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初一年級語文18課的鯀禹治水的翻譯
原文
鯀禹治水⑩
洪水滔天,鯀①竊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⑤殺鯀於羽郊⑥。鯀復⑦生禹,帝乃命禹卒⑧布⑨土以定九州。
注釋
①鯀:人名,禹的父親。
②帝:指天帝
③息壤:一種神土,能夠不停地生長。息,生長的意思。
④堙:堵塞。
⑤祝融:火神之名
⑥羽郊:羽山的近郊
⑦復:同「腹」。鯀死三年,屍體不腐,有人刀剖鯀腹,禹乃降生。
⑧卒:最後,終於。
⑨布:同「敷」,鋪陳。
⑩選自《山海經-海內經》
譯文(詳細版)
據說中國在古代鬧過一次大水災,那水勢的浩大,災害的嚴重,簡直使人難以想像。那時,大地一片汪洋,莊稼淹沒了,房屋沖塌了,人們扶老攜幼,逃到山上或大樹上去。有的人雖然逃到了小山或樹上,但因為經不住風雨的吹打,特別是找不到食物,不久就凍死餓死了。有些人雖然僥幸逃到了比較大的山上,可以到山洞棲身,或用樹枝樹葉搭起窩棚躲避風雨,尋找樹皮、野菜充飢,暫時維持生命,但人多樹少,各種毒蛇猛獸也因逃避洪水上山,威脅人類,所以每天淹死、餓死、凍死,以直被野獸毒蛇侵害而死的人,真不知有多少。
這時,人們都苦苦的哀告天帝,祈求他斥退洪水,把他們從死亡中拯救出來。但是高高在上的天帝,只顧自己在天庭中尋歡作樂,根本不把下方受害遭難的「蟻民」——在他的眼裡,下方的人民就象螞蟻一樣不值錢——放在心上,對於人們的苦苦哀號,毫不理會。
人們悲慘的遭遇倒是感動了天神鯀,他命神鳥去偷竊能阻止洪災的「息壤」,「息壤」雖小,分量卻不輕,鯀就叫來了神龜去馱,神龜將「息壤」放在地上,大地頓時好轉。
天帝知道了,就將「息壤」收回,並害死了鯀,但三年後鯀的肚子卻裂開了,生出天神禹。禹出生以後,鯀就變成一條玄魚遊走了。禹決定向他的父親鯀一樣去治水,但他沒有求天帝,而是率領他的部下,前去治水。他們殺死了引起水災的魔神共工的部下無支祈,但共工知道後,連忙逃走。
禹主要的目的是疏通河道,許多神知道後,都願意出一份力,伏羲送禹一幅八卦圖,河神馮夷送禹一幅河圖。禹收下後就開始治水了。連幫鯀偷「息壤」的神龜和應龍也來助陣,使得進展很快。但他們到龍門時問題就大了:龍門是個重要咽喉,禹和他的部下、朋友們花了5年時間才將龍門開鑿出一個豁口,使河水暢流而下,一瀉千里。
禹的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叫啟,禹路過家門都沒有進去。就是這樣,禹在治水期間,曾經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一次都沒有進去過。
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了。禹從南方走到北方,從太陽處的地方跑到太陽落的地方,不顧風吹雨打,不顧艱險勞累,一直率領人們從事治水的艱苦勞動。經過了十三年,禹終於將水治理好,完成了鯀的遺願。
譯文 (精簡版)
鯀禹治水
大水漫上天際,鯀沒有得到天帝的命令,盜取了天帝的神土來堵塞洪水。天帝派火神祝融在羽山附近殺死了鯀。鯀腹中生出了禹,天帝就命令禹鋪填土壤賓士洪水,終於安定了九州。
Ⅱ 語文9年級,有一篇課文。是說黃河河神看見渤海自嘆不如的。。文言文的,叫什麼。
莊子的《秋水》裡面的河伯與北海
可能你們學的名字不一樣
河伯與北海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丑,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尾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倉乎?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河伯曰:「然則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證向今故,故遙而不悶,掇而不跂:知時無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觀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世之議者皆曰:『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郛,大之殷也:故異便。此勢之有也。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無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為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貪污;行殊乎俗,不多辟異;為在從眾,不賤佞諂;世之爵祿不足以為勸,戮恥不足以為辱;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聞曰:『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無己。』約分之至也。」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惡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以差觀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為稊米也,知毫末之為丘山也,則差數睹矣。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無而無之,則萬物莫無。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無,則功分定矣。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睹矣。昔者堯、舜讓而帝,之、噲讓而絕;湯、武爭而王,白公爭而滅。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有時,未可以為常也。梁麗可以沖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驊騮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鴟鵂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也。是猶師天而無地,師陰而無陽,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帝王殊禪,三代殊繼。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河伯曰:「然則我何為乎?何不為乎?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無拘而志,與道大蹇。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而行,與道參差。嚴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兼懷萬物,其孰承翼?是謂無方。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虛一滿,不位乎其形。年不可舉,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是所以語大義之方,論萬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何為乎,何不為乎?夫固將自化。」
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邪? 」
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熱,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謂其薄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故曰:『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躑躅而屈伸,反要而語極。」曰:「何謂天?何謂人?」北海若曰:「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故曰:『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
Ⅲ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課文西門豹是什麼樣的人
中國戰國時期魏國人。生卒年不詳。魏文侯(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時任鄴(今版河南省安陽市區北18公里處)權令。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戰功。同時,他又是一位無神論者。他初到鄴城時,看到這里人煙稀少,田地荒蕪,百業蕭條,一片冷清。後來才知道百姓是為「河伯娶婦」所困擾。魏國鄴郡屢遭水患。女巫勾結群丞等,假借河伯娶婦,榨取民財,百姓困苦不堪。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紳、官吏、為河伯娶妻的機會,懲治了地方惡霸勢力,遂頒律令,禁止巫風。教育了廣大的百姓。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園。同時,他又親自率人勘測水源,發動百姓在漳河周圍開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還實行「寓兵於農、藏糧於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鄴城民富兵強,成為戰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由於西門豹治鄴有方,深受人民愛戴,後人修祠建廟,以為祭祀。
Ⅳ 有誰知道小學人教版語文課文有一篇內容是一個人阻止一幫人祭河神的叫什麼名字
搜一下:有誰知道小學人教版語文課文有一篇內容是一個人阻止一幫人祭河神的叫什麼名字
Ⅳ 小學語文課文《西門豹》中西門豹用什麼方法懲治巫婆哈官僚
把他們扔下河 讓他們好好的反省
Ⅵ 有誰知道小學人教版語文課文有一篇內容是一個人阻止一幫人祭河神的叫什麼名字
西門豹治水
戰國時候,魏王派西門豹去做鄴(今河北臨漳縣)令。西門豹到了鄴縣,看到那裡人煙稀少,滿眼荒涼,就找了一些老百姓問是怎麼回事兒。
一位白鬍子老大爺說:「都是河伯娶媳給鬧的。何伯是漳河的神,每年都要娶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要不給他送去,漳河就要發大水,把田地、村莊全淹了。」
西門豹問:「這話是誰說的?」
老大爺說:「巫婆說的。地方上的管事人每年借著給河伯辦喜事,硬逼著百姓出錢。他們每年都要斂幾百萬錢,用二三十萬辦喜事,剩下的就跟巫婆分了掖腰包了。」
西門豹問:「新娘子是哪兒來的?」
老大爺說:「哪家的閨女年輕,長得漂亮,巫婆就帶人到哪家去選。有錢的人家花點錢就過去了,沒錢的人家就倒霉了。到了河伯娶媳的那天,他們在漳河邊上放一領葦席,給姑娘打扮一番,
讓她坐在葦席上,放到河裡,順水漂去。葦席開始還在水上飄著,過了一會就沉下去了。所以,有閨女的人家都跑到外地去了,這里的人口就越來越少,地方也越來越窮。」
西門豹問:「河伯娶了媳婦,是不是漳河就不發大水了?」
老大爺說:「還是發。巫婆說幸虧每年給河伯送媳婦,要不漳河發水還得多。」
西門豹說:「巫婆這么說,河伯還是靈啊!下一回他娶媳婦,告訴我一聲,我也去送送新娘。」
到了河伯娶媳婦那天,河邊上站滿了人。西門豹真的帶著衛士來了。巫婆和地方上管事人急忙迎接。那巫婆已經七十多歲了,背後跟著十來個穿著妖艷的女徒弟。
西門豹說:「把新娘領來讓我看看她長得俊不俊。」一會兒把姑娘領來了。西門豹一看女孩子滿臉淚水,回頭對巫婆說:「不行,這姑娘不漂亮,麻煩巫婆到河裡對河伯說一聲,另外選個漂亮的,過幾天送去。」說完,叫衛士抱起巫婆,把她投進了漳河。等了一會兒,西門豹說:「巫姿怎麼還不回來?讓她徒弟去催一催。」又將她一徒弟投進河裡。等了一會兒,又將她另一徒弟投進河裡。又等一會兒,西門豹說:「看來女人辦不了這事兒,麻煩地方上的管事去給河伯說說吧!」說著又要叫衛士把管事的扔進漳河。這些地方上的管事人,一個個嚇得面色如土,急忙跪地求饒,頭都磕破了。西門豹說:「好吧,再等一會兒看看。」過了一會兒,他才說:「起來吧!看樣子是河伯把她們留下了。你們都回去吧!」
這一下老百姓都恍然大悟了。原來巫婆和地方的管事人都是害人騙錢的。從此,誰也不敢再提給河伯娶熄婦的事了。西門豹發動老百姓開鑿了十二條大渠,把漳河水引到田裡,灌溉莊稼。從此,漳河兩岸年年豐收。
Ⅶ 語文書五年級上冊第五課三首故事的分別意思。
望天門山 唐 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天門山,就是安徽當塗縣的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與和縣的西梁山的合稱。兩山夾江對峙,象一座天設的門戶,形勢非常險要,「天門」即由此得名。詩題中的「望」字,說明詩中所描繪的是遠望所見天門山壯美景色。歷來的許多注本由於沒有弄清「望」的立腳點,所以往往把詩意理解錯了。
天門山夾江對峙,所以寫天門山離不開長江。詩的前幅即從「江」與「山」的關系著筆。第一句「天門中斷楚江開」,著重寫出浩盪東流的楚江(長江流經舊楚地的一段)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於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嶽雲台歌》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東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後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彷彿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於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迴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麼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天門奇險的氣勢。試比較《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盤渦轂轉」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的情景。絕句尚簡省含蓄,所以不象七古那樣寫得淋漓盡致。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下句則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並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處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顯現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
青山既然對遠客如此有情,則遠客自當更加興會淋漓。「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它似乎包含著這樣的潛台詞:雄偉險要的天門山呵,我這乘一片孤帆的遠方來客,今天終於看見了你。
由於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的自我形象。如果要正題,詩題應該叫「舟行望天門山」。
Ⅷ 求語文版九年級上冊第20課《秋水》原文。
秋水時至(1),百川灌河(2);涇流之大(3),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4)。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6)。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嘆曰(8):「野語有之曰(9),『聞道百(10),以為莫己若』者(11),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語於海者(14),拘於虛也(15);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16);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17),束於教也。今爾出於崖涘,觀於大海,乃知爾丑(18),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19);尾閭泄之(20),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21)。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23),吾在於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澤乎(24)?計中國之在海內(25),不似稊米之在大倉乎(26)?號物之數謂之萬(27),人處一焉;人卒九州(28),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29);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30)?五帝之所連(31),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32),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33),仲尼語之以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34)?」
【譯文】
秋天裡山洪按照時令洶涌而至,眾多大川的水流匯入黃河,河面寬闊波濤洶涌,兩岸和水中沙洲之間連牛馬都不能分辨。於是河神欣然自喜,認為天下一切美好的東西全都聚集在自己這里。河神順著水流向東而去,來到北海邊,面朝東邊一望,看不見大海的盡頭。於是河神方才改變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對著海神仰首慨嘆道:「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了上百條道理,便認為天下再沒有誰能比得上自己』的,說的就是我這樣的人了。而且我還曾聽說過孔丘懂得的東西太少、伯夷的高義不值得看重的話語,開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親眼看到了你是這樣的浩淼博大、無邊無際,我要不是因為來到你的門前,真可就危險了,我必定會永遠受到修養極高的人的恥笑。」
海神說:「井裡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鄉曲之土,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教養的束縛。如今你從河岸邊出來,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將可以參與談論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沒有什麼比海更大的,千萬條河川流歸大海,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歇而大海卻從不會滿溢;海底的尾閭泄漏海水,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停止而海水卻從不曾減少;無論春天還是秋天不見有變化,無論水澇還是乾旱不會有知覺。這說明大海遠遠超過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夠用數量來計算。可是我從不曾因此而自滿,自認為從天地那裡承受到形體並且從陰和陽那裡稟承到元氣,我存在於天地之間,就好像一小塊石子、一小塊木屑存在於大山之中。我正以為自身的存在實在渺小,又哪裡會自以為滿足而自負呢?想一想,四海存在於天地之間,不就像小小的石間孔隙存在於大澤之中嗎?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於四海之內,不就像細碎和米粒存在於大糧倉里嗎?號稱事物的數字叫做萬,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人們聚集於九州,糧食在這里生長,舟車在這里通行,而每個人只是眾多人群中的一員;一個人他比起萬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於整個馬體嗎?五帝所續連的,三王所爭奪的,仁人所憂患的,賢才所操勞的,全在於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辭讓它而博取名聲,孔丘談論它而顯示淵博,這大概就是他們的自滿與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漲時的洋洋自得嗎?」
Ⅸ 小學課文<<西門豹>>全文
課文《西門豹》
戰國時期,魏王派遣西門豹去管理漳河邊上的鄴郡。西門豹到了這個地方,看到良田荒蕪,人煙稀少,就找了一位老大爺來,問問他是怎麼回事。
老大爺說:「這都是河伯娶媳婦給鬧的。這何伯是漳河的神,每年都要娶一個年輕姑娘。要是不給他送去的話,漳河就勢必要發大水,把田地全淹了。」
西門豹問:「這話是誰說的?」
老大爺說:「這是巫婆說的。地方官紳每年出面給河伯辦喜事,硬時逼著老百姓們出錢出力。每年鬧一次,他們要收幾百萬兩。辦喜事只花二三十萬,多了下來的就都跟巫婆分了。」
西門豹問:「那新娘是從哪兒來的呢?」
老大爺說:「哪家有年輕的女孩,巫婆就帶人到哪家去選。有錢的人家花點兒錢就糊弄過去了,沒錢的人家,只好眼睜睜地看著自家女兒被他們拉走。到了河伯娶媳婦那天,他們會在漳河邊放一條葦席,讓女孩兒坐在葦席上,順著水流漂去。葦席先還是浮著的,到了河中心就連女孩一塊兒沉到河底去了。有女孩兒的人家差不多都逃到外地去了,所以人口是越來越少,這地方也越來越窮。」
西門豹問:「那麼漳河曾發過大水沒有呢?」
老大爺說:「沒有發過。倒是到了夏天雨水少了,年年鬧旱災呢。」
西門豹說:「這樣說,河伯還真是靈啊。下一回他娶媳婦的時候,告訴我一聲,我也去送送新娘子。」
到了河伯娶媳婦的這天,漳河邊上站滿了鄴郡百姓。西門豹帶著士兵,真的來了。巫婆和官紳急急忙忙去迎接。那巫婆看著已經七十多歲了,背後跟著十來個穿著綢褂的女弟子。
西門豹說:「去把新娘領過來給我瞧瞧。」巫婆叫女徒弟們把那個打扮好的姑娘領了來。
西門豹一瞧,那女孩兒滿臉都是淚水。他回頭對巫婆說:「不行,這個姑娘不夠年輕漂亮,河伯是不會滿意的。麻煩你先去跟河伯通告一聲,說我再要選一個漂亮的,過幾天再送過去。」話剛說完,他叫士兵架起巫婆,把她投進了漳河裡。
巫婆在河裡撲騰了幾下,然後就沉下去了。又過了一會兒,西門豹對後頭的官紳頭子說:「這巫姿怎麼還不回來呀,麻煩你再去催催吧。」話說完,又叫士兵把官紳頭子也丟進了漳河裡。
西門豹面對著漳河站了許久。那些地方官紳也都提心吊膽,連大氣都不敢出,西門豹回頭,看著他們說道:「他們怎麼還不回來呀,請你們再去催一催吧!」說著又要叫士兵把他們都投下漳河去。
哪些官紳們一個個嚇得面如土色,跪在地上磕頭求饒,把頭都磕破了,一直在淌血。西門豹說:「好吧,我再等一會兒。」
過了好一會兒,他才說:「都起來吧。看樣子,河伯把他們都留下了。你們先回去吧。」
老百姓都明白過來了,這個巫婆和地方官紳都是騙錢害人的。從此以後,誰也不敢再提給河伯娶熄婦的事兒,漳河也不曾發過大水。
西門豹後來發動老百姓開挖了十二條渠道,把漳河的水引到百姓的農田裡。莊稼得到了灌溉,年年都有好收成。
(9)語文課河神擴展閱讀
西門豹(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魏國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安邑一帶)人。魏文侯時任鄴令,是著名的政治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功勛。
初到鄴城(今河南安陽北一帶))時,看到這里人煙稀少,田地荒蕪蕭條,一片冷清,百業待興,於是立志改善現狀。後來趁河伯娶妻的機會,懲治了地方惡霸勢力,隨後頒布律令,禁止巫風,教育了廣大的百姓,原先出走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園。
同時,他又親自率人勘測水源,發動百姓在漳河開圍挖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還實行「寓兵於農、藏糧於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鄴城民富兵強,成為戰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
後世為紀念西門豹建立西門豹祠,西門豹祠屬於古鄴城遺址的一部分,現由於西門豹治鄴有方,深受人民愛戴,後人修祠建廟,以為祭祀。西門豹祠堂,今俗稱西門豹廟。西門豹祠是相信科學、反對迷信的典型景點,現在是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