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語文課前預習的 方法 有哪些
語文課前預習要求:
1、讀課文至少3遍。要求:讀通讀順,沒有讀錯和重復讀的情況,盡量做到有感情。
2、標出每一篇課文自然段序號。
3、圈出當課的生字,「--」劃出生詞(包括四字詞語),難理解的詞可查詞典理解記錄。
4、准備字卡,組詞認讀。
(字卡做好,要充分利用,如進行認字游戲;將音近或形近的字擺在一起比一比。)
5、找出本課生字中易錯或難寫之處在課後田字格中進行標注。
6、在課後「田字格生字」頭上寫拼音,各組2個詞語。
7、遇到文中不明白的地方用「?」標出。
8、根據課文的內容和自己的理解,搜集相關的資料。
② 如何做好學生語文課前預習
《語文新課程標准》中有一條鮮明的教學理論:以學定教。這一基本理念將教學活動牢牢定位於學,學生學先於教,即以學生的預習活動啟動教師的教學活動。每一教學過程是從學生的自學開始的,教師則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施教,有學有教,不學則不教。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教師「注入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可見,預習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是激發學生求知慾推動學生不斷進取的「前奏曲」。預習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必要途徑。本學期我對學生進行了課前預習的研究。
1、在教學中,我根據幾十年來的語文教學經驗,再結合班上的學生實際情況,主要採用了常規預習和重點預習。
所謂常規預習,即學生上課前,都必須解決讀、畫、查。
讀:學生自讀,基本達到熟練、連貫,對於課文內容有一個整體印象。畫:讀中把自己不理解、理解不透徹的字、詞、句、段畫出來。查:查閱工具書和有關資料,將畫出的疑點結合課文嘗試解答,這些要求是學生每課前必須預習的,不必老師布置。老師只要作一些檢查測試,了解學生掌握情況就可以了。
所謂重點預習,即根據所學課文的不同體裁和知識的不同類型,有針對性地進行預習,除常規預習外,老師要在課前對學生布置自己去探討解決一些問題。比如:講《梅花魂》一課前給學生布置如下預習題:(1)文中寫了哪些人物?他們之間有什麼關系?(2)說說梅花的品格?「魂」是什麼意思?(3)梅花雖是有名的花,但為什麼說」梅花魂」呢?(4)課文圍繞著梅花寫了外祖父的哪幾件事?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5)課文是怎樣來表達外祖父眷戀祖國的思想感情的?(6)「梅花魂」的內涵是什麼?中華民族的精神就是什麼?(7)本文為什麼以「梅花魂」為題?說說最後一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預習的開始,布置的問題簡單些,隨著閱讀的深入,提出問題的難度不斷加大,讓學生帶著問題認真讀文,這樣學生就能通過預習逐步掌握各類文章的規律,進而提高自學能力。讓他們先扶著老師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學之路。
2、課前預習的其它方式
課前預習,除了上述的常規預習和重點預習還可以根據學習內容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採用歸類式預習、合作式預習、開放式預習等。歸類式預習是指對於同一體裁、篇章結構相似,寫作方法相同的文章,教師可先以一篇作為範例指導如何預習,然後再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自主預習其他文章。指導預習的範例則起到種子、酵母的作用。歸類式預習的形式多種多樣,可從課題、文章的開頭和結尾、重點段落、中心句和中心詞等方面進行歸類,再設疑解答,既提高了語文學習的效率,又使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鍛煉。合作式預習一方面指對於一些在預習過程中出現的難題、困難,學生之間可互相切磋、交流;另一方面指針對一些有深度、有難度的課文,讓學生合作分工,從不同角度,採用不同的預習方式,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共同完成預習任務。合作式預習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放式預習是指讓學生到不局限於課本、工具書以外的大課堂中去尋訪、解疑。學生在預習實踐中,培養了自身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另外課前預習要有一定的指導原則。
1、教師要在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的原則上,由易到難,由扶到放,進行課前預習指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前預習並不意味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相反,教師有目的地指導、精心設計預習題、有效地檢查評價措施都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更充分發揮,其目的是使學生得到更切實的收獲。
2、教師根據材料和學生的特點所制定的課前預習內容要「具體化」,而學生課前預習的過程則要「精思化」、「求異化」。所謂「具體化」,不是指翻書式的預習,而是指預習內容要有可操作性,教師要給學生具體的預習提示,充分調動學生的耳、眼、口、手等器官。所謂「精思化」,是指課前預習的過程中,學生不是為了預習而預習,而是要學會思考,學會質疑,讓大腦充分運轉,使學生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習慣。預習時,可把自己的想法、懷疑一一提出來,多問幾個為什麼。聽課時,通過老師、同學們的討論發現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這種快感就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引起思維興趣;當發現自己的理解與討論結果不符合時,在討論過程中就應集中追求解答問題的注意力,這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讓我懂得了:只要有計劃地認真啟發,正確引導,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是可以培養學生預習能力的。但能力的提高,良好習慣的養成,絕不是短時間內能奏效的,這是一個長時期的、細致的工作,還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去探討去嘗試。
③ 在語文課前,該不該預習
應該。
預習是上好語文課的重要環節之一,也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必要途徑。作為高年級學生,經過幾年的學習,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不過,目前盡管許多教師布置學生進行課前預習,但學生往往是走過場,預習並沒有收到多大的效果,更沒有達到教師所期望的價值。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於預習時沒有明確的任務,沒有較好的方法所導致的。因此,我認為預習時必須布置學生完成預習作業,掌握靈活的方法,讓學生經歷實實在在的自主學習過程。
一、預習作業的作用
1、有助於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
學生預習習慣的養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缺少恆心,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生的預習往往表現出反復性,表現為部分不自覺的同學經常會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情況,這樣學生的預習習慣就很難養成。而適當的預習作業,使學生有了具體的預習任務;教師對預習作業進行的評價,就使學生有了完成好預習任務的壓力,這樣長期堅持訓練,就能實現培養學生預習習慣的目標。
2、有助於提高預習的質量。
常態下,學生的語文預習還經常表現出這樣的情況:對所要預習的課文匆匆讀一兩遍,頂多再自學一下生字,對文中的內容卻不仔細研究,這種停留在表面的預習不能達到預習應有的效果,反而會對學生的預習產生消極的影響。而帶有作業的預習,可以使學生深入地學習教材,嘗試著解決問題,這樣在任務目標的驅動下,有了學生思維的有效參與,預習的質量自然就提高了。
3、有助於改進教師的教學。
我們強調要建立教師、教材、學生三者之間的對話,要求教師的教學要因材而教。但教材是一個靜態的文本,學生的學習與思維又是個性化的,怎樣才能實現上述要求呢?預習作業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通過預習作業完成情況,教師可以比較准確地把握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程度以及學生知識的原點,從而便於教師修改自己的課前預設,調整教學思路,合理分配教學時間,使得教學更加有效合理。
二、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1、有目的地朗讀課文。
預習的最基本要求就是讓學生去朗讀課文。不是只要填上自己讀了幾遍就可以,而是要真真正正地捧著書去讀。我讓學生預習時每篇課文至少讀三遍。三遍不是連在一起讀,而是分開讀。第一遍讀通課文,遇到不會讀的字詞圈出來,然後在文中畫出帶生字的詞語,自學生字詞時要讀准字音、看清字形、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了解字義。在沒有生字詞障礙的情況下讀第二遍,爭取做到正確,比較流利,讀完思考課文的大概內容。接著讀第三遍,讓學生質疑思考,在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
2、針對性地搜集資料。
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讓學生去搜集與課文有關的資料,通過閱讀資料,學生對課文內容加深理解,積累更豐富的知識。對於搜集的資料鼓勵學生以讀書筆記、讀書卡等形式記載下來,形成一筆「財富」。
④ 如何預習初中語文課文
第一步:通讀課文課文一定要通讀,而且應該朗讀。朗讀不僅訓練自內己的發音,還可容以通過語氣的變換,加深對課文的理解。第二步:過好字詞關讀課文的時候,把課文中不認識的字、不會解釋的詞、不易理解的句子勾畫出來。書上沒有註解的字詞,可查一查字典、詞典,特別是一些似懂非懂的句子,要搞清楚。並且揣摩這些詞語的用法,做到積累與運用。比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這樣一句話:「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似乎」是不確定的意思,「確鑿」是非常確實的意思,魯迅先生為什麼要把這兩個詞連在一起用呢?找一找參考書,看看是怎樣解釋的,如果找不到參考書,就用彩筆標畫出來,以便講這部分時注意聽老師是怎麼解釋的。第三步:初步分析課文了解課文的大概意思,識別層次與段落,劃分好課文的結構。遇到文中精彩的地方或者自己有獨特見解的地方,也可在課文邊作上符號,老師講到此處時就格外注意。第四步:歸納中心思想,分析修辭手法與寫作方法用筆把歸納的內容記下來。上課的時候,和老師概括的中心思想相對照。
⑤ 該怎麼預習語文課文
1、通讀課文
首先就是要閱讀課文,對內容有大致的了解,有同學會說,我看不下去課文,同樣是課文,我們在看歷史和語文時感覺就很不一樣,看歷史時,會覺得很有意思,你很想去了解他的全貌,而我們在讀課文時,也要有這樣的感覺,要知道,被選入到課本中的課文那肯定是有內涵有價值的文章。在瀏覽課文的過程中,學會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和中心思想。
2、識生詞
在閱讀課文時,難免會碰到不認識的字詞,先圈出來,在讀完後,再利用字典來掌握讀音,有一些字筆畫較多,較難掌握,可以多抄寫幾遍,掌握字的正確寫法,一定要注意筆畫順序哦。學習生詞也是語文的一個重點。
3、再讀課文
在掌握了課文的生詞後,接下來就要再仔細把文章讀兩遍,這時讀課文要一字一句一段認真的讀,並推敲作者的遣詞用句和表達方式,理解作者的描述有沒有其背後隱藏的含義。可以利用工具書或網路查詢作者寫文章時的時代背景,藉助這些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通過文章要表達的意思。
4、做課後練習題
語文也是有課後練習題的,課本上的課後練習題一般較簡單,但通過這些題目可以更好的掌握課文,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可不要看題目太過簡單就不管。
5、朗讀和背誦
語文學習,少不了朗讀和背誦,很多課文和詩詞都要求背誦,古詩詞文章默寫的題目在中高考中是必考的題目,也是必拿分的題目。在預習到一些篇幅不是那麼長的文章時,可以通過朗讀的方式來對文章內容進行理解,而朗讀也是背誦的前提。
⑥ 淺談如何指導學生預習語文課
激發興趣,抄有方法地提高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預習有興趣,他們才會自覺、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探索。小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他們願意學習知識和探索真理,所以,預習必須從低年級抓起。低年級的教師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歷,有些學生看到新課,會興奮地告訴教師,這篇課文我會讀了,這個生字我認識了。預習了課文的學生到了課堂上,見別的同學不會而自己會,他就特別起勁,得到表揚後他就更開心了,以後課前預習也就更加主動了。其他學生看到這樣的情況,都會爭相效仿。這種預習的熱情教師要特別注意呵護,久而久之就能使學生有預習的習慣和能力,自信心增強,同時也能提高他們學習的效率。
⑦ 語文課前預習的好處100字
語文課提前預習的好處
首先課前預習可以讓我熟知上課索版要講的內容,在上課時能夠緊跟權老師的節奏更好的聽課。其次遇到不會的問題可以記下,重點聽講,做到有的放矢。最後,語文課是一門需要語感的課程,預習時多讀會有更好的效果喲。
⑧ 小學生怎樣預習語文課文
讀一遍課文,把不會的字詞圈出來。
查字典,明白圈上的字詞的意思。
再讀一遍課文,把主要內容敘述出來,明白課文的主要寫法(如總-分-總、倒敘等),找出運用修辭方法的句子,體會運用修辭方法的好處。
把課後生字寫會,組詞,造句。
把近義詞、反義詞、多音字、形近字找出來,記會。
反復讀課文,把課文讀的流利、有感情。這樣老師再教你你就會得心應手了。
⑨ 如何安排語文學科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求知過程的一個良好開端,是學生自覺運用已有知識,對一個新的認識對象進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過程。無論在什麼科目的教學中,學生能在課前充分的預習,那麼在課堂教學中,師生就能有機的配合,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悅,教學效果顯而易見;反之,則使教學目標難以圓滿完成,教學過程明顯緊張,甚至十分混亂,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說,學生的課前預習,對課堂教學有著很大影響。在語文教學中,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就顯得尤為突出。
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發現了一個存在比較普遍、必須引起所有人注意的問題:盡管大部分教師都能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但是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做法欠缺——不能正確指導學生課前預習。因此,造成大部分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顯得茫然,不知道從何處入手,不知道都要預習哪些內容。所以說,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真正把課前預習落到實處,不僅要從思想上重視,更要在方法上對學生予以正確指導。下面,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指導學生課前預習,要按照語文課的自身特點,有淺入深,從以下方面入手。
1、通讀全文,處理基礎。在內容感知的前提下,落實各方面的基礎。對於一篇新的文章,首先要求學生通讀內容,從總體上感知全文大意,了解文章的內容概要,以及作者在文章中傳達出的思想情感,把握文章的主流方向和價值取向,為後面的深入閱讀打下基礎。(1)正音識字,疏通文意。教師指導學生養成勤動手的習慣,藉助各種工具書正音識字、釋詞,准確理解詞語含義和感情色彩,進而理解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廣泛積累,不斷豐富自己的詞彙儲備。(2)分析題目,辨別體裁。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是透視「美景」的窗口。充分利用這個「窗口」也就占據了「攻擊「的有利地勢。在語文教材中,有著十分豐富的眾多式樣,意蘊深刻的題目,認真分析這些課文標題,有利於正確辨別文章體裁。不同的題目,呈現出不同的文體,不同的內容特徵和基本要素。如《童年的朋友》一文,分析題目可以看出本文是一篇寫人的記敘文。(3)了解作者,弄清背景。由於受到時代和環境的影響,不同的作者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文化素養和思想觀念,這些都直接影響了其作品的藝術風格,使的作品呈現出明顯的個性特色。在指導學生預習中,應該要求學生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的相關信息,弄清作品產生的社會背景和寫作目的十分必要。在教材中,但凡名家的作品,必須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
⑩ 小學生怎樣預習語文課文
聽一下課文的聽力吧,然後順便把不會的詞標注下來,不會的東西老師上課的時候就要認真聽,認真學,課後積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