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語文課的巧

語文課的巧

發布時間:2020-12-23 10:36:49

A. 如何巧妙調控小學語文課

如何巧妙調控小學語文課堂
作者:周海雲
[導讀] 課堂調空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課堂常規的訓練。

課堂調控是教師對課堂上學習情境的創設控制,對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對達成本課時教學目標的策略使用,對課堂氣氛的調節,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指導應用。課堂調控不同於執行教案。課堂調控不同於「課堂以教師為權威」。
一、簡化課堂
1、簡化教學內容
實施了人教版教材後,我們都不難看到:新教材的內容在量上多了很多。低年級第一冊拼音部分就有四個復習,六個單元;第二到第四冊教材都有八個單元,每一冊教材當中都包括八篇識字,三十四篇左右的課文。每篇需要認識的新的漢字的數量比原來的教材有大幅度的增加。低年級的孩子年齡小但要承載的東西比起其他年級的學生要多得多。而我們有的教師認為低年級的學生懂得太少,覺得講得越細,孩子就理解得越深;讀得越多,孩子就學得越好,對教學內容難以割捨;還有的老師覺得教材既然都這樣編排出來了,如果不教那麼考試考出來怎麼辦?所以對教學內容不敢割捨。
案例陳述:《學會勸阻》
理論闡述:不同學生所能承受的教學內容是有一個度的,教學內容太多,構成教學節奏太緊,使學生的心理節奏一直處於急促、緊張的狀態,學生精神長時間緊張,容易疲勞。這疲勞到了一定程度,就會導致學生游離我們的課堂。因此作為教師要學會象盧勤老師說過的故事《蹲下來看孩子》中的那位媽媽,蹲下身來,真實地感受一下孩子眼中的世界。正視學生的學情,以教材為例,截取部分,簡化教學內容,那麼課堂上就可以放慢腳步,和學生真誠的互動,關注他們的不會,並竭盡我們教師的全力引導他們從不會到會,課堂上就一定能夠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溝通。
再看我們語文閱讀教學的特點,整個教學過程以文章教學為主,一篇文章的內容是很豐富的,假如我們不對講課的內容進行調控,那麼在稍縱即逝的40分鍾里,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講,既要完成讀通讀順課文和識字寫字的保底工作,又要理解文章內容,進行相關的語言文字訓練,什麼都面面俱到,必定什麼都不能到。在語文課堂中對於一些長的課文,要合理擠出有效的教學時間實現「長文短教」,做到立足文本,一課只求一得,落實字、詞、句的低年級的訓練重點,就足夠了。
其實,舍棄有時是為了更好的獲得。
2、簡化教學語言
課堂調空當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對學生進行相應的課堂常規的訓練。但常規訓練不能靠課堂上教師喋喋不休的提醒,春風化雨的激勵評價,不要過多地讓學生齊念「課堂常規口訣」。學生的行為總在反復,造成我們老師每天也得重復差不多的語言,時間一長,容易使學生形成聽覺疲勞,甚至是聽覺倦怠。因此我在課堂上就經常採用一些肢體語言進行調控,效果很好。比如:
課堂上的目光提問;迫切需要發言的學生建議他們可輕輕搖動自己的小手;注目傾聽;擊掌兩下,表示要安靜……諸如此類肢體暗示學生一旦掌握,在師生之間形成一種默契,實現無聲無息地輕松調空。
二、趣化課堂
說到低年級的課堂,不能不提到「趣」。而關於趣的營造,方法更是多。有表演、故事、競賽、游戲激趣,大型公開課上低年級的老師為了調控,還有把教學的環節以闖關形式出現,不停吸引學生的眼球,自始至終抓住他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曾有一個研究教育的人士說過:不愛學習的學生哪兒都有,不愛聽故事的學生一個也找不到。所以我今天要講的就是怎樣運用故事情節趣化低年級的課堂。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在拼音的學習中,藉以學習拼音知識的插圖與插圖之間,並沒有什麼邏輯聯系。而這些毫無關聯的插圖,又與每一節課學習的拼音知識緊緊相連。那麼,單純地以圖教學拼音知識,容易產生單調、無味的課堂教學。如果能將這些零散的沒有邏輯聯系的插圖,串聯起來,協調於統一的有趣的情境中,就能讓拼音學習成為剛跨入小學校門的孩子進行的一種輕松、快樂的學習活動。
三、異化課堂
一堂課就如一塊蛋糕,都是甜的,一直吃就膩了。再去吃點其他的東西就有味了。所以說沒有變化的課堂是了無生機的課堂,是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因此我們要追求不一樣的、有變化的課堂,也就是所謂的異化。
1、板塊變化
課堂其實是一個氛圍場。課堂的基調影響學生的聽課情緒。低年紀的課堂調空很講究動靜搭配的問題。語文課中的「動」能激活低年級學生學習的情緒,活躍課堂的教學氣氛;「靜」則有利於學生的深入思考,使課堂處於安靜的狀態。如果語文課上「動」多「靜」少,就會出現表面上熱熱鬧鬧,但學生的思維很少參與學習,因此課堂雖然活躍但卻顯得浮躁;如果「靜」多「動」少,學生就容易疲憊導致課堂沉悶壓抑。教師課堂教學方式的間隔變換,有助於學生消除疲勞,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比如:《畫風》的教學可以把安靜的生字書寫環節放在導課、課中、課末三個不同的時間段進行;在一個游戲之後,適當設計一些如聽寫、練習、默讀,以靜制動,快速調整學生狀態;又比如在較長時間的看、寫之後,結合教學,設計一些表演、背誦等活動量較大的環節;連續的半節課的訓練之後,部分學生可能出現精神疲勞、注意力分散的現象。面對這種情況,教師的提醒或警示對學生注意力的長久保持已無濟於事。可以組織學生來一段律動等形式的課中操,舒展肢體,以動制靜。這樣,不但消除學生的疲勞,活躍課堂氣氛,而且增加師生間的感情。
正如一些高明的電影導演,總是在鬧場之後又會安排一個靜場,以調節和平衡觀眾的情緒。教學設計時候也要重視動、靜的合理與巧妙轉換,去營造一個和諧的氛圍場,獲得一個開放但不失控,規范但不沉悶的課堂。
2、語言變化
首先追求語氣語調上的變化。比如講述重點時,可提高音量,減慢語速,適當重復;學生注意力分散時,可暫時變換聲調,喚起無意注意;因為現代生理學研究表明:人在一種單調的聲音刺激下,令大腦皮層很快的進入抑制狀態。而抑揚頓挫,具有節奏感的教學語言,則打破著這種單調的催眠刺激。
其次追求內容上的變化。如課中的寫字指導常常有讀准音、觀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動手在田字格中練習書寫幾個步驟。教學時可以把這些習慣性的說法改成:和生字寶寶打招呼(讀准音)、找找生字寶寶的家(觀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送生字寶寶回家(動手在田字格中練習書寫),把原本枯燥的識寫以孩子們熟悉的生活情境加以呈現,讓學生把生字寶寶當成朋友一樣去愛、去呵護和生字一起游戲,體驗交往的快樂,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高注意力。
第三,追求節奏變化。
這樣,通過這些變化,,使教師的語言就象蜜一樣牢牢粘住學生的注意力,驅散「脫軌」行為,使他們沒有心思再去「走神」或「攪場」,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調控。
總之,低年級課堂教學中的情況千變萬化,教學對象千差萬別,表現各異,必然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機智靈活地運用調控策略進行調控,真正處理好課堂教學中「開放」與「規范」的關系,實現「開放」與「規范」的和諧統一,使我們的課堂經常見到「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學生小手直舉,小嘴常開」的理想的狀態。

B. 語文課:他高興地喊起來:"好啦!好啦,這東西既能擋雨,又能遮太陽,真輕巧".這句話里那句是提示語

提示語是:這東西既能擋雨,又能遮太陽,真輕巧。
滿意請採納~謝謝~

C. 如何巧妙設計好一堂語文課

各位老師,大家好,很高興有機會和大家探討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心得。俗話說「教無定法」,只要能夠切實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的教學方法,就是好方法。我今天在各位老師面前班門弄斧,不勝惶恐,希望大家給予批評指正。
我覺得要想上好一堂語文課,首先要備好課。這里所說的備課,不單要寫在備課本上,更重要的是要備在心裡,也就是教學各環節如何設計,時間如何安排,教學重難點如何突破等等,都要有明確的安排。我只想強調一點,我們在設計教學目標的時候,不能只關注知識與能力目標,還要關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也是新課標最根本的轉變。也就是說,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光要讓學生學會知識,還要讓學生掌握有關的學習方法,激發情感,明白道理。
那究竟如何設計一堂語文課呢?下面我就以小學語文第二冊第19課《小豬畫畫》為例來說。我將從四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認識和體驗。
一、我對課文的解讀
《小豬畫畫》是一篇充滿童真童趣的童話故事,課文講的是一隻愛畫畫的小豬因為自己沒有主見,輕信小松鼠、小山羊和小白鵝的話,將原本可愛的小貓畫成了一隻大怪物的故事。課文用對話展開故事情節,寓道理於生動形象的故事之中,角色鮮明,語言活潑,適宜進行朗讀教學。因此,我的教學設計是以讀為本,讀中識字,讀中生情,讀中悟理。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⑴知識目標:認識「翅、膀、豬」等14個生字。會寫「角、些」等7個生字。
⑵能力目標:通過多種朗讀方式使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以及分角色朗讀課文。
⑶情感目標:使孩子從內心喜歡閱讀、喜歡童話故事。懂得遇事要多動腦,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能只聽別人說的道理。
本課教學重點是:
1、識字
2、朗讀
教學難點是:對課文內容的感悟理解
三、教學流程的設計
第一課時
1、激情激趣
我的設想是:藉助語言表達,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學習的慾望。我是這樣導入新課的:
首先通過講故事,將孩子帶入創設的情境當中,和他們進行談話,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然後,揭示課題(19小豬畫畫)
這樣富有情趣的導入,將架起師生心靈溝通的橋梁,使彼此情感交融。
2、初讀感知
第一步:老師范讀,學生認真聽,注意字音。同時思考:愛畫畫的小豬剛開始畫了什麼?最後變成了什麼呢 ?
第二步:學生反饋,檢查學生對課文整體的把握。。
3、自主識字
第一步: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朗讀課文,同時勾出生字。
第二步:讓學生分組自學生字,讀准字音。
第三步:遵循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在全班交流時,我設計了「摘蘋果」和「開火車」兩個游戲環節。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體驗識字的樂趣,從而樂於識字,進而主動識字。
第四步:學習組詞,交流識字方法。
4、寫字
第一步:學生觀察生字間架結構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第二步:老師范寫,學生書空。
第三步:學生先描紅,再自己寫。
第四步:老師講評。
5、作業
朗讀課文,書寫生字詞語。
第二課時
1、復習字詞
2、理解課文,指導朗讀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的教學步驟是:
第一步:我利用形象的插圖引導學生觀察,在觀察的基礎上,讓學生自讀重點句子,從不同角色的動作、神態、語氣等方面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指導。
A、首先出示第一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圖上有誰?他們在干什麼?
這幅圖中包含兩個重點句子。出示句子,再次引導學生觀察小松鼠和小豬的神態和動作,然後自己讀一讀,體會不同角色的語氣。
例如這句話,「你看,我的尾巴又大又好看,應該把貓的尾巴畫的大些。」(出示句子)
我引導學生帶上動作讀出小松鼠炫耀自己的尾巴大而好看那得意洋洋的語氣。
出示句子:「小豬聽了,馬上把貓尾巴畫得又粗又大。」
這句話指導學生重點讀,並用動作理解「馬上」和「又粗又大」兩個詞語的意思,讓孩子們體會到小豬正是因為聽到別人說的話,自己沒去思考就馬上去畫,所以把貓的尾巴畫得又粗又大,鬧出了笑話。
B、同同樣的方法觀察第二三幅圖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句子:
「你看,我頭上的角多神氣,快把角加上去吧!」
小豬聽了,連忙在貓的頭上加上了一對角。
「你看,我的翅膀多漂亮,給貓加上一對翅膀該多美呀!」
小豬聽了,立刻在貓的身體兩旁添上了翅膀。
然後指導朗讀。我採取生生互動的形式,即學生自讀,同桌互讀,分組分角色讀等互助形式,使他們自主感悟語言;最後在生生互動的基礎上,進行師生互動,在有趣的角色對讀中體會到:小山羊認為自己有角覺得自己很神氣;小白鵝覺得自己的翅膀漂亮很自豪的語氣,以及小豬聽到他們的話不動腦筋,把他們的特徵畫在小貓的身上,鬧出了笑話
第二步:分角色朗讀比賽
新課程標准提倡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我先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分角色朗讀,然後戴上頭飾進行小組之間分角色表演朗讀比賽。這樣,課本語言通過學生自己再創造,變成了自己的語言,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第三步:進行讀的評價。通過學生相互評點,體會讀文的感情基調和讀文的表達技巧,並內化到自己的方法里。
3、感悟道理
這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如何突破呢?《語文新課程標准》指出:「要培養學生對事物的好奇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具有問題意識,樂於探究。」為此,我運用了這樣的教學策略:
巧妙設問,共同探究
(1)小松鼠、小山羊、小白鵝他們的話有道理嗎?
這個問題從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來檢查他是否真正的讀懂文章,理解了課文所蘊涵的道理。
(2)你喜歡小豬嗎?為什麼?
這一問題的提出恰好鼓勵了學生在閱讀中談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3)小豬把貓畫成了一隻大怪物,大家看了都哈哈大笑起來,你是怎麼想的呢?想對他說些什麼嗎?
把小豬的事情和自己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使孩子們真正懂得要做一個愛動腦,有主見的孩子。
在這個環節的教學中,我將營造一個輕鬆快樂的學習氛圍。充分尊重了學生個性化解讀,多元化解讀,讓孩子們展開想像的翅膀,通過互動交流、互助探討,撞擊出思想的光芒。
4、作業
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
語文課堂教學的目的在於致力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發展,如此,本堂課我想全力打造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成長。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明白道理。
在低年級語文教學各環節中,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組織教學
因為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容易走神,所以組織教學尤為重要。時間可以放在課前和課中。課前可以讓孩子唱唱歌,讓孩子把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課中,當孩子比較疲倦的時候,可以讓他們做做游戲、猜猜謎語或者根據課文內容表演一下,調節課堂氣氛,以便更好地進行後面的教學。
二、課前導入
著名特級教師於漪有一句名言:「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的思維火花,好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整堂課是否能上好、上得有效果,導入新課的這個首要環節非常重要。
可能我們有的時候都喜歡直接把課題板書出來,然後上課,這其實也是一種方法,叫「開門見山」,優點是直截了當,乾脆利落。那是不是所有的課文都適用這種方法呢?顯然不是。其實導入還有很多方法可供大家選擇,比如看圖導入、談話導入、懸念導入、講故事、猜謎語、復習導入等等。同一篇課文也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導入。比如《小豬畫畫》一課 ,可以用哪些方法呢?(大家討論 ) 。
三、教授新知
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點。我們要明確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即要求學生掌握哪些生字詞語,如何理解課文,要激發學生怎樣的情感,再選擇採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來完成這些任務。要處理好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問與講的關系。要通過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維。比如教學《燕子媽媽笑了》一課時,可以按照課文思路來設計問題,燕子媽媽讓小燕子去干什麼?小燕子第一次觀察到什麼?媽媽有什麼表現?第二次、第三次呢?通過這個故事,你明白了什麼?這樣有利於低年級孩子理清課文思路。
四、鞏固擴展
這個環節是對課文內容的回顧、總結、擴展和升華。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掌握擴展的廣度和深度。如學了《丑小鴨》一課,有兩種問法:一是直接問「你明白了什麼道理?」二是問「你喜歡丑小鴨嗎?為什麼?」表面看意思相同,但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顯然第二種更合適。
五、作業布置
低年級的作業,可能大多是抄寫拼音、生字、詞語,還有組詞造句,有時寫寫話,或者是回家給家長講講故事。還可以設計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比如上完《假如我有一隻神筆 》,可以讓孩子想像假如自己有一隻神筆會畫什麼,然後把它畫下來。
一二年級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習慣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階段。那麼在各個板塊有哪些問題需要重視呢?
一、拼音教學
1、利用好書上的插圖,可以激發孩子學習拼音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還可以讓學生掌握觀察圖畫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說話、傾聽、評價的能力。
2、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拼音字形,如編順口溜、做字母操、比較法、畫畫法等等。
二、識字與寫字
1、多認少寫,激發孩子識字興趣。
2、鼓勵孩子用不同的方法記憶生字字形,理解字詞意思,活學活用。
3、寫字姿勢要正確,注意用眼衛生。養成良好的寫字習慣,把字寫得規范、端正、整潔。
三、閱讀教學
1、重視范讀、教讀,訓練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注意糾正學生「讀望天書」和「唱讀」的不良習慣。
2、練習分角色讀、表演讀,激發學生朗讀興趣。如在教學《雨後的森林》時,我讓學生加上動作讀,孩子們興致很高,很快就在表演中學會了背誦。
3、讓學生初步了解朗讀的評價標准,學習評價別人的朗讀。
4、課後的詞語花籃,讓學生學會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並學習運用到說話寫話中。
四、寫話
1、激發學生寫話的興趣,鼓勵學生寫自己想寫的話,保護學生的童心。如一個孩子寫到:「天上的雲哭了,水裡的魚兒笑了。」你會怎樣評判呢?表面看不合邏輯,實際上卻反應出孩子看待世界的角度和大人是不同的。
2、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積累的語言。
3、正確使用標點符號,包括,。?!:「」等等。
五、口語交際
1、選擇貼近生活的話題,創設一個真實的口語交際環境,讓孩子有話想說,有話可說。
2、培養學生良好的口語交際習慣,認真傾聽,清楚表達,大方有禮。
以上說的只是我在小學低段語文教學中一些小小的心得體會,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D. 語文課中如何巧設懸念,導入新課

精彩的導入對一堂新課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導入語就像唱戲的開台鑼鼓,未開場先叫座兒。它可以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視新課的導入,從聖人孔子的「開講」到被推崇為教育學上的哥白尼的誇美妞斯的「起始課」概莫能外。在語文教學中,更應重視新課的導入,利用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溫故知新式導入
溫故知新式導入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已學過的有關知識或生活經驗導入新課的方式。這種方式是新舊知識過渡的橋梁,既可以幫助學生復習鞏固舊知識,同時又帶出新課。比如,我在教讀《藤野先生》這篇文章時,設計了如下導語:「同學們,我們曾經到過魯迅的《故鄉》,結識了閏土和楊二嫂,也看過先生的《社戲》。領略到平橋村的純朴風情,還到過先生小時候的『白草園和三味書屋』,欣賞了白草園的嫵媚,並聆聽了壽鏡吾老先生的讀書聲,今天我再帶領大家去結識先生的一位日本老師《藤野先生》。」這樣導入不但把以前所學的魯迅先生的文章全連了起來,而且還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新的內容,學生的情趣一下子調動起來了並很快進入了學習狀態。如講《愛蓮說》文,可這樣導入:「我們曾學過楊朔的《荔枝蜜》和賈平凹的《我的小桃樹》,這兩篇文章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寫法,試回憶這兩篇文章各托什麼物?各言什麼態?」明確答案之後接著說:「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篇《愛蓮說》也是一篇托物言志寫法的文章。讓我們一起看一看,這篇文章所託之物是什麼?所言之志又是什麼?」這樣,學生復習了舊知識——托物言志的手法,進而領會新知識——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運用及其特色.。這種方法,不僅能「溫故知新」而且還能使學生明確新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好奇心,使學生的思維集中到教材的重點、難點上來,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懸念式導入
懸念式導入是通過揭示疑難,引起懸念的方式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導入新課的方法。這種方法著眼於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使學生一上課就形成認知沖突,使教學緊扣學生心弦,提出帶有懸念性的問題,創設出學生探求知識的最佳情境。例如教讀《七根火柴》一文,我這樣設計導語:「同學們,有誰沒見過火柴?有誰沒用過火柴?火柴是極普通的。但是,在60多年前的二萬五千里長征中,你們能想像出一根極普通的火柴曾發揮過多大的作用嗎?挽救了多少
革命戰士的生命嗎?你知道無名戰士為了保存七根火柴,付出了多麼高昂的生命代價嗎?當學生為懸念所吸引,思維進入積極狀態時,我再設置第二懸念,無名戰士身上的火柴,在生命極度衰弱之時,卻沒有為自己點燃一根火柴,這是為什麼?這是什麼精神?」這樣設置懸念,一環扣一環,可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進行思維,達到教學目的。如《紀念白求恩》一課的導入:「請同學們看課本封面後最後一幅圖像,他是誰?一個外國人,白求恩!他的肖像為什麼能出現在我們的課本里,與偉大的魯迅先生並列在一起?他滿頭銀絲,年逾半百,為何來到中國?他為何長眠在中國的土地?『秋風吹著細雨,延水奏著哀曲』,他犧牲了,人民為何這般哀痛?他具有什麼精神?毛澤東為何寫文章贊揚他?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向他學習?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毛澤東的評價吧!」一連串的發問,在學生心中設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懸念,激發了學生探索、學習的興趣。
啟發式導入《學記》中提出:「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就是說老師要引導,鼓勵和啟發學生,而不要牽著學生走,也不要代替他們作結論。如在教《看雲識天氣》時,我這樣導入:首先出示小黑板,上書幾條諺語:
1、天上溝溝雲,地下雨淋淋。
2、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3、天上鯉魚斑,曬糧不用翻。
4、東虹轟隆西虹雨。
學生看後,津津有味,我趁機啟發道:「這幾句諺語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勞動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同學們讀後可以得到哪些啟示?看出哪些關系呢?學生自由討論發言,最後總結:我們可以從中發現兩種關系:①天氣和農業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密切關系,因此我們必須隨時關注天氣變化;②天氣與雲的變化有著內在聯系,因而我們可以看雲識天氣,板書題目《看雲識天氣》。
情境式導入情境導入就是根據課文內容渲染某種氣氛、創設某種情境以激發學生情緒導入新課的方法。這種方法著眼於先讓學生具體地感受課文設定的情境,然後在特定的氛圍中開始學習。比如我在講《斑羚飛度》這一課時,先講了一個故事:同學們,也許你們曾聽過一個發生在西藏地區的故事,一天清晨,一位老獵人從帳篷里出來,正准備喝一碗酥油茶時,突然看見不遠處的草坡上站立著一隻肥肥壯壯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轉身回到帳篷拿來杈子槍,舉槍瞄了起來。奇怪的是,那隻藏羚羊並沒有逃走,而是用乞求的眼神望著他,然後沖著他前行兩步,兩條前腿一彎「撲通」一聲跪了下來,兩行長淚也從它的眼裡流出來。老獵人雖然吃了一驚,但他並沒有被藏羚羊的行為所打動,槍聲響起,那隻藏羚羊應聲倒地,倒地後它仍是跪卧的姿勢,眼裡的兩行淚跡也清晰的留著。老獵人的手顫抖了,當老獵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打開藏羚羊的腹腔時,一切都真相大白了,原來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靜靜的卧著一隻小羚羊,它已經成型。顯然藏羚羊之所以彎下笨重的身子向獵人下跪,是在乞求獵人保全自己孩子的一條性命啊!同學們,動物亦是生命,動物亦有情感,這只將母愛濃縮於深深一跪的藏羚羊,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文章《斑羚飛渡》將又一次震撼我們的心靈,使我們的靈魂低頭。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故事,去感受那悲壯而感人的場面吧。板書題目《斑羚飛度》。這樣就能很快讓學生融入到那種課文的那種情境當中體味到斑羚精神 ,引起學生的深入思考。
雖然它僅僅是一個小小的開頭,卻熔鑄了教師的智慧,凝聚了教師的心血,體現了教師的素養。 新課導入的方式林林總總,精彩紛呈。在語文教學這片土地上,它們猶如一株株奇花異草,彌散著誘人的芬芳,煥發著燦爛的光彩。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學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新課導入的方法也是靈活多樣的。但不管怎樣,新課導入語必須具有針對性、啟發性、趣味性和循序漸進性等,只要正確、巧妙地導入新課,就一定能收到更佳的教學效果。

E. 淺談語文課堂中如何巧妙使用教學過渡語

傾聽是尊重學生的體現,是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語文學習中的傾聽更內是理解的一種方容式,是對話的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語文能力。教師傾聽學生發言,悉心引導每一次思維的轉換,耐心等待每一回思想的升華,把課堂的空間盡量打開,讓學生盡情地舒展自己、釋放自己、提升自己。

F. 鵲橋仙·纖雲弄巧語文課什麼時候學的

高二第一學期的課文

G. 如何巧妙設計好一堂語文課

勻啥請問該從哪方面開始?高手進
就應經常自省並塑造自我。泳永

H.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妙「設疑」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專許僅是技能屬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教師在實踐教學活動中,有針對性課堂設問形式往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課堂設問的教學形式,能讓學生踮起腳,接觸到自己能力之外的知識點,並且達到有跳一跳就能觸摸到主旨的佳境,這樣不單增強了學生的主動獲取知識的興趣,而且對他們拓寬知識領域、培養學習的毅力都很有幫助。

I. 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巧用評價語

在現實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評價語言常常是「是的」、「正確」、專「你真棒」、「不錯」屬、「好極了」、「答得很好」、「是嗎」等,這些評價語言不僅過於單一、籠統,而且缺乏針對性與激勵性。好在哪兒,不足在哪兒,從教師的評價中很難找到答案,更無法讓學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巧妙運用評價性語言

J.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巧妙提問

1、計劃性與靈活性

教師的提問要有計劃性,絕不能信口設問。每堂課應當圍繞教學的目標,扣緊重點、難點和關鍵,設計出一個個准確、鮮明的問題,問題與問題之間具有連貫性與層遞性,每堂課的問題,都有明確的目的,完整的結構,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問的方法要靈活,不拘一格。

2、在教學內容的關鍵處設疑         

就是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尤其是知識銜接的關節點和最能揭示本質規律的地方提出問題。比如,魯迅的《故鄉》一文中,對「楊二嫂」這個人物有這樣一段描述:「圓規一面絮絮地說,一面憤憤地向外走,順手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裡出去了。」這里,可設計這樣的問題:如果把這段文字中的「圓規」改成「閏土」是否可以?為什麼?學生很快得出結論:不可以。因為閏土不是那樣的人。然後繼續追問:這就提醒我們在對人物進行行動描寫時還應當注意什麼?結論:要注意「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也是描寫特徵性動作。         

3、在學生思路的轉折處設疑         

所謂思路轉折處,就是教學內容或教師所採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打破了常規,或沒有按照學生既定的思路進行,學生對此自然難於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就要巧妙地設計提問,以達到突破難點、解決問題的目的。

總之,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問能促進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是教師教學水平的集中體現。在高效課堂上的有效提問看似簡單、隨意,甚至是重復的提問卻是處處緊扣學生情況,緊扣教學需要,有著科學的依據與科學設計的。所以提高教師教學中有效提問的設計能力必然伴隨著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的提高。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的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