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年級語文第二單元成語
一無所有
yīwúsuǒyǒu
[釋義] 什麼都沒有(一:一概;完全)。
[語出] 《敦煌變文集·廬山遠公回話》答:「萬法皆無;一無所有。」
[近義] 空無所有 空空如也 兩手空空 身無長物 家徒四壁
[反義] 無所不有 無所不包 包羅萬象 應有盡有
[用法] 含貶義。一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動賓式。
[辨析] ~與「一貧如洗」有別:~是直陳性的;可與比喻配合運用;所指不僅是財物;較為廣泛;適用對象也不僅是個人、家庭、范圍可擴大至集團、國家等;「一貧如洗」是比喻性的;不能再與比喻配合運用;所指以財物為主;適用對象僅是個人或家庭。
[例句] 解放前;我家是~。
Ⅱ 小學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考試作文
有趣的包粽子作文
500
字
在青少年實踐基地第三天,老師安排我們去參加一次有趣的活動——包粽子。
首先老師叫我們把蘆葉一張張地洗干凈,接著放在鍋子里煮了一下,然後把煮
好的蘆葉和洗干凈的米一起放在桌子上。
開始包粽子了,老師提醒我們:「同學們請仔細觀察,我是怎樣來包棕子的?」
老師拿起一張蘆葉,右手拿在蘆葉的最右邊,左手拿在右手一個食指的距離,
再用右手轉了一個圈,左手不動,再用右手像「S」形狀的繞一下,再把右手從
洞里鑽過來,最後,再把兩個已經包好的粽子口對口,用繩子包紮起來,一隻
精緻的小粽子就展現在你的眼前。剛開始,我們都非常好奇,心裡想:很簡單,
轉幾個彎,然後,用繩子一捆就好了。接著,老師叫我們自己操作,我也學著
老師的樣子,兩手放好,可是,我一轉,由於,我左手動了,所以,就要散架,
米掉來了,可是,這時候,那裡有幾位同學已經包好了,他們的臉上露出了笑
容,情不自禁地叫了起來「我成功了」,看著他們喜悅的心情,我有點垂頭喪
氣。老師發現了我,走到我身邊,跟我又說了一遍。老師邊鼓勵我,邊教我。
在老師的指導下,我也成功了,心裡樂滋滋的。
最後,盤子里滿滿地裝著粽子。這些粽子形態各異,胖胖的,瘦瘦的,還有扁
扁的„„形狀包的漂亮的小朋友在自誇自,那些形狀包的並不漂亮的小朋友,
不但沒有泄氣,而且說:「可別看我和你們包的有差距,但是,我們包出來的
味道是一樣的,有可能,我包的還比你包的好吃呢。」不一會兒,一陣陣香味
飄過來,我們吃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裡好開心呀。這個時候,整個教室里回
盪著同學們的歡聲笑語。
通過這次活動,使我們得到了一次鍛煉。同時,我們要善於觀察,面對困難不
要放棄,要勇於面對,相信成功是屬於自己的。
Ⅲ 三年級下冊語文第二單元課文的感受到了什麼用格言表達出來
鑿石索玉,剖蚌求珠。
晉·陳壽《三國志·蜀書·秦宓傳》。這兩句大意是:鑿開石頭版索取權寶玉,跑剖開河蚌尋求珍珠。玉藏於石中,不鑿石則不能得美玉;珠產於蚌中,不剖蚌則不能得寶珠;人才隱於百姓之中,不深入尋求則不可得人才。這兩句用於比喻要深入探求和發現人才。
西晉史學家 陳壽 《三國志·蜀書·秦宓傳》
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 發現名言
宋·陸九淵《語錄》。這兩句大意是:治學最可擔憂的是提不出疑問,有了疑問就有了進步的基礎。這是一條勸學格言。它警示學者應帶著懷疑的眼光治學,不能使學問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而應該在懷疑中發現問題,解決同題,有所創新,有所前進。~指出,學習中「有疑」與「無疑」是衡量學者是否學會了治學,是否能有所成就的一個標尺,這個主張很有見地。今天的學者仍可書於座右,奉為科律。
南宋哲學家 陸九淵 《語錄》
智慧只能在真理中發現。德國劇作家、詩人、思想家 歌德
愈學習,愈發現自己的無知。法國哲學家、科學家和數學家 笛卡兒
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瘋狂英語創始人,全球著名英語口語教育專家 李陽
Ⅳ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古詩三首教案
xiǎojìng——小徑
古詩三首課題古詩三首本課包括《山行》《贈劉景文》《夜書所見》三首古詩,都是描寫秋天景色.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