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怎樣簡簡單單教語文求答案
語文教學追尋的簡簡單單,其實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返璞歸真。這種「簡單」是對冗繁的語文課堂的一種「清洗」,是對語文學習本質的一種回歸,是學生主動意識的一種彰顯。
現在有不少語文老師為追求所謂的「時髦」,每拿到一篇課文,還沒讀兩遍,便考慮怎樣上得精彩──做什麼樣的課件,哪裡可以表演,哪裡可以「小組合作」,哪裡可以拓展、發散,哪裡可以有「多元解讀」,如此等等。試圖以「旁門左道」來掩飾自己的膚淺和浮躁,以花架子嘩眾取寵。殊不知,「說法越多,花樣越多,頭緒越復雜,目的越不明確,結果是教者辛辛苦苦」(語言大家張志公語);殊不知,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大道至簡」,返璞歸真,簡簡單單教語文──憑借簡明的教學目標,簡約的教學內容,簡化的教學環節,簡便的教學方法,努力實現「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的教學理想。(崔巒語)。
一、教學目標要簡明──簡明而不失品位
閱讀教學最忌浮光掠影、蜻蜓點水般地「眉毛鬍子一把抓」。每一堂課,應把握「三個維度」和閱讀教學的階段目標,依據課文的特點與單元訓練重點,徹底解決一兩個切實需要解決的階段目標,擬定簡而明的教學目標。
如第十冊的略讀課文《魯本的秘密》。我在反復地鑽研教材以後發現課文前的一段閱讀提示對於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有關鍵性的引導作用。一是讀讀課文,想想魯本為了給母親買胸針,用了多長時間,做了多少努力才攢夠了錢,二是說說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把魯本的秘密揭開的。這兩個問題一個涉及到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一個涉及到表達順序的問題,恰巧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也符合崔巒老師提出的教學目標要簡明、實在的觀點。所以,我們擬定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課文內容,從故事中體會魯本的赤子之情;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符合年段目標,又整合三個維度;既把握課文特點,又簡而明的。
二、教學內容要簡約──簡約而不失精彩
語文教學,要教給學生的東西太多了,可是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的學習精力也是有限的。因而一篇課文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需要老師深入研讀教材和教學內容,發現那些學生真正需要的、有用的東西,以充分發揮教材的價值。「任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有所為,有所不為。
如在全國閱讀教學獲獎的《陶罐和鐵罐》,在教學伊始,執教者就引導學生抓住「奚落」一詞切入課文的學習,在理解「奚落」意思後,圍繞「怎樣奚落」和「怎樣對待奚落」學習陶罐和鐵罐所有的對話,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一步體會「奚落」的含義,體悟鐵罐的傲慢、無禮和陶罐的謙虛、友善。至於課文的10-17自然段,內容簡單易懂,老師只讓學生在自讀課文中了解兩個罐子各自不同的結局,其餘的不做深入。既抓住重點,直奔主題,又化繁為易,事半功倍。
三、教學環節要簡化──簡化而不失實在
不久前,我校林藝娟老師執教的公開觀摩課《七顆鑽石》受到了與會領導、老師的贊許。本堂教學觀摩課的成功靠的不是華麗和精製,而是朴實無華、扎實有效的教學環節:了解七顆鑽石故事,感知課文;研讀水罐變化,感悟愛心;續編《七顆鑽石》,拓展延伸。林老師就是在這三個步驟中,扎扎實實的引導學生讀書,讀懂意思、領悟情感、學習方法,讓學生在每一步的學習中都經歷了讀進去、讀出來的過程,在扎實的學習中,學到了讀書的方法,領悟了文章的思想感情。這堂課的教學環節主要三個:一是回顧課文,感知故事;二是研讀故事,感悟愛的奇跡;三是拓展延伸,續編《七顆鑽石》。整個教學過程,以讀懂課文為主,沒有現在時髦的跳躍式講讀,沒有現在時髦的小組合作,沒有現在時髦的課堂表演,有的只是普普通通地一節一節地讀好課文,讀懂課文。把公開課上成了普通的家常課,上成了我們每一個老師都可以學習、都可以借鑒的課,這是一種勇敢的實踐。
四、教學指導要簡要──簡要而不失到位
眾所周知,語文教學中教師指導是完全必須的:當學生出現偏差、走入誤差時,要「引導」;當學生思路不清、認識膚淺時,要「開導」;當學生遇到困難、思路卡殼時,要「輔導」。我們倡導「簡簡單單教語文」的教學指導,應努力追求指導得精當,指導得明白,指導得科學,含英咀華,使指導的內容具有提示性、啟發性、示範性。
如在《將相和》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利用文中的空白點,請學生發揮想像,寫一寫「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相見後,彼此會說些什麼,在寫後的交流中,教師引導學生說一說,通過聽同學的對話設計你品味到了藺、廉兩人怎樣的品質;評一評哪位同學的語言描寫最能展現藺、廉兩人的性格特徵。這樣的指導,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實際操練了如何通過對話表現人物性格特徵的寫作方法。真可謂是「以箭雙雕」
五、教學方法要簡便──簡便而不失高效
陶行知早在1919年的《新教育》雜志就撰文指出:「凡做一事,要用最簡單、最省力、最省錢、最省時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是的,雖然說 「教無定法」,但是最需要的還是「貴在得法」,努力追尋最簡便、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我們要引導學生運用應當採用最「語文」的方法來學習語文──「以讀為本」,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始終。因為語文教學離不開讀,體會課文用語的准確性和規范性靠讀,體察課文所蘊藏的豐富情感靠讀,體悟由課文所帶來的高品位的語感靠讀。因而,我們要讓學生充分地讀、自如地讀、動情地讀,讀出課文的節律、讀出課文的情趣、讀出課文的神韻。
如有位教學能手執教二年級《小鹿的玫瑰花》,在激趣導入後,首先讓學生自讀課文,要求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認識的字可以問故事下面的「小魚」、同學、老師或字典,讀完後,在讀「小魚」身上的漢字;其次,鼓勵學生進行輪讀比賽,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流利,讀後師生評議;第三,要求學生默讀並思考:課文講了小鹿與玫瑰花之間發生的一件什麼事?第四,深入細讀,比如學習第一自然段,在學生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你知道了什麼?你從課文的哪些詞語看出來小鹿很辛苦,你能把小鹿種玫瑰花的辛苦讀出來嗎?我們不難發現,第一層次的讀,旨在引導學生隨課文識字;第二層次的讀,旨在鞏固發音,讀通文章;第三層次的讀,旨在了解課文大意;第四層次的讀,旨在引導學生在讀中對課文的理解和感悟。如此,環環扣緊,層層遞升,把讀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受到了評委與聽課老師的好評。
「刪繁就簡三秋樹,標新立異二月花。」簡簡單單的語文課堂,應是簡明而不失品位,簡約而不失精彩,簡化而不失實在,簡要而不失到位,簡便而不失高效的語文課堂。語文教學追尋的簡簡單單,其實就是一種更高層次的返璞歸真。
② 淺談在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莫志娟)
淺談在課堂上如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口岸第二中心小學 莫志娟內容摘要:崔巒老師曾說:「教學的最高境界是真實、朴實、扎實。我欣賞並提倡簡簡單單教語文,本本分分為學生,扎扎實實求發展,回歸常態的語文教學。」我的理解是: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學科,應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真實自然的對話,課堂上通過聽、說、讀、寫等學習活動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扎扎實實地搞好語文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關鍵詞:習慣 學法 讀書 寫作 當下新課程改革如火如荼,動態生成、對話教學、資源開發等時髦名詞紛至沓來,令老師們眼花繚亂,茫然不知所措。一些課堂教學扭曲了新課程「新」的意義,過於偏重學習內容的新奇,教學方式的翻新,使語文課異彩紛呈的同時也變得華而不實。於是,一些專家提出「簡簡單單教語文」的主張。說是「簡單」其實並不容易,「簡簡單單」的語文課要以學生為本,切切實實地提高學生語文素養,這就給我們老師提出了很不簡單的要求。那麼,這「簡簡單單」的語文課上該教些什麼呢?在不斷地學習、實踐、總結中我獲得了一些啟示。一、培養學習習慣葉聖陶先生說:「教育是什麼?往簡單方面說,只需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的習慣一旦養成,不但學習效率會提高,而且會使他們終生受益。」因此在語文課堂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首位的。那麼,在小學階段要讓學生養成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呢?我覺得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良好的寫字、識字習慣寫字,不僅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是一個人文化素養的體現。俗話說:字如其人。要教育學生從小就形成這樣一種習慣:只要提起筆來,就要端端正正地一筆一畫地寫,力求做到姿勢端正,筆劃清晰,結構合理,行款整齊,美觀大方。在識字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發現識字方法、識字規律以及適合自己的識字方法,把點點滴滴的發現積累起來,逐步養成獨立識字的能力,進而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在校內,在家裡,在社區……只要見到漢字,就有識字的慾望,自覺地識記。2、使用工具書的習慣 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時常常會遇到一些自己不認識或難以理解的字、詞,會影響學生對文章的正確理解,成為閱讀障礙,或寫作上的攔路虎。許多學生遇到困難時,要麼跳過去不理睬,結果是囫圇吞棗;要麼向別人求助,養成一種依賴心理,不利於學生獨立人格的發展。因此讀書要養成勤查工具書的習慣,讓工具書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3、傾聽、交流的習慣 與人交流是現代人必備的素質。「交流」的習慣要從剛入學的兒童抓起,學生們要想參與課堂討論或交流,更得需要他們靜心聽取別人的發言,才可能達到充分理解,進而綜合思維,流暢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最終達到互動協作,互相提高的目的。 4、質疑問難的習慣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創造的過程更是從發現疑點問題開始,沒有疑點問題就談不上創造。古人把學習稱之為做「學問」,強調了學習必須一邊學,一邊問,要學好語文,就必須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做到孔子說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凡是不懂的,有疑惑的、把握不準的,都應當勇於向別人請教,問老師,問同學,問家長,問一切可能了解情況的人。5、勤於朗讀背誦的習慣 朗讀背誦是我國傳統的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是積累語言、培養語感的重要途徑,有助於發展學生的記憶力,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要扎實提高語文素養,非要養成朗讀背誦的習慣不可。這樣讓學生從小背誦最有價值的經典,使兒童常常耳濡目染於聖賢的智慧思想之中,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6、讀書看報的習慣 在信息化時代,閱讀將是人們搜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閱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要學好語文,光讀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重視課外閱讀 ,必須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 7、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讀書必須學會圈點勾畫,學會做讀書筆記,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不僅是提高閱讀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 8、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觀察是啟迪學生思維的最基本的途徑。自然、社會、生活都是語文學習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課程資源,要教給學生觀察自然、社會、了解現實生活的方法,使學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細觀察周圍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聽到的隨時記下來,這對語文素養的形成起著很重要的作用。9、勤於動筆的習慣 平時閱讀自己的課外書時,可以在書上寫寫畫畫,把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畫下來,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閱讀別人的書籍時,遇到精彩的部分可以積累下來;外出時,及時把所見所聞和感想寫下來。10、廣泛搜集、吸收信息的習慣 教育學生除了在課堂上吸收知識信息外,還要能利用報刊、雜志、書籍、電視、廣播、電腦網路等手段來搜集信息,為學生終身學習做好充分的准備。其實教材在每一冊都精心設計了「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利用好它。有了好習慣,學什麼都簡單了。那在課堂上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首先「言傳身教」便是最簡單的方法。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有著很大的影響。試想一下:老師要求學生養成認真書寫的習慣,自己卻在黑板上龍飛鳳舞;要求學生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自己卻從不看書讀報,這樣的話學生能養成好習慣嗎?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以身作則,表現出良好的習慣,使學生在學習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有許多的「細節」,如寫字的姿勢,讀書的姿勢,踴躍回答問題等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這些細節,天天說,時時練,持之以恆,久而久之,學生的習慣就自然形成了。例如中年級段要求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於是,預習時,我要求學生在生字上注音,標小節號,用不同符號畫出不理解的地方和自己最喜歡的詞語句子等;課堂上,要求學生或圈點重要詞語或用不同符號勾畫出關鍵語句,寫出自己的感悟。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強化,經常檢查,及時表揚,幫助學生形成讀書時圈點勾畫的習慣。又如,要培養朗讀背誦習慣,學校和老師要給學生安排定時、定量的誦讀內容,使學生可以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日有所讀,日有所獲,從而養成良好的朗讀背誦習慣。二、加強學法指導古人雲: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小學語文的學習是為孩子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所以學法的指導相當重要。以學習詞語為例,老師絕不能滿足於使學生懂得一字一詞的意思,而是要讓學生從中「悟」出理解詞語的方法。我在教學《徐悲鴻勵志學畫》一課時,學生讀完課文後提出了一些不理解的詞語,有「偏見、潛心、臨摹、有眼不識泰山」等。我沒有把答案直接告訴他們,讓他們記熟,而是鼓勵學生們:「認真讀課文,聯繫上下文理解,就能找出答案。」學生認真地默讀課文,幾分鍾後,我問:「『潛心』是什麼意思?你從哪兒看出來的?」這時,學生們紛紛舉起手來。一生說:「潛心就是用心、專心的意思。我從第五自然段看出來的。」另一生說:「潛心說明徐悲鴻畫畫很專心。我從『他畫啊,畫啊,常常一畫就是一整天。』這句話中看出來。」又一生說:「徐悲鴻一畫就是一整天,不吃飯也不休息,一門心思學畫畫,這就叫潛心學畫。」此時,我在黑板上寫下「聯繫上下文理解」幾個字,並對學生說:「聯繫上下文是理解詞意最基本的方法。我們讀書時只有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才能理解詞語和文章的意思。那麼剩下的詞語你們會理解嗎?」一陣交流後,學生們發現有些詞語從課文中不能直接找到答案,比如「臨摹」,雖然聯繫上下文也知道一點,但不夠准確。那該怎麼辦呢?學生都知道查字典,於是學生們通過查字典再聯繫上下文自主地理解了本課詞語的意思。這樣的做法,不僅「授人以魚」,更巧妙地「授人以漁」。就教學課文而言,要抓住這個文體的特點,在某個節點採用什麼方法,進行學習方法的滲透。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學法指導,在閱讀的不同環節,讓學生領會不同的學習方法。如在記敘文教學中,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感受人或事物的形象;寫人的文章,教會學生對過人物的行動、語言、外貌、心理的閱讀,引導學生把握住主要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特點;記事的文章,要通過事件矛盾沖突的發生、發展、結果的分析,認識事件的思想意義;寫景狀物的文章,讓學生透過字里行間體會作者抒發的感情;同時,讓學生用各類方式的讀來表達出自己對文章的思想感情的體會;對於高年級的學生,還需要領會,作者用什麼樣的方法,將這個思想感情表達出來的,對於自己的作文能力是否有借鑒作用……並將這些方法固定下來,建立「漁技」。三.注重讀書指導新課標指出要「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語文課就是要讓學生喜歡讀書,學會讀書。因此,課堂上應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扎扎實實地讀書,要克服那種浮光掠影,為了讀而讀的做法,不能以煩瑣的分析、交流、討論來替代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課最基本的任務就是要讓每一個學生把課文讀流利,盡量鼓勵學生讀得有感情。其實要讀流利很不容易,我們一線的老師都知道,一般的孩子要讀課文十遍以上才會讀流利,個別語感極差的孩子讀了十遍也很難讀通課文。因此,課堂上要多讀書,採用同桌對讀、分男女讀、齊讀、分角色讀、開火車讀、比賽讀、老師領讀、導讀、引讀、范讀等多種讀書形式,讓學生讀中自悟,讀中釋疑。讀書,也要講究方法。專家們為我們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讀書方法,如嘗試讀、思考讀、展示讀、表演讀、配樂讀、想像讀、探究讀、無聲讀、欣賞讀、創造讀等,這些讀書方法既張揚學生的人性,又凸顯出學生的理性,更加釋放了學生的靈性。我在執教《九寨溝》一課時,就緊扣一個「讀」字展開教學:聽范讀,整體感知,概括畫面;默讀,圈點勾畫,體會特點;展示讀,讀看結合,讀出特點;配樂讀,進入意境,升華情感;創造讀,積累遷移,拓展延伸。讀書,這個簡單而有效的方法,讓學生完全讀懂了九寨溝的奇麗美妙,讀出了對祖國山河的一片深情。讀是基礎,熟讀成誦才是升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誦讀是母語教學的優良傳統之一。所謂熟讀成誦,即是反復朗讀,自然成誦,是熟讀而成誦。課堂上通過誦讀優美的詩句,精彩的文段,學生在誦讀中感受語言的優美,獲得語感體驗,在語言的積累中加深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更好地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從而達到了「熟讀百遍,其義自現」的目的。語文教學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如果每堂課都將學生的朗讀訓練到位,能做到邊讀邊想,精彩處有記憶,那麼在課外閱讀中,學生積累的語言更豐富。只有有了豐富的語言材料積累,夯實了語文的基礎,才能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才能准確、鮮明、生動地表達,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四.重視寫作訓練寫是語文學習的根本落腳點與最終歸宿。從本質上講,它既是對聽、說的積累內化,又是對閱讀的吸收外化,它既有助於學生語言的豐富,活躍思維的發展,又有助於良好語感的形成,語文素養的提升。所以說語文學習中聽、說、讀基本的技能訓練,最終要落實到「寫」的層面。 課標中有這樣一句話:「讓學生在寫作實踐中提高寫作能力。」這句話其實就是要讓學生多寫多練。實踐證明,「課堂小練筆」對提升學生閱讀層次、提高學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大有益處。1、可選在知能轉換處 一篇課文學完了,要使學生能將剛學到的知識真正轉化為自己的東西,將所學知識遷移運用,轉化為能力。實現知能轉換,是我們練筆的目的之一。特別時文本中出現的經典、精彩的語段,教師除了引領學生反復「含英咀嚼」外,還要巧妙地抓住這一語言學習的「練點」,進行仿寫。這樣的仿寫目的非常明確,就是要求學生在豐富的語感積淀下,像作者那樣,從「依樣畫葫蘆」始,操練語言。比如我在教學了《石榴》一課,讓學生學習就地取材,按照時間順序的寫法,仿寫《家鄉的銀杏》,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我們在教學中,要抓住契機,進行讀書與練筆相結合的有效嘗試,讓學生用好所學的語言文字。無論是模仿還是創造,都有助於訓練學習思維能力,有利於培養學生探究精神,讓學生在讀書中學會思考。另外,篇章結構、過渡句、關聯句的仿寫等,都是屬於實實在在的知能轉換的訓練,也可作為讀寫結合點。2、可選在情感交融處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課文都是因「情」而作,字字句句都浸透著作者的「情」,流動著作者的「情」。當學生進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體驗到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時,教師要善於抓住這個情感交融的好時機進行練筆。如教學《虎門銷煙》一課,在學完課文後看圖點撥: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則徐指揮銷煙的場景,再看看林則徐的塑像,你想說些什麼?再聯系當前的現實,不少人又深陷毒品不能自拔,害已害國,你又有什麼看法?又如在教學《荷花》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品讀課文體會荷花的千姿百態、萬眾風情,,然後利用課件播放輕柔的音樂,讓學生欣賞搖曳多姿的荷花,學生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我就趁機引導學生展開想像:「同學們,盡情地展開你想像的翅膀。現在,你就是一朵白荷花,白荷花就是你自己。你最想說些什麼?最想做些什麼?請你寫下來!」此時,思維的火花被點燃了,學生靈光閃現、思緒飛揚,詩歌一樣的語言像朵朵閃亮的浪花不斷躍起。3、可選在情節空白處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的一切,並且是知識的源泉。」有些課文,似盡非盡,作者有意留下了空白,讓讀者去想像,豐富了文章的內涵,這給我們提供了練筆的好機會。如《給家鄉孩子的信》一文練筆設計:巴金爺爺說:「生命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享受。」「我們活著就是給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添上一點光彩。」讀了這些話,我想:如果我是一棵大樹,就要撒下一片陰涼;如果我是 ,就要 ;如果我是 ,就要 ;如果我是 ;就要 ……文中巴金的話含義比較深,設計這樣的句式練習,在開加深學生對句子的理解,同時,對提升學生的語言品質也很有幫助。通過擴展情節的小練筆,我們不難發現,孩子們的童真已在想像的世界裡充分地張揚,字里行間自始至終洋溢著對巴金爺爺的敬佩。通過這些補白,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訓練了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合理性得到了很好的訓練與體現。4、可選在文本延伸處浙教版教材中有不少課文感情濃烈,讀後能使人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有的課文學生雖學完卻意猶未盡,教師在對文本進行延伸拓展時就可以抓住有利時機,實行由讀到寫的巧妙過渡和自然轉換。如教學《我應該感到自豪才對》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想像:當小駱駝沙漠旅行結束後,如果再次遇到小紅馬,會發生什麼故事呢?由此,學生編寫了很多有趣的童話故事《第二次相遇》、《沙漠中的較量》等這樣的練習既滿足了學生的心願,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活躍了思維,開拓了想像,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給課文的結章節附註入了新的活力。同時,這樣的訓練給學生開辟出一塊塊容得下自由發散的思維陣地,使學生的創造有才能與其知識、智力、品德等方面相互聯系,和諧發展。實踐證明,在閱讀教學中巧妙地安排寫作訓練,雖然只是一堂課中的幾分鍾時間而已,但卻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課堂練筆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加大了學生語言運用的頻率,激活了自身的語言積淀,吸收了其他的新鮮語匯,學生的語言得到了不斷豐富。更重要的是,這種練筆始終緊扣在理解領悟課文的內容、思想、情感這根線上,保證了教學主線的統一性,教學過程的流暢性,情感氛圍的和諧性,體現了語言教學工具性和情感性的高度統一。簡簡單單教語文,並非降低要求,放鬆訓練,而是營造氛圍,研究策略,教師要懷著一顆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而教的「簡單之心」,讓語文課堂上學生學得更輕松,更愉快,更實用,更有效。只有這樣,才不會耽誤孩子們。 參考文獻:1、魏江南,閱讀教學不要太「多情」,小學語文教學。2、崔巒,在全國第六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的總結發言。3、 強洪權,豐實的語文 簡約的教學,小學語文教師,上海出版社 2007、24、 吉春亞,「語文味」即語文本色的回歸,語文教學通訊,山西省太原語文報社 2007、2。
③ 怎樣上好語文課,簡簡單單教語文
簡簡單單的回答你,就從兩個方面去著手:
一、認認真真地備好課,把食兒嚼碎了才能喂個小鳥不是?
二、好好地去了解孩子們,知道孩子們願意怎麼去接受知識,才能讓他們更好地去消化知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