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園的作文題目《傣族的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是傣歷新年,節日一般持續3至7天。節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雲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十分壯觀。
很早以前,一個無惡不作的魔王霸佔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並搶來七位美麗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們滿懷仇恨,合計著如何殺死魔王。一天夜裡,年紀最小的姑娘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點。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紅頭發勒住自己的脖子,機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紅頭發,勒住他的脖子,一用力,果然,魔王的頭就掉了下來,變成一團火球,滾到哪裡,火就蔓延到哪裡。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後來,魔王的頭掉進了小河裡,七個姑娘為了不讓魔王再危害人間,於是拿著魔王的頭,但是魔王頭上的臟水流了下來,於是村民們用水來潑掉七位姑娘們身上的臟東西,終於在傣歷的六月把邪火撲滅了。鄉親們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從此,每年就有了潑水的習俗。現在,潑水的習俗實際上已成為人們相互祝福的一種形式。在傣族人看來,水是聖潔、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萬物才能生長,水是生命之神。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迎面的水,背後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後,人們便圍成圓圈,在腳鼓的伴奏下,傣族人民不分年齡,不分職業,各自翩翩起舞。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
傣族的潑水節就是這樣喜慶,歡樂,美好的。
E智網為你解答,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㈡ 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寫潑水節500
潑水節的由來與傳說 潑水節是傣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陽歷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語叫做「楞賀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歷新年」。實際上潑水節就是傣歷的元旦,因為傣文歷法,新的一年是從六月開始計算的。 可是潑水節由來的傳說卻有兩種。:很早以前,一個無惡不作的魔王霸佔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並搶來七位美麗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們滿懷仇恨,合計著如何殺死魔王。一天夜裡,年紀最小的姑娘儂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點。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頭發勒住自己的脖子,機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紅頭發,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頭就掉了下來,變成一團火球,滾到哪裡,邪火就蔓延到哪裡。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為了撲滅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頭,其他六位姑娘輪流不停地向上面潑水,終於在傣歷的六月把邪火撲滅了。鄉親們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從此,便有了逢年潑水的習俗。現在,潑水的習俗實際上已成為人們相互祝福的一種形式。在傣族人看來,水是聖潔、美好、光明的象徵。世界上有了水,萬物才能生長,水是生命之神。 而位於麗江華坪地區的傣家潑水節的故事卻獨具特色。這里的傣族人是中國乃至亞洲緯度最北的傣族部落。他們的故事是這樣的: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於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幹了,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後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並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於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㈢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作文 怎麼寫
http://..com/question/88587863.html
㈣ 六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作文,我想寫傣族潑水節的
「五十六個名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名族是一家。」是啊!中國就像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就像每個子女。而我,卻對傣族的潑水節很感興趣。
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平靜。後來,不知從哪裡來了一個火魔。火魔無惡不作,她搶走了七個如花似玉的姑娘。人們對他恨之入骨,但誰也沒有辦法。七個姑娘得知用火魔的頭發可以勒死他的消息後,便開始行動起來。可是火魔的頭卻到處亂滾,滾到哪裡,哪裡就受災,只有火魔的妻子抱住才可以停下來。姑娘們便輪流抱火魔的頭,每輪一次是一年,這樣,村民才免於災難。後人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就在這一天相互潑水,這就是潑水節的由來。
潑水節那天,人們早早地為佛洗了塵,接下來就是相當精彩的潑水活動了。傣族女子本就貌美如花,穿上五彩繽紛的服飾後,更像孔雀一般美麗。男女老少紛紛趕來,他們拿著各種裝水的器具,盡情地相互潑灑,最終一個個都變成「落湯雞」。天空中,一朵朵象徵吉祥、幸福的水花在綻放。人們的頭發被淋濕了,衣服被淋濕了,可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活動中享受到了無窮的快樂。人們在你潑我、我潑你的過程中潑出了感情,潑出了對新年的期盼與嚮往!
節日期間,人們除了潑水,還有很多其它節目,如劃龍舟、丟花包、放孔明燈、放煙花等。人們縱情歡呼歌舞,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我想,這朵永不凋零的「花」,一定會越開越盛!
餘杭區良渚中學初一:郎丹
我愛傣族的潑水節
傣族的節日豐富多彩,其中我最喜愛的要數潑水節了!
潑水節又是傣族的新年,在傣歷六月二十四日到六月二十六日,是夏歷四月中旬。
清晨,男女老幼沐浴更衣,到佛寺賧佛,給佛像灑清水洗塵,還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做完這些,群眾性的相互潑水開始了,只見一個個男女青年,銅鈸、臉盆盛水,然後湧出大街小巷,逢人便潑。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不管是潑水者,還是被潑者,都笑聲朗朗……
相傳,古代有個火魔無惡不作,搶走了七個姑娘,最年輕的姑娘叫做儂香,她後來從一個白發花花的老爺爺那裡得知只要拔下火魔的頭發就可以把她勒死。姑娘們齊心協力,殺死了火魔,魔頭成了一團火球,落在哪裡,哪裡就會起火。姑娘們就挑水去潑,終於滅了邪火。此傳說相沿成習,漸漸成了潑水節。
潑水節除了潑水,還有歌舞活動,傣族人民穿上節日盛裝,來到村中廣場,男女老少一起載歌載舞,有的跳孔雀舞﹔有的跳「五臘嗬」﹔有的即興而作,邊唱邊跳動作優美,節奏鮮明,曲調婉轉,歌聲動人……
潑水節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要舉行劃龍船比賽,水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鯉魚等形象,由幾十名青年奮力劃槳,兩邊觀眾如雲,鑼鼓聲、喝彩聲響徹雲霄。
傣族的潑水節是一個迎新的節日,快樂的節日!我愛傣族的潑水節!
㈤ 六年級下冊單元作文傣族潑水節
中國的傣族是一隻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散布在雲南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
潑水節是傣族最為重要的節慶。每年陰歷四月舉行,一般為期三至四天。至今傣族人民中還流傳著一個神話:遠古的時候,傣族地區有一個惡魔,他作惡多端,人們恨透了他,可什麼辦法都對付不了惡魔。後來,七位姑娘發現了惡魔的致命弱點,只有惡魔的頭發才可置於死地。一天夜裡,姑娘們勇敢的殺害了惡魔。但惡魔的頭一著地,就燃起了大火。此時,姑娘們立即輪流抱起頭顱。每年換一次,當換人時。人們都給抱頭顱的姑娘潑水,沖去身上的血污和疲倦。後來就形成了傣族最為重要的節日——潑水節。
在「麥日」也就是節日的第一天。人們一清早就要採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但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洗浴」完畢,集體性的潑水便開始了。一群男女青年帶著清水,湧出大街小巷,逢人就潑。「水花放,傣家旺,」「潑濕一身,幸福終身」一朵朵吉祥.幸福.健康的水花在空中綻放。
劃龍舟是潑水節最為精彩的節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人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各色各樣的龍舟,船上坐者數十名強壯的選手,號令一響,龍舟便像離弦的箭往前飛去。到處都是鑼聲.鼓聲.號子聲.喝彩聲,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另一項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一種自製的煙火,將竹竿底部添以火葯和其他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塔上,街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在空中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族,光彩奪目,甚是美妙。潑水節是傣族傳統文化的結晶,是一個快樂而幸福的節日.
樓主這個可以嗎?
㈥ 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作文,寫潑水節500
中國傣族是一支有著悠久文化傳統的少數民族,人口近百萬,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以及耿馬、孟連等自治縣,其他散居於雲南各地。傣族歷史悠久,傣語屬漢藏語系壯傣語族傣語支。全民信仰佛教,但原始宗教活動亦較普遍,如祭祀寨神、寨鬼、農業祭祀、狩獵祭祀、靈物崇拜等。
潑水節實為傣族的新年,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後十天左右)舉行,為期三至四天。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15日這三天。
一、起源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於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寮國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之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蘊和民族色彩。
二、傳說
關於潑水節的來歷,有這樣一個生動的傳說: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區出現了一個殘暴的魔王,他無惡不作,到處燒殺搶劫,姦汙婦女,弄得莊稼無收,人心不寧,民不聊生。人們受盡了他的殘害,對他恨之入骨,可是誰也無法殺死他。
魔王已有6個妻子,可他仍不滿足,又搶來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這7個姑娘們看到自己的同胞過著悲慘的生活,決心找到消滅惡魔的辦法。聰明的心裡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卻不露聲色,裝著與魔王十分要好。一天夜裡,魔王從外面搶回來許多財寶和奴僕,她趁魔王高興不備時試探問清了用魔王頭發可勒死魔王的秘密。於是,夜深人靜,趁魔王睡著的時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頭發,勒住魔王的脖子。頃刻間,魔王的頭便滾在地下,可是頭一著地,地上就燃起大火。眼看將釀成災禍,姑娘們立即拾起頭顱,大火就熄滅了。但是,魔王的頭滾到哪裡,哪裡便發生災難,拋到河裡,河水泛濫成災;埋在地下,到處臭氣沖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著才平安無事。
為免除災難禍害百姓,姑娘們便輪流抱著魔王的頭,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於地上一年,每年姑娘們輪換的日子,即傣族的新年,傣族人民懷著對姑娘們敬佩的心情,給抱頭的姑娘潑一次清水,以便沖去身上的血污和成年的疲憊,作為洗污凈身的一種祝福。
後來,傣族人民為紀念這七位機智勇敢的婦女,就在每年的這一天互相潑水,從此形成了傣族辭舊迎新的盛大節日--潑水節。
三、主要活動
傣族潑水節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歷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此時人們要收拾房屋,打掃衛生,准備年飯和節間的各種活動。第二天稱為"惱日","惱"意為"空",按習慣這一日既不屬前一年,亦不屬後一年,故為"空日";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此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著新歷返回人間之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是傣歷的元旦。
到了節日,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後就開始互相潑水,你潑我,我潑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它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青年手裡明亮晶瑩的水珠,還象徵著甜蜜的愛情。大家互相潑啊潑,到處是水的洗禮、水的祝福、水的歡歌。朵朵水花串串笑,潑水節成了歡樂的海洋。
潑水節的內容,除潑水外,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斗雞、跳孔雀舞、白象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民俗活動,以及其他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
1、潑水節"祝福":浴佛
在"麥日",一清早人們就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清水"浴佛"--為佛像洗塵。"浴佛"完畢,集體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種各樣的容器盛水,湧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戲,逢人便潑。"水花放,傣家狂","潑濕一身、幸福終身"!象徵著吉祥、幸福、健康的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開,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灑,笑聲朗朗,全身濕透,興致彌高……
2、潑水節"愛情":丟包
潑水節也是未婚青年男女們尋覓愛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時節。潑水節期間,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歡做"丟包"游戲。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製作的花包,是表示愛情的信物。丟包那天,姑娘們極盡打扮之能事,然後打著花傘,提著小花包來到"包場",與小夥子們分列兩邊,相距三四十步,開始向對方丟花包。小夥子若是接不住姑娘丟來的花包,就得把事先准備好的鮮花插在姑娘的發頡上,姑娘若是接不著小夥子丟來的包,就得把鮮花插到小夥子的胸前……就這樣漸漸地選中了對方,一段段浪漫的愛情故事就開始了。
3、潑水節"力量":賽龍舟
賽龍舟是潑水節最精彩的項目之一,常常在潑水節的"麥帕雅晚瑪"(第三天)舉行。那日,穿著節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瀾滄江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江上停泊著披綠掛彩的龍船,船上坐著數十名精壯的水手,號令一響,整裝待發的龍船像箭一般往前飛去,頓時整條江上,鼓聲、鑼聲、號子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聲聲相應,節日的氣氛在這里達到了高潮……
4、潑水節"舞蹈":象腳舞和孔雀舞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緻、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還有不少舞者盡情揮灑自己的即興之作,有的邊唱邊跳,有的甚至邊跳邊喝酒,如痴如醉、狂放不拘,連續跳上幾天幾夜也不知疲憊。
5、潑水節"高升":放高升和孔明燈
放高升是潑水節的又一項保留節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製的一種煙火,將竹竿底部填以火葯和其它配料,置於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線,常在夜晚燃放。放高升時,點燃引線使火葯燃燒便會產生強勁的推力,將竹子如火箭般推入高空。竹子吐著白煙,發出嗖嗖的尖嘯聲,同時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的煙火,猶如花團錦簇,光彩奪目,甚是美妙。地上則歡呼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議論聲、贊美聲不絕於耳,好不熱鬧。高升飛得越高越遠的寨子,人也覺得更光彩、更吉祥。
放孔明燈也是傣族地區特有的活動。入夜,人們在廣場空地上,將燈燭點燃,放到自製的大"汽球"內,利用空氣的浮力,把一盞盞孔明燈放飛上天。一盞盞明亮的孔明燈在漆黑的夜晚越飛越高,越飛越遠。人們以此來紀念古代的聖賢孔明。
四、傳承價值
潑水節是全面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能給人以藝術享受,有助於了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溫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