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語文課人文性

語文課人文性

發布時間:2020-12-21 15:12:57

1.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實現主要有哪些方面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實現
1.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方面
要體現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在課程目標上,應顯性目標和隱性目標、行為目標和表現性目標、結果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同時並重.既應注重系統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能力等目標的達成,更應注重高尚的情操、個性、價值觀等目標的達成.偏廢了語文課程的隱性目標、表現性目標和生成性目標,實施人文性就只能是一句空話.
在語文課程內容的選擇上,首先應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內涵,使語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內容應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密切聯系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應有助於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創新精神.其次是要充分利用多種課程資源,如報刊、影視、廣播、網路、廣告、自然風光、文物古跡、民俗風情、全球事件等都可作為課程內容,成為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良好素材.值得注意的是,作為教育者,在對上述人文資源的利用過程中,應切忌形式化、模式化、機械化,最重要的是應真正落到實處,以人為本,成為課程資源的組織者,成為學生人文精神的喚起者.
2.在語文課程教學方面
要在語文課程方面體現人文性,我們認為,應在教學中完成三個轉變一是由教師強加體驗轉變為學生親歷體驗.傳統語文教學以灌輸為主,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鸚鵡學舌,以教師的講授為准繩.此種教學雖也強調學生「揣摩」「領會」「體驗」, 但其實質是一種「假」體驗,是教師強加的體驗.實施人文性教學,勢必轉變這種局面,鼓勵學生自主體驗,認可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多元化反應.
二是由講授式教學轉變為研究性教學.在講授式教學中,教師被視為知識的源流,學生則是知識的容器.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基本是「授」與「受」的關系,學生的能動性和創新精神被扼殺.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學生看作語文學習的主體,把教師看作課程的組織者,變授受式教學為商討、合作、研究式教學,以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三是由「課堂權威」「話語霸權」轉變為「課堂民主」「心靈溝通」.應在課程中充分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平等,營造和諧的師生對話氛圍.說什麼話?說自己讀書的心得,說肺腑之言,不要說參考書上的陳言套話,更不要說輔導材料上的標准答案,只有教師自己心裡的真話,才能換得學生的心裡話.這樣才能實現師生間心靈的溝通,充分體現課堂民主和人文關懷.
3.在學習方式方面
學生的學習如果不具有感情色彩,將會是空虛、無意義的學習,是失去人文性的學習,羅傑斯稱其為現代教育的悲劇.要體現語文學習的人文性,使悲劇不再重演,筆者認為,主要應從學習的三個維度入手.
首先,應在學習時間上倡導人文性,改變過去單一、固定的時間制度,體現學習時間的多樣化和靈活性,如可根據具體教學情形設置長課和短課.同時還應注意在語文課程中合理把握師生時間比,多一些時間給學生,鼓勵學生多思考、多動手、多合作、多探究.
其次,應在學習空間上體現人文性,改變以往以課堂為中心的封閉式教學空間,拓寬課堂空間視野,構建開放、鮮活和充滿人文氣息、富於生命力的語文課程空間,走出教室,走出校園,走進多元復雜的生活,利用綜合性語文教學活動和一切社會現象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
最後,應在學習程序上倡導人文性.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程序,變教師強制下的被動學習程序為學生自主基礎上的主動學習程序,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這一基本理念.
4.在教學評價方面
評價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環節.在語文課程中體現人文性,首先應堅持正確的評價價值取向,在評價過程中,應當關注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應將語文教學的長遠效果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置於重要評價地位.在注重考察學生達到具體學習目標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具體而論,應掌握如下評價規范.
一是評價主體多元化.評價的主體不僅僅是教師,還應包括學生本人、同學和家長.評價不僅僅是師生評價,還應有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和家長評價,從而使評價更加全面、公正.
二是評價方式多樣化.應改變以往單一的終結性評價體系,注重多種評價方式的運用,尤其要加強形成性評價,糾正單一的終結性評價的偏差,加強對學生發展過程的評價,提倡採用成長記錄的方式,收集能夠反映學生語文學習過程和結果的資料.
三是評價內容全人化.《語文課程標准》指出,對學生的日常表現,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性的評價為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引導.值得注意的是,在運用積極性評價過程中,還要有全人觀念,評價的內容應具有廣泛性,使評價從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學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發展即應給以進步性評價,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促使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2. 如何理解語文教學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語文課程的性質:工具性、人文性。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課改」以來有人在強調人文性的時候,不恰當地「將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潑掉」。「孩子」即語文本體。這樣做又陷入了片面性,必然造成工具性與人文性兩敗俱傷。

工具性是語文課程的根本屬性,是設立語文學科的理由,也是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獨特性。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學生須能讀書,須能作文,故特設語文課以歷練之。訓練語言(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語」指口頭語言,「文」指書面語言)是語文科的專責。

人文性是語文課程的重要屬性。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中豐富的人文內涵,決定了這一課程性質。人文性,可以理解為人性與文化性的整合,包括文化、道德、情感等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語言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民族總是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跡都珍藏在民族的語言里。」(烏申斯基語)因此,語文作為學習母語的課程,必然具有人文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表與里、皮與毛、血與肉的關系。工具性是「表」,人文性是「里」。工具性是載體,人文性是靈魂。工具性如「皮」,人文性如「毛」,「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工具性如「肉」,人文性如「血」,有血有肉,才是鮮活的生命。工具性與人文性是與生俱來、相輔相成的。沒了工具性,便沒必要設語文課,人文性也無從談起;沒了人文性,語文課只有孤立的字、詞、句、篇,枯燥的、機械的語言訓練,語文課便失去了生機、情感和韻味。恰切的做法是在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的過程中,在培養語感、發展思維、積累語言、積淀文化的過程中,吸收人文內涵,培植人文精神。

語文教師「守土有責」。要警惕內容龐雜、形式翻新、喧賓奪主、淡化本體。我們在漫長的改革過程中,已經交出了昂貴的「學費」,要防止左右搖擺,避免大的曲折,種好自己的田,澆好自己的園。

我是上海精銳的一名老師,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3. 如何在語文課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性

語文教學因其具有的人文性對學生人格塑造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追求其內隱的對精神和人格素質的深層文化本質,通過閱讀課文、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使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進行正確的導向,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沒有德育滲透的語文教學,就等於沒有了靈魂,其實際是一種純功利主義的教學觀。毫無疑問,它是應該被拋棄的。但語文德育滲透又是一門綜合的藝術,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既要讓學生學到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又要不留痕跡地實施德育。只有充分把握好度,充分把握好藝術性,人文性教學的目的才能完成。學生才會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形成健康完美的人格。
一、把師愛帶進語文課堂,讓學生感懷人文關懷
師愛包含三個層次,即:熱愛教育事業、熱愛教師職業、熱愛學生。師愛是師德的靈魂,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師愛的教師,如何能上好一堂課,如何去對學生進行感情、價值的熏陶?師愛不必刻意包裝,也無需做作。師愛是極為尋常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顰,是極為尋常的一聲言語、一個撫摸,是極為尋常的一次贊賞、一次批評。一天,我聽一個教師上《春》這篇課文時,他要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春天像什麼。一個平時不敢發言的學生舉手了,老師面帶微笑地叫他回答,糟糕的是這位學生站起來之後支支唔唔的,好半天講不出一個字來,全班的同學嘰嘰喳喳地議論起來,他的臉脹得通紅。老師於是走到的身邊,輕輕地撫摸著他的頭,蹲下身微笑著,並輕聲地說:"我相信你能行。"關切地期待著......小男孩終於說出來了。老師一手環擁著小男孩,一手伸出大拇指誇他說:"說得真好,棒極了!"教室里頓時響起一片掌聲。我們不難想像,如果沒有老師關愛的言辭、微笑的鼓勵,這個小男孩在同學議論聲中是絕對難開口的。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使陷於尷尬、冷場的課堂異常地活躍起來了。一堂好課洗盡鉛華難道不是教師的愛心在支撐嗎?
二、注重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
教育即生長,這是有目的的,是向完美人性的生長。教師是這一過程的身體力行的推動者和塑造者。中學生的人生態度、人生觀既具可塑性,又日趨定型。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使他們能夠成為一個健康向上的人,是我們每個教師義不容辭的職責。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努力挖掘課文中的人文精神,利用名人的事跡來教育學生,這樣不僅可潛移默化,還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我在講述史鐵生《我與地壇》這篇課文時,重點講述他雙腿殘疾後與"心魔"作抗爭時復雜、痛苦、矛盾的心理歷程,並向學生介紹《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如何保家衛國,不幸致殘眼盲,可他身殘志不殘,克服困難,著書立說,在編輯部遺失他的首稿後並不氣餒,象蝸牛一樣又第二次寫成此書。同時,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思考:當自己遇到困難、挫折時又將如何去應對和解決呢?
當學生深入作品品味、受到感染時,人文性的素材便款款步入我們的課堂,真情實感便洋溢進了他們的作文之中,作品人物的崇高人格魅力就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和影響著他們。
語文教材中的人文性素材比比皆是,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努力挖掘,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式來表示,創造性地施教,使學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理性上獲得思考。
三、用豐富的情感構築課堂,使學生得到情感熏陶
課堂活動的主體是師與生,他們的交流、對話都不乏"情感"的流露。作為語文課堂活動的憑借,教材更是"情感"和"人文"的豐富載體:一篇篇課文無不依附著情,濃縮著、洋溢著情。一堂語文課的最佳狀態,應是在教學雙向互動中教師的情感、文本的情感以及學生的情感達到"情感共鳴"。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進入角色,充分挖掘課文中所蘊含的趨勢感情,並將三者有機融合起來。
教師只有竭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品德、精神等人文性內容,才能使學生在對課文的感悟與品味中產生思想的飛躍,得到精神和道德的洗禮並潛移默化為自己的行動。
我們在挖掘文中情感時,應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而不是教師的,因為我們情感傾泄的主體是學生。否則學生是無法感受到的。在這一點上,我有一次深刻的教訓:《荷塘月色》這篇散文,我教過幾遍,學生反映不錯。但一次我上《荷塘月色》時,自己站在講台上,被朱自清那絕妙的景色描寫所感染,不覺大談自己對文章的感受,台下鴉雀無聲。得意之餘,我瞥見學生無動於衷。原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欣賞水平與教師還有很大的距離,你感染了,調子唱高了,學生不以為然。我及時調整,讓學生來讀,講出自己最欣賞的地方。七嘴八舌後,終於把學生從家裡的山塘夜景中帶到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來,師生的感覺都不錯。
總之,作為語文教師應藝術地運用語文文本這一人文性載體,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情感、道德品質。這不僅對學生,甚至對整個社會都起著重大的作用,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人文性教育應是每個教師不懈追求的目標,它將成為我們永恆的研究課題。

4. 什麼是語文課程的人文性

關於「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在第一部分「課標性質與地位」中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這一表述澄清了大討論最激烈的人文性論與工具性論之爭統一起來,這一新的理念,解決了關於語文教育最重要最關鍵的問題。

關於工具性問題,20世紀50年代末,全國范圍的極左思潮影響到語文教育,從60年代初開始在語文界展開了一場關於語文課是上成政治課 、文學課 、還是上成語文課的討論,最後,語文界的三位泰斗,也就是後來大家稱之為「三老」的葉聖陶先生 、呂叔湘先生 、張志公先生掛出了「免戰牌」,主張語文課不能上成政治課或文學課,應該上成真正的語文課,這種觀點很快在全國達成了共識,因而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基本性質,認為語文學科應該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技能訓練(即當時的口號「加強雙基教學」),切實使學生打好語文基礎,培養語文能力,掌握語文這個工具,以適應將來工作和繼續學習的需要。因而,60年代初至「文革」以前,教育部幾次頒布「語文教學大綱」都把工具性定為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對此,「三老」都曾有文章和講話進行闡述,另一位前輩語文教育專家 、全國中語會會長 、建國以來一直參加和主持語文教材編寫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劉國正先生曾說:「語文教學討論的一個重要理論收獲,就是肯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到了「文革」時期,語文教育又在極左思潮、的影響下,否定了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語文課本不成語文教材,語文課大量學習當時的報刊文章,學生寫作也是寫極左的「大字報」,語文課基本上成了政治課,整個語文教育亂了套。「文革」結束後,1978年教育部撥亂反正,重新頒布了「語文教學大綱」,重又確定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性質,使語文學科恢復了「語文」的本來面目,語文教學逐步走上了正確的軌道。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60年代開始,把語文學科的性質定為工具性,從時代背景看,應該說是正確的,並且具有一定的歷史性的積極意義。近年來,在語文教育大討論中,有人一概否定工具性,說「把語文學科的基本性質頂為工具性是歷史性的錯誤」「工具性把語文呢教學引上了死胡同」,這種觀點無視歷史的特定時代因素,不作實事求是的歷史分析,起碼是有失偏頗。對此,最近新的「語文課標」重新肯定了工具性,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並且在新編的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中專門編入了一篇〈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者葉蜚聲 、徐通鏘 )。從新的「語文課標」到新編語文教材,澄清了全盤否定語文工具性的模糊認識。

關於人文性問題,在最近這一場大討論中,有些人提出「人文性才是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認為語文課的任務應該是通過語言的學習和感悟,培養情感,陶冶審美情操,宏揚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給學生打下一個精神的底子。本人認為,這種新的觀點具有時代的積極意義。本來這種觀點在「大討論」的開始是表述為「語文教學不應忽視人文教育,應該加強人文性」,後來發展到有些人走向極端,把人文性與工具性對立起來,進而全盤否定語文學科的工具性,認為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是人文性。應該肯定人文性是語文呢教學的基本特點之一,語文教學應加強人文性。後來對人文性極端化的認識,在部分教師中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例如曾一時形成了「人文至上」「文學至上」思潮,似乎「人文」「文學」是語文教育的一切,由此而漠視 、淡化甚至排斥對祖國語言的學習和培養讀 、寫 、聽 、說語文能力,致使有些「語文」課成了缺乏「語文」因素的不倫不類的課,以致有人質疑「這是語文課嗎?」
新的「語文課標」,即肯定了以前的工具性,又吸納了人文性的新觀點,把二者統一起來,在語文教學的發展史上首次提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本人認為,這一新的理念,即繼承了語文教育應該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工具性打好語文基礎這一傳統的正確觀點,又反映了語文教育應該體現固有的人文精神加強人文精神的新的時代觀點,同時,澄清了工具性人文性各執一端的片面認識。應該說,這是語文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這一關鍵問題的解決,為語文教育端正了方向,把語文呢教育指向了健康發展的正確道路。

5. 語文課程人文性的含義

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廣義是指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文化特質——文化知識和文化版精神的體權現。它是人類文明的積淀,是人類生命的延續,是人類意識和價值觀念的反映。 狹義主要是指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性是人文性的基本內容。中國語文首先是中國的、中華民族的,民族性與世界文化的多元性是相輔相成的。

6. 為什麼說「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不僅具有工具性、人文性,還具有實踐性、教育性、綜合性、科學性、審美版性等等。《語文課程權標准》避開了這些難進其言的敘述,而著重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標准》強調「統一」,而不是「結合」,頗有深意。即人文性蘊含於工具性之中,或者說,語文的工具性中本來就具有人文性。語文不是「純工具」,也不是「工具理性」。語文是交際的工具,是交流、傳承、積累文化的工具。同時,語文又是一種文化,是和人的生命、心靈、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人們在交際活動中,在傳承文明、積累文化的過程中顯現人文精神,體現人文情懷。

(6)語文課人文性擴展閱讀:

義務教育階段語文課程的作用不僅僅是培養學生的讀書寫字能力更重要的是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

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同時,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7. 語文教學如何正確理解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請舉例說明。

這個問題我也曾考慮過,我認為還是應當因材施教,語文作為我們的國學,真正需要回學習的深刻知識並不答多,可是往往也容易在教學中出差錯,所以更加應該注重趣味性,要讓聽課的人感覺到語文的魅力,而不是語言的的枯燥。另外,很多時候,教學工具上的內容也有雞肋的感覺,有的地方感覺教了沒用浪費時間,不教又怕誤人子弟,此時還是要因材施教,跟學生提幾句,作為次要知識點要求學生掌握。私以為,語文的學習其實就是對語言的更好掌握,對文字的更好理解。

8. 如何實現高中語文課堂工具性和人文性

教學目標是教來學活動的源靈魂,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和評價功效。有效教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教師對教學目標的理解與把握越好,並在課堂教學中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就能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

9. 舉例說明,語文教學如何正確理解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這里的「工具」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他具有「實用」「中介」的含義。「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課標語)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應該爭取實現的目標。(課標語)

丁培忠先生曾這樣講過;「語文這種工具,不同於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這種工具,你不用它便罷,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賦予它自己的思想、觀點、感情。」的確是這樣,一篇文章,一段話,乃至一個詞的選用,都會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觀點、傾向、感情。立足於文本的教學,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諧統一,達到潤物無聲、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語文課標》」)開篇就提出了語文學科性質「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對語文學科性質的這一界定中.「工具性」除了「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外,還應包括是收集、處理信息的工具,是學習各種知識的工具,甚至是一種重要的思維工具。其具體的范疇。應是「字、詞、句、篇」等語文知識和「聽、說、讀、寫」等語文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語文雙基」。這一「工具性」可以說是語文學科最本質的基本屬性.是語文之所以區別於其他學科的最根本特點。因此,《語文課標》傳承了一切《語文大綱》的提法。至於其中的「人文性」,則是在原有《大綱》「很強的思想性」基礎上的發展,完善。它除含有原來「思想性」的內容之外。還點明了含有人類文明的種種成果.含有了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語文就是語文。

學習語文就是為了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只是「語文課本」是由一篇篇文章組成的。而語言文字一旦按一定順序排列組合成「文章」,就有了意思,所以「語文」就具有了「人文性」。這個不說大家也明白。如果學習字典、詞典能掌握母語,那就沒有「文道」之爭,也就沒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回事了。(於永正)
所謂「人文」,顧名思義:一是「人」,「人性」;二是「文」,「文化」;將「人」與「文」的合提,就是說「人性」與「文化」是辯證統一的,是有機的整合。這並不是人為的、牽強附會的糅合,而是一種客觀存在,一種規律性。這種事實就是:人類的進化發展是一種「人為文之根,文為人之本」的過程,即人創造了文化,傳承了文化,豐富了文化;反過來,文化引導了人,滋養了人,成就了人,人與文化是互生互動的,社會形態的人與文化互動的即時狀態,是互動的空間存在形式;而歷史進程是人與文化互動的歷時狀態,是互動的時間存在形式。
——林宣龍《走向人文:新課程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

那麼,到底什麼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呢?我說的是「語文教學的人文性」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人文性。…………如果我們把眼光定得實際一點,讓最普通的老師都能理解、接受,並在教學中能夠加以體現,我以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主要體現為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和美好、豐富的情感,也就是眼中不能只有語文,只有語文的分數,還要有人,人的生命,人的發展,人的精神的成長。
——黃厚江《「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怎樣統一?》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目前也有兩種偏向:
一是比較嚴重地存在著脫離語文而進入人文的現象。隨著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在以「教課文」為主導意念的語文教學中,似乎有越來越遠離「文」的趨勢,許多設計意圖不明的課件,所渲染的往往是那「文」中所講述的那「東西」,脫離語文而講人文,與過去的脫離語文而講「思想」,講「政治」,其實是同一個路子。人文性不是語文外加的東西,它熔鑄在目標中,體現在目標所蘊涵、指引的知識和技能里。換句話說,「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知識本身所黏附的,「過程和方法」本來就與技能的學習相伴相隨。
另一種偏向,是有的教師仍停留在單純「工具」的認識上,對知識和技能缺乏人文意識和人文關懷。我們應該認識到,作為民族文化的集中體現,作為個人生命意識的具體表現,在聽、說、讀、寫的活動和學習過程中,「工具」的使用同時也在形成著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語文學習的同時學生實際上也學習著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
———王榮生《語文課程改革與「雙基」訓練》?

以上是所搜集的一些專家、學者對「工具性」、「人文性」的闡述。人文性談得多一些,因為一線教師比較陌生。工具性談得少一些,因為「語文是一種工具」的認識由來已久,就是要在課堂教學中對語言文字〔字、詞、句、段、篇 〕進行扎實實的訓練。下面是我搜集的兩個案例,配上我個人的一點思考用來加深對工具性、人文性的認識。

j、q、x與ue相拼的教學
案例一
師:請小朋友看老師板書,比一比誰看得仔細。〔師板書:j—ue—jue q—ue—que x—ue—xue〕請小朋友仔細觀察,你發現了什麼?
生:ue到了jue 、que 、xue裡面u上兩點沒有了。
師:你真聰明,說得對。小朋友們請注意:j、q、x與ue相拼u上兩點要省去。請大家跟老師後面讀,加深印象。
〔師領讀〕
思考:這一案例,教者只關注了語文的工具性:讓學生掌握j、q、x與ue相拼的規則。因此教學的手段和方法很簡單,基本處於「告知」的狀態,根本不關心學生的情感和態度。
案例二
老師請小朋友欣賞一組動畫。多媒體演示,j慢慢地走過去,在和ue挨著的時候ue上兩點去掉,手拉手走,停止後變成jue ,q、x同樣如此。伴隨著畫面,老師這樣說道:「小u見到j、q、x,脫下帽子敬個禮。你看,小u多有禮貌呀!」學生在文明、友好的氛圍中不僅學得j、q、x與ue相拼的知識,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文明禮貌教育。
思考:這位老師不僅關注到「工具性」,更站在人文關懷的角度,採用了生活化教學,不僅有利於學生知識的豐富,鍛煉語言運用能力,也有利於學生的精神世界的健康構建和人格的健康發展。這一案例較好地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新課程理念。
當然,還有一個最形象的比喻:刀——殺豬時「工具」,救人時「人文」。可見,兩者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正所謂「文以載道」。

10. 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體現人文性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讓課堂充滿人文的陽光
人文版精神培養需權要的陽光、雨露與土壤,就是教師為學生營的造平等、寬容、科學的教學氛圍。教師幫助學生「舒其志,展其心」,在教學中倡導人文性 , 勢必打破語文課堂中一貫來「教師中心」 和的「權威主義」,使教師的地位和角色發生轉變,由語文課程中的灌輸者、命令者、訓練者變為商討者、組織者、引導者。但倡導人文性 , 能讓師生之間產生心的交流,能讓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能促使教師在關注學生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
注重人文性 ,必然認識到學生首先是人 ,是受人類文化熏陶的人 ,是生活中的人 , 是有其獨特個性心理特徵和情感體驗的人。因此 ,在人文性的語文教育中 ,學生的獨特情感體驗將受到尊重 ,學生的學習方式將受到鼓勵 ,學生將始終被看作是一個大寫的「人」。

閱讀全文

與語文課人文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