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六年級語文第四單元

六年級語文第四單元

發布時間:2020-12-21 16:14:42

1. 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四單元考試單元

第四單元練習題

班級 姓名 成績
一、看拼音,寫漢字。(10分)
diāo nàn shuāi lǎ zhēng zhá gāo liang mò shēng

jí zhòu kěn shí suān zǎo zhàn lì tiāo tì
二、找出注音全對的一組。(在括弧里打「√」)(4分)
(1)著(zháo)眼點 愜 ( qiè)意 棲 ( xī )身 ( )
(2)戛然(gá) 淋漓(lín) 旋(xuàn)風 ( )
(3)眼眶(kuàng) 數(shù)九隆冬 撩 (liāo)起 ( )
(4)棗(zǎo)樹 拽 (zhuài)著 薅(hāo)草 ( )
三、辨析組詞。(5分)
博( )驀( )瞳( )陌( )擇(zé) ( )
搏( )葛( )撞( )陋( )(zhái)( )
四、成語練習。(5+3+2+3=13分)
(1)、積累:喜( )樂( ) 字( )腔( )
有( )有( ) 嘆( )觀( )
心急如( ) ( )( )如雷
注意劃橫線的成語結構,再分別仿寫兩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到了,望著豐收的田野,火紅的楓葉,你想到哪些與秋天有關的成語,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五、亂句整理(6分)
( )就在這春光明媚,花開草長的季節,那些無名的野花也默默無聞的出現了,悄悄地把色彩和芳香送給人們。
( )千千萬萬個普通勞動者,他們不正是開放在祖國大地上的無名之花嗎?
( )我喜歡無名花——那些生長在大自然中的叫不上名兒的野花。
( )在春風剛剛吹過的大地上,各種名貴的花都競相開放了。紛紛炫耀自己的姿色。
( )看到這普普通通的無名花,我想到在平凡崗位上工作的人們。
( )小草也頂破泥土,挺出地面,重伸腰肢,煥發青春。
六、根據要求寫句子。(5分)
(1) 給句子填上合適的關聯詞,並用所填關聯詞語造句。
( )憶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紙聲,我的心境與夢境( )立刻變得有聲有色。

(2)體會句式特點,仿寫句子。
理想是打開智慧之門的鑰匙;理想是通往成功道路的鋪路石;理想是指引我們前進的方向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閱讀理解。(48分)
1、根據課文內容填空。(12分)
(1)每一個舞姿都 ,每一個舞姿都 ,每一個舞姿都 ,每一個舞姿都 ,使人 。選自課文《 》。好一個 、 、 的 !
(2)《牛郎織女》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並稱為四大民間故事。民間故事一般都表達勞動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___。學了《牛郎織女》,我們認識了_________的牛郎,____ 的織女以及____________的王母娘娘。
(3)「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兩根延長的手指。」這句話把 比作 ,又把____ 比作____ ,文中用這樣的比喻,主要是為了贊揚姥姥 。
2、閱讀課文片段,答題。(8分)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田野長著酸棗樹的山崖上,山崖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只聽見①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碰撞在觀眾的心上,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②隆隆,隆隆,隆隆。
(1)「驀然」的意思是 。
(2)「隆隆」在這里的讀音是 。 第①處的「隆隆,隆隆,隆隆」指的是 ; 第②處的「隆隆,隆隆,隆隆」指的是 。
(3)這兩節寫的是安塞腰鼓的 ,通過這兩節,你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課外閱讀(28分)
讀懂德國人
曾經在一份歐洲報紙上讀到過這樣一則報道,一群大學生在德國某城市的街頭做了個試驗,他們把「男」、「女」兩個大字分別貼在馬路邊兩個並列的電話亭門上,然後躲在一邊觀察。他們看到來打電話的男人都走進了貼著「男」字的電話亭,女人們則使用貼著「女」字的電話亭。過了一會兒,「男人電話亭」外站著幾個等候打電話的男人,而「女人電話亭」卻空著;又過了一會兒,一個匆匆走來的男人看到「男人電話亭」爆滿,便毫不猶豫地推開「女人電話亭」的門。大學生們趕上前一問,這個男人是法國人,而排隊等候打電話的男人則是清一色的德國人。法國人說,電話亭又不是洗手間,分什麼男女?德國人說,既然門上貼上了字,總是有原因的,那就先遵守規定再說吧。
邁克是曾與我同住法國大學宿舍樓了的德國學生,在一個節日聚餐會上我隨口對他說,你們德國的啤酒很有名,哪天請我們嘗嘗怎麼樣?第二個周末,邁克真的駕車越過德法邊境,行駛了幾百公里,把一大箱啤酒帶到了學校,挨門逐戶送給同樓每一個人。過了一會兒,我們的房門又被一一敲響了,他認真地關照,喝完啤酒後,必須每個人都必須把空瓶完好無損地還給他,因為他還要把這些空瓶運回德國去退給啤酒店老闆。大夥聽了都大笑起來,我說邁克你大老遠地從德國把啤酒運來,成本已經夠高了,再把這些不值錢的空瓶運回去趕嘛,還抵不上汽油錢呢。可邁克說這是兩碼事,他多少年來買啤酒都是先退空瓶的,所以這一次也不想改變。
史蒂凡是我在法語學院的同半同學,有一回我請他星期六晚飯後來我的宿舍喝咖啡,他接受了邀請,但要我告訴他一個精確的時間,因為「晚飯後」這個時間概念對一個德國人來說是太模糊了。我說那就晚上六點半吧。這天晚上六點半左右,我打開房門,看見史蒂凡正像衛兵一樣在我門外的走道上來回踱著,我問他人來了為何不敲門,他抬起手腕指指表,六點半還差兩分鍾。後來我們喝咖啡聊天,史蒂凡說起他的祖父二戰時當過納粹士兵,並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失去了一條腿,幾乎常年卧床。出於對二戰歷史的興趣,我提出以後去德國見見他祖父,史蒂凡答應了。幾天後我已經忘記了這次談話的內容,史蒂凡卻鄭重其事地跑來向我提出一個請求,請我以後見到他祖父時不要譴責這位老人,因為他祖父一輩子都在受自己良心的譴責。史蒂凡說他為了向我提出這個請求,已經思考了好幾天。我被他的認真勁弄得很過意不去,我說你既然有這樣的擔心就不必把家裡的地址給我,你完全可以不讓我去見你的祖父。他漲紅了臉回答,那怎麼行?信守諾言是一個德國男人至高無上的原則。
在德國所到之處,我從未看到過一輛闖紅燈的汽車;( )在深更半夜、空寂無聲的街頭,德國人( )依舊沿著橫道線,看著紅綠燈過馬路。德國人不喜歡「到時候再說吧」這樣的話,他們( )一年的工作( )今天晚上吃什麼,( )希望按預先的計劃去做。德國孩子( )總是把自己的書包和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 )讓這個習慣陪伴他的一生;德國老人喜歡向別人炫耀的是,在他幾十年的駕車歷史中,違章記錄欄內( )是一片空白。
生性懶散的我向來認為無拘無束、隨心所欲是一種最輕松的活法,問及我的德國朋友活得累不累,回答則是相反的,在他們看來,循規蹈矩、一絲不苟也是一種輕松的活法,而凡事無章可循才真的會讓人疲憊不堪。德國人交往多了,便可透過他們刻板、固執的外表,讀出那份認真、踏實和可靠來。

1、連線搭配。
遵守 崗位 精確的 表演
堅守 諾言 精彩的 安排
保守 規定 精心的 儀器
信守 秘密 精密的 時間
2、填上合適的量詞。
一( )報道 一( )空白 一( )戰役 一( )希望
3、在第四段的括弧里填上合適的詞。
4、把下列句子改成陳述句。
他漲紅了臉回答,那怎麼可以?

5、照樣子寫詞語。(至少2個)
循規蹈矩(含有近義詞)
一絲不苟(一×不×)
6、寫3個表示走的詞。(一個字的)
7、理解詞語。
鄭重其事:
至高無上:
8、文章從結構上看屬於( )
A、總 ——分 B、分——總 C、總——分——總
9、文章一共寫了 件事來說明德國人的特點。
從寫法上看,前三件事屬於 寫,其餘的屬於 寫。
10、為前三件事分別加上恰當的小標題。
① 、 ② 、③ 。
11、把說明作者讀懂德國人的一句話畫下來。
12、文章所講的幾件事,你最喜歡哪一件?為什麼?

九、習作(30分)
題目:我永遠也忘不了
提示:生活中,有一些事情讓我們永遠也不會忘記。寫一寫吧,為什麼這件事讓你難以忘懷。

參考答案
一、刁難 衰老 掙扎 高粱 陌生 急驟 啃食 酸棗 戰栗 挑剔
二、(4)三、略
四、(1)喜聞樂見 字正腔圓 有聲有色 嘆為觀止 心急如焚 暴跳如雷
(2)秋色宜人 秋高氣爽 雁過留聲 五、六、只要 就
七、閱讀理解。1、(1)略(2)《梁山伯與祝英台》《白蛇傳》《孟姜女》 勤勞、心眼好 美麗、善良 心狠手辣(3)、把手比作眼睛,又把剪刀比作手指。贊美姥姥的心靈手巧。2(1)不經意,猛然(3)鼓聲的力量
3、課外閱讀部分
2)填上合適的量詞。
一(則)報道 一(片)空白 一(場)戰役
一(線)希望 一(個)請求
3)在第四段的括弧里填上合適的詞。
在德國所到之處,我從未看到過一輛闖紅燈的汽車;(即使)在深更半夜、空寂無聲的街頭,德國人(也)依舊沿著橫道線,看著紅綠燈過馬路。德國人不喜歡「到時候再說吧」這樣的話,他們(從)一年的工作(到)今天晚上吃什麼,(都)希望按預先的計劃去做。德國孩子(不但)總是把自己的書包和房間收拾得整整齊齊,(而且)讓這個習慣陪伴他的一生;德國老人喜歡向別人炫耀的是,在他幾十年的駕車歷史中,違章記錄欄內(始終)是一片空白。
4)把下列句子改成陳述句。
他漲紅了臉回答,那怎麼可以?
他漲紅了臉回答,那肯定不行。
5)照樣子寫詞語。(至少四個)
循規蹈矩(含有近義詞) 粉身碎骨、求醫問葯、同甘共苦、翻天覆地等等。
一絲不苟(一×不×) 一塵不染、一絲不掛、一聲不吭、一言不發
6)寫幾個表示走的詞。(一個字的) 奔、溜、逃、趕
7)理解詞語。
鄭重其事:做事情非常慎重、認真的樣子。
至高無上:沒有什麼能與之相比的值得驕傲的行為或事物。
8)文章從結構上看屬於(B)
A、總 ——分 B、分——總 C、總——分——總
9)文章一共寫了 7 件事來說明德國人的特點。從寫法上看,前三件事屬於 詳 寫,其餘的屬於 略 寫。
10)為前三件事分別加上恰當的小標題。(1) 電話亭風波 、(2) 退空瓶、(3) 鄭重其事的史蒂凡 。
11)把說明作者讀懂德國人的一句話寫下來。德國人交往多了,便可透過他們刻板、固執的外表,讀出那份認真、踏實和可靠來。
12)文章所講的幾件事,你最喜歡哪一件?為什麼?
我最喜歡的第三見件事,因為我們做每一件事都應該認真對待,這樣的人不但會信守諾言,而且他的事業也一定會成功。

給你一份卷子,你看看答案,練習一下

2. 六年級語文第四單元辯論會

如果愛孩子應該伸手去幫他一把,不是這樣冷淡的讓他自己起來,強扭的瓜不甜,應該幫他一把,下次讓他自己起來

3. 六年級人教版語文第四單元主題

這個單元共四篇課文,下面是這四篇課文的課文和語句解析:
《只有一個地球》採用科學小品文(文藝性說明文)的形式,從人類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了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文章採用了多種說明方法,運用列數字、作比喻、分類別、舉例子等多種說明方法,科學地介紹了地球的多方面知識,有力地說明了「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用詞嚴謹,表達生動,是本文語言的主要特點。同時,課文多處採用比喻、擬人等手法,體現了科學小品文語言的生動形象性。
1、地球,這位人類的母親,這個生命的搖籃,是那樣的美麗壯觀,和藹可親。
這是作者對地球的贊美,突出了地球的可愛與美麗,體現了作者對地球的熱愛之情。句中將地球比作「母親」「搖籃」,說明了地球是人類及萬物生存繁衍的地方,闡明了地球與人類及萬物生存的密切聯系。比喻的運用使句子在表達上通俗易懂又生動形象,讀起來極富感染力。
2、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渺小」是微不足道的意思,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地球在茫茫的宇宙中,就如同大海里的一葉扁舟般微小,由此可見,人類的活動范圍是非常有限的。從而說明了地球對於人類而言是多麼的珍貴,人類應該珍惜和保護地球。
3、人類生活所需要的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本來是可以不斷再生,長期給人類作貢獻的。
「本來」是「原先、先前」的意思,它准確地點明了可再生資源已遭受破壞,強調了「水資源、森林資源、生物資源、大氣資源」原先的可再生性,突出了現在的不可再生性,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性、嚴謹性。結合前文「礦物資源」的闡述,再一次證實了自然資源的有限及面臨的危機,從而給讀者以警示、提醒。
4、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為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范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
這句話引用了科學家的研究成果,「40萬億千米」直觀地表明了范圍之大,大到人類根本無法到達。「至少」一詞是強調了目前的研究成果還只限於這個范圍,「40萬億千米」以外的情況還不能確定,體現了說明的嚴謹性。同時,「至少」是「最少」的意思,又進一步說明了距離的遙遠,從而簡潔有力地證實:目前還找不到第二個適合人類居住的星球。易於理解,又讓人信服。
5、「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
這句話引用了宇航員的感嘆,與前文照應,簡潔、形象地概括了地球的特徵,突出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說地球「可愛」,是因為地球無私地養育著人類,孕育著萬物。而「破碎」一詞,一般用來形容玻璃、瓷器之類的易碎品,在這里可理解為因各種原因造成的對地球的傷害,如,文中提到的資源枯竭的危機。這樣表達不僅使句子生動形象,同時又能引起人類的警覺,突出了保護地球的緊迫性。
《大瀑布的葬禮》課文採用倒敘的手法,先寫巴西總統菲格雷特為大瀑布主持葬禮;接著寫了大瀑布發生變化前後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們為它舉行葬禮的情形;最後,又回到課文開頭的場景,寫菲格雷特總統在葬禮中號召人們保護生態平衡,愛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這樣從一開始就把讀者的心緊緊地抓住,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此外,本課還採用對比的手法,把昔日瀑布的雄偉壯觀與如今奄奄一息的情景作對比,把昔日遊客流連忘返的熱鬧場面跟如今乘興而來、失望而去的痛心結局對比,強烈地反映出葬禮的「特殊」與必要,震撼著每一個讀者的心。
1、尤其是每年汛期,大瀑布的氣勢更是雄偉壯觀,每秒鍾有1萬立方米的水從幾十米的高處飛流直下,落地撞開萬朵蓮花,濺起的水霧飄飄灑灑,水聲震耳欲聾。
此句作者從視覺、聽覺兩個角度寫出了大瀑布「雄偉壯觀」的美。「每秒鍾有1萬立方米的水」,運用數字形象地說明瀑布流量巨大、速度極快;「飛流直下」寫出了大瀑布咆哮而下的宏偉氣勢。作者花較多的筆墨描寫大瀑布,意在引起讀者的注意,起到與下文對比的作用。
2、它在群山之中無奈地垂下了頭,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形容枯槁,奄奄一息。
把逐漸枯竭的瀑布比喻成生命垂危、奄奄一息的老人,觸動讀者的心弦,激起讀者的悲傷之情。這樣作比,形象地寫出了瀑布的現狀,引起人們的警覺,並與前面的壯觀之美形成對比,讓人感傷、悲懷、震醒,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瀑布無限眷戀的感情。
3、菲格雷特總統用飽含深情的語調,講述了塞特凱達斯大瀑布曾經給巴西和其他國家人民帶來的驕傲與歡樂,號召人們立即行動起來,維護生態平衡,愛護我們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劇不再重演!
「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大家看,讓人悲痛惋惜。把大瀑布的逐漸枯竭、即將消失稱之為「悲劇」甚是恰當。正因為大瀑布再無往昔雄姿,已是日暮殘年,所以人們自發地匯集於瀑布腳下,菲格雷特總統也正是採用這種特殊的方式意欲埋葬人們的愚昧及破壞生態平衡的落後觀念、行為,喚醒人們保護環境、保護我們生存家園的責任心。句末感嘆號增強了表達效果。這句話也點明了主題。
《這片土地是神聖的》這篇文章被譽為是有史以來在環境保護方面最動人心弦的演說,文章生動形象地描述了人類與大地上河水、空氣、動植物等的血肉關系,強烈地表達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無比眷戀的真摯情感,表達了人們對土地的愛。
「如果我們放棄這片土地,轉讓給你們,你們一定要記住:這片土地是神聖的」反復出現,產生一詠三嘆的表達效果,不僅使主題深化,而且強化了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1、我們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們的一部分:
大地滋養著世上萬物,包括動植物等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人類只是萬物中的一個群體;同樣,人類的生命成長離不開大地上各種自然資源的給予。這句話充分地表明了人類與大地不可分割的關系,也預示著這片神聖的土地對於我們有多麼重要。
2、我們和大地上的山巒河流、動物植物共同屬於一個家園:
「山巒」指連綿的山。起伏的群山蘊藏著寶貴的資源,流淌的河水養育著萬物的生命;動物與植物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和生存,是人類不可或缺的朋友。這句話再一次表明了人類與大自然緊密相連的關系,同時也告訴我們:不應該以旁觀者的姿態去面對,而應該用主人的身份去保護自己的家園。
3、溪流河川中閃閃發光的不僅僅是水,也是我們祖先的血液:
水是生命的源泉,在歷史長河中,水之所以能保持它清澈、純凈的本性,離不開世世代代人的努力。是祖輩的辛勤呵護,水源才不至於被破壞;是祖輩的不懈努力,水流才不至於被污染。他們保護家園、捍衛純潔的精神,將在時間長河中熠熠閃光,不斷提醒人們應該愛護水源,就像尊重人類的祖先一樣。
4、任何降臨在大地上的事,終究會降臨在大地的孩子身上:
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人類生活在大地上,沐浴著陽光雨露,感受著風霜雨雪,在大地母親的懷抱里成長。如果家園受到破壞,而我們不能及時醒悟,不懂得及時補救挽回,那麼任何對大地的影響,對地球的傷害都將演變成對人類自身的傷害。假如人們唾棄了大地,那麼他們就是唾棄了自己。如果家園遭到毀滅,人類又怎能獨自生存?這句話直接將人類的生存與大地的保護聯系起來,指出了兩者興則共興、滅則同滅的密切關系。
5、大地不屬於人類,而人類是屬於大地的:
誰也沒有權利,也不可能擁有對大地的控制權,誰也不能憑借自己的喜好、善惡來對待神聖的大地,來破壞、損傷大地的完整和庄嚴;相反,人類屬於大地,因為大地擁有著生命成長的物質,使人類的生命不斷得以繁衍、延續。因此只有愛護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確保人類生命成長需要的各種自然條件,從而保持生命的延續。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是作者所要傳達的主旨。
《青山不老》課文用清新的筆觸向我們描繪了一位山野老農,面對自然條件的惡劣和生活條件的艱辛,義無反顧地投身到植樹造林工作中,用 15年的時間在晉西北奇跡般地創造了一片綠洲,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造福於後代。
1、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卷過濤聲,葉間閃著粼粼的波光。
窗外滿山的楊柳濃密蔥郁,在風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猶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著老人投身山林、為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2、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面臨享福與吃苦的抉擇,老農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吃苦,選擇了開辟山溝、改造山林的艱苦之路,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有許多事沒有完成,這條山溝還需要他,需要他不斷地種樹綠化,因此他願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
3、是的,保住了這黃土,我們才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黃土和綠樹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黃土提供了綠樹成長所需的養料,而綠樹的根則扎緊、牽絆著黃土,使之不至於流失。這正如老農與青山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離的。這片青山養育了老農,而老農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創造了這片綠色的奇跡,作為對青山的回報。其實人與自然又何嘗不是如此?
4、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另一種東西」,表面上指的是老農創造的這片綠洲,事實上還包含著開辟山林、綠化家園的精神和造福後代的情懷。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著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
「雍季所說的,關繫到百年大計;狐偃的策略,只是為了一時之利,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這句話,蘊涵的深意:不能只顧眼前利益,目光短淺,而應該目光長遠,從長計議。

4. 六年級語文第四單元作文(人教版)

學會生存
——讀《魯濱遜漂流記》有感
一個具有冒險主義的英國人不幸被困於荒島,孤獨寂寞,卻意外地收到了上帝的禮物,他歷經千辛萬苦,靠他平時積累的聰明才智,辛勤耕作,吃到了麵包,設下陷阱,捕捉、圈地養羊,有了一座活食庫……最終經過不懈努力,成功地在歷經27年2個月19天後離開了荒島,時隔35年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對,這就是笛福筆下的魯濱遜•克魯索。
「當人們遇到壞事的時候,人們應該考慮其中所包含的好事,同時也應該考慮到更壞的情況。」這是他戰勝自我心裡的念頭。
但戰勝心裡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戰勝事實。當他克服重重困難的主場景令我十分震撼。
他先種了不少糧食,在經過不知多少次失敗調制了陶土,接猛烈的紫外線做了好幾個罐子,後來在一次偶然後受到了啟發,燒成了鍋。接著又花長時間燒、挖了一個杵,在巧妙地用紗布做了好幾個篩子,得到了麵粉。最後,他砌了一個爐子,在爐子裡面生起了火,並控制著火候,這樣,准備工作就OK了!
當木柴燒成了熱炭時,他把碳取出來,放在爐子上面,並把爐子蓋嚴,等爐子熱了,就掃除所有火種,又把麵粉放進去,再扣好,最終歷經上百天,做出了大麥麵包。太聰明了!但,這些事佔去了他在島上第二年2/3的時間。太厲害了!居然能夠堅持下來!
想想自己,我是多麼慚愧!我會砍樹?劈柴?造船?行船?做麵包?……一樣都不會。我相信這一帶的中國兒童大多數都像我一樣。萬一一天,我們也被困於荒島,怎麼辦?我們沒有毅力、能力、智慧、樂觀……總是有一萬個上帝幫我們也無用。
我們應該學會最起碼的生存本 學會生存
一頭飢餓的獅子發現了一群正在吃草的野牛,獅子塌腰沉背,藉助青草的掩護,悄悄地向野牛靠近。
獅子離野牛越來越近,野牛們卻絲毫沒有感覺到危險,仍悠然地啃食著青草。
獅子進入了捕捉范圍,躍身而起,箭一般射向野牛群。野牛驚慌奔逃。獅子緊追著一頭還未長結實的野牛。野牛拚命奔逃著,每當獅子要追上它時便拐個彎,便可和獅子拉開一段距離。可沒多久,野牛就體力不支了。獅子和野牛的距離在不斷縮小。
突然地,野牛剎住腳,猛轉過身,鋒利的犄角轉向獅子。獅子也停下了腳步,左右試探著尋找進攻的機會,可野牛的犄角始終對著它。獅子和野牛對峙著,僵持著。
突然,野牛向前邁進了一步,獅子竟後退了一步,並仰躺下,四肢朝天,宛如一隻小貓,只是眯起的眼睛仍牢牢盯視著野牛。獅子的「懦弱」讓野牛頓生豪氣,用犄角猛扎著躺在地上的獅子……
接下來足足有三秒鍾,一動不動。這短短的三秒鍾卻分開了勝敗,隔開了生死。
三秒鍾後,威猛進攻的野牛碩壯的身體慢慢倒了下去,沒有絲毫掙扎。獅子的血口利齒已緊咬在野牛的喉嚨上。
弱肉強食是自然界的規律,無需感嘆。但我總覺得:獅子不僅勝在利齒,還有狡黠;野牛不僅敗在沒有利齒,還有被蒙騙後的盲目自大。

學會生存_作文
春夏秋冬,人的四季,歲月蹉跎,人的足跡。人類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生命季節里的徘徊,開始了新長征路上的生存。學會生存,就要有所追求。所以我們不能做天上的風箏,盲目無目標地被線牽著走,要為追求而生存學會生存,就要學會堅強。人的生存受環境制約,但我們要做環境的主人。生活也少不了坎坷,但我們不能迷失生活的道路。不要在生存中耗盡了自己,我們要戰勝脆弱。學會生存,就要勇敢超越:水中的魚兒不超越,怎能進化為較為進步的兩棲動物呢?陸地脊椎動物不超越,也不能變成鳥類。上天永遠不會偏愛那些雙手合十、虔誠祈禱的人,而把機遇留給勇於超了」!「著火了」!不知是誰大叫了一聲,我睜開惺忪的睡眼向寢室外望去:濃煙四起,只有應急燈亮了起來,這是怎麼回事?起火了嗎?我連忙跳下床,手忙腳亂穿衣服,我們每人一塊濕毛巾捂著鼻子和嘴巴,我一隻手用毛巾捂著鼻子和嘴巴,另一隻手扶著欄桿,彎著腰,我們慌亂的沖向寢室外面的走廊,擁擠不堪,走到了二樓,濃煙滾滾,我一時覺得煙霧越來越濃,眼睛也看不清周圍的東西,喉嚨也嗆得難受起來,我忽然覺得會不會有危險?我又對自己說:「不用怕,一會兒就沒事了……」果然,隨著煙霧的越來越淡,我們一路小跑終於來到了操場。

到了操場,我們的心總算平靜了下來,咦?大家怎麼神態自若的?哦!原來是消防演習呀!真是虛驚一場。「同學們,我們如果面臨火災要記住以下幾點, 一、初起火最易撲滅,在消防車未到前,如能集中全力搶救,常能化險為夷,轉危為安。二、要早報警,報警愈早,損失愈小。牢記「119」火警電話。三、要沉著冷靜,嚴守秩序,才能在火場中安全撤退。倘若爭先恐後,互相擁擠,阻塞通道,導致自相踐踏,會造成不應有的慘劇。四、下樓通道被火封住,欲逃無路時,將被子單、檯布撕成布條,結成繩索,牢系窗檻,再用衣角護住手心,順繩滑下。五、逃離時,要用濕毛巾掩住口鼻。……」周主任在主席台上講道。

其實火災還有許多逃生術,如:1.盡可能蹲低身體,利用所剩餘的氧氣逃離火場。2.火災時可沿牆壁走,有樓梯的絕不使用電梯。3.在主要逃生道上若有許多人擁擠,應另找別的逃生通道等。

學會生存,現在中國許多父母只顧溺愛孩子們,卻使孩子們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導致孩子們把勞動和生存技能拋之不顧。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篇報道,讀高三的學生居然還不會坐公共汽車!這太令人驚訝了;還有些大學生,就連微波爐也不會使用。我們這個社會不需要只有高學歷,而連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都不會的人。所以,我們要學會生存,我們要做環境的主人,我們要主宰自己。
春夏秋冬,人的四季。歲月蹉跎,人的足跡。人類從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起,就開始了生命季節里的徘徊,開始了新長征路上的生存。
學會生存,就要有所追求。人的生命需要有水和空氣的孕育滋養。但只有水和空氣保持這唇上熱氣的呼出,這不是真正的生存,是「植物式」的生存。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一個人的生命如果沒有追求的鼓舞,是空虛而渺小的。」所以人不能做天上的風箏,盲目無目標地被線牽著走,要為追求而生存。
學會生存,就要學會堅強。人的生存受環境的制約,但我們要做環境的主人。生活也少不了坎坎坷坷,但我們不能迷失生活的道路。不要在生存中耗盡了自己,我們要戰勝脆弱。
學會生存,就要勇敢超越。水中的魚兒不超越,怎能進化為較為進步的兩棲動物呢?陸地脊椎動物不超越,也不能變成鳥類。佛家俗語「超度」也是要人類學會生存,發掘人類的超能力。上天永遠不會偏愛那些雙手合十、虔誠祈禱的人。而把機遇留給勇於超越的人。做好自己,做回自己。因為不能主宰自己的人,是世上最可憐的奴隸。
也許,到這里,你明白了生存的真諦,懂得了生存的意義。正決心全心全意的生存下去。但,那並不是生存的全部……
太陽的生存,為人類提供火與熱,照亮人的心田。指南針的生存,為人類指點方向,引航導航。花兒的生存,為化作春泥給果實的成長輸送營養。它們的生存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把千絲萬縷的愛獻給人間。於是,我懂得了,生存的目的不是生存,而是奉獻。人生在世,生存的是否長久,獲得的是多是少,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人類為社會奉獻過,真切動人地生存過。
春夏秋冬,人的四季;歲月蹉跎,人的足跡……
春季,有融融的綠意,人們追求著生存;
夏季,有冰涼的清泉,人們超越著生存;
秋季,收獲累累的碩果,人們奉獻著生存;
冬季,冰封的世界裡,人們堅強地生存。
原來,生存的四季那樣美。學會生存,學會了把握自己。從此,不必再懼怕冬季的寒冷,而天天企盼著春天的到來,因為——
冬天既然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5. 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日積月累資料

 納吉布•邁哈福茲(Najib Mahafuz,1912~2006)埃及作家。生於開羅,父親曾經過商,後來當公務員。邁哈福茲自小立志作一個社會改革家,1930年考入開羅大學哲學系,畢業後又攻讀碩士學位。他長期在政府部門工作,先後在宗教基金部和文化部供職,直至擔任文化部顧問,1971年退休,成為《金字塔報》專職作家,編委會成員。
 H•K•拉克斯內斯,原名哈多爾•古茲永松,1902年4月23日冰島小說家、劇作家拉克斯內斯生於雷克雅未克。在自家經營的農場里,度過童年時代。17歲時出生了小說《自然之子》。1927年,他發表重要的、充滿內省的自傳體小說《偉大的克什米爾織工》。之後還寫出了以冰島勞動人民生活和斗爭為題材的三部長篇小說:《莎爾卡•瓦爾卡》,《獨立的人們》、《世界之光》。這三部作品可以說是世界文學「紅色的三十年代」中的重要成果。
 威廉•戈爾丁(1911~1994)英國小說家。生於英格蘭康沃爾郡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自小愛好文學。 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學學習自然科學,兩年後轉攻文學。1934年發表了處女作:一本包括 29首小詩的詩集。1935年畢業於牛津大學,獲文學士學位,此後在一家小劇團里當過編導和演員。194o年參加海軍,投入了當時的戰爭。1954年發表了長篇小說《蠅王》,獲得巨大的聲譽。1961年獲牛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同年辭去教職,專門從事寫作。
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M.A.Sholokhov)(1905-1984),是二十世紀蘇聯文學的傑出代表,也是我國讀者十分熟悉且至今仍給予特殊關注的作家。這不僅僅因為他給世界人民留下了《靜靜的頓河》、《新墾地》(舊譯《被開墾的處女地》)、《一個人的遭遇》等珍貴的文學遺產,還因為他一生的創作和文學活動與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始終存在著或直接或間接的聯系,並產生了一定影響。
 加西亞•馬爾克斯(1927一)哥倫比亞作家,記者。生於馬格達萊納省阿拉卡塔卡鎮。父親是個電報報務員兼順勢療法醫生。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長大。1961年至1967年僑居墨西哥,從事文學、新聞和電影工作。1971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稱號,1972年獲拉美文學最高獎——委內瑞拉加列戈斯文學獎,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是一位印度詩人、文學家、哲學家和印度民族主義者,1913年他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首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印度人(也是首個亞洲人)。他的散文內容主要是社會、政治和教育,他的詩歌,除了其中的宗教內容外,最主要的是描寫自然和生命。在泰戈爾的詩歌中,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樣性就是歡樂的原因。同時,他所表達的愛(包括愛國)也是他的詩歌的內容之一。
 米格爾•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瓜地馬拉著名詩人、小說家。他一生寫了十部小說、四部詩集和幾個劇本,在瓜地馬拉以至拉丁美洲現代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1899年,阿斯圖里亞斯出生在瓜地馬拉城。在內地土生土長的印第安居民當中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後來,回到首都,攻讀法律專業,大學畢業後擔任律師。
 歐內斯特•海明威(l899~1961)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生於鄉村醫生家庭,從小喜歡釣魚、打獵、音樂和繪畫,曾作為紅十字會車隊司機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長期擔任駐歐記者,並曾以記者身份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十分抑鬱,經多次醫療無效,終用獵槍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轉而塑造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而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50年代後,他繼續發展20年代短篇小說《打不敗的人》和《五萬大洋》的寧折不彎主題,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性格」《老人與海》。

閱讀全文

與六年級語文第四單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