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語文上冊 > 學好語文課

學好語文課

發布時間:2020-12-21 13:03:57

『壹』 想學好語文,課堂上我們應該怎麼做

——和高中生談如何上好語文課 高中學習有別於初中學習的一個顯著標志,就是高中的學習科目多,課堂容量大,學習任務繁重。面對這個難題,再面對不同學科的課堂,不同教師的授課方式,有些同學往往不知所措,心急如焚,卻又無計可施。可能會出現聽課聽不懂,聽不下,不願聽,又不得不聽,聽課效率低下的現象,進而直接影響學習興趣和成績。對於學習而言,課堂無疑是一個很重要的陣地。誰能控制這個陣地,誰就有希望最終成為學習上的贏家。在實現這個美好理想的過程中,上好語文課,提高課堂聽課效率,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籌碼。這里,我們主要就如何上好語文課這個問題談一談。 一、聽課前的准備 准備好聽課必備的課本、課堂筆記、筆(最好是幾支不同顏色的筆,以備作不同的標記)、草稿本,以及其他理科學習所需的一些文具。這就如行軍打仗前必須提前准備好的糧草,為下面聽課做好工具性的准備。能讓自己在聽課的時候,需要用什麼,就能及時拿出什麼,而不會忙忙碌碌地東找西尋,影響聽課效率。這叫兵馬未到,糧草先行。 如果上述准備可以說是工具性准備的話,那麼接下來所說的准備應該稱之為知識性的准備。無論什麼課,要想提高聽課效率,都離不開課前的預習。預習上課內容就如作戰前對敵的分析,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對於要學習的知識,我們對其先作一些粗淺的了解,初步認知時,可有意識地把自己的疑問記錄在案或暫記於心,然後帶著問題聽課,准能有所收獲。當然,每個班級的科代表也需要積極負起責任來,提前一天主動與課任教師聯系,盡早把課任教師要上的內容提前告訴同學們,讓同學們好早作安排。預習雖說不能說是和所要學習內容的一次親密接觸,但可稱為一次小小碰撞,算是和未深知的知識拉一拉手。 3.除了上述兩個准備之外,我們還要有一個心理准備。這種准備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上課前幾分鍾的心理調適,主要針對課間有可能出現的跑動、皮鬧、運動甚至碰到驚喜或生氣等情況而言。不管在課前經歷了什麼,同學們都應該努力要求自己在上課前兩三分鍾坐到自己的課桌前,讓自己平心靜氣,有必要的話,找無人處做一做伸展或擴胸運動,進行深呼吸,加以調節,等待新課的開始。二是上課時要努力讓自己的精神集中,堅決和一些容易干擾自己與上課無關的思想作斗爭,把它們阻擋在課堂之外,真正做到「一心一意聽講,聚精會神思考」。 語文是各學科的基礎,有極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它包羅萬象,浩瀚無邊;又細膩多竅,觸手可及。美國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盧姆說過:「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對於語文學習或提高語文課聽課效率來說,興趣是關鍵。因此,上好語文課,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培養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課余可有意識地涉獵一些文學刊物,了解一定的文史知識,瀏覽一些報紙雜志,哪怕聽聽別人講故事說笑話,這都會讓你發現語文的魅力,從而對語文產生興趣。你會發現她的文字曼妙無比,她的思想深邃無底,她的情感綿綿無盡,她的胸懷廣闊無邊,她的知識豐富無窮。 周超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高中生面對高中學習科目多、學習任務重的現狀,給他們提出上語文課的一些建議,從方法的層面給出一些具體指導。 關鍵詞:語文課;課堂教學;學生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她能字斟句酌,也能嬉笑怒罵;她能鋒芒畢露,也能含沙射影;她能逗你笑臉盈盈,也能氣你苦淚漣漣;她能使你痛心疾首,也能讓你拍案叫絕。這就是語文魅力,這就是魅力語文。只要讓你的心靈與語文結緣,那麼,還怕聽不好語文課,學不好語文嗎? 其次,上好語文課,還要求同學們會記筆記。這要求同學們在聽課的時候,要統率好自己的眼、耳、心、和手,能將眼看、耳聽、心思、手記有機結合起來,捕捉有價值的信息,記錄有價值的內容,去偽存真,去粗取精。有時候,教師在課上講課文或習題時延伸補充的一些相關內容,尤其要關注。筆者在2011年一次練習講評課上,講到詩歌鑒賞庾信的《擬詠懷二十七首(其七)》時,就補充了杜甫的《春日憶李白》中的詩句「白也詩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在一次講到文言文專題的時候,補充了實詞「蠲」的意義。有心記下來的同學在今年語文高考結束後,興奮地說,2011年江蘇語文高考試卷中的詩歌鑒賞題選詩和文言文實詞題都很巧合地涉及到這些補充的內容,給學生思考做題帶來了便利。 再次,上好語文課,還應積極配合教師的課堂要求,比如誦讀課文、整理知識點、分析文章中心、剖析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讀課文、限時寫作、限時背誦或就某個問題進行討論,同學們都應該嚴格按要求積極去做:該動手的動手,改動嘴的動嘴。著名教育家魏書生曾總結出的「四遍八步讀書法」包括:第一遍,跳讀。第一步記梗概,第二步記主要人、事、物或觀點。這一遍的閱讀速度,是每分鍾1500字。第二遍,速讀。第三步復述內容,第四步理清結構。這一遍的閱讀速度是每分鍾1000字。第三遍,細讀。要完成理解和掌握字詞句,圈點摘要,歸納中心這樣三步任務。這一遍的閱讀速度是每分鍾200字左右。第四遍,精讀。完成第八步分析寫作特點的任務,速度不限。他所教的學生正是嚴格按照他的要求去做,語文閱讀和思維能力才得到了很大提高,語文成績不僅比同類班級同類學校好,甚至比重點中學還高!很多對教學有鑽研的教師多年總結出來的教學要求和學習經驗都有較強的實用性,既然他們對學生提出了相關要求,一定會對學生的學習有益的。 再其次,上好語文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記下教師的講解思路以及一些做題的方法總結。在很多同學的慣性認知中,做語文試卷中的主觀題,每次都會失很多分,覺得上課聽與不聽都無助於做題。有時候看看自己手中的參考書或參考答案,覺得題並不難,再到做的時候,又無從下手,陷入僵局。原因可能是我們同學很多時候不太關注教師對相關問題分析的思路,因此解題能力不強。比如現代文閱讀中往往會考到這樣一類題型:「文章某段中某個詞語或某句話在文章中有什麼作用。」筆者曾幫學生總結出這類題的答題思路:(1)這個詞語或這句話本身想要表達什麼,目的是什麼?(2)這個詞語或這句話分別在文本的結構和思想內容的表達方面有什麼作用?(3)這個詞語或這句話在文本中的使用涉及到了哪些表現手法。掌握了這些答題思路的同學再做這類題就容易多了。 最後,上好語文課,還要求同學們積極主動思考,敢於質疑,及時質疑,大膽表達。特別是在練習講評課上,要結合自己當時做題時的思維,聯系教師講解的思路,參照相關的參考答案進行比較,進而思考自己在做某一類題型方面有哪些得失,並把它變成方法性的文字,為自己以後做題積累豐富的經驗。遇到疑問時,應該大膽質疑,大膽表達,不把問題一拖再拖,讓它變成「癌題」。很多語文教師都希望同學們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問題的思考、討論、表達,而不希望同學們做「乖乖鴨」,任填任灌;做「悶葫蘆」,三緘其口。只有敢於大膽質疑,不羞於求教,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問題,更正確地解決問題。 可以說,語文這門學科要想教好和學好同樣不易。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也要努力學習,在學習中教學,在教學中學習,為提高課堂效率盡到教師的責任。也希望同學們支持你們的教師,多給教師提有益建議,鼓勁加油。讓我們師生教好語文,學好語文,真正領略語文這一門學科的魅力,在學習和生活中用好語文,做一個無愧於中華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中國人!參考文獻:[1]魏書生.魏書生談語文教學[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5. [2]黎奇.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課堂教學策略[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吳承恩中學

『貳』 怎樣學好語文

學好抄語文不是一兩天的事情,需襲要一段時間的積累,給大家一些學好語文的方法吧:
1、循序漸進。語文學習應注重基礎,切忌好高騖遠,急於求成。
每天,能認真的練幾十個字,每周能熟練的背幾首詩,仔細的讀幾篇文章;一個學期讀幾本名著,做幾本讀書筆記,語文水平就會大有長進。
2、熟讀精思。就是要根據記憶和理解的辨證關系,把記憶和理解緊密結合起來,兩者不可偏廢。「熟讀」,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於質疑問難,最終解決問題。
3、自求自得。就是不要為讀書而讀書,應當把所學的知識加以吸收,變成自己的東西,做到讀寫結合。
4、博研結合。堅持博研結合,一是要廣泛閱讀,二是精讀,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機結合。
5、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紅樓夢》語雲:事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語文學習,如果只局限於課堂是學不好的。

『叄』 淺談怎樣上好語文課

人們常說:「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一首一味雋永的詩,一曲餘音繞梁的歌,一副意境悠遠的畫。」聽一節好的語文課會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是一種美得享受。語文課可以含蓄,也可以張揚,有時如潺潺流水,有時如滾滾江河。那麼如何上好語文課,讓自己的語文課堂如此豐富多彩呢?下面我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首先,提高教師個人語文素養是上好語文課的前提。
「給人一碗水,自己必須有一桶水。」這是對教師知識擁有量的一個比喻,可以看出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必須具備很多知識,尤其是語文教師甚至應該是一個「雜家」。不但要有教學用的語文專業知識,如語言學、文字學、修辭學、文章學等,還要有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等教育知識,而且要對其他各門類知識的了解和涉獵,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多讀書、多學習。讀語文大家的作品,向當代優秀的語文教師學習,多觀摩一些優質課。讀專業書刊,訂閱一些語文專業雜志,了解語文教學的最新動態。讀非專業書刊,尤其讀大量的文學書刊,這是進行教學實踐的需要,可以使教師學識淵博,這樣一旦有教學需要即可信手拈來,讓知識服務於教學。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對老師充滿信賴和崇拜,「親其師,信其道」。
其次,充分備好課是上好語文課的保障。

俗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教學活動也是如此。充分的備課對於課堂教學來說猶如枕木之如鐵軌,基石之於高樓,它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讓教師對於課堂教學有一種清晰、理性的思考和整體安排,這是課堂教學取得實效的保障。備課不等於寫教案。備課包括鑽研教材、搜集信息、了解學生、考慮教學思路和教學方法、寫教案等。這就要求教師肯花時間去鑽研。
首先教師要備好教材。文本教學,要求我們首先要吃透文本,所以每次上課前,對於所要教學的內容都要熟稔於胸,絕對不打無准備之仗。
除去充分准備所要教學的內容之外,還要考慮學生的因素。
站在學生的立場上,以他們的年齡和知識水平,對於所要學習的文本學生會提出什麼樣的問題,他們會有什麼樣的想法,以學生的生活經歷會不會對所教學的內容產生共鳴。尤其是我們職業中學的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相對而言就不高,採用什麼樣的方式學生更容易接受呢?如做游戲、競賽、分組、才藝比拼等,知識水平不同層次的學生會問怎樣的問題,怎樣分層次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學生步入文本之中去欣賞,去感悟,哪一類問題由什麼水平的學生解決。全面地,深層次地站在學生的出發點上對所學進行預設思考。唯有如此,才能成竹在胸,也為良好的課堂教學作了好的鋪墊。
再次,靈活駕馭課堂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我們每一節課面對的是學生,他們是一個個充滿活力的個體,在大力倡導平等、民主、和諧、尊重的師生關系並努力發揮學生主體性學習的今天,教師無法預料到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全部結果,也無法預知課堂教學互動會產生怎樣的變化,怎樣的新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每一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了解學生,運用我們的教學機智,冷靜面對,正確引導,巧妙處理各種問題,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我們駕馭課堂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因為學生們有著不同的閱歷、不同的個性,對課文內容也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我就特別注意尊重學生獨特的想法和觀點,不輕易否定學生的理解,還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出發點進行多向的理解。培養學生思維的一種發散性。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一旦學生以一個研究者的身份發現問題並得到肯定時,他們會以更多的精力去投入學習中,體會學習中無窮的樂趣。而這也改變了過去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
、機械訓練的現狀,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學習中得到全面的發展。
前段時間聽於丹教授談教學,其中就說到她教學的一種隨性,帶學生去咖啡館,一邊享受著那裡邊的情調,一邊和學生面對面縱談人生,這不正是將課堂融入了生活,這樣的課堂已不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課堂,然而這樣的課堂卻又是我們喜歡的。作為中學的課堂雖然不能如此「高雅」,但我們也可以適當的變通,記得有一次作文課,我讓學生寫美麗的春天,我特意先布置作文相關要求,再專門安排一節戶外活動課,讓學生自己用眼睛去發現,學生們卻一反往常一寫作文說皺眉的現狀,表現得異常活躍,交上來的作文也有了質量的保證。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從學生的願望出發,巧設課堂,為學生創設一個舒展的學習環境,既培養了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語文的意識,也使他們享受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
最後,重視塑造學生價值觀是上好語文課的內在要求。

孔子說: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樂之者。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因此,我在講述「忠則出師,孝則陳情」的《陳情表》這篇表文時,從情與理的角度評價
「至性之言,自爾悲惻動人」之文,其中的悲若情節確實真情動人,能激起我們的同情,卻不再能激發我們如蘇軾曾經說過:「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的情感共鳴。畢竟時代變遷了,於是我在教學中設問作者李密為何不請人侍奉照顧祖母呢?由此組織學生聯系現實展開討論,我以為覺得,該文的最大現實意義就在此處。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這也是當下很多「孝子賢孫」們信奉的人生信條。年邁的老父老母孤獨地住在偌大的屋子裡,兒孫們忙於自己的事業,金錢和各式各樣的東西塞給老人就以為自己是在「盡孝」。物質條件的充裕是可能讓人生活得更加舒適,但這樣就足夠了嗎?年邁的父母更需要的是親情與關懷。
《孝經》「養則致其樂」,恐怕早已經被我們現實的追求沖得盪然無存了!贍養父母不是一頓飯和一張輪椅一個保姆所能代替的吧?在物質條件相對充裕的今天,缺衣少食的日子漸漸會離我們遠去。但我們卻似乎並沒有覺得我們比昨天的艱苦日子過得更加幸福,為什麼呢?請給別人多一點人文關懷,多一點心靈的關注,從善待我們身邊的親人開始吧!在討論與交流中,讓學生懂得什麼是人生?人究竟為什麼而活著?人應該怎樣活著?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適當講述一些歷史人物的人生觀、價值觀對學生的正確人格的形成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可以做到的。正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語文課堂應該是一個能夠張揚個性、交流情感,充滿智慧與靈性、充滿活力與藝術的場所,它是一個動態的、雙方的、發展的過程。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培養中學生具有真、善、美的健康人格,既是發展人的個性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自身的需要。
正如特級教師王菘舟曾說過: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境界;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境界;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境界,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最高境界乃是無課。無課,也就是感覺不到自己在上課,在工作。在課堂中,師生已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也許在上課,也許當時的課堂就是真實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時空,忘了身份,課即是人,是現實……
看來上好一堂語文課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們不懈的摸索,不斷的總結,不斷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奮斗。這樣「詩」才能更雋永,「歌」才能更悠揚,「畫」才能更悠遠。

『肆』 如何學好語文這門課程

一、大量閱讀博覽群書是培養孩子語文素養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說閱讀是語文學習的根本。大量的課外閱讀是提高孩子語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語文成績好的孩子幾乎都是特別喜歡課外書。這些孩子往往有很多的積累:語詞的積累、素材的積累、情感的積累等。這樣的孩子在寫作上往往有突出的構思、神奇的用詞,在閱讀理解方面有傑出的見地,在說話方面有超出他人的見識等。總之,他們由於見多識廣而語文根底厚實。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在低年級,推薦給他們一些民間故事,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來讀;在中高年級,推薦一些兒童文學,雜文隨筆,報刊雜志,科幻漫畫,歷史名著,文學名著,名人傳記等不同類型、不同內容的多種書籍來讀,並且取消種種人為的限制,允許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不同種類的書籍,從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理解能力是一種語文素養,它不會像識記能力那樣易於形成,需要耐心長期積累。堅持閱讀是培養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多讀一些文辭優美、氣魄宏大的散文,對提高理解能力很有幫助。博覽群書的孩子在說話方面也有超出他人的見識等。總之,他們由於見多識廣而語文根底厚實。博覽群書不但是孩子語文素養的基本功之一,而且是孩子成材的一個重要條件。因為豐富的知識是創造力必不可少的一個條件,也是見識增長,智慧來源的途徑之一。這里需要強調一點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不能遠離名著,培養孩子閱讀經典名著要從小引導,循序漸進。譬如,在小學階段可以讓孩子閱讀根據名著改編的連環畫,小學高年級可以讓孩子閱讀一些專門給少年兒童看的名著簡寫版。進入初中,就應該接觸原著。大量閱讀,什麼叫大量,這是一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家長可以給孩子相對明確的要求,比如每天閱讀30分鍾,或者2個星期要看完一本書。二、 背誦經典背誦經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養孩子語言素養基本功之一,中學畢業孩子如果能背誦150首古今詩詞,25首白話詩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現代白話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條古今中外格言警句。【經典不是指《三字經》《弟子規》之類】那麼,他的語文功底應該是不錯的。如果在孩子記憶的黃金時間——16歲之前,讓孩子記誦大量的語言精華,那麼,這個孩子從小就奠定了堅實的語文根底。如果不能在孩子們閱讀背誦的「童子功」季節引導他們走向閱讀的海闊天空,讓他們在書中與歷史對話,與高尚交流,與智慧撞擊,從而打下沉實、厚重的文學素養、人文素養的基礎,將來孩子就很難成為高尚的、文明的,具有創造性的現代人。三、 養成寫日記的習慣日記能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別能力,增強孩子的自我約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練孩子的意志力和積累作文素材。寫日記的好處大大超過了教育者的想像。培養孩子寫日記的習慣要循序漸進,開始可以寫短些,每天一、兩句,到每天三、五行,慢慢提高增長。內容也不拘格,什麼都可以寫,想像的,現實的,國內的,國外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雞毛蒜皮等等,要做到有聞必記,有為必記,有見必記,有感必記。但一定不能出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現象,哪怕一兩句也要寫上,寫得荒誕一點,不合常規也行,但必須要寫下去,目的是為了習慣的養成,終止了,就前功盡棄了。


『伍』 淺談怎樣上好語文課

上好語文課三個要點:

  1. 趣味性.在課堂上要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與互動,比如時常提問並對回回答的學生進行鼓勵和答補充,前提要對語文課做好准備工作,備課必不可少.其次,在語文課學生積極性不大時,可以通過引入故事,增強趣味性.

  2. 嚴謹性.要想成就較完美的語文課堂,必須要有嚴謹的備課,踏實的作風,老師應該時刻注意管理課堂,並提升課堂效率.

  3. 學會組織課堂,如果教師的課堂組織合理,那麼學生不僅會很好的掌握知識,同時還能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的強化正確的價值觀以及人生觀,進而完善學生的德智等多方面的教育.語文課程在高中的教學活動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能讓高中的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進行得更好,這是很關鍵的。並且整個語文教學課程對於學生的個性養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進行課堂語文學習.

『陸』 如何教好語文課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科,要想學好語文,學習興趣、好的學習習慣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學習語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於沒有掌握正確的方法,沒有擁有一把打開語文之門的金鑰匙。 學好語文,要注重培養學習興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積累學習方法,增強學習能力等。我希望當你讀完這篇文章後,能為你的語文之路,墊石鋪地,為你的語文大廈添磚加瓦,為你的學習鋪上一條通天大道。 學科相關書籍
對語文學習感興趣,就為你的語文學習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無論做任何事,興趣是最重要的。兩千年前的「文聖」孔子就曾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正說明了「好」、「樂」對於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的追求,可以說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現在暫時對語文,並不感興趣,沒關系,你可以從「零」開始。培養興趣,可以去背誦,抄錄一些精彩的片斷,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課外知識都可以。這樣,慢慢積累,在某一天,你會突然發現,原來當一個才多識廣,知識淵博的學者竟如此容易。你還可以參加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活動,比如演講、徵文等等。愛因斯坦說過:「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時的樂趣,以及對這種結果社會價值的認識。」正如剛才說的,你可以參加社交活動,那有人便會問了,如果贏了,當然會使我們鬥志高昂,興趣更濃烈,而相反,則會挫傷我們的積極性,對語文反感,那豈不是適得其反嗎?我可以肯定地回答:「不會的!」。這樣看你如何認識結果的價值。正如所說,會信心百倍去學好語文,如果失敗了,可以自我檢討,是哪裡做得不好,「挫折是強人的一筆巨大財富,弱者的萬丈深淵」,你可以想想,正因為發現了缺陷,我們才會去彌補,才會做得更好。學習興趣是基礎的話,好的學習習慣,則是一位技藝超群的建築師。 學習習慣的好壞,直接關繫到你學習質量的好壞。葉聖陶認為:「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教授,他們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幫助學生養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學方面的良好習慣」。由這句話我們至少可以看到好的習慣的重要性,其實好的習慣,主要還是靠自己去養成的。農村有句俗語是這樣說的「習慣成自然」如果你堅持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久而久之,則會成為雷打不動的「自然」。那怎樣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從學習實踐中,文章作品中去領會。《禮記》中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是一個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們的學習之中。「學而不思則罔 ,思而不學則殆」,則又給我們敲響要「學」「思」結合的警鍾。「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有許多的名人對學習做出了總結,我們不妨一試(但不可盲目)。其實,更重要的是要我們從學習中去總結,比如說,在一個幽靜的地方,我們不妨坐下靜靜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類,不但更能愉悅心情,而且還增深了印象。如果說好的學習習慣是一位獨具匠心的建築師,那好的學習方法則是精美實用的建築材料。
方法
說學習方法,「語」為話語,「文」為文字。其實與學習習慣有許多交叉之處,比如:抄錄精彩片段,吟誦古詩,隨時寫下精彩瞬間等等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重要的就是積累與運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積累的重要手段。我們運用語文知識可以說是包羅萬象,可用在諸多方面,譬如:社交、寫作、演講……無不與我們密切相關,有人學習語文很有一套,但運用時卻是茶壺里裝餃子——倒不出來。其實學的目的就是用,這是綱。由於方法因人而異,我就不多討論了!我相信親愛的朋友你定會有錦囊妙計的。好的學習習慣,興趣濃厚,方法很對,若沒有語文學習能力那還是無濟無事。 學習能力是漸漸培養和積累的。有人說魯迅的文章很難懂,其實就是因為沒有找到突破口,我們理解一句話一定要聯系當時的時代背景,及上下文語境,這樣你才會將難題迎刃而解。學習要重視基礎能力鞏固,首先要謹記一些寫法、修辭及符號的用意,只有這樣堅實的基礎,才可去拔高。「欲速則不達」學習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恆心。

有點長,不過還望採納哈~~

『柒』 淺談如何教教好小學語文課

一、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媽媽》一課,作者朗朗上口的兒歌,表達了對媽媽的濃濃愛意。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激情的導語:「你喜歡自己的媽媽嗎?誰能列舉一件小事談一談自己與媽媽之間的深厚感情嗎?」簡短的一句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學生紛紛發言。正如「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在簡單的交流中,學生對自己媽媽的熱愛,如涓涓細流源源不斷地流了出來。正是基於對自己媽媽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這幾年的語文教學,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是的,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課堂上,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我都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大家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他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葉聖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盡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更加豐富了學生的課外閱讀。總之,我願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3、在生活中學語文。 「讓語文走進生活,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小學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演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豐富資源。之,我期盼著: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台。

閱讀全文

與學好語文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有趣的水語言教案反思 瀏覽:926
蘇教版高中語文pdf 瀏覽:49
幼兒觀察能力教案反思 瀏覽:927
托班音樂教案紅燈籠教學反思 瀏覽:232
怎樣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培訓心得 瀏覽:404
山西統考2017語文試卷 瀏覽:805
三年級下冊語文半期考試jian參考答案 瀏覽:455
舞蹈課教學計劃表模板 瀏覽:682
2013小學體育教學工作計劃 瀏覽:393
快速波爾卡音樂教案 瀏覽:430
初高中語文語法 瀏覽:942
縣域課堂教學改革 瀏覽:349
何其芳秋天的教學設計 瀏覽:832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教學策略研究 瀏覽:795
朝陽區20152016期末語文 瀏覽:521
天勤教育教學點 瀏覽:534
語文九全課時特訓答案 瀏覽:679
戶外活動教案跑 瀏覽:977
2016重慶語文中考答案 瀏覽:885
大班音樂活動小白船教案及反思 瀏覽: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