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七年級語文上冊練習冊

七年級語文上冊練習冊

發布時間:2020-12-21 22:32:23

A.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配套練習冊答案1-30課 要完整的 2012新版的 好的可以加分

不能抄答案!

B.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配套練習冊 資源 答案,完整的 好的加分哦

1.環境描寫.烘托作者恐懼的心裡. 2.父親知道我一步一步走下懸崖,八大困難分解為內小困難. 3.前途忙容忙說明作者的目標遠大,一時難以完成. 4.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遇到坎坷,但只要把大困難分解成小困難,再逐一擊破,就會戰勝大困難.

C. 七年級上冊語文人教版配套練習冊答案!我要完整的 急!!! 要完整的! O(∩_∩)O謝謝

1.在山的那邊來
1.①發呆地想②希自望③喧鬧沸騰,文中指呼喊、召喚 2.①夢想②仍然③引誘(4)信念⑤浸濕⑥隱蔽3.略 4.山那邊是什麼呢?媽媽,那個海呢? 5.山;指困難,也可以指實現理想之路;海;自己追求的理想,也可以指一個全新的世界。6,不能。不停;表明在人生路上,我們不能停下腳步,一次次地:表明實現理想需要戰勝許許多多的失望。 7.第1節:從小對美好事物的嚮往;第2節:為實現理想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意志。一是幼稚的幻想漸漸少了,二是雙手(身體》在慢慢長大,三是有了更多的思想和感情。此琶答案不要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如:寫在童年,寫童年的生活和成長的過程,10.此題為開放性題目,以下看法供參考:與好友分別的優郁,不被師長理解的煩惱,朦朧的初戀受挫後的痛苦。11.緩慢一些,低沉一點,以表現成長中的

D. 初一七年級上冊語文練習冊人教版參考答案

慈祥抄 棟梁 簡陋 膝蓋 飄逸 疲倦襲 污垢 和煦 胸懷 意味深長 全神貫注
2第二個 第二個 第二個 第一個
3.(1)從容 慮 柳綠 傾聽 絕 孜孜 截 博 和睦
(2)心急如焚 無可奈何 不會 五彩繽紛
(3)桃紅柳綠 春暖花開 鳥語花香
依依不捨 戀戀不舍 戀戀不忘
4.(1)學而時習之 必有我師焉 不憤不啟 思而不學則殆
(2)雖然 但是 既 又
(3)見識改為意識 把 和提高去掉
5.教學有方 孜孜不倦 寫作竅門:1 肯吃苦,勤練習 2仔細觀察 用心揣摩
慈祥忠厚 教學有方 豪爽 溫文爾雅 學而不厭
6.- - 自己說吧!
7.(1)因為丈夫不僅自己身亡而且最後還被法庭判成加害者,所以,微妙
(2)因為,進一步突出他們家庭的貧困,為了下文故事的發展做鋪墊,所以作者做出強調。
(3)因為,生活給他帶來壓力,她不忍心讓孩子和他一起熬歲月,所以,他想死。
(4) 讀出兒子堅強孝順,他很愛媽媽。
(5)因為她的兒子得堅強自信,讓他有了活下去的信念,他從孩子身上看到希望。
(6)因為這顆豆讓母親能夠又活下去的勇氣。

E. 七年級語文上冊配套練習冊第三頁答案

很多人鍾情於梅,無非是偏愛她的美和她那種淡淡的清香。是這樣,沒錯,可是,回我覺得應該真正被人重視答的和欣賞的,應該是梅得那種「凌寒獨自開」的美好品格,她不會在春天和百花齊爭艷,而她只是會在百花凋零的冬天默默開放,盡好自己的本則。哪怕沒有人去關注,去贊嘆,他依然挺立在白雪之中,不畏嚴寒,他擁有清麗動人的美貌與堅強不息的性格,只要她願意,他便可以在鳥語花香的春天與鳥兒嬉笑,讓跟多人去欣賞她,但她終不願意,他早已看上了冬。它不屑與鳥兒嬉笑,也不屑於人們的贊嘆聲。她只知道「我能這樣,我必須要這樣。」

雖說是冬天,可她依然沒有一點萎縮,樹干雖說不是很直,可是卻有著自己的性格。多擔心她那柔弱的枝幹哪天會被狂風暴雨給折斷,可我們卻不知她的枝幹有多麼頑強,不知道她哪兒來的堅強勁兒,不管風再狂,雨再大,也不管其他的什麼原因,她依然是高傲地挺立著。

雪,慢慢地飄落,一切銀裝素裹,唯有那枝枝冬梅凌寒獨自開放,她像是冬天那聖潔的女皇,優雅端莊,傲雪凌霜,愈是風欺雪壓,愈是嚴寒,她便開得愈精神愈秀氣。

不只是梅,人也要如此,只有那些能在艱苦中好好生活的人,迴避其他人更經得起風雨,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F. 七年級上冊語文有什麼好的練習冊

《典中點》吧,個人認為語文沒必要做練習冊,多閱讀才是最好的方法

G.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練習冊答案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練習冊答案:
第1課 在山的那邊 一、1.2.略
3.⑴將「發達」改為「發展」 ⑵將「附和」改為「贊成」 二、1.「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山」指的是重重困難。隱含的道理是:理想的實現是要歷盡千辛萬苦的。
2.⑴這句話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賦予山人的情態,生動形象地寫出山也在冷冷嘲笑我痴心妄想、幼稚可笑,表達我看不到海的失望、沮喪的心情。
⑵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用大海比喻理想,群山比喻重重困難,用爬山比喻艱苦奮斗,生動形象地說明歷盡千辛萬苦,艱苦奮斗才會實現理想。
3.詩人堅信理想可以實現,這個信念鼓舞著他不懈奮斗,使心靈永遠不再枯乾,充滿活力。 4.黃山位於皖南地區,面積千餘平方公里,多為花崗岩山峰。(原文以注意抓主要信息,如方圓一百二十公里與面積千餘平方公里相比,以後者為重要。) 三、1.(1)烈士暮年,壯心不已。(2)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2.冰心 《飛鳥集》
第2課 走一步,再走一步 一、 1.略
2.莫頓?亨特 美 我在父親的引導下,克服困難爬下懸崖的故事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對怎樣的艱難險阻,只要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戰勝小困難,終將戰勝大的困難,贏得最後勝利。
3.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參考答案 第1頁
4.⑴把「基本上」刪去(或將「根除」改為「消除」) ⑵在「朗誦」後加「表演」 5.C A B
二、1.57年前七月里一個悶熱的日子 費城 我和小夥伴們、父親 天氣悶熱而且大家玩彈子游戲玩厭了 我困在懸崖上,夥伴們走光了
在爸爸的引導下,我一小步一小步地爬下懸崖
2.倒敘 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也交代事情的起因。 3.略(運用記敘、描寫、議論三種表達方式) 第3課 短文兩篇 一、1.略 2.小思 香港 《承教小記》 席慕容 畫家 作家 《幻思——席慕容散文賞析》 《七里香》《有一首歌》等
3.先抑後揚 為了生命延續,必須好好活著。
4.⑴刪掉「我們選」 ⑵刪去「原因」或「等原因造成的」
二、1.⑴秋天一到,蟬就結束了自己短暫的生命,但這短暫的生命完成了生命的延續,因而那煩人的鳴聲是可以原諒的。這是作者心靈受到震動,思想轉變,對蟬有了好感甚至敬意。 ⑵比起貝殼的生命,人的生命更長、空間更多,應該盡可能把事情做得更精緻、更仔細、更加地一絲不苟。這樣才能讓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意義、高質量。 2.不能換。「小心翼翼」是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意思。這里指極度害怕的我十分小心地從懸崖往下爬;「一絲不苟」是辦事認真,連最細微的地方也不馬虎的意思,這里指上蒼精心給貝殼製造出精緻的居所。

H. 人教版初一語文上冊練習冊第7課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綜合測試參考答案(http://www.yuwen99.cn/czyw/qish/qzqm/200709/40721.html)。(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綜合測試參考答案 江西省臨川區羅湖中學 邱員太 1.在山的那邊 基礎知識 略 閱讀理解 4.小時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山那邊∕是什麼呢?5.媽媽的話點燃了我童年的理想,喚起了我的想望;我的人生感悟:奔向理想之路是漫長的,但只要百折不饒地堅持奮斗,理想境界終將實現。6.對理想的渴望;理想滋潤著心靈,使心靈不再枯乾,變得充實而有活力。7.這是擬人的手法。「我」爬上山頂,滿以為能夠看見大海,結果望見的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喪,所以望見那邊的山,看起來就像「鐵青著臉」。山色是青的,只因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鐵青著臉在那裡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8.那是一種驚喜,理想境界的實現使人興奮、驚喜。。。。) 七年級上冊數學答案(人教版):上這個網站,一定是你想要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師用書,上面有答案和教案,估計你們老師也是用這本http://www.pep.com.cn/czsx/jszx/qnjsc/jsys/。 七年級上冊新目標英語期中考試(附答案):http://eng.hengqian.com/html/2007/10-17/r0433549.shtml。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I. 七年級上冊語文配套練習冊 論語十二章答案 2014年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註:「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並。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 ...展開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yuè)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yùn),不亦君子乎?」 [講解]第一句講的是學習的方法。「時」,這里是副詞,相當於「以時」,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時間」或「及時」。「習」的本義是「鳥數飛」,引申為「實習」「演習」。孔子所講的功課如禮、樂、射、御等都需要實習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課如講經,那就只能是「溫習」或「復習」了。這類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講的是學習的樂趣。「朋」舊註:「同門曰朋。」跟現在說的「同學」「同班」相近。孔子說這句話是有背景的。《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辭官以後,專力講學,「弟子彌眾(越來越多),至自遠方」。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樂。這句話是孔子對他的弟子說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講的是為人態度,屬於個人修養范圍。「人不知」,「不知」什麼呢?沒有說出來,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從《論語·憲問》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這句話,也可以看得出來。「君子」,在《論語》一書中有多個義項:有時指有道德的人;有時指在高位的人。在這句話里,可取前義。因為這個詞現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們沒有翻譯;一定要譯,也可以譯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講解]《論語》記孔子門人一般稱字,如對仲由稱「子路」,對端木賜稱「子貢」,對曾參獨稱「子」,因為此書是孔子二傳或三傳弟子所記,曾受業於曾參。「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諸字皆有「多」義,不是確數。下述三事,這是巧合。朱熹認為,重在為學,「傳」指受之於師,「習」則熟之於己,而「忠」「信」為「傳習」之本。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學的人非常重視品德的修養。 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強調獨立思考的必要性,因為只「溫故」而不獨立思考,決然達不到「知新」的目的。過去有這樣一種理解,把「溫故」(復習舊知識)和「知新」(獲取新知識)看作相互補充的兩個方面,如子夏所說「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見《論語·子張》),這是因為忽略了下面「為師」二字。《禮記·學記》中記錄了孔子這句話:「記問之學,不足為人師。」這說明孔子認為只能記誦一些知識,是不能當別人的老師的;一定要將知識融會貫通,能在溫習舊知識中有所發現,才「可以為師」。可見,「溫故」和「知新」並非平列的兩件事,關鍵在於要「知新」,這就需要獨立思考了。 4.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講解]這一則也是講學習方法,闡述學習和思考的辯證關系,認為二者不可偏廢。其中,「罔」「殆」二字歷來解釋紛紜。朱熹注雲:「不求諸心,故昏而無得;不習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習其事」,指的是不讀書。講這一章,要防止產生片面理解,要使學生認識到「學」是基礎。孔子就很重視「學」,反對離開「學」這個基礎去胡思亂想。他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 5.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講解]關於這段話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記載:子路盛服見孔子,孔子批評了他;子路於是改服而入,但顏色依舊充盈。孔子又對他說:「……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則知,行至則仁。既知且仁,夫惡有不足矣哉!」據此,最後的「知」字當破讀,通「智」。孔子說這番話的意思是,言行要謹慎,不要誇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用現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謙虛的學習態度。 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這兩章內容相同,故予合並。 [講解]這兩章也是講學習態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學習,隨時隨地都要注意學習,不但要學習別人的長處,還要借鑒別人的短處,反省自己有沒有跟他類似的毛病。老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資,也有借鑒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講解]「士」,在《論語》中大約出現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負或有特殊社會地位的人。「弘」,胸懷寬廣;「毅」,意志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斗。「仁」,是孔子學說的核心。曾子說這番話的目的是,鼓勵門人要一生為實現「仁」的理想而奮斗。 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講解]這是借松柏之後凋比喻社會現象。何晏集解:「大寒之歲,眾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凋傷;平歲,眾木亦有不死者,故須歲寒而後別之。喻凡人處治世,亦能自修整,與君子同;在濁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與君子無異,惟臨利害,遇事變,然後君子之所守可見也。」二說大同小異。 10.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講解]曾子曾說過:「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學說的兩個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是積極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消極的一面。孔子關於「仁」說過許多話,細分析起來,都跟這兩點有關,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於子貢問的是「可以終身行之」的「一言」(實即問「道」),所以孔子拿「恕」來回答他。收起

J. 初一人教版語文上冊練習冊

太多啦……我直接給你教案算了……還能復習……
七年級上語文期末復習

復習提要

1、 語言積累和運用。

2、 現代文閱讀。

3、 文言文、古詩詞閱讀。

4、 作文復習。

5、 專題訓練及總測試。

重點

1、 注意辨別字形、正字音、釋詞義,理解語句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

2、 整體感知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和寫作特色,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學習文言文,生在朗讀、背誦。掌握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理解文章大意,學會翻譯文言文。

4、 學會審題,並結合學習生活實際,選取典型的材料進行作文,學會運用學過的詞語及寫作技巧。

難點:

1、 關鍵詞語的揣摩。

2、 理解一些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3、 理解詩歌的意境。

4、 作文的選材立意。

課時劃分:

1、 積累與運用(4課時)。A、拼音漢字、改正錯別字。B、古詩、名句的默寫。C、仿寫句子、廣告標語、綜合性學習。D、對對子、名著導讀。

2、 現代文閱讀(4課時)。A、課內閱讀(2課時)。B、課外閱讀(2課時)

3、 文言文閱讀(2課時)。

4、 作文(2課時)。

附:專題練習分工:積累與運用:張桂芬、鍾國珍,現代文閱讀(課內:王安華、黃卓苗,課外:鄭小堅、范遠填),文言文閱讀:方煥章,作文:王文捷

復習教案

第一課時

復習內容

1、 復習本冊學過的生字生詞,掌握音、形、義。

2、 熟練運用學過的生字詞。

復習過程

一、復習本冊學過的生字生詞,掌握音、形、義。

1、教師指導學生掌握關鍵詞語,讓學生讀、抄一遍,掌握正確的讀音和拼寫規則,特別注意平常容易讀錯的字音和多音多義字的讀音。

如:

A、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或根據拼音寫漢字。

痴( )想 隱秘( )誘惑( )xuān( )騰 一shùn( )間 yùn( )含

B、請你找出並改正詞語中的錯別字.

驚荒失措 _____改為_____ 昂首鋌立_____改為_____

二、進行逐單元進行聽寫訓練。(一般分開在課前進行)

三、完成試卷練習。(課後鞏固為主)

第二課時

復習內容

1、 復習古詩、名句的默寫。

2、 學會初步賞析一些古詩或《論語》中的名句。

復習過程

一、學生復習要求背誦古詩和名篇。

1、 學生誦讀本冊要求背誦的古詩。

2、 教師指導學生熟記一些名句,會默寫。

3、 掌握重點,理解詩歌的主題思想,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二、默寫練習。(主要針對後進生,以激勵為主)

如:

A、商女不知亡國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泊秦淮》

,淺草才能沒馬蹄。《錢塘湖春行》

B、《觀滄海》中展現海島生機勃勃的詩句是: , 。

, 。

《次北固山下》一詩中道出新舊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三、課後試卷練習鞏固。

第三課時

復習內容

1、 仿寫句子。

2、 復習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辨別和運用。

復習過程

一、明白仿寫的意義及方法。

1、仿句是按照題目已經給出的語句的形式,再另外寫出與之相仿的新句,仿句只是句式仿用,文字內容不能完全一樣。只要被模仿的是句子的形式,不管是單句或復句,都列入仿句。

2、仿句考查的知識點:

(1)、考查同學們對語法、修辭等知識的綜合運用,要求同學們根據不同的語境和要求,寫出與例句內容和形式相同或相近、意義上有密切關聯的句子。

例如:生活就是一塊五彩斑斕的調色板。希望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這道題目從句式上看是陳述句。在修辭上運用了比喻,同學們要注意比喻運用的得體,比喻的藝術貴在創新,要尋找新鮮、活潑的喻體,保持上下文的協調性。如:希望就是一顆永不隕落的恆星。希望就是一盞永不熄滅的明燈。

(2)、考查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聯想、想像能力,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什麼樣的年齡最理想?什麼樣的心靈最明亮?什麼樣的人生最美好?什麼樣的青春最輝煌?鮮花說,我開放的年齡多嫵媚;月亮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燕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太陽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該題是問答式的仿寫,在回答上運用擬人的修辭,要求天下們針對性進行回答,有一定的開放度,但是在解題時,要注意結合回答對象的特點。如:我純潔的心靈多明亮;我奮斗的人生極美好;我燃燒的青春極輝煌。

(3)、是對同學們思想認識水平的檢測,包括道德素質,審美意識、審美情趣,乃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

例如:人生的意義在於奉獻而不在於索取。如果你是一棵大樹,就撒下一片陰涼;如果你是一泓清泉,就滋潤一方土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這道題既是續寫又是仿寫,要求同學們對句子進行仔細分析品味,揣摩出句中所闡明的意義。除了要把握仿句的句式(如果……就……)及修辭(比喻、排比)外,尤其要注意句中所蘊含的思想內容(奉獻精神)。這就要藉助自己的感悟,寫出富有生活哲理、啟迪人們樹立正確人生觀的句子。

二、仿寫練習訓練。

如:

仿照例句,另寫一個句子。

例句:沒有泥石的聚積,就沒有高山的巍峨。

沒有 _____________的聚積,就沒有 。

2.仿寫下面劃線的句子。

芳草萋萋,楊柳依依,春景給人的是勃發的踴躍之情。

秋高氣爽,萬山紅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照句子,從「成功/失敗、得意/失意、順境/逆境」三組詞語中任選一組(也可自擬一組)仿寫句子。要求:1句式基本相同;2修辭手法基本相同;3語意通順。(2分)

例:朋友是什麼,朋友是快樂日子裡的一把吉它,盡情地為你彈奏生活的愉悅;

朋友是憂傷日子裡的一股春風,輕輕地為你拂去心中的愁雲。

仿:朋友是什麼,朋友是 。

朋友是 。

4.仿照例句,運用比喻,另寫一組句子。(可選擇新的本體和喻體,句意須前後關聯,字數不一定與原句相同。)(4分)

例: 一棵樹,

是一艘大地的船。

大地的船,

為春風升起綠帆。

三、練習卷鞏固。

第四課時

復習內容

1、 對對子。

2、 名著導讀。

復習過程

一、掌握對對子的方法,並能進行簡單的對對子。

1、 教師指導方法:字數與詞性的聯系,內容的關聯等。

2、 教師示例:

嘗天下美灑——讀世間好書(戲人間才子……)

3、 學生嘗試練習。

如:甲:蒲葉桃葉葡萄葉,草本木本。

乙:______________,春香 。(蘭花、桂花、茶花、梅花、牡丹花、玫瑰花;夏香、秋香、冬香)

A:父恩重如山。B: 。

A:人比黃花瘦。B: 。

A:日出驚山鳥。B: 。

二、掌握名著導讀的知識點。

1、教師引導學生明白本冊三本名著的主要內容及相關知識點。

2、老師設計幾個關鍵性問題,讓學生去找答案。

3、問題的反饋。教師歸納答題的技巧。

如:

《愛的教育》: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啟示

1、 作家、作品。

A、《愛的教育》原名《心》,是義大利作家德.亞米契斯為9-13歲的孩子創作的一部小說。

B、採用日記體形式,講述一個叫恩利科的小男孩成長的故事。故事主題:真摯的愛。

C、全書共100篇,分三部分:①主人公恩利科的日記。②恩利科父母的教子篇。③老師的九則故事。這三部分以青少年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為中心。

2、問題設計。

A、《愛的教育》一書中哪個故事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為什麼?

B、讀了《愛的教育》,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試舉例說明。

C、《愛的教育》的故事中,誰給你留下最深的印象,為什麼?

《繁星》《春水》:母愛、童真、自然

1、 作家、作品。

A、《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寫成的。主要是「零碎的思想」。

B、全集包含三方面的內容:①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②對大自然的崇拜。③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問題設計

A、冰心的《繁星》《春水》中,哪一首詩給你印象最深?並談談你有體會。(如《紙船》)

《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

1、 作家、作品。

《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學史上流傳聞最廣的寓言故事集之一。

2、 了解其中一些經典作品的寓意。

3、 閱讀其中的一些寓言故事,認識故事提示的寓意。

4、 練習鞏固。

A、《伊索寓言》中你最喜歡哪幾則故事?請說說理由。(最少兩則)

B、你能從《伊索寓言》中說出一則警示人們做好事也要看對象,以免上當受騙的故事嗎?

第五、六課時

復習內容

1、 本冊書中的課內講讀課文。

2、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3、 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

4、 理解文章的主題思想。

5、 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

復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內容

1、 指導學生再次把握各講讀課文的文章脈絡,理清思路。

如《看雲識天氣》這一課

《看雲識天氣》是一篇介紹如何看雲識別天氣的方法的科普文。作者憑自己多年的觀察體驗,抓住「雲就像是天氣的『招牌』」這一特徵,先從總體上指出雲和天氣的關系,說明可以看雲識天氣;再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具體介紹不同形態的雲和天氣變化的關系、不同的雲上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說明怎樣看雲識天氣;最後指出看雲識天氣的意義及閱讀本文使我們從中

閱讀全文

與七年級語文上冊練習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