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聽課評價語言
1、教學環節設計安排清晰明了,過渡自然。
2、教學重難點突出,板書清晰有條理。教學步驟設計合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3、課前准備充分,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教學,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語言學習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教師基本功扎實,知識講解准確,教學設計合理,始終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學習,小組交流討論,上台交流展示等形式,師生配合默契,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5、教師教態自然,語調親切,並不斷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推進了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6、教師准確的把握了設疑的方向,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進入積極的的思維狀態。
7、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效果好,語言清晰,能注重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問題設計富有啟發性。
8、教學有個性,有自己的特點與風格。在教學設計上有新的突破,課堂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9、「請坐,請讀,請……」,「請」字拉近了師生的互敬情誼,道出了教師關愛學生之心聲,再現了和諧的課堂,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學生是教師本能的素質。
10、X老師的課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討論式,參與式運用自如,揮灑入流。備課充分講解精闢重點突出善於調動學生積極性。思路清晰語言流暢安排合理效果良好。
11、X老師的課有一定改進,但仍需努力,要加強教師基本功訓練,虛心學習,不斷提高,力爭成為學校骨幹教師。知識點的講解鞏固如能使用多媒體設備來輔助教學效益會更高。
12、本節課學習內容是與學生生活學習緊密結合息息相關的課題,教師授課中有針對性地探討了學生面臨的問題及相應對策,教學中能密切結合校園內及學生身邊熟悉的事件開展教學,深入淺出,啟發學生進行思考,開展討論。教師語言表述清晰精要幽默。建議教師要對學生的分析提煉總結問題的能力加強培養,提高要求。
13、本節語法課內容緊扣知識要點,所選內容突出了重點難點,加深了學生的體會,便於學生理解。教師語法授課中講解能注意引導啟發。在課堂中學生朗讀能力培養還略顯欠缺,各環節緊湊性還可加強,老師對學生紀律要提高要求。
14、教師教態自然,語調親切,並不斷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推進了知識的掌握和智力的發展,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准確的把握了設疑的方向,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進入積極的的思維狀態。
15、教師語言表述能力好,課堂講解層次清晰,注重啟發拓展,教師的基本功扎實,講解中注重知識的記憶整理,結合習題在授課中及時鞏固,並做到精批精講,板書相當清晰規范。但做為復習課,對學生能力要求可再提高一些,課堂上可適當給予學生互動的空間。
16、X老師的教學組織能力有了很大進步,知識點講解清晰,所選練習講解較精當,教學中各環節能有效衍接,課堂容量較足。但根據初一學生狀況,課堂教學中學生口語練習還可增加,
17、教師能讓學生在理解中背誦,逐步掌握本文的重點難點,但氣氛少活潑。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積累一些文言虛詞和固定用法,能一定程度上自譯成文。做到講練結合,聯系疏通新舊知識,分析精當。
『貳』 小學五年級語文優質課評語怎麼寫
一、優質的語文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是語文課程標准中最核心的理念,傳統的語文教學實行教師主講,學生主聽,評價一堂課往往是教師教得怎樣,講得如何,很少考慮學生學得怎樣.這種以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新課程要求以學生的學為主,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也就是說新課標下對語文優質課評價的前提是語文教學是否為了學生的發展.學生的發展是確定評價的根本性依據.評價一節課是否為優質課,首先要看教師能否激發出潛藏於學生身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否充分發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動參與者、問題的發現者、合作探究的解決者.當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不是否定教師的主導作用,如果語文課堂上教師只任憑學生無目標地討論,對錯誤的認識一味地誇贊,這不是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表現,這是教師主導的無作為行為,那是放羊式教學,真正的語文優質課,不但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還要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要善於根據教學三維目標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對動態生成目標進行整合,對學生的回答進行引領、點撥、糾正、提升,使語文課堂真正互動起來,朝著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的軌道健康行進.
二、優質的語文課應給學生感悟與思考的時空
在很多公開課或優質課競賽中很多教師一個問題剛提出,學生還沒有認真思考或沒有思考清楚,就急不可待地把答案強行灌給學生,或想方設法的把學生的思維往自己預設好的答案上拉,有的語文課學生甚至連課文都未認真地讀一遍就開始討論,這樣的語文課沒有給足學生感悟和思考的時空,似乎我們的語文課就是為了完成一些任務而非發展我們學生的思維,似乎我們的語文課是為了講清一個答案傳授一點知識,而非讓學生學會探索,學會去思考發現.事實上,缺少學生感悟、思考的課是沒有深度的,絕不是好課,學生學習不僅是為了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獨立思考,成為有思想的人,愛因斯坦曾說:要把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能力始終放在首位.不要認為表面熱熱鬧鬧的課就是一堂好課,真正的語文優質課並不取決於表面,而取決於學生腦力勞動的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講,能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的課才是好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真正的課堂應當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一個語文教師如果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這樣的課肯定不是優質課,真正好的語文課肯定要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養成學生善於思考的習慣,創設學生感悟和思考的時空.
三、優質的語文課應上得扎實高效
扎實包含兩方面的意思,一是說教師要有扎實的教學功底,教學語言簡練生動、幽默風趣,教學思路清晰,教學設計精巧,能高屋建瓴,駕馭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高效;二是說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很扎實,有些喜歡搞花架子的華而不實的課是做課,是做秀,這種課不是常規的語文教學,誤導了教師,真正的語文優質課應是常規語文課堂教學的自然呈現,有些公開課看起來很活,但上得虛無縹緲,學生所得甚少,學得不扎實,比如,文言文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課文,自主疏通文意,積累常見文言詞語,一上文言文就開始討論,學生還沒有弄懂大意就馬上搞課外延伸;再如上《最後一課》時,還沒有反復品讀課文、品味語言及人物心理就要求學生討論愛國,甚至用大半時間進行辯論,這種不立足於文本的解讀,不立足於品味語言的課不是語文課,是思品課,更談不上優質了,真正的優質語文課應上得精實,讓學生學得扎實,上出極濃的語文味,這就要求教師要深鑽教材,把握准文本,對教學內容有明確的認識並精心選擇最佳突破口,要選擇學生語文學習中最感興趣、最棘手或久疑不解的知識點,引導學生緊扣文本,深入思考文本內涵,深入揣摩體味語言及寫作之精妙,培養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真正讓學生把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學生學得扎實,那些不實在,搞教學模式化,玩花架子的課,不能認定為優質課.
『叄』 怎樣點評一節語文課
一節語文課成功與否應該從哪些方面來評價呢?依據《語文課程標准》,我認為一節成功的語文課必須突出「三個性」,抓好「三個點」,具有「四個度」。教師把握這些評價要素,有助於聽課、評課和教學反思,提高教學研究水平。
一、語文課必須突出「三個性」
(一)突出工具性
所謂工具性就是指語文作為表情達意工具的特性。《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教學三個維度,其一就是「知識與能力」。所以,語文課應扎扎實實地進行「雙基」(基礎知識:字、詞、句、段、篇;基本技能:聽、說、讀、寫、書)訓練,引導學生切實掌握語文基礎知識,提高語文基本技能。
1.識字教學應重視字理識字。所謂字理就是漢字的構字原理。識字教學應重視分析漢字的構字原理,針對每個漢字的構字特點,採用「分解一組合」的方法,引導學生析形索義,因義記形,可以提高識字效果。學生掌握了構字原理,在他們心中每個漢字就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一個動作、一個表情、一幅畫或一個故事,就會少寫錯別字,並且舉一反三,形成自主識字能力。
2.閱讀教學應注重「感悟一積累一運用」。閱讀教學應以讀為本,以讀代講。所謂感悟就是通過閱讀來感受領悟文本內涵。為此,教師注重引導學生品詞、品句、品讀。品詞的方法有換詞比較、換位比較、添詞比較和省詞比較等;品句往往通過變換句型來進行;品讀採用多種朗讀方式品味文本內涵,以讀明理,以讀悟情。
《語文課程標准》要求學生「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所謂積累就是把有關語言材料熟讀成誦,牢記於心。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胸藏萬匯」,才能「勤寫筆下生花」。
語文是用來交流思想感情的。所謂運用就是用所學語文知識和語言材料,進行遣詞造句、構段謀篇和口語交際的實踐活動。教師抓住重點詞語、常用句式和典型段落,引導學生進行用詞、造句、構段、仿寫的訓練;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採用表演課本劇的形式,進行雙向互動的對話。閱讀寫景狀物的課文,讓學生擔任「導游員」、「解說員」,為「遊客…『觀眾」們解說,回答「遊客」「觀眾」們的詢問。
語文課堂教學突出語文工具性,應構建「語言文字—思想內容—語言文字」回環上升的教學模式,從語言文字人手,品詞、品句、品讀,領悟文本的思想內容,再回頭體會語言文字的運用,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語文課堂教學還要注意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有機融合其他學科的教學法,拓展學生學語文、用語文的空間,引導學生利用閱覽室、圖書館、網路資源等查閱資料,培養初步的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二)突出主體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與方法」的設計中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1.讓學生做到「五個參與」。(1)全員參與:全班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一個都不能少」。(2)全程參與:全班學生參與教學全過程,有序、高效。(3)主動參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發言積極,配合默契。(4)創造參與:學生創造性地參與教學活動,發言或練習中有創新因素。(5)差異參與:兼顧優等生與後進生的能力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示才華的機會,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發展」。
2.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和釋疑解難,引導學生種形式合作學習,如指定小組合作學習、自由結組合作學習、按興趣結組合作學習等。
3.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可以採用以下方式:(1)補足式。課文有些語句省略或意猶未盡,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想像,補足這些省略或空白的地方。(2)多變式。引導學生進行句式變換、語言重組等訓練。(3)幻想式。針對課文的具體情況,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幻想,展開創新思維。
(三)突出人文性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同時又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因此,語文教學突出工具性的過程中應有機滲透「情感、態度和份值觀」等方面的人文教育。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教育意圖,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恰似杜甫名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語文課程標准》指出:思想教育「應該因勢利導,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通過熏陶感染,收到潛移默化的功效」。語文課堂教學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滲透人文教育:
1.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滲透人文教育。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有機結合,兩者相輔相成。語言文字的訓練離不開具體的思想內容,應滲透人文教育。
2.教師在講讀中滲透人文教育。教師在示範朗讀和講解文意中應充滿感情,像葉聖陶說的那樣「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
3.在板書設計中滲透人文教育。板書設計應具有形象性和藝術世性,反映課文的特點,突出教學的重點,使學生易於接受人文教育。
二、語文教學抓好「三個點」
(一)抓好語言文字訓練點
語文姓「語」名「文」,語文課堂教學應返樸歸真,抓好語言文字訓練點,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提高學生聽說讀寫能力。
(二)抓好品讀訓練點
閱讀教學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讀書至少佔本節課三分之一的時間。要提倡品詞、品句、品讀和個性化閱讀,讀出自己的體驗。可採用自由讀、齊讀、小組讀、挑戰讀、對比讀、加動作讀、分角色讀等朗讀形式,引導學生抓住品讀訓練點,進行品讀訓練,感悟文本內涵。
(三)抓好口語交際訓練點
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應抓好口語交際訓練點,創設有關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這也有助於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三、語文教學體現「四個度」
(一)溫度——基本性
全國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說,語文課堂就是一條有待引發出來的生命之河。這條生命之河應是「溫暖」的、「恆溫」的,而不是忽冷忽熱的。這條「溫暖的河」需要教師用激情來開掘。有人這樣評價竇老師的課:「竇老師把激情灌注到整個課堂,使課堂像一條奔騰向前的大河,時而蓄勢待發,時而洶涌澎湃,時而舒緩有致,我們彷彿和她以及孩子們一起登上她的激情之船,開始了激情之旅。」如教學《晏子使楚》一課,竇老師表揚學生朗讀字正腔圓,具有「精」「氣」「神」。她指導學生齊讀課題,朗讀中心旬,逐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點燃學生的激情,不斷提升課堂的溫度。
(二)廣度——開放性
語文教學要引導學生博覽群書,擴展視野。可以圍繞所講的課文,給學生推薦有關文章和書籍。從一篇課文引發開去,延伸到生活,上升到人文精神。根據課文主題相同和相近,進行教材重組。竇桂梅老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既「重視文本的規定性」,又補充教材,拓展內容,實現「三個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課堂、超越教師。她說:「語文是沒有圍場的。」教學《晏子使楚》一課,她補充了歷史學家、外交家對晏子的評價,又補充了《胯下受辱》和《狼和小羊》兩篇文章,把學生領到「水草豐茂的牧場」,讓學生自主讀書、思考。
(三)深度——發展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適時適度地點撥,逐步引導學生閱讀、體驗和交流,進入作者內心深處,深入地理解文本內涵,把握「工具性」,體會「人文性」,培養學生對母語文化的親切感、領悟力。
(四)高度——目的性
語文課的高度就是引導學生攀登教學的更高目標。「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提高對語言文字理解和運用能力,增長人生智慧。對於《晏子使楚》一文,有些老師僅把它當成歷史故事來教,而竇桂梅老師在課文教學中滋養學生的情感、品格。她以「規圓矩方」入課,讓晏子的形象越來越清晰、豐滿,然後歸總到「人要有尊嚴地活」,延伸到「尊嚴來自由外到內的實力」,上升到「國家的尊嚴、民族的尊嚴都建立在由外到內的實力上」這樣的高度。
『肆』 一年級語文拼音聽課評語怎樣寫
這學期以來,
我按照期初制定的課改方案有條不紊地開展工作。
互相聽課,
認真聽取同
年段老師的意見,改進教學方式。定期做好工作總結,總結教學經驗,
把經驗點滴投入教學
中,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觀察、猜測、探究、討論、交流等過程中,獲
得所應掌握的語文知識,使語文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努力貼切當前語文課程改革的重要理念。
在本學期的教學過程中,
在學生開展自主學習的過程中,
在學生情緒激昂、
忘情投入的
時候,難免會有「吵鬧」的問題,可能會出現「我想„„我要„„我能„„我來做„„我還
有„„我認為„„」
。這是,我都盡量不輕易否定學生的思維成果,不把自己的意見強加給
學生。
於是學生都能自始自終情緒高昂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
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教與學
的過程中,
對於學生提出的不同結論,如果講得有道理,
我都給予肯定,讓學生有機會坦陳
自己的想法,
尊重孩子的思維成果,
不輕易否定孩子在認真思維的基礎上的答案。
同時在學
生進行發散思維的基礎上,
引導學生相互鑒別,
把發散的思維再回擾起來,
這樣就有利於培
養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嚴謹性和深刻性。
總之,
在這學期的教學過程中,
本人始終堅持以新課程的標准實施教學,
堅持以學生為
本的教育理念,
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提倡合作學習精神,
引導學生從生活源泉中不
斷吸取發展思維和語言的養料,
在文字教材和生活教材的結合中,
開辟了課程學習的廣闊天
地。
不過還應該說的是在取得成績的同時,
也出現了教學上的許多不足,
眾多的學生是可以
接受新課程的教育方式的。
一小部分學生由於年齡上的差異,
以及家庭教育的空缺,
學習上
就有點困難了,因而班級里就有了兩個極端的現象。當然,今後我還會在教學中不斷改進,
以適應教育改革的新浪潮。
1.
你是個懂事的孩子。
在學校里
,
你尊敬老師,團結同學。學習上你專心聽課,認真完成
作業。只要你堅持多動腦筋思考,你的成績會進步更快的!
2.
你熱愛勞動,尊敬老師,團結同學,認真完成作業。希望你在學習上,多動腦思考,
自覺學習。這樣你會進步更快的。
「白凈,小個」的你是那樣的活潑,可愛,經過兩個學年的學習,活潑的你更添了一份
老練與才氣,
一口流利的普通話,
上課精彩的發言都讓大家忍不住喜歡你。
只是為什麼不把
字堅持寫好呢?上課有時候你在想什麼呢?真希望你能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更出色的你。
2
、
你是一個待人誠懇,
心地善良的孩子,
上課總是認真聽講,
作業認真完成。
最近兩個月,
老師真替你高興。假如你繼續努力一點
--
多關心班級,課堂上大膽踴躍一些,和其他小朋友
多接觸,多了解,老師相信你絕對是個好孩子。在新的學期里。老師期待著你的進步!
3
、
你是老師最喜歡的學生之一,
源於你無論何時掛在臉上的微笑,
源於你在處理事情上所
顯示的聰慧,無疑,
你應該是優秀的。但是,
你知道為什麼你卻成不了最好呢?找到原因了
嗎?老師相信,只要你改掉上課開小差,做小動作這些壞毛病,你將是我們班最棒的!
4
、
每每看到你可愛的小臉,天真無邪的笑容,老師真想湊上前跟你說幾句話。但是,
你總
是遠遠地躲開。
這就是你的不足之處。你的學習成績老師不用擔憂,但上課,老師卻很少看
到你舉手發表過意見。
不過,
最近你又好像進步了好多。
知道嗎?你的每一點進步老師都會
為你高興。希望你更加努力地爭取好成績。努力吧!老師永遠支持著你!
5
、
本來,
你是個很認真的學生,每一次的作業都做得很清楚而且仔細。上課,每回老師都
能看到你高舉的小手,你的回答真精彩!老師常常贊嘆。但最近,你卻交了個壞朋友,那就
是貪玩。記住,玩是可以的,但是貪玩,就不對了。好好表現,老師期待你更好的成績!
『伍』 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聽課怎樣評課
教師應該怎樣聽課和評課
一 教師聽評課的目的
1.聽評課是學校教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活動,主要的目是幫助教師提高教學設計和組織水平,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2.「聽課」或「看課」,是對課堂教學活動的觀察、分析和研究。課堂教學,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觀察分析、研究的對象當然不能離開主體。但教師是課堂教學是設計組織者,觀察分析、研究的對象當然也不能忽視教師的教學行為。
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辨證統一。離開教師的教學行為分析來考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行為和效果,對研究教學是沒有意義的。
3.聽評課要以學評教。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情緒、學習行為表現、學習的效果,對照教師的教學行為,考察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把握,評價教師的課堂設計、組織能力和教學基本功。
只有綜合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表現和教師的教學行為,才能正確判斷課堂教學是否激發、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策略、方法、手段的運用是否適合於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心理特徵,學習活動的設計、組織是否有效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從學生的學習行為著眼,把學生在課堂上學習行為和教師的教學行為聯系起來分析研究,這才是聽、評課的要義。
二 一堂好課的標准:
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是什麼?華東師范大學終身教授葉瀾女士的看法是:
(1)一堂好課應是有意義的課,是一堂扎實的課,而不是圖熱鬧的課。
學生在課中,要學到新的知識,進一步提高了學習和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產生進一步學習的強烈要求,;對今後的發展有良好的、積極的情感體驗;越來越會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學生上課,「進去以前和出去的時候是不是有了變化」,如果沒有沒有變化就沒有意義。如果教師講的東西學生已經知道了,何必再上?
(2)一堂好課應是有效率的課,是充實的課,有內容的課。
有沒有效率要看:課對全班多少學生是有效的?好的,中間的,困難的,有多大效率?效率的高低怎樣?課必須是充實的,在整個過程中,學生都發生了一些變化,整個課堂的能量很大。
(3)一堂好課應是有生成性的課,是豐實的課,內容豐富,多方活躍,給人以啟迪。
課不完全是預先設計好的而是在課堂中有教師和學生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氣氛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既有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狀態生成。
(4)一堂好課應是常態下的課,是平實的課。教師要做到心中只有學生。
不少教師一旦開課,容易出現准備過度。教師課前很辛苦,學生很興奮,到了課堂上都拿著准備好了的東西來表演,再沒有新的東西呈現。課前准備有肋於學生的學習,但課堂有它獨特的價值,這個價值就在於它是一個公共的空間,需要有思維的碰撞和相應的討論,最後在這個過程中師生相互生成許多新的知識。課應該是平實(平平常常,實實在在)的,是平時都能上的課,而不是有多人幫著准備,然後才能上的課。
(5)一堂好課應是真實的課,是有缺憾的課。
課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課造假的可能性最大。真實的就會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實的一個指標。公開課,觀摩課要上成是沒有一點點問題的,那麼這個預計的指標本身就是錯誤的。
三.怎樣聽課?
教師聽課一般包括三個過程。
1、課前准備。
聽課忌盲目性。教師聽課前應准備那些工作呢?
A.熟悉教材,明確這節課教學的三維目標,領悟課標或大綱對本節內容的具體要求。了解編者意圖,弄清新舊知識內在聯系,分析教學內容的重、難點;
B.自己思考、設計課堂教學初步方案,勾勒粗線條的教學框架,存在的困惑與問題;
C.大致了解所聽課的班級的類型(文、理科;物化、政史班等)或學生的成績水平的情況;
D.了解什麼樣的課是一堂好課,因為這樣才好對所聽的課有一個大致的定性。
2、觀察和記錄。
聽課是復雜的腦力勞動,聽課需要聽課者多種感官和大腦思維的積極參與,從以下方面觀察、記錄:
聽課時間、學科、班級、執教者、課題(課時)等;
教學過程,包括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時採用的方法、主板書;
各個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
學生學習活動情況(合作、交流、探究);
教學效果。
在觀察記錄中,要注意考察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教學內容的科學性;教材處理與教學思路、目標;
教學重點、難點、關鍵;課堂結構設計;
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學基本功;教學思想。
3、聽課 思考和整理。
聽完課後應進行思考和整理。比如回顧聽課記錄,與執教者交談,將幾節「互相牽連」的課作比較,寫「聽課一得」,或者吸取執教者的優點用於自己的教學。要注意分析、比較,准確地評價各種教學方法的長處和短處,注意長處,改進自己的教學;要注意分析執教者課外的功夫,關注執教者的教學基本功和課前准備情況。
四.聽課需要注意的兩個問題
1.不僅要關注教師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
對於教師的教,聽課時重點應該關注的是:
(1)課堂的教學目標(學哪些?學到什麼程度?情感如何?)。目標在何時採用何種方式呈現;
(2)新課如何導入,導入時引導學生參與哪些活動;
(3)創設怎樣的教學情境?採用哪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5)設計了哪些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技能?達到什麼地步?滲透哪些情感價值觀教育?
(6)知識的系統化、復習鞏固和提高的內容、方法。
(7)課堂教學氛圍如何。