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上好第一堂初中語文課
一、學習要有科學的方法
影響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因素很多,例如學習目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先天遺傳素質、後天身體狀況、教師與家長教育水平高低以及教育方法是否得當,校園小環境與社會大氣候的影響、原有知識基礎好差以及智力、能力強弱等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想學(目的態度);二是會學(學習方法)。 可以說,所有學生在剛進校的時候,都是想學的。但是,一個班級幾十個學生,同是那幾個老師所教,使用統一課本,入學時基礎差不多,過了一段時間,成績就會出現差距。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差距會越來越大,初二年級出現明顯的兩極分化就是典型的例證。什麼原因呢?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雖然開始個個想學好,但是有的會學,有的不會學。會學的學生因學習得法而成績好,成績好又可以激發興趣,增強信心,更加想學。越想學知識越增加,智力越發展,能力越提高,成績越拔尖,形成良性循環。不會學習的學生,開始學習不得法而成績暫時不好,如能及時總結教訓,改進學法,變不會學習為會學習,經過一番努力是可以趕上去的。如果任其發展,不思改進,不作努力,成績會越越來越差。當差距拉大到一定程度後,就不容易趕上了。那時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不想學習。越不想學成績越差,繼而在思想上產生一種對自我能力的懷疑,認為自己不是學習的料子,對學習完全失去了信心,厭惡、害怕甚至拒絕學習。這種惡性循環一旦形成,必將成為學習上的失敗者。分析這兩種學生的發展過程,前者走的是:想學——會學——更想學的路線,後者走的是:想學——不會學——不想學的路線。兩條路線起點相同,分歧點就在學習方法上。
由此可見,會不會學習,也就是學習方法是否科學,對廣大青少年學生來說,確是至關重要的。
什麼叫學習方法?就是學習時採用的手段、方式或途徑。只要在學習,就必然採用某種方法:這種方法是科學的還是不科學的?是主動學習掌握的還是無意之中形成的?對促進學習成績上升、學習能力提高,作用是大還是小?只是沒有想過,或雖想過但沒有認真注意和研究罷了。通過調查和觀察,就會發現,中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方式,是多種多樣的。
上課前,有的學生對老師這堂課要講的內容一無所知,坐等老師上課講解,老師講什麼就聽是什麼,老師叫干什麼就干什麼,顯得呆板被動,缺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的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聽課時有的放矢,對預習發現的難點、重點和關鍵的地方細聽詳記、思考理解,當堂掌握,在學習中較好地發揮了主體作用。同是預習,方法也不一樣。有的看起書來,象是看小說似的,不大容易發現問題,更難掌握教材的內在聯系,即使發現什麼問題,也不停下來問個為什麼,不去追根求源搞清楚;有的看書時動手又動腦,把新課中的舊概念、舊知識查個水落石出,對新課中的問題能理解的就當時弄通,弄不通的就記下來,等上課時集中注意力聽老師分析講解。
課堂上,有的學生全神貫注,專心聽講;有的分心走神,瞌睡打盹。同是聽課,有的象架錄音機,全聽全錄;有的象個速記員,邊聽邊記,記了一大本,問題一大堆;有的以聽為主,邊聽邊思考,有了問題記下來;有的乾脆不記,只顧聽講;也有的邊聽講邊劃書邊思考。同樣是思考,有的思考當堂內容,有的思考與本課相關的知識體系,有的思考教師的思路,有的拿自己的思路與教師的思路相比較。
下課後,有的學生搶做作業,作業一完,萬事大吉;有的先回憶復習課上講的內容,然後看書整理筆記,把教材充分理解掌握了,才開始做作業。有的課上未聽懂,下課也不問,隨它去了,玩得天暈地暗。
同樣,在看參考書、做習題、階段總結、考前復習以及考後分析等其它環節上,也都存在著種種不同的做法。
以上是從每個具體學習環節上看的。如果從學習整體過程上看,也是形式多樣,方法各異。有的先預習後上課;有的不預習就上課;有的只重視上課,課後抄抄作業就算;有的課上未聽好,課後一頭鑽進作業堆裡面;有的上課記筆記,下課對筆記,考試背筆記;也有的課前認真預習,課上專心聽講,課後及時整理,獨立完成作業,按期做好階段復習總結;還有的定有周密的學習計劃,合理地安排時間,科學地進行預習、聽課、作業、復習、總結,考試時胸有成竹,每考必勝……
以上方法是怎樣來的呢?通過調查可知,來源與五個方面:(1)向別人學的;(2)自己摸索「悟」出來的;(3)同學之間研究切磋得來的;(4)老師斷斷續續指點的;(5)從某些書中受到啟發的。不管從哪個方面得來的,難免是片面體會或「一孔之見」,往往屬於經驗型,帶有片面性,缺乏系統性、科學性和適用性。需要教者幫助找到一種便於學生掌握和運用的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在哪兒呢?近幾年,筆者共問卷調查了一萬多名(8000名初中生,2000名高中生,540名中師生)成績較好的學生,並分別邀請其中成績拔尖、學習有法的同學開了幾十次座談會,讓他們介紹學法,總結經驗,探求規律。大家傾向一致的意見是:每天六節課中的新授課,都要按照 : 預習——上課——整理——作業這四個步驟組成的環節滾動一次。一個章節結束,都要進行系統復習總結這一步驟,使每課時的小環環環相扣,形成整體,不僅如此,他們在每個步驟上都有許多具體做法和嚴格要求,對可能出現的不同情況,也都有得力的措施。把這些做法、要求和措施集中起來,把前四個步驟稱為環節,構成完成每一課時的學習不可缺少的四環,加上最後一個步驟,合稱「四環一步」。按照這一過程去學習,並在學習過程中,按每一環節和步驟上的科學方法去做,就稱為「四環一步」學習法。
如果從一個階段或一個章節來看,教師在教幾個課時之後,一般要按章節,按單元把所學內容聯系起來復習總結一次,學生也往往要根據所學內容的知識結構進行復習總結,使自己的知識前後銜接,融匯貫通,達到系統掌握之目的。
綜上所述,學生學習過程應由每一課時的四大環節加上階段系統復習總結這一必要步驟組成,「四環節」以上課為中心,每天必做;「一步」按章節,分單元進行。四環節一步驟節節相連,步步相通,構成了學習過程的有機整體。預習是起始環節。為上課掃清障礙,開辟道路,做好知識上的准備;上課是中心環節,既是預習的目的,又是對預習的檢驗,同時對下面幾個環節起到關鍵作用;課後整理消化是中繼環節,是上課的延續和加強,又為順利做作業創造條件;獨立完成作業是深化環節,既鞏固前面的成果,又為階段復習提供了典型材料;系統復習總結是貫通步驟,是對本階段諸課時學習的回顧與總結、提高與升華,又為轉入下一階段學習奠定了基礎。「四環一步」缺一不可,否則,就使學習過程中斷,破壞學習的連貫性和方法的整體性。運用這一方法進行學習,符合中學生掌握知識的心理過程,又與教師教的過程相配合,相輔相成,渾為一體,符合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
二、認真預習 初步加工
預習,即課前自學。是學習新知識的起始環節。一般指在教師講課之前,自己先獨立地閱讀新課內容,做到初步理解,為上課做好知識上的准備的過程。
預習從時間和內容上說,大致可以分為三種:(1)課前預習。是在老師講課以前,先自學下一節課要講的新內容;(2)階段預習。指預習下一個階段的學習內容,范圍往往是一章或幾章,需要一個比較完整的時間才能進行;(3)學期預習。指開學前在假期里,把新學期的教材先自學一遍。這三種預習,一個比一個線條要粗。
課前預習有以下幾點好處:
1.預習可以提前消滅聽課中的「攔路虎」。
通過預習,必然會有部分內容弄不懂。為什麼看不懂呢?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是沒有掌握好有關的舊知識,也可以說沒有掌握好新課的預備知識。預習就象「火力偵察」,可以發現知識上的薄弱環節,在上課前迅速補上這部分知識,不使它成為聽課時的「絆腳石」。這樣,在學習和理解新知識時就會很順利。有的學生之所以聽講效果差,有一條原因,就是沒有準備好聽課前所必需的舊知識,從而給聽課帶來了各種困難,很難做到當堂理解。結果上課時間被白白浪費。而預習,就可以避免這種被動局面的出現。例如,課前預習到初一數學《一元一次不等式和它的解法》一節時,書中有這樣一段話:「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就是求這個不等式的解集的過程,它的一般步驟與解一元一次方程類似,但一定要注意當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必須改變」。如果不預習,上課時老師又不復習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直接講「兩邊都乘以(或除以)同一個負數時,不等號的方向必須改變」的內容,有的同學就會聽不懂。如果停下來,去問同學或查書,就會耽誤了聽課,結果,一步掉隊步步掉隊,再聽也接不上了。這節課可能弄得心煩意亂,毫無成效。如果在預習過程中及時補上舊知識,上課聽講,接受新知識就會比較順利。
2.預習可以提高聽講水平。
一般說來,預習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都理解了,總會遺留下一些不懂的問題,盼著上課時解決。這樣聽講目的明確,態度積極,注意力也容易集中,聽講效果好。比那些老師講什麼聽什麼、主觀上沒有思想准備、沒有重點、沒有具體目標的學生,要主動得多。當老師講到自己預習時已經理解的部分時,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師如何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拿自己的思路與教師或同學的思路進行比較,看教師或同學高明在什麼地方,不足在什麼地方,自己還有哪些理解不夠的地方,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假定書上有一道題,有A、B、C三種解法,你預習時掌握了B種解法。課堂上老師把問題提出後,你就會胸有成竹地期待著,看老師或同學是怎樣做的。如果有同學用C種方法解時,就可以舉手提出你的B種解法,因為你的解法比較高明,教師、同學都會向你投來贊賞的目光,你心裡就會產生一種說不出的愉悅感。如果那個同學也用B種方法解,你會因為與他不謀而合而高興。如果老師在總結同學們的解法之後,提出了A種解法,你就會感到驚喜不已,心中有頓開茅塞、別有洞天之感,佩服老師高明,更加虛心向老師學習,拍腦袋責備自己為什麼沒有想到這一步,從而提高學習興趣,激起今後預習的慾望。可見,預習後上課不是沒事干,而是聽有重點,看有「門道」,學有目標,重在思考。這樣做,不僅有利於掌握新知識,而且有利於思維能力的發展。
如果先不預習,不管用哪種解法解,都認為對,不會產生上面的情感體驗,印象淡薄。由於盲目的聽課,聽和記本來就夠緊張的了,哪裡還能夠勻出精力來思考理解?更談不上與教師同學比較思路了。
3.預習可以提高筆記水平。
由於預習時看過課本,所以老師講的內容及教師板書,書上有沒有,心裡一清二楚。凡是書上有的,上課可以不記或少記,也可以留下空白待課後記。上課時,著重記書上沒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師反復提醒的關鍵問題。這樣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用在思考理解問題上。有的同學課前不預習,不知教師板書的內容書上有沒有,從頭抄到底,顧不上聽課,更來不及思考,失去了許多寶貴時間。後來翻翻書,原來許多內容書上都有,根本用不著抄。著種盲目性的聽課,大大影響了聽課的效果。
那麼應該怎樣預習呢?
一是要妥善安排時間。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預習第二天要上的新課,這樣印象較深。新課難度大,就多預習一些時間;難度小,就少預習一些時間。應選擇那些自己學起來吃力,又輪到新講課的科目進行重點預習,其它的科目大致翻翻即可。某些學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預習下一周要講的課程,以減輕每天預習的負擔。
二是要明確任務。預習總的任務是要先感知教材,初步處理加工,為新課的順利進行掃清障礙。具體任務,要根據不同科目、不同內容來確定。一般有:(1)鞏固復習舊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記下來。(2)初步理解新課的這部分基本內容是什麼?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識結構上向前跨進了多遠?(3)找出書中重點、難點和自己感到費解的地方。(4)把本課後面的練習嘗試性地做一做,不會做可以再預習,也可以記下來,等老師授課時注意聽講或提問。
三是要看、做、思結合。看,一般是把新課通讀一遍,然後用筆勾劃出書上重要的內容,需要查的就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想一想,需要記的就記。做,在看的過程中需要動手做的准備工作以及做做本課後的練習題。思,指看的時候要想,做到低頭看書,抬頭思考,手在寫題,腦在思考。預習以後還要合上書本,小結一下。做好預習工作,還要注意幾個問題。如果以前沒有預習的習慣,現在想改變方法,先預習後上課,一下子全面鋪開,科科課課都搞提前預習,時間就會不夠用,弄得十分緊張,質量也未必能夠有所保證。
解決的辦法是:先選一兩門自己學起來感到吃力的學科進行預習試點,等嘗到甜頭,取得經驗後,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再逐漸增加學科,直到全面展開。二是預習應在做完當天作業之後進行。時間多時,就多預習幾門,鑽得深一點;否則就少預習幾門,鑽得淺一點。切不可每天學習任務還沒完成就忙著預習,打亂了正常的學習秩序。前面講過,預習、上課、整理、作業四個環節組成了每課時的一個圓環,只有當前邊一圈滾過之後,方才能滾下面的一圈,不能因重視一個環節而打亂了圓環滾動「軌跡」,影響其它環節的運行。三是學習差的同學,課前不預習,上課聽不懂,課後花大量時間補缺和做作業,整天忙得暈頭轉向,擠不出時間預習。其實,這種同學差的根本原因可能就在「不預習」上,因為前面一個圓環「欠債」,而影響了下面環節的順利進行。這些同學在短時間內要多吃些苦,在完成每天學習任務之後,加班個把小時預習。這樣做雖然費了時間,但上課能聽得懂,減少了因上課聽不懂而浪費的時間,花在課後整理消化、作業上的時間也可以減少許多,時間一長,運轉正常了,學習的被動局面改變了,就不需要再加班了。四是根據學習的慣性理論,在各門學習成績都很好的情況下,有特殊原因,時間太緊,對自己擅長學科也不一定要課課預習,不是重點、難點的章節也可以不預習。思路照樣聯系得上,好象鐵軌上留有縫隙,火車照樣通過一樣,但是距離不能太遠,否則就會造成「翻車」。
經過以上兩講的學習,同學們心裡都應該心裡有數了,根據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和學習習慣,趕快給自己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吧,把學習成績搞上去~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❷ 高中第一節語文課給學生講些什麼
我是一名高中生,剛畢業,希望老師第一節課給我們不一樣的感覺
簡要介紹自己。最好把名字剖析一下,幽默點
可以將語文(讀書)是獲得教養的途徑,"參照語文書《獲得教養的途徑》"。
最後介紹一下高中語文學習的主要內容與目的(客觀現實地),怎樣學習能與高考接軌,
四十分鍾差不多了,下課或者聊天,請同學提問題。
請放鬆,理想中的老師總是冷靜而不苟言笑。但是我想您是個懂得幽默的人。
❸ 開學第一節語文課
開學第一節語文課,當然是發發新書講下課堂紀律什麼的,無聊事情唄
❹ 初三的第一堂語文課,作文
往事如煙,記憶如塵,從小到大,幼兒園到小學到中學,我已經不知道上了多少堂課,惟獨小學快畢業的時候語文給我們上的最後一堂課,讓我最難以忘記。
那一次,是語文老師給我們上的最後一堂課,當時我們就要期末考試了,老師和同學一樣緊張,急迫,可是那堂課上老師並沒有帶課本來,兩手空空地走進教室,並且還來得很晚,她見我們都准備好了,便開始給我們上課,這節課雖然只有40分鍾,但是卻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今我還深深地記得老師說的一席話「今天是我給你們上的最後一堂語文課了,希望你們都能多用點心地學習,過不了多久,你們就要進中學了,回變得更加的成熟,負擔會更重,要學習更多的知識,如果在學習上不能勇敢沖刺,你就會失敗。現在這個社會是非常現實與殘酷的,勝者為雲,敗者為寇,新的人升就要來了,希望你們能夠喜迎新的人生,笑對煩惱,保持開朗的性格,時時地警告自己:失敗了不要緊,重頭再來,一次不成功,再來第二次,不成功,再來第三次,直到我們成功為止。勝利永遠屬於有耐心,恆心的人。勝利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再接再厲,千萬不可以驕傲……」
經過老師的一番話,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們不該浪費自己的光陰,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為什麼我們只能到最後一刻才能夠明白,自己所犯的錯?現在的自我反省,不知道會不會太晚。在往後的日子裡我會以老師的話作為鞭策自己的動力,認真努力地學習,克服一切的艱難險阻,人民都說「陽光總在風雨後,不經理風雨怎麼見彩虹」只有經歷重重困難,之後去戰勝它,才能使我們離成功能夠近一步!
人生事事無常,沒想到小學畢業的最後一課會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也正是它鞭策著我認真,努力學習,使我受益匪淺。
❺ 初一第一堂語文課怎麼上
如何上好第一堂初中語文課韓明聖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初一的學生一進入新的學校,往往是充滿美好的憧憬與嚮往的,但也不排除對語文學習的誤解。我們教師在與學生接觸時,如果能緊緊抓住學生的心,點燃其求知的火種,激發其求知的興趣,帶著他們順利跨入求知殿堂的大門,就能為今後的教學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麼,上第一堂初中語文課應注意些什麼呢?我採用了這樣三招來開始初中語文的教學之旅:
第一招、以生動的開場白吸引學生
第一次和學生接觸,的確是非常關鍵的。老師的這一個亮相要是博得了滿堂彩,下面的教學就會順暢些,圓滿些,要是講砸了,當然還有彌補的機會,但是,實際彌補起來卻是很困難的。打個不很恰當的比方,就像年輕人找對象,第一次見面沒有給人留下好印象,十有八九要散夥。因此,第一堂課的開場白一定得精心設計,讓其能達到吸引學生眼球、激發學生興趣的效果。我曾引用了這樣一段開場白作為初中語文學習的導入語:
多讀胸中有本,多寫筆下生花。讀得多才能寫得好,寫是讀的運用,讀是寫的基礎。寫真事、描真景、抒真情,寫下豐富多彩的生活,寫出生活的豐富多彩;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努力使文章情文並茂。
愛好語文吧,同學們!他能使你腹滿詩書,出口成章;他能使你洞察歷史,志存高遠;他能使你心靈純潔,感情豐富;他能使你聰明智慧,善思善辯;他能使你文思如泉,筆下生彩。
這樣的開場白是否激發了學生的學語文興趣呢?等到看學生的日記時,我心中就有底了。學生史志雯寫道:老師的幾句開場白就讓我更加喜歡上了語文,愛上了那絕妙的語言文字,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語文。趙飛寫道:過去我一點也不喜歡語文,所以我的語文成績不好,今天的語文課才上了幾分鍾,我就喜歡上了語文。
第二招、以親切的形象感染學生
因為是第一節課,學生對老師還不熟悉,會充滿好奇感神秘感,所以老師必須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力爭有一個漂亮的出彩的亮相,讓學生敬佩你、喜愛你、親近你。我注意了這樣三點來管理資料下載網
❻ 我是怎樣上好高一第一節語文課的
一 ,要備好課,老師上語文課要有激情!自己把課文讀好,就是正確,流暢版,有感情權。這很重要。因為課文對於孩子來說,是枯燥的,當老師把課文讀出情感的時候,孩子就有了興趣。有了興趣就聽講了,也就參與到學習中來。
二 ,是要減少老師的講,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意識,和學生互動,讓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比如教生字詞語,用投影儀器或者課件讓 孩子自己學,老師就把握正確就可以了。在輔導孩子讀書時,要鼓勵和幫助孩子把書讀好。
三 ,老師的提問要精心設置,根據你本班學生的具體情況,問題既不能過簡單,又不能過難,遇到難答的問題時,自己要盡量幫助孩子,啟發他們。不要損傷了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四,是老師的語言要普通話,說話要慢點,孩子聽話的速度比不上大人那麼快,吐字要清晰。
五,是要幫助孩子背書。孩子們也怕背書,所以要在講課時寫出要背章節的關鍵字詞。背書時可以讓前桌和後桌4個人面對面背,這樣孩子有背書的積極性。也可以互相提醒,提高背書的效率。
❼ 小學第一節語文課怎麼上
呵呵...好可愛的老師啊...
抱歉我不是老師,但我一直是個好學生,呵呵。
不知道您是不是班主任,所以關於此的大部分東西就不說了。如果您是,我再給您說。
可以說第一節課的重點在3個方面:
1贏得學生對老師的好感;
2贏得學生對你所授科目的好感;
3給學生關於你所授科目的感性認識——呃,雖然是小學生。
關於1:要自信。雖然是小學生,也能看出來老師自信與否(呵呵...我不是故意讓您緊張滴)。而明顯的自信對小學生有巨大的號召力。
要和善。小學生對威嚴那類東西不感冒。哪個老師愛笑,她(他)就是好老師。讓自己保持微笑吧。畢竟面對那麼多可愛的孩子,想來不笑也難吧...
關於2:小學生看待知識的角度只有興趣,或者是喜歡任課老師。這里說第一點。努力讓您的課程有趣就好,畢竟第一節課往往都是概論,你可以搜集很多很多歷史上有趣的關於所授科目的資料。如果一節課都是在學生們的大笑聲中度過的,雖然很辛苦,但很成功啦。
ps:建議你有意識的抹淡科目的學術色彩,反而為它添上娛樂的氣息就好。用些色彩鮮艷的道具吧。
關於3:重點要少。畢竟是小學課程嘛。但這個重點應該讓他們終生難忘。這就看你的水平啦。
我覺得你是個好老師。現在中國小學的好老師太少了。祝福你!
❽ 新老師的高一第一節語文課要怎麼上
我也是高一新生啊!我覺得第一節課應該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讓她們十分清楚版知道你就是語文權老師.因為高一新生面對那麼多個科的老師自我介紹,肯定會混亂的,也許明天看見了你還以為你是教數學的.所以,我覺得你應該運用一些語文的知識來自我介紹,並且要深刻的.還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介紹你自己的名字.我相信同學一定喜歡活潑的課堂氣氛,因為我也是學生,這個我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在我升初一的時候,我還記得我老師的第一節的,她也是這樣,我印象十分深刻.她姓王,而她介紹的時候並不是單純的說她叫王老師,她說她自己是1+1(王)老師,她是教數學的,上課幽默,我超級喜歡她,也對她印象十分深刻! 如果你十分嚴肅的話,我覺得反而會反效果,同學們會覺得你十分難相處,有時侯你要放下你老師的地位,以朋友的地位與同學相處,我覺得這樣會倍受歡迎!
希望你可以成功!加油!
❾ 我最喜歡的第一堂語文課 作文 初中的300個字就行了!!!!!!!!!!!!!! 要新生的
看小孩你這么著急,就給你現寫一篇吧。真是累壞了。
< 我最喜歡的一堂語文課>
身在學校許多年,難免的也經歷過很多堂語文課。很多人說文學是最枯燥的堆砌,而語文課是最令人困頓的時光。我曾經也很以為然,直到,那堂課之後。
夏日的午後總是讓人那麼昏昏欲睡,窗外的鳴蟬在吱吱的訴說著她的哀怨。還記得我費力的推了推身邊的阿胖,問他下午的課程,阿胖頭也沒抬用他那懶洋洋的聲音說道「還能是什麼啊,語文唄」,是啊,那是令人頭疼的語文....這時,走廊上的腳步聲傳來,正是的那是我們的班主任,曹老師。
「同學們好」老師緩緩說道,但是她的聲音並不如往常般平靜,彷彿隱藏著一絲不安與顫抖。「今天,我們不講課本,老師來教你們讀一首詩。」這句話出乎了所有夥伴的意外,大家一下提起了興致,什麼,真的么,太好了,我們七嘴八舌的小聲議論著。但是,我們沒有發現老師老師的眼圈似乎有些紅潤,她的面容透露出不可掩飾憂愁。老師並沒有制止我們的散漫,而是自顧自的讀了起來「
孩子,快抓住媽媽的手
孩子快
快抓緊媽媽的手
去天堂的路太黑了
媽媽怕你碰了頭
快抓緊媽媽的手讓媽媽陪你走
媽媽我怕
天堂的路太黑
我看不見你的手
自從倒塌的牆把陽光奪走
我再也看不見你柔情的眸
孩子你走吧
前面的路再也沒有憂愁
沒有讀不完的課本再也沒有爸爸的拳頭
你要記住我和爸爸的模樣
來生還要一起走
媽媽別擔憂
天堂的路有些擠
有很多同學和朋友
我們說不哭不哭
哪一個人的媽媽都是我們的媽媽
哪一個孩子都是媽媽的孩子
沒有我的日子
你把愛給活著的孩子吧
媽媽
你別哭
淚光照亮不了
我們的路
讓我們自己
慢慢的走
媽媽
我會記住你和爸爸的模樣
記住我們的約定來生還要一起走。。。。」
班級里越來越靜,終於,只剩下老師那動情的朗讀,她越讀越快,閱讀越高,同學們的心卻越聽越沉,越聽就越覺得心底的什麼東西被人輕輕的觸碰著。「是大地震」小胖悄悄的說。我點點頭,大地震,是啊,可拍的地震
「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寫給幾天前地震災區人民的詩歌。可是誰又知道,這抑揚的旋律里飽含了多少生死離別,浸潤著多少哭泣哀號,孩子們你們要記住,嬉笑打罵,政論狡辯,那都不是文學,只有這種發自內心的文字,才會有正中觸動心靈的力量,好了,下課」
走廊里的腳步聲遠去了,而同學們還在坐位上。久久的安靜,課後我對小胖說,我喜歡這堂課,是的,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堂語文課,因為,這是一堂上給心靈的課。
❿ 一年級新生第一節語文課應該怎麼上
1、形象最先開口
其實,師生第一次見面和相親有很多相似之處。如果人們還沒有說話,我們會根據他們的外表和品味做出初步判斷。這種印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第一次師生見面也是如此。學生給老師的印象占總分的30%左右。
在第一節課之前,老師們最好裝飾一下自己,一是看上去干凈整潔,二是尊重學生。如果有一張明星臉叫可愛追迷戀,自然是好的,但如果臉沒有那麼與眾不同,至少在好好休息的前提下做精神煥發。
這里強調的形象是干凈整潔、大方得體,而不是誇張、華麗、搶眼的形象。老師給學生留下「宏大」的形象不是一件好事。
2、展示:自我介紹
在第一堂課上自我介紹,讓自己的外表更漂亮。
在開場白中,你應該介紹你的名字和經歷,這對學生最有吸引力。幫助學生了解教師的過去,促進師生友誼的建立。
語言可以幽默,也可以選擇更適合自己風格的方式。重要的是要有親和力,讓學生感到友好。
此外,自我介紹也是學生了解自身性格特點的一種方式,可以展示自己博學的一面,有助於樹立威信,贏得良好印象。
3、老師在自我介紹後不應急於開門見山。
為了進一步了解學生,走近他們,我們可以做一些簡單的游戲,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
4、第一堂課的任務之一是培養學生學習本課程的興趣。
所以在做了一些簡單的游戲後,你可以談談這個主題。更好地引導學生理解學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另外,我們還可以介紹一下本課題的學習方法和自己的體會。把你自己的建議傳給學生,讓他們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學習,以及如何與老師合作。
介紹本學期的學習內容、學習目標、教學計劃和教學習慣,使學生更好地接受和適應教師。
在這一部分,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成績和理解能力來把握講座的深度。
5、根據個人風格:設置規則
沒有規則,沒有正方形。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規則來約束學生,明確紀律。
當第一堂課前做了大量的准備,激發了學生的情緒,趁熱打鐵,制定了三條規則,讓學生表現出自己的態度,學生會更深刻地記住,更容易接受。
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規則。
但請記住:不要制定太多的規則,只制定一些規則。你說話的時候,不要說太多。你應該採用學生最能接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