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巜最後一課》與巜別了,語文課》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相同點是:它們的手法相同,都是"借物抒情"。通過最後一堂課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更生動形象,耐人尋味。
不同點:我不知道呀。。。
B. 《別了,語文課》和《最後一課》在內容和寫作方法的共同點
從標題看,都是最後一節課
從內容看,一節是語文,一節
是法語課。方法都是運用了
描寫。
C. 《別了,語文課》與《最後一課》表達情感上有什麼不同
內容上的共同點:都是寫主人公學習母語的事情,表現純潔而美好的愛回國之情,有著異答曲同工的效果,也可以看出熱愛祖國,熱愛母語是每一個民族都具有的情感。表達上的共同點:都是借內心獨白抒發情感和選擇合適的內容,寫出真情實感。
D. 最後一課和別了語文課在表達情感方式上有什麼共同點
一克和別了,語文課在表達方式情感上面當然是有共同點的,都是依依惜,別的都是覺得跟老師非常的很投緣,捨不得
E. 淺談教師如何上好一堂語文課
一、課堂閱讀要放鬆
首先正確深入的文本解讀是上好一堂課基礎和關鍵,只有在正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上才有好的教學設計,才有好的教學實施。那麼如何正確深入的解讀文本呢?我國著名的美學家朱光潛說過這樣一句話:慢慢走,欣賞啊!他說人生是一道風景,我們要慢慢地欣賞,慢慢地品味,讀書更是一道風景,優秀作品值得我們慢慢走,欣賞啊!讓我們暫時忘卻教師的身份、教學的任務,以一個普通讀者的放鬆心態來欣賞作品,獲得自然的閱讀體驗和真實的審美直覺。這是一種非功利的閱讀,是一種以感性為主的閱讀。這種閱讀是文學作品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最能打動自己是什麼地方,產生第一感覺。一句話,就是我們在閱讀文本時是一種放鬆的心態閱讀。
二、課堂教學要務實
新課程改革倡導以學生為本,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著眼於學生全面發展的理念,它強調教育要實實在在地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培養良好的品行和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所謂務實,是要求教師在課堂上應採用探究、體驗、交流等創新的教育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使之成為強大學習動力,以此提高教學效率。課堂上教師要善待每一個學生,營造融洽、平等、民主的教與學的課堂教學氛圍,同時教師要通過課堂教學把知識性、人文性、審美性巧妙地融合起來,給學生體驗真情實。
三、課堂上必須有情感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一堂能感動人的課,感動學生,感動自己,感動聽課者。充滿情感的語文課,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能對學生進行情感的熏陶,使學生熱愛語文,喜歡語文,那麼,如何使語文課充滿激情呢?
1.要使學生在上課之初就要入情。
這要求教師要准備一個好的導語,好的導語是一節課上好的前提,有了好的導語就為以後課程的進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從而使得學生在以後的課程中步步深入。例如:我在講授《長城》一課時,我先給同學們講授了有關長城的故事如:定城磚的傳說、孟姜女哭長城。學生聽完了,開始對學習這篇課文充滿了慾望。這也為上好這節課做好了准備。
2.在感受課文描寫的形象中動情。
學生是通過形象去認識世界的,沒有形象的感受,就沒有情感的產生。這就要求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通過不同的手段向學生們展示課文中的形象,比如說可以通過音樂的形式,例如,我在授《觀潮》一課時,我通過播放聲音,讓學生有了形象的感受。就這樣讓學生去認識,去感受教材中寓寄情感的形象。兒童是通過形象去認識世界的,沒有形象的感受,就沒有情感的產生。所以教師在展示課文的意境,可以通過圖畫的形式向學生展現課文中的形象,以及其它多種形式。
3.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移情」
通過自己的感受來理解課文中蘊含的情。「移情」要通過讀來實現,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就是這個道理。而「精讀」是必經之途,所謂「精讀」即是讀課文精彩片斷、詞句,讀出其神韻。學生在前階段的細讀中,往往顧及情節的發展變化,顧及不到語言較深的內涵,所以我們應該認識課文語言不僅是承載著人、事、景、物的形象,更重要的是通過形象寄託作者的情感、意願,及至整個心靈。因此在精讀時,要引導學生更深地理解語言,從而使激起的情感深化,在學生動情之時,隨即導入課文中的傳神之筆。
在教學中教師適時地融入自己的某些情感,有時更能激發學生的熱情。用自己的情感溶化學生、用自己的心喚醒學生的心。
四、課堂中要關愛學生
1、愛的平等
我們在教學中往往把精力放在成績好的同學身上,特別是公開課,為了追求良好的效果,忽視了對後進生、調皮鬼、不舉手學生的關心。其實,每個學生都需要我們用心去感受,老師的關心和呵護是心靈中寶貴的陽光。不僅如此,後進生、調皮鬼更需要給予他們關愛。當他們被老師關愛後就會激起他們學習的熱情。
2、愛的巧妙
愛是無聲的語言,尤其是課堂上,我們老師的每個眼神,每個動作都是表情達意的方式。學生有著敏銳的感覺力。只要我們在一些細節上給予修飾和強化,我們就能讓這些巧妙的「愛」發揮它們的作用。
總之,我希望上好每一節語文課,每節課都能驗證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足跡,給孩子們留下一個美好的童年。而不是鑽進應試教育里,每一堂課都是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當然,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可以說沒有一種教學方法是最好的,只能在實際的教學環境中靈活運用。
F. 六年級 上 語文 第一課 原文(人教版)
山中訪友
走出門,就與微風撞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早晨,好清爽!
不坐車,不邀遊伴,也不帶什麼禮物,就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踏一條幽徑,獨自去訪問我的朋友。
那座古橋,是我要拜訪的第一個老朋友。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這澗水上站了幾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渡過對岸,滾滾河水流向遠方,你弓著腰,俯身凝望著那水中的人影、魚影、月影。歲月悠悠,波光明滅,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舊。
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每一棵樹都是我的知己,它們迎面送來向無邊的青翠,每一棵樹都在望著我。我靠在一棵樹上,靜靜地,彷彿自己也是一棵樹。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這山中的一切,哪個不是我的朋友?我熱切地跟他們打招呼: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gǔ)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渾的男高音多麼有氣勢。你好,陡峭的懸崖!深深的峽谷襯托著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雲!你潔白的身影,讓天空充滿寧靜,變得更加湛藍。喂,淘氣的雲雀,嘰嘰喳喳地在談些什麼呢?我猜你們津津樂道的,是飛行中看到的好風景。
撿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xiù)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一片落葉,細數精緻的紋理,我看到了它蘊含的生命的奧秘,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的隆隆回聲。
忽然,雷陣雨來了,像有一千個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個醉酒的詩人在雲頭吟詠。滿世界都是雨,頭頂的岩石像為我撐起的巨傘。我站立之處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誰能說這不是天地給我的恩澤?
雨停了,幽谷里傳出幾聲犬(quǎn)吠,雲嶺上掠過一群歸鳥。我該回家了。我輕輕地揮手,告別山裡的朋友,帶回了滿懷的好心情、好記憶,還帶回一路月色。
1 山中訪友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本文出自著名詩人、散文家李漢榮先生之手,是他發表於1995年第三期《散文》雜志的一篇佳作。
這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好奇心的散文。作者「帶著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在敘述方式上,本文獨具匠心。一讀題目,觸發思緒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訪一位老朋友了。但讀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時,讀者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古橋、樹林、山泉、溪流、瀑布、懸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敘述,使讀者也進入到畫面中,進入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倍感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敘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敘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像豐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作者把自己想像為一棵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又如,「你好,陡峭的懸崖!深深的峽谷襯托著你挺拔的身軀,你高高的額頭上彷彿刻滿了智慧。」想像中,懸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見,想像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同時,作者還採用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使文筆生動活潑,而且,也很好地表達了對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讀著這篇散文,絕不會有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強烈地感受到那種詩一樣的韻律和情懷,你會時時為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里行間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想想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美好境界。
本文作為本組「感受自然」的第一篇課文,目的一是通過感受作者描繪的境界,體會他一路上的好心情,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二是學習作者通過比喻、擬人、排比、想像來表達情感的方法,並積累語言。
本課的重點是感受作者對山裡的「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走出門,就與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著露水和梔子花的氣息。
「撞了個滿懷」,形象地寫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曠神怡的和風中的那種感覺。因為風中含著「露水」,所以特別滋潤心脾;也因為風中含著梔子花的氣息,所以在滋潤中還帶著一絲甜蜜。這「走出門」後給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尋常,說明了「山中訪友」之行充滿了好心情。同時,也間接地點明山中訪友是在初夏的一個早晨。
②啊,老橋,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橋」比喻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寫出了橋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無聞為大眾服務的品質,充分表達了作者對橋的贊美和敬佩。
③走進這片樹林,鳥兒呼喚我的名字,露珠與我交換眼神。
鳥兒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喚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閃亮,而是在「與我交換眼神」。一聲「呼喚」,一個「眼神」,這種擬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達了自己和鳥兒、露珠這兩位朋友間的默契和情誼。
④我腳下長出的根須,深深扎進泥土和岩層;頭發長成樹冠,胳膊變成樹枝,血液變成樹的汁液,在年輪里旋轉、流淌。
這是作者走進樹林,靠在一棵樹上產生的聯想。樹為人友,人為樹友,人和樹已融為一體。這是多麼奇妙的一種境界!從這些聯想中,我們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樹之間的那種「知己」情誼,那種走進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⑤你好,清涼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鏡,是要我重新梳妝嗎?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誦著一首首小詩,是邀我與你唱和嗎?你好,飛流的瀑布!……
這一組句子是寫「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內容一致,結構相似,是一組排比句,同時運用擬人手法,把「我」和山裡「朋友」之間的那種深厚情誼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採用第二人稱,讀來倍感親切、熱情。
⑥在它們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這短暫而別有深意的儀式;捧起一塊石頭,輕輕敲擊,我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
這句中,「它們」指的是落花和落葉,「儀式」指的是落花、落葉從枝上掉下並融入泥土的過程。時間雖然短暫,卻有深意。因為「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大自然就這樣在循環中生生不息,於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塊石頭……」這一層,因為石頭就是由火山爆發的岩漿凝結而成,在普通的石頭身上也有著大自然輪回變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從石頭的輕輕敲擊中可以聽見「遠古火山爆發的聲浪,聽見時間隆隆的回聲」。從「一朵落花」「一片落葉」「一塊石頭」中,作者感受到了時間的變遷,生命的輪回。可見,作者是用心在感受。
(2)對詞語的理解。
幽徑:隱蔽、僻靜的小路。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波光明滅:水波忽明忽暗的樣子。
唱和:一個人做了詩或詞,別的人相應作答。
津津樂道:很感興趣地談論。
吟詠:「詠」的基本意思是指有節奏地誦讀詩文。「吟」往往跟「詠」連在一起,含義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古人有一說,動聲叫吟,長言叫詠。
二、教學目標
1.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清爽、吟誦、唱和、瀑布、陡峭、挺拔、身軀、精緻、蘊含、奧秘、俠客、德高望重、津津樂道、別有深意」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感受作者所描寫的境界,培養學生熱愛自然、親近自然的美好情感。
4.學習作者運用比喻、擬人、排比、想像來表達感情的方法。
G. 語文人教版第一課是什麼
第一課是白鷺。
《白鷺》是近現代詩人、作家郭沫若於1942年10月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以真誠的筆觸描繪了白鷺的生態特徵,贊揚了尋常的事物中蘊含著內在美,隱晦地借孤獨而優美的白鷺來表達自己的政治追求。
H. 一節語文課
語文是香氣撲鼻的綠茶,讓人神清氣爽;語文是神態悠閑的白雲,讓人浮想聯翩;語文是浪花飛濺的大河,讓人心潮澎湃!語文!我的最愛!
那一堂語文課是我最愛的一堂語文課,它充滿了詩意!充滿了愛的溫馨。
我們全班同學都沉浸在母愛之中。那一堂課教室里鴉雀無聲,它好似有一股寒氣侵襲,又好似有一股溫暖包圍著你。
那一堂課我們一直期待著語文老師的精彩的演講,他的演講能讓我們時而歡樂,時而悲傷,時而沉思。
終於,開始了,全班都在認真,屏氣的聽著。他朗誦的是關於一個人成長中與母親的關系。
教室里冷的讓人不禁發抖。讓我回想起了自己與母親的點點滴滴,我真的很慚愧自己的所作所為,我想母親也肯定曾為我悲傷過吧!想著想著,突然一顆冰冷的,晶狀體的小圓珠終於掉下來了。我聽得也真夠認真的,老師已經停下很久了也還不知道。突然望了一下四周發現全班同學的眼光都在齊刷刷的盯著我,我的臉頓時紅的像一個紅蘋果,只好不好意思的低下了頭,悄悄的將眼淚抹掉了。
老師要求我們寫下自己想對母親說的話寫下來,一分、兩分、三分……
時間過的真快,恍惚才過一分鍾。老師好像在故意的折磨我。他無情的點了我的名字。我含著淚將自己的真心話說了出來。之後,我才發現原來很多同學都寫下了自己的真心話,也都流下淚。那是最真誠的淚。
終於,度過了這堂課!雖然這不是一堂激動人心的課但它是走向心靈深處的一堂課。是我最愛的一堂課!
I. 如何備好一堂小學語文課
1、深鑽語文課程標准和教材。簡而言之,就是了解教材。原則上是一至六年級都要了解,重點了解本冊的內容。A、通讀全冊教材,做好一學期的規劃。教師拿到教材後,要認真通讀全冊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內容和編排意圖,對照《課程標准》對年段的要求,針對本班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和水平,確立一學期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目標,整體制定課時計劃,合理地安排各部分教學內容,特別是安排好集中性的語文實踐活動,避免隨意性,有的則可以提前布置,讓學生有備而學。如培養學生根據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是5--6年級學段學生應該達到的目標,通讀全冊教材會發現,要實現這樣的目標,除了要通過課文的學習外,還要通過教材中的「閱讀鏈接」的相關內容和「口語交際」中的部分內容來體現,再如對學生課外閱讀量的保證,教材結合課文和「閱讀鏈接」的學習提出了課外閱讀的建議,推薦了一些書目,根據本班學生的基礎和條件如何去落實,就需要學期初作出安排。教學中如何落實需要根據本班學生的實際整體考慮。B、要做好一個單元的備課。充分發揮教材單元對學生思想、情感、語言、思維發展的整體促進作用。教材是按文化主題來組合的,每單元在同一文化主題下,從課文到閱讀鏈接到綜合學習的積累、口語交際、習作等,也都圍繞本單元的文化主題來設計編排。四、五篇課文在題材、體裁、表達方式、語言風格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便於學生在比較中學習語言,認識事物,教材在課後練習、閱讀鏈接、實踐活動、口語交際與習作的內容選擇與形式設計上,圍繞同一主題堅持從生活到文本又到生活的原則,注重豐富兒童的生活內容,開拓兒童的生活范圍、提高兒童的生活質量。這樣每個單元從課內閱讀-------課外擴展閱讀-------實踐閱讀(口語交際、習作等),始終圍繞一個文化主題。隨著單元內容的,教材展示給學生的是一個無限廣闊的認識空間,伴隨著語言的學習和運用,學生的認識不斷深入,情感不斷升華。這樣的課文組合,整體上給孩子認識的沖擊,已遠遠超出幾篇課文本身。因此,教師要在通讀一單元教材的基礎上,確實每課的落角點和目標,整體考慮學生的聽說讀寫實踐活動,並從一個單元出發去開發有價值的教學資源,使一個單元的教學更加豐富,也更加厚重,也使閱讀、聽說和寫作真正做有機結合。一個單元的閱讀鏈接、口語交際的話題、習作的題材內容等,要在教學實施之前安排好,便於學生在整個單元的學習中,有目的地進行觀點、素材、語匯等方面的即時積累。也就是在開始每一單元第一課的學習之前,要先瀏覽本單元的口語交際、習作等方面的要求,提前有計劃的安排實踐活動,這樣的教學才有實效性。2、了解學生。學生是教學的對象,教師要想教會學生,必須先了解學生,這樣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和困難。備學生的目的是為了做到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的具體需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也就是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了解學生的內容包括他們的思想、情緒、知識和能力基礎、思維特點和思維水平、學習方法、愛好和對教學的期望等。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照顧大多數的原則,確定教學的起點和難點,同時考慮相應的教學措施。例如,根據學生的程度不同,備課時設計適當的問題提問適當的學生,要使每個學生都能感到教師對自己的關懷和自己在學習上的進步。備課時,還可以考慮如何有意識地結合每次教學,解決一兩個學生的問題,以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學習效果。一次解決一兩個問題,一個學期下來也就能解決不少問題。這對提高教學質量,密切師生關系都有很大的好處。另外,應該注意學生在學習上的愛好、特長,收集學生對教師教學方法的建議和反映。在備課時,應根據學生的合理意見,改進教學方法,使之更切合學生的需要。3、設計教法。設計教法就是解決如何教的問題,選擇恰當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以實現教學目標。什麼是恰當?適合就是恰當,恰當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使學生可以接受,最終實現了預期的教學目標並收到好的教學效果。也就是說在鑽研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再進行教法的設計。
J. 最後一課和別了語文課有哪些共同點
最後一課與別了語文課,
兩篇文章的內容和主題相似,
都是講最後一堂上母語課,
表現了對祖國文字的熱愛,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