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七年級語文上冊古詩賞析(北師大版)
雨時山不改,晴罷峽如新。天路看殊俗,秋江思殺人。
有猿揮淚盡,無犬附書頻。故版國愁眉外,長歌欲損神。權
作品賞析
【鶴注】當是大歷元年夔州作。
雨時山不改,晴罷峽如新①。天路看殊俗②,秋江思殺人。有猿揮淚盡,無犬附書頻。故國愁眉外③,長歌欲損神④。
(上四雨晴有感,下申思鄉之意。雨時總是此山,及晴罷而峽洗如新,喜初晴矣。晴則可以出峽,而猶然留滯,故不勝愁思。殊俗,指夔州,淚盡篆此。秋思,念家鄉,無書蒙此。故國,指洛陽。愁眉外,心愁而眼不能見也。凡引古典,須用翻新。猿聲沾淚,黃犬附書,情已悲矣。此說猿多而淚零已盡,無犬而頻覓附書,語倍凄慘。上句用《水經注》漁者歌,下句用陸機入洛事,注皆別見。)
①蕭子顯詩:「雨罷葉增綠。」山峭夾水曰峽。②天路,猶雲天邊,即指夔州。枚乘詩:「天路隔無期。」《詩序》:「國異政,家殊俗。」③釋亡名詩:「愁眉獨向隅。」④陸機詩:「長歌赴促節。」按羅景綸雲:「雨晴山不改,晴罷峽如新」,言或雨或晴,山體本無改變,唯既雨初晴,則山際精神,乃煥然如新。此說似未當。若上句出晴字,則下句便復。據公詩「久雨巫山暗,新晴錦綉文」,即此詩注腳。知雨晴兩句,乃分說也。
2. 七年級下冊北師大版語文課本中要求背誦的課文有哪些急。。。
好像。。。找不到誒
3. 請問有沒有語文七年級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的所有課文題目
第一單元
1 在山的那邊
2 走一步,再走一步
3 生命生命
4 紫藤蘿瀑布
5 童趣
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這就是我
第二單元
6 理想
7 短文兩篇
8 人生寓言
9 我的信念
10 《論語》十則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漫遊語文世界
第三單元
11 春
12 濟南的冬天
13 山中訪友
14 秋天
15 古代詩歌五首
寫作.口語交際.綜合性學習 感受自然
第四單元
16 化石吟
17 看雲識天氣
18 綠色蟈蟈
19 月亮上的足跡
20 山市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探索月球奧秘
第五單元
21 風箏
22 羚羊木雕
23 散步
24 詩兩首
25 《世說新語》兩則
第六單元
26 皇帝的新裝
27 郭沫若詩兩首
28 女媧造人
29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30 寓言四則
綜合性學習.寫作.口語交際 追尋人類起源
課外古詩詞背誦
名著導讀
附錄
4. 誰有北師大版七年級語文上冊課文原文
第一單元 千古濤聲
1長江
2筏子
比較.探究 詩歌三首(當我死時 黃河頌長江之歌
一條大河)
﹡運河與揚子江
﹡江之歌
﹡壺口與龍門
「表達.交流」綜合實踐 心靈的歡歌
語文趣談 看得見也聽得見的字
第二單元
斑斕春色
3. 春
4. 春風
比較.探究 詩詞八首(江南春絕句 游園不值玉樓春 春夜喜雨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鷓鴣天春
初春)
﹡唐宋大詩人詩中的物候
﹡花兒為什麼這樣紅
「表達.交流」綜合實踐 獨特的自我
語文趣談 「春」字變形記
第三單元
慷慨正氣
5.最後一課——阿爾薩斯省一個小孩的自述
6.過零丁洋
比較.探究
第一堂課
梅嶺三章
示兒
﹡譚嗣同之死
﹡勇氣
「表達.交流」綜合實踐動人的故事
語文趣談日+月+草=?
第四單元 偉岸人格
7. 鄧稼先
比較.探究 ﹡居里夫人和一克鐳
﹡愛因斯坦與原子彈
8.
回憶魯迅先生
比較.探究 父親的退休生活
詩三首(自嘲
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啊,船長,我的船長)
「表達.交流」綜合實踐尋常的人
語文趣談「活」與「死」的妙用
第五單元
逆流勇進
9.黃河化險
10.毛澤東詞兩首卜運算元 詠梅
沁園春 雪
比較.探究
閑話章太炎
論逆境
﹡海燕
﹡波浪
「表達.交流」綜合實踐 抒發真情
語文趣談 語義聯想和文學欣賞
第六單元 心志堅毅
11. 愚公移山
1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比較.探究
《山海經》兩篇
精衛填海
誇父逐日
﹡老翁捕虎
﹡送車陽馬生序
「表達.交流」綜合實踐 感悟生活
語文趣談
語言「儀仗隊」
附錄一 漢語小網路(一、如何避免讀錯字和寫錯字 二、語法基礎知識簡介 三、記敘類文體)
附錄二 課外閱讀 (一、怎樣讀《西遊記》
二、《古希臘神話故事選》)
附錄三 書法小知識.小故事(一、書法的「體」 二、「書聖」王羲之)
5. 北師大版七年級上語文書里有那些古詩
山行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漁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蘇幕遮
范仲淹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1,追旅思2,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3。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越調]天凈沙·秋思①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②,小橋流水人家,古道③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④在天涯。
[越調]天凈沙·秋思
白樸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 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賞析】該曲雖和馬致遠的《秋思》有相似處,但卻又自有特點。首二句以「孤村」領起,著意渲染秋日黃昏的冷寂。「一點飛鴻」給陰冷的靜態畫面帶來了活力,造成曲子抒發情感的轉移。接著詩人用青、綠、白、紅、黃五色,以遠及近、由高到低、多層次多側面立體交叉式地描繪出秋日美麗的景象,使整個畫面充滿了詩意。此曲極富藝術張力,一筆並寫兩面,成功地將秋日遲暮蕭瑟之景與明朗絢麗之景融合在一起,把賞心悅目的秋景作為曲子的主旋律,不失為又一篇寫秋傑作。白樸這首曲子是以秋景作為寫作的題材,我們從其中的修辭可以看出,他的文學涵養是極高的。通篇作品,全都由一些美麗的自然圖景構成,而白樸本人,就好像是拿著這些自然拼圖的藝術家,拼出一幅美麗中帶著和諧的人生圖畫。前二句的「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共用了六個圖景:「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而其中任何一個圖景,都代表著秋日秋景的蕭瑟氣氛。為了要使這種蕭瑟氣氛活潑起來,於是作者接下來選用了「一點飛鴻影下」作為上半段的結語。如此一來,原本蕭瑟的畫面轉成了活躍,寂寞的秋景彷佛也展現了另一種鮮活的生氣。最後為了加強作者心目中秋景是美麗而有韻味的形象,因此再以「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作為曲文的結束語。這兩句用了「青」、「綠」、「白」、「紅」、「黃」五種顏色,而且「白草紅葉黃花」這三種顏色,是交雜在「青山綠水」二種顏色之中;「青山綠水」是闊大的圖景,「白草紅葉黃花」是細微的圖景,如此交雜相錯,於是原本是寂寞蕭瑟的秋景,突然變得五顏六色而多彩多姿。由此可見,白樸的散曲寫作技巧有多麼高明了。
【對比分析】兩首曲子的共同點:1、都是描繪秋天;2、都運用了白描寫實的手法 3、都通過秋天的人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兩首曲子的不同點:1、馬致遠的《秋思》作為描繪秋天最著名(至少是之一)的一首曲子,開篇連著三句,通過每句三個名詞,即每行三個簡單的事物描繪,最後點出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心情,由外及內,由物及我,既有由物轉情轉換的流暢,又有由情及物的淋漓,確實是一首難得的好詞;白樸的《秋思》也是寫物,但是通篇沒有一句寫情,只是播放風景優美的秋天的畫面,沒有象馬致遠的《秋思》里最後一句「斷腸人在天涯」的配音,只是通過畫面讓觀眾自己去體會。2、馬致遠的《秋思》在對秋天景色的描繪上也和白樸的《秋思》有很大不同,同樣是寫秋景,馬致遠的《秋思》從一開始就通過幾個細微事物的描寫,寫出了內心的那份惆悵,「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都是近景,但是白樸的《秋思》則是從遠景「孤村落日殘霞」到近景:「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然後又是遠景「青山綠水」,然後又是近景「白草紅葉黃花」。顯示出作者的心情和馬致遠的《秋思》作者心情還是有差別的。3、色彩感的不同:馬致遠的《秋思》整首詞里沒有一個寫顏色的詞,但是整體看卻是灰色的;白樸的《秋思》裡面卻有「青、綠、白、紅、黃」等色彩,同樣說明了作者的心情不一樣!4、情感宣洩的程度不同!馬致遠的《秋思》和白樸的《秋思》相比,知道馬致遠的《秋思》的人是佔多數的,這也說明了秋思這首詞更被大家認同,其主要原因就是這首詞通過白描的方式,描繪那些讓人感覺昏冷幽暗的事物,來點出作者心裡(其實也是所有普通人)對秋天的那種肅殺的悲冷,而情感上要歡快的多的白樸的《秋思》,在給人帶來的情感宣洩的撞擊力上,要比馬致遠的《秋思》稍遜,所以大家更容易記住馬致遠的《秋思》。
[越調]天凈沙·江上
張可久
嗈嗈①落雁平沙,依依②孤鶩殘霞,隔水疏林幾家。 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
【作者介紹】張可久(約1280~1348後),元代散曲作家。一說名久可,號小山。慶元(今浙江寧波)人。生活年代比盧摯、馬致遠晚。他時官時隱,足跡遍及江、浙、皖、閩、湘、贛等地,一生奔波,不太得志。
【注釋】①嗈嗈(yōng):雁叫聲。平沙:水邊的沙地。 ②依依:輕柔的樣子,描述野鴨輕飛的樣子。鶩(wù):野鴨子。此句化用王勃《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名句。
【賞析】這是一首寫景之作。作者以凝煉的筆墨,勾畫出一幅暮秋江邊落日圖。前三句寫落雁、孤鶩、殘霞、人家等,純是自然景物;末句「小舟如畫,漁歌唱入蘆花」,錦上添花,一小舟、一漁歌,使畫面更覺生動,平添了一種從容閑適的情趣。
[越調]天凈沙
無名氏
平沙細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 一聲新雁,黃雲紅葉青山。
【賞析】這首元曲寫的是秋天的景色,分成近景和遠景兩句,前一句「平沙細草斑斑」是說溪邊的細沙上長著斑斑的矮矮細細的青草,「曲溪流水潺潺」說的是溪水蜿蜒流去,水聲潺潺,「塞上清秋早寒」塞上就是塞外長城附近,就是河北內蒙陝西向北的地方,這句是說塞外的秋天冷得比較早。這一句總的交待了時間地點,寫的是近景,是詩人眼前看到的東西。第二句以一聲雁叫打破這個近景,讓我們可以想像到詩人順著雁叫聲從眼前的景色向遠處看去的動作,遠處是黃雲紅葉青山,顏色絢爛,好一幅塞外清秋景象!
秋詞二首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sǒu)人狂。
【作者介紹】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洛陽人,晚年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他和柳宗元一同參預唐朝永貞年間短命的政治改革,結果一同貶謫遠郡。
【注釋】1.寂寥:寂靜;空曠。2. 春朝:春天的早晨。這里可譯作春天。3. 排雲上:沖雲直上。排:推開;沖出。4. 便:就;於是。5.碧霄:藍天。嗾,教唆,指使。
【譯文】自古以來,騷人墨客都悲嘆秋天蕭條、凄涼、空曠,我卻說秋天遠遠勝過春天。秋日天高氣爽,晴空萬里,一隻仙鶴直沖雲霄,也激發我的詩情飛向萬里晴空。
【賞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潮。」化自宋玉《九辯》中留下的「悲哉,秋之為氣也」的名句後,悲,成了秋的一種色調,一種情緒;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詩人開篇,即以議論起筆,斷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觀念,表現出一種激越向上的詩情。「我言」說出的是詩人的自信,這種自信,盡管染上的是一種不幸的色彩,然而,詩人闊大的胸襟卻非凡地溶解了這種不幸。「勝春朝」就是詩人對於秋景最為充分的認可。這種認可,絕非僅僅是一時的感性沖動,而是融入了詩人對秋天的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詩人抓住秋天「一鶴凌雲」,這一別致的景觀的描繪,展現的是秋高氣爽,萬里晴空,白雲漂浮的開闊景象。那凌雲的鶴,也載著詩人的詩情,一同遨遊到了雲霄。雖然,這鶴是孤獨的,然而它所呈現出來的氣勢,卻是非凡的。一個「排」字,所蘊涵的深意,盡在不言中了。也許,詩人是以「鶴」自喻,也許是詩人視「鶴」為不屈的化身。這里,有哲理的意蘊,也有藝術的魅力,發人深思,耐人吟詠。它給予讀者的,不僅僅是秋天的生機,更多的是一種高揚的氣概和高尚的情操。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象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採桑子·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廖廓江天萬里霜。
【注釋】重陽:陰歷九月初九,傳統上文人登高賦詩之日。天難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黃花指菊花。 不似:不類似,不象。廖廓:空闊遠大。
【題解】這首詞寫的是重陽節戰地風光,詩篇的字里行間洋溢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達了詩人與紅軍戰士們在艱苦的戰斗生活中從容不迫、歡快愉悅的心情。毛澤東寫《採桑子·重陽》時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觀事物統一在藝術形象里,由於對革命前途充滿必勝的信心,所以描繪的秋光、秋色明艷而壯麗。兩度突出「重陽」,既符合「採桑子」「反復」的格律,又表現了作者重回紅四軍前委工作時的激動心情。選擇「黃花分外香」這一形象,側重表現色彩艷麗,選擇「寥廓江天」與「萬里霜」這兩種形象,側重表現境界開闊。 與我國傳統的詩文相比,《採桑子·重陽》之中的秋天形象色彩艷麗,生機勃勃;這主要取決於當時作者「東山再起」的革命豪情;詞中主要選擇了「戰地黃花」「寥廓江天」「萬里霜」等形象表現這種特點。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作者介紹】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被稱為杜少陵,杜工部等,自號少陵野老。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李杜」。杜詩風格顯得「沉鬱頓挫」,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譯文】風急天高猿猴啼叫顯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鳥兒在盤旋。無邊無際的樹木蕭蕭地飄下落葉,望不到頭的長江水奔騰而來。面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台。歷盡了艱難苦恨白發長滿了雙鬢,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賞析】此詩是杜甫大歷二年(767)秋在夔州時所寫。夔州在長江之濱。全詩通過登高所見秋江景色,傾訴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楊倫稱贊此詩為「杜集七言律詩第一」(《杜詩鏡銓》),胡應麟《詩藪》更推重此詩精光萬丈,是古今七言律詩之冠。前四句寫登高見聞。首聯起詩人圍繞夔州的特定環境,用「風急」二字帶動全聯,一開頭就寫成了千古流傳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以風大聞名。秋日天高氣爽,這里卻獵獵多風。詩人登上高處,峽中不斷傳來「高猿長嘯」之聲,大有「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水經注·江水》)的意味。詩人移動視線,由高處轉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點綴著迎風飛翔、不住迴旋的鳥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畫圖。其中天、風,沙、渚,猿嘯,鳥飛,天造地設,自然成對。不僅上下兩句構成對仗,而且還有句中對仗,如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讀來富有節奏感。經過詩人的藝術提煉,十四個字,字字精當,無一虛設,用字精闢,達到了奇妙難言的境界。頷聯集中表現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徵。詩人仰望茫無邊際、蕭蕭而下的木葉,俯視奔流不息、滾滾而來的江水,在寫景的同時,更深沉地抒發了自己的情懷。「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不僅使人聯想到落木窸簌之聲,長江洶涌之狀,也無形中傳達出韶光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慨。透過沉鬱悲涼的對句,顯示出出神入化的筆力。前兩聯極力描寫秋景,直到頸聯,才點出一個「秋」字。「獨登台」,則表明詩人是在高處遠眺,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悲秋」兩字寫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詩人目睹蒼涼宏闊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詩人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獨愛登台」的感情,概括進頸聯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跳動著的感情脈搏。此聯的「萬里」「百年」和上一聯的「無邊」「不盡」還有相互呼應的作用: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推排不盡,驅趕不絕,情與景相互交融。尾聯作結,並緊承五六兩句。詩人備嘗艱難潦倒之苦,國難家愁,使自己白發日多,再加上因病斷酒,悲愁就更加難以排遣。本來會意興盎然地登高望遠,現在卻平白無故地惹恨添悲,詩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這首詩前半部分寫景,後半部分抒情。首聯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形、聲、色、態:一一得到了表現。次聯著重渲染整個秋天的氣氛,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頸聯表現感情,從縱(時間)橫(空間)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又從白發日多,多病斷酒,歸結到時世艱難和自己的潦倒不堪。這樣,杜甫憂國傷時的情感,便躍然紙上。
童區寄傳
柳宗元
童寄者,郴州蕘牧兒也。行牧且蕘,二豪賊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虛所賣之。寄偽兒啼,恐栗,為兒恆狀。賊易之,對飲酒,醉。一人去為市;一人卧,植刃道上。童微伺其睡,以縛背刃,力上下,得絕;因取刃殺之。
逃未及遠,市者還,得童,大駭,將殺童。遽曰:「為兩郎僮,孰若為一郎僮耶?彼不我恩也;郎誠見完與恩,無所不可。」市者良久計曰:「與其殺是僮,孰若賣之?與其賣而分,孰若吾得專焉?幸而殺彼,甚善!」即藏其屍,持童抵主人所,愈束縛牢甚。夜半,童自轉,以縛即爐火燒絕之,雖瘡手勿憚;復取刃殺市者。因大號。一虛皆驚。童曰:「我區氏兒也,不當為僮。賊二人得我,我幸皆殺之矣。願以聞於官。」
虛吏白州。州白太府。太府召視兒,幼願耳。刺史顏證奇之,留為小吏,不肯。與衣裳,吏護還之鄉。
鄉之行劫縛者,側日莫敢過其門,皆曰:「是兒少秦武陽二歲,而討殺二豪,豈可近耶?」
【作者介紹】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東,後遷長安。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因為他是河東人,終於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有《柳河東集》。
【譯文】兒童區寄,是柳州打柴放牛的孩子。他正一邊放牧一邊打柴,兩個強盜把他綁架了,反背著手捆起來,用布蒙住他的嘴,(帶他)走了四十多里,要到集市上去賣他。區寄假裝像小孩似地啼哭,(假裝)害怕得發抖,像小孩常有的那樣。強盜以為他好對付,就互相敬酒痛飲,喝醉了。一個強盜去商量買賣;另一個躺著,把刀插在路上。孩子暗地裡察看他睡著了,把捆手的繩子靠在刀刃上,用力上下磨刮,繩子終於被割斷,就拿起刀來殺了他。(孩子)還來不及逃遠,去商量買賣的強盜回來了,抓住孩子,十分震驚,將要殺害他。(孩子)急忙說:「當兩個人的僕人,哪比得上當一個人的僕人呢?他待我不好,你果真能保全我的生命,並且好好待我,怎麼處置都行。」去商量買賣的強盜盤算了很久,心想:「與其殺了這個僮僕,不如把他賣了;與其賣錢兩個人分,不如我一個人獨占。幸好(孩子)殺了那傢伙,好得很!」就藏起那個強盜的屍體,帶著孩子到集市上窩藏強盜的人家,(把孩子)越發捆綁結實。半夜,孩子自己翻轉身,讓捆綁的繩子靠近爐火把它燒斷,雖然燒傷了手也不害怕;又拿起刀殺了這個要賣掉他的強盜。接著大聲哭叫。整個集市的人都大吃一驚。孩子說:「我是區家的孩子,不該做別人的僕人。兩個強盜抓了我,我幸好把他們都殺了。希望把(這件事)報告官府。」管集市的小吏報告州官,州官又報告上級官員太府。太府召見孩子,發現孩子原來既幼小又老實。刺史顏證覺得他與眾不同,留他當衙門小吏,(他)不肯。就給(他)衣服,(讓)小吏護送(他)回到鄉里。鄉里搶劫綁架的人,不敢正眼看他,不敢經過他的家門,都說:「這孩子比秦武陽還小兩歲,卻殺了兩個強盜,怎麼能接近他呢?」
李寄①
干寶
東越閩中有庸嶺②,高數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③,長七八丈,大十餘圍④,土俗常懼⑤。東治都尉及屬城長吏⑥,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禍。或與人夢,或下諭巫祝⑦,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⑧。都尉令長⑨,並共患之。然氣厲不息⑩。共請求人家生婢子(11),兼有罪家女養之。至八月朝祭(12),送蛇穴口。蛇出,吞嚙之(13)。累年如此,已用九女。
爾時預復募索(14),未得其女。將樂縣李誕家(15),有六女,無男。其小女名寄,應募欲行,父母不聽。寄曰:「父母無相(16),惟生六女,無有一男,雖有如無。女無緹縈濟父母之功(17),既不能供養,徒費衣食,生無所益,不如早死。賣寄之身,可得少錢,以供父母,豈不善耶?」父母慈憐,終不聽去。寄自潛行(18),不可禁止。 寄乃告請好劍及咋蛇犬(19)。至八月朝,便詣廟中坐(20)。懷劍(21)將犬(22)。先將數石米糍(23),用蜜炒灌之(24),以置穴口。蛇便出,頭大如囷(25),目如二尺鏡。聞糍香氣,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嚙咋;寄從後斫得數創(26)。瘡痛急,蛇因踴出,至庭而死。寄入視穴,得其九女髑髏(27),悉舉出,吒言曰(28):「汝曹怯弱(29),為蛇所食,甚可哀愍(30)。」於是寄女緩步而歸。
越王聞之,聘寄女為後(31),拜其父為將樂令,母及姊皆有賞賜。自是東治無復妖邪之物。其歌謠至今存焉(32)。
【作者介紹】干寶(283~351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更是小說的一代宗師。他的《搜神記》短篇小說集在中國小說史上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因此他被稱作中國小說的鼻祖。此書為我國魏晉志怪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保存了許多古代民間的傳說,如《干將莫邪》、《相思樹》、《董永賣身》、《李寄斬蛇》等,給後世文學藝術以深遠影響。
【注釋】①本篇寫少女李寄斬蛇除害的故事。用反襯手法,寫出了李寄非凡的勇敢和機智。
②東越:漢初小國。在今浙江東南及福建一帶。閩中:郡名。庸嶺:山名。在今福建邵武縣。
③隰(xī):低濕之地。④圍:計量圓周的長度單位,舊說尺寸長短不一。 ⑤土俗:當地風俗。此指當地百姓。 ⑥東治:據《晉書·地理志》「建安郡」下注,「東治」當作「東冶」。東越國都,在今福建福州市。都尉:郡之軍事長官。屬城長吏:所屬縣城的長官。長吏,地位較高的縣吏。《漢書·百官公卿表》:縣令、長「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為長吏」。⑦下諭:下令,曉諭。巫祝:古代以歌舞娛神、與神交通的人。⑧啖(dàn):吃。⑨令長:皆縣官,萬戶以上的大縣為令,萬戶以下的為長。⑩氣厲不息:指大蛇氣焰兇猛,為害不止。(11)家生婢子:即「家生婢」,奴婢生的女兒。(12)朝(zhāo):初一日。(13)嚙(niè):咬。(14)爾時:這時。預復募索:預先又招募尋找童女。(15)將樂縣:縣名,在今福建西北部。(16)無相:沒有福相。 (17)緹縈(tíyíng):漢初臨淄淳於意幼女。其父因罪當受肉刑,緹縈隨父入長安,上書請為官婢以贖父罪。漢文帝憐而赦其父罪,並除肉刑。事見劉向《列女傳》。濟:救助。(18)潛行:偷偷逃走。(19)告請:向官府申請。咋(zé):咬。(20)詣:到。(21)懷劍:懷中藏劍。 (22)將犬:帶著狗。(23)米糍(cí):用米蒸制的食品。(24)炒(chǎo):用炒過的麥子磨成的麵粉,俗稱「炒麵」。(25)囷(qūn):谷囤。(26)創:傷口。(27)髑髏(dúlóu):死人頭顱。(28)吒(zhà):感嘆。(29)汝曹:你們。(30)哀愍(mǐn):哀嘆、憐憫。(31)聘:送禮物以迎娶。(32)歌謠:當指歌頌李寄斬蛇的歌謠。
【譯文】東越國閩中郡有座庸嶺,高幾十里。庸嶺西北的山洞中有一條大蛇,長七八丈,大十多圍,當地人時常擔驚受怕。東冶的長官都尉和他所管轄的各縣城行政長官,多有(被大蛇)咬死的。用牛羊祭祀,仍舊不能制止(大蛇的)危害。(大蛇)有時給人托夢,有時告訴巫、祝,要吃十二三歲的童女。郡、縣的長官都為這事擔憂。只是大蛇(仍然)無休止地肆虐逞凶。他們一同尋求人家奴婢所生的女孩子,連同罪犯人家的女孩子養著。到了八月初一祭祀,(把童女)送到蛇洞口,蛇就出來吞吃童女。多年這樣,已經用了九個童女。這時,又預先招募尋找,沒有招募尋找到祭祀用的童女。將樂縣的李誕,家裡有六個女兒,沒有兒子。他的小女兒名寄,要應征前往。父母不答應。李寄說:「父母沒有福氣,只是生了六個女兒,沒有生一個兒子,雖然有孩子跟沒有孩子一個樣。女兒我沒有淳於緹縈幫助父母那樣的功績,既不能供養(父母),白耗費了穿的吃的,活著沒有什麼好處,不如早點死了。賣了我李寄的身體,可以得到一點錢,用來供養父母,難道不好嗎?」父母慈愛,終究不讓她去。李寄自己偷偷地走了,沒辦法制止。 李寄就去訪求好劍和會咬蛇的狗。到了八月初一,就到廟里坐下,抱著劍,帶著狗。先拿來幾石糯米做的糍團,用蜜和炒米粉調灌糍團,把(它)放在洞口。蛇就出來了,頭大得像谷倉,眼睛像兩尺長的鏡子,聞到糍團的香氣,先吃糍團。李寄就放出狗,狗跑上前去咬,李寄從蛇後頭砍出幾處傷口。受傷的地方痛得很,蛇因此跳了出來,到了空地上就死了。李寄進去探看洞穴,找到九個童女的頭骨,全都拿了出來,痛惜地說:「你們這些人膽小軟弱,被蛇吃了,很可悲,很可憐。」於是童女李寄緩緩邁步回到家裡。越王聽到這件事,就聘童女李寄為王後,授予她父親為將樂縣的縣令,母親和姐姐都得到了賞賜。從這以後東冶再也沒有出現妖邪的東西,有關李寄的歌謠到現在還有。
狼
清·蒲松齡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後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並驅如故。
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於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後,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後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後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說虎
劉基
虎之力,於人不啻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無之,又倍其力焉。則人之食於虎也,無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恆見,而虎之皮人常寢處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敵百,雖猛必不勝。
故人之為虎食者,有智與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與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類也。其為人獲而寢處其皮也,何足怪哉?
6. 河南現在七年級語文書是人教版還是北師大版
這個各校不統一,多數地區是人教版,個別學校有北師大版,河大版,蘇教版,還有語文知識版的。
7. 成都市那些書店在賣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的數學書和語文書
很多正規網站都能買到正版的書籍,如京東商城、亞馬遜、當當網、天貓商城 等等。這些網站內上書的容價格會有一些差距,建議買之前在各個網站上對比一下再買。
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採納!
您的採納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
8. 7年級上冊北師大版語文書易錯的拼音50個
1 .感喟.(ì ) 2.浸漬..(jìn zì )
3.澎湃..( pãng pài ) 4.雋.秀(jùn )
5.瑰麗(guī ) 6.菲薄(fěi )
7.蹣跚(pán shān ) 8.糟粕(pî )
9.跛足(bǒ ) 10.媲美(pì )
11.欺侮(wǔ ) 12.憤懣(mân)
13.嗚咽(yâ ) 14.窈窕(tiǎo )
15.諳習(ān ) 16.驀然(mî )
17.湮沒(yān ) 18.包庇(bì )
19.熾烈(chì ) 20.沮喪(jǔ )
21.狙擊(jū) 22.悲愴(chuàng )
23.鞭撻(tà ) 24.氛圍(fēn )
25 . 匍 匐 ( pú fú ) 26 . 靈 柩 ( jiù )
27.賞賚(lài ) 28.夢魘(yǎn )
29.贗品(yàn ) 30.噬嚙(shì niâ )
31.剎時(shà) 32.頎長(qí)
33.慰藉(jiâ) 34.嫵媚(wǔ )
35.陷阱(xiàn ) 36.熨貼(yù )
37.俯瞰(kàn ) 38.顫栗(lì )
39.箴言(zhēn ) 40.愜意(qiâ )
41.輕佻(tiāo ) 42.翕然( xī )
9. 七年級上冊語文古詩詞全部(北師大版) 快!!!
一)、課內古詩背誦
【觀滄海】(曹操·東漢)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次北固山下】(王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 歸雁洛陽邊。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
【西江月】(辛棄疾·南宋)明月別枝驚鵲, 清風半夜鳴蟬。 稻花香里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舊時茅店社林邊, 路轉溪頭忽見。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元)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二)、課外古詩詞背誦
【龜雖壽】(曹操)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螣 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 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過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鍾磬音。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唐)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風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隱·唐)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泊秦淮】(杜牧·唐)煙籠寒水月籠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 隔江猶唱後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詞酒一杯。 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楊萬里·南宋)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
【如夢令】(李清照·南宋)常記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 驚起一灘鷗鷺。
【觀書有感】(朱熹·南宋)半畝方塘一鑒開, 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二.七年級下冊
(一).課內古代詩歌
【木蘭詩】(北朝民歌)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二)、課外古詩詞背誦
【山中雜詩】(吳均·南朝)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鳥向檐上飛, 雲從窗里出。
【竹里館】(王維·唐)獨坐幽篁里, 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 明月來相照。
【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輪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 思君不見下渝州。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逢入京使】(岑參·唐)故園東望路漫漫, 雙袖龍鍾淚不幹。馬上相逢無紙筆, 憑君傳語報平安。
【滁州西澗】(韋應物·唐)獨憐幽草澗邊生, 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 野渡無人舟自橫。
【江南逢李龜年】(杜甫)岐王宅里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
【送靈澈上人】(劉長卿·唐)蒼蒼竹林寺, 杳杳鍾聲晚。 荷笠帶斜陽, 青山獨歸遠。
【約客】(趙師秀·南宋)黃梅時節家家雨, 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 閑敲棋子落燈花。
【論詩】(趙翼·清)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