32歲。四月,隨本邑縉紳高珩、唐夢賚游嶗山。秋應鄉試未中。
康熙十二年( 1673年)
蒲松齡 33歲。在本縣豐泉鄉王觀正家坐館。
康熙十四年( 1675年)
蒲松齡 35歲。應鄉試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 1679年)
蒲松齡 40歲。開始在本縣西蒲村畢際有家坐館。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說初步結集,定名《聊齋志異》。高珩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
蒲松齡 44歲。作《婚嫁全書》。長孫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蒲松齡 45歲。作《省身語錄》。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
蒲松齡 48歲。春,結識大詩人王士禎。夏,王士禎來信索閱《聊齋志異》。秋,蒲松齡應鄉試,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
蒲松林 51歲。秋應鄉試,再次犯規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
蒲松齡54歲。春,山東按察使喻成龍慕名邀請,到濟南作客數日。館東畢際有病逝,蒲松齡作《哭畢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
蒲松齡58歲。選《庄列選略》。朱緗寄詩、札,續借《聊齋志異》未讀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
蒲松齡63歲。暮春赴濟南,滯留數月,應鄉試未中。王觀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
蒲松齡67歲。作《葯祟書》。朱緗抄錄《聊齋志異》全書畢,題詩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
蒲松齡70歲。歲暮,撤帳歸家,結束在畢家三十年的西賓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
蒲松齡71歲。十月,與張篤慶、李堯臣同舉鄉飲介賓。
康熙五十年( 1711年)
蒲松齡72歲。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齡有《五月晦日夜夢漁洋先生枉過,不知爾時已捐客數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貢,為歲貢生,受知山東學政黃書琳。作俚曲《牆頭記》。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
蒲松齡74歲。八月,劉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
蒲松齡76歲。正月,病逝。
編輯本段《聊齋志異》簡介
「聊齋」是蒲松齡的書齋名,所謂「聊」就是在交談,話說蒲松齡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設一茶棚,凡是進來的人是不收銀子的,捧上一壺茶坐下來和客人閑談,他就專門問一些奇聞異事,蒲松齡的「聊齋」變由此而生。然後,蒲松齡就把聽來的這些事情經過自己的加工潤色後記錄下來。「志」變產生了(記錄)。「異」當然就是旨在說明自己所記錄的事情都是奇聞異事。「聊齋志異」變由此而生。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復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佔半數以上,主要傾向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從題材內容來看,《聊齋志異》中的作品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
第一類,是反映社會黑暗,揭露和抨擊封建統治階級壓迫、殘害人民罪行的作品
第二類,是反對封建婚姻,批判封建禮教,歌頌青年男女純真的愛情和爭取自由幸福而斗爭的作品
第三類,是揭露和批判科舉考試制度的腐敗和種種弊端的作品
第四類,是歌頌被壓迫人民反抗斗爭精神的作品
第五類,總結生活中的經驗教訓,教育人要誠實、吃苦耐勞、知過能改等等,帶有道德訓誡意義的作品
寫作特點
1、懸念起筆。本文開篇就點明「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引起讀者極大興趣,想了解其中的奧秘,可是作者筆鋒一轉「然數年恆不見」,又給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氣氛,讀者的好奇心被強烈的激發了。
2、融情入景,以情襯景。作者在描寫時,是通過孫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來描寫山市奇景的。孫禹年在與朋友飲酒時,忽然看見遠處奐山山峰上出現了隱隱約約的高聳的「孤塔」,他們不禁「相顧而疑」,因為此處根本就沒有寺院,哪來的孤塔呢?這種強烈的驚奇、迷惑的情緒,既是對離奇的山市景色一種烘托,又是感染讀者的一種媒介。作者在描述的過程中融入了這種情緒,一步步吸引讀者,去揭開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隨著驚異的情緒波動,層層展開描寫,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變幻都給人以新奇的感覺。接著,「孤塔」旁又出現了數十所華麗的宮殿,直到此時,作者才點明了「始悟為山市」。孫某及其朋友由「驚疑」而「悟」。伴隨著「悟」而來的應該是輕松、釋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觀賞難得一見的山市奇觀。
3、由粗及細,詳略得當,例如文中寫城郭,僅僅是「高垣睥睨,連亘六七里」九個字,以虛代實,以略代詳,粗線條勾勒了城市的規模和輪廓,對城市的整體布局和具體事物,一概不做細描,只以「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我們雖不知其詳細,卻能夠產生無限的遐想,那城市是多麼的繁榮。緊接著,作者對「危樓」的描述卻是實寫、細寫。作者不僅摹寫出樓的高大、雄偉以及它簡明的結構,並且運用富有表現力的筆墨,寫出樓上各色人的活動,細膩地點染了樓中人物的姿態和神韻。如果說,前面是以粗、虛、略的筆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寫起來氣勢飛動的話,那麼後面則是以細、實、詳的筆墨,具體描繪了山市中的一樓一景,一人一態,寫得極有情味,這樣的描寫,我們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樓、城郭,而且似乎觸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風俗的氣息。同時,也使得本是無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富有實感。同時,作者在描繪景物時點到為止,給讀者留下了無限想像與玩味的空間。
4、動靜互變。山市景象變幻不定,作者著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變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將其描寫的生動、形象、令人拍案叫絕。
編輯本段通假字
1.裁如星點:「裁」通「才」,只,僅僅。
2.一切烏有:「烏」通「無」,沒有。
編輯本段一詞多義
1.數 然數年恆不一見 見宮殿數十所(幾,表示不確定的數目)
層層指數 數至八層(計數)
2.然 然數年恆不一見(連詞,表轉折,然而,可是)
居然城郭矣 塵氣莽莽然(助詞,作形容詞或副詞的詞尾,表示狀態,有時譯為「……的樣子」)
3.樓:有樓若者(樓閣)
樓五架(每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