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五年級上冊語文書第二課文全解落花生全解
1到3第一段,寫了事情最早的起因;2到14第二段,寫了作者與兄弟姐妹和父母在一起吃花生,聊天的情景;15第三段總結說明父親的話讓自己受益終生。
❷ 五年級上冊所有課文的語文主要內容是什麼
五年級上冊語文第復十六課《珍制珠鳥》,
一文講述了:
由於作者對珍珠鳥的悉心照顧和真切關愛,讓小鳥由怕人到喜人、近人、親人、愛人,最後到與人融為一體的經過.從而譜寫了一曲人與自然之間愛的頌歌,並由衷地發出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慨.
❸ 五年級上冊語文所有課文的詞語解釋及近義詞和反義詞
A
愛慕—喜愛 安然—安穩 遨遊—游覽
奧秘—神秘 懊悔—後悔
B
報酬—酬勞 悲哀—悲傷 崩塌—倒塌
必然—必定 避免—倖免 便宜—廉價
哺育—培育
C
猜測—推測 才幹—才能 採用—採納
詫異—驚詫 顫動—抖動 沉浸—沉醉
懲罰—懲處 遲延—拖延 恥笑—譏笑
熾熱—酷熱 憧憬—嚮往 酬謝—答謝
啜泣—抽泣 創造—製造 綽號—外號
慈悲—慈善 慈祥—慈愛 蔥蘢—蔥郁
聰明—聰慧 催促—督促 璀璨—明亮
D
打扮—裝扮 打攪—打擾 膽怯—害怕
淡忘—忘卻 調皮—淘氣 叮囑—囑咐
陡崖—懸崖 妒忌—嫉妒 對付—應付
對照—對比
E
恩賜—賞賜
F
發布—公布 發誓—宣誓 發展—進展
繁殖—生殖 反抗—抵抗 防禦—防備
妨礙—阻礙 分量—重量 分外—格外
憤怒—憤慨 鋒利—銳利 服侍—侍侯
浮現—出現 賦予—給予
G
告別—告辭 恭敬—尊敬 估計—估量
鼓勵—鼓舞 固然—當然 故意—有意
關心—關懷 管理—治理 貫通—貫穿
瑰寶—珍寶
H
含糊—模糊 寒冷—嚴寒 和藹—和氣
宏偉—雄偉 歡躍—喜悅 環繞—圍繞
荒蕪—荒涼 回顧—回憶 匯集—匯合
獲取—獵取 禍患—禍害
J
機靈—靈巧 積累—積存 即將—馬上
疾馳—飛奔 寄託—寄予 譏笑—嘲笑
堅固—牢固 堅毅—堅強 艱苦—艱難
艱難—困難 建造—建築 交織—交錯
嬌嫩—柔嫩 節制—克制 竭力—盡力
解救—拯救 謹防—防備 謹慎—慎重
驚險—危險 精密—周密 精緻—精巧
敬仰—仰慕 境界—境地 居然—竟然
絕望—無望
K
開辟—開發 開辟—開拓 慷慨—大方
可惜—惋惜 空暇—空閑 恐怖—恐懼
控制—操縱 款待—招待 愧疚—內疚
L
勞苦—勞累 冷艷—艷麗 黎明—拂曉
立即—馬上 靈便—靈活 領略—領會
瀏覽—掃瞄 隆重—盛大 淪陷—淪落
羅列—排列
M
滿意—中意 漫步—閑逛 茂密—茂盛
朦朧—模糊 彌漫—布滿 密切—緊密
勉勵—鼓勵 勉強—牽強 藐視—輕視
泯滅—消滅 明麗—明媚 明艷—鮮艷
摹仿—模仿 驀地—突然 模範—榜樣
N
鳥瞰—俯視 凝結—凝聚 凝視—注視
挪移—移動
O
偶爾—間或
P
判斷—推斷 批評—批判 疲憊—疲乏
疲倦—疲乏 僻靜—偏僻 漂亮—美麗
飄盪—漂浮 飄拂—漂動 品格—品行
平生—終生 平庸—平凡 平整—平坦
普通—一般
Q
欺凌—凌辱 奇妙—奇異 歧視—卑視
氣魄—氣勢 氣勢—氣概 啟示—啟發
清晰—清楚 乾坤—天地 潛伏—埋伏
譴責—責備 愜意—滿意 親密—親熱
輕蔑—輕視 輕盈—輕快 清澈—清亮
清純—純潔 清晰—清楚 驅趕—驅逐
R
弱小—微小
S
傷害—損害 商議—商量 商議—協商
稍微—略微 奢靡—奢侈 神秘—神奇
神奇—奇妙 神奇—奇特 審閱—批閱
實用—有用 舒暢—舒服 思量—思考
伺侯—侍奉 肅靜—安靜 素質—素養
率先—領先
T
貪婪—貪欲 探索—探究 逃避—躲避
特殊—特別 謄寫—抄寫 體面—風光
體味—體會 推薦—推舉 妥帖—穩妥
W
蜿蜒—曲折 頑強—堅韌 頑強—頑固
宛然—彷彿 宛如—猶如 宛若—彷彿
宛若—宛如 巍峨—雄偉 惟獨—只有
危急—危險 尾隨—跟隨 委託—託付
溫和—和氣 溫和—溫柔
X
吸收—汲取 希翼—希望 稀罕—希奇
襲擊—突擊 嚇唬—恐嚇 鮮明—鮮亮
羨慕—艷羨 向來—一直 消失—消逝
歇息—休息 欣賞—觀賞 新鮮—新奇
興旺—興盛 興許—或許 兇猛—兇狠
雄偉—宏偉 修築—修建 羞愧—慚愧
秀媚—秀麗 徐徐—緩緩 尋常—平常
尋覓—尋找
Y
延續—連續 嚴重—嚴峻 遙望—眺望
要挾—挾制 依然—依舊 游覽—巡遊
黝黑—烏黑 幼稚—稚嫩 預計—估計
願意—情願 允許—同意
Z
暫時—臨時 阻撓—阻止 贊賞—欣賞
贊嘆—贊美 責怪—責備 佔領—占據
照射—照耀 照應—照顧 珍貴—寶貴
鎮靜—冷靜 征服—制服 拯救—挽救
爭執—爭吵 指望—盼望 驟然—突然
注視—凝視 追尋—尋找 捉弄—戲弄
茁壯—健壯 滋味—味道 縱情—盡情
阻塞—堵塞
別具一格—獨具匠心 不可計數—不計其數
風俗世情—風土人情 毫不猶豫—堅決果斷
絞盡腦汁—費盡心機 筋疲力盡—力倦神疲
迥乎不同—絕然不同 舉世聞名—聞名遐邇
聚精會神—全神貫注 雷霆萬鈞—排山倒海
絡繹不絕—川流不息 眉開眼笑—眉飛色舞
目不轉睛—聚精會神 排山倒海—移山倒海
疲憊不堪—筋疲力竭 千磨萬擊—千錘百煉
情不自禁—不由自主 盛氣凌人—不可一世
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同心協力—同心同德
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喜不自勝—樂不可支
腥風血雨—凄風苦雨 一五一十—如數家珍
依依不捨—戀戀不舍 應有盡有—無奇不有
朝夕與共—朝夕相處 震耳欲聾—響徹雲霄
❹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
清順治四年(1647年)八月的一天夜裡,一名小偷滿心期待的進了一名老秀才的家。不過,小偷很快的就發現這是一個窮得叮當響的窮酸秀才,他的 家裡空空如也。小偷不甘心空手而歸,於是,徑直把秀才放在床頭的那口箱子抱起,三步兩步的逃得無影無蹤了。可笑的是小偷偷走的並非金銀,卻是老秀才二十幾 年的心血——《國榷》的手稿。
當第二天老秀才醒來發現書稿被竊時,他彷彿整個世界都已將他遺棄。二十年辛酸頓時化作老淚縱橫:「噫!吾力殫矣!」
他的名字叫談遷。一名家境清貧的普通百姓。在他二十九歲的那年,母親離世,他在家守孝。他是一名嗜書如命的人,只要有人送他一本書,他就會高興得不行。他什麼書都讀,可謂博覽群書。但他最感興趣的還是歷史。
母親病逝,他為了排遣心中的哀痛,認真通讀了陳建所著的《皇明通紀》。但他發現這本記錄大明歷史的書,寫得實在是差,不單見解膚淺,文筆不暢,甚至史事中的錯誤也不少,有些甚至是非顛倒。因此,他決心自己動手,還給後人一部真實的明朝歷史。
於是,他以明實錄為本,遍查群籍,考訂訛誤,按實編年,序以月日。尋找史料的過程是艱辛的,因為很多相關的書只有富貴人家才有,他必須厚著臉皮 上門求借。遇到一些珍貴的書籍,主人家不肯輕易外借,他還要當場掏出紙筆進行抄錄,這過程沒有少遭到嘲笑和驅趕。他借書翻閱資料時常被拒之門外,有時為了 借到一本書,坐在人家門口等上一整天,但他並不在乎。
為了確認一些史料,他必須去尋訪古跡。有次冒著滂沱大雨,不遠百里去考察史跡。二十七年間,他借閱了有關明史諸家的史書100多種,一本本地相 互對證比較,一條條記錄下來。他分門別類地進行綜合研究,終於在1647年8月完成了初稿,共100多卷,有好幾百萬字,厚厚的一摞。
他在自序中高興地寫道:「故予竊感明史而痛之,屢欲振筆,輒自慚怒臂,不敢稱述。間窺諸家編年,於偽陋膚冗者妄有所損益,閱數歲,裒然成性。」
明亡之後,他懷著對故國的思念,以一個愛國遺民的感情,來收集補述崇禎、弘光兩朝的史實,終於求得了先朝歷史的完整。全書前後修改了六次。如今,這部凝結了他二十年心血的書稿竟然在夜裡被人盜走,他能不傷心若狂嗎?
如果他就此沉淪,那麼,那個竊賊必定為世人所痛罵。所幸,談遷沒有被挫折擊倒,他擦幹了淚眼,說:「「吾手尚在,寧已乎!」。老人家從零開始。
為了抓緊時間,他不論酷暑嚴寒,不顧年紀老邁,總是拄著一根拐杖,艱難跋涉。他遍訪各地藏書之家,懇求讓他參閱一下有關書籍,然後拚命抄寫。4年又過去了,皇天不負有心人,在他的艱苦寫作下,他終於又完成了書稿,取名《國榷》。
《國榷》完稿後,談遷又想到了他的書中對明朝萬曆到崇禎這幾十年的史實記載得不甚清楚,他想到了親自去北京加以訂正。正在他苦於沒有盤纏之時,弘文院編修朱之錫聘他一起上北京,請他幫助做些文墨工作。談遷靠著這個機會,來到了北京。
在北京,談遷除了替朱之錫作些文字工作之外,就是為他的《國榷》收集材料,一有時間,就去尋書訪人、探尋遺跡,腳磨起了泡,走迷了路,依舊興致 勃勃,簡直象中了魔,不知困難、疲勞為何物。前朝的降臣、皇親、宦官和公侯的門客,他幾乎遍訪無遺,就連當年崇禎邸報也借到了手,取得了核對書稿的第一手 資料。
兩年的努力沒有白費,北京之行使得《國榷》這部書稿的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他在一首詩中寫道:「往業傾頹盡,艱難涕淚余,殘編催白發,猶事數行書。」這便是他一生奮斗的寫照。
後來,談遷回到了海寧老家,返鄉之時,談遷在金錢方面一無所獲,唯「筐中錄本,殆千百紙」。他喜不自禁,連稱「余之北游幸哉!余之北游幸哉!」 三十年的辛酸終於有所回報,談遷也無憾了。幾年後,他就去世了。
明清的史學很發展,官修、民修的史學著作都很多。明代私家著史以談遷的《國榷》最有名。《國榷》原稿稱百卷,談遷死後僅有抄本傳世,後經浙江海 寧張宗祥據蔣氏衍芬草堂抄本和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抄本,及崇禎一朝十卷本互相校補,加以標點,分為一百零四卷,又卷首別作四卷,共一百零八卷。
《國榷》記敘從元文宗天歷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誕生,到順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權滅亡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間的歷史。對於研究明史,尤其是研究明代建州女真及崇禎一朝的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❺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課文全解析
文青山處處埋忠骨課文全解析: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毛澤東的愛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戰爭中光榮犧牲後,毛澤東驚悉這個噩耗後極度痛苦的心情和對岸英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毛澤東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懷。
全文以毛澤東的思想感情變化為線索,先寫彭德懷從朝鮮發來的有關毛岸英犧牲的電報內容和毛澤東收到電報後的巨大悲痛;再寫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遺體,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鮮的意見分歧。
面對這兩種抉擇,毛澤東的矛盾心理,最後做出了將愛子葬於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之後寫毛澤東強忍悲痛,在電報上寫下了「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批示。
這篇課文選材具有鮮明的特色。作者頗具匠心地截取了最能表現人物精神境界的一個片斷,反映出人物的崇高境界。哀莫大於老年喪子,要經得起這莫大的哀痛,需要極大的意志力。文章就抓住了得知喪子後的心情和遺體是否歸葬的抉擇過程,表現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讀後讓人肅然起敬。
通過細節描寫來突出毛澤東鮮明的性格特點,展示他凡人的情懷和不同凡人的胸懷,這是本文在表現手法
上的基本特點。
1、通過對毛澤東動作、語言、神態的細致刻畫來反映毛澤東的內心世界:
如語言描寫: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著兒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動作描寫:「用食指按著緊鎖的眉頭」、「整整一天沒說一句話,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著煙」、「桌子上的飯菜已經熱了幾遍,還是原封不動地放在那裡」。
還如神態描寫:「主席仰起頭望著天花板,強忍著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無限的眷戀。」這些傳神的細節描寫,朴實無華而又生動形象。它表現了毛澤東既有著跟普通人一樣的喪子之痛,又有著偉人的胸懷,充分而真實地反映了無產階級革命家所具有為革命而犧牲一切的崇高品質
2、通過心理描寫來突出性格特點:
本文對毛澤東的心理活動刻畫得非常真實和細膩。如第八自然段,彭總司令要求將岸英的遺體運回祖國,這是對兒子的愛戴和體貼;金日成要求將岸英遺體葬在朝鮮,這是對中國優秀兒女的崇敬。
岸英的遺體是運回祖國,還是留在朝鮮,這是毛澤東當時思考的問題所在。「.….就讓我見見遺體吧!」這是父親對兒子很自然的一種感情,毛澤東想到兒子奔赴朝鮮戰場時,自己因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
作為父親,誰又不想和死去的兒子見上最後一面,這個要求作為主席是能做到的,也是合情合理的。父子情深在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中中袒露無遺。「.....就尊重朝鮮人民的意願吧!」想到還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鮮戰場上犧牲的兒女相見,我又怎能特殊呢。
於是他做出了將兒子葬於朝鮮的艱難、痛楚的決定。這是偉大父愛的延續,是一位國家從大局考慮問題的理智,是偉人的寬闊胸懷和國際主義精神的見證。
出處典故:
「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出自——《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馬援是東漢名將。他年輕時當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個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肅一個僻遠的鄉村。漢光武帝時,他奔赴沙場抵禦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屢建戰功。光武帝封他為「伏波將軍」。
不久,「威武將軍」劉尚在貴州陣亡。消息傳來,光武帝十分擔憂那裡的戰局。馬援年過花甲,卻自願請求出征。他說:「好男兒為國遠征,以馬革裹屍還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敵兵,後來不幸病死在戰場。
清代龔自珍將前人的意思推進了一層,因而有了《已亥雜詩之一》中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名句。
清·徐錫麟《出塞》「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忠骨」指忠臣的遺骸。「何須」指為什麼要,含有「用不著,不用」的意思。「馬革裹屍」就是用戰馬的皮把屍體包裹起來。這句話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個身心都獻給了祖國,至於死後是否要把屍體運回家鄉安葬,那倒無需考慮,即使長眠於異國的土地上又有何妨。
「馬革裹屍」是指犧牲在戰場上,用馬皮把屍體包裹起來。形容英勇殺敵,不怕死在疆場上。
❻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全解的鳥的天堂的主要內容
作者記敘了他來和朋友兩次經過「鳥的自天堂」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的大榕樹和第二天早晨群鳥活動的景象。寬闊清澈的河流,充滿生機的大榕樹,活潑可愛的小鳥,構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風景畫,展示了一派美麗動人的南國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熱愛和贊美。
❼ 五年級上冊語文課文
1.請你用自己的話描繪出四季的特點。
春溫暖,夏炎熱,秋乾燥,冬寒冷。
2.請在下面回括弧里填上一答個成語,使左右能分別組成一個四字短語。
滿城(風)(雨)(同)(舟)共濟
名滿(天)(下)(太)(平)盛世
萬眾(一)(心)(一)(意)孤行
在所(不)(辭)(勞)(苦)功高
赤膽(忠)(心)(耿)(耿)於懷
3.照樣子,寫詞語
不知不覺(ABAC)(不清不楚)(不明不白)(一心一意)
銀光閃閃(ABCC)(小心翼翼)()()
喋喋不休(AABC)(翩翩起舞)(津津有味)(閃閃發光)
4.近義詞
顫抖(顫動)
融合(融洽)
珍藏(典藏)
溺愛(寵愛)
醒悟(明悟)
平坦(平緩)
挫折(困難)
5.請你在括弧內填上適當的字,組成成語
抱(頭)(鼠)(竄)
(打)抱(不)(平
)
(懷)(冤)抱(屈)
(推)(襟)(送)抱
❽ 語文五年級上冊人教版22課課文
狼牙山五壯士
1941年秋,日寇集中兵力,向我晉察冀根據地大舉進犯。當時,七連奉命在狼牙山一帶堅持游擊戰爭。經過一個多月英勇奮戰,七連決定向龍王廟轉移,把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的任務交給了六班。
為了拖住敵人,七連六班的五個戰士一邊痛擊追上來的敵人,一邊有計劃地把大批敵人引上了狼牙山。他們利用險要的地形,把沖上來的敵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長馬寶玉沉著地指揮戰斗,讓敵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長葛振林打一槍就大吼一聲,好像細小的槍口噴不完他的滿腔怒火。戰士宋學義扔手榴彈總要把胳膊掄一個圈,好使出渾身的力氣。胡德林和胡福才這兩個小戰士把臉綳得緊緊的,全神貫注地瞄準敵人射擊。敵人始終不能前進一步。在崎嶇的山路上,橫七堅八地躺著許多敵人的屍體。
五位戰士勝利地完成了掩護任務,准備轉移。面前有兩條路;一條通往主力轉移的方向,走這條路可以很快追上連隊,可是敵人緊跟在身後;另一條是通向狼牙山的頂峰棋盤陀,那兒三面都是懸崖絕壁。走哪條路呢?為了不讓敵人發現群眾和連隊主力,班長馬寶玉斬釘截鐵地說了一聲「走!」帶頭向棋盤陀走去。戰士們熱血沸騰,緊跟在班長後面。他們知道班長要把敵人引上絕路。
五位壯士一面向頂峰攀登,一面依託大樹和岩石向敵人射擊。山路上又留下了許多具敵人的屍體。到了狼牙山峰頂,五位壯士居高臨下,繼續向緊跟在身後的敵人射擊。不少敵人墜落山澗,粉身碎骨。班長馬寶玉負傷了,子彈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裡還剩下一顆手榴彈。他剛要擰開蓋子,馬寶玉搶前一步,奪過手榴彈插在腰間,他猛地舉起一塊磨盤大的石頭,大聲喊道:「同志們!用石頭砸!」頓時,石頭像雹子一樣,帶著五位壯士的決心,帶著中國人民的仇恨,向敵人頭上砸去。山坡上傳來—陣嘰里呱啦的叫聲,敵人紛紛滾落深谷。
又一群敵人撲上來了。馬寶玉嗖的一聲拔出手榴彈,擰開蓋子,用盡全身氣力扔向敵人。隨著一聲巨響,手榴彈在敵群中開了花。
五位壯士屹立在狼牙山頂峰,眺望著群眾和部隊主力遠去的方向。他們回頭望望還在向上爬的敵人,臉上露出勝利的喜悅。班長馬寶玉激動地說:「同志們,我們的任務勝利完成了!」說罷,他把那支從敵人手裡奪來的槍砸碎了,然後走到懸崖邊上,像每次發起沖鋒一樣,第一個縱身跳下深谷。戰士們也昂首挺胸,相繼從懸崖往下跳。狼牙山上響起了他們的壯烈豪邁的口號聲:
「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中國共產黨萬歲!」
這是英雄的中國人民堅強不屈的聲音!這聲音驚天動地,氣壯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