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八下語文2單元

八下語文2單元

發布時間:2020-12-22 19:53:07

⑴ 人教版八下語文第一二單元作者簡介,(文學常識),課文中心內容

[1]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華,號秋實,後改名自清,字佩弦。現代散文家、詩人、作家、學者、民主戰士。散文有《春》、《綠》、《背影》、《荷塘月色》、《匆匆》等。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海州(今連雲港市),後隨祖父、父親定居揚州,自稱「我是揚州人」。1948年8月12日病逝。
中文名
朱自清
外文名
Zhu Zi qing
別 名
原名自華、號秋實、字佩弦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東海
出生日期
1898年11月
逝世日期
1948年8月
職 業
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主要成就
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學者、
中國現代著名詩人
中國現代著名民主戰士
原 籍
浙江紹興

季羨林(1911.8.2~2009.7.11),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
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唯一的終身教授。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閱俄、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布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匯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⑵ 八下語文第二單元課文

魯迅的《雪》
1
象徵意義:
北方雪象徵不對惡勢力妥協的頑強的中國人。

2語言賞析(不一一列舉)
擬人: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是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寫出江南的雪的滋潤細膩純潔。
排比: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 ,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 。
對比:拿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對比,突出北方雪的(如粉,如沙,決不粘連)獨立、蓬勃、頑強、雖然孤獨但是不屈不撓的精神。

3
寫作背景:
《雪》這篇散文,1925年1月18日寫於北京,當時魯迅先生在北京女子師范大學任教。這時正值「五四」退潮時,他以優美的藝術形式記錄他當時彷徨、苦悶、希望能找到未來的心情。
魯迅是五四運動中斗爭最徹底和影響最廣的作家,這時魯迅的思想基礎仍然是以他所理解的進化論為基礎,從現實的斗爭要求出發,站在革命民主主義立場上。一方面在1919年已經歌頌了人民創造的「新世紀的曙光」,另一方面到1923年還沒有擺脫對人民力量估計不足的弱點,認為「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1924年到1926年「五四」新文化思潮的降溫使得魯迅也有了一些苦悶與彷徨。這時的作品以內心抒發為主,交織著嚴肅的自製和不倦的戰斗,感受非常深切,探索非常艱苦。這種感受和探索正是動盪的時代生活的產物。在新文學統一戰線內部日趨分化的時候,進步的知識分子由於沒有認清前進的方向,大都抱有同樣的苦悶。不過魯迅的苦悶比一般人要大得多,深得多
中心思想:
《雪》中不僅是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也體現了存在於作者自己思想里的同樣的沖突。他感到黑暗勢力的濃重;同時又覺得戰斗的不能鬆懈。雖然景物清新,格調明麗,卻寄意深遠,一絲淡淡的憂郁緩緩地流淌出來。

郭沫若的《雷電頌》
1
象徵意義:
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2
語言賞析
這段獨白想像瑰麗奇特,氣勢宏偉壯闊,具有革命浪漫主義的詩學風格。作者進行大膽的藝術虛構,上天入地,馳騁想像,運用誇張、象徵等多種表現手法,使屈原和急風、怒雷、閃電這些宇宙偉大的自然力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穢、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作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顯得更加光彩熠熠、沉雄悲壯。

3

中心
這是一篇悲壯、慷慨、激昂的抒情獨白。屈原召喚著風暴雷電等雄偉的自然力量,他與風暴雷電已完全融為一體!讓我們用自己最激越的感情,朗讀課文,走進屈原豐富的內心世界,感受這雷與電的洗禮。本文展現了光明與黑暗、正義與邪惡、愛國與賣國的尖銳斗爭,起到了「借古諷今、古為今用」的作用。

寫作背景
郭沫若,現代著名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的現實斗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著斗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雷電頌》是作者描寫屈原在自尊的靈魂遭受最深凌辱、生命危在旦夕之際叩問天地表達自身理想的宣言書。「獨白」以詩意化的語言賦予自然雷電以神力,讓雷電化作手中的倚天長劍,去劈開黑暗,去焚毀這黑暗中的一切,《雷電頌》淋漓盡致,不可遏止地抒發了屈原熱愛祖國、堅持正義、渴望光明、反對黑暗的理想與要求。《雷電頌》是正氣歌,它以史為題材,以劇為形式,以詩為靈魂,「把時代的憤怒復活在屈原的時代里」,表現了抗戰時期人民抗戰要求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精神。

海燕

1
象徵
海燕象徵勇敢的精靈 不朽的形象
——《海燕》藝術手法賞析
這是一篇散文詩,它融合了散文的描寫性和詩歌的表現性的特點。刻畫了勇敢的精靈——海燕的戰斗英姿,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國革命前急劇發展的革命形勢,歌頌了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不朽的形象和堅強無畏的戰斗精神,號召廣大勞動人民積極行動起來,迎接偉大的革命斗爭。以下我們一起來學習全文是如何運用多樣的藝術手法來表達文章主題的。
2
語言:反復 對比 烘托

一、 運用象徵,托義於物

首先我們明確一下象徵的概念,它是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藝術手法,也就是用具體的形象來表現某種抽象意義。就本文而言,由於特定的歷史時期,雖然俄國革命運動不斷高漲,但沙皇的反動統治還比較強大,人民的言論還沒有自由,因此作者通過這種方式與統治階級進行斗爭。

文中出現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徵意義,而且通篇的象徵義只是蘊涵在形象之中並沒有揭示出來。海燕象徵了堅強無畏、英勇善戰的無產階級革命先驅者;大海及波濤象徵了革命高潮時的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暴風雨象徵席捲一切反動腐朽勢力的革命浪潮風暴;太陽象徵光明的未來;狂風、烏雲、雷電象徵丑惡而又虛弱的沙皇反動勢力;海鷗、海鴨、企鵝象徵害怕革命要破壞他們安樂窩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同時,這些象徵義隨著形象的發展逐步加深。其中海燕的形象漸趨完整,隨著情節的發展愈來愈鮮明突出;烏雲、狂風則是作最後的垂死掙扎。這樣作品就動態地呈現20世紀初俄國形勢的發展趨勢,而大海熄滅閃電的情景有力的預示著反動勢力的最終結局——那就是滅亡。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也就由此透露出來。

二、 對比烘托,形象有力

文中為了表現海燕的英勇戰姿和對暴風雨的渴望之情,以暴風雨來臨前夕大海的海面變化作為烘托,詳細描繪了暴風雨來臨之前、暴風雨逼近之時、暴風雨即將來臨之時等三個海面景象,寫出了當時斗爭環境的惡劣,反襯海燕的英勇形象。並且把海燕的形象與海鷗、海鴨、企鵝的呻吟、飛竄、恐懼形成鮮明的對比,襯托海燕的勇敢、樂觀。另外,又以風、雲、雷、電一齊出擊來烘托海燕已經吹響了戰斗的號角,豪邁激昂、振奮人心。

三、 語言優美,增強氣勢

散文詩由於兼具散文與詩的特點,因此有它的獨特之處。語句不分行,不押韻,卻精練、形象、優美。文中描摹出海燕的聲——從「叫喊」到「大笑」;形——「黑色的閃電」;一系列的動作,如「飛翔」「穿」「掠」等刻畫出海燕的快速敏捷,矯健勇猛的「直沖向烏雲」。比喻誇張等多種修辭手法的運用,增強了表達效果,使形象更為鮮明。全詩語言充滿激情,使人振奮,尤其是結尾「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既是對革命風暴的期盼、呼喚,又是對廣大人民的戰斗召喚。

當時的形勢決定了這種極富戰斗激情的文章是很難在報刊上發表的,正是文中通篇採用的象徵手法,再加上當時審查官的疏忽,《海燕》這篇文章終於發表在1901年4月號的彼得堡《生活》雜志上,也正是這個原因《生活》雜志被查封了。

春天的旋律 革命的宣言

——《海燕》賞析
高爾基的《海燕》是無產階級文學的開山之作。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時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書。在作品中,高爾基以昂揚的浪漫主義激情,氣勢磅礴的藝術筆觸,通過對大自然暴風雨即將來臨時的客觀景象的生動描繪,深刻反映了俄國1905年大革命前夜「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形勢,暗示了革命暴風雨的即將到來,沙皇專制統治的必然崩潰,革命事業的必然勝利。作品對不畏強暴、敢於斗爭、敢於勝利的「海燕」——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給予了最真摯、最熱忱的贊頌。
寓情於景、借景述懷是《海燕》的基本藝術方法。正如高爾基說的:「用象徵的形式可以方便和簡潔地說出你想說的東西」,「在象徵中可以注入很大的思想內容」。作者依據自己的美學選擇,賦予筆下的自然景觀以各自不同的象徵意義,並藉助比喻、擬人、對比等藝術手段,使象徵的主客體之間達到天衣無縫、自然和諧的境地。讀者雖滿眼是大海暴風雨前的景象,透過紙背,看到的卻分明是一幅革命與反革命殊死較量的戰斗畫圖。在作品中,烏雲、狂風、雷聲、閃電象徵沙皇專制統治,代表黑暗的反動勢力。「在蒼茫的大海上,風聚集著烏雲」、「烏雲越來越暗,越來越低,向海面壓下來」,「像青色的火焰,在無底的大海上燃燒」,這些文字明寫風暴來臨前的自然氣象變化,暗指黑暗勢力的相互勾結、對革命運動的殘酷鎮壓以及最後的垂死掙扎。隨著革命形勢的高漲,敵人的鎮壓愈益猖狂,但歷史潮流不可逆轉,革命暴風雨的來臨之日,就是反動派的滅亡之時。與此同時,海鷗、海鴨、企鵝則象徵害怕革命、目光短淺的資產階級社會階層和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者。面對暴風雨的即將來臨,海鷗「恐懼」「呻吟」,試圖逃避,「掩藏到大海深處」;海鴨「呻吟著」,被「轟隆隆的雷聲」「嚇壞」;企鵝也無比「愚蠢」「畏縮」,以為「把肥胖的身體躲藏在懸崖底下」,就能避開暴風雨的沖擊。這些動物心驚膽顫、張惶失措的情態,正是資產階級和改良主義者害怕革命、貪圖安逸,只想保全自己這一心態的真實寫照,真實地反映了1905年前後俄國資產階級對待無產階級革命的態度,字里行間,寄寓著作者無情的嘲諷和蔑視。作品中,咆哮怒吼的大海象徵日漸覺醒的人民革命力量,暴風雨象徵就要來到的革命紅色風暴,太陽象徵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海燕象徵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光輝形象。作者滿腔熱情,贊美大海,贊美海燕。在烏雲翻滾、白色恐怖猖獗的險惡環境中,與海鷗們的怯弱、驚恐形成鮮明對照,大海翻起「白沫」,捲起「波浪」,發出歌唱,以英勇的迎戰姿態「沖向空中去迎接雷聲」,並把「金箭似的閃電」「熄滅在自己的深淵里」;「海燕像黑色的閃電高傲地飛翔」,「一會兒翅膀碰著波浪,一會兒箭一般地直沖雲霄」,勇敢、熱情、憤怒、歡樂,「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大海的主動出擊,與雷聲、閃電決一雌雄,海燕的興奮活躍,熱烈渴望暴風雨的來臨,正是革命人民和無產階級先鋒戰士革命堅定性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生動體現。。高爾基正是運用形象的對比、烘托,抑惡揚善,鞭撻惡丑,褒揚美善,才塑造出了「海燕」這一飽含力與美、深刻反映了時代特徵的藝術形象,從而吹響了一曲嘹亮的時代進軍的號角,喚醒民眾,鼓勵他們勇敢地投入爭取解放的斗爭中去。
在整體的審美上,《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它把詩和散文的特點結合起來,又表現出詩的音樂美和繪畫美,文筆粗獷、氣勢磅礴、色彩厚重,情感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3
中心:突出海燕 的勇敢 、高傲 、自信、 頑強 、充滿鬥志 、大無謂 、不屈不撓

背景

高爾基寫這首詩是在1901年俄國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當時人民群眾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涌,沙皇反動政府加緊了對人民的鎮壓,正是革命與反革命激烈搏鬥的時候。高爾基當時在彼得堡,親身感受到了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的磅礴氣勢,目睹了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殘暴罪行。他為了熱情地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揭露沙皇反動政府,抨擊機會主義者、資產階級自由派的丑惡嘴臉,就寫下了《海燕》這篇散文詩。

⑶ 八年級語文下冊二單元課後詞語音形意

通假字:《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鼓瑟希(希通「稀」:
稀疏)
《寡人之於國也版》則無望民之權多於鄰國也(無通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也(頒通斑:頭發花白)
《勸學》輮以為輪(輮通糅:用火使木彎曲)
雖有槁瀑(有通又)
君子生非異也(生通性:天性)
《秋水》不辯牛馬(辯通辨:辨別)

⑷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的詞語和古詩

什麼版本的?

⑸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課文有哪些

一1《藤野先生來》2《我的母親》自
· 3《我的第一本書》、4《列夫·托爾斯泰》、5《再塑生命》
·二 6《雪》、7《雷電頌》
· 8《短文兩篇》9《海燕》10《組歌》
·三 11《敬畏自然》12《羅布泊,消逝的仙湖》
·13 《旅鼠之謎》14《大雁歸來》15《喂――出來》
· 四16《雲南的歌會》17《端午的鴨蛋》
· 18《吆喝》19《春酒》20《俗世奇人》 ·
· 五21《與朱元思書》、22《五柳先生傳》
· 23《馬說》24《送東陽馬生序》25《詩詞曲五首》
·六 26《小石潭記》27《岳陽樓記》28《醉翁亭記》
· 29《滿井游記》30《詩五首》

⑹ 語文八下1,2單元中心思想

1、《藤野先生》是魯迅先生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被收在《朝花夕拾》里。這 篇回憶性散文表達了作者對藤野先生的真摯懷念,贊揚了他正直熱誠、治學嚴 謹、沒有狹隘的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作者追述了自己棄醫從文的思想變化, 文中洋溢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感情。本文依據時間的推移、地點的轉移和事件發 生的先後順序來記敘。文章以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為敘事線索,還有一條內 在的暗線,就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變化。文中具體寫了四件事,從不同側面表現 了藤野先生的高貴品質。(1)主動關心「我」的學習,認真為「我」改講義,表現 了藤野先生自始至終認真負責的精神。(2)為「我」改正解剖圖,體現了藤野先 生對學生嚴格要求和循循善誘。(3)關心解剖實習,表現藤野先生對「我」的學 習一直關心、一直惦記,既熱情,又誠懇。(4)向「我」了解中國女人裹腳,表 現了他對骨學的興趣和求實精神。文中還有白描的手法來勾畫人物的特徵。

2、《我的母親》作者是學者胡適。文章選自《胡適自傳》。這篇文章寫自己童 年至少年時代如何在母親的嚴格要求和深情關愛下成長的幾件事。表現了母親 那無比深摯的愛子之情和優秀的性格品質,表達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和敬愛。 從全文來看,課文寫了母親三個方面的事:一是對我的管教;二是作為當家的 後母如何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人格的侮辱。寫母 親作為後母當家之難,主要寫了三件事:(1)如何在除夕之夜對付敗家子大哥 的債主,表現了母親寬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2)如何與我的大嫂、二嫂相 處和如何對待他們妯娌之間的矛盾。這件事表現了母親容忍、溫和的性格。 (3) 寫母親受人格上的侮辱非常生氣,直到叫那個說了不負責任的話的五叔當面認 錯賠罪才罷休。這件事表現了母親「剛氣」的一面。因此在為人方面,母親具有 克己謙讓,寬容善待,和睦仁慈的優秀品質。
3、《列夫· 托爾斯泰》節選自《三作家》,作者茨威格是奧地利著名小說家,傳 記作家。本文是一幅列夫· 托爾斯泰的「肖像畫」,作者不僅為我們展現了托爾斯 泰獨特的外貌特徵,更為我們揭示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字里行間洋溢 著作者的無限崇敬與贊美之情。文章在藝術手法上的獨特表現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是作者寫出自己心中偉人的平庸粗陋的一面,二是大量運用比喻和誇張的修 辭手法。

只找到這些,供參考,請採納

閱讀全文

與八下語文2單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